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

时间:2024-01-28 作者:雅蕊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写作习惯和规范,提高我们的写作效率和质量。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提供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文言理解能力。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一

由于当前社会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就业和收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切不断推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导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在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地出现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的现象。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1980年为31.77%,到则下降到25.15%;美国1982年相应的比例为34%,到1994年下降为25%,此后基本稳定在这个比例。值得注意的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在过去中确实不断缩小,但是,这一萎缩是一个逐渐稳步的过程。历经20年,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才下降了6个百分点,美国则经过下降了9个百分点。此外,这一稳步下降的过程是在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发生的:日本1985年高等学校升学率为30.5%,19达到44.2%,在中上升了近14个百分点;美国1980年高等学校升学率为49.3%,1995年为61.9%,在15年间上升了12个百分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并不意味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不再占有重要地位了,而恰恰相反,随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萎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心上移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有机地衔接起来了。

职业技术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已从设立时对日进行狭隘的职业技术培训、为企业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或初级技术人员的初衷偏离了,职业技术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样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年4月26日至4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文件和主要发言中。这次大会认为: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第二,必须重视教育、培训和就业政策的紧密联系;第三,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为全民提供终生学习机会。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不再是只重职业和技术培训的狭隘的教育,而是转为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把职业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职业技能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与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适应新经济,加强普通教育,拓宽专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国家都改革了职业技术教育,加强普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础文化水平,同时拓宽专业,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的需要。例如,俄国技术工人培训的专业最高曾达到5500种,现在经改革合并,减少到80至100个专业面,中等职业教育则只设立30至40个专业面;德国所设立的职业资格从1972年的600个减少到目前的377个,德国要求获得一种职业资格的受训者要同时熟悉7至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美国在“从学校到工作”的联邦项目中,要求参加项目的所有中学为学生提供4至6大类职业课程模块。

责编:花勇。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二

一、2002年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基本特征。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年1~11期。

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继续高于gdp增长,增速差距为0.8个百分点,与上年增速差距2.8个百分点相比,减少了2个百分点。据测算,2002年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比上年回落约5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价格继续保持低位运行格局。

从2001年11月开始,特别是进入2002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又表现出新一轮下降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13个月负增长。2002年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累计下降0.8%,其中4月份下降幅度达1.3%,为1999年9月以来最大降幅(1999年8月为?1.3%)。对消费品市场运行影响较大的商品零售价格,2002年1~11月份的下降幅度为1.4%,比上年增加了0.8个百分点。在商品零售价格的14类价格中,除中西药品、书报杂志、燃料3类商品价格比上年略有上涨外,其他11类商品价格都呈下降趋势,其中日用品、家用电器、首饰和食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21%、6%、5.5%和4.2%。

(三)供过于求的总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内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跟踪分析,2002年上半年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达到86.3%,比2001年上半年上升3.3个百分点,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比重由2001年下半年的17%下降到目前的12%。与1999年上半年的情况相比,2002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比重上升了14.1个百分点,而供求平衡的比重则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可见,自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中供过于求的结构矛盾一直在持续发展,且目前已经达到了比较尖锐的程度。

(四)消费品市场发展仍然存在结构差异。

首先,城乡市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和。2002年城市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年实现零售总额为2354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增速比上年低1.6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运行比较平稳,发展速度始终徘徊在6~7%的区间内,全年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05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增速比上年低0.9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发展差距为3.1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了1.1个百分点,对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1%和28.9%。

其次,消费品市场行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行业结构来看,2002年1~10月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其他行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1%、16.4%和3.4%,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的增长对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70.4%和21.6%。上述数据表明,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的不同行业发展速度相差接近13个百分点,发展差距比上年扩大2个百分点。

(五)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领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进入2002年以来,伴随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新消费热点和领域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一,假日消费仍是带动消费品市场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2年围绕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等长假期的假日消费活动日趋活跃和成熟,三个节假日所在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9.1%、9.3%和9.4%(见图1),成为2002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三个黄金时段。

第二,新型消费品销售加速发展。2002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带动了住房装修装潢用品、汽车、通信工具、娱乐用品、文化用品等多种新型消费品销售的快速增长。据对1~11月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统计,汽车销售增长45.4%,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53.6%,石油及制品增长28.8%,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27.9%,文化办公用品增长17.5%,书报杂志类增长11%。

第三,信用消费呈快速增长势头,成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至2002年底,全国各类消费贷款余额达到6990亿元,比年初增加2755亿元,同比多增16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598亿元,比年初增加2282亿元,同比多增353亿元。2002年汽车消费贷款增长最为迅速,以北京市为例,截止到8月末,北京市各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83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加64亿元。1至8月累计支持居民购车42106辆,比2001年同期增加30530辆,增长2.64倍。

(六)连锁商业等现代化消费品流通方式正在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连锁商业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营规模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是推进流通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成为当前及未来相当时期内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全国连锁企业已有1124家,店铺总数为2.2万个,零售总额为1549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4.1%。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连锁业市场份额已超过10%。如北京2002年1~11月份连锁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9%,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4.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到了17.1%,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连锁经营的覆盖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拓展到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三大行业的50多个业种。

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大型零售企业,正在成为我国零售市场的骨干与龙头企业。据调查,中国连锁企业销售额前20名企业,2002年上半年销售额为633.32亿元,比2001年同期平均增长44.9%,是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8.6%的5倍多。20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为5997个,比2001年同期平均增长59.24%。其中有三家企业的店铺数增长超过了100%。

二、2002年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减缓的成因分析。

在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背景下,2002年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和消费者信心稳定等因素的支持。但增速与往年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其成因值得深入分析。

(一)2002年促进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较快增长。

到70.5%。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0元,比上年增长4.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以上。其中现金收入达到2200多元,比上年增长4.8%。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接近37%,比1996年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91个百分点,与1985~1995年10年间恩格尔系数年均下降0.34个百分点相比,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虽然仍在较高水平上徘徊,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1999~2001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了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5个百分点,比1990~1998年的年均下降速度加快了1.775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特征是,消费重点已从基本生活消费品转向了以住、行为代表的新型消费领域。从2002年1~3季度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来看,食品、衣着和家庭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37.1%、9.3%和6.3%,上述三项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合计为52.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95个百分点。而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娱乐文化教育服务、居住的支出比重为10%、6.8%、16%和11.4%,上述四项支出比重合计为44.2%,比2001年的39%又提高了5.2个百分点。再从支出增长来看,2002年1~3季度城镇居民食品和衣着支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出现大幅度的下降,降幅为9.2%;而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和医疗保健支出增幅非常大,分别增长了32.5%、26.6%、40.8%和22.7%,可见住、行、医疗和教育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

同样,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处在加速调整的过程中。从农村居民现金支出结构变化来看,一是住房支出稳定增长,1~3季度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支出为12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其中,用于住房装饰、装修的支出增长了21.3%;二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扭转了上年下滑的.势头,前3季度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为2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三是交通通讯费用和学杂费支出增长较快,1~3季度人均交通通讯费和学杂费支出分别为89元和124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2%和9.1%,其增加额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额的21.5%和18.7%。此外,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在外饮食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9.1%。可见,虽然食品消费仍是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重点,但非食品类的各种新的消费内容已经表现出稳定乃至快速的增长势头。

3.消费者信心稳定与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有利于消费行为的稳步扩张。

2002年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高位企稳,全年各月均保持在97~97.5%的空间内,总体水平与2001年相当,但明显比2001年平稳;相比较而言,2002年消费者预期指数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也基本稳定在97%的高位空间上,显示出消费者预期更加稳定平实,有利于消费需求的稳步扩张。2002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先后统一部署了联合打假、整顿文化市场、严厉打击传销、整顿建筑市场、强化税收征管、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加油站专项整治、旅游市场打假打非等17个方面的整治行动。与此同时,出台了《药品管理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安全生产法》、《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等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并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如有关部门和一些地区通过曝光不合格商品,建立“黑名单”、企业经济档案等方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减缓的原因分析。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调整与服务价格的不断攀升,对消费品需求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的背景下,消费支出重点已经或正在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品转向新的消费领域。在增长最为迅速的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和医疗保健支出等消费项目中,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比较有限,而服务性消费则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从而形成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而消费品市场却增速回落的反差。例如,城镇居民娱乐文化教育支出中,文化娱乐耐用消费品支出仅占20.2%,而教育支出则高达62%;在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中,包括固定电话费、移动电话费和上网费在内的通讯费用开支比例为61.5%;在住房支出中,大部分住房支出主要用于房租、买房或分期支付购房贷款、以及水电燃料等方面,而用于装修装饰材料的开支则占比例较小。

