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一
提纲在工作中运用比较普遍,特别是人们都很繁忙,有时写材料,不把全文写出来,只写一个大体纲要,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一般形式为总--分形式,表格。
【一】企业经济效益人力资源论文
一、人力资源重要模块规划实施的有效措施
人力资源的重要模块主要包括招聘模块、培训模块、职业生涯设计模块、激励模块及其评估模块,每种模块的规划实施都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要做好模块规划实施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1.招聘模块的规划实施。
要做好招聘模块的实施工作,首先就必须要了解招聘条件。
从招聘条件来说,招聘主要是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提升公司的京津效益,对原有的人才进行选拔或引进外部人才,对外招纳新的血液,弥补原先团队中不足的地方,使公司员工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因此,企业在招聘前要调研清楚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更适合这个职位,并通过胜任力模型来掌握该岗位的任职资格,以此来加强招聘的有效性。
胜任力模型对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有明确的提示,所以在招聘中企业缺乏不了胜任力模型的运用。
从招聘实施来看,招聘通常被定义为两种方式,即对内方式和对外方式。
采取哪种方式要结合公司的运营状况、岗位的需要等其他因素来判定,不能盲目地进行选择与实施。
当企业急需某一类人才,并且该类人才在企业内部比较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对外方式来招聘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企业涉足到陌生的市场,为了满足新开发的市场人才需求,可以对外展开招聘。
企业内部招聘通常用于一般短缺的人才,企业某个岗位发生短缺现象,企业可以从员工中进行选拔或者个人提拔来满足岗位的需求[1]。
内部人员大都比较熟悉企业的环境,不需要花费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能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员工的优点和缺点,能够根据员工的特点来合适地安排工作岗位,增强招聘实施的成功率。
但是内部招聘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内部人数有限,很有可能在企业外部存在更能适合岗位需求的人,从而导致员工和岗位的区配度降低,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2.培训模块的规划实施。
培训是当前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必经的过程,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时代对企业和个人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就要加强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当企业缺乏优秀人才的时候,企业便会通过培训来锻炼和提升某些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符合岗位的需要,填补人员缺失。
培训一般有两种方式,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
外部培训主要是指邀请专家进入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此来扩大员工的眼界,改变员工的思想,充实员工的知识,主要侧重于思想上的改变。
而内部培训主要是指企业派遣内部优秀人才对某些员工进行培育,传授相关经验和相关技能,主要偏重于专业技能,与外部培训不同。
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要制定科学的培训制度和合理的考核标准,从而严格要求被培训的员工,对于培训人员企业也要加以一定的管理,要求培训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发生懈怠的现象,公司管理者要根据公司规定,让培训人员担负一定的责任。
3.职业生涯设计模块的规划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是企业根据公司员工的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和职业能力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发展计划,来给员工制定一条科学的职业道路。
为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要多留意员工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关注员工曾经创造的工作成就,除此之外,还要把个人爱好和公司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如果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点因素,那么这次的职业生涯规划便不是成功的规划,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前途,还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前景[2]。
另外,在规划职业生涯的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员工的人人诉求,通过客观的能力评估来帮助员工认清自己,给予员工正确的指引和导向,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提高岗位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相配度。
一般企业的上升通道都是渐进的,可以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使其满足晋升的要求,但是这些会阻碍员工其他方面的创新,打消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来双轨制晋升模式还值得探讨。
4.激励模块的规划实施。
激励模块是人力资源模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过有效的激励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从整体上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让企业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加强企业与员工或自荐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主动投入到工作当中。
企业在进行激励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个人情况选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如果员工需要的是物质激励,企业可以加大福利和薪资等;如果员工需要的是精神激励,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如工作目标激励、感情激励、企业文化激励等。
但在实际激励中,企业如果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更能发挥激励的作用,增强激励机制的效果。
另外,企业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激励方式,注重与员工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员工成长,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从而建立并健全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
5.评估模块的规划实施。
在所有的计划方案中,企业都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标准去衡量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下次的计划提供参考借鉴[3]。
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一定要客观合理,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评估准则,使评估标准能够切切实实地发挥出激励的效果。
二、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
为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们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人力资源的招聘模块、培训模块、职业生涯设计模块、激励模块及其评估模块等重要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模块的规划和实施工作,以此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者:叶志清单位:福建水口发电集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二
企业流动资产最典型的特点是流动性资产循环的周转期等于一个正常生产经营周期,或者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流动资产并且能完成一次变现。流动资产的循环周转过程,其中涵盖了两个阶段,一个是由货币转变成为非货币的流动资产,而另外一个则是通过非货币的流动资产转变成为货币。在这一过程中是流动资产消耗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流动资产因为经营活动被耗费,流动资产因为经营活动被再次准备和补偿,从根本上实现了企业流动资产再生产的过程。企业人力资产和一般传统角度上的流动资产具有完全相同的耗费补偿的过程。企业人力资产的取得,是以人力资源原始归属权持有人员和企业之间关于转让人力资源使用权的转让企业成为标志。并且,在企业取得人力资源使用权之后形成了人力资源资产后,人力资源开始在企业中循环周转。和一般流动资产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源存在着耗费以及补偿两个过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基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对人力资产进行使用,这对于人力资产的耗费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人力资产的补偿是通过企业支付工资给人力资源原始归属权持有人员来完成的。人力资源是通过所有人员针对工资消费完成人力资产的补偿,从根本上形成具有周期性的`人力资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产完整再生产的一个过程。
企业在人力资源问题上,应该从取得人力资源代价以及人力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代价说明。从理论角度来讲,企业为了能取得人力资产而支持的代价具体如何支付,取决于人力资产的经济性质,但是经济性质则取决于企业以何种形式取得这些资产。首先,通过接受权益投资的形式获取人力资源。在这一形式中,并不需要企业支付一般意义的买价。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企业支付一般的意义的买价,从理论角度来讲企业彩通这种方式应该在运用人力资源资产获得相关的收益之后,应该将收益分配给以权益投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主体。其次,企业应该通过承担债务的形式获得人力资源。并且,在通过以负债的形式取得人力资产之后,企业应该承担归还人力资产的义务。最后,企业通过购买的形式取得人力资源,在这一方式的特征是人力资源的完成权益被完全性的撞期,并且如果企业接受权益投资或者是承担债务的形式取得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取得人力资产的使用权。除了以上所付出的人力资源的取得的代价,还需要支付人力资产使用过程的使用性指出。企业支付的人力资产使用性指出应该通过企业资源所有者的工作。工资在形式上能表现为人力资源所有人的收入,企业支付以资产减少为特征的人力资源使用代价,通过这个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工资是企业购买人力资源的买价,或者可以称其为人力资源所有人员的收入。简而言之,就是人力资源所有者只能从企业当中获得工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工资并不是人力资源所有人员出售人力资源的所得卖家,只被称之为企业的生产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企业并没有真正的支付人力资源的卖家,被称之为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和其他投资人员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源投资人处于一个公平的地位。其他资源投资人的投资在企业中同样存在再生产的过程,同样所取得的过程和被消耗和倍补偿的过程。简单来说,其他资源投资人既具有企业因为取得其他投入资源而产生的取得代价收入,也有因为使用而产生的费用。但是,人力资源投资人也只能享受人力资源工作。从以上内容的叙述来看,工作并没有被纳入到人力资源的出售投入当中,是企业的折中的一笔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员并没有获得人力资源的出售收入。从以上内容的叙述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获得人力投资,即接受投资形式、承担债务形式和购买形式两种。在一定程度上对接受投资形式具有很大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对于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更是必不可少,企业与员工是互相需要的,是彼此信任和依托的,科学合理地进行激励机制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员工工作潜力的激发,有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与企业发展的情况做出论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企业;发展
