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

时间:2023-12-23 作者:HT书生

高中教案需要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匹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这份高中地理教案通过实地考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一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课件。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理解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以及租赁消费时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就日常生活的体验得出相应的回应,例如:买文具、食堂吃饭、买零食、买衣服、电话费等日常消费活动。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其中主要集中于学生可能并有实际经验的消费内容。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相关讨论。

(二)情景分析:

探究活动一:如何安排生活费?

学生活动:互相安排并讨论各自的消费活动或消费内容,发现其中的区别。

(1)收入。

教师活动:设问解疑。

同学们是否发现各自的消费有什么不同?而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在此主要是什么?

教师讲解: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当前收入直接影响消费,预期消费则影响消费信心,当预期消费乐观时,消费信心就强;预期消费较低时,消费信心就弱。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物价水平。

教师活动:影响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还有没有其他了呢?

学生活动:就材料进行相应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消费活动还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

教师讲解: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物价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教师:虽然我们是用同学们的消费活动做的说明,但要明白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考察了总体消费状况的前提下,接着来讨论一个具体的消费案例:

探究活动二:小君的苦恼。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租赁消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贷款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学生活动:就相关情境进行讨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给出相应的解释理由。

(2)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的商品,而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无形的服务。

万事大吉了!大家知道小君已经达到哪种消费层次了吗?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相应问题,得出享受资料消费的结论。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探究活动三:考查自己家里的消费结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并讨论得出结论家庭消费的不同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消费水平。

(1)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电子产品、汽车等。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直观感受来了解消费结构的变化。

要了解家庭消费水平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教师活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

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49%为小康水平;在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我国这几年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三)情景回归: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了解教学反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三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2)把握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3)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4)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联合实际,结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来说明为什么其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联系实际,结合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及原则,分析说明权利与义务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权利观、义务观,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特权”、“拖权”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处理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2)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政治生活,做到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学习重难点]。

(1)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自主梳理]。

一、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

二、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为基准的。

2.公民依法享有选举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举为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

3.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4.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5.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的重要方式,是的具体表现。

6.公民的监督权是指的权利。它包括了批评权、、、和等。

7.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

8.、,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9.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四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营造学习贯彻“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的良好氛围,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

《国家财政》是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本框教学内容是体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上接《个人收入的分配》下承《征税和纳税》,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经济生活》有关消费、生产知识之后,初步了解我国个人如何参与分配,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国家必须参与社会分配即财政。财政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相对陌生,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尤其是涉及到国家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而且理论性较强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构建知识,从而培养其公共参与能力素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辩证地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重点:财政的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依据:财政作用涉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履行职能等知识,学生尚未学习,应做为重点。

八、教学难点: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依据: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涉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理论相关知识,难度较大。

九、教具:多媒体。

十、教学方法。

(一)教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手段: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现图文资料,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生活情景。

2、互动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开展活动探究、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学法。

1、事例探讨式学习方法。

2、探究性学习法。在小组分工合作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体验导入。

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论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引出如何解决矛盾,保障和改善,实现目标,需要国家资金投入,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那国家资金从哪来?用到哪去?会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学习感悟十九报告精神,思考回答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学生从生活经验角度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参与现实生活的能力。

自主学习。

名词解读。

板块一:财政及财政收支。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掌握财政及财政预算、决算相关概念。

名词解读:

1、财政。

2、财政预算。

3、财政决算。

教师展示课件:

解读:财政含义、目的、本质。

解读:财政预算、财政决算。

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找到财政含义、财政预算、财政决算概念。

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展示材料。

获取信息。

教师展示:

——我国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财政收入、税收占比、财政支出、财政赤字数据表。

设问:从图表中数据有什么关联性?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

4、财政收入的渠道:税收、利润、债务、其他。其中税收是最主来源。

教师展示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图,引导学生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中支出大于收入现象,得出结论:

6、财政收支三种关系:财政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探求财政收入构成。

观看财政支出饼状结构图知道财政支出的用途。

对比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得出2015——我国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理解财政收支三种关系。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运用知识描述论证能力。

活动探究。

突出重点。

板块二:影响财政收入因素。

教师展示:

—20gdp增长率趋势图。

2006—2016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图。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1、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财政收入。

2、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教师展示一分为三的蛋糕图片。三人分蛋糕:甲同学代表国家财政部;乙同学代表企业;丙同学代表个人。

活动要求:请三位代表选择大小不同的a、b、c三块蛋糕中的一块,并说明理由。

学生选择中可能出现选小块的b或最小块的c时,教师应用生产与消费相关知识进行及时点评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分配政策影响财政收入,应该制定合理分配政策。

学生分析、对比数据,寻找、发现gdp增长率与财政增长率相关性,说出经济增长影响财政收入,二者呈正相关。

学生推荐代表,代表分别上台选择一块蛋糕,代表陈述选择理由。

选择中出现分歧,请其他同学作评估,寻求平衡。

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家国情怀,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了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构建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氛围。

合作交流。

突破难点。

板块三:财政作用。

教师展示探究材料一:

解读西安市2016年财政收入与支出图表,其中82.2%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领域。

探究问题:

教师从学生列举中,引导学生分析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教师展示探究材料二:

201月,西安市总投资1153亿元的126个重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341.4亿元。

探究问题:

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有什么特点?社会资本会不会投资?这些建设由谁来投资建设?

