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简报(精选5篇)

时间:2023-10-01 作者:笔舞最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简报(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简报篇一

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农科教发[]4号)精神,特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劳务产业开发。二、目标任务1、培训任务。全省计划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6万人,使每个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2、转移输出。通过采取“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转移输出互动,完成转移输出人数12.8万人以上,确保转移输出率达到80%以上。3、实施时间。。三、培训计划1、培训对象。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2、培训工种。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职教资源,以家政服务、餐厅服务、酒店服务、电子操作、电动缝纫、建筑、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保安、烹饪、物业管理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工种)为主。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能力板块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行全脱产式培训。3、培训时间。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和不同工种,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以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和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具体培训时间为15―90天。4、培训任务。20我省阳光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大县、省政府命名的劳务开发基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以及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全省确定阳光工程项目示范县20个,每县培训任务8000人。项目县名单、培训任务见《2004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表》(附件1)。项目县培训单位、培训岗位和培训人数见《四川省2004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汇总表》(附件2)。5、培训基地。按照《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要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共认定培训基地103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教育系统61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2个,建设系统2个,科技系统1个,其他系统7个。分性质看,公办教育培训机构80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3个。培训规模28万人,输出规模23万人。培训基地认定情况见《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汇总表》(附件3)。根据《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度,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阳光工程项目招标办法,面向被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招标,择优确定培训单位,下达培训任务。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通过严格招标,共确定培训单位89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开设培训岗位149个,承担培训任务78250人;教育系统49个,开设培训岗位267个,承担培训任务6035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1个,开设培训岗位72个,承担培训任务12800人;建设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1500人;科技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200人;其他系统7个,开设培训岗位16个,承担培训任务6900人。6、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根据培训任务、工种、培训时间等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报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备案。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各培训单位教学实施计划,编制全县综合性的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按综合性教学计划实施。7、培训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政府财政资金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中央补助培训资金1600万元。省级财政安排培训资金1500万元。市、县根据地方财力情况安排补助资金。各地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加强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了专门的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8、考核发证。学员培训结束后,由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凡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培训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书。四、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省级成立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等部门参加的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在省农业厅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各市、州和20个项目实施县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阳光工程指导小组,设立阳光工程办公室。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2、健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根据《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规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培训券发放制度、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制度、项目季度报告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实施监管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考核机制,实行阳光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与20个项目县人民政府,县阳光工程办公室与乡镇和培训单位层层签订培训任务合同书,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3、强化监管,提高培训转移实效。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培训机构的监管。重点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助到农民个人;重点监督培训任务的落实,防止弄虚作假;重点监督项目法人,确保责任落实;重点监督项目管理,确保管理制度落实。省和地方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采取暗访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县实行曝光和通报;组织人员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项目的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实行项目季度报告制度,了解督促培训进度;通过四川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公布各地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培训任务、转移输出人数和学员转移输出地点,由社会广泛监督。4、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培训工作的重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在中央、省和地方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好的机制、模式、经验和做法。及时向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四川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报送培训动态和经验材料。编发阳光工程培训简报,积极指导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5、培育品牌,提高输出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在带动劳务输出方面的示范效应,重点培育“川妹子”、“川厨”、“川建工”、“川技工”等一批有影响的劳务品牌。各级政府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转移输出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实现集团化和有序化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培训人员转移输出,强化培训机构在转移输出方面的主体职责,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和职业介绍机构、用工单位、劳动力市场、劳务经纪人的对接,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做到招生一批、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安置一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简报篇二

20**县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年,**县劳务输出计划任务10.01万人次、8.68万人(市任务10.01万人次、8.679万人),其中,六个月以上稳定务工6.19万人(市任务6.181万人)。培训农牧民2万人(市任务1.9万人),其中技能培训4000人(市任务3680人)。举家外出4255户(市任务4255户),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3616人(市任务13614人)。劳务输出收入8.3亿元,农牧民人均劳务输出收入2515元(市任务2500元)。

2013年**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为主线,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扶持培训机构、中介组织、中介人,在加强职业农牧民队伍建设的同时,通过宣传引导和典型引路,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实现农村牧区人口向建制镇和中心城市稳定转移。

突出重点,做好农村人口转移工作。一是宣传引导,使农村人口转移工作深入人心,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通过政府协调、宣传引导和典型辐射等手段,做到上上下下达成共识,以劳动力转移为先导,实现农村牧区人口向建制镇和中心城市转移的目标。二是通过培训,使转移后的人员进入企业并逐渐成为主力军,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相对固定的工资收入,成为长久的城市居民。三是支持劳务输出中介人,在向外介绍劳务的基础上,组建本地的专业队伍,吸纳农民工参加,常年承包专项工程,以先转移劳动力再转移农村人口的方式,在把农民转变成工人的前提下,实现农村人口举家向城镇转移。

