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紫衣梦

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一

湖南永州八中周志恩。

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既然语文教学要为生活服务,那么,将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密切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所谓社会生活,一方面指生活实际,包括生活事件与社会现状;一方面指思想实际,包括学生的志趣、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思潮等。无论是密切同生活实际的联系,还是密切同思想实际的联系,都是为着要激发和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内驱力,求得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因此,这种联系必须恰当新颖,要能够吸引和调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注入新鲜的时代活水。

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既可以由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导入课文学习,也可以从教材分析入手,将学生的视角导向实际社会。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扎实的语文能力是必备的生存本领,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让学生带着思想问题去学语文,或在语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则有利于解决思想问题,促成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思想不断走向成熟,从而达到让学生“学文育人”的目的。教师既能吃透教材,能钻出教材的深刻内涵来,善于发掘出关键词句的隐含信息来,又能吃准学生,能贴近学生敏感的心灵,切准其跳动的思想脉搏。语文的鲜明的`思想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灵。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社会角色”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又切实增强处事能力。为此,教师既可以创造性地将语文小课堂模拟、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表现与增进才干的机会,诸如改编课本剧、即兴讲演、情景对话等,也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化成了学生内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教材实际出发,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善于融语文学习于各种语文活动中,完全能够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来看,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的研究和试行。

作者邮箱:hnyzbzzhouzhien@。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二

教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很简短,容易识记,很好理解,但是要真正做好,做得比较成功,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语文教学就是这样。

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有意或无意把学生关闭在教室这一封闭的空间里。预习课文在教室里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品味课文在教室里面,学生作文也封闭在教室里面。“班班通”设备普及之后,不少教师求简单,通过网络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的外延。这种因课本知识学习而引发的,通过网络拓宽学习外延的办法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单纯的课堂学习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依靠网络丰富学习途径,是对知识学习链条的延展,确实值得高兴。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学习方式都相对封闭,都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很难获得独特的、心动的且非常鲜活的体验。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

笔者认为,课本中的语文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客观写照,反映了作者的独特体验。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情感等方面都与作者有着迥然的不同。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往往体验非常浅薄,一定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相似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才会生动高效。

以作文教学为例。我认为教师在教和学生动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做好一门必做的功课——走进生活,去感悟、体验,收集素材,为教和学做好准备。

我曾布置学生写一个关于菜场的作文片段,就是这件小事彻底改变了我对一个学生的看法。当时,我布置完作文任务后,一向被被其他同学视为作文水平很烂的学生a,写了一篇充满闪光点的作文。这篇作文在班上作为范文念过之后,一下子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这篇作文生动地记录了人们在菜场里买菜的热闹场景,让人如临其境。“大肚子的包菜、红红的萝卜、碧绿的青椒、又长又粗的大葱……它们静静地躺在案板上,等待着顾客前来挑选。有些蔬菜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它们非常讨人喜爱,顾客频频光顾;有些蔬菜却像一个个倒霉的娃娃,没有人愿意搭理,它们垂头丧气地寂寞地呆在一边,生着闷气……”与这个学生交流后才知道,为了写好这个片段,他放学后专门去了一趟菜场,并在里面仔细观察了半个多小时。学生b平时写作文非常不错,这次写作文却掉了链子,用他的话说是过于自信,完全是“凭着感觉走”。看来,宋代理学家朱熹力推的“格物致知”的理论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非常实用。先哲倡导学习者走近事物获得知识,这与我所推崇的生活化教学理论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这本大语文教科书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对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非常有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接触生活,教师还应引导家长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旅行,去探索未知的城市,未知的风景,未知的领域,这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非常有帮助的。

生活化的教学理论同样适用于阅读教学,且非常有效。学生们面对的文本都是生活内容的抽象或者具象的反映,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越多,积累的生活影像和感悟越多,分析文本的时候,就会越轻松。反之,会非常困难。以分析文言文为例。我国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撰写的《小石潭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描写了小石潭的水至清的状态。如果单纯听老师讲解,一是理解费劲,二是觉得不可信。如果有学生真的见到过小石潭,或与之类似的水体,便会很容易理解文本,便会很自然地将文本和他所见到过的小石潭或类似的水体对应起来,并感叹作者用语之精妙!如果学生缺乏亲身经历,就算当时能听懂,但是“若空游无所依”究竟是什么状态,心里还是会非常模糊。

生活化的教学理论也适用于识字教学。教师教学生字的过程比较乏味,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此兴致一般不高,效果也不佳。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到牛奶盒、文具盒、超市商品等物品上寻找自己刚学习的汉字,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非常值得一试。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汲取知识的营养,形成常态,教师一定要当好“导师”,积极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观察生活,注重检查效果,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方法指导。长期受到“生活化教学”文化理念的浸润,学生们一定会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并乐做“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传播者,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从中受益。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当前学生作文来看,内容十分空洞,出现成人化,显得十分干瘪无味。为什么呢?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

所谓生活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做到四个学会:

首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正如,巧妇难煮无米之炊。作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无其不有。件件小事,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高尔基曾说过:教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有,在学生缺乏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好的素材将从身边悄悄的消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怎样帮助他们思考、观察和积累呢?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爱好去观察;有目的去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重点去观察等。采取合理的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更要学会思考、反思、展现观察的情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学生去整理、收集、提炼材料。比如:你印象最深的事?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那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你做了一件什么真棒的事?笔者一次作文辅导中,当时学生对记一件事无从下笔,于是引导学生走进前几天,挖掘了心中的心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妈妈听旁人的话,委屈了他的`一件事。结果按照老师引导的材料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看法。写出的作文显得特别优美。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善于捕捉有趣观察材料。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提高。

学会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作文。情境创设人李吉林老师:作文指导的功夫在写作前,并且主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的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乐于用阅读词语,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养成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新鲜感的词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如:运用词语说一段话,运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描述一番景象。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抓住文中的图画等,让学生去思考、去描述,或者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生活中学会体验作文的乐趣。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高自己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奥多海泊说:要写清楚,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且富有想象力,那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富有丰富想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结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有材料可挖,题目不能太死。要给予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如:我想说说----;委屈的一件事;我的弟弟;2020年后的我;我的小发明等等。在作文的要求上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感到畏惧,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真正在生活中感到作文的成功乐趣。

当然,学生在作文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学会修改作文。修改作文也是学生作文的素质的体现。叶圣陶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体验,不能自修自改,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师每次都代替学生改,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在作文时,还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每一次要鼓励学生围绕作文不同的要求去认真改,反复读,改到满意为止。培养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四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外国语中学)。

摘要:初中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双向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热爱生活,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围绕初中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把生活与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轻松地学习,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下面笔者就初中科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生活化的解决方式,力求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多的收获。

