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

时间:2024-02-03 作者:翰墨

范本是提高写作效果的利器,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写作困难。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样本,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技巧。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一

对于“孔融让梨“的故事,孩子们都很熟悉。孔融在小小年纪就懂得把大的梨分给哥哥们,自己留下最小的。可是,从心理上来看,让幼儿让出“梨”容易,而要鼓励他们让出最大、最好的“梨”,则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如果成人直接告诉幼儿要舍己为人,让出最好、最大的,幼儿从心理上会很难接受,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让幼儿小小年纪就学会说谎(因为很多孩子认为,只需要把大的“梨”对父母、亲朋象征性地谦让一番,他们就会夸奖自己,继而又把大个儿的“梨”返还给自己)。

针对这一点,我们主张在学前教育中引入“公平分享”的概念。面对大小不同的梨,如何才能引导幼儿做到公平分享呢?为此,我们组织了“公平分梨”的主题班会,让幼儿大胆想象、尽情发言:如何公平分梨。

班会上,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良策”:“把梨切成几瓣,一瓣一瓣地分。”“让妈妈再去买几个大小相同的梨,按个分。”“把梨榨成果汁,再倒入杯子,和爸爸妈妈共同分享。”“用其他水果代替梨,放在一起平均分。”“把梨编好号,抓阉儿分。”等等。

由此可见,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需要我们正确去引导,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会公平分享。

给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班级里玩具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玩久后孩子们会逐渐失去新鲜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每两三个星期开设一次“玩具分享日”,鼓励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玩具,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充分体会与人分享的乐趣。让孩子逐渐形成换位意识,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养成共享的品质。

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

故事《萝卜回来了》介绍了一只小白兔在一个下雪的冬天,没有东西吃,饥肠辘辘。于是,它跑出去找东西吃,在雪地里找到了一大一小两根萝卜。此时它没有独自享用,而是想到了小猴子一个人在家里,也一定非常饿。于是,小白兔便抱着萝卜去小猴子家,但是小猴子没在家。无奈,小白兔吃掉了小萝卜,把大萝卜留在了小猴子家里。当小猴子回到家里,看到萝卜又想到了小鹿,又把萝卜送给小鹿……如此循环,最后大萝卜又回到了小白兔的家里。为了能让幼儿充分理解小动物的内心变化,我在讲述完故事后,让几名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小动物角色,进行现场表演,然后提出问题:小动物们为什么没有吃掉大萝卜?大萝卜为什么又回到了小白兔的家里呢?通过表演、回答问题等活动环节,孩子们明白了好东西需要分享、分享是快乐的道理。

分享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引导幼儿自发地产生分享行为,让幼儿发挥想象去解决“公平分享”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给予、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二

1.国仕教育随心,人生事业随行。

2.国仕教育祝你平步青云,大展宏图!

3.我的新国仕,你的新世界。

4.求职路茫茫,国仕圆梦想。

5.教之以事,喻诸以德。

6.育国之英才,赢“仕”之未来。

7.集名师,汇集百家精华,共奋斗,铸就国仕人才!

8.国仕教育的相守,事业单位的入口。

9.架上国仕的桥梁,登上事业的殿堂。

10.国仕造英才,事业有未来。

11.心泊国仕教育,身处梦想之旅。

12.人生有梦想,就来国仕创。

13.国之精英,仕之摇篮!

14.国之精英,仕之途径。

15.把握国仕教育,对接成功提前。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三

摘要:当前物理实验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必不可少。从加强实验设施的基础建设,鼓励自制实验道具,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再到借助现代技术,都能增加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引言。

受到教学理念、重视程度、升学压力等多方面的制约,教师不主动演示,家长不乐意实验,学生不喜欢动手,导致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缓慢。但随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对学生科学精神这一文化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开始意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1]。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更要对实验教学进行创新,以达到核心素养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实践进行了研究。

(一)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实验欲望。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极大,试想一位平时连演示实验都不做的教师突然心血来潮让学生回家自制一个简单的物理教具,你认为会有多少人完成?因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演示操作规范的实验,带领学生走进物理实验。可以先从模仿开始,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建立自主实验的信心,然后慢慢放手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中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的物理规律都需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它以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因此物理教学的核心在于实验[2]。

(三)推动物理的实验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做好一次规范的实验演示,需要反复修正每个细节;为了准备一堂学生实验课,需要精心设计每个问题;为了自制一件简单的实验教具,需要多次尝试每个器材。为此,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研究实验教学,主动参与并推动物理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对重难点的.处理、对教法和学法的掌握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加强设施建设,提高实验教学开放性。

作为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实验器材的作用很关键。学生平时只有在上实验课时才会接触到实验器材,在做一些实验时还会出现人多器材少的情况。因此,加强实验室的设施建设变得尤为关键。一方面,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科技社团、兴趣小组,保证物理实验室的“全日制”开放,安排物理教师在实验室值班。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困难,还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究以拓展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及时更新实验室器材,在确保一定器材数量的同时提高器材的质量。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实验探究环境,还让一些常年被锁在实验橱窗中的实验器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二)奏响瓶罐旋律,增强实验教学探究性。

自制教具,不一定需要多么精密的仪器,有时可能只需我们随手的瓶瓶罐罐。如一个塑料瓶、一截吸管和一枚回形针就可以组成一个浮力教具“浮沉子”;一个苹果加上铜片、锌片再加上一个发光二极管就可以完成“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水果电池实验。当然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完实验的水果不能食用,因为水果里面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有重金属残留,对人体有害。又如在给学生讲“重心”的时候,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铅笔竖立在我的手指上而不掉落下来?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首先尝试将铅笔直接立在手指上,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就有了课后的讨论,学生a:“我将笔横着放在手上可以稳定,竖着就不可以,这和重心有没有关系?”学生b:“竖着放重心高,横着放重心低。”学生c:“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重心呢?”学生一问一答,思想的精灵在课间跳跃着,于是就有了这幅图(见图1)。自制教具不是简单的器材拼凑,而是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拓宽探究的范围和深度,这不仅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探究性,更提高了学生物理实验的探究能力。

图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不同学科的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放学后学生也会花很多时间来完成家庭作业,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脱节,更不用说走向社会了。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物理实验生活化,链接生活日常,将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学生们所认识的大千世界。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学校实验室提供了三棱镜,但是在家中如何观察此类现象呢?双休日一过,就有学生拿着照片来找笔者:“老师,我们在家里也看到色散现象了。”翻看照片,有透明奖杯的色散现象,还有水晶吊灯的色散现象。通过在家认真观察和尝试,学生发现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用品也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这大大增加了物理实验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会习惯性地从生活中寻找物理。

