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秋散文随笔抒情 家乡的中秋节散文随笔(汇总6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文轩最新中秋散文随笔抒情 家乡的中秋节散文随笔(汇总6篇)

征文是一个展示人才和才华的机会,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写征文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的词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征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中秋散文随笔抒情篇一

时间在流逝,月光变得更加皎洁。最后,月亮奋力一跃,终于冲破了云朵的阻挡出现在天空中。我大喊着:爸爸,妈妈!快看,月亮出来了!这时,爸爸不猜谜语,妈妈不做饭了,都过来看月亮了,他们回答道:是呀,月亮真的好圆。这时候,我们的心完全被月亮带走了,似乎那美丽灯海,宏伟的建筑顿时都显得黯然无光了。就连那满天的星斗,也好像刹那间失去了光芒,全世界都是那么美好。

皎洁的月光投向大地,到了清晨,月亮消失了,中秋节过去了,不过没关系,我过得很愉悦,我喜欢中秋节,更喜欢层林尽染的秋天。

中秋散文随笔抒情篇二

散文,汉语词汇。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的中秋经典散文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又近中秋,父亲说要去二妹家,和母亲一起。我是义无反顾的支持的,这么多年,我们姐妹陆续离开家,从来没有在一起过一个中秋节。前些年父母还有体力,是他们忙农事;这些年,又是我们所谓的忙。端午节的时候,我强烈地邀请父母到我家里来,我们一起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我知道,父亲今年总是腿疼,他是怕他的旧疾影响了他走路,能走就去走走,不然这农忙季节,他才不会去串门。不能下地干活儿,还得帮助弟弟看家护院呢。父亲年近古稀,总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干什么都得有样儿,走路一阵风,我跟父亲走路得带小跑儿的。小时候跟不上,现在还是跟不上,其实我已经够快的了,在病房工作腿脚不快怎么行?竟然还是跟不上父亲的步伐。

那一年的中秋节,因为跟不上父亲干活儿的速度,我痛下决心,我要走出去,到外面看看,不再跟在父亲后面干农活儿。当时是全家人一起收葵花籽,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到了田里,家离收割的田有四五里的路,那时候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家里仅有的小马车父亲是不让坐的,怕累坏了他的宝儿马。父亲打头,然后是母亲,我和妹妹,一人一条垄,我们用镰刀割下葵花的头儿,然后放进筐里。装满筐再倒进旁边跟我们一起走的马车上,弟弟看着马车。那年的葵花丰收,头儿如小锅盖大,女孩子是没力气的,不一会儿,我就汗水淋漓了,父亲落下我50米,再抬头父亲落下我100米以外了。原以为父亲能回头接我一下,可是他却坐下来抽烟了,我心里这个不乐意,但是慑于父亲的威严,我是不敢说的。倒是母亲和妹妹不时地接我,我才算跟上他们的进度。这时我想到了表哥,他是不用再干农活儿了,去年已经考入省城的一所水利学校了。那我为什么不能效仿一下表哥?省得每天看父亲严厉的目光。

中午,母亲急急忙忙地回家包饺子,我们还留在田里。大约饺子要熟了,我们也到家了。一年到头只有逢年过节才吃饺子,一到过节每家都会称上二斤肉,中秋节的中午必须吃饺子的,月饼是留到晚上吃的。中午饭就像抢一样,风卷残云般吃完,又回到田里。忙乎一天,所有的葵花都收回家了,堆在院子里跟小山一样。父亲说月圆的日子干活不用灯光,匆匆吃完晚饭,我们披上大衣,坐在“小山”周围,开始打葵花籽了,就是把葵花头儿上的籽儿用木棍敲打下来,然后晾干收藏或出卖。这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大如圆盘,银辉四射,恍如白昼。母亲拿出月饼,我们姐弟四人每人一块儿,那时候的月饼是那么香甜,简直是人间美味。我家有个习俗,吃好东西的时候,必须每人给父母先品尝,然后我们才能吃的,我们一小口儿一小口儿地吃,兴奋地叽叽喳喳,我说吃到青红丝了,妹妹说吃到花生了,弟弟说还有芝麻,似乎白天的劳累一扫而光了。我们不敢吃快了,因为每人仅有一块儿,每年只吃一次,一旦吃快了就品不出过节的味道了。