一、应用生活化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是一门涵盖多种知识点的学科,教学方式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教学也是如此,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教学中,从而对教学过程充满热情,但是许多教师都没能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更没有认真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导入,潜意识中认为课堂导入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事情,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前对学生进行科学趣味、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让学生对教学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过渡,帮助他们把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效率。比如,学习“常见的动物”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首先让学生思考周边生活的动物的习性和特点,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或者引导学生联想一个与小动物有关的小故事,提升课堂的趣味性。逐渐地学生就会对所要学习的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科学课本上很多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有关,教师利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上课听讲的针对性,帮助他们保持一个参与课堂的状态。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预习,不仅是让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准备,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加速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进程,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合作生活化探讨,带动课堂高效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极具趣味的教学方式,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趣味中探讨知识,加强班级所有成员之间的互动,学生互相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既推动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发展,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而且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也会因此得到一个长久的提升,对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自身的成长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的课堂中,教师让每一个小组分别拿着生活中的物体从不同的高度进行下落实验,让学生在一起互相探讨物体下落的原因,在生活中物体下落都是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使用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进行实验,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强有力地激发出来,而且学生在互相研究问题的时候没有距离感,他们探究的热情会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热闹的氛围会让学生更加放松,这种良性的循环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说出内心的看法,接着教师让学生对自己小组的观点进行表述,然后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课堂就此产生。此外,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找到合适的知识点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研究,比如“时间的测量”的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奔跑比拼,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当中体会时间的流逝,同时让学生分别利用秒表、手表和其他的计时工具进行时间记录,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室外的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大脑的供氧量,推动他们的成长的同时,他们吸收知识的速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在课堂的教学中加入合作生活化的教学因素,可以帮助学生以一个更好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促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试验中添加生活元素,助力学生热情投入。

初中科学相比于其他的课程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包含一定的科学实验,并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本中实验的宽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添加生活化的因素,帮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参与到教学当中,让实验课程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添光添彩。比如,在“温度计的使用”的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集中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温度测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接着教师让学生发掘温度计的作用原理,猜测温度计内液体的特点,推动学生的实验研究热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家中的长辈进行温度测量,让学生把知识带到实际生活当中,既实现了生活与知识的有机结合,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生内心的成长。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试验中让学生对生活周边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生活环境,同时熟练掌握实验技巧,扎实自身的基础知识,为他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做好铺垫。最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将一些有危险的不方便实践的实验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为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生活化评价标准,加速教学生活进程。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都是遵从于学生的成绩,这种古老的模式影响学生自我能力的发挥,很容易对一时发挥失常的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更好地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也要相应的制定针对性评价模式,加速生活化教学的进程,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首先,教师要摒弃通过分数看学生的习惯,给予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让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获得一次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把成绩当作评价的`标准,但是不能作为最后的判定标准,只可以作为一项参考。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教师进行此学科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关联起来,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要在每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并对自己的实际操作进行记录,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一次总结,指出学生的错误,赞扬他们的实践精神,帮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对于教师下一阶段的生活化教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所说的结果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整合,向学生讲解更多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下实践,让他们通过互相的研究与配合发现更多生活中隐含的科学知识,综合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非常适用于初中生的学习。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有机地添加生活化的教学因素,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的生活和以后的成长也必将产生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其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敏。初中科学课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界,2013(20)。

[2]范永湘。浅议如何打造具有生活化的初中科学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4(07)。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五

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适度使用学具。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不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二、从现实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可以说,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你拿课本的应用题来考学生,保证他们都会,但为什么测试时他们就是解答不出来呢?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量身高,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五、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从而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如统计村庄中旧楼房和新楼房的数量,学生在比较中,感到生活的变化、祖国的`发展。

六、与其它学科联系教学。数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学好好数学有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人们学习其它社会学科的能力。除了学习数学外,还应联系其它学科,如语文、音乐、常识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本人教学经验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切还在探索当中。展望未来,争取通过努力耕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六

对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思考,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5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 “一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

如在教学低年级应用题“一本书已经看了45页,还剩28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这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学生来讲,无疑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让学生分析想象思考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要适时加以“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起一本书,加做翻阅动作,边说已经看了45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有28页,怎样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我用稍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起来成整本书,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学关系,正确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适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育教学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

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通过演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演示操作、动手实验、动态表演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学生思维。比如,(1)讲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四根相同的火柴摆一个三角形,学生摆不成,为什么呢?怎样的三边才能构成三角形呢?(2)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我设计了折纸游戏与乘方的奥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20次,相当于多少层楼高?我抓住时机提出“乘方”。(3)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测量三个内角,计算三角形内角和,再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看看拼在一起有何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

(4)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学发一根6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矩形,问谁能弯的面积最大?(5)教学路程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遇”“追及” “相向”“同向”这些概念,我用flash课件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对于环形跑道中的相遇问题,我请两位同学在跑道上演示相向而行相遇,同向而行追及,使静态的应用题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化难为易。像这样,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演一演、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活泼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比如教学总体、样本时,我布置课前作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书面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我市某高中、某小学以及我校的各年级的'学生人数,视力低下的人数,并计算近视率。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并适时提出问题:“可以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吗?”于是引出“总体、样本,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统计问题。

再比如:在函数教学中有一道选择话费方案的题目。我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请你结合实际设计一个合理的节省话费的方案。”课后学生很有兴趣地进入学习情境。在小组展示成果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包括:分钟通话费、包月通话费、网内通话费,如意通、神州行等问题,设计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问题之新颖,令我不敢相信。像这种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主的作业既是一种生活实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深入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能力,使数学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不同生活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讲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五指歌》的视频动画,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5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出了今天的新内容6和7。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当前学生作文来看,内容十分空洞,出现成人化,显得十分干瘪无味。为什么呢?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

所谓“生活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做到四个学会:

首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正如,巧妇难煮无米之炊。作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无其不有。件件小事,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高尔基曾说过:“教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有,在学生缺乏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好的素材将从身边悄悄的消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怎样帮助他们思考、观察和积累呢?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爱好去观察;有目的去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重点去观察等。采取合理的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更要学会思考、反思、展现观察的情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学生去整理、收集、提炼材料。比如:你印象最深的事?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那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你做了一件什么真棒的事?笔者一次作文辅导中,当时学生对记一件事无从下笔,于是引导学生走进前几天,挖掘了心中的心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妈妈听旁人的话,委屈了他的一件事。结果按照老师引导的材料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看法。写出的作文显得特别优美。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善于捕捉有趣观察材料。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提高。

学会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作文。情境创设人李吉林老师:“作文指导的功夫在写作前,并且主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的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乐于用阅读词语,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养成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新鲜感的词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如:运用词语说一段话,运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描述一番景象。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抓住文中的图画等,让学生去思考、去描述,或者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生活中学会体验作文的乐趣。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高自己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奥多海泊说:“要写清楚,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且富有想象力,那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富有丰富想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结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有材料可挖,题目不能太死。要给予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如:我想说说----;委屈的一件事;我的弟弟;2020年后的我;我的小发明等等。在作文的要求上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感到畏惧,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真正在生活中感到作文的成功乐趣。