(四)应用现代手段,促成实验教学信息化。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与教育领域已逐渐融合,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在悄悄发生。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等特点,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理娴熟地使用网络技术,通过会声会影的视频编辑、photoshop的图片编辑、camtasiastudio的视频录制以及实物展示台等,能够解决课堂演示操作烦琐、容易失败、现象不明显等问题。如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运动的相对性》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相对性,笔者利用一幅两米长、以蓝天为背景的画卷,一个孙悟空模型(见图2)和一部手机,笔者将孙悟空模型固定住,请两位学生上台拉住画卷,然后以画的一端为起点,放慢速度去移动画卷,笔者用手机录像拍摄,拍好后直接上传到教室的计算机上,学生就能从视频中看到孙悟空“腾云驾雾”了。

图2。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所有物理教育工作者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热爱和探索。物理教师参与并推动物理实验教学及创新,可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邹前宝.关于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11):60.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四

1.争当育人模范,勇为教学专家。

2.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教育需要大厦大师,更需要大爱。

4.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积极营造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5.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6.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7.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8.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个教师节!

9.向辛勤的园丁致敬!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致敬!

10.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争创“教育强县”。

11.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12.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13.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14.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15.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6.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7.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1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1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五

1.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尊师重教社会美德。

2.选择了教师为终身职业,就是选择平凡和伟大。

3.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5.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6.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教育规划纲要。

7.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8.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9.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10.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

11.贯彻纲要精神,弘扬高尚师德。

12.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3.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有效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教育。

14.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全面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15.为学生造就高水平的教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16.扎实推进“双高目标”办学,加快实现龙湾教育现代化。

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18.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19.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

20.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六

1.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

2.人民教师无尚光荣;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3.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4.为祖国培育花朵,用心血浇灌未来!

5.尊师重教是永恒的主题,敬业爱生是教师的天职!

6.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高尚师德回报社会!

7.晨曦细雨育桃李,金秋硕果慰园丁!

8.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学生良师益友,

9.铸教师高尚人格,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10.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11.热烈庆祝第二十四个教师节!

12.向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1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1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15.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1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17.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尊师重教社会美德!

18.加强师德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9.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营造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七

1、创新――革命生产的原动力!

2、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

3、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4、创新北非创新从业者的专利,思考并提出正确的问题是创新第一步。

5、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

6、给学生一个世界,给老师一片天空。

7、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路人似的朋友,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1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地。

13、能得到家长和孩子的尊敬和喜爱,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14、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乌申斯基

15、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8、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

19、以新致远,创造未来。

21、教师的工作是激发孩子对人生无限的好奇心。

22、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4、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26、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27、愚蠢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聪明的教师应教孩子发现真理。

2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29、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迎接航空产业新发展,开启青运“十三五”新篇章。

3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31、教与学理当为一体,即师生融洽是鱼与水血与肉的亲情之融合。

34、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35、才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36、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爱迪生

37、只有由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杰斐逊

38、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39、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40、为子孙富贵作计者,十有九败。――林逋

41、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波普

42、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新的概念,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44、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45、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47、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48、创新是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创新是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0、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51、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经验中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

52、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55、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56、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57、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格林西安

58、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儿教育要从小。――谚语

59、在教学上,要做教师兼学者;在写作上,要做学者兼教师。

60、探索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创新更无止境。

62、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64、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詹・马修斯

65、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66、没有创新就没有航空工业,没有创新就没有航空工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航空工业的未来。

67、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

68、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柏拉图

69、感人肺腑的谈话,能医治孩子心灵的创伤。

70、人应该永远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

71、创新的定义是推出新事物,核心是创新思维,关键是改变!

74、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76、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77、以创新振兴工业,以创新驱动改革,以创新指导发展,以创新开拓未来。

78、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来自于创新!

79、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八

1.千秋基业,教育为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2.天天勤业敬业作表率,一生教书育人乐奉献!

3.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4.科教兴国振国威,尊师重教敬园丁!

5.讲台能载千秋伟业,烛光亦照万里河山!

6.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7.以德治教,以身立教,塑造师德风范!

8.树立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

9.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10.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忠于祖国,服务人民。

11.弘扬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12.以优秀教师为引领,深入推进教育“提质创优”活动。

13.热烈庆祝教师节!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14.在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15.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全体教师致以真挚的问候和热烈的节日祝贺!

16.恭祝全体教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全家欢乐!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九

特色学校教育论文:以小见大话特色。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需要说说我们学校办学特色的话,由于缺乏领导的管理经验和他们所拥有的高度,因此即使说出来也是空洞无稽或者是泛泛而谈无依无据。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我将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班级的琐碎伶仃,以小见大试图能彰显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我的心中,我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犹如一枚枚晶莹剔透、润泽无暇、小巧玲珑的珍珠,正时刻地散发着五彩的光芒-----不同的”珍珠”身上的散发的光芒也许各不相同,同一“珍珠”的身体上也许能奇迹般的呈现出不同的光芒。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发光!“珍珠”们用他们的乖巧懂事、好学上进、积极乐观征服了他们的老师,让我无怨无悔地视之为掌上明珠。因此,54枚珍珠汇集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光芒四射的“五彩珍珠班”。在新教育曙光的普照下,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学校开设了与时俱进、利师益生的儿童课程,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暮省:

众兴中心小学三(1)班赵莉文。

我喜欢春天的草地,我喜欢春天的毛毛细雨,我喜欢春天温暖的风……但我更喜欢春天的花园。

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儿争奇斗艳、色色俱全、百花争妍。这时,花园里飞来了一只小蜜蜂,(在我眼前盘旋飞舞),于是我的目光便被这只小蜜蜂吸引住了。我看见他往花儿茂盛的地方飞去,我便小心翼翼地跟着它。

书的自述。

众兴中心小学四(1)班赵莉文。

大家好!我是一本书,我的名字叫《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我里面的故事特别精彩,特别超出想象力。我还有七个兄弟,也都叫《哈利波特》,我曾经和他们一起轰动了整个世界。你们知道吗?我们书可以让一个人从坏人变成好人,因为我们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也可以擦亮人们的眼睛,是不是非常神奇的呀?如果,我们从书里走出来,加入你们的队伍里,可以和你们一起玩耍、游戏该多好呀!

