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效益论文(优质11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JQ文豪2023年经济效益论文(优质11篇)

参加典礼的人们通常会感到庄重和激动,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如何使典礼更有仪式感和独特性?典礼可以是一种传递价值观和团队精神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成功典礼的实践案例。

经济效益论文篇一

稻田养鱼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在稻田这个共生系统中水稻与鱼类共同生活其中,水稻是主体,而鱼类则是依附于稻田生活。鱼类在活动过程中翻动土壤、吃掉虫子,改善田间透风通光,减少病害发生,而且鱼类残余饲料、粪便可以为与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与鱼类之间逐渐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互生互惠的生态系统。通过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杀虫的效果非常明显,泥苞虫、稻飞虱、叶婵虫等水田害虫都可以被鱼类吃掉。同时,稻田养鱼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虫害的发生,在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菌丝等减少病菌侵染的来源。其中,以纹枯病为例,纹枯病多从水稻的基部叶鞘开始,鱼类会争食病斑的易腐烂叶鞘从根本上截断病源。同时,稻田养鱼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及土壤通气条件。鱼类通过打破土壤胶泥层的'覆盖封固,增大土壤孔间隙,利于肥料和氧气渗入土壤层,提高肥效,对改善土壤水、肥和气等状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作为一种传统典稻田农作技术,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虫害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可以节约耕地扩大再生产,可以通过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通过将种稻与养鱼有机结合来减少占田挖鱼塘面积,在稳定粮食种植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单一种粮效益不高而导致撂荒耕地等现象发生。在种植稻田的过程中稻田里会不可避免地长出许多杂草,而这些杂草可以为一些草食性的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并且鱼类在稻田自由活动中产生的残余杂食及一些粪便可以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同时,有利于稻禾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并且在稻田养殖鱼类两三年后完全不需要施化肥就可以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产量。稻田养鱼工程建设可以使稻田的进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农户可以不用每年都维护田埂;鱼在稻田中觅食活动可疏松稻田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去耕地,且由于草食性鱼类是以稻田杂草为食,可以避免浪费人工薅秧除草,可以为农户减少一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落雁乡在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后,提高了落雁乡的知名度,加快了落雁乡的产业发展步伐,同时解决了3000人的就业问题。此外,落雁乡通过利用稻鱼共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休闲山庄、农家乐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所以,发展稻田养鱼在节约成本、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以及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语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农业发展迈入了一个新时期。稻田养鱼作为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经典稻田农作技术,在调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稻田养鱼技术的发展推进了落雁乡小康社会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着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经济效益论文篇二

对于会计审计来说,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同时结合标准合理的财务程序,针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态以及财务收支等进行监督及管理,这项工作的目标是确保企业正常、安全经营,进一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从实际工作来看,企业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联系[1]。为了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本课题针对“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与探究便具备积极的意义。

一、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在企业中,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并且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联系。总结起来,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促进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会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会计信息是主要的审计内容,进一步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完善性等进行审查,通过审查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科学决策,从而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降至最低化[2]。值得注意的是,把会计审计成果使用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以使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使会计审计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总之,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

在会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将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发现出来,同时发现制度实施过程中潜在的不足,当认识到问题及不足的情况下,便能够为制度的完善以及完善后制度应用效果的提升奠定有效基础,进一步使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健全,最终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三)有助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

对于会计审计工作来说,具备监督的职能作用,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监督,监督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角度来看,在监督过程中,便会注重自身工作行为的规范,并充分遵循相关工作规范制度,这样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进一步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四)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企业内部实施会计审计,能够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潜在的缺陷,进一步针对相应的缺陷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完善。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角度来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便促进了自身工作能力水平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3]。这样,对于企业来说,是具备很大程度的积极作用的,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稳健发展。

二、提升企业会计审计质量的有效策略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不难看出企业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为了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水平,便有必要注重企业会计审计质量的提升。总结起来,提升企业会计审计质量的相关策略如下:

(一)对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加以完善

要想使企业的会计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便有必要对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加以完善。一方面,加强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正确认识会计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地位及作用,确保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和企业的经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及审查工作加以强化,使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对内部会计结算中心加以构建,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加以重视,以公开及共享财务信息的方式为依据,让企业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即时有效地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及经营情况。此外,对于会计事务所来说,需将自身的监督作用展现出来,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得到有效保障。总之,需注重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从而为企业会计审计的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强化

企业会计审计质量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从多方面加以完善,比如: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便非常重要。一方面,需注重会计岗位的合理、科学设置,充分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本原则,采取职务分离控制措施,使会计管理潜在不足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避免会计舞弊及弄虚作假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工作加以强化,严格对会计审计职能加以履行,对于会计信息存在的误差第一时间加以纠正,进一步以严格的态度对会计凭证、记录以及总账报表等进行审查,使会计资料的合法性以及完整性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4]。此外,还有必要对授权批准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对企业货币资金收支以及保管业务的控制进行强化,以此使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也需加以强化,以严格的态度对实物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进行控制,使实物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三)充分发挥会计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对于企业来说,自身的经济行为要想得到有效约束,少不了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考虑到会计审计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需充分发挥会计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使企业会计审计的权威性及独立性特点能够有效展现出来。一方面,明确企业会计审计部门的职能,积极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并使会计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及真实性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采取详细审计和抽样审计相结合的措施,使审计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规避。除此之外,还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技术方法,比如:合理地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使审计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总之,需将会计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使企业会计审計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四)注重会计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会计审计工作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注重会计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方面,企业需注重优秀会计审计人才的选拔,并加强对选拔进来的人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标准,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有序性及科学性。另一方面,需针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包括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巧,通过培训提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将知识、技术系统化地应用到日常工作过程中,以此使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企业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并进一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综合考虑便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会计审计的质量。在企业会计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企业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衡.会计审计对工程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3:304.

