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

时间:2023-11-02 作者:字海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

读后感可以增加我们的阅读动力和兴趣,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以下是一些读者对文学作品情感共鸣的读后感,值得一读。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一

卢梭生于路易十四逝世前,死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终其一生皆被笼罩在专制的阴暗年代中。他生于瑞士的日内瓦,常常以日内瓦公民自居,但自16岁为生活所迫逃离日内瓦之后,与法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是当时启蒙运动的中心,而卢梭则是启蒙运动中最深刻的批判者。

在本论中,卢梭这样说道:“让我们抛开所有这些事实,因为这些与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毫不相关。”这说明了卢梭在本书中所描述的人类历史并非事实,而是“有条件的假言推理”。而在第一部分的末尾,卢梭又这样说道:“我承认我将要描述的事件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我只能通过一些推测来作出选择。但是,这些推测,当它们是从事物本质中所能做出的最接近事实的猜测时,当它们是我们得以发现真理的唯一方式时,便成功地转换成推理的依据。”

卢梭笔下的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有两大特性:自我保存与怜悯心。前者,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它代表着极为有限的最低生存需求,并使得人类只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后者是人类的天然道德,它使得人类不会对其他人作恶,除非是自我保存受到了威胁。如此一来,“游荡在浩瀚森林里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同时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欲望,而且可能一辈子不会单独认识任何一个其他同类。他不为情欲所牵绊,自给自足,只拥有这一状态下应有的智慧与情感”。既然如此,人类的发展似乎就全部被否定掉了,既然“每个人都从相同的起点出发”那么不平等和社会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就是“私有财产”。

第二部分的开头就是这样的断论:“谁第一个将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毫无顾忌地说: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以天真的人对此信以为真,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一阶段,因此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主张政治要对人们追求私有财产的活动进行督导,减轻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危害,并且控制公民的占有欲。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二阶段是法官的设立,因为社会一开始是建立在普遍的协议之上,“只有当缺陷和骚乱持续不断地增长的时候,人们才会最终想到将这一公共权力托付给某些个人的危险方式,才会想到委托一些法官去保证人们决议的执行。”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三个阶段是合法权力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在前两个阶段催生了贫富的差距与强弱的悬殊后,该阶段完成了主人与奴隶的对立,所有的不平等终于抵达彼岸。

当人们进入到社会中,就产生了各种情欲,需求逐渐增加,虚荣变成了每个人的枷锁,所有人都为之劳累着、焦躁着,“野蛮人过着它自己的生活;而社会人只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中,因此,他也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相互间产生依赖之时便是奴役关系形成之时。所谓社会契约是富人和权贵为了控制穷人和被压迫者而使用的狡计,它旨在让过去的篡夺行径变得合法,政治权力促进了经济不平等的合法化。政府依靠同意得以运转,而同意却建立在虚假与谎言之上。专制国家由此“抬起了它卑鄙的头颅。它贪婪地吞噬着国家各个部分美好且健康的东西,直至践踏法律,蹂躏民众,最终在共和国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在二百余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论不平等》,会发现文中的关于野蛮人的推测早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推翻,卢梭所提出的许多论据也不再具有解释力,文中对于怜悯心的论述其实陷入了用道德论证道德的循环论证之困境中。卢梭所认为的存在于自然状态的平等仅仅是一种建立在完全独立的个人和有限欲望之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也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卢梭对自我保存和怜悯心两种品质的呼唤和对社会中所产生的各种情欲的批判,以及对饱受不平等待遇的人们的关怀,却是我们应该看到并保存的人文思想。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二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三

一直心心念念阅读《社会契约论》,但又觉得牟然阅读如此一部大著,总好像缺了一点什么。最后,还是选择先阅读卢梭的自传《忏悔录》,看看他所处的时代,听听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忏悔为书名,可以感受到卢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态度真诚地回望自己的一生,书中毫无掩饰地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读者,包括所有美好的、丑陋的。

卢梭的前半生是穷苦的、无助的,但我却在他潦倒的生活中闻到一丝丝“小确幸”的味道,虽然在物质上困苦,但爱情、友情却是真挚而真实的。

后半生,卢梭功成名就,但光环的背后却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骗,最终使他走向灭亡之路。

纵观卢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后的苦难,可能有时代、观念、宗教、利益、权势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的真诚、坦白、善良,对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点。但我觉得,导致悲剧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质上依赖、依靠别人。少年和成年的卢梭一直依靠别人保护而生存,物质上的依靠和依赖使他失去了自主独立选择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断发出为己为人的呐喊!

读《忏悔录》,就如观赏一幅卢梭的画像,每一个故事就像在卢梭身上扣一个枷锁,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庆幸自己活在当代,相比卢梭的时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卢梭,也不能逃脱被别人扣上各式各样枷锁的命运。而当代,个人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现代人的枷锁更多是自己给自己扣上的。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档,欲望减少一分,心灵强大一点,内心坚定一些,其实,追求个人的自由真的并不太难。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四

真的,我很喜欢卢梭的作品,很早就读过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的《社会契约论》,他的《新爱洛伊丝》,他的《爱弥儿》,他的《忏悔录》。