一、引言
激励机制由来已久,主要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就员工的心理变化以及环境变化,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工作动机,并发挥员工的潜在价值,使员工工作更加积极热情,富有创造性。能够使员工主动地去努力完成企业和组织安排的任务,最终实现或超额实现企业预期目标,同时实现员工自身价值。激励机制目前对于个人的价值体现、企业的目标实现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调动员工积极性。
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企业绩效,企业绩效的保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而这就需要员工的工作绩效做支撑,员工有了较高的业绩水平,企业自然能够得到提升。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并发挥更好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工作状态的提升,自然意味着企业绩效的提升,在成就个人的同时也将成就企业。
2.挖掘潜能。
研究表明,在有激励制度支持的情况下,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潜力能够发挥80%以上,而没有激励制度实施的情况下,则将下降很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激励制度的实施,由企业付出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伴随着的是员工的积极向上,努力展现自我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在激励制度下;人的潜能将受到一定激发,从而展现出更好的状态。
3.增强组织凝聚力。
激励制度实施大部分是针对个人而言,而多数个体的改变可以正面影响群体组织,这时个人效应间接地变化为群体效应,并在群体间形成良性竞争气氛,这将使员工更加敬业,积极负责。企业要积极地响应员工的诉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激励政策,可以针对集体设立一定的奖励计划。这样营造企业良性的竞争环境,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增加集体荣誉感,为集体和企业付出更多的努力,收获更多的回报。
三、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产权利益保障体系。
产权利益保障体系,是在企业发展中衍生出来的政策体系。所有者的企业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并且激发所有者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能。企业利润分配时,企业效益较高,则所有者分红更多,同样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自然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将大幅缩水,所以作为产权所有者,在企业发展中将扮演多重角色,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的高流动性,使得股权高度分散,大多数现代企业存在这种情况,企业所有者较为分散,并且不是固定的群体,其中的部分所有者也并不能长久占据企业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企业产权所有者积极应对企业环境变化,最大化自身利益,以自身利益为基石,积极对企业做出相应的贡献,并谋求更多的回报。企业一旦走下坡路,这些所有者的利益将首先受到压缩。所以企业激励制度的制定,也有部分是针对企业所有者,而保持对企业投资的兴趣,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受到各方支持和信任,从而持续稳步发展。
2.管理层薪酬分配与责权关联。
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制定合理的薪酬分配方案,并更加合理地明确其应负的责任、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能够更好地激发管理层人员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并且能够节省企业的管理成本支出,同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实施需要注重部分细节问题。首先是针对薪酬结构,要合理并且长久、科学地建立激励制度。大部分企业直接将激励措施定为奖金制度,相较而言这是一种短期的激励制度。许多企业执行人员并不具有公司股票,而管理人员的薪酬比例占有率很高。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公司高管,都是薪酬比例较低,而产权占有率较高,将薪酬奖金分配更多地给了自己的员工,而自己本身的利益与公司利益挂钩,这是一种长远的投资和激励制度,对于公司的长期有效运营是有一定益处的。企业高层管理也将更多地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其中的制度规划、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等等,只有这样企业高层管理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3.建立并健全薪酬水平。
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业绩是体现企业发展的一大标准,而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是企业业绩的基本组成。所以对于员工的激励制度必不可少。目前企业内部激励制度制定有一定的不合理,我们崇尚劳有所得,而很多时候,薪酬分配并不合理,有些高层管理薪资水平并不一定就高,而很多对公司并没有突出贡献、没有尽自己义务的员工却和兢兢业业的员工拿一样的薪酬,这就造成了很多不合理情况。很多时候这种情况的不合理,很容易激化企业内部矛盾,造成人才流失情况。所以企业需要就企业长远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方案;另外要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就员工的贡献度做出相应的奖惩,并且在工作中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在企业中的作为。企业只有使员工最基本的薪酬分配合理,激励制度落实,切实地让员工受益,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公平公正的态度,才能够更死心塌地地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4.不间断地提升员工需求的满足度。
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企业高层管理的运筹帷幄是企业发展的指向灯,而员工则是企业运营的基本。员工的积极工作、勇于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一样重要。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管理水平要提升上去,科学地进行人性化管理,积极响应员工的诉求,并不断地提高这种基于员工满意度的价值观,使员工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进步的同时进行分流。将更努力的员工提拔晋升,将务实的员工安排一线的管理,不断地对其进行提升培训。也要根据员工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进行合理考虑和安排,并制定一定目标,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断超越,最终在员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企业不断进步。
四、激励机制注意事项
激励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的把握。例如过程中要注意激励时机的把握,激励机制要进行随时宣传和放大,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相结合,适时对员工进行督促和激励,并培养员工完成激励机制的荣辱观,更好地激发员工潜力。另外允许员工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要使员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并且过程中要对激励情况进行有效把握,做到恰到其分,不挫伤员工积极性,也不过分鼓励表现突出的员工,表现好的能够在鼓励下戒骄戒躁,表现不如意的员工也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更加努力,这样激励机制才能在企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五、结束语
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企业要发挥它的实用价值,不断完善,不断创新,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潜力,提高整体绩效水平,增强企业人才竞争力,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发展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改革需要从供给资源的整体模式出发,实现对人力资源供给效益的全面把控,提升人力资源供给效益的整体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需要从评测机制出发,有针对性进行改革、提高效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越来越重要,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供给优势不断提高其创造力和良好的管理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全方位把控和综合性发展,为供给效益提升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评价体系建设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体系建设出发,确保各项供给指标能够符合人力资源效益提升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提高供给效益控制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全面人力资源供给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全方位管理。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优化控制需要从效益模式出发,形成供给与效益的融合发展,确保二者能够全面协调起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控制和综合性管理,为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提升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的过程中要从知识、体力、技能、价值等方面出发,确保各项供给效益能够全面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供给模式进行全面创新,积极稳妥地提高人力资源融合供给水平,为人力资源系统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需要从人力资源研究的整体模式出发,确保各项效益内涵能够全面展示,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益化管理水平,为人力资源供给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评估需要对各种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确保各项绩效模式和绩效组织能够顺利实施,积极稳妥地进行人力资源效益融合发展,为人力资源的供给效益目标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要通过有效的组织目标建设,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作用,确保各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全面地实现,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供给效益融合发展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决策依据出发,确保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发挥效益融合的要求。