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JQ文豪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理解和思考之后,对作品内在意义和价值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形式。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作品都有涉及。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一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圣人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尚能实行因材施教,到现在物质这么发达的社会,“因材施教”并没能在学校里很好的实行。然而大多数的学校里还是实行“一刀切”的做法,什么都是统一管理。学校又不是军队。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思想完全不一样,作为成年的我们无法想象孩子们每天都会有什么奇异的想法。

尽管孩子们的变化不可能日新月异,但却可以从他们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成长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到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

当我看到这一小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红笔把它划了下来。教育是急不来的。

我的女儿一年级时我都不用叮嘱她做作业,相反地她每天作业完成的很好,而且每天睡觉前还都自觉地把书包收拾好。从来不用我操心。而这个孩子已经是初三了啊。()经过将近两年的磨合,管理,现在他不光课堂四十分钟能坐在教室里,作业也能完成。还经常的帮助别的同学。但是性格使然,而他自制自控能力又非常的差,要把他改变成优秀学生,我还看不到日期。

现在想想,为了这样一个孩子,留学生部的全体老师们付出了多少了的努力和心血!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来做别的事情上,那就会收获满满!但是话说回来,也就是在这样一群爱心满满的老师身边,他才这样改变。如果我们把他推出去,在别的学校里也许他又会再一次的被推出去。

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去年9月份,留学生部新来了四名塔吉克斯坦的学生。我们这儿已经有好几名塔吉克斯坦的学生,虽然学习上不如别的国家的学生,但是在遵守纪律上还是挺好的,而且老师说什么他们也听得懂,听得进去。这几个孩子刚来的时候,说是从大山里来的野蛮人一点也不夸张过分。无论老师们说英语说汉语他们都“听不懂”.后来让别的同学把老师说的话翻译成俄语讲给他们,才算老实一点。

汉语中级班一共七名学生,只有一个女孩子,而且性格比较温和。其他就是去年九月份来的四个塔吉克斯坦的,另外一个来自安哥拉,还有一个就是前年九月从别的学校转过来的另一个塔吉克的学生。中级班可以说是最难管理的一个班级。

中级班的学生虽然经过上个学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纠正,但是身上的“野蛮”还是留存不少。开学一个多月了,已经有好几个老师告状,经常上课的时候发出怪叫,要不就是吵得老师上不了课,组织课堂纪律。但作为班主任的我不能只看到孩子们的缺点,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只靠简单的说教就让他们每堂课都安安静静的听讲。“爱心、关心、耐心”缺一样都不可以。

上个学期我担任他们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工作。开学一个月我就摸清了他们学习习惯,如果给他们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学的是同一知识,老师课堂上是很好授课,但是这些孩子不认真。我就给那个学得稍微快点的学生更多的作业,在给他加加油,这个孩子学得更快了。另外的几个学生看他学得多,他们觉得都是一起来的,而且父亲们都是朋友,都不想让自己的父亲丢脸,也都积极的学起来。这样形成了你跑我赶的学习氛围。这样分层教学法对老师来说难度大了,但是这些学生愿意这样学习。对老师也是一种磨练和提高。他们的进步也是神速的。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他们都会开口说汉语了。而且很高兴地说,寒假回家要说给父母听。父母的很多朋友都是中国人,也可以和他们聊天了。“教无定法”,让学生们学到知识就是好方法。

这学期我改教他们听力课了。课堂上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让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能锻炼他们说汉语的能力。虽然只有一个学期的学习,但是他们基本上能听懂汉语,说得也很好。

当他们的想法时时处处得到呵护,创造的幼芽随时得到浇灌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本学期开学学校要求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最担心的就是汉语中级班的学生怎么布置班级,只有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子。领导也看出了我的心事,就说:“你可以从别的班级找出几个女孩子帮你一块布置。”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把布置班级文化建设的材料拿到教室里,还没等我说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帮你?”然后放下手中的作业站起来帮我一起展开图画。其他的学生也马上放下手中的笔,积极地参与进来了。这样我们一起去做、想办法、有不同的看法时一起商量,大家都出谋划策,看得出都想把自己的班级布置得最漂亮。他们先用俄语商量,然后用汉语问我的意见。