另一方面,近年来服务价格持续攀升与消费品价格不断趋于降低的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大部分消费品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相比,2002年各类服务价格升多降少,除通信服务、修理服务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他服务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7.7%,学杂托幼费价格上涨3.8%,文娱费价格上涨3.2%,租房价格上涨3.8%。这种价格反差,不仅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负担,而且也加剧了城乡居民“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2.就业压力及支出预期增大,储蓄倾向不断提升2002年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截止11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8.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倾向的提高,是与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及未来支出预期增大相关联的。从就业压力来看,目前城镇等待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与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新就业岗位相比,就业缺口较大。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这就使得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趋于收缩,并增大储蓄;从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来看,近年来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制度改革力度较大,相应增大了个人或家庭的当前以及未来的支出负担,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中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

3.消费环境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需求的扩大。

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低劣的商品质量没有保障。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2年上半年度全国消费者投诉情况分析,商品及服务质量问题仍然高居首位,占投诉总量的66.2%,其中商品房、家庭小轿车、通讯产品等大额消费品的投诉明显攀升,如商品房投诉比上年同期增长34.5%。消费者由于担心无法获得令人放心、满意的商品,消费行为和愿望仍然比较谨慎。二是缺乏规范的消费环境,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经营者利用垄断地位进行强制交易和制订不平等合同条款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三是消费纠纷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缺乏对消费者的法律救济。消费者投诉仍然面临举证难、鉴定难、解决难、执行难的局面,有些消费纠纷久拖不决,消费者四处奔走,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的保障。

三、2003年消费品市场发展展望与政策建议。

由于2002年第二季度以。

来美国经济复苏速度的突然下降和此后世界经济出现的一系列不确定性,联合国、imf等国际组织均认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步伐将会延后,但不会再次陷入衰退。国际上普遍认为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3%左右。据此分析,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压力将有所减缓,外贸出口将继续稳步增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并促进市场价格水平的稳定。

从消费品市场运行的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3年我国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国民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投资规模也将保持较快增长,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得到逐步改善,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也将有所缓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得到稳步提高,有利于消费者信心的稳定和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表明,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是经济增长中的最为稳定的因素。因此促进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对于2003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是十分必要的。为此,2003年有必要针对当前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特点和增速减缓的影响原因制订和实施一些政策措施,以保障消费品市场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

1.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2003年,一方面要继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确保低收入基层的收入水平稳定,以带动城市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扩大就业作为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消费信心的重点。扩大就业的思路主要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培育社区服务组织,鼓励并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同时,采取税费减免、发放小额贷款、统筹帮助安排经营场所等措施鼓励“弹性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2.采取有针对性的消费政策,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已成为一个明显的事实,这就意味着处于不同收入层次的城乡居民,其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消费政策,释放不同收入阶层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加速的特点,针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释放和扩张采取积极措施,使消费结构升级所形成的消费热点成为新一轮消费需求增长的动力。在这方面的政策选择有:一是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步伐,特别是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简化累进税率,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二是借鉴上海及国际经验,对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住房的居民或家庭给予所得税抵扣等税收优惠措施;三是清理针对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的税费措施,切实降低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负担;四是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市场要求的消费信贷品种,促进信贷消费规模的扩大。

针对农村市场近年来消费增长的“瓶颈”,政府应当继续以减轻农民负担为重点,通过减负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尽快普及城乡同网同价,降低农村电价水平,为农村市场各种家用电器的普及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市场中流通业的发展,特别是引入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引导连锁企业到县城、集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开设连锁店,利用连锁网络为农村市场提供更为质优价廉的工业产品。

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市场秩序的净化是稳定和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内容。2003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要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指导思想,针对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建章立制,加强制度和规章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当前的主要工作,一是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行业规章,特别是在食品、药品、快速消费品以及近年来新型消费热点等涉及千家万户的商品领域,从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保障和违法责任方面强化现有的法律法规,并出台新的行业管理规定。二是针对当前行政规章处罚力度较小、且与刑法及刑事追究相互脱节的问题,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此外,高法院、高检院应根据整顿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及时作出司法解释。三是进一步建立职责清晰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系。加快推进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和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行政执法体系。为加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建设,2003年应当尽早出台社会征信体系管理法规,并利用全国联网的“金关”、“金税”、“金盾”工程等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监管体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三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改革能否推进关键在于改革能否给人们带来利益,但从中国改革的实践来看,利益集团主要关注的是成本,因为改革的收益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因素,而成本则是非常现实的支付,因此,支持改革成本最小的变迁路径,或将改革的成本转嫁给其他群体,这是中国改革历程中各种利益集团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是帕累托改进。所谓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pare-toefficiency)基础之上。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如果一项改革能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而其他人的处境也不会变坏,这就会认为原有制度仍存在可以创新的空间,或者说社会还存在潜在利润,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寻找潜在利润。如果一项改革给一部分人带来利益的同时,能够补偿利益受损者的损失,那么社会对这项改革就可以承受,在这种补偿前提下的改革被称为帕累托改进。根据帕累托改进的基本含义,帕累托改进实质上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点:

3.利益集团不会因改革受到损害;创新集团只有能够补偿原有体制下利益集团的损失,改革才能推进,否则,改革就会受到旧制度的顽强抵制,使新制度难以实施。

这三条是改革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何一条改革都难以推行。因为这三条实际上是改革的目标(潜在利益)、改革的主体(创新集团)、改革的策略(利益补偿)的有机统一。

显然,基于帕累托改进基础上的制度变迁都只能算是渐进式的改革,因为改革如果不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改革就只能逐步推进。所以凡是符合帕累托改进的三条标准的都可以归入渐进式改革范畴,而只符合前两条,但不符合第三条的改革一般反映的是急进式改革。

这就是说,无论何种制度变迁方式,是诱导性制度变迁而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只要这种改革不是在损害另一方的前提下推进的,那么这种改革就具有渐进式改革的基本属性。然而,虽然渐进式改革的两种不同方式都必须面对以上三大问题,但不同路径的改革成本的分摊机制是不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个由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渐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是:个别创新集团最先发现潜在利润的存在,并开始制度创新,其他准创新集团起来仿效,使创新成为一种趋势,创新集团用创新收益补偿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开始分化,或与创新集团结为一体,原有制度被击破,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制度变迁完成。例如,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消亡就是一个例证,当新兴资产阶级发现对土地进行资本主义经营可以带来新的利益时,资产者有了高价租用土地的愿望,而土地所有者也认为将地租给资产者比租给佃农更合算时,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产生了。所以诱导性制度变迁有一个重要特点,在制度变革中成本与收益的分摊基本上是对称的,创新集团占有创新收益,其他未参与创新的集团只能得到补偿。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四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教研能力薄弱、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的三大现状,认为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需要氛围更需要专业引领,要让中学化学教师愿意参与研究,为其提供平台和专业引领,还要让其研有收获。最后提出了搭建化学研究所平台助推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的具体举措:团结化学研究人才,形成研究队伍;研究所名师指导青年教师;研究所名师参与教师培训;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联动;指导中学化学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

关键词。

化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平台;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包括教学管理),二是教研。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有过论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然而,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重教轻研”的现象依旧突显。从全国层面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比较热烈,教研的成果也比较多,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也比较强,从福建省层面来看,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方面做得比较好,与发达省市教师教研的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市差距相对较大。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岗位促进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通过近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学科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助推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本文,我们将以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在助力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例和同行一起探讨如何搭建学科教育研究所平台助推教师教研发展。

一、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凸显的三大问题。

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通过对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存在的问题不少,较为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

很多中学化学教师对教学和教研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教研对教学没有什么帮助,认为教研耽误了教学的时间。在调研中,有中学化学教师坦诚自己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设计练习、批改作业或试卷、监考、参加各种比赛等任务过于繁重,加上当前社会经济压力较大,自己无心主动参加教研。这反映出许多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需要加以引导。