当然,学生在作文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学会修改作文。修改作文也是学生作文的素质的体现。叶圣陶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体验,不能自修自改,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师每次都代替学生改,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在作文时,还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每一次要鼓励学生围绕作文不同的要求去认真改,反复读,改到满意为止。培养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习惯。

总之,作文教学关键要突出教学的生活化。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悟出作文的成功乐趣。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八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但目前一线教师仅仅停留于激趣设疑的肤浅层面,对新课程提倡的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够。为此,教师应发掘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的策略,包括目标生活化、知识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过程生活化、交往生活化、过程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从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所以,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新课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等,给学生提供生活化、时代化的课程资源,实施富有生活情趣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目标生活化。

罗素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教学目标生活化强调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需要全体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素质,坚守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向未来生活而又回归生活”,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形成科学的、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快乐成长,走向美好未来。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理解力,以树立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哲学部分教学中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克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避免无端恐慌等等。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并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地去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给学生讲清就了事。

二、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所以,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部分教师有认识误区,认为新教材已充分体现知识生活化,只需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这种“唯上唯书”的思想导致很多教师缺少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意识不到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和媒介,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和普适性的知识,必须进行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补充和整合。

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三、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四、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就要求课堂成为学生探求未知,获取真知的模拟场所和实践场所,即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质疑释疑,从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作业生活化。

作业要有效地为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也应该关注生产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业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豹尾,最考验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一环。这要求我们的作业要突破传统作业模式,即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强化,多一些开放式、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如学习化学电池后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各类电池,如地理作业布置为调查研究成都地铁的线路设计,学了戏剧单元后要求学生观看一场川戏并写评论等等。这样,以“作业生活化”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作业,摆脱学科作业的形式主义、机械繁琐、方式单一的状态,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九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作文系列化训练,即使作文教学形成整体系列,按这个系列,分年级、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训练。

从目前的作文现状来看,作文教学系列化是有章可循的。因为现行的语文课本每个单元课文的后面都有一个“作文训练”。这个“作文训练”包括“作文范围”、“作文要求”、“作文提示”等。它的设计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每个“作文训练”都有一个重点。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呢?下面以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为例加以说明。

上课开始,教师告诉学生这次作文的范围是“写一篇借景抒情的记叙文”,并指出记叙文有记人的,记事的,也有写景的。那么这类文章以前学过没有呢?在学生回答“有”,并举出《白杨礼赞》、《井冈翠竹》等例子以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如何借景抒情,即具体介绍借景抒情的两种不同方法:第一是情景分开,第二是情景交融。然后,教师指出借景抒情的关键是要“情景结合,感情真实”,点明重点。再指出借景抒情要注意三点:1、不要为写景而写景;2、景物描写要具体;3、恰当地运用修辞。

在讲述了借景抒情并明确重点以后,教师再具体指导学生作文。指出“情”往往是触景而生的。那么你看到以下的“景”会产生什么“情”呢?(或者说这篇文章要抒的“情”是什么呢?)教师板书作文题:《校园中的一角》。学生回答:本文要抒的“情”(也就是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赞美校园之美,抒发热爱学校、热爱老师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学生思考,要抒发出这样的“情”,必须借怎么样的“景”呢?学生(准备写学校科教楼的)回答,可写的“景”有:1、科教楼的壮美外观;2、科教楼实验室完备的设施;3、师生做实验时的情景等等。这时,教师再指出怎么样才能借“景”抒好“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情景结合,感情真实”。师生还可以共同分析另外的文题,如《家乡赞》等。

在进行了以上的作文指导以后,教师可再给学生读一篇范文,并作适当的评讲。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作者把景和情紧密结合了起来,有真情实感。

由于这样的指导具体而又重点突出,学生作起文来不再感到费力。有些学生写得得心应手。从这次写作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真情实感。有几个学生还写出了水平较高的文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再次点明借景抒情的重点,使学生在本次作文训练中自始至终把握重点,增强了写此类文章的能力。

当然,我这里谈突出重点,并不是指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其他的要求可适当地作一些提示。如讲到《校园中最美的一角》写什么景时,我就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详略得当。

总之,作文教学只要能按照“作文训练”的系列化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对学生的作文能力逐项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逐步明显提高。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1993年第9期)。

(c)上明语文网。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

近几年,小学生普遍出现害怕写作文的现象,因为大多数的小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即使有的同学写出了作文,但是内容非常单一,没有情感。甚至有的小学生直接抄袭作文书等作文材料。据调查显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写作素材,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记述的事情。小学生进行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只有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课堂中,才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1.1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不需要进行发言、思考,只需要记住教师所说的话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有可能把知识学死,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只是死记下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拥有着绝对的核心地位。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直被禁锢,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总是想到教师的话,而不会过多的进行独立思考。如果教师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就不会表达,更不敢创新,导致学生写不出富含情感的作文,这对这些正处于天真烂漫时期的孩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束缚,对孩子的今后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1.2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作文教学是传授学生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由于我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看重分数,这严重限制了作文的主题,使得学生不能进行个性化写作,只能以考试范围进行写作,这就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情感,非常的僵硬。

1.3受到社会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成功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我国的理工学科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济成果,这就导致人们过多的重视理工学科,而忽视了人文学科。小学生也由于家庭观念等因素产生了重理轻文的思想,不重视文科的学习,不喜欢阅读课外读物,不愿意写作,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科的竞赛考试中。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1.4教师不愿意亲自写作为小学生进行举例。

现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很少进行亲身写作,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自认为听懂了,但到实际写作的时候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多动笔,多进行自我创造,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模板,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作文本身就源于生活,所以不能将其分开,只有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有足够的灵感。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是作文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所以必须要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素材库,让生活走入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才能保证小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应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够丰富作文的内容。要将生活走入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出现在生活中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事物中的美,并且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感悟;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多发现新鲜的事物,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发现新鲜事物的时候,教师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写作机会比较少,也不是很清楚如何写作,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写作素材来源,教师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写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科学的引导;带动大家阅读;帮助同学对文章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2教师要科学地对小学生作文做出评价。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等的'不同,对同一个事情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对这种差异必须进行科学的评判,因为写作本来就是反应的自身情感的过程。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和自信。对错误的看法、想法,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改正,对正确的要进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

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对学生的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重视生活对作文教学的作用。积极的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一

摘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既是我们每天沟通的语言,也是我们文化知识传播的媒介,更是我国几千年沉淀而来的宝藏。语文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和领悟能力差一点,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语文;实践。

一、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一般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局限在语文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将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写一写,记录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生活中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也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例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生活,将生活融入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写字、认字和写作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班内举行作文比赛,以此来分享学生生活中的语文。