教师展示探究材料三:

经济现象一:钢铁、水泥、煤炭、化工产品、猪肉、鸡蛋价格持续上涨。

经济现象二:钢铁、水泥、煤炭、化工产品、猪肉、鸡蛋价格持续下跌。

判断:哪种情况是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哪种情况是经济滞缓(通货紧缩)?

分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实质是什么?

措施:如何应用财政政策进行调控?

教师提醒学生从财政收入与支出两个方面去考虑措施。

教师指导学生要描述具体措施与结果传导过程。

教师在学生探究结论基础上总结归纳扩张性财政政策及措施,紧缩财政政策及措施。

学生说出和民生相关的领域,进一步思考,财政投入民生领域主要目的是什么。

理解财政是强大的物质保障,有助于社会公平,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

学生根据老师分析,说出社会资本不愿投资,是因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

分组探究:学生分为四大组,两组探究现象一,两级探究现象二。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翻阅课本查找相关知识点或经济理论。组长记录探究结论。

分小组发言,分享探究结论。

利用学生的已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强对财政作用的理解。

巧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公共参与,找到知识与活动的结合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总结概括。

构建体系。

教师让学生总结:通过这节课,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板书小结。

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知识迁移。

形成能力。

教师展示高考图表选择题。

学生审题,观察图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反馈教学效果。

十二、课后作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国内生产总值。

财政赤字。

赤字率。

63.59。

1.2。

2.1%。

2015。

68.91。

1.62。

2.3%。

2016。

74.41。

2.81。

3%。

注:单位亿元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结合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

十三、板书设计。

1、财政。

(1)含义: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含义。

(3)财政收入的来源:

(4)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5)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财政的主要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十四、反馈评价。

选择题。

a.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b.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d.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

非选择题。

材料:

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敢承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h市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五

一、教材分析:这一课题是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主要阐述了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渠道及二者关系,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领悟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积极性高,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对于经济生活有较强的兴趣。根据这一课题的特点以及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感悟到财政的作用,但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会有一定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理解财政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能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为背景,设置情境,教师点拨和总结,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学习知识。

2.学习方法主要为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

3.教学方法主要是情境导入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法、分组竞赛法、师生对话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财政的作用和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财政的作用。

(2)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难点:财政政策。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学导入:2011年,南昌入选“幸福感城市”三甲,你感受到了幸福吗?如果你没有感受到了,那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我们的幸福。幸福之旅从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开始。

1、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多媒体播放视频(南昌投入400亿,迎接七城会)。

2、问题设置。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和思考,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国家财政。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板书)略。

环节三新课教学。

突破重点(分三组进行抢答)。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一:“十一五”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图。

情境二:

为解决南昌市居民跨区看病难等问题,南昌市制定并出台了《南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财政补助120元。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三:嫦娥二号投入9亿。

情境四:从2009年到2016年,南昌将投入274.24亿元建设地铁1号线一期和2号线一期、情境五: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国家财政投入的图片。

问题设置:

(1)这些行业有什么特点?这些工程建设能否完全靠市场解决呢?为什么?

(2)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

情境六:视频(通胀了)。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如何理解该作用?请举例说明。

环节四新课教学。

角色模拟:财政部长向大家介绍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渠道,为增加财政收入提建议。

分组探究:从八一桥、阳明路变化说一说南昌市财政支出。

情境:比一比2011财政收入与支出。

环节五情感升华(从身边事例谈谈对财政作用的感悟)。

环节六学生进行总结,教师感悟:发挥财政的作用,我们的幸福没有终点!

环节七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国家财政。

1.含义。

2.本质。

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二)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1)含义(2)渠道(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财政支出(1)含义(2)具体用途。

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1)关系(2)要求。

七、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导入和教学过程中的多数事例是与南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这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力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我们以往的政治教学往往停留重视知识忽视技能,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教书,忽视育人。这一课设计的师生齐唱“社会主义好”,注重了我们以往忽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设计地这么用心。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六

1)知识目标: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事例说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增强收集相关信息、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能多渠道将人代会的有关资料用于知识学习;锻炼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人大代表团会议讨论模拟加强辩证看待问题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明确我国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通过对人大代表的了解,树立权利、义务不可分割意识;通过模拟与讨论,从公民如何参与政治活动角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课件。

【导入】从生活出发,激趣引入。

课前准备: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并就第1题做出归纳:

(1)我国是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所以不可能十三亿人口一起到北京集中开会。

(2)人民当家作主是否意味着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在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那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学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但全国人大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老师: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地位、职能等方面与地方各级人大存在很大差别,我们一起来了解二者的具体内容。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务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老师:教材第54页的图片材料中全国人大行使了哪些职权?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学生:选举出体现了它的任免权;审议并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它的监督权;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它的立法权。

学生:大约半个月。

老师:对。那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涉及全国的重大事务由谁来处理呢?