看到他们这样的,我的心里真的很温暖。不用担心没有女学生,自己很费心。男孩子们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学生烦我千百遍,我仍待他如初恋。”这是我刚做班主任时的qq签名,虽然中间有过灰心,有过难过,但都已过去。留下来的大部分还是美好的回忆,有时候我就想当班主任还是挺快乐的!我快乐了,我的家庭就幸福了,我的学生们就开心了!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二

我一向对有关教育话题的书敬而远之,理论太高深,与教学相隔过远,没什么实际*作*是其一,另外写的枯燥让人看不下去也是重要原因。后来接连读了几本国外一线教师的经验之作,方有所改观,他们的书每个章节短小,好阅读,更重要的是写的一个个小方法都是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并行之有效的。不过我仍然觉得*本土的教育类著作缺乏地气不好阅读,直到我读到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里既有著者的改革案例,更有实施后的经验和反思,每一章节都不长,但都基本上都能让读者深思。

深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的我,本来心里是很抵触“教育是服务业”这一观点的。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如是服务业的从业者,那么就如食客上餐厅,付出金钱购买食物和就餐环境,旅客上宾馆,付出金钱购买安睡地点和安寝环境,顾客上发型店付出金钱购买整洁适宜的发型,上商场购买适宜的衣饰。而今只是学生上学校,付出金钱或者秉承的受教育的权利购买知识而已。可是侍者只需记住顾客的需求,给予他们即可,不用负担他们的心理疏导,不用承担他们的成长困惑,不用忧虑他们的人生前途,不用在意他们的情感纠结。可是,同为服务业从业者,社会、舆论、媒体、家长,甚至学生都觉得教师应该教书之外,更要育人,把学生成长的重任压到教师身上,可这那是服务业的事哪!同为教师,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师更符合服务业从业者的身份,一方付出金钱,一方教授学识,钱货两讫,多好。而如今,要求教师一人多责,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又要在课内课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甚至人生观,还要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与家长与同学与其他人的交际情感问题,还要负责他们在学校内外的人身安全。而这些,根本不是服务业的范围了。谈及教育是服务业,教师要转变的是自己的观念,教师应是学生的辅导者角*,要有平等的意识,毕竟每个人在生命上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是以前那种居高临下,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硬压蛮横,以方便自己,而应该更多的研究学生的需求,平等对话、沟通、合作,以共同成长,古语说教学相长如是也。而社会、舆论、家长也应该有教育是服务业的意识,要减轻教师的压力,弄清教师应该负责的范畴,不要在教师身上套上不该有的苛刻的道德等枷锁,形成道德*。最后感触最深的是李校长说:“当教育成为服务业,我们就需要调整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要学会等待。”我觉得说的实在太好了,不仅是教师,全社会都需要调整心态,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求教育成果立竿见影的,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提出这样要求的,都是丝毫不懂教育的人,愚昧以及急功近利。

如今明智的人开始崇尚“慢”,教育同样要慢,小火慢煮,精雕细琢,不见流水线下来的都是前篇一律的制造品,只有针对个体的雕琢才能创造出精品。想必,在舒缓的校园里,在平等的氛围里,学生接受知识及其他,心里也会愉悦的多。而不是在越来越大的校园,越来越多的班级,越来越满的班级里,在教师步履匆匆奔赴各个教室中学习。真不想有一天,学校越来越像企业,领导越来越像高管,教师越来越像员工,学生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制成品。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三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谈教育思想、教育见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贵老师皮毛,因此只能谈谈里面有一点点共鸣的地方。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当过班主任又当过普通科任教师的老师都有体会,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当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出现学生状况都会让班主任来解决,所以班主任都会有所埋怨:科任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而科任老师呢,也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听,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点面子听着,不好的学生则当场顶撞,给老师甩脸,都能把科任老师当场气得晕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师就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将问题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学生听班主任的话,而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我想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三个字的威力,学生虽然不懂得班主任三个字的准确含义,但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们的“领导”。有时候我们老师常常开玩笑说学生都非常精,学校里哪些人是领导,要有礼貌;什么场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现,学生无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个样,在科任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到底哪一个才是学生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权利压制住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去关注学生真实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生自我表现,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更危险的,它只会培养出一群屈服于权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时,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担忧意识,去了解真实的他,你对他施加的教育影响他是否接受,还只是盲目屈从于“班主任”这一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领导面前有礼貌、表现佳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他们,对待学校的食堂阿姨、清洁阿姨及任何一种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四