[3]杨佩佩.分析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j].商,2016,01:131.

经济效益论文篇三

(一)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概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财产所有权及经营权两者是分开的,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往往不大一致,经营者总是会为了去追求切身利益而使用各类手段,从而损害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国内企业现阶段财务管理状况方面,应该持续扩展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充分提升国内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便于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活动涉及了企业运营各个方面,企业的各个部门及资金可以说都会存在关系,各个部门均是需要接受财务管理部门指导以及监督与约束,以便于提升资金的合理化应用,提升资金使用率。所以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持续强化能够充分确保投资人员利益及经济效益提升。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发展至一定程度时,进行内部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能够促使生产运营成本获得合理控制,更能够促使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得到有效评估及规划。稳定且成熟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能够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内企业在经营中,务必要使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并借鉴一些较为健全完善的机制来改革与深化内部财务管理模式,在实行过程中持续修订且健全。并且,实行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管理机制,以便于对财务相关状况实行模式化管理,不断强化市场调研及科学编制企业短时间内或者是中长期财务规划,这些策略均可以合理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成效。

经济效益论文篇四

[摘要]北京举办奥运会,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政策、法律法规不全、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缺乏、体育产业消费观念缺乏等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指出问题,为我国建设与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经营策划人才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一、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发展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一个综合配套的条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这样体育产业才能壮大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释放出巨大能量。建立健全体育法律体系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立法和立策,既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体育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据有关专家对欧、亚、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察,他们共同的经验和体会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法律和政策;否则,体育产业将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体育产业离不开法制。体育产业政策不够健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不甚完善,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政策已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导致体育产业政策不健全,管理各自为政。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大量急需规范管理的问题,但我国体育立法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体育产业法规的数量有限,而且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是体育的最高层次立法,是我国开展体育工作的`最高法律依据,但是仅凭《体育法》不足以完全处理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法制化是体育产业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迫切要求。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体育产业法规的配套与完善,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法规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才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我国体育投融资的发展同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建国初期,社会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要发展全社会的全民体育,从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比赛的各项投入都依靠政府支出,这是由政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决定,也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技体育投资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国力、物力、人力,保证并迅速发展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直延续的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资体系使我国体育丧失了社会化、经济市场化、全民所有制化的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模式,使得我国体育运动水平同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体制的建立取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足球俱乐部制为试点的竞技体育新体制的建立和推行,运动竞技招标和商业性比赛不断涌现,特别是竞技体育赛事同企业和商业赞助招标的引入,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启动和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推进及与国际竞技体育体制的靠拢和接轨创造了良机。但我国竞技体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些因素成为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障碍,所以,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完善体育产业融资体系势在必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形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体育产业应拓宽体育基金融资、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体育赞助融资、体育彩票融资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并加强投融资体制建设,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三、缺乏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把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通过市场化运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促进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奥运经济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速”,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在体育产业中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北京奥组委副主席李炳华介绍,奥组委现有19个部门,256名工作人员。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人员将逐渐增加,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仅在奥组委任职的工作人员就要达到4000多人,而且这些都要求是中高级体育管理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高涵教授指出,目前从事体育产业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原先就在体育系统工作的人,如体育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他们对体育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体没有管理和经济学科上的背景;第二类是商人,他们对商业有敏锐的嗅觉,知道体育产业利润丰厚,但对体育所具有特殊性认识不清,进行商业化运作时往往忽略了这种特殊性而导致失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薛镭教授认为,目前在国内只能说有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训练的管理人才和体育组织的行政管理人才,而最缺乏的正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少、业务素质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已成为制约我们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能够出色设计奥运竞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奥运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地屈指可数;经过国际体育组织认证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明确的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现状看,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体育消费加强了宣传力度和广度。首先,确立体育消费观念。它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个人健康目标,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从而形成全民健身的潮流。其次,增长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观念的确立,使广大群众有了体育消费的冲动,各种面向群众面向家庭的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形式的建立,使得群众体育消费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满足个性的需要,又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产业发展也出现区域性不平衡,体育产业消费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树立。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按省市看,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排在前10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省市,中西部除了安徽以外没有一个进入前10,再从大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东集中了国内七成多的体育用品类企业。另外体育彩票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近年来,彩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体育彩票份额逐年扩大,但各地区彩票市场发展很不平衡,销量最多与最少的省市同期相比,差距近千倍。这种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两极分化现象,对我国实现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目标和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不利。因此,体育工作者抓住关键环节,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水平,推出不同的满足不同经济水平需求的体育消费产品,树立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亚运会将在广州召开,这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认清形式,了解目前我们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体育产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第2期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牟6月颁布

[3]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体育科学,.4

经济效益论文篇五

财务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励,加强财务管理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及作用

(一)企业规模扩张要求加强财务管理

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必须要“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不断扩张自身规模。而企业规模扩张的前提在于健全的财务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其中求发展、求生存,那么就需要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对分配收益、使用资金和筹措资金等,而这些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只有企业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求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任何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最终会在财务会计报表上体现,尤其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务必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来准确地予以对比、分析、核算,能够实时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情况、所遇到的问题等,尤其是财务会计报表所体现出来的情况和数字将会成为企业管理者重要的参考依据。毫不夸张地说,企业产品产销是否顺畅、决策是否得当、技术是否先进、经营是否科学等等,都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得到反映。

(三)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加强财务管理

众所周知,企业开展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都是财务管理,企业通常都会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中心来对企业各种事物予以管理和控制,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企业内部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在使用资金时都会受到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只有符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资金流动才是被允许的。实践证明,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主要方式,既能够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能够确保有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还能够纠正、发现、防止舞弊行为及会计失真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合法和真实,进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大量的实践表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财务管理健全与否成正比,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这也是社会对于企业的要求。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加强财务管理