人力资源优化控制与效益模式创新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人力资源优化控制与资源供给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效融合,确保各项融合管理模式能够得到全面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各项资源融合模式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事业单位的全面战略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人力资源供给融合控制要通过流程性控制机制实施有效的战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确保各项资源供给能够符合单位需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资源优化控制与改革,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融合发展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发展需要通过资源的配置达到优化各项指标的目的,实现效益模式控制,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管理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提升要形成有效的资源竞争,确保各项资源能够在优胜劣汰中发挥积极的价值作用,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益评价水平,为事业单位的综合性全面化发展创造条件,为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人力资源效益提升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模式,积极稳妥地进行价值量综合管理,为价值量优化体系建设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效益评估和综合管理模式创新,为人力资源效益控制和综合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供给管理水平,为其效益融资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从资源控制和资源模式创新等方面出发,确保各项资源效益评价机制能够顺利实施,提高人力资源的供给与效益模式管理水平,为人力资源的综合模式创新提供综合的价值评价机制,为科学合理地供给人力资源创造条件,同时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产生良好的效益,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全方位战略性管理。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从人才使用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出发,建立完善的供给管理模式,确保人力资源在人才密度优化控制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化控制管理效率。在人力资源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价和综合模式创新,积极稳妥地提升知识创新管理水平,为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价值管理体系,实现对其价值量进行综合评估,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效益模式创新,为整体效益实现营造良好的氛围。人力资源供给效益实施的过程中要从区域人才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管理,确保各项激励措施能够在人才资本优化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积极稳妥地实施人才战略,为人才的科学利用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评价机制建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要通过积极人才战略,通过对供给效益融合评价机制的全面研究,提升人力资源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战略保障。同时在人才管理密度化设计的过程中要从指数优化等方面出发,对不同的人才管理目标进行不同的指标控制,确保人力资源供给融合发展平台能够全面建立。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通过要素构建机制实现对人才贡献率的全面评估,提高对人才的评价指标研究水平,为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发展提供可靠性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出发,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人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人才的发展战略水平。人力资源发展要从效益管理的价值理念出发,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整体性管理,为人才开发创造积极有利的平台。要从资源创新等方面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资源模式创新,实现对人才资源的战略性管理,确保其在人才开发管理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效率建设融合在一起,确保人才战略发挥有效的作用,积极稳妥地进行资源模式分析,形成良好的资源管理架构,提高资源的优化控制水平,为资源创新和资源效益形成创造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要从供给效益评价模式等方面出发,确保各项评价管理机制能够顺利落实,人才资源价值管理要从人才密度、数量特征、资源指标等方面入手,确保各项人才制度能够符合人力资源控制管理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从资源效益管理的基本思路出发进行人才管理,确保人才效益能够在供给优化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体现。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管理要从经济效益评价模式出发,对各种评价机制进行有效的效益模式分析,形成良好的效益管理机制,提升对人力资源的效益创新管理水平,为整体效益实现营造良好的氛围。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提升要健全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体系的优化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为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人力资源在供给效益管理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各项价值体系能够在人才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全方位管理,为人才自由流动和有效供给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从人才知识结构出发,对各种知识管理架构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良好的人才效益组织管理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管理效益提升要从环境条件出发,对各种人才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形成良好的人才资源管理架构,为人才资源的全面控制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人才发展环境优化要通过吸引和聚集人才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资源管理机制,确保各项资源管理平台能够发挥效益作用,提高人才效益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人才优化和人力资源创新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人力资源聚集管理要从环境条件等方面出发,形成良好的人才增长机制,确保各项效益能够顺利实现,提升人力资源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提升要从成效控制管理机制出发,确保控制模式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提升人才环境的控制管理效益,为人力资源优化和人才目标控制创造积极的条件。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机制建设需要从人才资源模式创新和人才管理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出发,确保各项人才管理战略能够顺利实施,提高对人才的管理水平,为人才管理战略的全面实施创造积极有利的平台。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管理要从人才价值体系优化出发,对各项人才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效益管理,确保各项供给模式能够符合人才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四
在知识产业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涉及到对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利用转化,是全新的、且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力的经济发展手段,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要素。
本文希望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理念,提出组织与调配规划,在保证企业人力与物力处于最佳平衡状态与比例之下,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合理开发与管理,并举例证明。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市场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的竞争则综合表现于素质竞争之上。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创新模式,构建扎实人才培养管理策略及目标,才能让企业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并达到全面提升社会经济与民族素质的目的。
在知识经济产业时代,人类社会经济呈现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真正成为了知识经济转变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做到锐意创新,并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团队导向为企业文化、以人力资源构筑为开发牵引力、以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基于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知识经济时代离不开教育,它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必须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并做到对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
目前我国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依然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所以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我国要真正做到对“创造性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深入改革,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未来以科技为龙头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大有所为。
2.基于团队培养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
目前的企业都强调人才的团队培养,以一名精英带动一个团体,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可能性。