(二)看一看,观察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或者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忽略过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到户外聆听鸟儿的叫声。鸟儿的叫声在生活中是很容易听到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当同学们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了解了鸟儿,才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或人物传记时,可以组织学生分配角色,演演话剧小品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让同学参与进来。

二、从生活中创造教学。

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欠佳,教师教学时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只是会背会写,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本想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德国人都喜欢把花种在外面。花朵都极力地朝路人张开笑脸,这显然是因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这也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死板,一成不变的,而小学的学生们更喜欢玩耍,对一切也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天性特点来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或者留家庭作业时可以多让学生实践学习,让他们亲自体验来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放假时,教师可让学生帮家长洗脚或帮忙做家务,让他们去体会家长的辛苦和家庭的温暖,或者组织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实践作业,体会合作的感觉和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珍惜朋友间的感情。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辅助教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的事物、素材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如我们可以组织同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一些喜欢的书籍,感受图书馆的氛围;也可以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淀,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教室可以设立图书角,分享给大家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同学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书;在教学时播放一些相关的音频资料或者让学生提前在网上查阅教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具有创新意识。学生从学校走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利用好有益的资源,学生就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展现不了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查找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在讲课时请同学分享查到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放学后向父母讲述所学的知识,讲述自己认识的圆明园。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生活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将生活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授课中去,不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从生活中获得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也了解不到的知识。而且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也避免了以往只重视课文读写的现象,使更具有创新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宝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的分析与改进[j].考试周刊,2014(35):43.

[2]莫玉香.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韩燕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173.

[5]汪春长.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01):151.

作者:简永爱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塔脚小学。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二

我们课题组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已经进行了研究,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研究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研究已经结束。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步骤: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以下步骤进行: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实验分工,每个成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借鉴省内外对该主题研究的成果,经验,以保障实验效果,少走弯路;主题组成员要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做好研究记录,交流研究中的收获和困惑,并及时调整、借鉴、提高。进行主题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处理课题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更多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我们组设计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生活环境和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游乐活动情景,并将相关的数学问题穿插其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步步闯过关卡,取得胜利。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们: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探索,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主动去学数学,用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体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2、实践活动生活化。

“实践活动”重视数学的现实背景,拉近数学与人、数学与自然的距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基于这一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为载体。从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中选取活动素材,通过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的现实意义。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迈出坚实的一步。

3、数学评价生活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理念,拓宽评价内容体系,改变单一评价学习结果的状况,做到在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评价了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评价了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评价要生活化。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工作在全体成员的一致努力下,本期的研究已完成。在下一学期的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出更优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三

摘?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提升人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承担的职责。

古代文学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学好古代文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串讲”和“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应联系现实生活,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爱古文、学古文,有效地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生活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凌孜在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在幼儿园、小学禁止教英语”的提案,其理由是:我们的孩子们连自己的母语都还没学好,没必要去学习更复杂的外语。

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仔细想想确有其深刻的道理。

我们确实应该先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我国优良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然而,古代文学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思想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导致很多的学生认为古文难、学古文无用、不爱学古代文学。

因此,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避免“串讲”和“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应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让古代文学教学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爱古文、学古文,有效地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

古代文学离我们很遥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大,但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从古至今却是息息相通的。

教师在教学时,应力求从古今文化生活的角度来切入,要求贴近平民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学生人性化要求。

像古代的沐浴文化、体育运动、中国民俗和传统节日、中国古诗文名句欣赏、中国古代烹饪技术、中国古代笑话集、琴棋书画和梅兰竹菊、书法和碑帖鉴赏,等等。

让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去感悟,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思考“如果你要使自己的建议被别人接受,你会怎样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在与人的相处中应该怎么说话、怎么做事。

古代文学中处处包含着生活的智慧,时时给我们现代人生活以启示。

很多的文学作品本身含有丰富的历史故事,而且这些历史故事大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讲解这样的作品时,要联系历史,让学生来讲述当年的故事,比如《过秦论》中就有很多历史故事,如“焚书坑儒”等。

让学生运用自己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去阅读,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记忆也将会很深刻。

二、作品讲读生活化。

在我们的课堂中,古文教学“串讲”和“满堂灌”早已习以为常,除了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之外,根本就谈不上去品味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而古文经典表现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反映了人间亲情至性,是古今生活中的你我他,真实而又贴近。

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读、品味古文作品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鉴赏古诗词曲赋中抒发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去领略散文小说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去发现古文语言的无穷乐趣,去回味作品中所包含的酸甜苦辣。

针对教学特点,要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致力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古文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明白学习古文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为人处世所具有重要意义:厚积薄发,出口成章,提升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增强文化意识,传承琴棋书画等中华文化方面的修养;汲取精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陶冶性情,完善人性,净化灵魂,提升人格;活学活用,巧手翻新,为现代生活服务。

三、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古文。

现代生活中,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古代语言有许多内容仍然“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在大量地运用文言知识。

一是大量的成语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且看一篇《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钟鸣鼎食,逸兴遄飞、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物换星移……”不尽枚举;二是古文的一些称谓在生活中还在运用,比如“千金”“令爱”“令郎”“见谅”“贵庚”,等等;三是古文的一些特殊句法也越来越多地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中出现。

如“唯余马首是瞻”“何罪之有”“自尊、自信、自爱”,再如“万家乐,乐万家”的后一个“乐”,“健胃消食片”的“健”与“消”,“美容美发”的“美”都是使动用法;四是古文中的知识可以联系到现在的地理知识,如在文言文中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

因为我国处在北半球,所以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就像从南边照过来,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可以被阳光照射到,所以成为阳面;而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光照射不到,所以称为阴;五是现今大量的对联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学习古代文学就会变得轻松、有趣多了。

这些古代语言生命力旺盛,要求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眼光投向实际生活,去寻找、去发现现实生活中运用文言知识、文言句式、文言词汇的实例,真正感觉到文言语言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激发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古文难学、难懂、无用了。

四、开展“1121古文活动”

在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倡导学生开展“1121古文运动”,即要求学生每人每天有机掌握一句古代名言、一首古诗和两个成语,学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言文)。

所谓“有机”是指记住的名句、名诗和成语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材料)。

主题类可以分为读书、惜时、理想、爱国、友谊、思乡等栏目,材料类可分为人物、景物、事件等栏目。

然后,根据一星期积累来的内容,可以连词造句、连句成篇,完成一篇运用好词、好句、好诗的“练笔”。

“1121古文运动”应贯穿古代文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模仿并运用巩固。

教师可以不定期抽查和学生互查的办法来督促活动成效。

开展“1121古文运动”,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它既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陶冶了情操,又在生活中养成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6).

[2]陈友康.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

[3]党月异.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新建构[j].德州学院学报,2007(1).

[4]王双梅.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4).

[5]徐建芳.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1(2).

[6]王洪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8).