基于大型跨国企业的实践经验来看,很多企业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希望形成核心竞争力。分散的竞争力要素、分散的技术力量、分散的技能状况是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机结合多种竞争力要素才可形成。由此可见,企业首先需要找出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其次,再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有效整合这些要素,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通常而言,多种竞争力要素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纵向的、横向的、或者其它类型的互补关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务必要基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角度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财务管理制度、资本结构优化、投融资渠道等进行改善和优化,在对现有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巩固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形成企业独有的利润增长点,使企业在并购后的市场细分、客户渠道、产品策略和供销渠道等都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不断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

(一)分级分类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教育培训保障

企业财务改革工作的具体适宜都是依靠人来完成,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市场经济下下,人的作用更加明显。针对企业财务管理队伍现状,坚持专才通才兼备的原则,结合新时期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构建起分级分类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并探索多渠道培训锻炼模式,努力实现培训对象和知识点的全覆盖,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提升。同时,编制教育培训年度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师资、课程体系、效果评估、反馈机制等,选拔本单位具有较高授课水平的师资力量构建系统师资库,结合实际工作对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各类业务专题轮训。同时,针对企业财务部门的主要领导、后备干部、中层干部、新进人员四个群体,联合知名院校开展四类培训,并形成了分类培训的长效机制,在提升领导干部能力、加速后备干部成长、促进新进人员融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探索多渠道培养锻炼模式,多层面培养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培训形式上要突出课堂教育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本地教育与异地教育相结合,企业可运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形成跨区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网络。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干部代职带教锻炼管理,出台挂职锻炼工作规定,要求各基层单位部门推荐具有发展潜质的年轻干部进行有针对性地带教锻炼,并选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领导干部赴基层进行代职锻炼,给他们“压重担,委重任,出难题”,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核心,而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降低其财务成本;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对于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的认识水平,能够有效地保障战略计划的实施和制定。因此,笔者认为务必要及时整合财务管理制度。要基于依法理财的相关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达到“覆盖全面”、“合理科学”、“职责明确”、“层次清晰”四大效果;对于那些本应该建立,但目前还没有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务必要适时制定并且予以发布。加强对财经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学习宣传,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真正形成“用制度管钱、按制度办事”的财务监管体制。

(四)加强财务监督

企业财务人员要对经费监督关予以严格把控,要做到“不询私情”、“依法理财”、“秉公办事”、“坚持原则”,无论是物质出入库的核算管理、数量、审批手续,还是钱物转化时的事后财务监督、事中财务监督、事前财务监督,都要做到严格把控,确保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断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和财务监督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企业财务改革的需要,也才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适时建立车辆管理档案,将油耗、里程、维修保养进入管理档案,作为驾驶员年终考核依据;对车辆实行专人驾驶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和公车私驾,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统一停放在单位院内的规定;严格实行派车单制度,用车科室要提前与办公室联系,并填写用车审批单,办公室提出派车意见后报请分管领导审批再通知驾驶员出车;签订了车辆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合同,车辆保险、维修与保养均在定点单位进行,并严格实行报修审批制度。

四、结束语

总之,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过程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特征与发展现状,对其经济因素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审计为视角,给出了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影响因素;审计模式研究

体育产业指的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相关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从发展的角度看,体育产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通过促进体育消费,为产业自身谋取更多金融资本,以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时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不但能够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拉动地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还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因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印证),也能反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与经济建设水平。

1.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特征与发展现状

1.1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特征

(1)时至今日,体育产业已经具备了明显的国际性特征,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体育产品和服务都走出国门,在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上发挥经济作用。同时,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已经对体育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较多支持和鼓励,相关产品和服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明显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但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效益,促使体育贸易在经济建设中不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比如,在竞技体育、赛事体育中,由于具有较强的规则性和文化属性,与之相关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也带动了体育市场贸易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与体育相关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2)体育产业指的是和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的总称,该产业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关体育产品以及必要的经济活动,是体育产品与体育活动的集合。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产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联也越来越紧密,产业融合与发展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较高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们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体育活动中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规模不断增大。面对十分庞大和旺盛的需求,体育市场和体育贸易也不断繁荣起来,该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突显。比如,体育竞技、体育娱乐等和体育产业相关的活动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显示出了强大的经济效应,满足了人们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诉求,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3)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相关产业的交叉和融合,而随着该产业的进步,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实际上,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的繁荣都不能独立完成,都需要在其他产业的支撑下完成。这是因为,人们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任何单纯依靠体育产品的直接生产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体育市场的要求。所以,体育产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与其他产业构建其紧密关联,这样,才能促进体育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也能够为其他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的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1.2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swot的分析

(1)机会。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消费者能够用于体育消费的比例逐渐增多,加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改变其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体育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部分。这样一来,体育消费的提升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不但在更为大的层面上向消费者推广了体育产业,也使体育产业更加深入人心,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进入到这一产业之中。

(2)威胁。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外体育企业进入到我国体育市场。这些企业在财力资本、管理技术和生产水平等层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对本土体育企业形成了显着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忽略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体育消费热情视而不见,极有可能引发体育产业的经济低谷效应。

(3)优势。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消费需求规模和消费结构都在进行快速调整,相关产业的消费范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针对体育产业而完成的消费和潜在比例不断增加,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相关研究支持,当前乃至以后,无论是城镇居民文教体育娱乐支出还是农村居民文教体育娱乐业消费,都会和国内生产总值一起,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这种明显的线性关系会在较长时期内得到保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势必要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体育产业的资金使用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各级各类体育场馆的建设数量,都将呈现出不断繁荣的景象,这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极大的利好信息。

