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还能帮助教师梳理和整理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您是否还在苦恼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计划?不要担心,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供您参考。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一

地位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点,本课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课,在本主题中是学习的重点,同时在知识的关联中上承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下启本主题的学习内容:《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子目关系:《伟大的历史转折》共安排了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个子目间的关系是:“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分别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也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的介绍。

重点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的会召开及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解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初步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在兴趣上对历史与社会普遍感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在思维方面,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自我探究意识强烈,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记忆方面,对刺激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

生的主动性。

新课引入——时政导入法(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唱读讲传”活动吗?

生:参加过。

师:会唱红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唱首红歌,考考大家,好吗?

生:好!

师:选唱《走进新时代》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词中唱到的“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谁吗?是谁“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抉择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

设计目的:紧扣时政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间接告诉同学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并懂得从歌曲、图片等资源中捕捉历史信息。

新课教学:

(一)阅读感知——构建网络(3分钟)。

设计目的: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本课知识要点。在初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图说历史——“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7分钟)。

用投影仪打出邓小平的头像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邓小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复出的?

邓小平的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小试牛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7分钟)。

形式:辩论赛。

正方:“两个凡是”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反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设计目的:通过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将信息用在自己的辩论中,懂得举证。在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前提下,懂得这场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就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四)情景再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分钟)。

形式:模拟会场。

设计目的:创设会场情景,将“死”的历史“活”起来,一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内容”用会议报告的形式呈现,二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借会后的讨论形式加以分析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进而达到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列表对比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历的伟大转折点。(3分钟)。

结束新课:信息反馈——学生谈谈本课的收获,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3分钟)。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有三)。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三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

(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1、教法(有三)。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1、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c、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

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五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能和独立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能力不扎实。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忽视知识点的整合,课堂上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弊端,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第二册主要是中国近代史,历史时空跨度大,对历史问题的概括程度高,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感,思想政治性强、它继承了《历史》年级第一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学习单元、它总结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经历的两次历史性变革,反映了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在八年级第二册的历史教学中,尽可能教给学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线索,让学生了解所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新中国的建国史、探险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教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总结和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许多历史事物的发展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索,从学到会。

3、通过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国情、领袖创业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的能力,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

四、具体措施。

1、这学期我们继续以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思想和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史。

2、重点学习前五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辅导案例,教好每一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

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电影等、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史料的理解。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六

英中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英中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英中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情意目标: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英中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英中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英中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在讲英中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英中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呈现)。

英中战争。

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

评价林则徐。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生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为祖国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贡献。为此,课程标准选择少数民族分布的内容,使学生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1.认识伟大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和睦的大家庭。

2.认识祖国大家庭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一些有特色的民族生活。知道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国分布的位置。

3.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1.知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应该是一律平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2.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在服饰、饮食、音乐舞蹈乐器、、节日、习俗上的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事例,知道各民族之间如何和睦相处。

小组讨论、资料交流、合作探究、趣味识图、歌曲播放。

多媒体课件、歌曲《爱我中华》、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祖国政区挂图、民族卡片若干(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壮族、赫哲族、满族、朝鲜族)。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

问:喜欢宋祖英的歌吗?

板书:56个民族13亿汉约12亿。

师: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相处的怎么样呢?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吗?

课件:和睦的家庭。

板书课题: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二)合作探究深化拓展。

(1)分析课题明确题意。

解题:和睦的家庭指的是普通人家吗?

学生活动1。

小组小声交流:你怎样理解“和睦的家庭”?和睦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板书:平等友爱团结互助。

(2)引导提问突出重点。

学生活动2。

围绕课题提问题:你想了解有关“和睦的家庭”哪些方面的问题?

板书:服饰美食节日歌舞民居风俗。

课件出示:

请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话题结合教材、插图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内交流。

话题一你能说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吗?

话题二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话题三少数民族有哪些美食?

话题四少数民族的住房和我们一样吗?

话题五少数民族有主要有哪些歌舞音乐?

话题六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

(3)合作探究教师参与。

学生活动3。

选择自己小组喜爱的话题结合教材、插图及资料进行组内交流。

(4)畅谈汇报深化扩展。

学生活动4各小组结合教材、插图及资料畅谈汇报。

话题一你能说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吗?他们分布在哪些省?