学生: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4)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作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规律总结。

注意:(1)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三者说法有差别。

(2)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职权、地位上的差别,把握全国人大往往有“最高”二字。

(3)同级人大产生同级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说所有国家机关都由全国人大产生。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视频材料和阅读教材,认真思考。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过程评价。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使他们在将来成为人大代表时,也能自觉树立忠实履职的意识。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的探讨,我们知道了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大的作用发挥的怎么样,还与人大代表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全国人大代表吕华荣,一起来学习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二、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合作学习。

老师: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

学生:人民代表,这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

老师:也就是说,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这就是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老师:那么,人民代表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相关链接”,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2.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5年。

老师:在这里应注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但在具体产生方式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如十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就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人民代表构成的。而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是由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出来的,即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3.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人民代表的权利: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利。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利。

活动:角色扮演、体味责任。

情景设置:大屏幕展示一组图片,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引出材料:

《元芳,你怎么看?》。

某校校门口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就会“呼啦”出现许多流动小吃摊,看起来种类丰富,卖相诱人,学生趋之若鹜。对此小贩喜笑颜开,过路行人纷纷侧目,而附近居民则无奈摇头。

现在我们高一(6)班就是山东省代表团,在座“代表”依座次分为“山东市民代表、教育界代表、经济界代表”3个讨论小组,就“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该怎么做”为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每组推荐出一个最佳议案,再拿到会议上进行讨论。

教师准备:

事先预设好代表的立场,以便与学生课堂的发言作对比归纳。例如:“山东市民代表”应注重从流动小摊与日常生活出行,市容市貌角度展开,“教育界代表”可从流动小摊与学校环境卫生,学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客观分析,“经济界代表”则需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见解。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很强,相信将来大家不管是否能当选为人大代表,都能够关注国家的命运,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做一个尽责任的公民。相信未来中国政治的春天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

老师: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学生: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老师: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人民代表依法享有、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规律总结。

1.人大代表产生于人民,权力源于人民,人大代表理应忠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2.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人大的权力不能混淆。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以及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捉迷藏数字1和2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七

这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时间只有一节课,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讲,那么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是浮光掠影,面面俱不到。所以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把切入点放在本文体现的自由、平等观念及为自由而进行和平抗争的呼唤上,从背景入手,逐层点拨,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

2.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次开课,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难免有些紧张,所以一开始我播放了学生所熟悉的一首英文歌曲ihaveadream,缓和气氛,活跃课堂,并自然而然地导入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探究学习中。

3.把教师的“给”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这堂课,我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归纳方法,但教师“给”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追求永远在路上,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一定会越来越成熟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八

1.知识目标。

(1)识记。

〇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〇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〇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〇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解。

〇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〇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〇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〇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运用。

〇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讨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要看他对社会、为人民贡献了多少,而不是为自己捞取了多少。

〇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讨论分析为什么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〇剖析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〇列举生活事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讨论分析追求个性发展和强调与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253。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深刻理解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指路航标,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3)通过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要求学生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做到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4)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人和物的价值之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只有创造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劳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认同劳动的观念,承认奉献的价值,是学习这一课后应有的重大收获。劳动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劳动和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索取,只是满足自己的小利,走不出自我的人生是狭隘的,走不出自我天地的人永远找不到人生幸福的真谛。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对社会对群众永远怀有感激之情,努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3)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社会性,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他人,抛开社会和他人的纯粹的个人的奋斗是不可能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因此,把自己放在社会中,放在集体中,放在和他人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4)砥砺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别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条件,别总在黑暗中孤影自怜,唉声叹气,走出自我,勇敢地站出来,敢于对命运说不,勇于向命运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同样能够与那些有条件的人一起搏击长空,铸就人生辉煌。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提示与建议: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以校训、班徽的制。

254。

定为例,可说明价值判断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中的作用。讨论:报刊媒体中关于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的内容。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从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言论中,探究影响其价值判断的因素。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讨论:选择解决某项公共问题的不同方案,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可采取的策略与方法。讲评: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劳动者的生活轨迹。讲演:面对人生旅途中挫折与成功、曲折与前进、机遇与挑战的选择。人生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需要每个人去创造。撰写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框题一: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的基本含义。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3)对人的价值评价。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〇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〇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框题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已。

(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〇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〇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〇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255。

框题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2)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3)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〇人的生存条件由社会提供。

〇人的发展条件由社会提供。

〇人的享受条件由社会提供。

〇人的工作条件由社会提供。

〇人创造价值的条件由社会提供。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2)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1.本课的逻辑结构。

根据课程标准,第十二课的内容设计为三个框。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人的价值。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价值的基本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这一框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及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活动的重要作用,最终了解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在理解了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后,本课将进一步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实践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56。