开学四天了,每天备课,上课,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种情绪。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围内太封闭,但是我还要向老教师们去学习优秀的经验。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是啊,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

俗话说:“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和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五

20xx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他们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效对接。全校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学科进行上课。在不断的选择与调整之中,孩子们渐渐生长出了责任性和使命感。

学校里每天中午有个活动叫“校长有约,共进午餐”。餐费是学生自费的,李校长说,有时他也会把学生应付的餐费一起付了。这个活动中,李校长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他和学生一起探讨:诸如晚睡时间应该提前还是拖后。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后,最后形成了一个开放式、选择性的解决方案。学校确定三个晚睡时间,让有着不同习惯和需求的学生自由选择。选择不同晚睡时间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寝室、不同的楼层或者区域。这样就满足了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又避免了相互干扰。学校还提出允许每个学生每周有一次申请晚睡一定时间的制度,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校长在听取学生的真知灼见后,采纳了许多管理建议:在学生公寓大厅安放了手机充电装置,并在每一楼层设立了专门的吹风间,以方便学生……我想,因为校长能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亲近他们,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才有了这些创新的做法。罗斯福有句话值得品味:他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就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可喜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珍视每个孩子的想法,重视孩子个性化的需求,他们在网站上开发了若干个互动平台,校长的手机号码公布给全校学生,他们把班级、学校各类活动的策划权交给学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方案设计及设备设置招标也让学生参与其中,甚至由学生来亲自主持,每月一次的校务会议中必有一项学生的议题并由相关的学生参与讨论、审定……学生成了学校里真正的主人。

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越来越多。我想,只有学校里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真正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了,校园里才能生长出学生的许多想法来!

学生第一。

谈到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许多制度、考核、评估。是的,很多学校里因为有一系列所谓严格的规章制度,一切好像显得秩序井然。但是,在这样严格、规范的管理之中,学生、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逊·韦尔奇创造了许多商业奇迹,那个时候的通用电气已经是有几十万员工,业务遍及几十个国家、市场超越58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当有人好奇地问他,面对如此纷繁复杂、遍布全球的管理重任,如何分配自己的管理时间时,韦尔奇却异常轻松地说,在通用,他只当教练,他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对经理人的培训上了。韦尔奇简单的回答背后,透视着对人的高度关注。

北京十一学校里,李校长高举“学生第一”的大旗。为了创建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他们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学校实施走班制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班不存在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老师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有自己的学科教室,上课、备课、辅导学生,教室已经成为他们的主阵地,而办公室里则鲜见他们的踪影,班主任成为了主任导师。和其他几位担任导师的相关老师组成一个教育团队,分别负责学生的人生导航、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

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第一,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管理,把活动与读书联系起来。请欣赏十一学校富有特色的活动之一——“开学典礼”。如何改变传统的开学典礼形式,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参与,更有情感上的参与,学校设计了“开学护照”,让师生在30分钟的开学典礼上,相互交流,签名留念,且有签名教师与学生行“拥抱礼”,师生情在拥抱之中变得更加醇厚。此外,开学典礼上,还有校长的“鞠躬礼”。这个鞠躬礼既有拜谢,也有感谢,更有敬重。

活动之二——“击掌礼”:20xx年4月,经过十一学校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生会,学校选择了一种“形式”——命名为“击掌礼”。校长上台与当选的学生一一击掌,其中包含着祝贺之礼,信任之情和期待之意。另外,学校每年6月要举行泼水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放松。在师生的智慧里,诞生了泼水节开幕式上的“洗礼”:由校长向全体参与的学生泼一盆消除大家的疲劳、烦恼的“智慧之水”,成为孩子们向往的事情。形式往往承载着内容,显现出巨大的能量。由此,校长的一盆水里,居然有了让孩子们放松心情、摒弃同伴间的前嫌,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丰富内涵。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六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因材施教”。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教师应该是鼓舞者,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者,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可贵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想尽各种办法,给了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帮助孩子在活动中寻找团队精神,在集体之外成长,孩子们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们在各种有趣新颖的活动中锤炼自己,成长自己。在这里,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有自己的故事和收获。一名在学校戏剧课上担任了一个学期导演的学生这样说到:“领导力就是你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位演职人员服务,不遗余力地为剧组的每一个部门提供帮助--当他们认同你的服务与帮助,全部死心踏地地跟你合作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了领导力。”读着如此深沉的体验和感悟,我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长给孩子们预先设计好的。包括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孩子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便很难从事自己关心的事情。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我们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些宽容、耐心,尤其是当孩子们还没有真正从错误中走出来时,就特别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学会捕捉教育的契机。