在一些科学实践研究中也曾经表明,企业若想在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养拥有企业文化、拥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这是一种才能上的合力发挥,也是创业目标上的一致融合。
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一定要将团队培养因素考虑进来,并充分分析团队合作的企业内部因果含糊性和企业外部社会复杂性,培养企业拥有一支具备文化氛围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潜力型未来团队。
3.基于人力资源构筑为开发牵引力的人力资源开发
在现代企业中讲求学习创新,所以人力资源开发的全新模式就是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开发模式,稳定的学习型组织平台能够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具有更大的弹性与整体综合效能。
并且学习型组织创新平台还具备两大特征:
第一,学习型组织能够最快速的适应企业外部市场的环境变化,而且其在观念、战略、制度、组织发展和市场经营方面都可以进行具有较大空间的灵活创新。某些企业还能将这种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思想融合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深化企业的自我管理职责。
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让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为创新者,他们不但具备了学习创新的能力,还拥有了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一大环境下,企业拥有了自己的适应机制,并且通过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形成了一种创新冲动,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基于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
建立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人才能力与业绩的评价都相对客观,评判指标也更加精确。
它主要是以业绩为核心,以人才的知识能力、品德取向为重要要素所开展的全方位人才测评体系。
并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行业特点、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要求来制定具有层次感的人才测评序列,形成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指标模式。
并基于知识经济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企业的创新力、凝聚力,最终转化为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本文以中国海尔集团为例,评价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模式。
海尔集团强调“教育为本、人才为本”的人才基本管理原则,他们的全员全过程教育培训主要分4部分进行:
1.岗前培训
另一方面就是对企业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的培训,为新员工建立企业意识,遵守企业规范,拥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2.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重点培养员工的业务能力,海尔集团内部为员工设立了培训基地,每位员工都要在这里进行定期的岗位专业技能及业务培训。
海尔集团培训基地的资源相当丰富,这也是海尔集团能够扬名中外的实力建设基础。
3.转岗培训
当今社会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海尔更是如此,所以海尔的岗位培训基地还设置了转岗培训方式,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并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市场现状,以丰富和新颖的营销理念与营销实践经验来提升海尔内部科研人才的市场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效率。
4.实战技能培训
实战技能培训是海尔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在海尔内部,“即时培训”模式最为凸出,它作为一种近年来企业的创新模式,做到了完全以实际工作进度和技术革新进程为基点,随时进行案例更新和人力资源培训。
某些时间甚至做到了以某时段突发事件及现场问题作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并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进行实战技能教育,最终达到磨练员工技能,统一员工思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效率的目的。
以海尔集团内部的《海尔人》企业刊物为例,它所公开发表和讨论的都是企业内部人才技能、理念、意识和创新的培养策略及意见建议,而且这种培训策略已经在海尔集团内部形成风气氛围。
在每月的固定时间里,海尔都会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例会,为企业员工提供集体培训学习的机会。
人力资源应该是企业最珍贵的第一资本,特别是在21世纪注重知识经济、人才多元化的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想别人未能想、做他人未所及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树立“育人优于任何事,缺才危于任何事”的思想,为企业未来能够细水长流而不断努力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洪.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以福建省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3.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五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面临的瓶颈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其中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随着我国开放市场下的企业经营竞争势头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关键中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企业的人才之源在企业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若是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先取得突破,牢牢地把握好这项资源,并且一步一步的进行完善总结,提升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之力。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结合其发展现状,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作出阐述。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吸收劳动力,以及技术革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甚至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成败。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已经逐渐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公认。所以,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对于它的界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似乎有着不同的定义标准。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这应该算是我国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最新划分标准,主要是从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三个重要的指标并结合各个行业自身的特点来界定的。综合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和一些阐述去定义,所谓的中小企业就是与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和经营都比较小的企业单位,它的经营组成资金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其雇佣人员和营业额都不大,在运行管理上一般是由业主直接进行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劳动力即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内在与外在要素质与量的管理,它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力资源潜在价值潜能的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桎梏,不再单纯的把人看成一种“技术要素”,而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内在建设性潜力发挥,把人当做一种使企业赢得竞争,获得发展壮大契机,保持自身运转生机和活力的特殊性资源来刻意地进行无限挖掘,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让人的本身潜力的发挥,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双赢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赢得人才制高点的法宝,是一个企业存活当世的强力支柱。
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员工较少,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管理沟通层次也简捷,再加上我国发展的特殊环境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性质特征:
首先是管理的灵活性。中小企业的经营所有权一般都较为简单明晰,所以它的组织结构也并不过于复杂,这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较少的特点,运行流程也相对的流畅,而且有更大的管理弹性空间。换句话说就是中小企业由于产权的清晰化,在管理上具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受到的来自政府等外界的干涉活动相对较少。中小企业在员工招聘上也有灵活的弹性,它可以更为灵活的根据企业具体的岗位运行需要情况来选定企业的用人规则以及制定招聘计划,而且在员工的日常管理上显得更为直接。在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上可以很好地进行弹性制定,根据每个员工对企业的绩效贡献度决定不同的薪资标准。它可以选择有自身特色的福利政策,相对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可以赋予员工更为灵活的待遇条件,并且能够更为直接地下放运营的管理决策权力,以此岗位实权来招揽人才。中小企业能够在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上进行更为弹性且人性化的管理。在中小企业里,因其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性约束偏弱,所以员工的潜力和才华可以得到更为直接的发挥和肯定,员工个人可以根据企业要求更好地把握自我实现的价值性发展。总之,中小企业在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有着相对广阔自由的可操作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更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其次是人员的流动相对频繁。时至今日,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已渐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不稀奇,而且我国很长时间都存在着人多却奇缺人才的怪象。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的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过于频繁。中小企业员工流动频繁更为典型,相对于大型企业薪资报酬的稳定和业务的成熟化,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着充满危机的不稳定性,从而加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使得员工需要更加拼命的加班加点甚至占用休息时间来完成业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员工超出生理上和心理上可承受范围的压力,导致了员工跳槽的频繁,而这种人员流动的频繁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形势导致的。再者说,如今中小企业竞争激烈,劳动力因为价格上的差额在市场上频繁流动,以期寻求更为优势的劳动报酬。不管怎么说,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直接导致了企业人力成本的负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再次是管理效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大企业类型相比,大企业融资渠道广,可动用的经营资源自然充裕,而再看中小企业,在规模上和政策支持上没有什么优势,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也输于大型企业,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来自更多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而且资金多被投入到生产经营领域之中,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量,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企业过分的把精力和各种资源都投入到生产和业务经营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完善运作,这种战略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用有限,不能给予企业无限的人力资源助力,从而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发展特征。