准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价值——人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努力奉献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

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才能,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在本课中,第一框分析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价值观对于人具有导向作用。第二框分析论证什么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三框论证了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这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这三框的逻辑清晰,内容紧密联系,从剖析不同的概念到实际运用,最后落实到人的具体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人的价值。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共有两问。

第一问要求学生思考,物的价值不同于人的价值,对一般的事物而言,其价值就在于它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人则不同。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也就是说,人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社会和他人,并且能够从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满足。第二问让学生思考人的价值是什么?人的价值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活动对自己所属的社会以及他人、自己的需要的满足。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列举出了人们在经济、政治、道德、科学等不同的活动中形成的不同认识。要求学生明确,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关于某制药企业的营销理念的问题。该企业经理正是本着为患者、为人而生产药品,而不是为利润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才使该企业生产的药物受消费者欢迎。可以看出,正确的价值观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作用。正如朱熹所说:“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专去计较厉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现实生活中这方面例子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很多反面的事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

257。

第三个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积极的、进取的、崇高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而错误的、消极的、自私自利的、贪图享乐的价值观则容易让人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潭。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要受到自己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如果你觉得人生在世就应该多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情,那么你就会选择正确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总觉得世界、社会或他人都对不住你,觉得人生在世,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你可能就会选择悲观失望、贪图享受的、消极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教师应告诉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寻找到人生的真谛,才能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框中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目中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引入元代大学者许衡的故事。第一问让学生思考“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受其特有价值观支配的,同样,饥渴难忍的许衡之所以不去摘梨的选择,也是在其价值观念的支配下作出的选择。

第二个探究活动旨在告诉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凭空设想。我党建党八十多年来所走的每一步,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都是自觉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我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制定出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一框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价值观就会不同。

第二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对所列的几种行为选择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讨论,如果看见一个人落水,你会选择如何去做。在这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对事物认识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评价就会不同。要求学生自觉分辨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

第三个探究活动旨在说明,人们的立场不同,价值观就会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会不同。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行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最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从而保证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这一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理解,只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第四个探究活动旨在告诉学生,当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都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当作自己行为选择的标准。

258。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目中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学生思考,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劳动使人品尝幸福,奉献使人生获得快乐,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就应该是奉献着的人生,是以劳动为荣的人生。因此,把奋不顾身工作着的人生看成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问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下,应该怎样看待人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

第二个探究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共有两问。第一问旨在告诉学生雷锋之所以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在于他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民,愿意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他把自己的生活的目的看作是让他人生活得更好,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第二问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一个整天想着自己、斤斤计较蝇头功利的人,一个心里没有他人,没有大众,总是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幸福可言的。

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引了科学家马祖光的一段话,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第一问是让学生回答“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人在创造价值时必定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个人所作的一切总是构成他人和社会成果的一部分,没有谁能够真正脱离社会,脱离他人,“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第二问是让学生从自己对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中,引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这就是:在马祖光的思想中,没有大家的努力,就没有他个人的成功,他把个人的成功看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看作是党的给予的结果.马祖光的价值观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他就会毫无保留地为社会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价值观正确了,他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就是光明的,他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告诉学生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一个从未上过学的残疾女孩,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向这些健康的、学业优异的学子们讲述自己如何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的经历,她就是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十大杰出青年,齐齐哈尔市福源心理咨询所所长司晶。

司晶是不幸的,出生仅九个月就得了小儿麻痹症。为了活下去,她接受了大大小小30多次手术,现在是靠着固定在体内脊柱上的三根钢棍支撑着身躯,可以说,每时每刻司晶都在忍受着肉体痛苦的煎熬。

因为身体的原因,司晶从来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17岁才开始从糊在墙上的旧报纸学习认字,当她第一次读懂墙上的一小段文字时,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了提高自己,她强迫自己每天写日记,为了握住那支份量小小的笔,她用脸贴在手上,给写字的手一些力量,硬是练得双手都能握笔写字了。就是凭着这种砥砺自我的精神,司晶走出家门自谋生路,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所。有人问她:“你那么不幸,那么痛苦,却躺在那里帮助那些实际上命运很好的人,你心理平衡吗?”司晶的回答是:“因为我的生命中遗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要用我的聪明才智使那些有条件享受生活的人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最终成为社会中的良性细胞,这是我目前所做的工作,也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259。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正是怀着一种极强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才使司晶选择了这种方式度过自己生命的每一天。结合这个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悟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砥砺自我的生命精神。

第二个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并说明提高个人素质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在生命旅途上创造奇迹,实现人生的辉煌。

第三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光的赞歌》这首诗的思考,感悟彭湃的生命激情和崇高的生命情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为社会、为他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才会选择如歌的生命。让学生结合实际,畅想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让学生懂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通往成功与幸福的人生道路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心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才能展开自己有力的翅膀,遨游在人生广阔的天空中,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既能做一个对人类、对社会、对他人有用之人,又能够从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与满足。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我们才能坦言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人和事物的价值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具有相当大的理论难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成长中的高中学生经常在思考的问题,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60。