古代文学教育价值及其教学的生活化研究【2】。

[摘要]古代文学教育既是对文学的传承和传播,更是一种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从古代文学教育的价值出发,同时浅析古代文学教学的生活化问题。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价值;教学生活化。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考验。

古代文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文学的'教育价值。

古代文学教育可以将人文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和礼乐教育等等融为一体。

1、传承文化。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四

摘要: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是基于各学科的本质特征所提出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将数学教学引向宽广的生活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兴趣;有效教学。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只有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教学不再是枯燥而孤立地讲解知识本身,而是寓于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之中,才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同时更能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经过思考来提取数学信息,获取形象认知,进而上升为对抽象数学知识点本质属性的认识,实现理性认知。这样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的主体,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成就感,进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更大的学习热情。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一、从生活走向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坚持从生活走向数学,才能使数学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实现生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出新知的学习,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地来理解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认知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源泉,可以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与饱满高涨的学习热情。从生活角度来展开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讲解,而是在熟悉的生活中展开,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熟悉的生活来引入,如比赛粉刷墙壁、清扫路面等,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的讲解、机械的灌输,更能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明白要想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就必须要先计算出墙壁与路面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着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

2.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如果只是就知识本身来进行讲解,学生往往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些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只能是死记定理,硬套公式。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寓于形象生动的生活事物与活动场景之中,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来理解这些知识。如学习“克和千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观察生活物品的重量,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重65克,茶叶袋上印着200克,一包食盐的重量是500克,大米袋上印着25千克,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克和千克,并理清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一下身边物品的重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二、由数学走向生活。

学以致用,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要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要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用所学课本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以激起学生更为强烈而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可以真正领会数学学科的本质与精髓。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亲自测量教室,计算出教室所要粉刷的面积,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化运用。又如,学习了“分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长来整理房间。这是一个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增进与家人的了解,建立深厚的情感。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此富有实践性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达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认知,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服务于生活,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道德情操的陶冶、生活情感的丰富都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新课改要求,是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高效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主,以生活为桥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构建富有生活化的魅力课堂,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7).

[2]罗海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8).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五

文/胡晓荟。

摘要: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教学设计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六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生活化对提高课堂效率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又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如何将化学课堂生活化,包括教学方式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与生活相互融合;实验教学与生活高度结合。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验教学;。

很多学生觉得化学难学,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但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身影,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所关联。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就是拉近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教学方式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门学科,教师是否能教好、学生是否能学好,与教学方式有很重要的关系。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传统、陈旧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型的化学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化学知识。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做的不仅是传授学生化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化学服务于生活。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运用生活区情境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化学教师要寻找合适的生活情境,并借助生活化的语言、现实生活当中的具体事物、多媒体等合理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教学氛围。如进行“磷”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鬼火产生的环境,让学生观察鬼火产生的.地方,燃烧时的颜色、燃点等,再向学生介绍人体的元素构成。让学生根据这些情况来考虑产生鬼火的条件环境因素,然后教师引出磷的概念[1]。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学习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相互融合。

课本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要想真正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就需要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紧密连接起来,让学生不再有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感觉。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内容,将空泛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融合,用有形的事物来支撑化学理论。

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容易被学生忽略,学生从课堂内容中找不到共鸣,这样就很难将化学学好。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多让学生分享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发现生活当中发现的化学现象。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度”这节课时,教师会让学生去回忆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哪些化学反应现象是特别快的,哪些化学反应现象是特别慢的,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也使课堂环节更具可操作性,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将化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学生能够感受到实物,也就不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并且还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教学与生活高度结合。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拉近化学与实际生活距离的桥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或元素融入课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化学实验有了生活化的气息。与此同时,生活气息浓郁的化学实验能够有效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铁元素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如是实验:首先,拿出榨汁机将一个青绿色的苹果榨成果汁,这时苹果汁是浅绿色的;其次,将苹果汁倒在烧杯中静置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原本呈浅绿色的果汁变成了黄色;最后,往已经变色的果汁中加入几片维生素c,并进行搅拌,果汁又慢慢地由黄色逐渐变回了原来的浅绿色。在完成这一实验操作之后,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做出了解答:“苹果汁由浅绿色变成黄色是因为苹果汁中的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成了三价铁离子,而由黄色变成浅绿色是因为维生素c将氧化生成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了二价铁离子。”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添加了苹果汁颜色变化这一生活现象使得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元素的相关知识点,并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探索乐趣。

除此之外,课后化学小实验、调查研究等活动都能够很好地将生活与化学内容相结合[2]。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也能够从生活中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四、结语。

高中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抽象的化学知识能够从生活当中找到具体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当中寻找素材,将生活当作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课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运用,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展君梅.试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07.

[2]郭儒.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现代交际,2016(2):225.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七

与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是新一轮中职政治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教育家历来所提倡。因此,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正如陶行知所认为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承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这就要求中职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离开社会就不能称之为“人”。社会生活对人,特别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当前的社会生活,传递社会发展的各项知识。

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日常生活课堂化,政治课堂上的生活,首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二是现实生活学生化,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学生作为“人”在这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因而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更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实生活;三是可能生活学生化,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结合起来,立足现实,面向可能生活。

二、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理论依据。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这些理论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社会生活,才能避免教学脱离实际。建构主义理论也表明,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2.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学生活化是教学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并且创造美好生活的教学。我们知道在生活过程中人不是工具,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或机器。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人类业已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创造更美好的理想生活,享受更幸福的生活,与他人一起和谐地生活。

3.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需要。政治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内容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只有和生活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做生活中真正的有心人。

三、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教学内容生活化。由于教学目标的转变,即由教授学科知识转变为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和专业,这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准备了前提。

长期以来,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忽视思想政治课程。而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也就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因此,丰富的教材内容为教师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内容保障。

例如,在中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社会保障》一节中,教材中内容非常多,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六个构成组成部分都一一作了介绍,但是都比较浅,与学生未来就业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的部分也没有过多笔墨。因此,在这一节讲授时,将“社会保险”定位重点。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父母等多种途径,了解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且增加讲解本地几大企业职工保险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且也是学生明确了在未来的就业中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薪金,也要关注隐形的收入――企业给员工提供的保险。

