2023年驿路梨花教案(实用7篇)

时间:2023-09-30 作者:翰墨2023年驿路梨花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驿路梨花教案篇一

2、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录音机。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发、 质疑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二、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8—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三、研读1—8自然段,听录音朗读。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忖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梨花美景)

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4、再读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

驿路梨花教案篇二

驿路梨花,是一种名为“大苹”的野生梨花,在中国广泛分布。每年春天,它们开花的时候,山野、路边、树林都被染上了一层纯白色的霜色。在这个季节里,走在驿路上,看着飘落的梨花,感受着春天的气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在驿路梨花中的心得体会吧。

第一段:梨花飘飘

每年春天,当驿路梨花开放的时候,人们就会慕名前往观赏。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梨花飘飘,仿佛在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早晨醒来,窗边便是一片雪白,近处的花朵皎洁而细腻,远方的山峰也被瑰丽的梨花装点;晚上漫步游赏,零落在地的花瓣又似星光,微微的浪漫感觉萦绕心头。

第二段:梨花中的人文

除了梨花自身的美丽,驿路梨花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古代,驿站曾是一条重要的交通线路,驿路梨花作为望驿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曾为中国古代的邮递运输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梨花虽然稍纵即逝,但它却是从古到今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人文历史的见证。在这里,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更能够看到邮政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领略到文化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第三段:分享与互动

在驿路梨花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和历史文化,更能够分享与互动。遇到了一些美好的景物和人情,我们就要记下它,分享给亲友和志同道合的人。在驿路梨花中,每一个游客都会有共同的感受,不时会有一些分享和讨论,比如为什么梨子不开花,为什么花瓣要那么白,那么厚。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交流和了解彼此的见解,还能收获新的思考和感悟,共同感受到大自然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第四段:活动丰富多样

除了观赏梨花外,驿路梨花所提供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梨花园内举办自助烧烤、野餐、交友、拍照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可以共同感受美丽的景致和历史文化,更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和友谊。

第五段:回归大自然

走进驿路梨花,人们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放松自己,去感受那些美好的事物。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车水马龙的景象,没有肆意的人群,只有原始的自然和简朴的乡村风情,只有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心灵可以在这里得到释放和愉悦。

总结:

在驿路梨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人文的内涵、分享的快乐、多样的活动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愉悦。在这里,我们可以放下心中的烦忧,回归大自然,让自己享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建议每个人都去驿路梨花逛一逛,感受那里真正的美,也让自己回归自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滋养和愉悦。

驿路梨花教案篇三

(媒体)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并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记叙文的一些特点,提高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本课则是学习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作者的巧妙构思的重要课文。

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积累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背景,体会感情;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揭示文章主题。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及“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结合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拟订如下:(媒体)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媒体)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媒体)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大纲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精讲、善导、引思、激趣”的八字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且要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本质兼美,适于朗读,所以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饱含深情地朗读中体悟文章的美。

诚然,如果只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绝非易事。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相应的画面及音效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媒体)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运用比较法、朗读法、小组协作法等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质疑、讨论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进一步的延伸。

我们知道,“教是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具体教学活动中我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育思想与技术的整合,我决定通过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体现。(媒体)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我们知道,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升华。心理学表明,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此,我将首先出示一组优美的多媒体画面,伴以舒缓的音乐(媒体),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设计会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将上一课时与本课时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定向学习,研习课文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研讨问题:(媒体)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次序出现?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和迁延为序,人物又会以什么次序出现?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序的优越性。(媒体)

2、精读课文,找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媒体)

3、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媒体)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都是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精心设计的,因其侧重点各有不同,所以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因其均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所以它们又存在着内容和逻辑上的联系。题1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本文记叙顺序,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叙、倒叙、插叙三序结合的优越性;正是有了课文安排的写作顺序,才能在文中巧妙设置三次悬念,引发两次误会,从而使文章依靠短短的篇幅,形成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引人入胜,题2的设计便是突出这一教学重点;小说的主人公未出场,但课文借洁白美丽的梨花赋予她以鲜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结合,题3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学习这种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通过分析上一环节的问题,学生不难理解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媒体)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出示一组含美丽的梨花、雷锋同志的头像和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的画面,同时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让学生借助画面将花、人、精神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歌声中陶冶情操,从而实现本堂课的德育目标。