果,都是体现和凝聚着人的主体性的人造物。且不说电脑、手机及短信、飞机、火车、食物……这些对人具有价值的物,是人们遵循客观规律创造出来的,就是空气、水、阳光等自然物,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也都打上了人类智慧、人类生产的烙印,也要通过生产劳动加工、净化,作为主体改造的对象,才能对人显示出积极的价值来。总之,价值是人创造的,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

人不仅改造自然物,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物的价值,人还在改造人与人的关系中不断创造人生价值。因为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动物,人凭借着这种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不仅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对象化,形成客体价值;而且在劳动中,自己把自己对象化,分出主体性自我(i)和客体性自我(me),产生人与自身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形成主体价值;同时,能动的交往又产生了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人把他人对象化,产生了人与他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因而,在马克思的哲学中,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都是互为主客体的。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就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社会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是通常所认为的“社会价值”。同时,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对个人也是有价值的。能否满足每一个劳动者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和合理性的重要标志。社会的价值就是社会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也叫做“自我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首先,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基础和前提。个人只有获得自我需要的必要的满足,他才能生存和发展,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其次,社会价值决定自我价值。人的自我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和表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这两个方面中,决定的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要满足需要,首先需要生产出满足需要的产品,贡献是满足的前提。社会、集体高于个人,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他的自我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同时,个人也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在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因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评价、满足只能通过个人的贡献才能实现。人的劳动贡献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大,他也就越会受到他人或社会的尊重和满足。

因此,人生价值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人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来实现和完成的。因为作为价值客体,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必须通过劳动和实践来实现。人在社会实践中使自身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量,人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它使人表现了自己的才干、能力、智慧,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使自己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261。

神状态等。所以,青年学生要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

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人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认识、一种理解,这是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个价值观念的内容都是对某个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价值理解,例如,道德观念理解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价值,民主观念理解的是政治生活中的平等价值。对事物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时,新的价值观念便产生了。最近我们所倡导的环保意识就是对自然价值的重新理解。

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方向性。对于任何主体来说,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自己认同、肯定、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是自己奋斗的目标,实现的愿望。因而,人人都有价值观。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中,都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学习和工作在社会的某一个领域中,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等。受教育程度不同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知识结构,现实利益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价值判断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因为存在的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而产生价值观的变化。这说明,人们的价值观是与他们所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紧密相关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时这种冲突还是相当激烈的。因为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也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昆乱。这是客观的社会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作为思想政治课必须发挥其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变革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心理学中,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这种看法当然会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这就是价值观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人们可能会作出比较一致的事实判断,但究竟这种客体对人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作出的价值判断可能有很大差异。如,同时代的人对工作和金钱的态度和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等。即使对一些很具体的问题,不同价值观的人都会有不同反映。如,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人们的看法便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次,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再次,价值观对于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错误的价值观只会使人误入歧途。

262。

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即使正确的价值观也并不是单一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如此,我们总要认同多种价值标准中占主导地位的最高价值标准。这种最高价值标准,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能够为社会最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接受,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判断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社会发展规律的需求相一致的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人民利益是最高的取舍标准。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总结;人类的每一次巨大变革、社会形态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因此,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人民利益是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它作为整体利益,反映并代表了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只有坚持集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才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我们的主导价值观就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立足点,反映和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当作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我们就应把献身于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如何理解价值的含义?

作为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它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如果某种事物能够满足主体一定的需要,具有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于主体的生存发展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某种事物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甚至妨碍主体实现某种需要,对于主体具有消极的否定的意义,就会被主体认为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即无价值的。因此,进行价值判断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满足;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

这是因为,一个事物的价值必须以客体具有主体所需要的那种属性和功能为基础。空气是因为能提供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而对人来说是有价值的,如果空气被污染,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甚至提供的是对人的身体有害的气体,那么这种空气就变得没有了价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家都强调要注意保护空气质量,避免其遭受污染。同时,价值也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例如,我们说垃圾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才总是希望尽快抛弃它。其根本的原因是它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甚至是损害我们的健康。可见,价值不是某种实体,它既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但它既不能归结为主体,也不能归结为客体。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并存在的。因而,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意义关系、作用关系。价值的大小,归根结底就是意义的大小、作用的大小,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

263。

2.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是什么?

