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

时间:2023-11-12 作者:琴心月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参考的学习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一

《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登月成功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想像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叙顺序和记叙文的要素。

2.迅速掌握文章内容。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2.了解文中的航天知识。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鼓励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2.启示学生向航天员学习,培养他们勇敢、镇定的心理素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训练学生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2.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难点: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二、学情分析。

(一)我们的学生虽然不具备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缺点是思考不够深入。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分组学习,通过课堂讨论达到知识互补,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由嫦娥奔月的传说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整体把握课文。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以直观的方式进一步感知人类登月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谈感受,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陶冶。)。

(四)拓展迁移。

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受到世人的关注,但依然掩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何时建立月球基地?这都成了许多人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浮出水面的登月计划。

设想一下,如果你有能力成为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你会在月球上做些什么呢?

(五)总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我相信同学们的梦想有朝一日定会实现。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六)作业。

1、为了让学生了解整个登月的过程,让学生用手绘制一个登月示意图,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到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自行讲解整个登月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全班同学每人轮流写一段话,在班上进行交流,进行故事接龙。

四、课堂小结。

本文的教学设汁,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践了看、听、读、说、想和画的综合能力,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文档为doc格式。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二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

海域()相提()并论人迹罕()至椭()圆

休斯敦()铁锹()可望而不可即()

2、词语解释

(l)可望而不可即:

(2)里程碑:

(3)神往已久:

(4)畅谈:

(5)昂首挺立:

(6)遥遥在望:

3、熟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用原文来回答。

2、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文中说,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三

(成果汇报)展示学生网上搜集的关于月亮的文化知识,引入月亮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学生可将自学成果发表在bbs论坛中,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将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学生可以提出疑问,教师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生可以到网上查询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展示、介绍。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以直观的方式进一步感知人类登月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谈感受,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陶冶。)。

一位作家曾说“一个会回忆,会联想,会想像的人,才是会构思创作的人。”下面就张开你们想像的翅膀,来完成想像作文。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我相信同学们的梦想有朝一日定会实现。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四

《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是我们七上年级的略读课文,可我还是仔细自学了这篇课文。

《月亮上的足迹》写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部过程,指出人类终于现实第一次登月的重大意义,激发人们为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这篇课文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就如2003年10月15日,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内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经过这次伟大的探月,我国又利用嫦娥奔月工程,又造了神舟六号,并发射成功,载两名宇航员飞上太空,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经过,使每个中国人都信心大增。就算在二月份吧,探险队们很出色地爬上了高达8848。13米的珠穆朗峰,测出了新高度,在十月份向全国为8844。43米,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字,他是我国的最高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这让人多么自豪啊!

我长大以后,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宇航员,乘着宇宙飞船在地球上空飞翔,在茫茫的宇宙中翱游。在宇宙中发现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我俩在宇宙中快乐的玩耍,还要在宇宙中发现同地球一样可以生存生物的星球。

啊,我美丽富饶又可爱的中国,您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五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看一段登月的'录象。

2、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表达精确的时间,并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2、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出示有关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四、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五、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个过程也充满艰辛,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准备。

返航。

文档为doc格式。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六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使用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 ,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1969年7月22日0点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唤醒了飞船上的科林斯和登月舱中的两名宇航员,命令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登月舱发动机启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入了预定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它与去那里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地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地握手。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

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5日凌晨1点35分8秒,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登月归来不久,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研讨与练习。

一快速默读课文,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的解说。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奥尔德林)。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何祚庥)。

三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像,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读一读,写一写。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七

・对面街上又传来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震得我头皮阵阵发麻。我再也睡不下去了,于是披衣下床,走出门外。