由于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较好地领会了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感受到了学习的必要和探索的快乐,在探索中培养了实际运用的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习惯于将学生的座位排成方方正正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教师的讲台则高高在上,学生不能乱说乱动,这样的学习空间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比如在设计教学时,我试着拿走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百姓生活变化,我们中职生该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整堂课师生始终置身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活动生活化。政治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因此课堂教学要基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案例,基于生活的情境开展活动。思想政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将学生变成“美德袋”,不断地向其灌输社会认同的道德观、价值观。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因此仅仅停留在知识灌输和记忆上,而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此,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增加生活实践的活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4.课后探究生活化。中职政治课的课后都设置有探究生活或参与生活的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如教学《多彩的消费》一课,我会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采访、调查活动:去调查农贸市场、超市、商场哪些商品属于绿色商品?以及消费者购买绿色商品的习惯。采访市民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与他们的消费行为,了解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消费习惯。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每组设计出实施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在食堂和学校小卖部设立绿色监督岗,有在校园内张贴标语和宣传画,倡导“一纸两面用”“骑自行车上班”,有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废纸回收活动……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职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是中职政治课的源泉,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只有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进行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将思想政治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迸发生机和活力,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专业的学习、未来的就业服务。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八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因此,本文对将生活融科语文教学、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10-0223-01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有意安排,合理引导,体现生活中存在语文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这告诉我们: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总之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二、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端午的鸭蛋》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去超市选购咸鸭蛋,了解咸鸭蛋的主要产地,并观察咸鸭蛋的外形、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两个咸鸭蛋。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咸鸭蛋,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外壳,观咸鸭蛋的内部形态、颜色,品尝咸鸭蛋的味道。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三、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斤斤计较,经常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前不久我班上一位男同学因为书被别人弄在地上了,就大动干戈,纠集一帮人在操场里大干了一场。针对这种情况,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给学生读了《知音》上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位姓陈的民营企业家,妹妹因车祸不幸身亡,在追究事故责任、为妹妹讨回公道的过程中,发现两位肇事者(也在事故中身故)的家庭十分困难,不但原分不动地归还了其中一位肇事者已付的4万元经济补偿,还以德报怨,出钱资助另一位肇事者的家庭。读完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并联系自己及周围的实际生活谈体会。大部分学生对这位企业家的宽容大度表示敬佩,都认为应该向这位大企业家学习,以前打架的同学自觉地站了起来对自己以往的行为作了反省,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要和班上的同学和睦相处。这种以身边切实的事例来开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语文教学“生活化”永远是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美国教育家华特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我们只有基于这条“地平线”,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方能托起语文教学这轮“红太阳”,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十九

课堂上突出重点的教学,有助于教学中诸多矛盾的正确处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扎实把握,更有助于预防教学中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起抓的状况发生。做到教学重点的突出,不但是教师在备每节时,几乎都要认真思考的话题,就其范围而言,有一册书教学重点,有单元教学重点,有类似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这样的小重点等等。本文所谈的教学重点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材中的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教学重点是否突出的问题,下面就以计算教学为例,用正反两个方面,对同一课题(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26页“住新房”教学)而处理不同的两个教学案例片段,分析其教学重点的突出与否。

案例一:当学生经过分析明确事理关系抽出算式12×14=?之后,教者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讨其算式的得数,尽管与教材设计的3种方法的顺序不同,学生各自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这时的执教者感到是时候了,便非常满意的。

总结。

到:“以后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案例二:与前者不同的是,面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教者不是急于下结论,而是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法(横式与竖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意识的把横式的口算过程引导到用竖式的计算中去,最后强调的是用竖式计算,但用竖式计算也离不开横式的(口算)计算。

以上教学显而易见的看出后者的教学十分突出的优于前者,好在教者用抓联系的方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中也不难看出,突出重点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零散的,而是有逻辑性的;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越学越多,而是越学越系统。

前者的教学,表面看好像教者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不然,正是最后的那句结语,恰恰偏离或冲淡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之所以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作为重点,就是因为是为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笔算打基础的。这个重点知识也不是经过学生的商讨后得出的,而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入重点知识。这里不是说“以后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句话说的不对,而是说没用到该用的地方。在知识点是平行的情况下,应该用上这句话。例如:对于解决问题中的分步与综合列式,教材中出现这样的字眼:“可以这样算”,“也可以这样算”。都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如果学生两种或几种方法都会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教者应该清楚,列综合算式计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里不强求一律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让教者清楚的目的就是便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再如:几何图形教学中求长方形周长的教学就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口算或估算的教学中多得很在此不胜枚举。所以这句话只要用对了地方就必须得用不可。

为了防止教学走极端的现象发生,还要提出的是:既然已经确定准了(竖式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那么学生的口算就可以不用教了。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影响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更影响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过关笔算也好不哪去。其实上面已经说了,口算与竖式计算有着必然的联系。象后者那样用抓联系的方法即突出教学重点,又把相应的口算融入其中,这样一举两得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过中要摆正口算与笔算之间的关系。只有重视口算才能谈得上加强笔算。换言之笔算是重点,口算是为笔算服务的。而两者又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教材以来,教学中部分教者对于学生的口算训练重视不够,因此学生的口算能力低,一组简单的数据口算本应该脱口而出,确慢慢腾腾。即使是在有人看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也算错题,例如课堂中的学生板算,正确率低。平时需要加强口算训练,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简算的把握,圆周率中1至10π的有规律得数等等,这些都是计算的基础,运用的好不但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更有利于计算速度的提高。为突出笔算这个重点服务。

(二)”教学重点则是乘加、乘减问题的解决。

突出教学重点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教研中我们非常欣赏执教者说过这样的一番话:“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我们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案要随着学生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有一位二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课堂教学进行不长时间就发现学生不用教,就能自己熟练的得出口诀,课前已经设计好的“顺着背、倒着背、对口令背”等教学形式就显得重复,这样老师不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深化于引导学生探究口诀之间规律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为学服务。按照学生需求进一步的突出教学重点。这样一来课前备好的课书写的内容60%不管用了,教者这种舍得把备好的部分内容放弃,根据学生的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教为学服务。同时还要注意到,承认以学生为主导的同时,有的时候还要以教师为主导,决不能放任自流的让学生牵着老师偏离教学重点跑的状况。教学中最忌的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不顾忌学生的课堂上的反应如何,教者一味的把自己备的那些内容进行完才算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有这样才心安理得,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至于学生买了多少帐,哪些学生买了帐,都不去考虑。这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为了进一步说明教学重点的突出问题,再看下面两个教学实例。

1、三年级中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教学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小数点一定要对齐”这句话,更重要的是理解掌握“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所在”。如果学生明白或者体会到“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这一道理的重点,才算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知识。因此说学生理解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就意味着教学重点突出的到位了。像这样抓住重点的设计教学,学生学得的知识才是扎实的,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高,相对的遗忘率就低。但这也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当学生学完混合运算后,问学生“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就有些难为学生了,不是说这个问题不能回答,更不是有意识的回避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况且我们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华杯赛”选手。由此看来突出重点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究竟突出到什么份上,主要看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但是这里要提醒执教者,课堂上一旦学生提出混合运算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教师仅限于“这就是一种规定”的回答,这样的回答约等于没回答。执教者要清楚现在的学生就某一个方面讲知道的要比教师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妥善处理问题,可留课后作业网上查询,或者教师把这样规定的理由直接向学生表白:就拿二年级教材中6+3×4来说,如果规定先算加减、后算乘除的话,那么就要在算式中加上括号即6+(3×4),没有括号的算式要比有括号的算式简单些,更何况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需要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远比需要先加减、后乘除的问题多。借以满足好学者们的心理需求。