板书:蒙维傣壮赫哲满鲜。

学生活动5趣味识图(出示中国政区图)。

将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贴到地图上的相应位置。

(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壮族(全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赫哲族(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满族、朝鲜族)。

话题二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6畅谈不同民族的服饰。

傣族: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窄袖紧紧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银腰带统裙长至脚踝,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充分展示了女性的“三围”之美,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师: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师:同学们愿意欣赏这些漂亮的民族服装吗?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八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八年级历册第四学习主题的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由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较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影视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教师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客观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影视资料及讨论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继而,设疑“全国人民是经过怎么样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取得的胜利,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将学生思绪由兴奋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使学生确切理解中共正确的作战策略与全民参战的的结果,也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及时而必要的,为全面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本子目中主要采用引导,质疑等方法,落实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本课第三子目内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本课重点,我组织学习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本内容联系了中国近代列强侵华的五次战争,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纵深比较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较全面的历史思维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本课主要由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我采用边授课边解疑,最后归纳小结的方式完成。

八。说课后作业。

面对当前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史实等行径,我强调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提高警惕!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道出“西样一号的成功研制的时间和意义。

2.了解人民海军和空军建立的基本史实。

3.知道我国“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的组成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

2.讨论探索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认识科技强军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两弹一星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找有关的资料、图片、影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整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课本“导入框”,讨论回答:导弹和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承上启下,教师讲述:“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那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呢?请大家阅读课文。

二、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观看视频,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

课程标准要求:

(1)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特点;

(2)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选用典型事件,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此框题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就教材的内容及地位而言:《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内涵和影响,通过讲述西周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下一课的“变革与争霸”做了知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对学生有较大的兴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在不存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捕捉到受其影响的不少影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可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这一热门话题,以期学生能够感悟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容以及作用、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探究精神与分析能力,提高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评价史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提高其对初中社会开卷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能力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能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大家一定看过《封神榜》,请大家说说其中你比较感兴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2、教授新课。

(1)西周的建立。

教师:周朝改革了周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成。并在中国历史年代尺上画上西周起讫时间段。

(2)分封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第二自然段,观察西周形势图,理解分封制的内涵。

教师提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通过读图、学生了解了西周的疆域、远远超过前代。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周武王,你将如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通过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宗法制。

投影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图和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与作用。

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提问: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度又以什么形式来体现呢?读图册p32页《西周分封与宗法关系图》,阅读p70第三自然段,理解宗法制的内涵。尝试用形象的图示表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

讨论:西周的等级制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画图形象揭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礼乐制。

投影有关“鼎”、“编钟”的图片(并伴奏编钟音乐,了解编钟是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乐器),教师结合图片补充周朝礼乐制度的内容。强调礼乐制度的作用。

评一评:哪一组活动效果好?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p71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欣赏音乐。当代音乐与周朝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哪些不同?

2、西周的礼乐制度有什么作用(积极的、消极的)。

设计意图:通过文物图片和音乐伴奏,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周朝的礼乐制度,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助学生对礼乐制的理解。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会共同探索,学会通过个别现象去分析问题。

3、小结新课。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构造周朝礼乐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方位地维护周朝奴隶制社会的等级秩序,最终构建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悠久影响的“礼乐文明”。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一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运动》。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堂课的教学。

本节课是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它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体验中开拓思维。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为实现教学目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通过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创设情景,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紧跟着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考虑到声音和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播放《五四回声》的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2、抢答探究培养双基。

这个环节以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的形式推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选项进行抢答,选项是老师根据知识结构设置的,与一般的选择题的呈现模式不同,老师只给选项,不给题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地选择,选出认为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如:屏幕打出(1920191719191918)这四个年代,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1919,理由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我引导学生从口号入手屏幕给出四个选项,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理由是: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外争国权”是向谁争?争哪些国权?“内惩国贼”是惩处哪些卖国贼?他们代表哪个阶级?通过层层设问,学生逐渐明白五四运动的性质,即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由于八年级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性认识上是不足的,所以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新”。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突出了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个重点。

在抢答探究中,老师会通过链接一些图片资料来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果说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那么即兴演讲就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

3、即兴演讲真实体验。

在学生了解了五四运动之后,我播放电影《我的1919》剪辑片断,在学生被当时人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和感动时,我让学生开放思维、畅所欲言,进行即兴演讲,同时学生在自己渲染的爱国氛围和营造的真实场境中体验历史。为下面感悟历史,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4、迁移拓展情感升华。

当学生还处于激昂的情绪中时,通过设问:五四运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让学生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五四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老师先现身说法:“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把我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育工作中去,爱岗敬业,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贡献我的青春和力量。”并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和自身情况谈感想,在学生的开放式回答中,课堂达到一个高潮。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后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策划一期主题班会,从而将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我就是通过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创设了多种学习情景,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设疑导学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思维空间,学生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中参与课堂,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占有有效资料和信息,以解读者、研究者的身份学习历史,变被动的“听课”、“接受”为主动的“感知”、“建构”、“体验”、“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设计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从“体验、探究”中,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体验。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历史,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历史,在感受和交流中学历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能用历史视角来审视现实的眼睛,有一个能用历史思维来思考现实的头脑。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三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三、教学目标: 。