(4)劣势。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时间还十分短暂,一些传统思想和行为模式对这一产业的进步起到了隐性的阻碍作用,同时也因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模糊,使得在体现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得不够突出,在推动体育职业化的过程中也未能将没二者的关系梳理完整。这样一来,我国体育产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就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脱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在这种惯性的影响下,我国即便在三十几年前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举国体制”的影响,国家资源未能实现高效的优化配置,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道路由此内阻挡,使体育产业本身长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不相匹配外,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创新思维的缺位等,都是我国体育产业难以展现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2.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因素与经济效益分析

2.1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因素分析

(1)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无法脱离其所处市场的繁荣,体育产业也不例外。在当前乃至以后,只有在政策、制度等方面不断培育健康、兴旺、发达的体育市场,才可以促进和保证体育产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和竞争优势。比如,在我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与体育用品、体育服务相关的体育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经营思路也从单纯的产品生产专项了产品运营。这样一来,不但能满足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消费需求,还能进一步促进体育市场的繁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体育消费具有层次性特征。因此,应该不断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体育市场配套措施,以支撑体育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2)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体育产业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力量不断增强,也正在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体育产业的参与程度和广泛性能够充分体现体育的吸引力。当人们参与其中,可以提升其身体素质,还能锻炼和锤炼人们的品格与道德素养,并借助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升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这样,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健康目标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针对体育产业进行的消费增长会越来越明显。从这个角度讲,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2.2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1)宏观层面的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分析。在宏观层面上,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策的调控和制度的支持,通过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和合理配置体育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体育产业松绑,使之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长期处在良性、健康、循环发展的轨迹之中。这是因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不但要借助体育消费的引导,体育市场的培育,还应不断调整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的科学发展。

(2)微观层面的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表明,要想使该产业获得良性发展,首先要为实现较好的经济收益,以此为支撑,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进步。这是因为,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依照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在经营实践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外,还应将产业化和企业化结合在一起,借助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将有形商品与无形服务不断推向市场,以此获取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唯有如此,体育产业才能在利益导向下,持续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才能借助公平竞争平台和渠道,不断整合与优化体育市场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从微观层面上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只有提升其经营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不断降低经营成本,才能获得更理想的经济效益。

3.审计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优化路径

世界各国的体育发展实践表明,体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国家、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得到良好经济水平的支撑。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在扩大与提升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过程中,确实带动与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即便如此,还需对经济效益加以深度关注。为此,除了要在其他层面上做好体育产业的支撑外,还应对其经济要素进行审计和监督,确保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1创新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在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为了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需要对审计方法进行全面创新:(1)强调审时调查的重要性,在人力和物力之间做好平衡,最大限度地借助审计人员的智慧和审计软件,对审计事项真相进行全面调查取证;(2)强调综合分析,借助多种数据与相关数据反映的经济活动,对已有的审计成果加以对比,从中寻找规律、发现和解决问题;(3)制定更加全面、细致、目标明确的审计计划。保证计划能够体现审计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到统筹兼顾,彼此支撑。

3.2构建有效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在对体育产业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时,需要特别注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其中,综合效益指标要对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加以重点关注。考虑到此类指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效益审计时要从多种因素中寻找原因,帮助审计人员能够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与发展潜力进行综合把握;同时,要对单项效益指标的构成和作用进行分析,对相关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比对,以便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这对深入挖掘和提高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大有裨益。

3.3借助创新理论指导审计实践

审计人员在对体育产业(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要把“查问题、追责任”的审计观念加以优化,通过“提建议、找措施”,不断提升审计服务观念和服务水平。为此,审计人员尤其是审计负责人,要对审计观念进行革新,通过深入实际,充分认识到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查找和分析问题,并对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体育产业的正常运行与经济效益的提升创造更多条件。此外,还应不断深入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审计实践进一步进行总结和整理,将探索与寻求到的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手段应用到位,为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3.4强化和提高审计人员的实践水平

为了提升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绩效,强化和提高审计人员的实践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审计人员应突破传统的会计核算框架,使自己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审计实践中发挥作用。为此,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持续不断的打造复合型的审计队伍,在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将具有多种技能和多种专业背景的人员纳入其中,以保证审计人员能够有足够资格从事经济效益审计。此外,还应在体育产业内推行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与后续教育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审计队伍水平。

参考文献:

经济效益论文篇七

摘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对传统企业培训的不良结果入手,从企业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传统企业培训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提出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思路,并在作者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企业培训;企业管理;职业价值观;岗位技能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行业,遵循什么管理理论、战略与方法,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所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态度,成为众多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首选目标,对员工的培训也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管理变革趋势也正由制度控制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培训还处在初级阶段,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有些是针对考证而设的,有些是针对企业的高层(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等)或者某种团队(比如销售团队等)而开发的等,其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而传统的企业培训常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它的内容仅仅用于岗位技能培训这一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十几年,从事企业管理与企业培训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企业培训曾做过大量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现在大部分企业很重视企业培训,但对培训的结果表现明显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培训还不如不训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培训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既没有达到企业的满意也没有达到员工的满意;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流失倾向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了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成本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于是从被调查企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现状人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进行的培训是沿袭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单纯的岗位技能提高的培训。

(二)传统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应该是老板和员工都想得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与这种培训的目标愿望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是分配制的传统思想。所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与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没有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之上。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念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被忽略。

2.单纯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是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岗位群,对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是在平时工作中,主要是接受一些“点”的技术类专业培训,很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要么是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一起对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加强学习;对管理人员培训常常限于国家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与法令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企业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都是围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要通过员工实现,重视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观和工作态度,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双赢的思想,从而形成只有技能方面的教而缺乏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育。没有形成:培(养)中有训(练),训(练)中有培(养)的有机结合。

3.脱离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由于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的讲授法,单纯的理论灌输方法,所以常常是为了培训,安排专门的教室或者是每次培训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布置场地,集中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却没有岗位实践的锻炼,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最终脱离开岗位进行单纯理论教授。再加上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技能培训脱离了实际,只能听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真正的岗位感知与技能提高,所以,培训成了员工非主动性并且有些强制性的公共活动。对于新员工培训常常经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单独操作,以后的培训基本就是基本技能的集体灌输。