作为价值关系,人的价值和一般物的价值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二者的价值构成不同。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构成价值的双方,一方是社会的人,另一方是客观事物;而在人的价值中,构成价值双方的都是人,涉及的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2)二者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式不同。物的价值是用自身因素或属性来直接满足主体的需要,如食物是用自身的可食性来直接满足主体的充饥需要,艺术品是用自身美的特性来直接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同时,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客观事物在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在人的价值中,一个人在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时,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是“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创造出物的价值来满足主体的需要。

(3)二者的价值关系不同。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物的价值只是单一地构成的,因为物作为客体来满足人的需要时,它自己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需要,或需要的满足问题。物只能是一般的客体,它根本不能作为主体、也不因主体而存在,即客观事物只充当满足人的需要的角色;而在人的价值关系中,当人作为客体时,其主体地位并没有丧失,因为当他创造出价值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时,他自身的需要也同时被得到满足。反之,当人作为主体时,他的客体地位也没有丧失,因为当人的自身需要被满足时,他也同样是创造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的价值。即每一个体的人既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自己本身也有一定的需要,须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满足。

(4)二者的价值地位不同。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尊严等,虽然对他人、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用物的东西来代替,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或交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3.怎样理解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自我价值”按其本来的意义,是指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关系,它表现为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是肯定的方面,如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自己尊重自己,以及个人的自我完善等。恰当地认识自我价值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所谓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这种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劳动、创造和贡献,就是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一般地说,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在这里,主体就是社会和他人,客体就是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个人。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就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在多方面成为满足他人需要的客体,因此,个人的社会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价值,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价值,种族延续的生命价值等。在这种相对关系中,个人作为客体,是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手段。对于个人而言,谁的人生活动符合这种关系,谁的人生价值就有意义。

264。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所区别,但又是统一的。这是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任何“自我”都只能是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着;而自我也都是有自我意识、具有自我需求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而不是无意识无需求的自然存在物。这样,自我的需求就不能只通过自我获得,而必须在自我之外的对象中、在客观事物的属性中得到。孤立的、绝对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谈论自我,必须把“自我”看作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同、时,任何个人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就必须同时是一个自尊、自爱、自重的人;反之,真正的自尊、自爱、自重,必须体现在对社会和他人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出应该作出的贡献,从而受到他人的爱戴和尊重。也就是说,人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体现在社会价值中。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将自己与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比如,个人对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都有一定的评价,也期望得到社会的评价,这是每一个追求进步、争取发展的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事实上,如果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不落实到对社会和集体做贡献之中,既无法表现,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自我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四、教学方法建议。

(一)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3课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容的具体展开情况调整。一般情况下,按照教材内容展开的顺序:

第l课时学习“价值与价值观”,其中,重点研究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及其作用;。

第3课时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重点学习劳动、创造、奉献对于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使学生确立在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

(二)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内容直接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教育性很强,要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实践环节进行教学,否则,其思想性就很难实现。因而,从教学方法看,可采取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情境导入。

从“价值观”的学习看,导人时可以用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来说明,也可以用学生。

265。

自己的各种生活选择来说明,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更能吸引学生。

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的学习看,理论知识较难,也可以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做,做了之后再谈感受,从体验和感受中抽象形成理论。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说明,如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等,可以通过分析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道理。

2.对比教学。

关于价值含义的解释,可以联系经济学中学过的“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联系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特有价值,对照哲学上的价值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确价值不是实体事物,而是关系中产生的意义。然后再对比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而说明人的价值的特殊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样需要对比教学法。因为不了解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不同,就无法理解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理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教学中,可以列举诸多判断,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事实判断,哪些属于价值判断,以及各类不同的判断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关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问题,也可以对比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发现其内在的一致性,达到理解和认同的目的。

3讨论交流。

本课内容会引起学生很多想法,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引起争论的问题,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再将这些观点和想法与生活联系起来,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发现正确的观点,从而认同正确的观点。

4.启发思维。

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深度。教学中可以将有关问题设计的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哲学本身就需要思辨,人生哲学问题更能够引起思辨,所以,如何设计问题则是需要重点进行研究的。

(三)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探究活动1(教材第96页):“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

本探究活动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如,让学生分组列出一些事物的价值,说明这些事物价值的具体表现,从而区别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不同之处;并进而分析说明人的价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确立对人的价值的正确认识。

探究活动2(教材第97页):“想一想,人们在上述(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实践等)活动中形成的不同认识是受什么观念支配的?”

266。

不同认识,并分析在这些认识背后起作用的观念,说明价值观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

探究活动3(教材第98页):“这位总经理所秉承的信念对他的经营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活动的材料中已明确提示,即某制药厂的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我们可以就此事例延伸开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其他产品或经营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先分析其取胜的多种原因,再分析其经营理念的作用。通过思考制药厂的成功与其所秉承的思想信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中领悟价值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的重要的导向作用。

探究活动4(教材第98页):“为什么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同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错误的价值观则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本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人物来说明,同时也可以从一些误人歧途的人的事例来论证,以此说明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有助于青年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探究活动5(教材第99页):“谈谈你对‘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理解。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许衡为什么会作出上述选择?”