从这本书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北京十一中的学生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鼓舞者、欣赏者。学习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亲力亲为,谁也无法替代。相信孩子,承认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别,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孩子的成长道路,将更加充满阳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七

随笔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多种角色,角色不同,固然体验不同,收获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每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有可能完成一次蜕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料理过杂货铺,在中学干过庶务员,担任过大学图书管理员,做过大学讲师,最终成为数学家。

经历的角色越多,磨练越多,积淀就越深,抗压能力也就越强。《面向个体的教育》中,作者提到曾与一位台湾校长交流过,这位校长每年都要带学生打扫厕所,以培养学生乐于做小事的品质,没想到,有一天一名学生向他说:“校长,今后我永远也不会轻生自杀的,因为我连厕所都可以打扫,没有什么事让我灰心!”正如作者所说:“一个人只有敢于也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的人生才是安全的,也才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角色的转换更多的是社会化的过程。生活的变故,工作的挑换等等让我们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不同的`角色只能在社会中经历,而让从事教育的我们失去这样教育的机会?看了《面向个体的教育》后,回答就是否定的了。在作者的学校里,“选课走班,每一名学生都有着各个学科不同的教学班集体,在难度最大的数学班里,一位学生可以是全校瞩目的“学霸”,但在音乐剧里他可能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在生物学科的教室里,他已经成为老师的助教,而在机械技术的课堂上,他却不过是一个初级学徒。每一名学生在每个学期里都选择近十个不同的教学班学习,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他重新找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贡献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们的学校没有让学生走班上课,无法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少一些考试,多一些活动,去给学生创造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让学生的生活更精彩,体验更丰满。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八

这么多年来,自己在教育上取得的点滴收获,很多来源于自己在博客和空间上的笔耕不辍。也因为网络上的随笔创作,结识了很多的志同道合者。记得有一次,我的博客连续两个月没有更新,惹得一些热心的朋友好奇地追问:“最近怎么了?封笔了?”

其实,何来“封笔”之说?不过是一颗心被琐碎的生活肆意吞噬而已。

其实,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充斥在中国校园里的,随处可见的都是“变了形”的追求“高效”。“高效”本没有过错,但是,如果一味地压榨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无时无刻不“行色匆匆”,来去如飞,连吃饭、上厕所都不能拥有一份悠然自得的心境,如此寻觅到的“高效”,是否会让生命变得索然无味?会让青春黯然失色?学生如此,老师不也是如此?“起得比鸡还早,干得比驴还累”不就是最好的写照吗?在繁琐、沉重的劳动中,教师的生命也变得暗淡无光。

其实,对教师这个工作而言,总体上看更属于“个性化”的工作,即使学校有再多的要求,也无法剥夺每一个教师使用时间、分配时间的权力。认真梳理自己的工作,抓住核心矛盾,你就会节约出大量的闲暇时光,去寻找一种生命的优雅状态。我想起刚刚参加工作时,在那样一所简陋的乡镇学校,每到放学,几个老师就会围坐在教室前的平台上,操起二胡,兴致勃勃地唱上几段。学生们就会围成一圈,津津有味地欣赏,时而欢呼,时而鼓掌。现在回想起来,那样闲暇的时刻,不就成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吗?也许对生命灵性和激情的焕发,比教科书的价值还要大呢!