1、了解和掌握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发起大规模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朝鲜战争示意图》,认识“三八线”的位置及朝鲜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

教学流程: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图三:1950年美国带领下的“联合国军”帮助大韩民国,越过三八线并占领朝鲜半岛绝大多数领土,改变了原来的半岛格局。

“联合国军”改变了朝鲜半岛原来的格局,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

第二章:美帝挑衅------毅然出兵。

第三章:战场博弈------打出国威 。

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 。

介绍志愿军英雄事迹,包括邱少云、黄继光。 。

展示:邱少云、黄继光图片。

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国人民誉为什么? 。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章:崭新时代------启示后人 。

同学们学习本课后,你认为抗美援朝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1、祖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2、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

3、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

4、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

5、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 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们身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总书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你知道是什么吗?实践中国梦的目标。

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片段 。

六、课堂检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

根据材料,你认为“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

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司令员是谁? 。

(3)举出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

(4)综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四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

难点: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五

一、导入:“旧闻播报”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六

基础知识:。

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海地独立;“多洛雷斯呼声”;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思想认识:。

1.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殖民者的压迫、掠夺。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贫穷落后,激起拉美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在独立运动中,拉美人民联合起来,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取得反殖斗争的重大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通过分析,让学主认识到联合起来,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英雄。

能力培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进步。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重点分析: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南美逐渐成为斗争的中心。两支起义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西班牙殖民者发动进攻。实现了配合作战。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奠定了拉丁美洲信心国家的基本格局。因此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在教材中并没有完整的描述,学生分析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因为独立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初三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师过程中,运用相关地图(有条件的运用课件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进军路线做详细描述,并在进军过程中显示两支部队解放的地区)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感。培养他们史地结合的意识。可以适当分析南美的地形特点,体现起义军在进军过程中的艰巨性,为分析战争胜利原因打下基础。

难点突破方案: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在拉丁美洲革命一目讲述完成后,提出问题拉丁美洲人民在斗争中面对的侵略者是哪几个?在等到学生的回答后。连续提问,面对三个对手,拉丁美洲人民仍然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原因何在?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战争的性质,领袖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各国人民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几个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难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殖民统治下的拉丁美洲。

1.欧洲殖民者掠夺金银和开辟种植园。

2.美国和法国革命的影响,拉美国家民族意识与西班牙,葡萄牙矛盾尖锐.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这些给拉关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与痛苦。长达300年的殖民剥削和压迫,激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这正是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

1.海地的独立--揭开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

早期海地被西班牙侵占。17世纪末,海地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国海上最富庶的殖民地。法国殖民者占领这儿;原来的印第安居民几乎全被屠杀始。大批运来的黑人奴隶占海地居民90%。1789年法国大革命,海地人民在"自由、平掉、博爱"这个革命口号的激励下,在自己领袖黑人民族英雄杜桑领导下,建立军队,英勇战斗。起义军热爱自己的领袖,称他为"卢维杜尔"(即:替大家开道路的人),在杜桑领导下,海地人民先后打败西班牙、英国、法国侵略军,统一全岛,宣布独立。法军被迫投降。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地球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终于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诞生了。海地革命拉开了拉美独立战争的序幕,树立了以弱胜强、小国能够打败大国的先例,推动了拉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拉美独立运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规模,影响最深的是伊达尔哥发动的墨西哥独立战争。

2."多洛雷斯呼声"。

在墨西哥,殖民统治力量较强,阶级矛盾尖锐。长期被奴役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种人对西班牙统治者怀有无比的仇恨。19世纪初,拿破仑率军侵入西班牙,西属美洲殖民地人民趁机起义。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多洛雷斯镇的神父伊达尔哥敲响了当地教堂的钟声,集合当地人民,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进步纲领,大大激发了墨西哥人民的革命热情,唤起人民的斗志。以"多洛雷斯呼声!,为标志的墨西哥独立战争开始了。起义军与西班牙殖民军展开了战斗。1811年伊达尔哥被敌人俘虏、英勇就义,但他得到了人民对他的尊敬。人民把他发出"多洛雷斯呼声"的日子一9月16日定为墨西哥独立尊他为"墨西哥独立之父",永远怀念他的伟大功勋。1822年成立墨西哥联邦共和国。

3.南美的独立运动。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南美独立运动》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述。