本探究活动承接上一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教学内容,着重说明价值观对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导向作用。可以对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也可以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事例,如迟到、早退或乐于助人等不同的行为现象相互评析,主要分析其产生这些行为的观念原因。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要想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探究活动6(教材第99页):“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此探究活动可以结合学生在历史课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如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策主张、在建国初的政策主张、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政策等,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党的政策变化情况说明这个观点。目前,根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5%,财政收入达到占gdp的20%的情况下,又提出了“反哺农业”的政策措施,这都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正确的价值判断都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凭空设想。

探究活动7(教材第100页):“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267。

的人的价值选择,从寻求其选择的多种因素中找到根本性因素,说明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好选择不同的典型人物说明,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分析说明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人可以能动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这样有助于青年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探究活动8(教材第100页):“谈谈你对上述不同选择的认识,分析他们各自选择的得失。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此探究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中领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因而,必须学会分辨什么是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什么是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探究活动9(教材第101页):“为什么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在上一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那我们究竟以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标准呢?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几代共产党领导人的讲话,说明共产党人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可将这些话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人民的利益是什么?人民的立场是什么?表现在什么地方?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代表人民利益的?以此为例,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持什么样的价值标准。这里需注意,不能空泛地理解价值标准,必须放到生活中理解。如,你对事物的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有基本的价值标准?如果有,是什么?如果仍然处于在不同的情况下价值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原因是什么?你是否有要自觉地确立一种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同社会生活中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让学生领悟到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探究活动10(教材第102页):“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思考,人民是一个整体,人民内部的利益具有差异性,当人民内部不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通过这种思考让学生明白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必须首先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现实生活中,个人、集体、社会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必须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大前提。但是本探究活动研究的不是一致的情况,而是要研究当这些不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因为只有在冲突时才能体现出价值选择的重要性。从理论上看,学生都会作出正确判断,即一定会回答要顾全大局、人民利益优先等。因此,在进行探究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即在发生了具体情况时,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并探讨其原因。

探究活动11(教材第102页):“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为什么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的人生看作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为什么有些人虽然有优裕的物质生活,还是觉得不开心、不幸福,甚至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268。

此探究活动的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劳动创造价值,也创造人生价值,因而劳动是幸福的。但就青年学生而言,由于生活阅历浅,生活内容单一,理解这段话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必须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说明。可以引导学生先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如制作班徽、出板报等,学习中的一些创造性活动等,在此基础上,谈谈进行这些创造性劳动的感受,是否有获得过成功的愉快,是否也使别的同学感到愉快,是否增强了自身的某种能力等。明确劳动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确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探究活动12(教材第103页):“为什么雷锋把为人民做好事看作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一个只想着自己吃好、喝好、玩好的人会幸福吗?一个没有亲情、友情和爱心的人会幸福吗?”

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也是学生熟知的,但是深入探讨雷锋的行为背后的理念却是以往少有的活动。因此,本探究活动不在于一般性地谈雷锋,而是要深入探究雷锋的生活理念以及这种理念是雷锋为社会所带来的效应。还可以联系自己的家人,如父母的生活体验等。从探究这些生活理念中获得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理解,领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探究活动13(教材第104页):“‘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也做不成’这句话包含了什么道理?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是很难以理解的。通过理解马祖光的这句话,并对马祖光的行为及理念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身的事例和感受,让他们真正明确这一观点。如,在生活中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是社会提供的,都需要别人的服务,以此说明自己也应该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领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探究活动14(教材第105页):“她的成功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哪些主观条件?”

这个探究活动选材很微观,也很典型。通过对这个不幸的女孩子人生之路的研究,会使学生有深刻的感受,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找一些这样的事例,以进一步说明在人生价值实现中主观条件的重要性。还可以找一些身体健康、精神心理都健康的正常人来说明人生价值实现中的主观因素,并对这些主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如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结构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素质等。这种情况离学生生活近一些,更有说服力。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得主刘翔,在他的宿舍挂着这样的铭言:“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和自强的精神。

269。

探究活动15(教材第106页):“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努力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使其具有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说明,还可以结合班级日常工作展开活动。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几点,也可以在全班总结一些内容,特别要说明原因和在行动上如何做。如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值日;学会吃苦,不怕困难,尽可能地做好需要自己做的事情;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在许多事情上能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等。以此说明提高自身素质必须从小事做起,必须从尊重他人做起。

探究活动16(教材第106页):“艾青的《光的赞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对你有什么启发?”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这诗中反映的诗人的心态不仅是积极的,重要的是这种积极心态表现在奉献精神上。无论自己的状况如何,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找一些类似的名人名言,结合这些人的事迹,说明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社会的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这种启发表现哪些方面、哪些事情上等,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基本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收集材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国家性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教学重难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2.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影响的来源。

2、理解文化影响的表现。

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文化影响的特点。

能力目标:

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设计:

1.预学案评价分析。

2.(观察生活)。

以桃花节为例让学生列举文化现象。

3.(各抒已见)。

请你设计国际友人的行程。

4.活动设置:

让学生表演接待外宾的情形来感受文化对人们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些影响?