最近,我又翻阅了《忏悔录》,再一次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深深的激动之中。卢梭,这位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在这部受人敬仰的自传里,记载了自己从出生到一七六五年被迫离开圣彼得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忏悔录》里充满了激烈的冲突:有阶级的冲突,有人性的冲突,有思想的冲突,还有卢梭和社会的冲突。《忏悔录》是卢梭人生观的自白,是他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它和他前期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教育小说《爱弥儿》一样,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宣言书。

在五十岁时,曾有人建议卢梭写一部自传,他没有动笔。他是一个出生于日内瓦钟表匠家庭的平民孩子,自幼丧母,从小寄人篱下,十四岁外出谋生,当过学徒,曾有一段时间衣食无着,一天到晚过着流浪汉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广泛地接触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再通过自学,成为一个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知识界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有资格写下自己走过的坎坷而辉煌的历程,可是他没有写也不想写。他认为写自传难免要牵扯到还健在的一些人,他不愿为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七六二年,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出版,惊慌了封建贵族阶级。他们下令焚烧《爱弥儿》,并要求逮捕作者。卢梭不得不逃到瑞士而后又逃到莫蒂亚。教会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又流亡到圣彼得岛。不久出现了一本攻击他个人生活和人品的小册子《公民们的情感》。这本小册子是伏尔泰写的,伏尔泰曾和他一样,都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曾在同一战壕里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摇旗呐喊助威。这使得卢梭尤为痛心,他的精神几乎失常。因此他要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于是他怀着悲愤而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血和泪的《忏悔录》。这部自传名为“忏悔”实是“控诉”。它是作者为自己的存在而辩护的一部充满悲情的作品!他愤怒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强权即真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朽。这是一部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

卢梭是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出现在《忏悔录》里的。他是一个钟表匠的儿子,身上本身带着下层的尘土和气味。因为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苦难和不幸使他有机会接触了社会下层的平民,所以,在他的《忏悔录》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民的世界。

这是一群多么可敬可爱又可亲的平民!这些平民虽生活在十八世纪法国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的精神状态品德氷平都值得尊重和颂扬。他们有自然淳朴的人性,有乐于助人的品质,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出色的聪明才智,有健康的生活情趣。他挖掘出这些平民世界里最美好的东西。譬如,作者写到他的姑姑,她是多么富有柔情:“姑姑为人好说好笑,很温柔,容貌也可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的神情、目光和姿态,如今还都历历在目。”作者写到一个冒着被税吏发现后就会被逼得破产的拿出丰盛食物款待他的农民:有一次,卢梭去观看一个地方,特意离开原路,结果迷了路。走了几个小时,疲乏已极又饿又渴,于是走进一户农家。那个农民家里很简朴。他请那位农民按价计算给他一顿饭。这位农民拿来了仅有的面包和牛奶给他吃,这点东西对饥饿的卢梭来说还远远不够,在确信卢梭是一个诚实的人后,这位农民从小地窖里拿来一块上等纯小麦面包,一块虽已切过但却非常诱人的火腿,还有一瓶葡萄酒。等卢梭吃完了付钱时,农民战战惶惶地告诉他不要钱,并说不能让税吏知道,否则要倾家荡产的。从这个农民身上,卢梭不仅看到了平民的好客和慷慨,还看到了处于底层的不幸和胆战心惊的生活。还有,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多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然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的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但人格高尚而且还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平民乐师麦特尔和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巴克勒;女仆玛丽永……这些人的身上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辉。难怪作者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由此可见,卢梭心中对平民的思想感情不是装腔作势表现出来的,而是他遇见了太多后自然而然的流露。法国人圣·勃夫说:“没有一个作家像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这么卓越不凡。”

如果说卢梭对平民的感情可以在他对平民阶层的叙述描写中观其一斑,那么,卢梭对自己作为平民而感到骄傲的感情则表现在他对自己的描述中。

卢梭在《忏悔录》中,很自豪地把自己当作一个平民。他把自己的“真实面目赤祼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万能的上帝啊……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就是卢梭作为平民最大的自信!写《忏悔录》前,多少人骂他为“疯子”、“野人”,但他深信自己的灵魂比他们高贵。他敢于公开表示对下层人民的深情,而在当时教会统治一切的时候,谁有胆量敢这样做呢?在《爱弥儿》中,他提出培养自然人,进行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在这里面渗透着他平民性的深度思考和深刻思想。借对爱弥儿的教育揭穿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腐朽,借对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提出了对女子教育的改革,倡导教育必须重视感情顺其自然。拉马丁说:“卢梭是法国的第一位情感作家。”这种情感不但体现在他不以自己出身布衣而感到卑贱,体现在他对底层的平民有一颗多情的心,更体现在他对孩子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中。他认为培养的人就应该正直善良多情,虽然他的多情招致了他一生的不幸,几乎摧毁了他的人生。他厌恶宫廷厌恶野心厌恶虚伪。他不惜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机遇的古丰伯爵。“我毫不惋惜地抛弃了我的保护人,还有我的教师我的学业我的前途;我也不再等待那几乎是已经很有把握的幸福的到来,便开始了一个真正流浪者的生活。”可以说,他视官场为粪土,因为这里面充塞着肮脏的交易,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他宁可流浪也要远离那种寡廉鲜耻耽于肉欲的享乐生活。

因为卢梭是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所以他习惯了贫穷的生活。他崇尚的是精神世界的富有,因此他对读书“有一种罕见的兴趣”,“我除了读书之外,什么都不想干”。从童年起,他就阅读了大量书籍。他寄居在华伦夫人的家里后,更是获得了良好的自学条件。长期的博览群书唤起了他高尚的情感,形成了他高出上层阶级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为他倡导自由平等的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为他创造了作为杰出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至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都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的伟大贡献!