到了北师大合作办学平台后,我开始主持一所学校的工作。我尝试通过制度为师生提供“合理合法”的“闲暇时光”,每天阳光体育活动时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自由嬉戏、玩耍,以师生的“闲暇心态”保证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状态。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九

工作之余,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收获更多。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

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叹着书中关于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取消班主任”“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学校狂欢节”“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等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真正贯彻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我们也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此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里,必须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过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内的学校组织变革。

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在我看来,“充满选择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同样要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命题。对这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行动,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决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来。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点让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十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此书为我这个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人指明了奔跑的方向,以下两点感触颇深。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一项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为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贵校长在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他常常在你做了一点什么事情之后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敬佩地称为“大拇指领导”。你的一项变革、一点经验,甚至一篇文章、一次发言,都有可能获得他“大拇指”的.肯定。虽说是没有任何奖金、证书的表扬,却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事实上,这样的“非正式表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书写生字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褒奖,思考独到时及时的鼓励,都时时鼓舞着孩子们,激励着孩子们。

印象最深的是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坚持为每一位孩子过不一样的生日。他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让班里其他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为他留言送祝福。还会亲手写一张贺卡,将自己的爱都写在了上面。不管过程怎样,相信这份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选取真实、可信的一点,让“非正式表扬”的潜能无限放大。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生初入学时的不知所措、不适应,他们表现出更多一倍的担心和焦虑,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空间。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措的发生,其实只是将这样的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延迟而已。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始终不给予孩子独自行走的机会,那他将永远也无法长大。如自然也就丧失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机会。

我想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了,而“电梯”一词最近一直是热门搜索词汇,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电梯”的小案例:有些学校在屡禁学生乘坐电梯而不见效的情况下,在电梯上装上了限乘装置,只有持有刷卡权限的老师才能乘坐。硬件设施一改,似乎解决了长期以来让学校担忧的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李希贵校长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乘梯和禁梯这一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使用资源,不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一个团队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了,他们将仍然是令人头疼的一群。试想,这样的生命体验怎么能舍弃,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在是问题中发展,在错误里成长起来的。这样好的教育机会,我们怎能错过!

不管是“非正式表扬”还是“学会放手”,都需要我们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及时地引导,感受他们的需求,适时地帮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长的力量。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十一

著名的教育专家xx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写道:“什么是师德?在和国外的教师交流时,我们比划半天,他们也不懂什么是师德。后来几经解释,他们恍然大悟,师德就是‘老是喜欢学生’,后来又加了一句‘学生也喜欢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做不到喜欢自己的学生,那么他的教育已经失败了。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对自己的学生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即便是中庸的态度,那么他的教育也已经失败了。国外很多招聘老师的条件中,往往把“喜欢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激情、有感染力”放在第二位,其次才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历水平。

过去的一年中,从大量的听课中,在那些班级英语水平非常好的班级中,我大概也总结出这样几个特点:教师有激情、感染力。英语成绩最好的那个班级,任课老师对待学生非常用心。师生之间相互信任,远远不是普通的“教———学”的单一关系。

著名的北京特级教师王君在《班主任———青春万岁》一书中,提到了很多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感动不已。透过她给学生的鼓励、学生毕业后给她的书信,我能感受到王君和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所以说,通过这一年的教学,我打算从“用心、喜欢”这两个关键词中反思教学中需要提高的空间。

以前的备课过程中,我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能够把新授知识点梳理出来,并且辅助以练习册的帮助,整理出来全面的知识点。在观看优质课大赛视频,以及我县优秀选手的优质课比赛时,我以前更多关注的是他们巧妙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后来读完《教学反思及教师专业发展》这本书,我意识到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多地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对学生自己的思考为基础确定教学策略。同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使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教学理论浮现出来,然后寻找改进的别径。

班级的良好学风建立在好的班风的基础上。班风的建设和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班级管理需要日复一日的监督,日日重复的督促。每一天都不能懈怠,任何一次的懈怠都会出现不可挽回的遗憾。认真对待学生的第一次原则性的失误,并且不能使他出现第二次。

怎么做到喜欢自己的学生,和如何使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是每个老师面对的挑战。带着两个程度不同的班级,主观上来说我对一个班倾注的感情多一些,而对另外一个班级关注度不够。如果说感情是相互的,那班里的学生对待老师应该也是差不多的感情。尊重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细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一堂好课的标准离不开热烈的课堂氛围,多多学*君老师的精神,用热情来感染学生,用信任来激励学生。

当思维困顿的时候,读一本好书,给思维充充电。也给学生多读一些好文章,用饱满的热情来激励他们,让学生形成自发性的高昂的学习品质。青春万岁,让我们在最好的年龄遇到最好的自己,教出最让自己引以为豪的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发性的优秀的学习品质。在教学中反思,在经验中成长,让我们多读教育著作,多反思。因为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生活才有意义,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找到自我,从而走向自觉、自主与探究的专业发展之路。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十二