充分利用媒体,发挥应有作用。一是继续编辑《**县劳务输出》通讯。印发工作安排、阳光工程培训、春季用工招聘、劳务输出形势分析和技能培训开展情况等内容。二是继续维护更新好“**县劳务输出”网,以新浪博客的.形式链接**县党政信息网,满足社会各方面浏览**县劳务输出工作、统计、公示、招工、剪影等内容,给人们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全面、更直观平台。

到2013年11月份,全县劳务输出100272人次、91807人。稳定务工6人。培训农牧民22000人,其中技能培训4130人。举家外出4255户,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3616人。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8.3亿元。农牧民人均劳务输出收入2515元。

,**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一百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为了做好试点工作,我们着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确定基本思路。确定**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思路是:**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长期、全面、系统、综合教育为主线,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依据农民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鼓励和支持公立和私立及县内和县外培训机构和组织共同参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培训和培育,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技能、有责任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第二,做好基础工作。印发《**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认定管理制度》,根据全县主导产业分布情况和优势产业特点以及农牧业发展方向,有重点、有侧重地把1000名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名额分解到十二个镇场,要求各镇场进行调查摸底和初步认定,并将认定名单和档案报送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之后又印发文件,确定刘增军、温忠、吴继军、丁乃民、张桂华、陶占富、于永文、陈洁等150名农牧民为**县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制定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时间表和路线图。第三,实施“三动战略”。一是开展“文化穿线”活动,二是采取“掺沙子”和“挑珠子”行动,三是实行科技院校与产业农民双向互动。通过培育,一支有技术、有技能、有道德、有责任、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在成长。

成绩面前也显露许多不足:一是农民工技术、能力、素质偏低。个别农民工不讲诚信,不适应城市生活,不专一钻研业务,没有长远打算。二是培训的运作与农民的意愿不合拍。表现在培训时间与农民工闲暇时间不合拍,讲授的方式与受训对象的接受习惯不合拍,项目要求与农民期盼不合拍,讲课内容的深度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合拍。三是在农民工的观念中存在着传统保守思想。不敢走出去,怕在外面学坏了。四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单凭农广校的力量,微不足道,无法满足对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技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培育。

今后,我们将树立为返乡创业而打工的理念,为主导产业而培训,重点培训红干椒品种鉴别和栽培技术、茉莉香葡萄栽培技术、香瓜种植高产技术、苹果和苹果梨苗木选择和栽培技术等专业的培训。协调帮助各镇场、相关部门和单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社会私立培训机构、企业内部培训学校,设立“流动讲堂”,讲授急需的知识和应尽的义务以及所负的责任,共同开展好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让农牧民走上“吃专业饭、挣技工钱”的路子。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简报篇三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对策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简报篇四

xx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总人口2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4.7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市。为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把“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工程列为2004年全市抓好的八大工程之一,拟定方案,科学制定规划,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组织实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从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入手,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宣传带动,使农村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逐步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共组织培训劳动力3.3万人,有组织的向市内外输出劳动力2.2万人,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103%。劳务输出已逐步成为我市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推动,部门联动

全市成立了市县(区)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14个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加强协调和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农业部门具体负责统筹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输出的组织和管理,并从劳动和社会保障、共青团、科协抽调人员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全市召开了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签定了2004年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书,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目标。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分管领导具体抓劳动力培训输出的长效机制,形成了政府调控,农业部门牵头,市直相关部门参与,各县各部门具体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合力攻坚、风险共担、各记其功”的运行机制。改变了过去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带亲,邻带邻”或者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的打工方式,使外出务工由零星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输出转变。

二、抓创新,建基地

全市各县(区)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优势,主动出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大省市间的劳务对接,巩固和扩大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不断向市外、省外延伸。主动到输入地考察,邀请省外用工企业到我市考察,通过考察、洽谈和建立办事机构,有选择的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务合作协议,拓展拓宽输出领域,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输出工作。

耿马、云县、镇康、永德等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用工需求量较多的上海、大连、深圳、广州、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相关部门达成长期的劳务合作协议,与劳务对接的方式开展劳务输出。市劳动力培训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用工单位请到市内搞对接,与广东省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商谈,就长期开展劳务输出合作达成了协议,输出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内的各类用工企业或机构。

开展好基地建设。为做好输入地劳务用工信息审查,把好劳务人员思想关、技术关和健康关,协同用人单位搞好跟踪服务,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市的云县县委、政府在务工人员较多且相对集中的输入地深圳市,采取以派驻的方式,选派科级干部进驻深圳市华发电子厂,协助企业做好劳务人员的管理工作。永德县政府在输出劳务人员较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设立劳务工作办事处,长期开展劳务输出信息采集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领导小组与广东省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了输入地的培训基地。同时全市在8县(区)建立输出基地,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配套管理服务体系,农业、劳动保障、妇联、科协等部门建立起了由市统筹,以县为中心,辐射乡村的劳务输出和培训基地,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三、摸底数,抓宣传