北部主要是爱国者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战争。玻利瓦尔出生在委内瑞拉-个土生白人贵族的家庭,从小热爱祖国,在求学时就下定决心要打碎殖民者加在人民身上的锁链。在打击西班牙殖民军的战斗中,他宣布要废除奴隶制,解放黑人奴隶。答应在革命后给一切参军的战士分配土地。贫苦大众踊跃参军,革命力量迅速发展。他由海地进人委内瑞拉,跋涉千里、越过冰冻的安第斯山.取得波耶加战役的胜利,解放波哥大城,结束了西班牙在哥伦比亚的殖民统治。回师解放委内瑞拉,再向西进,到厄瓜多尔,最后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南部,圣马丁在阿根廷训练军队,率军越过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突然出现在智利平原,1818年智利独立。接着圣马丁又从海上进军,同秘鲁人民配合、解放利马。1821年。秘鲁宣布独立,但当时那一带还有2万殖民军待消灭。

中部的战斗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协同共战的。在打击西班牙殖民军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支援,共同对敌,玻利瓦尔尤其强调拉美各国之间的团结,他说:"在一起,我们是不可战胜的。"这正说明联合起来,反对外敌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战斗中,他们艰苦顽强、百折不挠,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人民这样歌颂玻利瓦尔"解放者啊,整个世界,和平的世界,曾产生在你的手中。是啊,由你的血产生了和平,生出了庄稼,长出了谷穗",尊敬地称他为"南美的解放者";圣马丁也获得"祖国之父"的尊称。

1822年圣马丁和玻利瓦尔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会晤,商讨清除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的最后据点。关于这次会晤,圣马丁曾向玻利瓦尔说:"美洲将不会忘记我们两人相互拥抱的这一天"。

4.葡属巴西的独立。

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拉丁美洲革命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到1826年,拉丁美洲国家基本独立。

【巩固小结】。

拉丁美洲这一政治格局的出现,源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自己的努力,打碎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成为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事件。如果把他和北美独立战争放到一起看的话,那么整个美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课后作业】对照美洲地图找出拉丁美洲新兴国家的相应的位置。

板书设计:

第19课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一、背景。

1.欧洲殖民者掠夺金银和开辟种植园。

2.民族意识增强。

3.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二、经过。

1.海地的独立——揭开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

2.“多洛雷斯呼声”

3.南美的独立运动。

4.葡属巴西的独立。

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探究活动。

制作历史小画报。

1.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搜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学习的能力.

2.上网查找资料:拉丁美洲包括哪些国家?这些国家是在何时独立的?现在状况如何?

3.根据搜集的材料,绘制拉丁美洲的历史小画报.

4.在教室展出,学生自己平分.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七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__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重回故土。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__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的12﹪提高的20__年6月的99.3﹪。

(3)到20__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八

课程标准: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编写、表演小历史剧;引导学生课后撰写题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小历史剧:《鸡毛飞上天》。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议一议: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看谁找得快: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看图片《农民纷纷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郊区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加深认识。

教师简单介绍手工业合作化的情况。

公私合营。

身边的历史:参观当地的一两个老字号店铺,并请管理人员简单介绍一下该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成果汇报)。

教师解释“公私合营”的概念。

学习与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十九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二十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八年级历史教案说课稿总汇(优质21篇)篇二十一

教材内容: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洪秀全将西方的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并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势,不久天京陷落,中国历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虽然失败但意义深远。本节课即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纲领、意义及教训。

一、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导入本课。

【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问】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

【答】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这场运动担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总结过度】对,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但是它兴起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赋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这节课我们去深入学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相关范文推荐

    高执行力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并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未来的热情和渴望,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秘密的花园读后感参考(通用18篇)

    读后感是读书人与书籍对话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中的思想和深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秘密花园中的小主人公

    托班幼儿安全工作计划(汇总16篇)

    通过制定安全工作计划,可以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以下是一些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安全工作计划案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安全问题

    读书节的开幕致辞(热门15篇)

    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经过充分的准备,我校第x届双语读书节活动从今天开始了。在今天的开幕式上,我想和大家重温一下我们很多同学都熟悉的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读书好。

    春雨桃花高中(优秀24篇)

    1.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个人能力的手段。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雨像一道帘子,细细的雨点密密地往下跳,雨点儿之

    我是小草参考(热门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水平的杰作,它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是小草,普通的草。

    体验生活荟(通用20篇)

    阅读优秀作文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让我们的写作更富有内涵和品味。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体验其中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五一期间,为了体

    阳光小路之旅(优质20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线索铺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篇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坐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下,欣赏着自己用稚嫩

    护理专业学生见习报告(热门14篇)

    护理是一种与人沟通、理解和疗愈的艺术,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理实践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报告(1

    西游记高中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高中(优秀15篇)

    读后感既是自我反思的机会,也是与他人分享思考和交流的平台。以下是一些畅销书的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来评判这些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轻轻地拂去书面上的灰尘,翻开《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