想着想着,我变得好轻好轻,最后竟驾着飞船飞向了天空。

天上的雾好浓呀!一层层将我包围住,使我喘不过气来。飞船费力地拨开云层,向月亮飞云。不一会儿,雾稀了,月亮也到了。

“好美的星球!”我走下飞船,傻眼了。一排排粗壮的桂花树开满了金黄银白的花,玉兔在底下跳来跳去;那一幢幢宫殿像是用洁净的水晶砌底……这里无灰尘,无污染,地球上哪儿找得到?!我不禁发出感叹,我刚掏出摄影仪,嫦娥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她莞尔一笑,说:“请别拍照!”“为什么?”“唉,上次我扔了一颗千年桃树给你们,可没等结果,花早已经被摘光了。如果让你们知道,那我们的心血不就付之东流了吗?”听了她的话,我哑口无言。嫦娥又说:“就是因为你们任意破坏,才会造成今天的下场,有时,我们也深受其害啊!”我为是地球人而羞耻。这时嫦娥牵着我的手,带我参观月宫。

一路上,嫦娥指着座座花园,幢幢宫殿,向我讲解他的方法。我用心地记在脑海里。最后,我到了天女园。还没进园子,阵阵香味迎风飘来,让人精神顿佳。这时,一位身着淡绿色衣裳的仙女来到面前,我一见面就责怪起她来了。“这能怪我吗?是你们不珍惜我的`花。我撒多少,你们破坏多少,也不计较后果,也不会晓得,很多人因为污染死亡,河流因污染断水……”我又一次被震醒了,急切地问:“难道就没有解决的方法了吗?”“有!”天女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改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意识。”我浑身热血沸腾,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放心吧!没问题的!”天女信任地点了头。

忽然,我的头被瞌了一下。睁开眼一看,原来是倚在树干上睡着而做的一个梦。我抬头向月亮眺望,月亮依然皎洁,我暗下了决心,非让地球的环境比过月亮不可!

我驾飞船奔火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虎山路初中108班胡开强。

太空茫茫,浩瀚的宇宙给予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然而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作为中国第十代的宇航员,驾驶着“热火号”宇宙飞船,代表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中国,向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火星做一次和平的旅行。7月25日,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伟大的日子。24岁的我,怀着一颗充满激情的心,踏上了旅行征途。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八

这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到数学中来?用数学的眼光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围绕这些目标再结合我们数学组的课题《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我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课前的一点时间尝试性的在多媒体中出示了一个带有一定数学问题的小故事,让学生边作课前准备边阅读思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感觉效果还不错,当时就有学生在纸上画出了自己的结果,课后有学生来找我交流结果。每节课加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和趣味题还是不错的。

2.创设预习的情境,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我准备了两根小棒问学生,如果把小棒扔在地上,这两根小棒可能会怎样摆放?让学生在纸上用直线代替小棒画一画可能摆放的位置,并加以展示。这样设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另外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在媒体中再把可能出现的摆放情况展示出来并编上号,目的是提高学生分类时的可操作性。在学生自己确定了想法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小棒变成两条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里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中进行整理,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成了两类,即相交和不相交的直线展示到背投上,在这里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和集合的思想。

3.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下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互相平行。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学生找到一种最特殊的情况“+”,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在生活中发现垂直与平行。

值得反思的方面。

1、重难点感觉处理得有点快,这个班的慢进生比较多,有部分慢进生没有理解到位,特别是“在同一平面内”学生理解的不好如果在这里不直接给出“在同一平面内”,而在我出示两条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后再出示“在同一平面内”这几个字我想效果会好些的。

2、这节课提前一天让学生回家预习的,因为垂直与平行是很专业的说法,学生几乎没有听说过,但是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让学生预习,使得这两个概念提前进入学生的印象,起码学生已经有了大致地,初步的认识,我们再通过课堂上的规范讲解,效果就比较好了。否则,在课上才初次听说垂直、平行,很难及时迅速地与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更不用说去逐字体会概念了,印象就不深,理解自然也不深刻。但是从今天的教学来看预习的学生寥寥无几,虽然对概念的出事比较慢,且每个概念都让学生读了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给予解释,到后面还是有一些学生心里知道可说不清楚。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九