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大纲指出: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发展语言必须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所谓语思统一原则就是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品质。在本环节中,我借用教材第四题设置了一个辩论题目:梨花姐妹开旅店是利还是弊?(媒体)让学生自愿选择观点展开自由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为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寻求继续传扬的方式,相应地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四个环节,我充分利用视频媒体,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环环相扣,把教育理念与学科内容及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得到合理优化。

为了体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媒体)

(媒体)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这样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驿路梨花》一文中景美、人美、精神美,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动画等多种信息手段的帮助下,我得以将文字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德育与美育的巧妙融合,达到了寓德育、美育于课堂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的。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吧!

驿路梨花教案篇四

“驿路梨花”,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的词汇,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共同记忆。在踏上驿路的同时,我们可以饱览沿途的美景,品感着古代人的风情。而在这些古老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美丽的梨花,或许正是因此,才构成了“驿路梨花”的美景。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梨花成为了如此的代表呢?我想,它不仅代表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也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驿路梨花.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梨花美景的感受

每当春天来临,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期待。那些花开的美景,总是能够让我的心情变得愉悦。然而,在我看到了“驿路梨花”这个词汇之后,我的心中焕发出了新的期待。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行进,看到了那些洁白的梨花簇簇,我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花香。我的心情也像是融入了这一片净土中,变得更加平静和爱。这便是我对梨花美景的感受。

第三段:对驿路的理解

“驿路”,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拥有着不平凡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条道路,也是连接着古人们心灵和灵魂的桥梁。而在这条驿路上,梨花的存在则更加的相得益彰。梨花绚烂的颜色和娇艳的姿态,轻柔的舞蹈在风中,正透露出那份古老和悠远。

我们走在驿路上,也像是走进了一个艺术空间,感受着梨花的柔美和驿路的坚韧,领略着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中美感的完美结合。

第四段:对生命美好的追求

梨花的生命十分的短暂,甚至可能只有三、五天左右的时间。但是,它所散发出的美丽却历久弥新,娇艳欲滴,让人忘记了寒冬的苦难,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正是因为如此的短暂,所以梨花成为了人们对生命美好的追求的象征。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更多的美好,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这也是梨花美的真正含义。

第五段:结语

在这“驿路梨花”的旅程中,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悠远和古老的文化,让我们在梨花绚烂中,找到生命的美好,追求自身的完美。在这条驿路上,让我们穿越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感受这一片净土带给我们的人文和自然的美。梨花的美丽,正是续写了驿路的传奇,延续了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跨越了时空的变幻。

驿路梨花教案篇五

近日,本人有幸游览驿路梨花,被这景色深深地震撼了。正如古人所说:“舞梨花易神荡,行尽离恨却成狂。”这些美丽的白色花朵,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接下来的文章,将会分享我在这次旅行中的所感所悟。

第二段:感悟列举

驿路梨花,确实是一道旖旎风景线。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圆满与尊贵,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朴实与平凡。在行走的过程中,看到一些车辆被卡在最狭窄的岔道口时,周围的人们都会主动来帮助,完成的过程是如此的和谐和美妙。我惊叹于这里爱民如家的热情,便想买点当地人的特产来带回家。在店里,排了一会儿队,看到店家的经营状况很不理想,但是,一对年轻夫妇却坚持在这里开店,并且热烈招待每一个客人。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心存善念,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第三段:对感悟的分析

驿路梨花,不仅是一道自然风景线,更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披荆斩棘的感情羁绊。没错,正是这些调和的心情与能量,孕育出了属于这座城市的美好风景。在具体的情况下,人的内在能量可以被激起,然后爆发成一种行动状态,而这种状态则会影响他人,构成群体行动。