4.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从培训的内容看,一是内容不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只是对技术人员一种通用的技术的学习,为企业培养不但岗位技术过硬,而且忠诚、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团结协作精神等与企业共同发展意识的观念和态度;二是没有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员工无法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无法真正达成培训的目的―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没有顾及通过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此,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后跳槽走人。

二、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目前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训内容上是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即培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观念培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根据内容不同采取相应的形式。

(一)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观念培训的内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支配着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所谓观念培训是指把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等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为,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正确的工作态度。

如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员工什么是最可贵的、比较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抛弃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等认识与评价的尺度,把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渗透在一个人的个性中间,使其对员工的情感、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起支配作用。在道德观方面,以正确与错误、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工作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等内容,引导员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影响逐渐使员工形成一定信念和习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信念和职业态度,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综合各种观念在工作中对企业与个人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思想,就是企业培训中观念培训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在:爱岗敬业、忠诚与诚信、责任、创新、团队协作、公正、宽容与感恩、自信、乐观与进取、服从等。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但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松下公司强调:真正的培训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培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为重点,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属的教育。而这里的人格就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心态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美德与其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观念培训的重要内容。强调能力开始于态度,注重人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动力的激发,正是观念培训的精髓所在。

2.岗位技能培训的层次划分与内容设置。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层次设置不同的内容。

(1)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企业的发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如果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并学会用什么方法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缔造设计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中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联系上下,团结左右。所以,中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执行力的培训;通过培训还要学会如何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分为高层专业人员培训和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专业技术命脉。其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一是了解企业相关产品和新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二是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促使其学习尖端技术。对于基层操作员工,培训重点主要在其岗位上的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在自己岗位技术上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人员。基层员工在接受良好的培训后真正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3)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人职培训也称职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的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公司制度、员工守则等。目的是使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办事,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岗位职责,主要受周围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称为职业化综合素质培训,它所触及的学习层面,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个人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视觉与动机、深层价值观念,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员工更深层次地改变自己。通过观念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打造员工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享受工作与尊重带来的和谐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企业管理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这是观念培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把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丰富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弥补了传统企业培训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其主要意义表现为:第一,在把企业培训过程中引人价值观教育,弥补了我们传统企业培训甚至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企业培训对员工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突破。第二,企业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仅掌握技能和技术,还具备正确、深厚的人类价值态度。包括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而且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员工由强制培训到自觉自愿学习的转换,有利于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第三,员工的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适合这种标准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第四,观念指导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各种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观念培训对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一体化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离不开岗位实践与锻炼,其方式是干中学,干中训,在岗位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把观念培训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进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使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验渗透式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员工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强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创新与开拓的思维模式,诚实可信的工作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体验渗透式培训是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在模拟j隋景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与升华,体现了干中培,干中训,把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主要方式有在岗培训与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工作模拟培训、拓展培训、游戏培训、模拟情景培训等,这些培训方式依据培训内容而定,使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与喜欢。

四、结语

企业培训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对企业而言,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有效地规范新员工的职业行为,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更重要的是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源泉;通过企业培训的员工,在提高工作技能的同时,提高了个人职业化的综合素质,高度的责任感使其减少工作的失误与产品的不合格率,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使其不仅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集体的力量,这些综合素质形成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氛围,影响着企业的效率及效益,减少企业管理的成本,并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管理更加有序与高效,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对员工而言,培训除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外,能扩大员工的工作视野,特别是对员工的责任、创新、忠诚、团结协作、对人的尊重与对劳动的尊重等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工作的正确认识,改变员工看问题的视野,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让员工真正地融人到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丰富的感悟,使得培训不仅具有拓展知识、提高技能的作用,而且具有鼓舞自信心、激发工作热情的功效;注重个人发展的员工往往把培训看成是企业对他的最高奖赏;尤其是当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的时候,更能激发员工的进取热情。许多著名的公司正是迎合了有进取心的员工这一心理,尽可能地为其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归属感和忠诚度。比如:摩托罗拉建有自己的大学,培训投资每年为1.2亿美元;ge用于培训的教育经费每年为9亿美元;国内方面,长虹投资1000万建立了培训中心,进行全员培训,海尔也建立了自己的大学作为员工的培训中心。

本文从传统企业培训的效果不理想结论出发,对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从企业培训对企业与对员工个人两大方面阐述了企业培训的重要作用。把企业培训的内容概括为岗位技能培训与观念培训两大类,并对两大类的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针对培训内容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培训方式。

经济效益论文篇八

随着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得到企业的重视。很多企业在适应本国环境的基础上吸纳了西方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效益。然而依然存在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固化,笔者认为企业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之提升,并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之重要性。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从两个层面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变革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企业效益。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如制度、政策等,有效的配置和管理企业的人力,进而影响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积极度,从而实现企业所设目标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战略层次、管理层次、操作层次。所谓战略层次是指与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设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及企业总体经营准则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总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管理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层依据战略层次为指导所设定和实施的具体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操作层次则是上述两个层次的具体细化和落实。

(二)企业效益的概念

企业效益指的是企业经营的收益状况。学者们对企业效益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企业效益包含有效性、效率和可变性三方面,三者结合决定企业竞争力。比如企业员工的个人效益的衡量,是从个人在企业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等出发所设置的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就企业整体而言,企业效益是企业最终成果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效率,是企业投入资本和所取得的产出的比率。其次是效果,是企业的产出状况,比如产品产出量、质量及利润等。三是经济,这里的经济指的是企业能否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成本最小化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的研究当中。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体现于个体身上的资本,包含其能够提供的劳动,受教育程度等,是个人身上各种劳动技能、生产知识及健康素质的总和。人力资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将个体劳动投入与经济投资回报结合起来,依据市场和回报率的变化做出适当反应的管理措施。