2.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薄弱。

有很多中学化学教师表示自己也想进行教研,但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教研,更不知道可以教研什么,教研能力薄弱。小到一个学校,没有教研能力强的教师引领,教师们教研能力都差不多,谁也指导不了谁,谁也引领不了谁。大到一个县区或地市,教育局下属的教研机构教研人员数量较少,分身乏术,无法对所有学校的教师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指导。

3.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

针对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在国内化学教育类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发表教研论文数量和质量与发达省市差距较大的问题,我们与中学化学教师进行了交流,不少中学化学教师认为我省中学化学教师的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我省中学化学教师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并撰写教研论文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的教师较少,能够出版个人学术专著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不少的中学化学教师把课余的时间用于编写教辅材料而没有用于总结、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转化成论文或著作。

二、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需要氛围更需要专业引领。

基于调研和访谈的结果,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促进我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的发展。我们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让中学化学教师愿意参与研究。

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教研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该通过扎根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案例,让中学化学教师相信教研对于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中学化学教师们看到教研在教师成长中的`巨大作用,让他们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让他们愿意参与研究,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

2.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平台和专业引领。

很多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薄弱的原因在于没有研究的平台和缺乏专业的引领。我们有责任建立教研平台并凝聚专家名师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专业上的引领。平台和团队的力量可以帮助中学化学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3.让中学化学教师研有所获。

中学化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以后,要让他们感到研有所获。这种收获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内在的主要指通过教研活动,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理解和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改进,他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升华。外在的主要指通过教研活动,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论文并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他们的著作得到了出版,他们的知名度得到了扩大,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教育部门和同行的认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成长为了一方名师。

三、搭建化学教育研究所平台助推教师教研发展。

国内高校或教研机构成立化学教育研究所的并不少见,但是国内目前的化学教育研究所成立的目的更多的是立足于高校或教研机构自身的人员开展化学学科的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并形成一批成果,以扩大高校或教研机构的影响。作为专门专业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我们将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服务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宗旨。我们认为,除了自己开展教研并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引领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研并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甚至引领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结集出版。近年来,我们成立了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期望通过化学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助推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的发展,主要的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1.团结化学研究人才,形成研究队伍。

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团结了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省各地市教研员、福建省中学化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以及有深入研究的高级教师,聘请专家名师作为研究所的特邀研究员。同时,广纳人才,通过中学化学教师自主报名、研究所审核的方式,吸收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兼职成员。特邀研究员、兼职成员以及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研室教师构成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同时,这个研究团队是常年开放申请的,随时接纳有志于化学教育研究的同行加入。

2.研究所名师指导青年教师。

化学教育研究所成立以后,我们要求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要对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兼职成员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技能、教学管理、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指导。研究所骨干教师积极主动向研究所名师学习。并通过化学教育研究所年会的形式加强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和兼职成员之间的互动、研讨和交流。

3.研究所名师参与教师培训。

除了研究所兼职成员要成长需要指导和帮助以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们也要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指导全省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研,并在培训中通过示范、辐射和反思,特邀研究员自身也得到进一步成长。

4.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联动。

由于各地市教研员均为本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因此各市县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的时候,都会积极主动地与研究所联系,由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共同来策划、组织和完成一些教研活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研究所都会邀请一部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或兼职成员参与,既是交流和示范,更是学习和反思。

5.指导中学化学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

以上介绍了四种常规的做法,在这些培训或教研活动过程中,研究所着力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成果生成和成果转化意识,指导中学化学教师申报省市县各种级别的教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并向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以争取发表。对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研究所鼓励、支持他们将自己长期以来的研究形成专著公开出版。

作者:张贤金吴新建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形态探索:同课二次异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12).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发展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5).

[3]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模式的化学教师培训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五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来实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实现了空前的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如何在现代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养,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论文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共同目标,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教育开始走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也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

教师专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课题。总结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也就是说,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情感于一体的师资培养过程,更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

专业发展的自我决定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程设计、教材选择和教学活动规划时,应充分发挥自我决定性。教师应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一方面,不受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

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延续性把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有助于教师思考、选择、确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教师只有以终身学习为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

专业发展的情境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句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同样依靠个人经验和教学感悟的获得。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理念和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此外,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教学情境相联系。应在学校中建立起一种合作的氛围,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六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在一次国际教育大会上,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主题,强调了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强调把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性职业来看待;建议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来提高教师的自主权和责任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通过教师个人素质和在职培养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政策决策者和广大教师所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转变办学观念、提高办学质量上适应了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要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设计和办学质量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才能产生效果。那么,教师如何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要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成果,主要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探讨中职教师专业化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此,学校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实验为主要形式、渠道和方法,确立“以教师发展促学生成长”的校本管理理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体制和责任制度。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从职业专业化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且需要教师提高专业意识,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其意义有三,其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其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三有利于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快中职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对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以下是个人对中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中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一)中职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中职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第二,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第三,以传授成熟技术或近期可能推广的新技术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四,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生产与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七

摘要:甩挂运输作为我国新兴的一种先进运输方式,近些年来倍受各界关注。本文通过对甩挂运输的背景、含义、意义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介绍,比起传统运输方式,它具有提高道路运输的合理化、降低总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等特点,是道路运输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甩挂运输、运输组织方式、经济效益。

一、甩挂运输发展的相关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进出口贸易量逐年攀升,进一步促进相关的物流产业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增长的经济交易对道路运输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甩挂运输作为一种先进运输的模式,代表着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传统运输模式相比,甩挂运输能有效减少装卸环节,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车辆能源消耗,节省运输成本,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近年来,甩挂运输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无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还是在结构调整等工作中,都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甩挂运输。

二、甩挂运输的简介。

甩挂运输是指牵引车按照预定的运行计划,牵引车拖带挂车至目的地,在目的地点甩下所拖的挂车,换上其他挂车继续往另一个目的地的运输组织方式[1]。在甩挂运输实际运作中,牵引车与半挂车或挂车之间能够自由分离、耦合,通过两者之间的合理调度、接合,可以大幅度减少牵引车到达目的地后装卸货的等待时间,牵引车利用货物装卸时间去完成下一个运输任务,从而提高牵引车的运输效率,它的运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甩挂运输原理图。

三、开展甩挂运输的意义。

(1)能够增加牵引车的有效工作时间,加快牵引车周转率,降低牵引车的购置费用,减少驾驶员的雇用成本。

在甩挂运输的工作模式中,牵引车到达目的地后不必等待装卸货物,卸下需卸货的挂车后再挂上已装好货物的挂车行驶至下一个目的地。这样不但消除了牵引车的等待装卸时间,还提高了驾驶员的工作效率。

(2)能够大幅度降低油料消耗,节能减排,有利于保护环境。

甩挂运输“一车一挂”或“一车多挂”的形式,均提高了牵引车的工作效率和挂车的吨位利用率,减少了车辆对道路的占用,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汽车排放污染。粗略测算,如果全国道路货运业能将甩挂运输周转量比重提高到10%,则每年可节省燃油折合300~400万吨标准煤,相应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0~850万吨。

(3)能有效降低相关物流成本,减少货损货差,满足生产企业实现零库存需求。

甩挂运输一般采用的是全密封厢式车或集装箱进行货物运输,在保证货物交接的准确、及时的同时,密封式的箱体降低货损货差几率,从而减少了事故理赔。其次,能响应生产企业“jit”需求,实现零存库。

四、甩挂运输的应用现状。

(1)集装箱港口甩挂运输。

集装箱港口甩挂运输是最常见的甩挂运输模式,主要是依托于当地港口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港口与港口腹地之间开展甩挂运输。其中,浙江宁波依托其明显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网络成功试点开展集装箱港口甩挂运输,备受各界关注。

宁波港针对传统集装箱三点运输模式,按照专业化分工组织原则,将传统模式分三段多车实施,其主要方式为:在港区后方、高速公路出口附近、铁路集装箱中转站五公里范围内,建立港区集装箱物流运营中心;在港区后方、高速公路出口附近、铁路集装箱中转站五公里范围内,建立港区集装箱物流运营中心;在集装箱进出口量大的金华、义乌、温州等10多个地建立客户区域集装箱运营物流中心,加强了宁波港与其各腹地城市之间的联动,拓展港口腹地[2]。据初步测算,在宁波港至台州之间采用该模式,可减少企业牵引车投资,效率可提高30~50%,成本降低30~40%,油耗下降20~30%,同时可以大大缓解港区提还箱压力,经济效益显著。