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要求之一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月亮上的足迹》是这一单元中一篇相对比较长的文章,它又属于自读课文,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速读课文,感悟文章(不指读,不回读,不动唇),主要是想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文章大义,同时也培养这种速读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是一位新闻编辑,你打算把这件事情怎样用一句报道出去?这主要练就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当时课堂上有三位同学回答了该问题,当他们几经补充勉强可以形成一个简短的通讯报道。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后续问题就是“假如你是一位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你打算怎样给电视观众做报道?”我们知道新闻记者做现场报道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当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教室就“鸦鹊无声”了。因为我当时考虑,很多学生是在家会看电视的,尤其是一些体育节目啊、“神舟”系列的现场直播啊等等他们应是有了解的,所以没有过多的介绍和说明就给学生抛了一个问题,以致他们静场。在这里如果我在问前有一个比较适当的说明的话效果估计会更好。

二、在“研读赏析”一环节又把学生的角色转换过来,“各位观众听了我们记者的报道,你觉得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主要是想完成我教案中的“训练学生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目标。全文共可以分成“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几个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结果把几点都泛泛地讲了下来,以致出现了每个环节都有所涉及,但又都不深或者说没有深入进去的感觉。因为在备课时我想学生应该会找到文章的重点即“飞船升空”过程,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在这里我有更多的指导,就让学生针对一个方面去谈,再引导他们去自学其他几个环节效果会更好。

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等比喻句和文章的中心句“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等。

这样几个环节下来,总体感觉就是涉及的方面不少,但都似乎是蜻蜓点水,不太透彻。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十

生平上的第一节公开课,业已降下帷幕。过后得到前辈们的指教,可谓获益匪浅。回想起当时激动的心情,就犹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渴求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样。前辈们所指出的问题与自己激动过后的那份平静使我对那节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评价。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自读课,教学目标有:

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类登月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习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过程的写作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最初的构思是运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能学到一点与人类登月有关的知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点拨,学生会很快能掌握这种叙事方法的。而这节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我运用了质疑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可以说,这节课还是颇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运用了问题——发现的教学组合方法进行教学。从问题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颇感欣慰的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提问是激发兴趣的手段。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他们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提升。问题悬而未决,思维受到挑战,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这样兴趣就被激发了,兴趣一激发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新课导入时间过长;问题过于琐碎;知识点未能很好地落实;重点不够突出。导入目的是创造情境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习,但是时间过长的话,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能体会老师的用意。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层次感不够强。因为之前只准备用一节课时讲完该课,所以内容过多,一些知识点犹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未能让学生掌握。由于前面的一些内容耽误过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重点部分——质疑和讨论不能完全展开,学生的兴趣刚被激发,课就已经接近尾声。最后的一些该由学生探讨的问题只能由老师讲解,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制约。这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

痛定思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触。

该怎么导入,怎么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如果把上课比做打战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战。战前要根据敌我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统筹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凯歌而回。

课文的知识点或许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贪多,不要一咕脑儿地全塞给学生。就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那么其他的有关登月的细节就不必多费时间,把时间空出来。

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曾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惟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这一课最后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与宇宙有关的问题,问题提得非常好。问题提出总得解决,那谁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或许会说以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确是。但是能因为这样就让老师作答吗?不可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即使学生不能解答,老师也不能代为回答。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通过某种途径找寻答案。更何况有关宇宙的一些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为老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晓得。因此,要谨记这一句名言。

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切实抓好。而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这个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探索,学生也许永远也不会去接近科学,了解科学,探索科学。这些知识只会在若干年后被大脑所遗忘,但是一旦兴趣形成,就会驱使他们主动去探寻,大脑里的知识就会不断被更新。而有可能十年过后,有些学生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从而成就一位科学家。由此可能,这方面的培养不容忽视。某篇文章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不是夸张。正是因为这篇课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一种共鸣,使他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起新的价值观。一个新的自我由此诞生。所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十一

这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这是本单元第四课,我在想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课了,我想检查一下孩子是否掌握了学习这种文体的方法。

按着常规教学,我导入新课之前,我就很直接的问学生,谁来告诉说明文需要弄懂哪几个问题。问了好几个同学,告诉我学习的方法就是对文章一段一段的分析。程度好的学生两个孩子,在我的引导下,他们说出了学习说明文需要解决五个问题: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文章的结构、说明的语言。我把这些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录下了。