(二)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是针对理性人假设下的理论难以解决现实中一些问题而衍生出来的,行为理论也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的完善和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以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一次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后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定名为行为科学。

(三)资源基础理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了资源基础论。资源基础理论假设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形成企业的某种特有的能力,此种能力具备难以模仿性的特点,使得企业在市场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主要阐述的是企业如果要具备市场上所独有的竞争优势,就要特有的方式整合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使其发挥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概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从实践经验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笔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个体层面指的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忠诚度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等。企业个体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阐述:首先,招聘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的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细化分工有利于职权的分离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各部门各司其职也有利于员工的专业化的提升。同时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能够统筹企业生产工作,最大效用的发挥企业人才的效用。同时设立晋升、竞争、奖惩等激励机制,激发人力的上进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效益。其次,招聘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即是企业的选拔人才的过程,对提升企业未来的效益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高层次的人才一方面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有着变革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企业理念及文化的承接。高层次的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资源,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阶段。最后,招聘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的奖惩制度、人力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这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不同能力和不同努力程度的员工加以区分,并给予一定的奖惩,激励个体自觉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培训提升个体的对其工作的熟练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同时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程度。上述两点皆可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个体对企业效益提升的贡献度。

(二)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收益的提升,笔者从下述两方面阐释: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团队工作的关系。企业效益与企业人力资源储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人力资源的组织管理是否更加有效也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创造。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及储量和质量都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规划和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而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企业人力人才储备这一智囊库,依赖于企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企业效益创造团队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提升企业的效益。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需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这也体现了组织团队目标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和前提,合理而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对企业效益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组织层面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直接决定着企业效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市场竞争的成败。

四、人力资源管理为提高企业效益应进行的变革

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对企业效益的提升作用甚至对于企业的管理不利,笔者提出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以企业利益为标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负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基于企业战略层面的目标,并符合企业全局现状,确保其各环节都是为实现企业利益服务。同时,要考虑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及人文氛围,从而使得人力资源规划与本企业相适应。对于规划的实行,要给予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对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提高和保障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

(二)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培训开发

当前知识技术更迭迅速,因此企业要及时加强对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跟上时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性。同时,企业应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企业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对培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对优质的培训规划加以拓展和推广。

(三)承担企业报酬与津贴系统的开发任务

人力资源部门要针对各部门的职能和其对企业的重要性、贡献度设计出差别的薪资,合理设计企业薪酬和津贴系统,并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薪酬和津贴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与企业的切身利益相关,这就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润,不损害企业的效益,还要充分的发挥薪酬津贴的激励效应,使得该系统能够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在薪酬和津贴的设计上,各部门利益的平衡至关重要。五、结束语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密切,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较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仅仅要加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还要变革传统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j].商,(11).

[2]苏中兴,曾湘泉,赖特(wright).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国内外实证研究的评论与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3]刘萍,刘国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分析[j].学术交流,(3).

[4]李玉蕾,袁乐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3(10).

[5]王颖,李树茁.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j].南开管理评论,(3).

[6]程德俊,赵曙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科研管理,(5).

经济效益论文篇九

会计学逐渐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不在如传统会计的记账出纳二合一的工作,如今的工作变的更为繁复,设计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强。它在经济体制中的变化更明显,随着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状况不断的增加或减少职能,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通过对资金的有效配置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具有统领地位的管理会计除会计的基本业务之外同样将管理和决策更高等级的职能融入其中,切实的将管理和会计有效的结合,管理会计的高度发展引领着会计学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1.管理会计的内容

1.1人与物的结合

管理会计有两种基本理论:一是经济理论,二是管理理论。一方面,管理会计强调数量方法与分析技术的运用,这是以物的运动规律为基础的,通过各种物质要素的组合,以期实现最大的利润或使成本最低,这就形成各种数学模型与最优解;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更突出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行为与对人的组织会对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产生直接影响。实际上,管理会计必须把人和物两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尽管预测、决策与规划、控制,从形式上看是要通过其实现物的低投入高产出,但从实质上看是要通过对人的组织和激励人的行为以实现利润最大或成本最低。

1.2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管理会计分为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强调结果的确认与计算,并通过模型的.方式实现;第二阶段强调过程的控制,并通过行为程序的方式实现:管理会计越来越多地采用实地研究设计,强调过程对结果的根本作用。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美国管理会计注重模型及其结果的研究,日本管理会计注重实现结果的过程研究。前者研究的结果大多是最优控制模型的产生,缺乏一定的操作性,但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目标性;后者研究的结果大多是一个管理控制过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前瞻性和目标性显得模糊。可见,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可以既目标明确,又能确保目标实现。要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必须做到:(1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管理会计中的最优模型所得m的最优解不能仅仅是理论最优解,必须与模型中未考虑的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转化为可实现最优解。(2)为了确保最优解的实现,必须建立一个会计与业务的控制过程,并强调对不确定因素的控制。

1.3取数分析与结果计算的结合。

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要实现取数分析与结果计算的结合,在管理会计中必须做到:(1)进行模型的理论使用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存在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2)应确定取数的一般过程及其分析要求(3)应确定取数的方法及取数的分析方法。(4)取得的任何数据都必须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5)对模型中运用的计算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

2.管理会计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2.1管理会计是内向型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主要体现在经济信息的功能和效益控制的功能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新的生存环境,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时,为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企业不但要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外部市场变化情况,制定最佳方案,作出科学决策,从而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2管理会计的预测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工作之一

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从建立计划管理手段人手,根据本企业的历史资料和实际情况,科学地预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3管理会计的决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管理会计决策从根本上讲是为企业的整体决策服务的,是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手段,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销售、利润、成本、资金等进行以价值为主要尺度的定量分析。它在预测经济前景和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上,确定理想目标、安排周密计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便科学地筹划企业的未来,使生产经营活动始终按照经济、合理、有效的原则进行。