听了我的自述,你一定动心了吧?那就赶紧走进我们的世界吧!我一定不会让你从我这里面走出来的,因为我会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

理想的追求-------学习并快乐着。

“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我们珍珠班师生共同的理想和追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课堂是自主且充满活力的,是别具一格且灵活多样的。室内课,课堂上的老师激情飞扬,妙语连珠!开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灵活应用,把孩子们带进了知识的殿堂,孩子们的眼睛里则充满了灵动的光芒和求知的渴望。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让孩子们合作探究完成问题的达成,小组合作探究。具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于一体,轻松高效地完成传统教学的教授任务。体育课上:刚柔并进的武术操。体育课上:刚柔并进的武术操。语文课:小珍珠们畅所欲言,小手林立。音乐课:载歌载舞,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习惯;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从而打破以往的“教死书、死教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老师”。在各种活动中,孩子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开展各种活动也可以使孩子们的兴趣导向得以体现,教学中,我们教师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以求“捷径”通往孩子们理想的彼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乐趣,达到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事实证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小学是“受欢迎,起作用,有实效的”。

师生共进步:

五彩珍珠班的孩子是好学上进的,是乐观向上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努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们拥有共同的梦想是博读群书,做个有学问、有用的人!从书里他们总结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人生准则,并把这十六个字作为了本班的班级公约。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勤能补拙”的良训,以及有了“白驹过隙”“时光匆匆不待人”的紧迫感……师生在校无话不谈,互帮互助。回到家里,五彩珍珠班级主题帖则是师、生、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班级主题帖不仅是他们沟通的重要平台,更是他们挥汗如雨共同进步的平台,师生共写随笔,交流心声的同时,更是共同成长和进步有效突进。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得到锻炼,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领导、同仁对“五彩珍珠班级主题帖”的认可和赞许大大的激励了小珍珠们的斗志,他们对小珍珠们的肯定更让这群可爱的孩子时刻以“珍珠效应”严格要求自己。对老师而言,也受益匪浅,通过交流、通过书写,不但很轻易地走入到孩子内心深处,而且还让自己潜移默化的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和同仁们的交流更给自己的教学水平带来了质的飞跃性的进步。

相亲相爱一家人:

我坚信。

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

而所有天使都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学校。

将是一座神奇的宫殿。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们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体现在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上。教育改革的发展,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应该进行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入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重视课堂导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学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动机,处处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索动机。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疑是调动学生的主体、发挥主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运动图像时,曾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一人从甲地沿直线匀速出发,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匀速返回甲地,试画出该人的s_t时间图像,有的同学画出了图像,老师请他画到黑板上并由他陈述这样画的理由,在请大家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表示赞同,有的同学认为不妥,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信息传递,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横交叉的多项信息交流,收到了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让灵感为集体共享,然问题为大家借鉴。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三、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这些都对新世纪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好的提问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光的反射》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电灯?学生回答:因为电灯是光源,发出光,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个问题的反思,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再有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中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地学生兴趣。

四、转变教师角色、行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

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独立性和创造性。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教学教到最后我们教师的水平和我们的学生水平差别不大了。教师要走进新课程,真正体验新课程的魅力,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促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老师。以欧姆定律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科学猜想。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这样就是确定研究方向。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以帮助。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5、反思应用迁移。用一组简单的小练习巩固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欧姆定律;巩固电表的使用、电路的连接等基本操作技能;小结反思探究过程,清理思维线索。

六、通过例题、习题创设问题情景,深化主题。

在例题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的物理过程,物理问题的理解,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有关的知识,规律,独立的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和探索解题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对物理题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进行提炼、升华、学习和汲取例题中的物理精神,它能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十一

(2010—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11月27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其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民生改善以及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会议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中央领导同志明确要求,要制定具体措施,确立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改革措施,使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更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市场和技术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历史过程,新一轮的国家能力竞争已见端倪,为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化进程一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样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09年又启动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进一步1体现了中央的新期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中深化改革、在贡献中加快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质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事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欠缺,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不畅,社会吸引力不足;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因此,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突出重点、整体规划,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

(二)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1.事业发展目标。

——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人左右,办学效益明显提高;3年累计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经营培养2000万中级以上技能型人才。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超过1.2亿人次,3年累计完成4亿人次的培训任务,使城乡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逐年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达到20︰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得以实施,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稳步提高办学质量,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基地。

2.服务产业目标。

——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2重组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再制造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对接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扶持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办好涉农专业点,多种形式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250万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800万技能型人才。

——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应对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标准安排课程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培养950万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基础,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基本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的局面。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基本形成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校企一体”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专业建设管理规范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和在职继续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

——创新职业教育评价考核制度,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

4.基础能力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办学标准,平均校舍面积、图书和仪器设备总值逐年提高,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现行省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2/3的学生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

——重点支持建设1000个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一流、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国家重点产业升级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基本形成以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为基础,相关政策制度、执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相配套,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基本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以行政规章和技术规范等为主体,以经费投入、3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度为基础保障,支撑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

(三)指导原则。

1.坚持问题入手,突出改革重点。

以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不对接,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等各界共识的突出问题。

2.坚持近期突破,着眼长远发展。

着眼三年发展,立足一年开局,每年突破若干关键环节,三年上一个大台阶,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中长期目标和整个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

以提高支撑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战略构想,在保证规模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任务目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

4.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着力建设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试验区、示范校和特色品牌建设,推动其资源开放共享;以加大扶持、多方投入、合作办学、对口支援等方式,重点扶持农村、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扶持涉农、民族工艺等专业和薄弱学校发展。

二、重点任务及主要内容。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实施以下“十大计划”,在相应的重大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带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建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略)。

(二)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同步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机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略)。

(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

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合作办学、对口支援和特殊扶持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布局,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等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使其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略)。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略)。

(五)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计划。

以依法办学为基本要求,逐步建设支撑学校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4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1、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

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经费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持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创新工作载体,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健全学校建设标准,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意见》,推动各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和布局结构调整,扩大校均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修订《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继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发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管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动态发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学校改革发展的经典案例,建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库”并通过印刷出版和网络广泛宣传,逐步积累、动态更新,形成典型示范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

建设和运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学生学员、教师队伍、办学经费、基本建设、条件装备、教学实训、毕业生就业等基本业务管理提供现代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2010—2012年,继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工作,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逐步开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和免学费等七个功能模块的信息系统,并进行升级改造。