为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数,更好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我们通过走出去发展战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保证用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同时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摸底调查工作,各县(区)利用已搭建起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各乡镇和社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工作。对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富余劳动力情况清、底数明,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提供依据。有的县还派人深入到各村寨,利用会议、广播、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动员,向农村广泛宣传和讲解劳务输出的相关政策和意义。使劳务输出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发布用工信息,为广大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快捷信息服务。

四、抓培训、促就业

各县(区)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市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民族舞蹈艺术、保安、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市劳动就业局下属的桑嘎艺术培训中心,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国家4a级风景区签定培训订单,联合开展以佤文化为主的民族舞蹈艺术培训,学员就业率达95%。为具有民族技艺的农村青年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艺术就业途径。

五、树品牌,促输出

我市充分发挥“临沧保姆、保安和佤文化为主的歌舞表演”的优势,抓品牌战略,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扩大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占有份额,促进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家住xx市云县茂兰镇的19岁小姑娘郭字英,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广州市作小保姆,她的雇主是一名有两岁小孩的广州市律师。郭字英到广州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诸多不适应的困难,学会了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学会了用燃气炉、电饭煲、洗衣机等家政技能服务劳动。她每天能从居住地小区到两公里外的幼儿园接送雇主家的小孩,并能独立到农贸市场买菜,成了一名地道的“广州通”。雇主高兴地说:“云县籍的小保姆在我们所居住的加拿大花园小区有7-8个。她们纯朴、踏实,雇主用着放心,在小区里口碑很好。希望临沧市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更多年轻、勤劳、有上进心的小姑娘到广州打工做保姆。相信以临沧人的质朴和勤劳,在广州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市桑嘎艺术团输往广东东莞常平的佤族歌舞表演队伍,自进驻当地隐贤山庄后,每天表演两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他们激情四射的舞蹈表演,陶醉于他们异乡风情和全新的动感体验。该团还先后到江苏、青岛、宁波等地进行慰问演出和旅游宣传促销演出,并向广西桂林的“乐满地”、杭州的“野生动物世界”、广州的“世界大观”输送了大批的佤族舞蹈表演人员,所输出人员供不应求,已成功地为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烟台市中华历史文化园、云南映象剧组等输送了800多名以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舞蹈演艺人才。目前的司岗里艺术团、桑嘎艺术团、李江平艺术团等歌舞团队成为我市佤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剧院、公园、酒店等公共娱乐场所,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宣传展示临沧市丰富多彩的佤文化艺术以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临沧市以佤文化为主的歌舞表演品牌。

近期我市组织输往广东的48名贫困山区女孩,在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后,通过考核全部受聘上岗,目前已成为该公司的初级家政服务员,是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有组织输出的第一批具有职业资质的“保姆”,为进一步打造劳务品牌,拓展“临沧保姆”品牌的知名度,推动劳动力输出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六、抓组织,打基础

我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信息引导和市场培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全市原有17家劳动力输出中介组织进行管理。并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抓好中介组织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劳务中介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宣传发动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中来。先后批准成立了临沧万鑫劳务公司、汉先科技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所、青年人才培训中心和青年职业介绍中心,壮大了劳务输出力量和队伍,为齐心协力抓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抓劳务转移工作,我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我们体会到领导重视是做好劳务转移工作的前提,广泛宣传是做好劳务转移工作的关键,搞好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劳务转移的基础,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是提高稳固率的根本保证。

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与其他州市相比,无论是从组织力度,还是组织输出的数量上、方法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的帮助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贯彻传达好会议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工作,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做好文章,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更加有效服务,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开创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简报篇五

(一)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

(二)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要做到这一

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二)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

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

但是,伴随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只有当中、西部地区有自己强大的产业聚集,实现东、中、西部产业趋同,地区差距才可能缩小。

因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

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

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

为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根据小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

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

在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是影响自身择业能力与收入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切实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一项长期战略。

1、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确保新增劳动力素质稳步提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特别是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好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针对性。

增加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财政支持,降低学杂费,尽量使农民子女接受更高的教育。

3、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

转岗培训是农村劳动力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就业订单,有针对性地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技术和适应能力。

(五)、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

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

首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其次,要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

过去我们比较多地关注劳动力需求不足,对劳动力供给关注较少。

面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新形势,尤其是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政府和企业应提高劳动力供求预测意识,及时根据劳动力供求变化,掌握更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制定相应对策,维护劳动力市场供求稳定。

再次,以改善劳动力供给为目标,努力完善收入政策。

一是以工资指导线为宏观手段,按照企业名义工资率逐年增长水平应等于全国平均长期劳动增长率的要求,引导工资合理增长。

同时,加强工资和价格的控制,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于法律或行政手段对工资、价格实行管制,如对价格和工资进行冻结;另一方面,推行以激励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对工资增长率超过工资指导线的.企业课以重税,对工资增长率低于工资指导线的企业予以减税。

最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通过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加强宣传力度,严肃劳动保障执法,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防患意识,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

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杭生。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j].甘肃社会科学,;4

[2]郑功成。

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