第四段:思想体系的延伸

在这次的游览,我不仅体会到了美景与人情,还看到了属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精髓:和谐。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和谐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合作或兼容,而是指合作中所体现的真诚、尊重和谦卑。和谐是包容、互助之美,更是心与心之间的触电。在面对这些真诚互助的场景时,我深感到自己的一些人格瑕疵,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去好好学习这些优秀品格的决心。

第五段:总结

回顾此次的驿路梨花之旅,我学会了感恩,也学会了向阳而生。在和谐中取经,领悟到了和平的真谛。或许,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遇到太多的艰难困苦,但我相信只要坚定自己的方向,相信自己的内心,心态调整好,我们便可以化荆为玉,从而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总而言之,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中,我会勇敢前进,不断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

驿路梨花教案篇六

1.知识目标

(1)理解插叙及其作用。

(2)了解悬念的设置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速读和复述能力。

3.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雷锋精神世代相传的生命活力,继承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

环境描写具体生动,景物穿插简洁恰当

透过“我”和老余的观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小小茅屋。茅屋是简陋的:草顶、竹蔑泥墙,门从外扣着,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请进”是主人无声的热情欢迎,表达出对投宿人的真诚的关心,尽管屋内的火塘只有冷灰,但是从那铺着厚厚稻草的大竹床、倚在墙边的大竹筒,竹筒里装满了清凉可口的水,就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诚和周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路人所急需的吃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这具体而层次井然的环境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小茅屋主人的诚挚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是简笔勾勒,但是手法灵活,富于变化,由于调遣妥贴,所以景尽其用,恰到好处。

起笔描写哀牢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正是西南边陲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为情节的展开创设了环境,并且为盛开的梨花铺设了苍翠的底色。其后写到梨花,读者不难想象,有浓郁的青葱来衬托,她将是何等的亮丽,多么的眩人眼目!

文中三次写到梨花,开头写老余惊喜的叫声“看,梨花!”,引出第一次对梨花的描写:“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描写纯洁的颜色和盛开的姿态,并且点明梨树茂密成林。这是实写,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衬托。中间有虚写:“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突出梨花香飘四溢的特点,并且把梨花同哈尼小姑娘连在一起,衬托哈尼小姑娘的美丽形象和美好心灵。结尾再实写:“我望着那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处处开’。”照应题目,点明中心,突出梨花的象征意义。对梨花的描写,使全文充满诗情画意。

建议

课文比较长,让学生进行速读练习。提出明确要求,指导速读方法,提高速读能力。

重点讨论插叙,找出插叙部分,体会插叙的作用。

做复述训练。请几个同学分别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记叙顺序的理解。

结构严谨,情节生动

情节波澜起伏,引人人胜,妙处在于善设悬念。记夕阳西下,“我”和老余为不知在哪里投宿而着急,却在淡淡的月光中发现了无人居住但柴米齐备的小茅屋。二人不免产生疑惑:主人是谁?这是悬念之一。情节在探寻小屋主人的过程中推进。“我”和老余有了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赶走了疲劳和饥饿,由衷地感激提供方便的主人。恰在此时,一位瑶族老人出现了,他必是主人无疑,然而老人却否认了。这是悬念之二。老人说出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问题有了答案。次日清晨,美丽纯洁的哈尼小姑娘在梨树林中出现,瑶族老人上前以大礼向心中的主人致谢,不料这又是一个误会,她既不是屋主,也并非梨花,作品在此三设悬念。及至小姑娘深情叙说了解放军建造小屋的过程和用心,作者谱就了歌颂发扬雷锋精神的人们的华彩乐章。陆游的诗句“处处开”,与小说的情节,与文中的人物,与美丽的景物,都恰切地融为一体,以此收束,使作品的意境更加优美动人。

思路

小说标题似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它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具有助人为乐精神的梨花姐妹,还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作者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对小茅屋诗情画意的描述,刻画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发扬雷锋精神的一组人物群像,展现了他们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巧妙地穿插了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曲折生动地叙述了小茅屋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群像。

主题

小说通过记叙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第 1 2 3 页  

驿路梨花教案篇七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处处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