卢梭生活在充满虚荣和奢侈的社会环境中,却保持了一种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宫廷演出他的歌舞剧《乡村卜师》时邀他出席,他故意不修边幅以示怠慢,显示清高,表示与众不同。国王要亲自接见并赐给他年金,他为了“以后敢于讲人格独立主张公道的话”而拒绝。

卢梭崇尚个性自由反对奴役。在《爱弥儿》中,他塑造了一个崇尚理性、独立思考、决不盲从、具有民主思想、对普通人富有同情心的青年爱弥儿形象。主人公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在生活中,爱弥儿保持着健康美好的情趣,喜欢大自然的豁达,喜欢田野的清静,向往农村的淳朴,享受花草遍地色彩斑斓,享受夜莺啼春百鸟合鸣。

孟德斯鸿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很富裕,一生过着安适的日子,他的出身和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世界观的保守。伏尔泰生于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不为衣食所愁,最初受到的教育也是贵族教育。狄德罗虽然也经受过贫困的生活,但他从未像卢梭一样饱经磨难。卢梭的生活经历注定了他对不平等的社会充满愤恨。从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开始,到《新爱洛绮丝》,到《爱弥儿》,再到《忏悔录》,无不充溢着对贵族阶级的反抗精神。

在《忏悔录》里,我们不但看到了众多的平民形象,而且看到了作者自己怎样从一个平民成长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不难理解,卢梭的平民思想感情是他人生经历的必然结果。所以,他跟十八世纪同样是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伏尓泰与狄德罗比起来,更具平民性。正因为更富平民性,卢梭在他的《忏悔录》里也不隐瞒自己的恶习和有时表现出来的市井无赖的习气。他对自己的否定和暴露恰恰证明了他的平民性。在他之前或之后,哪一个贵族思想家和文学家坦露过自己的心迹?他的否定之否定,更是体现了他的平民性思想的伟大。

卢梭作为一个伟大的平民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作品中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他对感情的细腻描写和重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对劳动人民深刻的同情,使他既成为法国十八世纪最具平民性的哲学家,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流派一一浪漫主义文学。德国伟大作家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二百多年过去了,历史烟尘滚滚,却遮掩不了《忏悔录》中闪烁的平民性思想。

这,就是我在《忏悔录》里有关平民性方面思考的一点收获。

这,也是我在《忏悔录》里舀的一瓢水,与大家分享。(陈阵)。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五

二百多年前的经典,在今天看来应该容易阅读的,事实上,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容易,简单的想法往往增添了阅读的困难和难度,因为不重视、不用心,所以阅读存在障碍,这障碍使你欲读却难以流畅的阅读下去。

卢梭之后的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的理论学说,进化论成为流行一时的学术;但这丝毫不影响卢梭学说的伟大和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和探究,正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孜孜以求地探究不平等的起源,结果到头来仍然没有一点头绪,“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整个地头绪繁杂,难以梳理,这正是思想的深刻之处,难以洞察之处,难以言说之处,这是哲学家、乃至思想家穷其一生探究的根本问题。

不平等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平等的社会一直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和终极任务。卢梭生活的年代,正直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先贤学者从当时社会出发,希望社会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状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正是这项崇高的使命感意识,从自己独特的经历出发,从社会现状的洞察,思考人类走向未来的道路从来不乏伟人智士。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言行,一直践行者对理想国的憧憬;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从未停止对儒教学术的探究;耶稣和乔答摩悉达多,为人类道德的重塑殚精竭虑,21世纪的到来,对平等和不平等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格局和学术。

今天重读这部卢梭的经典之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任然能感受到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浪潮的冲击下,思考成为现在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成为最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狂欢化、戏谑化、碎片化和信息化、时尚化让一切的探讨成为多余和累赘,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降临到我们这一代,物质至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时代,可能成全了这一代,也可能摧毁了这一代,这是最好的一个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一个时代。

平等的探究一直没有停下来,也不可能停下来,除非人类裹足不前或者停止不行,这还是个问题。

致敬卢梭,致敬那个启蒙的时代!

致敬这个时代,致敬为平等不停探索的人们!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六

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天,低气压使我有些憋气,只能懒懒的窝在沙发上看书。今天终于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心中有些感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了卢梭。卢梭先后做过学徒、仆役、音乐教师、剧作家、作家等,还学过数学、音乐、化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虽然没有进过专业的高等学府,通过自学和请教朋友也能精通各方面的知识,通过读书、旅行与深入的思考,成为世界历史上有名的大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与文学家。

很多家长都早早的给孩子选择了以后发展的方向,我却不能苟同。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没必要非要在单行道上行走。所以,只要有条件孩子喜欢学又有精力学习的技能就让孩子学吧。孩子喜欢读的书也尽可能让孩子去读。

开卷有益,我始终认为孩子多读读书比多玩几局游戏要好得多。只要家长身先示范的引导,从小就经常带孩子去书店逛逛,到图书馆坐坐,每晚抱本书和孩子读读,讨论讨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从事哪个职业,干什么工作是现在很多孩子都迷茫的问题。这也必将影响到大学课程的选择。非常赞同国外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其实不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历史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素养。没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想要在学术上走的远根本就不可能。卢梭之所以能在哲学、文学等方面有那么深的造诣,与他深厚的各科知识基础和丰富的阅历是分不开的。所以,不要急于考虑专业,打好文化基础是关键。