课堂上围绕着重点教学内容,教师不能把简单问题进行复杂化的提出,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朱玉民教授说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于刚刚跨进学校大门没几天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这个重点知识的时,3+2=5学生已经算的很好,教者却提出“3只鸡加上2只鸡为什么等于5只鸡?”的问题,相当于“3+2为什么等于5?”,学生顿感茫然,片刻之后,终于有个学生举手回答了:“老师我知道,喂小米、喂谷糠”,出现啼笑皆非的尴尬局面。如果这个问题让我们成人回答会如何呢?无非是“因为3里面有3个1,2里面有2个1,所以加在一起就是5”,这样一种带有因果关系的对一年级小学生讲比较复杂的问题让其回答,教者是把学生看的过高,成人化的教学思想必须克服。

2、纵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对于每个教学例题的呈现,无不伴随着解决问题(课改前称应用题,当然新提法有新提法的含义),解决问题教学不单独设章节。执教者在把握教材的过程中,尤其是从来没有教过小学数学的教师,往往出现把握不住教学重点的现象。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的“小熊请客”教学,其教学的重点不容质疑的应该放在运算顺序上,而不是解决问题上。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偏离教学重点的表现是:在教学该例题的设计练习时,教师设计了大量的乘加、乘减问题解决,好像只有这样才算抓住了教学重点,其理由是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解决问题是重点教学。如果这样认识问题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认识有偏差。如果把握住编排体系的螺旋上升就能改变这种偏差认识。

把握不住重点的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做的重点题目将会有限,根本达不到掌握运算顺序的程度要求,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许有的教师要问:从教材的本身,如何能看出教学重点?只要通览一下本课例题后面设计的练习题便可清楚的认识到,习题的绝大多数都是以式子题的形式出现,而不是解决问题(但也不排除少量的或者是半图半文的解决问题),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可以根据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穿插一点解决问题的题目是不为过的,什么事情都不能绝对化。至于为什么要把运算顺序作为教学重点,就是为了学生的以后学习小数混合运算、分数混合运算等打基础。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为例,教参叙述如下: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不难看出这节课教学重点,一是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二是分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的表述为混合运算顺序及相应的解决问题)。在考虑此两点都要兼顾的情况下,依据本班级的学生实际,还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把重点向问题解决加以倾斜,其原因是看教参对重点的程度要求,为什么叫“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而不是“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因为混合运算的顺序对学生而言不是什么太新的知识,绝大多数的学生一点则通。

既然找准了教学重点,就要舍得在重点上花费时间。在教师的教学中,教者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创设了很好的举措,比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只列式不计算,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思维训练这个重点上;再如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常常拿出一个算式就要求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还有的教者对板书中的重点内容用红色粉笔加以标注,借以引起学生对重点的注意。

回顾新课改的历史已经十年有余,在用新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参考书编写方面如果能把单元、章节、每节课的教学要点,尤其是教学重点加以阐明的话,这样的参考书更具有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特别是对新上岗的数学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执教者看到教材中的某一幅图,重点不知从何入手,何谈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基于这种情况,新教师就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网上请教,通过参加每学期一度的区、市级研训教师进行的教材教法辅导请教等,把教学要点特别是重点把握准,在上每一节数学课时,把握住了重点,就好比心中有了主心骨,我们的教学就知识而言才有方向性的把握。

这样看来,教学重点是由知识体系的本身所决定的。找准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读懂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来龙去脉。要求教师瞻前顾后的从大处着眼,坚持抓基础的原则;从小处着手,从具体的每一节数学课抓起。张弛有度的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紧紧的抓住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有关知识展开教学,才能更好的突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突出生活化大全(20篇)篇二十

[内容]。

――浅谈中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则是中师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顺利地担当起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开始,由于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它的特点认识不清,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应坚持以改革课型结构为重点,以写“一课一得”为主线,以改进考查办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课型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教法,还要训练技能,指导实践。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尝试着采用以下课型:

(一)理论讲授课。这种课型重在理解概念,传递信息。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和掌握概念,称为日常概念;二是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熟悉、掌握有关概念,属于科学概念。如研究、理解、掌握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小语学科的性质、任务、基本功训练等。这是小语教学的纲,是难点,也是重点,需要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小学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形成的日常概念,精辟地、深入浅出地讲解。比如,学生对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感到深奥费解,教师就结合政治课上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常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再认识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神秘感破除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讲小语教学任务,先从字面上理解,再联系教学的典型事例,逐项加以剖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从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讲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重视搜集、积累和传递语文教改的新信息,还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帮助学生排疑解难,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二)阅读讲练课。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这个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做到不要老师教就能自己阅读,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做为未来教师的中师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训练进而具备这种能力。为此,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本为凭借,按照阅读教学的程序、方法、步骤,将阅读讲练课具体化为四步教学:

第一步:自学探索。明确自学目的,提出预习提纲,教给自学方法,达到预习要求。

第二步:登台试讲。在预习基础上,自愿登台试讲,要求明确具体,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步:集体评议。边听边想边组织语言,当场进行评议,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应变能力。

第四步:教师小结。明确学习重点,补充典型事例,澄清模糊认识,评议情况。

此种课型的目的是运用所学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通过实际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讲练中,既培养了教师意识,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欣赏观摩课。一堂好的语文课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师生感情的沟通与升华,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

一是复录优秀语文课堂教学记实,供学生欣赏。在统编教材中穿插编排了不少素有定评的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实或精彩的教学片断,这是执教者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极为珍贵的材料。我请优秀语文教师复讲录音,再现了执教者课堂教学风采。这样,就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将抽象的课堂记实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录音,学生欣赏时如临其境,感受很深。

二是组织观摩优秀语文教师录像课。比如对于难度较大的“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这部分,我们组织观摩优秀录像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加深了学生对如何处理四个关系的具体认识。

欣赏观摩课,旨在通过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加强教学的师范性,加深对基本教学理论的理解,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集体试评课。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看课评课。其中有学校任课教师的课,见习中听的课,毕业实习录像课,优秀教师语文课。可评一节课,也可将几节课综合比较评;可书面评、口头评,也可在自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就事论理,各抒己见,沟通思想,互相学习。

试评课旨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语文课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学理论进一步理解、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五)实习汇报课。实习即是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触也就颇多颇深,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学习、再认识,收获也最大。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总结”这个环节,常以《实习归来话收获》为题,上好实习汇报课。具体要求是:你在实习过程中,运用哪些基础理论,解决了教学中哪些问题,收到了什么效果;存在哪些不足,吸取哪些教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在自评自结的基础上向师生汇报。