然后我领着学生看黑板上的五个方面,让学生思考,我们要学习这篇文章选择哪个做为突破口,学生们告诉我说明顺序,我坚持着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如果把这篇文章分部分,分几大块,程度好的孩子告诉,以时间为顺序,分三大块,登月前,登月的过程,及登月结束。我带领着学生,逐一解决了黑板上的几大问题。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我发现孩子对于前一天所学的知识接受的不好,我原以经过我昨天的指点,孩子应该掌握学习说明文的方法,但是一问,却发现事实并没有我想像的那像我。我在想是没有讲明白,还是学生没有听明白。是什么导致学习效果这么差,看来在学习上,学生们看似掌握了,其实还是没有真正的掌握,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反思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是不是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学生的接受。老师能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另外,讲第一遍时孩子接受不太好,那么就多讲两遍,让大多数学生接受也就是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明天这个问题我还要问,所提问的对象就是中下等学生,这次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这尖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或许,我在开这个单元时,就应把学习这种文体的方法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边学习的过程中,边运用它,做到学以至用。学生在学习中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时是我们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接受的效果不好。每一节课老师都要做一次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努力去改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明天我们将要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言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速度,让学生当堂掌握,否则课堂效果不好,学生回家复习效果不一好,不要只追求速度而不要质量。一定要把握速度。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十二

牟平实验中学刘美华。

一、教学目标:

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实录: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欣赏画面。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文中对“月亮”进行了想像和描绘,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们就梦想着登上月球,(屏幕显示《嫦娥奔月》的图片)如今,这梦想早已变成现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重温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22课,《月亮上的足迹》(屏幕上显示题目)。

师: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先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共18节,默读课文,完成两个作业:(1)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划下来并通过工具书掌握好。(2)老师准备了6个抢答题,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准备抢答,看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准确。(同学们开始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而且读得非常认真,把重要的内容在书上已经作了标记,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抢答题)。

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间?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准确,应该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师:非常好。第2问,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谁?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生:科林斯没登上月球,他在飞船上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准确地说,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

师:这位同学课文读得很仔细。那么他们两人中谁第一个踏上月球?

生齐答:阿姆斯特朗。

师:第3问,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生:阿波罗11号。

师:第4问,在什么地方发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哪国的?

生齐答: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第5问,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抢答,老师看出你们非常聪明,有了上面这些答案,第6个问题就很容易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顺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务。

师: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准确地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请同学们分组朗读3至15节,按事件发展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分组开始朗读课文,讨论)。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这样四个阶段,一是先在地面作准备工作,二是一切准确就绪,飞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飞去,三是登月舱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务以后他们返回了地面.。(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登月示意图)。

师:你们小组概括能力很强,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屏幕显示)。

船升空前的准备;2、飞船向月球飞去;

3、登月舱登月成功;4、飞船返回地球。

师:在整个登月过程中,你认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师:齐读11节,思考(屏幕显示)。

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一步?

生:因为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为这表明我们人类科技很发达,能探索别的星球了。

师: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课下解释,“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标志着探索月球的开始,所以说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逻辑性,我们大家应该向他学习,宇航员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请在文中划出来。

生:宇航员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为了安全,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为了科学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安装了各种仪器;为了纪念,在月球上树了一块纪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国星条旗,并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通话。

师:宇航员在完成了登月任务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回国后,阿姆斯特朗在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时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说了这样一句名言:“这一小步,对一个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请同学们快速背下来,并谈自己的理解。(生背诵)。

生:对整个人类来说,登上月球,说明我们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生:科学技术进步很大,有了飞跃。

生:人类登上月球使梦想变成了现实,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登月的过程和意义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还有很多好奇的问题弄不明白,尽管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还无法解答这些问题,老师还是希望你们大胆地把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课后通过到网站、图书室查资料,向科技人员询问等方式寻找到答案,下面开始。

生:肯定有,他们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月球,心理压力会很大。可是文中的这句话指的就是身体上的压力。

生:人类第一次登月,丢在太空中的登月舱就一个,对那么大的宇宙来说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个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那飞船万一飞不回来怎么办?

生:飞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准确地飞来飞去呢?

生:飞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员会是什么感觉?

生:书上说月球上白天温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吗?