(2)公路干线甩挂运输。

公路干线甩挂运输在货源充足、干线运输发达的广东、山东、福建、河南等地得到较好发展。其中,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推荐的.试点企业福建盛辉物流集团是成功公路干线甩挂运输的典范。

考虑到福州、厦门、漳州等线路目前的货源充足且稳定,而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中,甩挂运输有货源保障;其次是福州与厦门、漳州、三明之间都有高速公路直达,均为开展甩挂运输作业较为理想的距离,,福建盛辉物流集团在福州、厦门、漳州和三明四个点、五条线路上进行甩挂试点。

开展甩挂运输后,盛辉物流集团几项指标明显提升:

一是货物运达的时效性显著提高。以福州至南京为例开展甩挂后,送货时间缩短了8小时;

(3)生产制造企业内部循环甩挂运输。

近些年来,甩挂运输还被灵活应用于某些大型生产制造业内部生产活动。湖南华菱衡钢目前试行内部循环甩挂运输,提高工艺流程响应能力,减少在制品损差,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衡钢将各厂房仓库设置为甩挂运输节点,各仓库保有一定数量的空挂车和装卸设备,以保证牵引车到达前能快速装卸货。牵引车根据各厂房的货运需求时间对运输车辆实行统一调度,一辆牵引车或多辆牵引车负责一个任务组的所有运输任务。该模式实行后,大大降低了衡钢内部车辆的空驶里程、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汽车司机的数量以及燃油费用和机械磨损,最后达到了既减少物流成本,又提高工艺环节响应度的目的。

五、总结。

甩挂运输作为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已在国际多地得到广泛的应用。经实践证明,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甩挂运输在减低物流成本,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升经济运行整体质量方面的收益颇为显著。随着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如何打造提效率型、绿色型、节约型的道路运输体系已成为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迫切课题。甩挂运输将逐步取代传统运输模式,会成为道路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八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远程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用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的。然而和开放教育的迅猛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滞后。本文试图结合当地实际,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进一步探析其新的趋向及发展途径,以期对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以教师自主意识为动力,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优化专业素质结构,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开放教育是一种在教师和学生处于准分离状态下,利用文字、音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的新型教育教学形式。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涵也赋予了新的内容,笔者以为,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更新教育理念,坚定教育信念。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三方面的转变。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的指导思想,自觉地调整好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努力成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和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转变,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教育信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反映了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基本看法,一旦形成相对稳定。作为开放教育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开放教育的作用、地位和特殊性,把握开放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正确认识以成人为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明确开放教育对学习者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义。

2.整合自身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开放教育教师应该能灵活整合各类知识,在为学员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开放教育教师,必须是本领域的专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并积极参加各类本专业的学术活动。

同时开放教育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因此,开放教育教师在掌握一般性的教与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一定的开放教育教学理论、媒体理论、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达到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资源设计的水平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

3.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开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弱关系到能否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培养和提高开放教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对促进开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具备良好的人际合作和交互能力。

良好的人际合作和交互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开放教育教师尤其要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合作与交往的能力。随着知识创新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通过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已成为必然的选择。面对激烈竞争,人们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合作又要求人们能相互理解和支持,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要求人们和谐相处。因此具备良好的人际合作和交互能力也成为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必备的新内容。

二、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向。

(一)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明确提出,即将教师行业视作一种“专业”之前,教师更强调作为一种“职业”,在专业化程度上远不如律师、医生等。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各级电大多年来在教师配备上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显得更为明显。当前我校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是:

1.教师教育观念的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推进速度不够匹配。

随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逐步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的核心,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产生及其贯彻执行随之成为教育研究与改革的热点课题。

开放教育从春季开始试点到现在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开放教育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比试点伊始有较大程度的转变,比如教师角色的转变,主体意识的转变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介入,开放教育教师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多方借鉴兄弟院校成果方面开始滞后,思想上重视不够导致在整体教学与管理环节不能有所突破与创新。

2.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与技能亟待提升。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十多年来电大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发生了较为突出的变化,广大教师均能通过学历提升来为自己充电。近年来,我校教师的.职称层次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保持高级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以及专业不对口问题。基层电大面临着招生专业杂而教师专业不够全的特点,并且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没有统一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全靠教师自身钻研提高,明显不能适应开放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3.开放教育教师均身兼多重角色,工作压力较大。

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身兼数重角色,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员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和管理者,这就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开放教育教师很难专心一意搞工作,能对某一方面的工作做深入研究,往往是一心多用,有时可以说是疲于应付。工作一直处于高压的紧张状态,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二)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新趋向。

信息新技术的发展,带来教育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引发教育教学领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当今,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又出现了新的趋向。

1.与传统教育相比开放教育教师具有多面型。传统教育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从纵深推进,而在开放教育教学领域,对教师的要求更为全面,在专业性上还要横向向相关专业拓展。2.更加注重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开放教育的教师应成为研究者,不仅有知识、有学问,而且应有专业追求;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

3.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依靠教师教育改革。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有赖于深化教师教育机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适应能力;有赖于贯彻终身教育思想,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保持教师教育的一贯性和统一性;有赖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多元化,提高教师教育的效益与质量;有赖于推进体制创新,努力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与专业发展水平。

三、信息技术在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可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工学矛盾。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让教师随时都能参加专业发展教育,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得益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瞬时性信息转化成长期保存,可以随时观看的资源,专家的讲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都能够通过摄录,转化成数字信息保存下来。教师在需要时可以随时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观看、学习研究。这样就解决教师进修学习的工学矛盾,满足了教师的发展需求。

开放教育三级平台能够汇集、整合中央电大、省电大优秀教师教育课程实录、专家讲座实录、优秀教师教案、课件和教学实录,能够将这些最优秀的资源整合并保存起来,以开放教育为平台,以音、图、影、文的方式建立资源库,供所有的教师自由点播,借鉴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网上家园。

(三)为边远地区教师对教育资源的需要提供支持服务。

开放教育实行中央电大、省电大和分校电大乃至延伸至各教学点的办学形式。这种办学形式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沿海和内地、城市与农村的差别,许多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落后,教育信息闭塞,缺乏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得不到优秀教育专家的指导。开放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传播的便捷,让每个教师能够得到最优质的资源,这在过去对于落后的地区根本是无法想象的。比如目前,电大系统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中省市三级电大系统学习的平台,同时借助金虎、qq、email等信息技术为边远地区的教师获得优质资源提供了便捷的支持服务。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要求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化的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应该是: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通过自修和协作学习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全面素质。开放教育教师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让自己不仅成为教育资源传输专家,还应成为教育过程组织专家。

2.开放教育教师要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从教师的业务素质而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具备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的能力;具有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相适应的科研能力。

3.开放教育教师还应具备学习新的技能与技术的能力。这也要求教师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多钻研,多实践,应具备设计与制作cai课件的能力,并要求制作的cai课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丽编.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1998(03).

[4]刘芳.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教育探索,(09).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九

摘要:在网络系统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之下,现代远程教育显现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及统一的质量保障特征,对于促进和推动教育公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之下,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公平的促进过程中受到阻滞,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要全面分析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问题与不完善之处,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路径,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之下,更好地推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公平;发展;信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而衍生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对于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手段和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性的影响,成为了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战略性内容,为学习者的终生学习目标实现提供了崭新的路径,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分析。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时间并不长,然而其灵活开放的办学机制、丰富高效的教学资源,显现出令人欣喜的教育优势,而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等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的焦点,只有处理好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才能使人们逐渐接受和认同现代远程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要求从我们的国情出发,正视教育的供需矛盾和地区差异,要尽可能地通过对教育资源的调整和优化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公民可以均等地接受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社会的改革建设发展进程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可以通过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低成本、快速地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也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窗口,它是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尤其关键和重要,它与社会大多数的利益密切相连,充分体现出教育公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五)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对于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知识产业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实现教育公平,可以整体提升全国人民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能支持和人才支撑,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竞争。

二、现代远程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分析。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教育模式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入学教育机会均等。

当前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具体体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及民族差异,并存在极为严重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和问题,如: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进入到重点、名牌大学的比例逐渐降低。而现代远程教育则可以突破年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丧失学习机会的学习者提供接受学历补偿教育的机会,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入学方面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性别差异。