但是,我很难理解写出教育巨著《爱弥儿》的卢梭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选择。卢梭曾经有过五个孩子,全部被他送到了巴黎的育婴堂。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也许因为自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许不满情人的教育水平底下,卢梭把孩子送给育婴堂抚养。但是我还是不认同这样的做法。这就像现在有好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教不好,送到贵族学校或者请个家教就好了。还有那些国内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认为是国内的教育太严压制了孩子的天性,送到国外接受自由的教育,自然而然就好了。可是,在国内家长眼前盯着老师天天看着都不能好好学习,到了国外家长鞭长莫及,任其自生自灭,缺乏自律的孩子怎么能发展好呢?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教育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方能教育好孩子啊!

不过,《爱弥儿》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教育专著。虽说以前读过,今天禁不住再次翻看,很有必要反复阅读。让孩子自然生长,在实践中学习,确实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啊!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七

《忏悔录》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另外两个来自卢梭和圣奥古斯丁),是俄罗斯文学巨子托尔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而闻名。

书中还简要总结了历代圣贤对人生奥秘的总结,引用了苏格拉底、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罗门《圣经传道书》、释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简而言之,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厌倦了肉体感官的束缚,把死亡看作是一个解放的机会,一个与圣贤交流的机会;所罗门的传道书认为一切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佛祖在菩提树下领悟生命,得出的结论是人必须摆脱各种外在的诱惑,看透自己,才能摆脱生与死的轮回;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虚无。

作者对自己的青年和成年经历有着深刻的自我批判态度。毫无疑问,他经历过一些忘乎所以的日子,但他仍然同意,他必须在出生之前进入这个世界,他必须有这样的经历,以获得对生活的最终深刻理解。

作者的结论是理性不能理解无限,不能否定生命。只有信仰才能赋予生命意义;然而,信仰不是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只有人民把握生活的真谛,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八

“既然我所见的人都是善良的榜样,而我周围的人又都是最好的人物,我怎能变坏了呢?”

对音乐的癖好是源于他的姑姑。在音乐中他寻找到了入世后的最初的感情。“这样,我就开始养成或表现出一种高傲而又温柔的心灵,一种优柔怯懦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这种性格永远摇摆于软弱与勇敢,犹豫与坚定之间,最后是我自身充满了矛盾,最后是节制与享受、欢乐与谨慎哪一种都没有得到。”靠,怎么发现我正陷入这种矛盾之中,幸运的是,我不是他这样的伟人,偶尔自扰之,没人会难为你。

卢梭啊,他的父亲和一个上尉发生了矛盾。他父亲正直而坚强的性格使他在那个社会只有离开日内瓦。随后,卢梭开始了他在舅舅家的寄宿生活。两年的乡村生活,“把我的罗马人的严峻性格减弱了一些,恢复了童年的稚气”,我现在还是很幼稚啊,想来,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后,我的确进步了,感觉这个世界越来越唯物了。

“这种淳朴的农村生活给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谊。”他和他的表兄相处的很亲密,而且他们之间的友谊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在卢梭开来,他对他表兄的感情超过了对他哥哥的感情(是的,卢梭还有一个哥哥)。到这里,卢梭除了身体上瘦弱一些以外,其他的都还算完美。有一对恩爱的父母并且是爱情的典范,还获得了真挚的亲情和友谊。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九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同样真诚地披露自我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是卢梭先生最激励我的一段话,他直接写出了他的心声,他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那个时代真正的他还有那个时代一个普通人民所有的压力。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我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由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他有条件在这部自传里展示一个平民的世界,让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卢梭自我的平民家族: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把这样多的平民形象带进十八世纪文学,《忏悔录》就是这样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诬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

《忏悔录》中那种平民的自信和骄傲,主要还是表此刻卢梭对自我形象的描绘上。他在那个充满了虚荣的社会里,敢于公开表示自我对于下层、对于平民的深情,不以自我“低贱”的出身、不以他过去的贫寒困顿为耻,而宣布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朴自然视为自我贫贱生活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他骄傲地展示自我生活中那些为高贵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闪光的东西以及他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所持续着的那种精神上、节操上的丰采。

卢梭在《忏悔录》中写十八世纪这个阶层的精神状况、道德水平、爱好与兴趣、愿望与追求。在那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述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向持续着完美的记忆。

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曾说“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方,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方,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这种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

在《忏悔录》里又有了再一次的发挥,他这样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这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能够见到的。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我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他告诉读者,他从自我那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多情的心”,虽然他把这视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向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实感而自豪;他又从“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情”,虽然他之后也做过不够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友情与功利之间选取了前者,甚至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谊而高唱着“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感情和美人”,离开了为他带给“飞黄腾达”的机遇的古丰伯爵。在他看来人具有自我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我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我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构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敢于“在巴黎成为专制君主政体的反对者和坚定的共和派”。他眼见“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对压迫他们的人”又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对奴役,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虽然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并且在这个国家里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联合在一齐的疯狂攻击”,但他对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法兰西民族寄予了坚强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们会把我从苦恼的羁绊中解救出来”。

