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融合教育心得体会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影墨最新三融合教育心得体会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通用5篇)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融合教育心得体会篇一

在国有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前者能够凝聚职工,增强企业向心力,后者则可以促使职工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如今的形势下,需要有机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以便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思想政治是核心内容,其能够帮助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尤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更加迫切地要求开展思想政治建设。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则能够促使其经营理念得到完善,提高生产力。如果有机结合这两种软实力,那么就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帮助其正常运营;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将企业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出来,凝聚员工,促进企业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员工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下去,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认识企业发展,增强归属感。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不断学习和努力,构建学习型的集体,将企业文化中的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理念体现出来。因此,要将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下去,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二者的融合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通过有机融合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促进企业发展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员工能够轻松愉悦,且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借鉴了很多先进的西方文化,但是也有一些不良的文化涌入进来,包括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制约到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就需要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以便帮助员工能够对西方腐朽思想文化自觉抵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3.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企业文化能够从思想层面上来凝聚和规范员工,促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得到提高,确立优质品牌形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大力宣传,核心内容是开展员工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教育等都是其重要承载。两者互相促进和作用。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只有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和探索,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方能够获得发展。而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于企业文化建设中,仅仅依据物质手段或者行政干预措施是无法解决这些矛盾的,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进行沟通和调整,科学处理这些问题。

1.对企业精神努力塑造,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得到增强。在长期运行中,企业精神能够有效地导向、激励与凝聚职工,确立全体职工都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能够努力维护企业名誉,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积极塑造企业精神,结合企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具体情况,来有效提炼、宣传和教育、凝聚企业精神,以便能够让广大职工都认可和接受企业精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找准关键点,有机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企业个性以及职工价值认同,构建的企业精神能够将企业个性色彩体现出来,同时,职工精神需求也能够满足,这样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方可以得到有效激发。此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还需要大力渗透企业精神,让广大职工遵循企业精神中的条文和规范来开展工作,增强企业向心力。

2.大力宣传企业形象,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支撑力得到增强。社会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印象与评价就是企业形象,其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情况,代表了企业信誉,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服务质量、职工队伍风貌、人际关系等,通过对企业形象良好塑造,企业筹资能力可以得到增强,职工士气得到激励,促进企业发展。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形象的载体作用,科学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以便促使企业形象得到良好的塑造,将其个性色彩体现出来。在文化建设中,将大众传媒积极利用起来,借助于各种公关活动,如产品展示会、新闻发布会等,将企业形象树立起来,这样企业内部凝聚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在企业形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职工形象,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积极发挥出来,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与业务技能水平,对企业职工形象大力塑造。

3.深入开展企业制度建设,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力得到增强。在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制度建设,其也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制度建设,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性也能够得到保证。因此,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就需要重视建章立制工作,将企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管理体系大力构建和完善,借助于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保证各项行为与企业理念与价值观所符合。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规律,升华为理性认识,树立职工认同,以便对企业生产经营实践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4.满足文化需求,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得到增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积极渗透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于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避免呆板和枯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能够帮助职工之间以及职工社会之间有效地沟通,将激励、鼓舞以及凝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统一认识,提升觉悟,将团结协作的精神氛围树立下去。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为了促使职工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和方式大力丰富和创新,让员工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在一系列活动中,深化认同企业思想观念、企业精神以及行为方式等,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推动国有企业获得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有机融合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思想态度,能够朝着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断努力,推动国有企业获得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融合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时下,欧洲杯正如火如荼,空气中似乎都是足球的味道。昨天下午课后与两个我所带的‘阳光学徒’一起聊天,这两个男生也是比较喜爱足球的。所以,不约而同的谈到了足球,聊到激动处禁不住眉飞色舞,如同亲历一般。不过后来话题还是转到企业管理的问题上来了。看来若能将足球与企业管理好好联系起来倒也不失为我们这等人的一番乐事。权且分享如下:

企业管理就像管理一支球队,要获胜就要有好球员、好教练、好团队……

一、关于hr:

1、教练就是ceo。

青岛啤酒总经理金志国说:“我在青岛就担任着一个教练的角色……”ceo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团队管理,排兵布阵,知人善用也是教练的首要。一旦球队战绩不佳,教练一般都会成为替死鬼,企业事业如此,业绩不好时,更换ceo也是家常便饭。选教练就是选职业经理人。足协也好,俱乐部老板也罢,选择教练也就类似于企业选择职业经理人。

2、位置。

足球赛中有很多带有“位”字的高频度术语,比如站位、卡位、越位、换位等等。企业里也有一个位置问题。一个企业,它有很多岗位。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个人,这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就是角色责任。每一位成员,对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要做好哪些事,遇到问题之后应该向谁请示与汇报,诸如此类,脑子里都应该很清楚。

3、换人。

4、人员储备与干部培养

板凳球员的深度,就是企业人才储备的深度。不要小看板凳深度,这往往是两支势均力敌球队遭遇时最后取胜的关键。

5、培训

大量的训练,才能形成集体间的默契配合。用脑“踢球”的习惯,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的。坚信靠脑力赢,而不靠体力赢。培训工作是企业经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效果如何将直接体现在公司的日常经营绩效上。

二、关于日常经营

6、势

强弱都是相对的,也经常强弱异势。足球场上强弱易势、胜败转换,可谓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夺冠呼声很高的球队,却经常连小组都出不了线,例子很多,被贝利预测的球队大抵这样。弱队最终夺魁也很多,比如丹麦童话和希腊神话,都神奇的问鼎欧洲杯。企业操作中也要有个好的心态,心态好了,弱势可变强;心态差了,强势可变弱。

7、领导人

企业领导人冲到第一线有弊端,球队队长大多是中后场球员,前锋很少。一支球队中,队长就类似于企业的.领导,他们一般居于中后场,可能是后卫,可能是中场,也可能是守门员,因为处于中后场的球员更容易观察场上的形势,从而方便指挥。所以,一般来说,前锋做队长就很少,即使这些前锋很大牌。

8、全员皆业务

即使是后勤服务部门,也要对公司的业务负责。在足球赛中,如果后场球员总是把球一个大脚踢到前场,那这种得球队是很难获胜的,同样,这种管理在企业中也是凶多吉少。

9、盈利

赔本赚吆喝?得势不得分的尴尬,在足球赛中比比皆是。企业经营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赔本赚吆喝。这些情况都是很无奈的,有时候不得不归罪于运气。解决办法其实说白了也简单,就是临门一脚的问题。企业经营的核心目的一定是盈利,否则,搞得再漂亮也是多余的。

10、犯规

犯规有时候也是必要的。犯规多是在极危急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行动。足球场上,有的犯规很愚蠢,但也有很多是属于战术性犯规。这样的犯规,不仅不是坏事,而且很有必要,甚至价值很大。或者,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对现有规则的打破和创新。这一点也许值得我们各级管理人员去深思。

当然,将企业管理喻为足球,在很多地方都还是可以值得去思考的。不管怎么比,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更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三融合教育心得体会篇三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一、西方管理学分析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二、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方面下工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东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日本企业的成功更是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三、日本企业文化的示范意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在全球开始展露风采。当时美国正在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嘛。企业劳动生产率在连续增长了20多年后骤然停止了增长。而这时,日本作为战败国,战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石油等原料全部依靠进口,但他们的企业在石油危机中安然无恙,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长期熏陶。很多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与竞争是建立在中国古典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日本企业文化中体现的东方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在公元八世纪,儒教就以行政手段得到日本政府推行,国民诵读《孝经》,提倡孝道。进入十六世纪,儒教被奉为日本官方哲学,日本兴起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直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痕迹,依然显著地存在于日本人身上。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瞩目。于是全世界都开始掀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包括曾经是日本人老师的美国人也放下架子,“拜徒为师”。经过一番探讨研究,欧美学者惊叹地发现,日本经济的奇迹来自于旺盛的企业活力;企业活力又源于成功的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因此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与美国的资金扶持有关,而且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打破西方注重理性的管理理论的框架,不是单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不仅强调设备、技术、产量等“硬件”,也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企业风土”等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如“社风”、“社训”、“社长信条”、“经营原则”、“企业使命感”等。而儒家思想正是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创造“软”因素(日本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