(二)优质、开放而灵活的现代远程教育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教育过程均等。

现代远程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其丰富、开放而灵活的教育资源,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学习机会,并在现代计算机应用的条件下,为学习者提供物质环境和平台,使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存储、统一管理资源传输平台和协作平台之下,更好地访问学习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实现教学过程的均等化。

(三)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评方式的科学性促进教育结果均等。

现代远程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例如:广播电视大学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之下,实现统一命题、考试和评分,并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采用严格的学习过程控制,提供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依循有序而规范的教学管理与协调,较好地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评估和考核,保证了教育结果的均等。

三、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一)现代远程教育尚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

尽管现代远程教育已经纳入到教育的整体战略规划之中,然而其战略性的地位和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并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的切实保障,缺少完整、系统的现代远程教育立法,这就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受到资金投入的禁锢,难以得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其人才培养规划并未列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之中,这就无法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二)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存在失范现象。

在一些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它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副业及获取额外收入的手段,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还仍旧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设计,缺少对成人学习规律和特点的关注和分析,这就使现代远程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使现代远程教育的含金量不高,导致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混淆认识及评价的矮化,不利于现代远程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数字鸿沟阻滞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也对学习者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这就使部分学习者在缺少指导和自学能力的条件下,无法准确地从网络教育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知识,受到数字鸿沟的干扰和影响,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分析。

(一)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推进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层次、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并较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自治与独立的学习能力,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使社会民众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要推广和普及现代远程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高层次的远程教育,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要与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相契合,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要使现代远程教育合法化,在法制的轨道上才能越行越远,为此,要加强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的途径确保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费来源,不能使之流于形式,而要将现代远程教育落到实处,要借鉴英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做法,通过立法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得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资助,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三)完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及教学支持服务。

(四)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管理,要确保教育资源宏观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远程教育机构,推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的资质进行评估和检查,使之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契合,并承担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服务、协调与监督,更好地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质量。

(五)推行“教考分离”,端正教学风气。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还要推行“教考分离”,使教育标准统一,办学单位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公平竞争,并以“国家考试”作为保障,使之成为“网络化教学”+“国家统一考试”的模式,从而有效地端正教学风气,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

(六)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之下,要以健全的网络设施、足够的计算机配备及服务平台,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4g网络、wifi、微信、移动app、移动课堂为依托和载体,将现代远程教育推入到移动学习的崭新时代,更好地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双向互动,从而在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公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网上教学和设计,并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改革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双向互动,缩小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数字鸿沟,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媒体学习资源,全面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并在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的条件下,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先春,王晓敏.互联网文化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论析[j].理论学刊.(09)。

[2]马成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2)。

[3]翟彦卿.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4]李贻员.远程教育交互质量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

[6]何飞明.a远程教育校外培训中心员工胜任力问题及提升策略[d].北方工业大学。

[7]程志高.现代远程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02).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速,幼儿教育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也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和科技化等特点。在此,我结合亲身教育经验,就幼儿教育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体会。

首先,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之一。现代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需求更趋多元,不仅仅追求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多元化表现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服务形式等方面。文理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不同领域的教育被纳入幼儿教育的范畴之中,让幼儿的学习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我在幼儿园工作的经验告诉我,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比如,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幼儿学会说话,更要注重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绘画、音乐等艺术教育也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体育锻炼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幼儿教育真正实现多元化,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多样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性的教育方法强调的是以幼儿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幼儿的个性差异较大,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教学计划。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幼儿的注意力比较短暂,对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感到审美疲劳。因此,我通常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小组合作等,以增加幼儿的参与感。同时,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与同伴进行合作,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

最后,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中的科技化教学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利用幼儿教育软件和互动性教学影视,为幼儿提供更便捷和生动的学习体验。比如,我使用小猪佩奇、熊出没等幼儿喜爱的卡通人物进行教学,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我也鼓励幼儿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综合性和科技化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与趋势。教育者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有责任感、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未来人才。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一

近年来,幼儿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需求和期望有了巨大的提升,这也推动了幼儿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在我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些趋势和变化。本文将从科技应用、个性化教育、启发式教学、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心得体会。

首先,科技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纯粹的“人对人”的教育模式,但现在的幼儿教育渗透着更多的科技元素。例如,通过电子学习板、电子书籍和智能玩具等科技产品,幼儿能够在玩耍和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和学习兴趣。科技应用为幼儿教育带来了崭新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个性化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会忽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机构开始注重个体的差异化教育,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方案,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关注和照顾,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第三,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幼儿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前,幼儿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思考和创造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开始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和激励,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思考能力,使幼儿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出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另外,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陪伴和指导。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往往忙于工作而无法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关爱。因此,幼儿教育机构开始注重家庭教育的融入,通过家校合作、家访等方式,与家庭密切联系,共同关心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理配合,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让父母和幼儿教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最后,多元文化教育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如今的国际化社会中,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成为了必然趋势。幼儿教育机构通过多种形式的多元文化教育活动,让孩子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开放的思维。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包容性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国际交往奠定基础。

总之,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推动了幼儿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和进步。科技应用、个性化教育、启发式教学、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将幼儿教育带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发展阶段,为每个孩子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一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些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二

移动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将围绕着移动互联网进行大肆宣传,因为它们已经在数据通信设备和运营许可证上投入了巨额资金。这些公司将倾尽全力唤醒用户的意识,并且使他们接纳这一通信方式。idc预测在全球将有超过10亿部的手机具有互联网接入功能,当然这些手机并不会全部用于web冲浪。

趋势之二:企业应用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心和热点。

无线客户关系管理(crm)、销售管理和其它企业应用将使得企业用户不论在收入和办公效率方面都获益匪浅。因此,移动商务企业应用将成为今年运营商宣传的重头戏,而消费者应用将转入幕后。

趋势之三: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进行事务处理和交易。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主要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如电子邮件、股票行情、天气、旅行路线和航班信息等。不过尽管这些服务并不代表直接的商业机会,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引导下,这些业务有助于构建客户关系,并且创造间接商业机会。

趋势之四:移动电话中将集成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这为移动商务带来新鲜的风气。

预计具备嵌入条形码阅读器的手机今年就能供货。这新功能将在在传统商业和网络商业之间架起桥梁,嵌入条形码阅读器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而这是移动电子商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idc预计该功能对于那些移动商务专业人士特别有用。

趋势之五:智能手持设备的显示屏将有所改善,但是表格输入和原始数据收入依然成问题。

分辨率较高的显示屏以及具有条形码阅读功能会使移动设备的会增加用户的友善性,但是别期望有奇迹发生。狭小的显示屏和烦琐的数据收入方法依然是限制移动因特网易用性和功能性的主要障碍。idc预测在近期数据输入方式和屏幕尺寸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善。

趋势之六:移动安全性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人们开始逐渐接受采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同时也开始日益关注类似于pc机的安全性问题。当采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数据共享以及移动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加,这种安全性顾虑更加突出。尽管目前全球使用的具有数据传输能力的移动设备达到了数百万之众,但是这些设备几乎没有什么安全机制。

趋势之七:语音网络导航仍在研究之中。

由于语音看起来是移动通信设备的最自然的接口,不过采用语音方式接入互联网这一研究工作在近期内不会获得突破性进展,更不会出现商用。

趋势之八:移动通信设备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但依然将继续保持多种设备共存的局面。

虽然今后的通信设备集成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但是不会出现某种设备一统天下的格局。pda厂商会将电话功能加入到它们的设备中,使pda越来越像移动电话,而移动电话厂商则努力使得它们的设备更像pda,然而这样做不但会增加设备的体积、重量,会增加设备的成本。大多数人不会接受这种设备。

趋势之九:无线通信设备上的广告将继续增加。

今年将是无线广告兴起的一年,并且成为一种时尚。虽然它不会成为运营商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它为广告客户提供了一个新的宣宣传媒介。

趋势之十:运营商必须改变它们的业务销售策略.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三

一、必须明确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6岁的幼儿正是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丁性品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最佳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和学习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该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深刻反思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1、教育部门监控力度不足。

面对日益严峻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教育行政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没能及时对这种错误倾向予以制止和纠正,更有甚者,还从活动组织、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自觉地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进行推波助澜。

2、办园宗旨不端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对幼儿园提前学习写字、算算术等呼声较高,特别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迎合家长的需要,教授一些小学的学习内容。向幼儿提出过高的水平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家长把学前教育单纯的理解为智力开发。