他对感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个性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应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就应包含着人类一切完美高尚的东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深挚、持久、超乎功利的柔情,有时甚至近乎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他恋爱的时候,感情丰富而热烈,同时又对对方持续着爱护、尊重和体贴。他与华伦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净的感情生活,那种诚挚的性质在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的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又洁净无瑕!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道作了长途旅行,始终“坐怀不乱”。他有时也成为情欲的奴隶而逢场作戏,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抛弃了这种游戏。他是十八世界里那个黑暗社会压迫下生活的万千普通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不是最惨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样令人同情。读《忏悔录》这一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卢梭,品《忏悔录》这杯酒,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其中由于课程和时间的原因,间隔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现在只能模糊的记得大概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本书是卢梭自身经历的一种回顾,类似于一种自述,讲述了卢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母亲因为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时父亲也因为与人发生争执离开了日内瓦,后来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他学过雕刻,在宫廷当过差(为国王进行土地登记工作),当过音乐家庭教师,写过剧本,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见解,也是一个作家和教育家,有诸多情史,在上流社会之间游走,有过辉煌多金的时刻,也睡过公园的长板,朋友众多。

以前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平等的自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思想。当他学雕刻觉得不适合自己时,会选择毅然地离开出去流浪;当他在宫廷当差时,认为这种工作过于呆板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就辞掉这份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当他的曲子获得国王的赞赏邀请他到宫廷就职时,他选择了拒绝。这种对自己的向往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的一种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饭,没有睡觉的地方,他依旧会选择去远方。

在我看来,这种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践行自己的想法,会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话,每个女生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渴望独立与自由,但现实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于大多数女性的心里。同时我感叹于卢梭的才华,在音乐、哲学、教育方面都有研究,并非现在的“术业有专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为一本自述,他并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点。他与很多夫人产生过暧昧,毫无掩饰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意,曾经同华伦夫人同居,依靠华伦夫人才能活下去。她与戴莱斯交往时,与妓女在一起过,当戴莱斯怀孕后,与其他女子暧昧不断,将自己的子女抛弃,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长大,孤儿院能给与他们更好的教育,他也会嫉妒,也会有贪婪。这些对于自身阴暗面的记录,是我所感叹的。人们可能会反思自己一生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这些方面描写的如此详细并让世界所知,因为人本性就是青睐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从而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至少现在的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看完这本书,对卢梭的了解进了一步,心里想法很多却无从下笔,阅读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抽出时间再阅读这本书,有进一步的感触,也希望下周的读书笔记提升记录价值。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一

卢梭,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自传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卢梭在书中称:“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和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是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卢梭实践了他自己的这一诺言,他在《忏悔录》中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在这种活那种情况下产生过一些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下流的行径。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他以沉重的心情忏悔自己在一次偷窃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永的头上,造成了她的不幸,忏悔自己为了混一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应该承认,《忏悔录》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使它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卢梭这个钟表匠的儿子,从民主政体的日内瓦走到封建专制主义之都巴黎,从下层人民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像他这样一个身上带着尘土、经常衣食无着的流浪汉,和整个贵族上流社会当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他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只是在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之后,才逐渐脱掉听差的号衣,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这就使他有条件把这个阶层的情绪、愿望和精神带进十八世纪的文学之中。

由于作者的经历,他有条件在这部自传里展示一个平民的世界,使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卢梭自己的平民家族: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等。在《忏悔录》中,他所注重的是平民人物的思想感情、品质、人格和性格特点,对人物的形貌描写是很不充分的,但却足以使读者了解十八世纪这个阶层的精神状况、道德水平、爱好与兴趣、愿望与追求。在这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在他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是这样总结的:“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

卢梭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曝露出来,最直接的动机和意图,显然是要阐述他那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把人看做是自主的个体,人自主行动的动力则是感情,他把感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因此,感情的真挚流露、感情用事和感情放任,在他看来就是人类本性纯朴自然的表现了。

卢梭无疑是十八世纪中把个性解放的号角吹得最响的一个思想家,他提倡绝对的个性自由,反对宗教信条和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他傲视一切地宣称,那个时代的习俗、礼教和偏见都不值一顾,并把自己描绘成这样一个典型,宣扬他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感情、兴趣、意志为出发点,一任兴之所至的人生态度。这些就是他在《忏悔录》中的思想核心,这也是他在自传中力求忠于自己、不装假、披露一切的根本原因。而由于所有的这一切,他的这部自传自然也就成为一部最活生生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了。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二

《爱弥儿》集中体现了卢梭“自然教育”的理念。在这本书开篇就说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即他自然教育主要是指对儿童的教育要顺从自然规律,使之身心得以自由健康地发展,而不要过多地进行人为干涉。

他认为人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知识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滴加以控制的。基于这观点,卢梭反复强调教育要尊重和保护儿童自然的天性,对儿童的自由的捆绑和束缚是对其天性的残害。

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

在卢梭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即平等、自由、善良的人,也是真正的人,没有职业、地位之分,更无高低、贵贱之别;但这种人不是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在文中说到“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剥夺他的绝对存在,而给他以相对的存在,并且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

卢梭认为教育内容应该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请看第二卷。

1、学会忍受痛苦。在262页中间一段,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育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珠命运的打击。在第二卷也提到“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2、体力教育。另外一种进步使孩子们觉得哭泣是没有那么必要,这种进步就是他们的体力的增长。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的娇生惯养。“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教育方法:

1、身教代替言教。他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在文中卢梭也运用了多个例子阐述了这一教育方法,他反对说教的方法,而是鼓励教育应训练儿童经得起他们有一天必然遇到的打击。把他们浸在河水里,让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

优秀致卢梭的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三

首先,我认认真真把这本晦涩的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有的地方甚至反复读了好几遍,尽管这个过程对于我而言十分的艰苦,但即使如此,我依然坚持把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艰涩难懂。

这本书大概就是想通过一大堆冗长的论述来说明作者的一个观点,也就是:人生而自由,由于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通过订立一种契约,来建立一种作者称之为主权体的东西,建立主权体,又是为了维护主权体内内每个人民(主要指原来签订契约让渡自己的一些权力的那些人。)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利益,但是如果国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也就是原来契约中说要维护权力让读者利益的这一要求.),甚至是与这一要求相违背,那么,契约就失效,人民有权通过推翻国家来收回自己原来让渡的权力(作者认为,契约一失效,人们就立马恢复到了原来的自由状态,因为人生而自由)。这就是书里面大概想说的观点。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不少的西方历史史实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作品。然而,一方面,我对于西方的历史,就了解的并不详细,举个例子,书中第一卷就提到了奴隶制,对于这种制度,我的认识仅处在只知道西方有奴隶制这种层次,但具体是怎样的奴隶制,在奴隶制之下发生了什么事件,西方人对于这种制度有什么样的观点,我一无所知。他举的这些例子我基本上就不大了解。另一方面,他在里面提到的那些书和作者的某些观点,我也基本上未曾听说过。因此,这本书读起来十分吃力,我觉得这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兼容的缘故。我过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的历史,对于中国的历史,我又偏向于明史,在哲学上,我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哲学,对于西方哲学,我也仅仅只有粗略地了解过西方哲学史。我觉得,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自身的知识体结构与作者的知识体系之间交流的过程,若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知识结构相差过大,这种交流往往难以达成,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读者的知识结构虽然难以与作者的知识结构进行交流,但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作品中吸收到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许对于读者会有所启发,与读者的知识结构产生共鸣,这一点,或许就是我这次阅读有所收获之处。

以上为整体的阅读感受,接下来让我从各章节中找出一些能够与我的知识结构产生共鸣的部分来淡淡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卷。

本卷主要谈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这样一个过程,并指出了公约的根本条件。

第三章论最强者的权利。

本章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作者认为强力并不能带来权利,但强力可以迫使人们服从,但人们对于强力下的服从并不具有义务,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利才有服从的义务。作者在这里把权力分成了合法的权力和强力权力,人们对于合法的权力具有服从的义务,因而这种权力构成了权利,而强力迫使人们被迫服从,人们对其并不具有义务,因而强力并不构成权利。在这里,权力与权力在意义上是不一样的,以前我经常把二者混淆,读完这一章后,我大概可以感受到二者的区别了。合法权力与强力权力的区分又让我联想起了中国古代对于导之以德与导之以刑观点,虽然仔细追究,中西之间还是有不同之处,但我认为可以把西学中更合理的观点赋予到中学的解释之中,让刑法与德礼之辩拥有更理性而明晰的内涵。

第四章论奴隶制。

本章有一些关于战争的重要观点。战争决不能产生不是为战争目的所必需的任何权利。如果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对方的武装力量来获得某种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那么人们就有权杀死敌方的武装人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杀死敌方武装人员与战争的目的是有关联的,一旦敌方武装人员解除了武装,那么此时,他将不再属于敌方武装力量的一部分,杀死他与实现战争的目的不再有关联,因此,别人将不再有杀死他的权力。这恐怕就是中国古代“杀降不祥”的原理。这个观点也成为了现代国际战争中不杀战俘原则的伦理依据。但在本文中,作者希望以此来论证奴隶制的理论基础从一开始就是不成立的。另外,在本书的第二卷第四章论生死权中,有个与之有关联的观点,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处死那些罪犯。作者指出,由于罪犯的罪行是在破坏国家的法律,攻击社会的公共权利,他是祖国的叛逆,在这种情况下,他已不再是祖国的成员了,甚至可以把他等同于国家的敌人,因此,国家对于罪犯的处决,可以看做是一场国家与反国家者之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家的目的是杀死那个破坏祖国法律的反国家者,来实现对国法的维护,杀死罪犯是与这场战争的目的是有关联的,因此,国家有杀死罪犯权利。

这章涉及第一卷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公约的基本条件: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全部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都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七章论主权者。

本章中我关注的观点是: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每个人无法保证对政治共同体的绝对忠诚,这种不忠诚的积累为共同体的破灭提供了可能,共同体应对此有所限制。但人们组织政治共同体的最原始动机不正是想要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吗?这又让我陷入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问题...