2.4管理会计的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预算控制是企业目标的保证,标准成本控制与存货控制是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责任会计是加强内部目标责任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

2.5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

是利用标准成本制度和变动成本法对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汇总、计算,把计算结果与全面预算和责任预算进行比较,计算的目的是能够通过数据反映当前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不同之处,将具体的细节以更实际的形式进行反馈,从而为企业下阶段的目标的制定和修改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强大的竞争机制下,首先应该对企业自身的实时不断的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从而与同行业竞争企业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自身的竞争核心优势和存在的威胁,直接详细的报告给领导核心,使信息为核心阶级所用。

总结

从以上的论断可以分析得出,管理会计似乎贯穿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很多企业的管理都要经过管理会计的深入性的指导和分析。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和指导企业的综合性发展,同时又能引申到各个部门,各个事项,各项决策中,能够将资金链更具合理性的使用,通过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的分析,来不断的提高社会竞争力和行业地位,为企业提供基础性参考信息和直观的反应企业的运营状态,力求通过一定有效的管理手段,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提升空间。

经济效益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新兴产业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理论做一个综述,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兴产业,文献综述,政策建议

一、新兴产业的概念及起源

1新兴产业的概念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2新兴产业的研究的起源

研究新产业的成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间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市场分工理论。他写道:“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这段话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斯密教条,斯密定理即由此而来。现代国外学者对于新兴产业成长和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的作用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上。

3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

新兴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我国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李悦教授在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讲话的第五讲《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构》中提到了,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开始建立时产值比重不大,但生产增长率高;第二,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科研经费高,职工的科技水平高;第三,产品的附加价值高;第四,对于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较强的推进和带动作用。

结合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技术的创新与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技术创新可以产生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也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伴随着最近二十年间发生的诸多技术革新,出现了信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其次,新兴产业作为社会新专业生产或专业服务的集合,是社会生产分工发展的最新成果。发展新兴产业可以加快社会分工发展变化的过程,由原有产业间分工结构逐步衰退、消亡,新的产业间分工结构逐步形成、发展;第三,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供给力量,其产品适应了市场需求变动的新趋势。发展新兴产业可以推进和带动国民经济。

二、新兴产业的发展理论

1国外关于发展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中后期,学者开始研究新兴产业的发展,典型的两大理论是:

(1)“tfp全要素”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索洛建立其模型,即经济增长中减去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后,即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称之为全要素贡献率(tfp)。tfp通过假设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处理,主要包括:市场条件为完全竞争市场;技术进步是中性的;生产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和劳动,且资本和劳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等。由于此前提假设带来了tfp在使用上的局限性:首先,要求资本、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这与实际生产情况差别较大;其次,借助经济计量和数学推导,用总生产函数间接地测定“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贡献。“余值”不仅包含了狭义的技术进步,还包括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的改善、自然灾害的减少、劳动质量的提高等。如果不能区分这些因素,将直接汁致技术进步贡献力的高估。虽然tfp理论存在弊端,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下,经济增长成为各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生存的重要条件。

(2)新经济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和卢卡斯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讨用新的理论来解释经济的增长,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尤其是在内生的技术变化。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劳动力的持续增长,经济未必保持持续增长。因此,尽管某些特定的技术突破可能是随机出现的,但技术的整体增长同投入的资源成正比;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

“tfp全要素”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都强调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而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就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两大理论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国内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内学者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等问题,对新兴产业及扶持政策、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的培育与选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张胜荣、金高峰在《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中提出了新兴产业进行战略选择时的几条建议,首先要塑造产业结构,要从整个产业的角度出发,和其他新兴产业一起寻求和制定游戏规则。其次,正确对待产业的外在性,在新兴阶段,企业自身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产业中的其他企业的发展。还要选择正确的进入时间,进入过早或过晚都对企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认为,早期进入新兴产业是有利的。最后,掌握预测技巧,图景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黄南在《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中指出,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是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手段。他在分析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历程后认为,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的集中和倾斜,这确实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关涛、张永岳在《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思考》中讨论了新兴产业群出现的必然性,发展新兴产业群不应该盲目地模仿日本或者欧美的做法,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同时应该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学关注的核心,并应该据此形成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特定学科范式。他们还提出了,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是我国新兴产业群的一个重要特征,伴随着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体制性障碍这一问题会进一步突出。

林文在《战略产业演变机理及产业培育可行性分析》一文中得出战略产业形成的重要结论:需求收入弹性大,关联效果强的产业易演化成新的战略产业。并且认为战略产业主要培育时期是产业发展的幼稚阶段和成长阶段。在幼稚阶段应该主要是确定研究与开发战略推动技术发展;在成长阶段应该主要培育产业和市场的规模。他将战略产业的转换机制分为两部分,第一步是由科学技术孕育战略产业,第二步是战略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总的来说,国内对于新兴产业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具体的发展措施,也没有提出像国外“tfp全要素”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那样的发展理论,虽然已经有学者把上述理论运用与我国的现实相结合,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外的理论在我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新兴产业发展理论的创新。

三、新兴产业发展与政府之间的的关系

现代国内外学者对于新兴产业成长和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的作用的影响因素上。

在分析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时,国外与国内理论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一方面,国外的学者认为政府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作用轻微,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的的是依靠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则认为政府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是直接干预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决定的,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企业的发展中的作用还是重大的。我国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完全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去,只有这样,我国的新兴产业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西兰学者tobyharfield在《新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一文中主要研究了新兴产业对于追求利益的竞争和行业间合作关系的处理,并说明在新兴产业出现的过程中,相对于政府的鼓励措施,市场竞争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为必要。