三融合教育心得体会篇四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对两类课程总体满意度不高,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课程,渴望通过多种方式激活自我主动学习模式,并普遍支持将两类课程进行融合,有针对性的改革,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当前,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期待,从课程组织形式、课程内容、行知结合、师资优化等方面加强两类课程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调查研究;融合对策

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识渊博、理想崇高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会分析社会问题,能研究和运用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1]目前,从宏观和微观上来看,国内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之间是存在一定脱节的,主要体现在: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2]而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恰好能弥补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识教育中人文价值关怀加重德育教育和基础培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学生政治素养、道德文化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两者都是在做关于人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和最高价值取向上,两者是相互契合的。[3]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分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更加侧重人文和科学认知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理念的体现,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各有侧重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相互借鉴结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的目标。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融合,开展了此次调查研究。

1总体情况

本研究以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开展研究,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根据课程评价相关资料整理得来,经专家评分后形成,预调查剔除无效问题后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92%。322份有效问卷对应的样本情况如下:在性别分布上,男生237人,占73.60%,女生85人,占26.40;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87人,占27.02%,毕业班143人,44.41%,其他年级92人,28.57%;在学科分布上,工学人数256人为最多,占总数的79.50%,其他依次是管理学、法学;在政治面貌分布上,以共青团员为主,占86.34%,中共党员占10.56%,其他为一般群众。

2学生对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整体评价

2.1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不高调查中以“满意度”和“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两个问题了解学生对两类课程的总体评价。学生对通识类课程满意度为65.8%,对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为55.3%。进一步通过“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进行调查,针对通识类课程,63.7%的学生认为有帮助,17.4%认为没有帮助,针对思政类课程,有52.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有25.8%认为没有帮助。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整体满意度都不高,通识类课程满意度略高于思政类课程。2.2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主动性较低关于学习主动性调查,58.33%的学生和52.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学习中是在被动地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75.32%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思政类课程”。53.46%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通识类课程”。可见,同学们对这两类课程更多地是被动接收,并未发挥个人能动性,开展探索式学习。2.3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效果一般调查中分别设计了13个问题和11个问题了解学生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对于思政类课程,58.33%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6.82%的学生认为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对于通识类课程,56.82%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5.30%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更多是在告诉学生好与坏的标准,而缺乏对好与坏评价标准的辩证探讨,还有53.0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类课程对学生智慧的培养、个性发展、生命的呵护等关注较少。

3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现存问题及建议

3.1课程组织形式单一关于课程现存问题调查中,分别从课程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图1),结果显示,31.06%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的问题,40.91%的学生认为思政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通过进一步调查,在学生喜欢的课程组织形式中,90.91%的学生渴望体验式教学,并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形式参加社会实践来实践课堂所学,85.67%的学生希望能开展小班式教学,加强与老师的互动交流,84.34%的学生希望参与到讨论式课堂中,认为分组的讨论学习更能加深记忆。3.2课程内容单调、脱离实际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调查,29.55%的学生和28.79%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37.12%的学生和37.12%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进一步调查发现90.15%的学生希望两类课程的内容能够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对实际生活有指导价值,87.24%的学生渴望课程内容设计能够广泛而深入。3.3课程兴趣感不强31.82%和31.06%的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感不强就造成了学生无法主动参与课程,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84.32%的学生认为应该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也应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相应课程。有89.39%希望学校提供弹性学年制(比如:5年或者6年内只要学分修满就可毕业),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制定学业规划。3.4大学生对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期待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在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学生学习主动性处于压抑状态;学生渴望学校进一步尝试改革,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自己和课程,激活自我主动学习模式;学生们普遍认为两类课程存在注重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而对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涉及较少,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改善;对学生是否认为将通识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其人文修养、能力和素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6.76%的学生支持将两类课程进行融合,并进行有针对性改革,以更好实现课程目标。