2、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与管理工作制度,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深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加强班主任工作,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整体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努力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艺术节、文化节、技能节、运动会、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促进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

2010年,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表彰会暨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开发工作。52011—2012年,印发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

(六)校长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在继续实施和完成“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快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补充步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校长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健全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

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

完善职教师资培养规划,落实职教师资培训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设在普通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的作用,扩大职教师资培养规模,探索职教师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完善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构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平台。

积极推动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国家基本标准和实施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实行分类指导、定期调整、动态管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设置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2010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关于加强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2012年,规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工作,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继续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开发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改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立基地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加快教师补充步伐。推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项目,遴选一大批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到企业进行一年实践,并在接受专门培训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上岗任教;每年招收3000名应届本科生,通过免试推荐方式攻读硕士学位,定向培养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每年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4万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每年培训5万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国家级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

2010年,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任务;2011—2012年,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的各项工作。

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材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5、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修订、发布和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开发专业设置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通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开展国家示范专业点建设,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国家示范专业点。

2010年,印发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2011—2012年,开发321个专业设置标准,研究建立专业设置需求与预警机制,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完成1500个国家示范专业点的遴选工作。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其中,制造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150个,现代服务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100个,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50个,现代农业和民族传统技艺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100个,苦脏累险行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50个,新职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50个。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鼓励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探索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2010年,成立工作组织机构,制订工作方案。2011—2012年,完成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研究课程评价体系。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开发建设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苦脏累险行业,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示范教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改革创新。

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组织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以职业标准为依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更新教材结构和内7容,开发遴选1200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其中,组织开发量大面广、规范要求高、对产业振兴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教材500种,扶持开发量小面窄,开发难度大,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教材200种,指导建设地方、行业特点鲜明的教材500种。

2010年,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教材出版基地。制订创新示范教材组织开发与扶持开发方案。2011—2012年,制订创新示范教材指导建设方案,启动并完成创新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略)。

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以《教育法》为依据,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以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度为基础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执行机制配套齐全、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全面提升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略)。

8、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评价考核制度,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基础。

扎实推进评价考核制度改革,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导各地和职业学校健全技能竞赛制度,加快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局面,为学生展示能力、施展才华和走向社会提供平台。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立交桥。通过先行试点,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推动建立将其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录取条件的制度。

2010年,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计划方案。2011—2012年,完善方案,开展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10—2012年,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十)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推进计划。

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有关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为建立和完善成人继续教育体系、提高成人继续教育质量提供支撑。(略)。

三、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略)。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十二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

(二)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1.事业发展目标。

2.服务产业目标。

4.基础能力目标。

(三)指导原则。

1.坚持问题入手,突出改革重点。

2.坚持近期突破,着眼长远发展。

3.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

4.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二、重点任务及主要内容。

加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2.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

4.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社团,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组织,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为有关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6.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以构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7.积极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加强东西部之间有关省、市、县教育部门的合作,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以结对子的方式建立工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度,积极推动东西部、城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走合作办学之路,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联合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创双赢。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纲要要求的水平。

扶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改革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发展的活力,推动民族特色学校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带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加强建设和加快发展。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政策制度建设需求,对若干重大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先试先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点带面,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新途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1.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农业类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注重内涵,扎实推进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2.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为目标,以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为载体,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累计完成2.7亿人次的培训任务。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13.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

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经费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持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创新工作载体,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14.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15.健全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

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

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7.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题培训。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通过专题研究、高级研修、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团队。

通过开展市长、教育厅(局)长培训,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增强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实,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环境。

19.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20.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一体建设,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实际紧密结合的方式与方法,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模式和经验范例。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开发建设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苦脏累险行业,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示范教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改革创新。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的平台,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开通面向公众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25.落实《职业教育法》,制定和实施配套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督促各地落实《职业教育法》及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

针对长期存在的部分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实不到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执行机制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依法治教的意识和水平,以有效机制保障各项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到实处,依法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27.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评价考核制度,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基础。

28.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职业教育政策对话,借鉴世界先进理念,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展示中国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实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水平。

29.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国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努力满足社会成员提高择业创业能力、提升生活品位以及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0.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建设。

以机构和网络建设为抓手,以资源建设为核心,通过专题研究、规划制订、标准建设、质量评价等手段,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与服务管理,推进社会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督导及质量评估,规范社会培训市场和培训行为,培育优质培训品牌,提高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服务质量。

三、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

(一)合理分工、明确任务。

教育部负责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国家制度和宏观政策制定,各分计划实施方案的制订和推进实施,相关政策、经费和措施的协调支持,计划实施过程监测和相关成果评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建设要有新进展、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基本要求,围绕各个分计划和各项改革创新项目,根据当地实际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化目标责任,创造配套条件,出台政策措施,创设工作载体,完善实施机制,推进任务落实。部门和行业组织负责规划、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并开展相关咨询活动。科研机构要针对计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

(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根据分区规划目标,加强区域、学校和专业统筹,分类指导任务落实。加强实施过程管理,确保实施进度和成果质量。力争每一个行动计划在第一年扎实试点,形成良好开局;第二年加快推进,取得明显进展;第三年评价总结,完成任务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经验。

(三)协同配合、共同推进。

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为载体,建立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机制;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的新机制;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载体,建立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新机制;以重大科研课题为载体,建立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四)强化评估、确保落实。

以各项计划的目标要求为依据,加强工作评价和绩效评估,建立计划实施进度和工作成效公示制度,每年公布行动计划的整体实施进展情况,发布分省份、分地区和分计划的绩效评估结果,并开展系列评优表彰活动,奖惩结合,督促各有关方面履行责任,落实分工任务目标。

(五)研究政策、提供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落实相关经费、政策、条件和措施,为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支持和全社会广泛参与。以建立学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为基础,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投入机制,增加职业教育经费,形成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做到标准不降低、范围不缩小,逐步扩大免学费范围。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十三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改草稿)》中规定的一门新课程。何谓研究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具有自主探究、实践多样,开放综合、重在过程的特点。笔者自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来,在实践和学习中深切体会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变“讲师”为“导师”。记得刚开始启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时,在组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后,有一个小组选择的课题是“饮水与健康”,笔者想起大学时有位同学写过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于是赶紧要同学把有关资料寄过来,一股脑儿交给学生参阅。结果过几天再询问这组同学研究课题进展如何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您都已经做好了,我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听了学生的话,突然意识到我还没有把自己从当作学生的主宰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吃一堑、长一智,当指导王琴等同学研究时,笔者大胆放手让她们自己选择课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写总结报告,作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其进行的程度,适当地提一些建议,作为他们中的一分子参与一些讨论,结果他们干得有声有色。比如在城区各处调查,拍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从各个不同层次的家庭获取最真实的资料;自行组织向相关部门进行采访,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和报告等等。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应坚持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的原则,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再是传统的讲师角色。