5.(体验地道战遗址)。

通过地道战遗址照片,请你谈谈自己参观之中之后的感悟。

展示世博会的相关图片。

6.(多媒体播放)。

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7.合作探究。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探究学案题目。

8.当堂达标。

学生做当堂检测的题目,检验教学结果。

9.知识总结:

10.(学以致用)。

课后要求学生做一调查,对自己影响做大的一部作品,并说明原因。

二、教师活动:

1.评析预学案,做得好的表扬,激励;做得差的进行鞭策。

2.与学生一起在回顾之前桃花节带给我们的影响,让学生列举文化活动。

3.展示图片:同学提供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从环境、活动两个方面入手,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文化现象有不同的影响。

总结: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影响着人。

4.学生演示,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板书: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5.引导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感悟。同时结合教学要求进行提升。

引出这些感悟是在这种环境与参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总结:潜移默化。

由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入我们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板书:参加健康活动。

6.引导学生倾听,并思考这首歌说明了什么?

分两部分听完。

板书:深远持久。

设问:你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总结:树立科学“三观”

7.指导学生在题目中的疑问,

让学生自主展示,点评。

8.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查缺补漏。

9.整理本节知识要点。

10.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学生活动:

1.查找预习问题,做好听课准备。

2.由学生自由地回答。

3.由学生设计活动,

4.由学生交流自己对文化对人们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5.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感悟。

列举自己参加过的有益文化活动。并谈自己的感受。

6.学生听还唱。

由部分学生回答问题。

7.自主解决,合作讨论,形成本小组的答案展示,另外以小组点评。

8.自己解决问题,检验学习成果。

9.与教师一起整理。

10.由每一个学生先以局面的形式准备,并由部分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十一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三、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

课余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优秀12篇)篇十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视频:《-逃票落入虎口,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致命》。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师生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课件展示张某逃票-路线图。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于2016年出资近千万,引进了12种40多只珍稀动物,并于2017年春节期间集中推出展示,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同时,该动物园多次上调门票价格”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反对。其中,逃票作为反对高票价的“手段”之一,悄然在民间推广流行,甚至在网上流传着逃票攻略。对此,张某、李某某为自己的妻儿们购买门票入园后,无视警示标识,钻过铁丝网,爬上3米高的围墙。同行的李某某因为害怕没有继续向前,而张某进入老虎散放区,最终命丧虎口。

学生活动:惨剧发生前,张某入园面临了哪几选择?每一次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相关基本概念。

自我习得:

1.事实判断:

2.价值判断:

3.价值选择: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预习成果,确立教学起点。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意识的本质、价值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掌握基本概念。

探究活动二:辩论赛。

在救援过程中,动物园安保人员用鞭炮、水枪驱赶。三只围观的老虎被赶回笼子,咬人的老虎却死死不愿松口,最终特警队决定击毙老虎。他们翻越3米高的虎园围墙,瞄准-眉心连开数枪。老虎倒下了,张某被送往医院,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面对死亡,针对特警队员该不该打虎救人,人们的观点就鲜明地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挺虎派”、一派是“挺人派”。

你赞成哪方观点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就该不该打虎救人,学生展开自由辩论。

教师追问:

步骤一: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步骤二: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本质。

步骤三: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自我习得: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实质:

6.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要求(标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时代去探究“打虎救人”这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原因,领会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与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明确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探究活动三:

时间定格在惨剧发生前。

如果能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对待价值冲突,增强学生对正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标准的政治认同感。

三、反思成果、生成知识(略)。

四、我参与、我选择:

如何改变共享单车现状,让甜蜜不再烦恼?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请你从市民的角度拟定两条“文明共享”宣传语。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学生我家的小狗(实用18篇)

    优秀作文是文字的舞台,它能够以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思考,给读者带来新的认识和体验。对于写作来说,范文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材料,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希望对大家有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表格(优质21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我们向他人展示我们实践成果和能力的重要方式。欢迎大家查阅以下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基于学业需要和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特地借助环保

    环境科学地质实习报告(模板20篇)

    写实习报告是一个对自己的自我反思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小编精心挑选的这些实习报告范文,内容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专业,适用于各个实习岗位的学生

    会计专业实习的实习报告(模板15篇)

    撰写实习报告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入思考和总结,可以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自己的实习报告。

    食堂安全的承诺书(实用18篇)

    范文范本既可以是经典之作,也可以是当代优秀作品,针对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范本进行学习和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

    毕业生会计的实习报告(精选15篇)

    实习报告是一份见证和记录自己成长的文献,也是向导师和上级交代自己工作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接下来是一些实习报告范文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这

    一件遗憾的事写篇(专业14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对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进行准确传达的一种方式。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选,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每个人都有遗憾的事,可我的遗憾用千言万语

    认识花茶教案(专业18篇)

    在新的学期开始前,制定一份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一些教师们用心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认识藕的外形特征

    工程造价审计实习报告(精选14篇)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与归纳的一种重要材料。在下文中,我们将为您展示一些申请实习报告的范例,供您参考和学习。通过屡次实战练习以及领导、同事们

    志愿者小学(精选13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好的观点和论点,还要有恰当的结构和合理的语言运用。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些优秀作文的同时,能够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根据上级精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