4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融合对策

4.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根据学习主动性和课程兴趣感不强两项调查显示,当前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实现受到压抑。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感受,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就必须将学生从课程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过渡转变。学校可在多方面尝试改革:第一,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增加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可选课程,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第二,增加社会实践和认知环节,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课程认知。4.2借鉴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活跃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就“课程开展形式单一”这一突出问题,必须进行思考和变革,将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引入国内的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国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大致分为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研发表、独立研究等四种。[4]国内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应改变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用角色扮演法、脑力激荡法、菲利普66法、案例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增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等多向交流和丰富的交往,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体验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4.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单调、脱离实际等问题,必须从课程设计出发,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真正做到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学生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对于通识类课程,要符合中国国情,既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又要以此为契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带给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全新变革和尝试,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下学习通识课程,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4.4整合学校师资队伍,最大化实现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多数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度不高,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除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变化之外,授课主体“教师”的能动性也必须提高,通识类课程与思政类课程的结合必须通过教师的课程组织来实现,所以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水平要求甚高。首先,可以通过学校内部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跨专业甚至跨院校的师资和课程整合模式,让相关专业和领域的教师合作教学,共同完成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次,实施名师等优秀教师重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以课程骨干教师为中心辐射课程组任课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再次,通过高校已经建立的海外教育机构,聘请国际教师担任课程指导老师或任课教师,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高度。

参考文献

[1]朱时清.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艳红,黄建,吴开军.大学思想政治课评估的改革对策研究[j].学术界,.11.

[3]姚向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4]周海燕,周景辉.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9.

[5]ianwestbury,,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三融合教育心得体会篇五

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

第30届伦敦奥运会会徽

29届奥运会会徽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开幕,而第30届奥运会的地点选在了伦敦,五环旗自西向东,又从东向西地进行着传递。

奥运会会徽是各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徽记,也称奥运会会标。历届现代奥运会的组委会都要为所举办的奥运会设计会徽。会徽的图案不仅要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还要反映出东道国和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特征。

早期会徽的艺术设计与奥林匹克宣传画很相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会徽逐渐脱离了宣传画的模式,设计趋于简洁抽象,蕴意深刻。奥运会会徽是每届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奥林匹克》规定,各届奥运会的会徽,未经奥运会组委会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和为商业服务,从而保证了奥运会会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内向心的动态,比喻五大洲的选手走到一起;外离心的动态,寓意为通过奥林匹克精神,走向相互了解和世界进步。

雅典奥运会会徽的主体是一个橄榄枝缠绕而成的桂冠,形状近似古雅典城。在古代奥运会中,桂冠代表冠军的荣耀。另外,橄榄树在雅典还被视为圣树,橄榄枝象征和平,组成的图案同时还象征生命圈、天空和大海。中国印是北京奥运会会徽。主体图案为红色调,似印非印,潇洒飘逸,充满张力,寓意是舞动的北京,象征着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具有美好前景的中国形象。

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会徽设计基于数字,按上下结构组成不规则图形,五环标志和伦敦的英文字样置于图中。在奥运会开幕之前,会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后呈现粉、蓝、绿和橙4种颜色。标志说明了第30届奥运会举办的地点和主题,阐释了伦敦所建造的场馆,并提醒本国公民履行承诺,用奥林匹克精神去激励世界上的每个人,拉近与青年人的距离。这一会徽将由20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共同使用,这在奥运史上还是第一次。

虽然近几届的奥运会会徽仅寥寥数笔,非常简洁,但我们欣赏和比较时,仍可感觉到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色彩使用上,东方多用红色和暖色,而西方多用蓝色与冷色;东方设计更加注重本民族的特色,西方更加注重本国家的特点;西方设计中突出棱角,东方设计中突出弧线。当我们变换思维方式或观察角度后,便可以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构思中联想到更丰富的文化艺术寓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