第八章论社会状态。

第二卷。

本卷主要谈主权和立法方面的问题。

第二章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本章谈到政治家缺乏对主权的正确认识,把不可分割的主权分割,把主权的派生物当作主权本身进行分割。在这里,之所以会把主权进行分割,很可能是因为混淆了主权与行政权力,主权由人民共同体的意志构成,任何与之相关的个别或局部的行为,都只是其派生物,而不是主权本身,比如,像司法权,外交权,这些权力,它们实际上是由主权产生的法律运作而派生的,但我在一些书籍中,却有见过像外交主权,司法主权这样的词,我认为这有可能就是一种本体与派生物的混淆。

第三章公意是否可能错误。

当人民能够充分了解情况并进行讨论时,公民彼此间又没有任何勾结,那么从大量的小分歧中总可以产生公意。但是当形成了派别的时候,形成了以牺牲大集体为代价的小集团的时候,每一个这种集团的意志对它的成员来说就是公意,而对国家来说则成为个别意志。如果当一个集团足够的大,以至于超过了其他一切集团的时候,那么结果你就不再有许多小分歧的总和,而只有一个唯一的分歧,这时,就不再有公意,而占优势的意见不过是一种个别意见。以上这个观点,即是公意发生错误的原因,此时的“公意”,只不过是一种以公意形式表现出来的个别意志罢了。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党争之弊,那些结党之徒,往往是为了营一己之私,通过党派的势力来为自己的仕途寻找一个稳定的立足点,一旦进入了某个党派,这个党派就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发生了关联,许多人为了这个小集体,不惜以牺牲整个国家的利益为代价,许多迫切的国家问题,往往因为党争而丧失了解决的机会。现在西方的某些国家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反对党对于执政党的反对动机,往往是从本党的利益出发的,而非根据整个国家的利益来考虑,其反对不是建设性的反对,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要是执政党的观点,都反对,以此来证明现任的执政党是多么的不如本党,当这些反对党上台后,也常常为了扩大本党的影响力,把上届执政党的政策进行不加取舍的否决,只要是上届的,就是错的,就都要否决。这就是在为了小集团的利益来牺牲整个大集体。那些看似多么民主而符合公意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党派势力下的个别利益。

第四章论主权权力的界限。

本章很长。与我有共鸣的一个观点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使一种更美好的、更稳定的生活方式代替了不可靠的、不安定的生活方式,以自由代替了天然的独立,以自身的安全代替了侵害别人的权力。他们所献给国家的个人生命也不断地在受着国家的保护;并且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捍卫国家的时候,这时他们所做的事不也就是把自己得之于国家的东西重新给予国家吗?对此,我的看法是:当我们为国家而战斗时,我们所想要捍卫的,是国家所赋予我们的安全,当国家灭亡,这种所来自国家赋予的安全也不复存在之时,我们将更加的不安全,这时,我们将以冒更大的危险为代价来维护这种安全。在契约订立之前,处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需要通过频繁的搏斗来维护自身安全,当契约订立之后,人们将侵害别人的权利放弃,换来的是国家赋予自身的安全。国家通过集体合力所产生的机制形成了震慑作用,维护了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当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捍卫国家时,我们所做的事也就是在捍卫自己的安全。

第五章论生死权。

第六章论法律。

本章主要谈政治体产生以后,需要由立法来赋予其行动和意志,我用正常的人和植物人来类比有法律的政治体和没有法律的政治体。法律是政治共同体的产物,因而结合了意志与对象的普遍性,在执政机关中某个个别对象所发出的命令属于行政命令,而不是主权行为,因而是可以不具有普遍性的。所以,政府在履行职能时,如果平时决策都是部门中某位一把手说了算,这就属于个别对象的行政命令,若长此以往地依赖于这种行政手段,会导致决策缺乏公意,这种个人专断,也是腐败滋生的根源。而依据法律来进行决策,则可以使决策更多体现公意,有效防止腐败发生。

第八章至第九章论人民。

这三章基本上在讨论人民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大概想说制定法律要遵循人民特性,国家的领土,资源,人口等条件对于法律与制度设计的影响。我在想,以前五四时期部分激进者,曾经认为国民是多么愚昧,把一些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土壤环境下产生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中国人民,我倒是觉得,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强大的皇权力量,与之相适配的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土壤环境下培育出了懂得顺应国家意志,服从集体,富于献身精神的忠良臣民,纵使这些国民有时候自私自利,有时候胆怯懦弱,但是,利己之心,爱心生命这本身就是人的天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顺应并引导这种天然的国民特性,用他们的利己心来引导他们为国效力,保护好国民的生命安全,使国民在安逸的环境下从事劳动与生产,为国家积累物质实力,根据这种现实的条件来创制与西人不同的法律制度体系,从而发挥这种国民特性的优势,当现实与理论发生矛盾了,需要改变的是理论,而不是现实,当医生无法医治好病人时,只能说明医生的医术有问题,而不能说病人的病生错了,当国民特性与西方的法制制度体系无法兼容时,应根据中国自身的土壤环境来修正这种法制制度与本土特性相适应,而不是过于理想化地谈如何“改造国民”,把一套不合国情的价值体系强加于中国人民。西方人的法律制度,也是同样根据他们自己的国民特性与社会土壤而设立的。