(二)从专业型、学校型的教师拓展为开放型、社区型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和王琴等同学采访了当地农民谈到生活垃圾对农作物的危害,采访了环卫处等有关负责人对娄星区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意见,为学校进行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同时又谈到学生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时让笔者强烈地意识到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学校型的教师,拓展为开放型、社区型的教师,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三)从师道尊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民主、平等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传统的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和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样的教师角色容易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笔者在从教过程中曾与一学生交谈时问到她为什么不能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看待时,结果她的回答是:“我认为老师永远是老师,学生永远是学生。”当时笔者感到心情特别沉重,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呢?研究性学习为教师的这一角色转变提供了一块广阔的天地,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平等中的首席。”组织学生选题,参与小组课题研究的讨论,并作出一些建设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带有浓厚的兴趣不断地深入研究。王琴同学在研究过程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来处理娄星区生活垃圾的现状呢?”这是没有现成答案的,笔者只是给他们提供了几种可以获取这方面资料的途径,结果他们根据其课题要求采取专家访问、网上查找等办法结合调查实际,提出了几种很好的处理意见。由此可窥见研究性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真正实现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

二、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

(一)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笔者曾看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道小学语文填空题______的天空。学生的答案有多种,例如填“灰灰”的,填“灰暗”的,填“晴朗”的、填“要下雨”的等等,但仅仅由于标准答案是“蓝蓝的天空”,因而老师将这些答案都否定了。这难道不是在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吗?而研究性学习是为还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而开设的,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真正将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魏双佳同学在心得中就谈到:“在这段时间里我成长起来了,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情,会用自己的思想来考虑事情,而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无法汲取的。”这就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将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学习观念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现行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

首先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信息爆炸的时代,死读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例如在总结心得时,肖佐邦同学就谈到:“在学习中感受和学习了掌握与应用的转换,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所学的课本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培养了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未来社会要求新时代的人才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关心他人,关心自然,他们应作为社会的主人积极地参与生活,投入社会的各项事业中。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组由学生自愿组合,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那么群体的凝聚力直接关系到课题的进展速度以及研究成效。如果研究小组的凝聚力强,就会促使研究顺利进行,即使有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例如:何文俊同学在心得中就谈到:“在研究性学习中,组员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广泛地交流开了,有收获我们一起分享,有困难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解决,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团队的力量。”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课题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定的,一开始就具备了研究的原动力,但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一种恒心和毅力坚持下去。像王琴等同学都是城里长大的孩子,生活在衣食无忧甚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平日在父母的庇护下没有任何吃苦的机会。但在此次活动中,由于自由时间少,他们有时需要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顶着烈日四处进行调查、拍照和访问,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作为指导老师,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随同他们去苗圃的垃圾场调查时,面对垃圾堆积如山,苍蝇如云,臭气熏天的苗圃,几位同学没有退却,相反兴高采烈地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并拍下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片吃苦耐劳、培养意志的天空。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王琴等同学在研究过程中,亲历了造成娄星区生活垃圾现状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这种现状与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息息相关时,他们都强烈地感受到为了一个共同的家园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研究性学习从选题、开题、研究、结题整个过程都是一种让学生亲历力所能及的创新活动,不失为素质教育呼唤下的一种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选题看。选题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不受学科的限制。既可以来源于科技、社会发展的种种信息,又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时的教学活动。譬如王琴等同学选择“娄星区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日细致观察,而研究性学习就是给予了这些观察一个深入发展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思维。

从开题看。这个阶段主要是搜集资料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大胆设想,然后制定研究计划,最后做好开题报告。在这个阶段各小组成员必须同心协力自主查阅有关的理论知识,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现在尚存的问题和最新动向,要尽可能努力使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独具特色。譬如王琴同学创造性地设计了问卷调查、就地调查、专人访问三条主要途径去获取资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研究过程看。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各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切磋配合,做好实验记录,真正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更加丰富了研究的内涵,使研究过程呈现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魏双佳同学在心得中就谈到:“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这块课外的天地,它把你带入一个新的世界,在这里你将碰到许多无法用课堂知识来解释的现象,听到许多与课堂毫无瓜葛的信息,这一切对我们都是新鲜的,这种新鲜感促使我们不断地研究下去……”

从结题看。课题组完成了研究计划或活动达到预定的课程时间时,各组写出有理有据的课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这又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挑战,独具特色的分析获取的资料,深入挖掘获取资料中隐藏的一些问题,独具特色的设计报告格式,这些都需要各小组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整个过程看,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开发。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一方面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构建了发展的时空,为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开拓了一块广阔的新天地。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十四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横扫全球股市、汇市及商品期货市场,给全球带来巨大损失。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金融创新过度及金融监管缺失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引,思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需创新与监管并举。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十五

(2010—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11月27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其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民生改善以及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会议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中央领导同志明确要求,要制定具体措施,确立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改革措施,使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更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倪,为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化进程一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样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09年又启动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的新期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中深化改革、在贡献中加快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质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事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欠缺,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不畅,社会吸引力不足;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因此,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突出重点、整体规划,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

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长期目标,落实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二)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1.事业发展目标。

——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人左右,办学效益明显提高;3年累计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经营培养2000万中级以上技能型人才。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超过1.2亿人次,3年累计完成4亿人次的培训任务,使城乡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逐年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达到20︰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得以实施,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稳步提高办学质量,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基地。

2.服务产业目标。

——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重组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再制造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对接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扶持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办好涉农专业点,多种形式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250万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型人才。

——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应对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标准安排课程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培养950万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基础,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基本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局面。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基本形成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校企一体”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专业建设管理规范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和在职继续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

——创新职业教育评价考核制度,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

4.基础能力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办学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仪器设备总值逐年提高,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现行省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2/3的学生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

——重点支持建设1000个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一流、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国家重点产业升级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基本形成以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为基础,相关政策制度、执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相配套,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基本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以行政规章和技术规范等为主体,以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度为基础保障,支撑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

(三)指导原则。

1.坚持问题入手,突出改革重点。

以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不对接,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等各界共识的突出问题。