美国学者nicolepohl于2005年4月发表《日本产业振兴一政府角色与市场的平衡》,探讨了日本产业振兴合作组织(ircj)作为政府调控市场的一个半公开组织的目标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分析了产业振兴合作组织由于功能不是很明确,在产业的扩大再生产方面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该组织的目标只是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安全网络。

郭辉勤在《新兴产业亟须政府干预》认为,目前以演绎西方理论为主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同我国的现实脱节。要振兴我国的新兴产业仅仅依靠企业自发的能力修养无济于事,必须由政府直接干预。政府干预不是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减免税收和扶持资助。具体来说,就是要吸收计划经济的优点由国家直接创建、掌握和控制一批新兴行业的国有企业,还要借鉴市场经济的优点,把研发、制造、服务等繁杂的环节通过竞标外包的形式甩给社会企业,籍以迅速形成一批由这些国有虚拟企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群落,整体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陈洪涛、施放等在《基于政府作用的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导出了政府对新兴产业作用的模型,接着详细阐述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衡量因素及政府行为的作用程度评价指标,指出当前我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产业激励政策、外部环境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的重要性。

四、写作思路

通过对新兴产业发展理论的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应该说国内在新兴产业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我打算选取具体的某一个具体的新兴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要界定这一行业,发展的必要性。

第三,结合文献综述部分分析国内外关于扶植发展这一产业的政策措施及发展历程;

第四,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2

2张胜荣、金高峰.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j].特区经济,2008,(5).

3黄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8,(10).

4关涛、张永岳.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2).

5林文.战略产业演变机理及产业培育可行性分析[j].资源·产业,2005,(2).

6郭辉勤.新兴产业亟须政府干预[j].经营与管理,2004,(7).

7陈洪涛、施放.战略产业演变机理及产业培育可行性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7).

8nicolerialrevitalizationinjapan:theroleofthegovernmentvsthemarket.asianbusiness&management,2005,4,(45-65).

9tobyitionandcooperationinanemergingindustry.strategicchange,227-234(1999).

经济效益论文篇十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代替物质资源成为企业发展最根本的资源,这要求企业内外部不可避免地发生改革,而人力资源管理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创新适应竞争模式的改变,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并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柔性管理

知识经济是的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的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

它是以信息革命与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在新经济环境中,企业传统上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只有快速构建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才是维持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职能。

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支持经济增长的核心生产要素已经由从前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为主或以资本为主转变为以知识含量高、信息量大的技术与创新为核心。

传统经济中企业依赖的成本管理能力、品质管理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在新的环境下要加入新的内容,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重点已转向人。

因此,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也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1、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

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生产力中的智力成分正在变成社会经济领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掌握知识与信息的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的主人,他们创造、支撑和发展着企业。

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知识的创造、传递、应用和增值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2、人力资源管理由战术型管理转向战略管理。

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分析和工作设计、人员招募及配置、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事务性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战术型管理。

它通常关注企业现阶段、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缺少长远的规划和统筹。

3、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人当作一种可以保证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资源。

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他们提供、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这种管理思想贯穿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使用、调动、激励、升降等工作过程,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直接设人,而是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替代人成了企业获取创新利润的主要源泉,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的应用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然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没有企业的创新利润的主要源泉,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的应用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1、管理思想创新――知识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及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由原来的对物质、资本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管理和运用。

所谓的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的过程。

2、管理战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性管理水平。

传统的应急性人力资源管理总是只处理眼前急需解决的人员需求问题,但在今天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中,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对变化的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的组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就转变为通过人力资源战略来帮助组织变化,确定组织变化的模式。

并且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提供未来战略实施所需要人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进行整合,成为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应包括:

(1)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如对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变化的趋势、经济发展动态等进行监视和分析,发现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提供必需的信息依据。

(2)分析组织内部各类员工的规模、变动情况、上作能力、技术特长等,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行性。

(3)将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进行整合,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即在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结构、需求量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内部和外部供给人员的数量和来源。

(4)制定行动方案,制定满足现在和未来人员需求的各种政策、具体的人员维持、扩张和缩减等人事工作方案。

(5)战略评估,由于环境、政府政策、技术、组织内部都在不断变化,当行动方案实施以后,要定期对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反馈及时修正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使战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3、管理目标创新――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根据马斯洛德需求层次理论和知识型员工的人性特点,知识型员工更注重在工作中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取得事业上的更大成就。

所以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包含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训练、岗位轮换等发展机会,并给予员工多方面的职业指导和咨询,以促使员工职业目标的实现,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应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并对员工的能力、潜力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新员工进行职业定位,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再设计或调整。

(2)组织应在内部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向员工提供公正、完整的信息,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实现整合,并协助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自我调整和实现。

(3)组织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咨询。

(4)组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评价适时进行组织内的人事调整,使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结构合理优化,并且保持动态的平衡;同时,调节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较好地实现组织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的管理。

4、管理方式创新――柔性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形式。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他们一般都具有工段自主性、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管理的能力越来越强。

这就要求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必须从行为约束型的刚性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业绩激励型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柔性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为员工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适当分权,使员工参与领导决策,让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

(2)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价员工,为员工提供信息反馈,有助于员工自我发展。

(3)注重与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交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育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4)激励机制多样化,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等方式。

实践证明,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主导经济的前提下,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赢得发展主动权。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密集化、发展多元化等特点,使企业管理层必须清楚认识到人力资源替代稀缺的物质资源,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企业最根本之源,面临新的挑战,企业要想拥有更强大的能力和竞争优势,就必须全面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并不断创新,形成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彭剑.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张玉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企业人力资源模式的思考【2】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作用。

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内容出发,探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模式的发展,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模式思考现代企业文化资源

人力资源是人力和资源的有机结合。

在人力资源的范畴内将劳动力和创造力良好的结合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