使幼儿家长对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知识、技能的关注度远高于量化的,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审美、情绪等非智力因素。

三、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良好的教育是一个人性格、习惯、能力、自我意识等的初步形成阶段,如果这一时期能够接受规范的学前教育,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一生的发展。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必须做好“三个转变。

一是必须转变办园理念。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小学化”,而园长是幼儿园课程的领导者,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起决定作用,园长有什么样的办园理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因此,园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以“幼儿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不能只注重办园的功利性,更不能因迎合家长的错误需求而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二是必须转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法规的培训学习,把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让孩子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开展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共同分析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

三是必须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和需求加大了幼儿园办园压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开设一些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程,因此,家长对“起跑线”错误认识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大助力。作为幼儿园,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教知识讲座、请家长走进课堂等多种活动,帮助家长了解《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阶段幼儿的培养目标和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带给孩子一生发展的危害性等知识讲座,使幼儿家长懂得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赢得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四、克服“小学化”倾向的有效策略。

一是早期阅读策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受书面语言,获得全方位的早期阅读的经验,从而知道文字的具体意义。

二是数学教育策略。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和数有关的问题,如分类、比较、测量甚至加减运算。幼儿的数学教育的内容应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

三是书写活动策略。幼儿的前书写活动具有游戏性、图画性、过程性、兴趣性等特点,与小学的书写活动有明显的不同,不考虑幼儿兴趣和需要的机械训练是不可取的。

四是游戏活动策略。游戏是促进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获得情感、认知、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创造力及自我表现能力,使幼儿体验到自豪感、成就感。

五是幼小衔接策略。可采取召开“幼小衔接”专题座谈会、邀请小学校长或一年级优秀班主任给家长进行“幼小衔接”专题讲座等活动体验小学生活活动,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等。总之,学前教育是区别于小学教育的独立阶段教育,应本着以幼儿为本的思想,热爱每一个幼儿,接纳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设计趣味性浓、活动性强的、渗透于生活、游戏中的各种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去探索,争取把每位孩子都培养成一个活泼开朗的,有自己个性特色的儿童。

文档为doc格式。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四

最近idc的专家对移动电子商务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并终结了十个关键的发展趋势。

idc的一位研究主管keithwaryas负责了这次名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十个关键趋势”的研究项目,他称,“毫无疑问移动电子商务领域潜力巨大,但是运营商在每走一步时必须保持谨慎。在接下来的6~12月中,你会发现移动运营商将发动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攻势,诱惑你使用它们提供的新的数据业务。它们这样做当然事出有因,由于近年来这些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和许可证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因此它们期望通过数据业务的收入来弥补这些费用开销。”

然而问题是,在这些移动运营商推出这些业务的早期,这些业务并不能完全兑现运营商所承诺的性能。waryas称,网速仍然很慢,而且用户接口也会不友善。

趋势之一: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炒作将达到顶峰。

移动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将围绕着移动互联网进行大肆宣传,因为它们已经在数据通信设备和运营许可证上投入了巨额资金。这些公司将倾尽全力唤醒用户的意识,并且使他们接纳这一通信方式。idc预测在2003年全球将有超过10亿部的手机具有互联网接入功能,当然这些手机并不会全部用于web冲浪。

趋势之二:企业应用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心和热点。

无线客户关系管理(crm)、销售管理和其它企业应用将使得企业用户不论在收入和办公效率方面都获益匪浅。因此,移动商务企业应用将成为今年运营商宣传的重头戏,而消费者应用将转入幕后。

趋势之三: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进行事务处理和交易。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主要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如电子邮件、股票行情、天气、旅行路线和航班信息等。不过尽管这些服务并不代表直接的商业机会,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引导下,这些业务有助于构建客户关系,并且创造间接商业机会。

趋势之四:移动电话中将集成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这为移动商务带来新鲜的风气。

预计具备嵌入条形码阅读器的手机今年就能供货。这新功能将在在传统商业和网络商业之间架起桥梁,嵌入条形码阅读器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而这是移动电子商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idc预计该功能对于那些移动商务专业人士特别有用。

趋势之五:智能手持设备的显示屏将有所改善,但是表格输入和原始数据收入依然成问题。

分辨率较高的显示屏以及具有条形码阅读功能会使移动设备的会增加用户的友善性,但是别期望有奇迹发生。狭小的显示屏和烦琐的数据收入方法依然是限制移动因特网易用性和功能性的主要障碍。idc预测在近期数据输入方式和屏幕尺寸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善。

趋势之六:移动安全性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人们开始逐渐接受采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同时也开始日益关注类似于pc机的安全性问题。当采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数据共享以及移动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加,这种安全性顾虑更加突出。尽管目前全球使用的具有数据传输能力的移动设备达到了数百万之众,但是这些设备几乎没有什么安全机制。

趋势之七:语音网络导航仍在研究之中。

[1][2]。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五

随着水平分化问题的加剧以及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期盼,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深感需要思考教育的发展趋势,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和新的发展趋势。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我得出了一些对于义务教育发展趋势的心得体会。

一、强调素质教育。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素质,使得每个学生能够在大学和职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义务教育应该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二、注重学生兴趣。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盼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进而培养学生正面的学习心态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应该从传统的纸质书籍向信息化发展,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

四、开发新型教育模式。

当前,正规教育以课程教学、在线学习、课程考核为主,这已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我们应该发展新型教育模式,如项目式学习、小班授课等,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自我学习能力等素质。

五、全方位人才培养。

义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未来国家建设的元素。因此,义务教育应该多角度深入的全方位人才培养,除传统的课堂教育之外,学校可拓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校内活动、社区服务等管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品德、能力等素质。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义务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未来的义务教育,得以提高教育的性质、内涵、质量和资源,应该是一个更多元化、操作化的环境,适应当代人的创新思维和竞争力的素质发展。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七

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笔者曾与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系,对安徽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安徽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下面是此次调查所获得的部分数据,从这些数据之一斑中,我们可以窥见目前安徽乃至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主要现状之全貌。

我们抽样调查了39个培训机构,对他们采用的培训模式按照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面授、导师指导下自学、专题考察、同行交流、专家讲座、函授,其中使用面授的比率为83.5%。这反映各地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而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会形式,参训教师虽然拿到了继续教育证书,但没有真正学到知识,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培训模式和培训手段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例如,在淮北煤师院人才培训中心对参加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的960位教师问卷抽样调查,认为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是:讲授式为19.4%、导师指导下自学为34.3%、小组讨论、共同参与为35.5%、案例教学法为51.1%、参观考察为52.1%、专题研究为38.9%,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参观考察、案例教学法、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共同参与、导师指导下自学、讲授式;教师们认为培训者在培训中应该充当的角色的选项比例为:规划者为7.8%、传授者为24.8%、领导者为2.8%、促进者为43.6%、引导者为50.9%、权威人士为6.2%。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把讲台由培训者一个人的专利变为培训双方共同的舞台,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是最受欢迎的。

通过对濉溪县80位中小学校长的抽样调查,在培训形式上校长们认为老师最需要的形式按比例依次是:函授为41.2%、校本培训为40.7%、导师指导下自学为38%、专题讨论为35.3%、网络远程培训为22.2%、脱产进修为19.9%。

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有53.9%的中小学教师、55.7%的中小学校长、37.7%的培训机构与培训者、66.4%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认为主要是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培训机构及培训者观念比较落后、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了解不够、培训者本身的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培训基地缺乏应有的硬件设施等。

关于骨干教师培训,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是否在教育教学专题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基础进行“反思性实践”和“反思性教学”的问题,有38.5%的校长认为大部分能;43.9%的校长认为一部分能;12.2%的校长认为较少能够。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粗放式”培训方式,继续教育的功能被窄化,培训模式单一化,方法手段传统化,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状况中,与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模式相背离。在相当情况下教师素质的全面性培养被忽视,可以说,人们想到了“继续教育”,却忘却了教师,使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相背离。