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它们面临着资金、人才缺乏的双重困境,这也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行带来了许多困难。总结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以及人才意识淡薄。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取代了人事管理,人的价值也被赋予了新的战略高度,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尊重人、培养人、满足人的精神层次需要,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性化管理,使得员工的培养适合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层次的提高。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人是能动的,只要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就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我国的中小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时代观念,甚至来说还有许多中小企业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中不能自拔,因此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人事管理对人才的偏见,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认识过于狭隘,他们认为规规矩矩听话的员工才是好员工,而那些敢于创新的人却沦为边缘小职员,企业在员工招聘过程中过分地看重个人学历,而将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拒之门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内部人才的闲置和人力资源上的浪费,员工的创造力被企业日复一日的琐事扼杀,而管理者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员工,导致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不但没能提高,反而下降。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上太过注重形式,而轻视实践,从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企业的管理者只看到员工身上的经济价值,却没有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性生产要素。在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重视解决企业运营的物质、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对本企业人力资源问题显得漠不关心,企业管理者们认为人力资源部门不懂技术,也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所以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活动不够重视。在一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还有一些企业甚至都没有独立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而是让经理或管理着自己兼任。就算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许多企业,也只是把它当做企业后勤部门来看待,而没有让其参与到企业运营的战略决策管理和企业效益的创造过程中,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结果也只是浪费了企业的既有资源。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人才荒”的困难境地,内部人才流失严重,外部的人才供给又资源匮乏,这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本身的壮大发展。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不到位,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其本身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缺失。
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框架尚未构建,没有形成配套统一且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以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较为混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员工的管理上有着严格的硬性规定,工作时间长,甚至还存在这一些违反法律规定的加班条款,这样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从长远来看必定会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来负面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过度集权的制度弊端,“家长式”的管理作风奉行着“控制——服从”的模式,而忽视了企业员工情感层面的感受,严重压抑了个人发展。
(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过于形式化,实际意义不大,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质效低下。
中国许多国内企业,逐渐重视企业培训,各类培训项目也在社会上风行,但是真正从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却没多少,企业迷失在培训的陷阱中。我国的企业普遍的存在这样一个担忧:花费财力、物力在员工的培训上,培养了许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可最终却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结果得不偿失。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除了收不回培训投资,也可能是极其危险的一个隐患问题,所以许多企业宁愿减少对员工培训的投入,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将企业的培训工作外包给他人,最终也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不尽人意。企业对培训对象和需求分析不明确,以至于都不知道该培训谁和员工需要怎样的培训,使得企业在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上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干脆将企业入职培训做成“上大课,幻灯片”的原因之一。“普遍培训没效果,差异培训成本高”这也是现在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矛盾难题,出于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就只能随大流搞“大课式培训”了,而这种“形式化、过场式”的培训也最终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质量和效用的低下。其次我国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导致培训效果低下的原因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费用支出一般占企业总利润的百分之七左右,而在我国该项支出还不到总利润的百分之一。
(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问题突出。
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管理者对人才的传统“偏见”,近几年以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失日趋严重,甚至有的企业还存在着“用工荒”的危机。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日常生产工作普遍较为繁重,还经常组织加夜班,延长上班时间,使得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而加班费又较低,这也极大的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职工对自身工作的不满情绪,所以跳槽离职者众多,企业人才流失惨重。人力资源的流失对一个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有些时候甚至会成为企业最致命的问题。
(五)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且过分依赖以加薪吸引人才。
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十分单一,往往只注重物质上的奖励,而忽视了员工的非物质性激励需要,只一味的以金钱为激励,而忽略了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关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企业员工的需求也从金钱逐渐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他们渴望被企业认可,获得自我的价值实现,而中小企业单一的激励机制明显不能满足新时代企业员工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实践经验,操作能力不足。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仅要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合理调配,同时还要协调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对人才的管理也逐渐提上日程,人力资源工作的范围将被扩大,变得比之前更繁杂、更广,甚至涉及到了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方方面面,因此新时代的企业运营对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但是遵循传统管理观念的深刻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没有跳出“凭经验办事”的怪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这种经验论显然是无法适应现代经营发展的。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操作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的缺失。