2.坚持近期突破,着眼长远发展。

着眼三年发展,立足一年开局,每年突破若干关键环节,三年上一个大台阶,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中长期目标和整个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

以提高支撑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战略构想,在保证——。

规模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任务目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

4.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着力建设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试验区、示范校和特色品牌建设,推动其资源开放共享;以加大扶持、多方投入、合作办学、对口支援等方式,重点扶持农村、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扶持涉农、民族工艺等专业和薄弱学校发展。

二、重点任务及主要内容。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实施以下“十大计划”,在相应的重大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带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建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支持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教学环境。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创新专业设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民族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创新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的平台,支撑随时学习;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创新队伍建设。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着力提升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完善招生、教学、资助、免费、就业、财务和资产等学校业务管理办法。

本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评审、予以重点支持和实行评估验收,联合制定印发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地方有关部门和学校举办者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项目学校提出改革创新规划,按照评估验收标准落实建设任务。

果展示活动。

2.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

支持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在“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一期项目成效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2010—2015年),重点加强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教学实训仪器设备,使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

坚持提高质量、示范引领。以扩充优质特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为重点,提高办学质量,促使学校在办学理念、深化改革、机制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坚持地方为主,分级负责。规划和建设任务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地方为主,中央予以专项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省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市、县政府积极安排投入,鼓励行业部门和企业支持职业学校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地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技能人才结构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等因素,将项目建设与职业教育事业规划、地方资金筹措、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运行保障等工作相衔接,统筹协调、综合规划,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建设。

统筹职业学校布局,在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上,规划项目学校建设。

本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规划、予以重点支持,联合制定印发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办法,审核确定各地建设规划。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提出本地区建设规划,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项目学校提出具体建设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建设任务。

2010年,制定总体方案,编制需求规划,研究相关管理措施,支持第一批项目建设。2011—2012年,支持第二批和第三批项目建设;研究制订管理办法。2012年,阶段性总结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实施工作,并开展相关成果展示活动,为之后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落实和项目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继续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再重点建设1000个装备先进一流、设备对接产业、技术对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能力。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确定建设重点。服务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应若干重大产业和关键行业,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专业领域,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纺织、石化、现代农业和民族文化等产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引导项目学校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和服务项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支持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以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建设实训场地和设施。配置对接产业、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先进设备。配备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使基地成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发布《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技能教室建设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项目实行各地按照遴选条件申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审核确定,分实施;建设经费一次确定,逐年考核建设情况、严格质量评估和成果验收。

2011年,发布总体方案和相关管理措施,支持第一批项目建设;研究制订验收办法。2012年,支持第二批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评估总结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工作,并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二)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同步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机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4.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社团,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组织,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为有关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立教育与行业对话协作机构,下设专家工作组;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若干教育与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研究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探索建立行业人才职业能力认证体系;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组织特定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安排实习就业。

——。

2010年,发布总体方案和相关管理措施,成立对话协作办公室和专家工作组;举办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汽车、装备制造、软件服务外包等5个行业的对话论坛;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工作。2011年,举办与5个行业的对话论坛。2012年,举办与5个行业的对话论坛;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工作;举办总结表彰和成果展示活动。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强化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推进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项目学校和3000家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项目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取得双证书比例达到95%;每个项目学校受益学生达到3000人,3年共计培养300万名支撑产业振兴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实施专业与岗位衔接,整合实训资源,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鼓励政府主导下,行业、大中型企业和示范性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组建职教集团,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2010年,出台校企一体实施方案以及项目管理措施,确定项目学校和合作企业,启动合作项目;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011年,继续实施合作项目;研究制订验收办法。2012年,开展评估总结和成果展示活动。

6.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以构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公告制度。加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评估检查,表彰职业指导先进单位,宣传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典型。依托现有职业教育网络,整合人才供需信息资源,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国家、省、地市、县区、学校五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2010年,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公告制度;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评选职业指导先进单位。2011—2012年,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成立合作办学组织、开展订单培养、设立就业联系点等形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通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

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合作办学、对口支援和特殊扶持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布局,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等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使其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7.积极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度,积极推动东西部、城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走合作办学之路,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联合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创双赢。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发挥东部和城市职业学校优势,扩大面向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招生,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东部或城市学校学习,并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支持。针对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需要,从东部和城市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支教任职;吸纳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管理人员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连锁办学,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合作学校具体情况,从计划制订、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经费扶持、教师和管理人员交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争取把东西部职业学校的合作办学活动纳入国家确定的对口支援政策范畴。

2010—2012年,东部和西部省市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基本建立稳定的对口合作关系,支持3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每年东西部联合招生60万人,培训与交流教师2000人次。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纲要要求的水平。

和免学费力度。加大有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面向本地区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艺术的专业。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培训,增加特岗教师人数,聘请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承担教育对口支援任务的东中部省份,要在相关规划的指导下,通过专业援建、教师支教、干部支援、内地培训等措施,帮助受援区(县)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为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家庭脱贫致富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服务。

国家有关部门、有关省市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保障规划和项目的落实。

2010—2012年,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内地新疆中职班,每年从西藏、新疆困难地区、新疆兵团选派初中毕业生到东、中部条件好的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扶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改革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发展的活力,推动民族特色学校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带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加强建设和加快发展。

和研究民族文化艺术与民间工艺原始资料、实物等的能力,在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引领作用。

本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印发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地方政府对学校特色专业的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聘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有政策措施和制度保证;学校主管部门或举办者对学校特色专业发展有稳定的经费投入。

2010年,开展项目设计。2011—2012年,推动项目学校开展建设工作。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政策制度建设需求,对若干重大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先试先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点带面,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新途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继续推动各有关方面落实天津、河南、四川、广西、三峡库区试验区协议,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加强对试验区的指导和管理,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进一步明确任务和支持措施,有重点地推进试验工作深入实施。总结提炼改革成果,通过编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促进试验区经验向全国辐射。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产业形态特征和职业教育优势,新增一批试验区。

2010年,抓好现有试验区已有各项任务的落实;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若干省份和地区,共建一批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2年,总结验收试验区工作,召开全国试验区成果交流会。

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11.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农业类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注重内涵,扎实推进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粮食等部门的合作,召开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改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办好一批农业类职业学校和1000个涉农专业点,努力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林类专业招生规模。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作用,完善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鼓励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加强与农业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协作,探索建立对口帮扶、互惠合作和共同发展机制。研究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标准》,开展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