我认为,突出主体性,引导提升主体价值的生长,是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现代生长点。太多的外在价值约束与框限,太多的规范教育、责任教育、实际上异化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因,我们在提倡学生主体的氛围里几乎淡忘了教师的主体因素。在弘扬主体精神的现时代,我们必须既重视作为继续教育的教师们的“学生”主体,也同时慎重地保护和激励“教师”主体价值。教师是主体,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满足这种需求,把他们的继续学习、研究、创造、发展从外部需要、社会价值、职业规范,引导向主体自身的人格建设、真善美的终极目标、主体价值的实现上来。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弊端。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积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这种认识促使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对教师继续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报告和文献都强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系统经常不断变革和革新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方向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然而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情况下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跋涉,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及不断变化的教育体系,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的内部功能的缺失与窄化。

继续教育的功能既应该包括内部功能同时又包括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是指对人才成长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则是指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的有效发挥是以内部功能的充分实现为前提的。

一般来说,教师继续教育有以下三方面的内部功能:一是弥补智能结构的缺陷,加强智能结构的薄弱环节。二是智能增新和改组,改变线性状的知识序列结构,提高教师的智能素质。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教师培养成“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人。其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教师培训则仍然主要定位于“按需施教”“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也许是永远不错的,但是所“教”、所“学”的大都是知识性的结论,缺少发展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意知识量的积累,而对知识结构的优化重视不够;至于培养能力,也仅仅停留在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答相关的问题和学习新知识这个层面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培训的价值定位于知识本位上,把目标定位在培养“知识仓库型教师”上,因而也就只能满足于教师的全面达标。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导致一些在职教师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过于注重可测可评的知识的教育,而对于不易衡量的素质的培养,如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思维限制在书本知识和教师设定的框框内,创造性思维相对缺乏。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能力结构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一个人适应社会变动的能力,也包括人的开拓能力、创造能力。可在当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对教师的能力结构的研究和培养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在目前,教师培训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愿望和努力,但是从面对知识经济的新的高度和角度上来审视,当前教师培训中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由以上当前教师培训中的弊端可以看出,培训功能明显出现缺失或窄化,特别是忽视了全面发展的第三功能。

2.现代教育观念与现行的培训方式相背离。

现有的教师培训往往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却采用了与这种观念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培训方式。比如,培训的目的本是提倡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观念,但是对教师的培训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少给受培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要提倡鼓励学生主动创造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沿袭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将其套用为“培训者讲,受培训的教师听”,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原本是要提倡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教育观念,但是培训本身却不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仍然是根据须先设定好的培训内容照本宣科。这种表里不一的培训,不仅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观念,反而成为强化教师错误教育观念的“榜样”,而且,由于观念没有更新,即使培训中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师也不会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更不可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上文中提到的调查数据显示,培训机构所使用的培训模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面授,占83.5%,并且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十甚至几百人的大会形式。教师培训中最不令人满意的首选问题就是培训模式比较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

3.忽视了培训对象的成人学习的特点。

教师培训往往无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等背景,将教师视为“一张白纸”,认为只要将科学的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就能够被他们认同,自然就会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然而,由研究或培训实践所获得的事实却向我们揭示出,如果教师没有将自己头脑中错误的教育观念清理出来,那些与其已有观念不符的科学教育观念就很难进入他们稳定的、内在的认知结构中,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真正指导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培训中必须重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背景,帮助他们澄清、辨析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才能使他们很好地吸纳培训所倡导的科学教育观念。

4.混淆了情境化学习与非情境化学习的界限。

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实际的教学问题都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即没有明确的已知、未知,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不是解决结构良好问题的非情境化学习而是解决具体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的情境化学习。传统的师资培训混淆了情境化学习与非情境化学习的界限,将非情境化学习的教学策略(如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基本表征等)不合理地推及到情境化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是去情境化的,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情境化学习所需要的是情境性教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真实性的任务,这样学习者从探索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获取的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建构起针对具体情境的问题解决图式。

在价值多元、情境多变的现代社会里,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教师要具有批判反思自己实践行为的能力。批判性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在于使教师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教师处于更多的理性自我控制之下,摆脱外在无形有形的束缚。有批判性反思能力的教师在与他人的平等对话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发现探寻他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进行实验。

各国研究者广泛综合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最高研究成果来设计培训活动,推动了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具体而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训的目标,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性。

从职业角度讲,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侧重于补充和更新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同时,也要加强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教师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能独立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社会的发展与其息息相关。21世纪对人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全角度、高层次的,因此教师除了提高与自身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大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达到教师职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统一。

近年来,随着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和尊重,研究也开始反思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提出教师培训所追求的不仅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化目标,强调教师从培训中获取的经验不仅能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应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这种人性化的目标定位,引发了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使教师培训从制造“匠人”的活动转变为培养“研究者”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使教师在培训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创造者。

2.继续教育内容趋向综合化,在教师培训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兼顾教育工作的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是设计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既能做好教育工作,又能享受现代化文明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无论对于社会、个人还是教育本身,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指导下,目前教师培训的内容突破了以往只重视理论指导或只重视技能培训的片面性,同时关注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建和核心教学技能的提升。综观各国的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要倡导和体现某些核心的教育理念,新颖、科学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必要手段。实践证明,通过培训促使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自觉地在实际中运用并创造符合这种课程理念的教学技能,才能确保课程改革深入到学校教育层面,体现在每个教师日常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真正推动学生的积极发展,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改革目标。

3.培训方式多样化,努力适应培训对象的多种需求。

为了鼓励教师的探索和创造,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再是仅由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组成,而是逐渐纳入了经验分享、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等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受到了研究者和教师的推崇。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成人学习理论等。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包括如下要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者总是在其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从而能更加丰富和全面地理解事物。由此可知,合作学习对任何学习者都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对学生如此,对参与培训的教师亦如此。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向培训者学习,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有益的经验,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共同学习去寻求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

[4]、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发展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6。

[5]、《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0期。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八

摘要:

在传统教学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现代幼儿园教育趋向于小学化发展,使得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较多能够展现自身特点的机会,并且小学化教育容易导致幼儿不能正常发育生长,对幼儿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本文主要就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对策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情况的产生。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危害现代幼儿园教育注重发展幼儿的自我个性以及对其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很多家长还是希望让幼儿在初始阶段学习一些小学化知识,以提升孩子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但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让其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天性的释放,并且能够结交到朋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学习知识。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越来越严重,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这种情况对幼儿的危害,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

幼儿接受幼儿园教育的本质是让幼儿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和一定程度的学习,而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就是指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在小学阶段才要求学习的知识,很多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经常会将幼儿的学习能力进行比较,以此判断幼儿在幼儿园当中的表现能力,教师经常会将教幼儿认字、算术等内容,并且给其布置作业,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提出严格的学习要求,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以小学化形式来管理学生。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本来应该学习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正确对待事物的观念,但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使得幼儿接受一些不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知识,对其没有较好的理解,教师本应该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但是却对其实施小学化教学,使得幼儿的身心发展不符合科学规律,导致其身心发展严重受阻,不利于幼儿的正常成长。

2、导致教师教育观不正确。

教师的教育观是影响学生进行正确学习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模式下,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也受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幼儿园都会组织教师去比较有名气的幼儿园进行观摩教学,而这些有名气的幼儿园大多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幼儿实施小学化教学,提升幼儿在同龄人中的竞争能力,这又使得观摩的幼儿教师被这种教育行为所“感染”,导致自身的教育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扭曲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家长一般都对孩子有很大的期望,这自从孩子出生就一直存在,导致家长在让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就想要选择教育效果较好的幼儿园让幼儿进行学习,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强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很多家长会将幼儿与同龄人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加优秀,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则使得家长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让家长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扭曲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三、幼儿园走出小学化教育的措施分析。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是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的阶段,而教育好幼儿的根本就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正常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教师不能为了让幼儿在同龄人之间有较大的竞争力就让幼儿学习一些小学才会接触到的知识,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期间,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只有让幼儿的天性得到解放才能发掘出幼儿自身的特点并且对其进行更好的教育,在幼儿园期间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对幼儿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并且教育其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幼儿享受应有的童年,这样对幼儿的发展才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2、结合幼儿特点进行教育。

幼儿本身是具有很鲜明的特点的,教师在进行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幼儿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幼儿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模式,并且对外界的事物也没有明显的感知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教师应该首先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然后对其思维进行一定程度的启发式教学。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其一起做游戏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到一些基础的知识与道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教育能力对幼儿的整体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幼儿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教育能力。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幼儿园教师的队伍建设,幼儿园相关负责人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培训,让教师能够了解幼儿的需求,并且通过相互之间交流经验寻找最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