(七)缺乏对员工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区别于传统人事管理的重要特征。企业需要借助员工发挥最大限度的工作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要为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和潜力挖掘建立一种企业与员工实现共赢发展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好充分的人力资源准备;而员工因为明确的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而对本企业真心认可和满意,故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我国中小企业严重忽视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培养了多年的企业人才日渐流失,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
(八)中小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了企业工作氛围缺乏活力,员工归属感不强,工作效率低下。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一种内在的属性标志,它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发展前进的精神和灵魂,融合了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管理者的经营风格等一系列的无形因素。企业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吸引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团队建设,以及在长期的熏陶和教育中,形成对员工的内在约束和管理等强悍的功能。放眼我国的中小企业之中,真正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少之又少,许多企业管理者甚至对企业文化鄙夷不堪,他们觉得企业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很虚假的口号,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就算没有它,企业也照样能经营的下去,所以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不愿在这上面花费时间,所以许多中小企业连自己的企业文化都没有,这也导致了许多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企业工作氛围死气沉沉,员工对企业缺乏凝聚力和认同感,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九)中小企业过分看重既得利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缺乏长期的规划,并且它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在人力资源规划存在战略上的缺陷。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战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总体发展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大政方针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从而适应和赢得企业在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的中小企业,太过看重人力资源所产生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战略上的长远考虑,使得企业很难适应风云变化的市场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在及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对提升企业的绩效有着战略性的意义,所以探索新的思路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十分必要。面对所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思路:
(一)理论联系实践,强化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人才意识。
我国中小企业想要在观念上跳出传统人事管理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意义作出科学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高度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我国中小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前提,也是企业满足自身未来人才需求的前瞻性工作。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要进一步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重要性和战略性的认识,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人才来创造,所以说到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对人才的狭隘认知,扩展视野,打造企业自身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优势力量。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制度。
人力资源制度是一个企业管理本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机制性约束,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良好的日常管理,也能进一步的为企业的人才战略提供助力。所以我国中小企业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进行理清和重新的审视,找出当前人力资源制度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必要的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让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得到协调有序的进行。
(三)探索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同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具备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企业人才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通过外部招聘来实现,二是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培养而实现。相比之下,后者在需要的成本和契合度上更占优势,外部招聘来的人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务流程需要一定时间的了解和学习,无法直接投入岗位工作,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岗位运行成本,而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出的人才,不仅对企业的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所以,做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本企业的发展魅力和市场实力,吸引人才心甘情愿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四)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实现过程,它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之中,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不加强自身的学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很快落后,最终被时代淘汰,所以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仅要从工作需要来安排培训,也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学习其他对工作有所帮助的知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经常,复杂性的工作,部门人员如果缺乏知识技能的继续学习,就无法适应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且得到企业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和维护;随着企业的发展,其文化被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并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协调等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使企业的员工形成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的期望和心愿,有了同心协力的源动力,企业就能实现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成长。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宝,它能够对企业的未来长足发展具起到引领作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认识,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核心,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与员工之间不应该仅仅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经营伙伴的关系,让员工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制定之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进取合作得良好氛围,打造具有超强凝聚力和协调能力的工作团队。我国的中小企业只有不断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利用文化来引导和凝聚员工的创造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才能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并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理想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融合在一起,实现企业的巨大飞跃。
(六)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进行战略性上规划。
人力资源是一项战略性的资源,这就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同样需要进行战略上的规划。所谓的战略性规划,就是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定位,最终形成与企业整体相适应的战略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把握,并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上的规划。
我们应该对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充分的估计,对现状和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挑战和未来发展有科学的应对措施和战略安排。我国中小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出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山存在问题的创造性思路,并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六
摘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水平,为进一步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强化人员能力和素质,本文通过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针对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配置;绩效考核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且为社会各行业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形象,而且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在了解和掌握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已成为各高校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工作。