月上中天,夜晚愈加更加明亮了。“小山”也渐渐变小了,葵花籽儿铺满院子。这时三姑父来了,他兴匆匆的`脚步,感觉有喜事要说。他对父亲说,他家有彩色电视了,台湾的老叔给邮寄过来的。父亲说,失散了四十年的亲人,在台湾有消息了是好事,可喜可贺。我知道三姑父是来分享他的快乐的,亲人找到了,还有贵重的物件寄来,在这月圆的日子,是多么难得啊。弟弟妹妹一溜儿烟地跑了,去三姑家看电视了。那时村里还没有几家有电视,都是黑白的,十二寸的。彩色电视啥样,大家都特别新奇。不一会儿,妹妹们跑回来了,兴奋不已,说彩色电视十七寸的,像小电影一样,里面的人都穿鲜艳的衣服,花草树木像真的一样,可好看了。

那个夜晚,父母是高兴的,因为金秋的收获;小孩子是快乐的,因为吃到了月饼,还看到了彩电;我也励志了一回,我发誓要好好学习,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中秋散文随笔抒情篇三

汽车绕过盘山公路,山腰上大雾弥漫,又一次远离家乡,却不知道归来何年。

这熟悉的山山水水,这熟悉的一草一木,在车窗外渐渐模糊渐行渐远。小村里依然宁静,炊烟飘过青瓦红墙,这一天就要结束,却留不住幸福美满。

岔道口的老柿子树,村东头的那口鱼塘,在夜幕中依旧苍茫依旧孤单。

满头白发的父母,风霜刻画的脸,教我做人的父母,已经老去的父母,那身影不再高大,那脚步开始蹒跚。多少次远离家乡,父母反复叮嘱殷切期盼,多少次泪湿衣衫,别过头去不让父母发现。

那片土地啊,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如今高楼已取代了青瓦红墙,回不去的青春,回不去的故土,深夜里常常内心不安。

听说村头又添了几座新坟,坟头的野菊花那么灿烂,不见了夕阳西下荷锄而归的田园,大风吹落了黄叶,生机消失在秋天。不见了老槐树下吃饭聊天的温暖,金钱迷失了本性,灵魂消失在心田。

一条水泥路通向远方,远方又是何方,记忆中的纯朴还留下多少,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模样,已经物是人非。

我像一个远方的客人,只是乡音未改,徒留对过去无限的怀念……

【本文作者:郭良】

中秋散文随笔抒情篇四

“月是故乡明”――大雨初晴的外乡,太阳只是懒懒的从云中伸出脚,天气阴冷。随值中秋佳节,课仍是要上的,但“中秋月饼”不可或缺。同学们自发的交班费,到校外的超市里买了53块月饼――均分。

儿时的月饼如山珍海味一样可贵。如今身在他乡,那月饼的味道和着思乡情更显得越发厚重。和我年龄最相近的堂兄,出国一年多了。我想他对家乡的思念,一定比任何人都真挚。

年幼时的中秋,总少不了可口的月饼。爷爷在我六岁时便撒手人寰,奶奶自此孤苦,却享了儿孙满堂的福。她在世时,中秋就是我的“小春节”。每每中秋将至,他乡的姑姑、姑父、兄长都要放下手头的琐事,带礼物来看望奶奶。这礼物中的思念、孝顺、祝福让她幸福的合不拢嘴。我却实质性的大嚼月饼――饿了吃月饼,不饿也吃。我这一辈中最年幼的,所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最长者的奶奶对我更是关爱倍至,估计一定羡煞哥哥姐姐们了吧。记得四姑带回的一种装在铁盒里的月饼,味道极致:面衣松软酥脆、分层包裹,馅油而不腻、香嫩可口。咬下一块嚼在嘴里,浓郁的味道一下子迸发开来,冲击味蕾,仿佛萦绕在你整个脑腔久久不肯散去。奶奶却很少吃,只是看到我嚼的特香时,好奇的掰下无名指大小的一块,含在嘴里――她仅剩几颗牙齿,只能慢慢的用牙床磨烂,却笑眯眯的享受。我狡猾的盯着奶奶,生怕她觉得美味,还要再吃。