这种课旨在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培养勇于实践、勤于总结的良好习惯,通过汇报,沟通思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任务能否很好地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改革专业课的课型结构,就要突出师范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专业课的特点出发,从未来教学需要出发,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还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撰写“一课一得”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不但要调整、改革课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探索出一条突出师范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学习途径,让它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这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什么呢?就是写“一课一得”,即一堂课后写一篇学习心得。再以此为起点,为线索,分步、综合进行教师必备的各项基本功训练。

第一步――写。

一节课后,学生感触很多,要求运用课上学习的教学理论,联系自己的思想认识,联系小学语文的实际,联系见习、实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某个问题,或就某个基本观点发表见解,记录在“一课一得”本上,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实实在在的内容,像和老朋友聊天,说说心里话。

第二步――讲。

课上先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心得,旨在互相交流、学习、借鉴;而后,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说自己写的心得,旨在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再后,要求站在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意识,仪态自然地有感情地讲自己的心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教师意识和教学能力。

第三步――评。

评,即听者对讲者所讲内容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楚,语言是否简练,教态是否自然,综合进行评议。旨在促进讲者提高讲的质量,培养听者边听边想边组织语言的能力和习惯,发展科学的辩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

“写――讲――评”的学习途径,纵看是一个整体,是个逐步要求、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看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力图将听说读写熔为一炉,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

上述做法,综合起来有六方面效果。

(一)加强了预习,促进了听讲。

为了不断提高“一课一得”的质量,学生养成了认真预习和专心听讲的好习惯。有的学生说:“在老师上课前,我总要预习,发现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初步加以纠正;在听课过程中,本着寻求真理的态度,积极思考,明确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从而牢固掌握指导实践的理论。”

(二)促进课后复习,巩固学习成果。

要写好“一课一得”,就得重温教材,只有深刻理解,才能写出真实感受,这不仅巩固了学习成果,而且养成了课后自觉复习的良好习惯。有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每篇心得,必在复习基础上,确实有了深刻感受才能写好,这就巩固、加深了所学知识。到期中笔试时觉得很轻松,因为平时学的好多内容记忆犹新,写“一课一得”实在必要。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莫过于让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写“一课一得”就是最佳办法之一。一课一篇,一学年五十多篇,厚厚的一本。有个学生说:“一篇,两篇……我情不自禁地翻阅着,心里感到是一种充实,是一种享受。”同学们把《小学语文教学法》专业课的学习喻为“长征”,把一篇篇“心得”看做是艰难跋涉留下的“足迹”,把厚厚的“心得”笔记视为收获的丰硕成果。

(四)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需要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兴趣也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一提作文就皱眉头的学生,经历了一个从不爱写、不会写到爱写、会写、乐写的过程。普遍反映“一课一得”是“一举多得”,“受益匪浅”。有位同学在总结里写道:“通过写一篇篇的心得,我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有了写作灵感,一日不写就像缺少点儿什么。现在同学们提起笔来得心应手,说起话来也能滔滔不绝了。同学们都有了“入门”、“上瘾”的感觉。

(五)以写促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好口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写是讲的基础,写得清才能讲得明。读――说――讲――评,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一个学生总结道:“从在座位上读心得,到上讲台脱稿讲心得,从单纯讲,到边板书边讲,不爱说话的爱说了,不敢讲话的敢讲了,教师意识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了。”的确如此,有的还能临场发挥,有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六)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任务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着眼,而阅读和听学生讲、评“一课一得”都是调查研究的良好时机,它像一面面镜子反映出教与学的情况,它从多方位、多角度给教者以启迪和帮助,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写――讲――评“一课一得”,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专业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师范性、全面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虽然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却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有一位学生感慨地说:“每一课都留下自己的脚印,再以此为主线苦练教学基本功,天长日久,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必然会踏出一条路――一条通向成功之路!”

改进考查办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考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促进知能转化。考查能促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用于实际,形成能力。

(二)具有激励作用。考查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督促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具有反馈功能。考查也是教学的一面镜子,反映教学效果,是一种教学的反馈手段,是改进教学的可靠依据。

为了充分发挥考查的功能,采取阶段和平时适当笔试是必要的,但是根据专业课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平时的考查和着眼于能力的考查。

1.加强平时考查。知识积累靠平时,能力形成靠磨炼,为扎扎实实学好专业课,就要重视平时的训练和考查。要将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写――讲――评“一课一得”,课前预习、登台试讲和集体评议,均做为考查的项目,既看数量,又看质量,还看发展;既看写,又看讲,重讲又重评,均计入学期及学年成绩,使课堂既成为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阵地,又成为随时检查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场。因此,它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基本功训练。

2.着重考查能力。专业课的学习绝不能满足于背诵一些条文,而要在理解语文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眼于能力的训练和考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谁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的实际问题越多,他的本领就越大,他的能力也就越强,他的成绩也就越大。为此,要求学生运用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见习和实习工作,贯穿在备课、讲课、评课之中,写好《见习和实习总结》,在此基础上于第一学期末适时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我是怎样运用语文教学理论解决见习和实习中遇到的教学问题的?在第二学期基本学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后,组织观摩并全面分析评价一堂语文课,写一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小论文。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专业课学习的真实成绩。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成绩考查,应体现专业课特点,利于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新公司总经理年会的发言稿大全(18篇)

    发言稿是一种在公众场合进行演讲或发言时使用的书面稿件,它可以起到整理思路、提升演讲效果的作用。我认为我们需要准备一份发言稿吧。发言稿的撰写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

    回忆中秋节高中(汇总17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注重技巧和形式,更要有真情实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下面是一些写作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精彩的文字。

    记忆中的老师小学(优质15篇)

    优秀作文以其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和意境深远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需要写一篇优秀作文时,可以多读一些范文,以获取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灵感。冬天又到了。雪花在天上飞舞着,

    学会合作小学六年级(实用17篇)

    合作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的成功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望着街道上那些学骑自行车的孩子,我学自行车的那一

    英文书籍读后感(模板20篇)

    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作品,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碰撞。

    蜗牛观察日记(实用22篇)

    日记是我们内心世界的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接下来分享的是一些优秀的日记片段,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日记。今天,我在小区里散步。突然,在路边的草

    一年级暑假难忘的一件事大全(20篇)

    优秀作文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和层次感,使得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安排合理有序。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篇章,体味其中的独特思想和表达方式。三年级习作去年暑

    开学大会的主持词(实用17篇)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激发出更多创新思维和合作机会,为我们的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写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

    小学教师节表彰大会校长发言稿(优秀17篇)

    无论是在学校的校友会上,还是在企业的业务会议上,发言稿都是我们必备的工具之一。掌握一定的发言稿写作技巧,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出色地进行演讲。各位老师、同志们:金

    培训班家长会老师发言稿大全(18篇)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困惑。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的家长会总结,也欢迎大家留下自己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你们好!我是本班的班主任,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