1.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2)以人为本。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对象较多、内容较广,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既要体现以规章制度为主的整齐划一的管理理念,又要体现出个性化管理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2.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2.1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
(2)高校人力资本投资渠道较为单一,目前,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大都对岗位培训和外地引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并未针对既有教职员工的情况和岗位制定出相应的工作目标,在降低人力资本边际效率的同时,也阻碍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2.2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对当前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一方面,较为热门的专业,如食品科学、机电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等专业的人才严重匮乏,且既有专业教学人员的流动性较强,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非科研教类人才如后勤人员、党政人员的过度设置导致高校内相关工作经常存在无人管理或一头多管的情况,在降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不利于高校自身的持续发展。
2.3绩效考核不科学,教职工积极性较差目前,我国的高等绩效考核仍然存在着标准模糊、优良成绩评估难度大和的评估结果未被量化等问题,从而导致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且相关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利用利用效率较低。此外,既有的教职工考核体系中缺乏关键绩效指标,如教师教学质量、人员管理水平等,进一步加大了绩效考核的模糊性,不仅难以为教职工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向的设定提供依据,而且也难以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低和教职工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对高校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3.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是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到关系高校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加大对该项工作的宣传力度,从而使高校内部自上而下地形成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为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和高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高校还应进一步拓宽其人力资本渠道,例如,除了既有的岗位培训和外地引进等,还应将劳动力流动投资、卫生保健投资等内容纳入到人力资本的投资渠道当中,并根据当前教职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工作目标,促使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3.2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是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首先,对于高校教师,特别是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应以自身有利条件为依托,积极争取和寻找人才交流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高校也应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和原则对满足其需求的相关人才进行选拔,从而促使人才在高校教育领域流动起来,为高校人才的科学配置奠定基础。其次,高校人力资源部门也应与地方政府展开积极交流与合作,形成人才交流网络,从而对待聘和落聘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在增强此类人才在高校和地区流动性的基础上,为高校人力资源提供良好保障。
3.3加大对绩效考核的完善力度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其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方面,结合当前教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恰当选取关键绩效指标并制定出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通过明确各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为教职工的工作指明方向,以此来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考核成绩;另一方面,针对绩效考核成绩优异的教职工人员,应给予其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例如发放奖金或提供其职称考评机会等,以此来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结论本文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说明,进而分别从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认识水平较低、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和绩效考核不科学等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为提高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促进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3]王元璋.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4):9-11.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七
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应成为一个利润中心,而且必将成为一个投资中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核心部门。一起来看看人力资源论文范本吧!
摘要: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参考文献:
[1]谢瑶,戴宏斌.试析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2(17)
[2]张岩.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4(06)
[3]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1)
[4]张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品牌,2016(04)
[5]齐琦.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开发[j].商场现代化,2014(0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八
众所周知,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烦琐棘手,要做好农村基层工作,基层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从当前基层人力资源储备的现实来看,女职工所占比例要比男职工相对多些,要实现基层事业单位服务型功能转型升级,优化基层人才队伍,提高基层人员工作效率,基层事业单位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更成为当前机制改革的焦点。
那么,如何发挥“半边天”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给她们一个适合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的平台,成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从女职工的特点说起,分析了在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希望在基层工作中,能提高女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基层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配置,对提高全员工作效率有所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无论是在社会招聘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要面对的各种阻力都要多于男性,再加上女性自身固有的特点,所以纵观女职工的总体表现,不如男职工出色,尤其在基层事业单位表现的更为突出。
面对这样的现实,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们应该与人事部门联合起来,结合目前事业单位的岗位,提高女职工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
首先,“爱唠叨”是女人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最突出表现,所以女职工情绪容易波动,稍有不顺心的事都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女职工除工作之外的负面压力大,如带孩子、照顾双方父母、操持家务等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工作质量。
再次,女职工大多数都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比较强,遇事容易产生沮丧情绪,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很难保持冷静与清醒的思维,从而影响其工作职能的发挥。
最后,女职工的总体劳动强度大,在我国,一般家庭里的生活琐事几乎都由女性承担,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在单位的工作中,尤其基层事业单位是服务于百姓的窗口,琐事、烦事都要多于其他部门,这样给女职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从女职工的特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其综合幸福指数低于男职工,各方面综合压力对工作的影响高于男职工,但是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部门没有关注女职工的上述特点,在工作中忽略对女职工的优化管理,从而制约了女职工工作能力的发挥,具体如下:
招聘人数、招聘年龄、招聘专业等方面对女性要求都高于男性,这样导致女职工的人数在逐渐减少、年龄在逐渐增高,导致女职工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在使用上,一般将大多数女职工分配到无关紧要的岗位,而不是遵循着岗位与工作能力最佳组合,从而影响女职工的工作热情。
在提拔上,同样的表现与业绩,同样的工作能力,男职工优先于女职工,从而刺伤了女职工的自尊心。
最终导致多数女职工工作无激情与责任,在不求上进中混日子。
2.对女职工的权益体现不足随着事业单位进一步推进深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也和企业一样,实行岗位定员定编,这种人员管理模式本身没有错误,但是许多事业单位在机制运用中缺乏公平性,影响了女职工的合法权利,给女职工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如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甚至一人身兼多职,没有替补人员与储备人员。
许多女职工都担心一旦休产假或者育儿假过长,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将会受到影响,所以许多女职工在惴惴不安中休完法定假期后马上回到工作岗位。
再有许多事业单位,月底、年底许多工作岗位加班加点,管理者考虑的是自己的业绩与单位的工作效率,而没有考虑女职工的自身特点与其合法权益,导致女职工在精神上与身体上受到极大的影响。
女职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女职工自身的原因,也有管理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的责任,那么,如何通过共同努力,使女职工发挥其特长,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顺利转型升级,促进事业单位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共同发展?总的来讲,要提高对女职工的认识,关注、关爱她们的工作及学习。