如今六载春秋,匆匆而过,那点和奶奶有关的记忆,也越来越淡了。现在的中秋,虽不及以前的“小春节”,但被节的浓浓气息包围,也会让你倍感亲切。每每这时便会真切的想念家里的团圆饭。

“内睦者,家道倡。”,我的家族是一个尊老爱幼的集体。“长兄为大”、诚实守信、诚信待人潜移默化地成了大家为人处世的守则。我自以为我家家教颇严,但似乎除了我之外的各位并未被制约或束缚。亦可能是我的特殊身份――我是本辈中最小的,可偏偏最大的侄女比我还大。这就是传说中的“萝卜小,长在辈儿上了”。最主要的是:我,一个典型的90后。我又不像哥哥们,他们小的时候大都多多少少的经历过一段贫穷、艰难的日子。因此种种,我和他们的思想判若鸿沟。这些有趣的事,却不是大家饭桌上谈论的话题。

我家聚餐,才真正是全家总动员。

每至年初,姐姐们纷纷归家。这时候的聚餐,才是团圆饭。那会儿我总感觉是被厚厚的亲情,暖暖地包裹。家族中某家的主人,会在聊天时,通知大伙到自己家吃饭。然后备好食材,其他人也都放下手头的`事,早早来到帮忙。准备一大家的饭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俗语有云:“众口难调”。想要满足大家挑剔的味蕾,更是不小的挑战。这却难不住我家厨神――三娘和老婶是家里的大厨,一辈子的辛勤劳作,让她们积累了一手精湛的厨艺。母亲性格随和,是两位多年最合衬的下手。姐姐们则是能者多劳,帮忙备料。(我想农耕时,一道美味是对自己一天劳作的犒赏。

心里也会因此得到安慰,从而缓解身体的疲劳。)当食材和炙热的铁锅接触,大片蒸汽霎时云朵般地升起,随即又顺着屋顶向着门外铺卷开来,这为团圆饭的开始拉开帷幕。片顷,几桌美味做好:不必说香甜细腻的西红柿鸡蛋,香辣入味的鱼香肉丝,满口生香的精肉炒蒜苔……;也不必说金黄的干炸鸡脯肉铺满碟子,均匀切片的五香肘子肉淋上蒜泥,大块大块的炖排骨扇动鼻翼……。单是一道香味肆溢的慢火炖鱼,就让我垂涎三尺(此处省去三千字)。我的工作最为神圣,这工作也非我莫属――请长辈入席。时不时还买个酒、倒个水、端个菜、烧个火、劈个柴诸如此类。更可悲的是,我从来不敢劝酒。四哥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双手捧着我的头,轻轻一用力便把我拎的老高,再把眼泪打转的我放下。现在调侃说,我个子高,多亏了他之前经常拎我。我被劝酒时,总会把求救的目光投向小哥,他每次都是满目同情,笑笑,像是在说:喝吧,我也没法。然后我的目光划过严厉的父亲,没等定格在三大爷身上,他已经开口了:你们小一辈哥们儿之间的事,我不管。老叔仍是一如既往的可爱一笑……没有比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更幸福的事了!

还记得小哥新婚后的那顿羊肉馅饺子。

小哥结婚是一大家人期盼已久的大事。他与嫂子十年恋爱,七年异地。在他出国的几年里,嫂子也经常来家里做客。为人诚恳的她,很快便与家里人熟识。老叔为筹备他的婚礼可谓费尽心思,早在婚礼开始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划。家里老辈人也都参与其中,帮老叔拿主意。三天婚宴的菜肴、烟酒、请客等事宜,经老东家们反复讨论后,才终有定夺。虽然看似简单,但这关乎家族的声誉、更是小哥的终身大事。所以,他们都十分用心――我只是在一旁听着,就被他们讨论时认真的态度“烤”的冒汗。还有就是其中不泛一些做豆腐,杀猪宰羊一系列的琐事,这可忙坏了我这个“二半调子师傅”。(省去5千字心情……)