11月10日晚,我们召开了本学期第一次政治学习。此次政治学习旨在加强团员意识以及贯彻计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同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次政治学习,我们邀请了我们的班级联系人——校宣传部长周大白老师作为我们的特邀嘉宾,和我们一同探讨计划的相关政策方针。

在加强团员意识的环节中,我们有所创新。以典型的人物事迹唤起同学的团员意识。会上,团支书讲述了优秀大学生冯艾的先进事迹。冯艾是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先后在宁夏、云南支援教育事业。在宁夏,她挨家挨户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说服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帮助他们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她关心孩子们,每天到食堂注意孩子们的饮食,问他们是否吃得饱。在云南,她克服语言障碍,一人担任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两个职务。没有周末,一个月连续工作28天。冯艾的一句话非常感人“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坚信,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在学习计划的环节中,我们采用了知识竞答和同学发言两种形式。在知识竞答环节,每个宿舍派出一名代表参与竞答。问题的设置都是计划的相关知识。在竞答的环节,同学争先恐后的抢答。最后男生506宿舍胜出。在同学发言环节,结合计划的内容,讲述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这是大家谈。张倩倩同学的发言中谈到了自己的家乡徐州要搭上计划的快车,缩小和苏州南部的贫富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徐栋同学的发言中,提到了地方行政以前经济政策的弊端,比如盲目建经济开发区,重复建设等等。来自东北的王联清同学则讲述了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的方针政策下,这几年东北的变化,在基础教育方面,在安置下岗职工政策方面,在工业重新布局方面等等。先后有十几位同学上台发言,讲述自己对计划的看法和认识。在同学发言后,周大白老师为我们同学的发言做了点评,并且和我们谈了谈他对于计划的看法和认识。让我们对于计划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此次政治学习,同学普遍反映很好。知识竞答环节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计划大家谈环节位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今后的政治学习中,我们还要不断引进新的学习形式,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其中,使政治学习不仅能提高同学的政治素养,更能为同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十三

有幸研读了李贵希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又通过《开讲啦》节目的深入了解,我想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被这样一位在课堂中表现的比学生还积极,学生眼中神一样的“贵爷”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惊,更会被他的非常规校园所吸引。

我想我们无缘进入到这样的学校学习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将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李希贵先生认为教育不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这不禁让我想到每个班级中所谓的“差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他们可能成绩差但是却有着其他才艺、他们可能行为差但是思维敏捷,我们要帮助他们全面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利用他们的长处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比如让成绩差但是画画好、体育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让卫生习惯差或者纪律差的学生担任卫生委员或者纪律委员,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不仅可以管理好班级,而且可以帮助“差生”进步和发展。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可以少一点粗暴的批评,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温和的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心服口服,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学生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而不是三年后的中考或者高考,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唤醒潜能、激发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所成长和进步,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才!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热门24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教师共同进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教学工作总结的一些典型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

    工程公司运营管理方案(热门14篇)

    公司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报酬,为投资者提供回报和增值的机会。公司是一个组织形式,由多个人员合作而成,共同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现代社会中,公司成为了经济运

    高三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计划范文(14篇)

    学期计划是我们规划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期计划的注意事项和建议,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

    大学生学生会竞选自我介绍范文(14篇)

    自我介绍是在第一次认识或接触新人时,通过陈述自己的姓名、年龄、身份、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其他人了解你,并建立起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基础。自我介绍可以展示你的个

    小学学生安全责任书简单(汇总21篇)

    清晰的岗位职责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并准确评估自己的工作表现。在阅读以下岗位职责范文时,请仔细思考与您所在职位的相似之处。一、目标责任:1、班主

    橡皮聚会三年级(专业20篇)

    优秀作文应该注重细节描写,用生动的语言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不妨一起欣赏,感受其中的文学魅力。文具盒里很热闹,铅笔、橡皮、尺子挤

    开学季超市活动方案(模板18篇)

    活动方案还应包括活动的预算和资源需求,以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对于活动策划者来说,编写一个完整的活动方案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活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

    教师师德德育培养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写教师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报告中运用许多生动、感人的案例,深刻剖析了学生成长

    盐业工作总结和未来计划(精选19篇)

    月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一次总结与反思,更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一次规划与调整,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月工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优秀23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进度。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多次实际教学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