人们常说,在现实生活中,女人是“一本书”,她需要男人去读懂。
在实际工作中,女职工是“半边天”,需要领导与人事部门去正确引导她们、尊重她们、关心她们、关爱她们。
1.加强对女职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要鼓励女职工树立自强不息的斗志,在时间上,给她们宽裕时间去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业务自学考试,来提高其理论知识;在技能上,加强各种业务比赛,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细心、耐心来增加窗口的服务质量;在物质上,将上述能力与其工资奖金钩挂,并作为年底业绩参评的重要一项,这样可以最终提高女职工的工作热情与责任。
2.加强妇联管理工作,保护其合法权益,强化女职工的文化生活妇联管理者们要真正地成为女职工的“娘家人”、知心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关注她们、关爱她们。
如积极主动地靠近每位女职工,在工作上鼓励她们积极上进、永不服输。
在生活上给予她们特殊的照顾,尽量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在文化生活上,走进女性的内心世界,举办晚会、健身美体比赛,培养她们插花、茶道的情调,使她们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还要与主管领导及时反映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好女职工与领导沟通的桥梁工作。
这样不仅会让女职工增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心,同时通过交流与沟通也增加了女职工之间的友谊与凝聚力,减少了女职工之间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相互闹矛盾的机会。
3.掌握好女职工的总体结构平衡我们知道女职工家庭琐事比较繁多,如生儿育女、照顾老人、支持丈夫工作等,因此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另外女人更年期也困扰着女职工的身心与工作。
所以在女职工的人员结构比例上及队伍建设上要注意建立人才“蓄水池”,不要形成梯队断层,以缓解女职工因各种假期带来的工作不便以及人员的紧缺。
这样对女职工来说,不仅维护了其合法权益,也体现了人权在和谐社会的表现;对事业单位来讲,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服务效益。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大潮中,相关体制和相关部门应该有义务有责任去关注、关爱女职工,使之产生正能量,以此激发女职工的工作潜力,让她们为事业单位的良性运转作出她们的贡献。
总之,在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中,优化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不可小觑,它在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责任方面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九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人力资本理论在会计领域的深入和发展。人力资源确定为会计意义上的资产,人力资源会计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把人力资源科学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到企业中去,可以使各部门合理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人力资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确认;计量;假设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及其基本假设
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根据美国会计学会的理解,“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人力资源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会计包括社会人力资源会计和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社会人力资源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管理,它属于社会会计的范畴。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是从企业的角度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管理。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会计,是指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即狭义的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同传统会计一样,人力资源会计也必须建立在会计假设的前提下。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提出五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1.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数据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的数据信息对现在的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作出的评价都是有用的,无论是管理当局还是外部投资者都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人力资源作出正确的决策。
2.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可能为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管理。这一假设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如果人力资源不是会计意义上的资产,那么也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对使用者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资产假设是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原则,决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论基础。
3.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是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人力资源会计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要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将来持续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假设可能派生出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按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可以把企业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分阶段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一个会计实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即劳动力资源。它说明了人力资源会计价值所指向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范围和条件的,具体包括:(1)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一个会计实体所能控制、支配运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的计量应以一个会计实体为限,不能超过这个范围。(2)人力资源会计所要计量的人力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过去资源。
5.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价值除了来自本身的技能、性质、健康等状况外,还受到管理方式的影响。人力资源价值在不同管理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1)不同的管理活动可以使单项人力资源价值增长、耗竭或保持不变;(2)不同的管理活动可以使人力资源的协作力或集体力增强、不变或减弱。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的确认必须符合三项条件:(1)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2)能为企业拥有或控制;(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首先,人力资源以人为载体,通过生产活动可以体现其价值,人力资源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提供未来收益。因此人力资源也可以作为资产加以确认。
其次,人力资源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就需要企业进行取得、开发与使用,而取得与开发需要发生相应的成本支出,使用要形成资源耗费,这种成本支出与资源耗费都是能以货币计量的。
最后,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虽然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劳动者具有流动性,但是,一旦劳动者被聘用为企业员工,企业就取得了对职工受聘期间的劳动能力资源的使用权,通过员工的工作获得企业利润。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1.历史成本法。按企业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各项实际支出作为人力资源的成本。这种方法按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进行计价,其数据来源与原始凭证记录,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在计价原则上和非人力资源会计保持一致,使两种信息具有可比性。
2.重置成本法。按当前的物价水平,假设对企业现有工作人员重新取得、开发、培训所需发生的全部支出资本化。这种方式考虑了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但由于使用重置成本法评估带有主观性,从而使信息的可比性下降。
3.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该种方法假定员工在服务生涯中肯定不会离开这个组织,计算出来的是完整的人力资源交换价值,可以为人力资源成本提供未来信息,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成本。事实上,这种假设很难在现实中成立,人的工作岗位是会变动的,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高估个人的预期服务年限,从而会高估人力资源价值。
4.商誉法。这种方法是将企业过去若干年超过本行业正常盈利的部分作为商誉,然后乘以人力资源投资率求出积数,并用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
5.经济价值法。要求以企业未来收益现值乘以人力资源的投资率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其中人力资源的投资率指人力资源投资占用企业总投资额的百分比。这种方法符合劳动者权益的定义,但人力资源投资率却难以确定。
另外还有专家评分法,即按每个员工所处岗位的重要性、风险性、创造性、复杂程度、精确程度、学历、工龄、工作强度等,以百分制计,根据每人总分与最低级次人员的分数进行比较,计算是最低级次的倍数,第i个级次是最低级次人员的倍数为ki,该级次有m1个人,那么总权数q=ki×m1(i=1,2,…,n)。
每一权分摊的相关差额成本c0=相关差额成本/总权数q.
第i级次人员应分摊相关差额成本:ki×c0.
假设某企业利润为w,则:
每一权创造的利润w0=w/q.
第i级次人员创造的利润=ki×w0.
人均经济效益=人均利润/人均成本。
根据以上方法,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有利于充分考核人力资源对企业的贡献,进一步控制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及价值成本。
参考文献:
[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2]洪昊,洪明谈谈人力资源会计[j]北京财会,20xx,(6)。
[3]喻清照谈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j]财会文苑,20xx,(3)。
[4]胡妙浅析人力资源会计研究[j]市场周刊20xx,(2)。
颜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