四、结语。

幼儿的整体发展应该从小抓起,但是决不是让其在幼儿阶段就学习一些小学化知识,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幼儿接触小学化教学知识,让幼儿享受童年的乐趣,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廉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用19篇)篇十九

内容摘要: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将出现十大趋势,包括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扩大,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地区差距呈逐步缩小之势;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地区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第三个时期为以来,变化不大。总体判断,目前的地区差距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到20,反映人均gdp地区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494减小到1990年的0.2658,然后扩大到年的03358。进入21世纪以来,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0337左右。区域总体差距主要是由城乡差距和乡乡差距构成的。据测算,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乡乡之间的差距占区域总体差距的份额都各在40%以上。

造成地区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的主观因素。地区差距既是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综合反应,也是现实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差异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所处的阶段有关。

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主要包括:(1)随着国家对地区差距扩大严重程度的日益关注,从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正在并将进一步出现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环境条件;(2)中西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可以总结并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在体制改革、机制设计、政策制定、模式选择、先进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3)东部地区的发展将更加需要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特别是东部对能源等基础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需求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分产业的转移,都将为中西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综合起来判断,未来中,地区发展差距仍将呈扩大之势,但是其扩大的速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地区发展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但是,随着新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要求的落实,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中央对于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有可能缩小。事实上,多年来,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小于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这说明,中央政府对于欠发达地区以往的支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来,只要政策适当且力度足够,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是有可能缩小的。

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

国民经济长期高速持续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为我国加速城市化积蓄了巨大的力量。过去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的快速扩张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约2亿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农民从事非农生产和向城市的集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1980~,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4%提高到391%,提高近20个百分点。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与世界上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目前,我国还有约8亿庞大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随着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镇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大城市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据估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向城市的快速集中,城市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将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大城市、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城市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聚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而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于城市经济活动的性质存在差异,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往往存在着大中小城市共存的格局。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资源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分工的推进,在城市密集的发达地区形成大城市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来看,基本上都走过了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向大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过程。我国的人口密度,不太充裕的可利用国土,工业、信息业、服务业的迅速成长及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趋势,都决定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更适宜于大城市圈的发展模式。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间基础实施的完善,运输工具的便利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心城市将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其影响将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因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逐步形成。在未来大城市圈形成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关系将从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为主体的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分工互补、共生共赢的形态转变,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圈将更具有城市群的形态。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主导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大城市圈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将成为最具活力和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系。

我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胶东半岛、沈(阳)大(连)、武汉、渝蓉等大城市圈。这些大城市圈将成为我国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基地。它们的形成将有力促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四、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经过多年以来的改革,我国在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在垄断性行业中引入竞争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发挥作用的基点正在从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转向通过培育市场主体,创造与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部署,和履行入世承诺的要求,政府将进一步减少对国有企业施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中央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努力和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力度的加大,使得地方保护将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跨区域交流的障碍将进。

一步减少。这对于促进企业跨区域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经营活动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区域经济整合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正在根据其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空间布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将在新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许多跨地区乃至跨国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将通过跨地区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成为推动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与协作的重要主体。

五、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将进一步完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为便利。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长期以来,包括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一直处于瓶颈状态,制约了区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以交通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供给方面的制约。由于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落后,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对交通运输大量需求不能充分实现。运输量的增长使得运输能力极度紧张,路网瓶颈现象加剧,对铁路运输能力实行严格的限额管理。90年代以后,国家把加强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并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实行适度的投资倾斜政策,使得包括交通、通讯和电力等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显著改善,沟通区际联系的骨干通道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条件的空间分布仍不平衡。从交通来看,到20底,东中西部的交通运输线路综合密度分别是每万平方公里4482、2096和1424公里,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发展差距,东部和中部分别为西部的314倍和15倍。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与经济增长实现同步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适度超前,网状的、高度系统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形成;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完善和便利,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协调发展。

六、产业转移的速度有所加快,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将逐步形成。

由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的跨地区转移,是发达地区保持竞争力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达国家在继续加速向我国转移制造业的同时,服务业的转移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沿海地区和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包括因可使用土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导致的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等,还由于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沿海地区的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产业将向城市周边地区和中小城镇转移。长期来看,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不断加快。跨区域产业转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将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径。

在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由东向西、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的同时,包括高端劳动力、资本、部分产业、部分产业的高端环节(比如研发、营销和公司总部等)也将进一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也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在近期也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部分高耗能产业上。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

七、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有望形成新的格局。

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协作范围的扩大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是毗邻地区加强合作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市场半径的日益扩大,我国跨行政区划的地区合作日益具有客观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各地日益感到开拓区外市场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自下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动力因此而明显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展开,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在不断加强。今后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同时,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和京津唐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也将进一步加速。区域合作的发展将对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以及跨行政区划的各类综合的和专项的规划提出强烈要求。

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正在加强,但地方保护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地方保护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引起了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重视。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各种整顿市场秩序工作的开展,地方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我们所做的关于地方保护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企业调查对象,还是非企业调查对象都认为当前地方保护与20年前相比有一定程度减弱;与10年前相比也有一定程度减弱。

然而,我们的调查还显示,目前地方保护仍然相当严重地存在着。我们的调查列举了两个方面、八大类共42种地方保护的形式和手段,调查发现,这42种保护形式和手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其中,程度最为严重的手段包括:(1)在企业招工方面,实行户口歧视;(2)向外地职员子女收取较高的费用;(3)不向外地职员提供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4)在进行建筑工程招投标时,和在进行政府采购时,照顾本地企业;(5)打击本地生产的假货不够积极;(6)限制重要的技术人员流动,等。

另外,调查还显示,由于立法、仲裁和执法方面的原因,企业合法权益在外地通常受到各种各样的侵害,企业竞争缺乏公平的法律环境;烟草、汽车等产品还受到程度很高的保护。

总之,克服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可以预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央政府将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区域政策的重要而长期的目标。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能力将长期过剩,高端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短期内难以迅速提高,使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不一定具有优势,中西部地区在中短期内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创新、落实和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政策。

现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条件较好,生态容量较大,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科技文化和教育力量突出,人的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可能产生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将日益加强。

当前,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一些资本密集型(如钢铁、船舶制造)生产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抬头之势。为更多地获得国际区域分工的益处和克服贸易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各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发展和加强。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我国既定的长远战略。同时,重视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正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区域的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将被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东北亚经济合作也在积极探索和酝酿;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已经设立,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日趋制度化,和中亚各国在政治、经贸、科技、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正在有效开展;中国和南亚的经济合作也开始活跃。因此,中国对外开放正在迈向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崭新阶段。从空间上看,一个由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地区、省会城市直至内地各开发区所组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沿海和沿边的对外开放边境环带也初具规模。向东、向北、向南和向西全面立体开放的总体趋势也基本明确。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加强将为我国各地区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和协作,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相关范文推荐

    食品安全总结反思(热门18篇)

    食品的种类繁多,有肉类食品、蔬菜水果、粮食制品等等。下面是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和常识,提醒大家保证自身健康。按照《榆林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国食品安

    农村房屋翻建报告(专业19篇)

    范本是我们写作必备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运用优秀的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和思考的启示。甲方:乙方:甲乙双方

    贸易挂靠协议书(汇总13篇)

    贸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贸易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最新医院药房人员工作总结(通用17篇)

    在医院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医院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工作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本人于xx年x月毕业于x

    幼儿园国庆节运动会主持词(模板14篇)

    运动会是一个展示学校体育实力的舞台,每年都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运动会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借鉴。各位来宾各位家长小朋友们

    2024年校园文明活动策划与组织大全(20篇)

    活动策划是指根据特定目标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类活动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活动策划问题及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二、活动背景。具体要求:我

    转正申请书(热门13篇)

    范本是一个学习的引导,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范文范本是作者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所写成的精品作品。本人xxx,于xx年7月被党组织吸收成

    2024年龙亭景区导游词(通用20篇)

    导游词的语言要简练明了,用词要准确得体,以便让游客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导游词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共同学习。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

    学校师德师风报告(热门17篇)

    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成长,对于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引领每一位教师秉持正确的师德师风,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1、在爱岗敬业方面,做为一名

    工地安全检查通知单(实用19篇)

    通知是一种用于传达信息、告知事项或安排活动的文书,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和受众。通知的范文中展示了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和注意事项,对我们的通知撰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