2010年,召开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1年,发布《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标准》,基本形成农业类高等院校与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对口帮扶机制。2010—2012年,创建300个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12.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术培训计划”和“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累计完成2.7亿人次的培训任务。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争取每个乡镇和多数行政村办好一所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强师资培训,建立适应新型农民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制定有关文件,明确新时期教育系统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在总结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原则,开展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

2010年,完成80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2011年,完成90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2012年,完成1亿人次的培训任务。

(五)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计划。

以依法办学为基本要求,逐步建设支撑学校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13.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

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经费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持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创新工作载体,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业学校评估。发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管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动态发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学校改革发展的经典案例,建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库”并通过印刷出版和网络广泛宣传,逐步积累、动态更新,形成典型示范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

建设和运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学生学员、教师队伍、办学经费、基本建设、条件装备、教学实训、毕业生就业等基本业务管理提供现代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2010—2012年,继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工作,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逐步开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和免学费等七个功能模块的信息系统,并进行升级改造。

14.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学资源库。加强班主任工作,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整体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努力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艺术节、文化节、技能节、运动会、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促进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

2010年,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表彰会暨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开发工作。2011—2012年,印发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

(六)校长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在继续实施和完成“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快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补充步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校长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5.健全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

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

完善职教师资培养规划,落实职教师资培训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设在普通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的作用,扩大职教师资培养规模,探索职教师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完善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构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平台。

积极推动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国家基本标准和实施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实行分类指导、定期调整、动态管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设置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2010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关于加强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2012年,规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工作,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继续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开发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改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立基地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加快教师补充步伐。推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项——。

目,遴选一大批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到企业进行一年实践,并在接受专门培训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上岗任教;每年招收3000名应届本科生,通过免试推荐方式攻读硕士学位,定向培养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每年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4万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每年培训5万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国家级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

2010年,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任务;2011—2012年,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的各项工作。

17.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题培训。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通过专题研究、高级研修、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团队。

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副校长为重点对象,举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有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中心。推进校长培训信息化建设,开发校长培训资源。

4400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通过开展市长、教育厅(局)长培训,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增强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实,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环境。

面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厅长(主任),举办职业教育专题研讨班;面向副省级和地级市市长,举办职业教育专题研讨班;面向市(县)教育局长,举办职业教育专题研讨班。

按照中组部调训计划,2010年,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职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建设专题研讨班”,培训50名地市级(地、州、盟)政府市长(专员、州长、盟长)、副省级城市分管副市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1期专题研讨班,培训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厅长(主任、局长)、地级市分管教育工作副市长(副专员)。2011—2012年,继续举办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职业教育专题研讨班。

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材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19.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

修订、发布和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开发专业设置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通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开展国家示范专业点建设,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国家示范专业点。

2010年,印发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2011—2012年,开发321个专业设置标准,研究建立专业设置需求与预警机制,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完成1500个国家示范专业点的遴选工作。

20.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一体建设,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实际紧密结合的方式与方法,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模式和经验范例。

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确定100个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遴选500个专业点,按照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100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创新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开发,对专业改革试点学校进行跟踪指导和评估检查。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其中,制造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150个,现代服务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100个,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50个,现代农业和民族传统技艺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100个,苦脏累险行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50个,新职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50个。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鼓励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探索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2010年,成立工作组织机构,制订工作方案。2011—2012年,完成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研究课程评价体系。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开发建设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苦脏累险行业,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示范教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改革创新。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以职业标准为依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开发遴选1200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其中,组织开发量大面广、规范要求高、对产业振兴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教材500种,扶持开发量小面窄,开发难度大,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教材200种,指导建设地方、行业特点鲜明的教材500种。

2010年,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教材出版基地。制订创新示范教材组织开发与扶持开发方案。2011—2012年,制订创新示范教材指导建设方案,启动并完成创新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的平台,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开发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建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证书考核等功能;建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包括资源获取、教研交流、进修提高等。依托有关单位建成4个国家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

遴选300所学校,支持其拓宽网络带宽、改造硬件、充实资源、培训教师,建设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2010年,建成网络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2011年,建成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2010—2012年,分批设立4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和改造建设300个数字化教室。

开通面向公众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站实时发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职业岗位与专业目录对接信息等方面的业务要情。动态更新中等职业教育时事新闻、国家重大职业教育工程项目进展、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动态、东西部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科研、职业教育园区化建设、地方经验、国际动态、职教专家库等方面的信息。

依托有关单位建设教产对话协作系统平台、校企合作系统平台、改革创新成果展示系统平台、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平台、技能大赛信息系统平台、全民数字化终身学习的平台、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等若干重大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

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创建与评选。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管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建设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信息主管培训与认证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普遍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010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着手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2011年,启动信息系统平台开发工作;开通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发布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2012年,信息系统平台投入使用;开展相关技术培训。2011—2012年,开展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创建与评选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以《教育法》为依据,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以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度为基础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执行机制配套齐全、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全面提升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25.落实《职业教育法》,制定和实施配套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督促各地落实《职业教育法》及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

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财税优惠等政策,逐步形成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以修订、颁布和实施新的《职业教育法》为契机,合理吸收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研究完善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法规、政策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研究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加快落实《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要求,健全实习风险管理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办学条件等领域的专项管理规范;制定实施政府承担实训设备适时更新专项资金的政策;制定实施政府购买实习实训岗位的专项政策;制定和实施促进校企合作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办法、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办法等。

健全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切实加强国家助学金发放的监督管理,保证学生及时、足额得到国家助学金。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完善免学费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督导检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和免学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国家政策落实。

积极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重大制度和保障措施。

2010年,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指导各地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

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的原则意见。2011年,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等专项规范,促进校企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办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办法。2010—2012年,参与修订《职业教育法》相关工作。

针对长期存在的部分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实不到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执行机制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依法治教的意识和水平,以有效机制保障各项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到实处,依法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教育督导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编制并发布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工作机制。会同各级人大、政协机关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执法检查和调研督察。通过专项调度、分区片会、绩效公示、工作简报、专项评估、新闻监督等多种方式,健全经常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执行督促机制,督促各地区和各有关方面落实政策制度规定的责任。

2010年,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发布《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督导报告;开展专项调度工作机制试点。2011年,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2012年,开展重要工作领域的绩效公示。

27.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十六

必须妥善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把握好监管力度,通过制定适宜的监管政策,积极推动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对立统一体,在适度的`金融监管下进行金融创新,会促进金融体系在改革中发展。