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齐聚,本不宽敞的庭院里人们摩肩接踵。院子里搭起临时婚庆舞台――我们在这见证小哥的幸福。“愿你目光所及,都是幸福。十年相伴,让七年的异地恋爱,终结到‘我愿意’那刻,一切都值得。新婚快乐~”大侄女朋友圈的这席话,也正是亲人们的心声吧。可悲的是,我送交杯酒的帅气身姿,二姐没拍上。我相信,这着实让大家期待的心情顿时不好了吧。

婚礼过后的第二天,大家陆陆续续回家。只剩几个不常回老家的姑姑,被老叔软磨硬泡的留下吃午饭。他还别出心裁的提出中午吃羊肉馅饺子。要知道,要做出美味的羊肉馅饺子。不单对馅要求苛刻,饺子入锅时火候的掌握也是难题。更难的是,要做一顿30几口人的。可这都难不住贤惠的姐姐们,在大嫂的带领下,鲜美的羊肉芹菜馅饺子最终端上桌子。几个小辈孩子,叽叽喳喳说个停,还吵着不吃羊肉。娇生惯养的他们哪知道老一辈人的艰辛,但最终还得是宠爱他们的人来做份猪肉饺子妥协。我时时觉得,当我们老的、小的30几个亲人坐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最美味的。那时候吃了多少我确也忘记了,我只记得我没有说话,默默的看着这一切,一股股暖流自胃里涌起,温润目光,温暖心房久久都不散去。

愿诸位一切安好,我托清风捎去安康。

中秋散文随笔抒情篇五

编者按:这篇文章本想在兰州写的,但因路途匆匆总为落笔。

星夜兼程

10月1日带着一丝丝的忧郁开始了北上且一个人的旅途。去北京我选择了动卧而没有选择飞机,因为动卧是晚上七点从深圳出发,次日早晨七点就可到达北京,这样既不耽误行程,也不影响睡眠,也可跟随列车星夜兼程的旅途美感。找一些远离都市的宁静感,所以满怀壮志也带上了几本书《人类大历史》、《自卑与超越》、《道解周易》、《迈尔斯直觉心理学》,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冲动且难以实现的阅读计划,因为根本就没有打开书本。甚至带上了电脑也想着写一些旅途随感,但一字为成,以致于一再推迟到此刻才开工。

北京并不是我想去的地方,而只是因为想感受夜晚乘坐高铁的感觉。动卧车厢四个床位一个房间,另外三个床位是三位妈妈带着大约四五岁左右的女童,所以我戏称与六位美女同居一室,觉得也是奇遇,但是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感觉,因为小孩子们太顽皮吵闹让我无法安静下来。但同时也很羡慕她们如此的温馨和快乐。因为在国庆盛时与中秋佳节未能与妻儿团聚,不得不选择一个人的旅行来逃避孤独和感受孤独,此刻的内心是孤独和灰色的苍白。

动车的手机信号也不是太好,断断续续的打了一些电话,总得安静下来。前些时间市面流行蒋勋《细说红楼》的广播节目,并看到学友们推荐他的《孤独六讲》,于是跟随着蒋勋解读孤独的含义,孤独是人“自我对话和完成”的修行时刻。他谈到“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早安紫禁城

到达北京西客站,天已经亮了。经过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已是下着小,北京此刻的天气是典型的秋天的温度,不冷不热。如织的游人、庄严的`建筑、伟人的塑像,表达着这个民众对于历史和英雄的敬重。经过天安门来到故宫门口,才知道故宫当日接待8万人游客的门票已经售罄,所以无奈花了250元购买高价票进入了故宫,当然故宫的建筑是中国建筑风水的杰作,同时一路走来也有一点感叹,巍峨大气的宫殿,厚重的历史,已不见当年风华绝代的帝王将相,正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言“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

当然,人一生都很难逃脱名利二字,即便是淡泊名利者,也曾经受追名逐利的困扰,经过生命的升华而看淡这些。对于儒家来说,追名逐利是入世,求“千秋名万代功”,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安邦定国,经纶济世,那是达者兼济天下的宽阔胸怀。同时古人非常讲究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物极必反的深刻哲理,所有对于功名《易经》乾卦有言“上九,亢龙有悔”,《道德经》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当然追名逐利具有推动历史和物质进步的社会效益,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夜长安一夜雨