第十二章法律的分类。

此章有一个观点:“国家的强力才能使得它的成员自由”。国家的力量来源于人民,唯有人民懂得如何服从集体意志,为国尽忠,国家才能获得力量,国家又运用这种来自于人民的力量来捍卫人民的自由与全社会的共同福祉。清末,民智未开的中国人民,受到数千年的皇权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懂得了服从与效忠,但对于个人的自由与主权体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能够保护成员的人身自由与财产等观念并不明晰。但这二者并不是相互冲突的,而是可以在充分发挥了服从与尽忠的国民天性基础上,使像追求自由平等这样的观念对其进行补充。传统的价值观念下的中国人民在获得了新的价值观念补充后将会用自己的服从,效忠,献身精神来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主权体,同时,这个主权体将坚定不移地捍卫这些忠良国民的人身自由。当我们顺应自己的理性,来服从集体命令,效忠国家时,我们所服从和效忠的,也同时是我们自己。当一个人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意气用事之时,他往往会用自由或个性的名义来掩饰这种非理性所带来的实际不自由。

第三卷。

本卷主要谈政府与政府的形式。

第一章政府总论。

谈主权体,政府,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民公意产生主权体,主权体立法产生政府,政府维护法律。

第二章论各种不同政府形式的建制原则。

第八章论没有一种政府形式适宜于一切国家。

这章的标题本身就是一句名言。另外,里面说劳动少而出产多的地方,则需要国君制来统治,以便君主的奢侈能消耗掉臣民过多的剩余;因为这种过剩被政府吸收要比个人浪费掉要好得多。但这种情况下,它们迟早会产生革命,使得事物又回到自然的秩序。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历代的王朝更替,和作者说的情况有类似之处。但我尚不了解发生这种现象的原理是什么。

第九章论一个好政府的标志。

作者有一个令我感到有点怀疑的观点,就是:政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它的成员的生存与繁荣。而他们生存与繁荣的最确切可靠的标志是他们的数目和他们的人口。因此,在排除了其它特殊的条件后,一个在它的治下公民人数繁殖和增长最多的,就确实无疑是最好的政府。那个在它的治下人民减少而凋零的政府,就是最坏的政府。根据这个观点,当今世界最好的政府应该是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而最坏的政府则是欧洲一些国家以及日本政府。中国政府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那些列举的西方国家政府是不是世界上最坏的政府,我无法下结论,但印度政府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总觉得用人口来衡量政府好坏不大靠谱。

第十一章论政治体的死亡。

政治体犹如人的生命,必然会死亡,但人可以设计好的制度,尽可能延长其生命。再强大的国家终会有灭亡的一天,再好的政府,也终究会倒台,再精巧的制度,终究会崩溃。万事万物,终究是不能够永恒的吧?一代又一代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努力,可以使人的寿命不断提高,却永远无法使人永生,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科学家,可以延长政治体或社会共同体的存在时间,却也不能保证它们可以永远存在。

第四卷。

本卷主要在讨论一些政治制度设计的问题,大多和作者的那个时代背景和一些相关的历史环境有关,如果不了解这些相关信息的话,在读其中部分内容时会感到吃力。本卷有共鸣的地方不多,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第八章论公民宗教那一章说道宗教在西方政治中起到的作用,但作者坚持宗教活动不能够直接干涉现实中的政治生活。这让我想起了在中国,儒家伦理几乎就是宗教的替代物,在古代,儒家伦理对于政治的影响十分之大,大到官员们几乎都在把国家中各种技术问题转化成了道德问题,国家大大小小的事务中都统一采用这种伦理准则作为评定标准,这种儒家伦理高度影响政治的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往往利大于弊,可惜的是,中国没能像西方那样,基于自身的社会土壤,通过内部力量的变革,完成政与教之间的分离,使儒家思想通过改革在社会层面继续发挥像今天西方宗教那样的作用,而是通过一场矫枉过正的变革,把原来的政教全面抛弃,转而接受了西方的政治体系,当然,不是说这完全就是西方的政治体系,想要把西方的政治体系完全照搬并建立在中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它必然会根据中国的社会条件而有所变化的,只是想说,现在的这种政治体系的基本原理与背后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

相关范文推荐

    精选石油采样心得体会总结大全(22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对所学和所思的自我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应用知识。如果你正在为写心得体会而纠结,不妨先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灵感。

    最新科学美之源的心得(模板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不足。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

    2023年父与子读后感二年级(案例15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简洁有力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2023年大学毕业数学论文题目范文(23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掌握知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请大家认真品读以下的范文范本,相信它们会对你们的写作技巧有所提升。敬爱的老师、亲爱的

    优质初中体测心得体会报告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个人经历、感悟和思考的总结与概括。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总结学习或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这些范文

    最优联盟学校教研活动总结(模板22篇)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记录下活动中的亮点和成功经验,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借鉴和运用。阅读以下精选活动总结案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活动总结的撰写要点和技巧

    热门三方协议解约申请书(汇总21篇)

    在签订合同协议之前,双方应当进行充分的协商和沟通,明确双方的意图和目标。在下面的合同协议示范中,你可以了解到行业内常见的合同条款和格式。____________

    实用合伙人买房简单协议书(模板19篇)

    一份有效的合伙协议不仅可以为合作双方提供法律保护,还可以为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合伙人制定的合伙协议范例,希望能给你一些启示。

    2023年舞蹈兴趣班通知(汇总18篇)

    通知的效果取决于发送者的表达能力和接收者的接受能力。下面是一些常见情况下的通知示例,供大家在需要时参考。本学期由我担任舞蹈班的老师,孩子是属于自愿报名,自愿参加

    最热参观酒业心得体会(模板21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中的感悟和思考。想要写一篇出色的心得体会吗?那就不要错过这些精选的范文,它们或能给予你一些帮助和启示。丛台酒业,作为我国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