推陈出新的金融创新活动,会为金融监管带来新的课题,带来新的制度和规范,从而推动金融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

没有监管的创新和没有创新的监管都不利于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2.提升金融创新层次。

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要引导金融业从单纯的产品创新向产权制度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组织体系创新、市场结构创新等方向发展。

3.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模式。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彼此合作的协调机制和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三者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交流,规范和健全金融机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使监管体系、模式、手段不断完善。

同时将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当前,以逃避金融监管为目的的金融创新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迫在眉睫,加强与相关国家金融监管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我们需要金融创新来为经济服务,但更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十七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目前,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梦,就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科学水平的提高,而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下面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成了物理教师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积累了“趣味实验”、“课后小实验”等新的教学模式。在“趣味实验”教学模式中,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如声现象中的“木条听诊器听心跳声”,“土电话传声”,“自制水瓶琴”等;光现象中的“用水透镜点燃火柴”,“自制简易潜望镜”,“自制三色陀螺演示光的合成”等;热现象中的“烧不坏的手帕”,“人造小雪景”等;电现象中的“怒发冲冠静电实验”,“用高压感应圈模拟雷击实验”,“用一段漆包线和一个永磁体自制小电动机”等;力现象中的“水火箭实验”,“吹不落的乒乓球”等;在“课后小实验”教学模式中,是指由学生按老师的布置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实验器材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或学生自制的器材。如“利用回声测教学大楼与你的距离”,“用自制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自制水果电池”,“自制简易滑动变阻器”,“用注射器自制潜水艇模型并演示其沉浮过程”,“自制密度计测盐水密度”等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比,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这类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课堂教学工作中,除了重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我们在强化实验手段上,做了一些尝试: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对于激发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实验解决抽象疑难问题,事实证明,具体形象要比语言文字更易记住,视觉刺激远胜于听觉刺激。另外,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所表现出良好的实验素养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还增加了许多随堂实验,即边学边实验。它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亲自做实验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可见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点实验和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如:九年级的欧姆定律,电学中路端电压、内电阻的关系以及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或对于有些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如:电表、秒表、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等等。随堂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除此以外,还结合课本里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独立完成。如:初中学生学完“浮力”知识后学会制作潜水艇模型,学完“光的反射定律”后制作简易潜望镜,学完“安全用电”后学会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学完“照相机”后配合劳技课开设摄影讲座和组织摄影实践活动。配合学校科技节举办大型“扔鸡蛋”比赛活动,靠学生自己找器材,自行设计和制作,踊跃参与,大显身手,这次活动同学们至今还记忆犹新,意犹未尽。我们还组织学生学会修理弹簧秤,自制溢水杯等简单仪器和小家电的使用和维修,这样,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形式多样,多渠道开设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实用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以后,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成了其中的重点。我认为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时就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不仅增加了锻炼的机会,还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会给我们培养新时代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精选18篇)篇十八

在阅读《人民教育》时,有一篇文章《个性化学习中的时间管理“密码”》中阐述了一个观点,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时间的配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统”得多一点,学生“自由”少一点;教师“放”得开点,学生“自觉”多一份。这与我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共鸣。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的创新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介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研讨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展示实验成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利用学生的手和桌面,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摩擦力,每个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实验设计方法:

1.一只手握紧拳头,立放在桌面上,另一只手轻轻地压在拳头上,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

2.用较大的力压在拳头上,让拳头在桌面上滑动。

3.谈两次操作的感受。学生会发现用较大的压力,拳头滑动起来费劲,这说明了力的大小不同,摩擦力不同,但凭感觉还不可靠,怎么才能知道力到底变化了多少呢?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有选用摩擦计、笔盒、物理课本、纸盒等等。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参与其中,不但分析讨论出了实验结论。而且通过实验现象的展示,交流实验出现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发现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不便于读数,于是有的同学建议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慢慢拉着长木条运动来改进实验,这样的实验探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大部分以课堂演示实验为主。这种方式只能起到吸引学生眼球的作用,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会给学生留一项前置性作业,在学习新课前,学生都会自主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要遇到实验,要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改进实验,然后选取效果明显的创新实验在课堂中进行演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涨,实验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伙伴。例如,在预习浮力时,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投入水中,观察现象,有的同学为了让同学体验物体放入水中会受到力的作用,设计了乒乓球连接小石块放入水中,有的学生把下沉的物体直接用手托着放入水中,畅谈手对石头的力变小,引出石头受到水对石头施了一个向上的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效果特别明显。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通过实验,学生获得的物理知识就更加深刻、牢固。

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索”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近几年的吉林省中考试题中,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注重考查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研究方法,实验也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所安排的二十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而是提倡考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现有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小实验,从而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学会科学思维。图6是吉林省物理中考试题12,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这幅图的雏形,图6,4-1出现在物理课本第六章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中。由于热空气上升使纸风车转动起来。图6是一种简易的实验装置。将它放在无风且光线充足的地方,黑色塑料瓶在阳光的照射下,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变小而上升,从瓶口冲出推动纸风轮转动。该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能。总之,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肯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他们就会由原来的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通过实验教学创新,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学生学习活动由“学会”向“会学”“乐学”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范文推荐

    售票员工作态度不好检讨书(通用18篇)

    检讨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检讨书范文:诚实面对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低效率和拖延的问题,下定决心改善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时间管

    财务人员三年工作总结报告(专业21篇)

    通过财务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了解财务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绩效和业绩情况,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个性化的财务工作总结样本,以供大家借鉴

    酒店工程部的工作计划与目标(汇总20篇)

    阅读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应该多加利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和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助益。工程部要确保酒店动力正常运行,要进一步

    寻找六一儿童节促销方案的商场活动策划(优质15篇)

    策划方案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详细步骤和计划,它可以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策划方案范文,可以帮助你提高策划的能力和水平。(一)“迎接大运会”

    助理职员的工作心得体会(实用16篇)

    在工作中,我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可以提高效率。请大家阅读以下工作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给你们在工作中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白驹过隙,转眼我在金网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得失和收获的总结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阅读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

    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总结(实用18篇)

    每个月写一份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成果,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以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赶紧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给大

    独家厨师培训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参加培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身为一个热爱烹饪的人,我一

    教师办公软件实训心得体会(热门17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我们学习了《办公室软件应用

    家长教师节庆祝活动方案(热门21篇)

    活动方案的执行需要有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的能力。接下来,我们为大家呈现一些成功的活动方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出一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