师:好了,还有很多同学也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揭开这些奥秘。问题提到这里。

(请看课本第二页图片)学习本课后,你是否想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了太空。

生:我国是第三个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师在屏幕上放“神舟五号”升空的照片;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非常自豪,人类很了不起,没有干不了的事,将来我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宇航员,登上月球去。

生:学习这篇课文,我感想很大,科学家已经做成功的事,我听起来却觉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识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将来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生:我学了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虽然我们国家今年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但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很大一段距离,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认识,希望这节课能成为我们今后学习的动力。

师: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利用互联网、到图书馆查资料等途径,整理《月球奥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纸分类抄清。下课!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十三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学习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的写法。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月亮的传说。

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可是,月亮的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绵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绵,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这样,月亮的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绵,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月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追随宇航员的脚步,去找寻答案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朱长超,1944年10月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文题解说:

序娓娓道来。同时,文章标题富有悬念,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3、背景资料。

波罗”登月计划。此计划先后有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记叙的是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这一事件。

4、尝试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望而不可即.()椭.圆()铁锹.()溅.落()液氢.()昂.首()燃料罐.()畅.谈()里程碑.()登月舱.()。

5、解释下列词语。

可望而不可即:。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

三、整体感知。

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中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3—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5—10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三层(第11—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四层(第13—15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四、研读与探讨。

第二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第三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想象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4、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请写下来。

六、课堂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十四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十五

一、设计思想: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要求: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 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 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 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 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 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 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 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 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 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

导入 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 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 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 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 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 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 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 教师总结 。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 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十六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渗透育人新理念,转变师生角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收到了一定的学习效果。

2、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教师科学导引,注重文本教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不足之处是受课时所限,有些学习环节显得很仓促。“愉快作业”可调到课外完成。

5、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快速阅读方法指导较少,学生的速读能力亟待提高。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实用17篇)篇十七

1、能读会写“窖、泯、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体会寓意,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1课时。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了这句名言之后,赞同还是不赞同他的观点?(生回答)。

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看似有些矛盾。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

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篇《白兔和月亮》。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1、生朗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请学生来点评。

2、文章情节上出现哪两次转折?

赏月——得月——弃月。

1、在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请学生朗读。

赏月——心旷神怡得月——患得患失。

2、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3、白兔悟到了什么,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慷慨的决定?

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5、这则寓言的语言非常精美,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划记出好词好句,并试作分析。

(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赏月——心旷神怡拥有巨大的财富。

得月——患得患失并过于看重它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节发言稿教师代表范文(20篇)

    发言稿需要事先准备好,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这样才能在演讲时更加流畅自信。发言稿的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每一篇都有其独特之处,让我们一同欣赏和品味。尊敬的各位领导

    运动让人快乐(通用12篇)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良好的逻辑性和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经典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

    销售管理制度(精选19篇)

    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各类纠纷和矛盾,提升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形象和信誉。范文二:规章制度的存在和遵守可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第一条为规范部门计划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范文(21篇)

    教学计划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年级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发展需求。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

    高二美术教学工作总结(热门22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教学质

    小班健康教案保护鼻子(通用21篇)

    在小班教案中,教师会详细安排每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对于小班教师而言,编写小班教案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希望这些范文对你有所启发。

    个人厂房转让合同协议书范文(16篇)

    转让合同是一种双方共同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要求双方严格履行约定的义务。为了更好地理解转让合同的写作要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范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

    男方净身出户离婚协议书样例(优质16篇)

    离婚协议的签订需要双方充分地沟通和协商,达成互惠共赢的结果。离婚协议范文五:在协议中充分考虑了双方的利益并合理分配财产和债务,实现了互利互惠。协议人:_____

    测量个人总结(优秀16篇)

    个人总结是我们对自己在某个阶段内经历和成长的一种记录和回忆。如果你正为写个人总结而苦恼,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帮到你。尊敬的公司领导、项目领导、大家好!我叫xxxx,

    中职生珍惜青春演讲稿大全(19篇)

    青春是我们追寻自由和独立的时刻,我们在这个时期渴望着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实现自己的梦想。以下是一些青春时尚的潮流资讯,让我们一起领略时尚的风采。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