10月3日,还是高铁前往下一站,西安。乘坐的车厢还有相邻车厢,都有不少外国人,看来西安在国际上还有不小的吸引力。将近六个小的车程,来到西安已经是晚上十点了,西安下着雨。在携程订好了酒店,但是没有及时付款被取消了订单,几经折腾安排好酒店,自然还是先找吃的,西安的美食街-回民街。由于天时已晚加之小雨绵绵,回民街已是打烊的摸样,吃完第一家不过瘾,来到第二家还是不过瘾,再来到第一家,就这样无聊的吃着。回民街的店家皆不供酒,如此也无多少新意。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黄河小菜中秋节

一天一城

再返西安已是深夜,5日上午再吃回民街,北方的食物实在一定让你吃饱,硕大的烤鱿鱼滚烫的羊杂汤。看了钟鼓楼,逛完书院门,游了明城墙,虽无沧桑还厚重。犹豫去贵阳还是返程深圳,为一天一城画一个大方格,但因工作的缘故,也确实有点累了,最后还乘坐飞机返回了深圳,一天一城也就此完成。本想拜访在长沙的老师,她是一位研究易学的隐士,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且心性修为极其清澈明亮,但想学业未曾精进未,拜见师者,未免草率,便未成行。今引其智慧之言作为结尾语句:

我们“生活的难题”在于总是把“痛苦、恶、烦”恼等负面因素与“快乐、善、幸福”等积极因素对立起来,解脱不是消极面,而是从积极和消极的对立中解脱出来,超越对立的双方,才是终极解脱努力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张朝欢

公众号:欢言美学

中秋散文随笔抒情篇六

“彻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窗外,豁亮的月光温顺洒在大地上,又是一年中秋,又是一次月圆。我看着这柔和的月光,嘴角徐徐扬起了笑貌,忍不住走落发门,走进这景美、人美、月色美的中秋。

走近中秋,走进那优美的月色。

由于中秋,玉轮才有了永久的歌谣。玉轮像一个怕羞的少女,一下子躲进云层,一下子又撩开面纱,暴露娇容,全部天下都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银灰色。听凭那雪白的月光撒在我的身上,今晚,湖畔清风依依,夜色优美安谧。那一轮洁白清白的月,高高悬于澄澈高远的夜空,一袭清辉遍洒人世。月的秘密温顺、飘渺婉约、圣洁迷离,从古到今,成了几多文人书生吟诗赋词、挥毫泼墨、拜托情思的载体。

走近中秋,感觉那缅怀之情。

中秋月圆,万家灯火,有家人团圆的温馨,有天南地北的缅怀情怀。月到中秋特别明,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的月光里承载了一份沉甸甸的情绪。几多人在月下倾吐一份浓厚得化不开的相思情结;几多人在月下细细品尝人生的得掉成败;几多人在月下轻叹流年易逝的时光荏苒。“彻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皎皎明月给人们带来优美浪漫,也让人平添太多的感触和无奈。李白在这明月下“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建对着月色,长吟“彻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对着月色,留下千古祝福“希望人久长,千里共婵娟”走近中秋,我悄悄地感觉着缅怀之情。

走近中秋,走进那团聚的幸福与温馨。

年年事岁如水如光,东风满面幸福宁静。银色的月光托起人们平静的心情,白的月光,漫溢着月饼醉人的清喷鼻。

本年,还没到中秋节,月饼的喷鼻味就已开端在大街冷巷中四散开来。本年的月饼依然像往常一样鲜味、喷鼻甜,而味道和样式更多了。夜色下,明月如水般照耀着,我和家人坐在阳台上,一边吃着月饼,一边不雅赏着那优美的月色。圆圆的月饼分成四小块,百口一路分享,聊着家常,时时时的有笑声传出,另有阵阵的语言声,百口人其乐陶陶。

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带着那天南地北的乡愁,带着那家人团圆的温馨。走进中秋,感觉那优美的月色,感觉那缅怀的忧愁,感觉那团聚的温馨。走进中秋,我深深地沉醉此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