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

时间:2023-10-29 作者:MJ笔神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

范文范本所具备的杰出特点可以成为我们自己写作时的借鉴和参考。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别中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作用的范例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写作要求和规范,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范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老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二

《全日制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分别简称为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丽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

如果把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稍加对照,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中所融注的现代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而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三

农村中学的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们忽视了在教材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多,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户外场所、图书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农村高中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资源普及率不高,为了高考,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作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能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校外实践活动很少。例如,《奇异的自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完成习作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发利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千姿百态,风雨雪霜、日月星辰、辽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峦、果园农田、海堤森林、园林花卉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自然风光独特,农村学生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选择相应的季节,带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环境,再现作者描写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学习有关田园劳作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把农村自然风光当作素材性资源,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力,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写作以田园劳动为背景的习作,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个性化作文水平。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鼓励学生到风景区,为游人服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农村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尽管语言文字日趋规范化,而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还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将其作为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积,饱含着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结晶,让学生积累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词汇,根据发音与语义考察词义的演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让学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风民俗,体现出各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礼仪、道德倾向,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家庭成员这一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学习与家庭的联系。例如,学生可以请爷爷、奶奶讲述昨天的故事,了解农村的历史;请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经历,体验父母的辛酸劳苦;请哥哥、姐姐介绍大学校园,为学习注入动力,既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融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组织学生开展“我爱我家”“青春漫步”等活动,在学生作文中挑选出佳作,请家长欣赏。例如,家庭相册记录了家庭成员的精彩瞬间,是学生了解家庭的窗口,每张照片中,人物的神态表情、着装背景,都隐藏着一个个故事,挖掘这些故事,了解家庭的变化,了解家庭历史,开发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电视新闻,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它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第一时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通过电视了解最确切的新闻信息,开发电视课程资源,开展社会调查,掌握翔实的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发展探究与合作的精神。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四

近期,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初中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教师的引导调控才是第二位。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评价、合作交流……要想得到及时有效地展示,实践证明,就要把教学工作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平日学习上。在活动中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训练,有时为了一个训练点可以把课时延长。下面,就我的块状训练具体谈谈做法。最初可以通过小黑板出示训练内容及过程,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做,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懂得按照这个程序去操作。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五

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1] [2] [3] [4]。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六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前组织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初中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广大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初中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初中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七

人们犹如一只蝴蝶,在茫茫的人生路上,常会因世界的庞大而迷失了方向,正是一个心中的意念,一向领导着我们,它就是理想,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坚实的目标。正是这个人生的目标,他措使着我们奋发向进,最终攀上人生的峰。

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的理想目标,而理想是完美的,理想既又是伟大的,许多人抛弃了理想,可理想却从未抛弃过任何人。我坚信,有理想的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律师,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那衣着端庄的律师们,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地为他们的当事人洗清冤屈时,心中的那颗敬佩之心不由自然地燃烧了起来。我多么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像他们那样在法庭上替我的当事人洗清冤屈。

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是我的崇高的理想,正是这个崇高的理想一向在我的人生路上提醒着我,当我累了时,它会提醒我“你不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吗?”当我读书厌烦时,它会提醒我“你不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吗?”就这样,当我松懈时,它会提醒着我。无时无刻,这理想的意念跟随着我一步一步地踏上人生路。

也许你会问我:“你为什么要当一名律师呢?”那么我会告诉你:“我想当律师不仅仅仅是为了我在学业、事业有所成绩,而是为了能帮忙受冤屈人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此刻正在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努力奋斗、筹划着。因为我明白,一味的光凭想象是不会有什么好人生的。所以,我务必付出于实际行动,使那理想一步一步地靠近我,直到征服它。在生活中,我务必从一些藐小的事情中领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上,我务必努力地从书上得取丰富知识。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就应冷静对待,头脑清醒地处理,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有耐心以及信心地处理周边的事物。在学习上,我们应虚心纳谦,抱以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努力向进,为自己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得一篇。

文章。

的《理想》开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就是这样,它是我们人生道路的警示灯,在无私的理想面前,我们务必努力克服它,做为生活的强者。

朋友们!你们心中的理想目标,为了它,我们努力奋斗吧!让我们持之以恒得成功,最终攀上人生的峰。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八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分别简称为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丽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

如果把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稍加对照,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中所融注的现代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而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5.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并非可以直接成为语文教育课程,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因为只有在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有效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从课程理论上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一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鉴别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标准,是国家教育目标、个人发展需要、教师教育水平三者的有机统一。(1)在实际开发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相应的素质;第二,审查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以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和主导方向;第三,了解对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条件与分布状况,如自然环境、名胜古迹、经济文化状况、文化名人(物)、民俗风情、节日文化等,以备有选择地开发利用。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具体策略的运用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制约: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教师的观念、素质与风格。这四个因素水准及其协调程度构成了课程开发利用的质量。在实际运作中,这四个因素又不是简单地呈现和平铺,而是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作用。事实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从具体而微的问题、课题、情境等人手的,也可以说,是以某一问题、课题、情境为起点或基点而开展的。

1.从问题角度看: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

2.从课题角度看;可以以社区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和对象,把它们纳入课程学习的视野,进行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包括现代传媒技术所呈现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以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重要议题特别是“综合性学习”设计的课题为研究主题,调动、发掘校内外可资利用的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3.从学习情境看;可以到大自然中探求语文学习资源;可以到家庭中发掘语文学习资源;可以到校园、社区中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以专家、学者、教师为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

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具体表现在:

1.在“引言”和“阅读提示”中加强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七年级上册“写在前面”的一段引言中,编者把语文学习比作“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生活之旅、文化之旅: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语文的‘丝缕’。”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课本将提醒你借助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并学会与人共享。”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阅读提示写道: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9课《老王》阅读提示写道:

阅读这样的提示,让我们感到:课本再也不是金科玉律了,而是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人间万象、大干世界、人生感悟可以尽收语文课程的视野。

2.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化石吟》(七年级上册)后共有三道“研讨与练习”,其中的两道是这样的: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根据自己的条件,课外请教老师、专家,或观看专题片、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课文《邓稼先》(七年级下册)后有这样一道“研讨与练习”:

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上册)后有一道这样的“研讨与练习”:

下边两题中,任选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采。

3.设置“综合性学习”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为“这就是我”。在这一综合性学习中,同学们“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风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自我”中发掘自我教育的课程资源,并与同学共享。第二次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为“漫游语文世界”,其主要活动内容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也可以单独一人),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不难看出,这样的活动实质上就是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活动。七年级上册中的“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的起源”等综合性学习课题,均是把语文学习的“触须”伸向人生、人类,家庭、社会,科学、自然等。再如,七年级下册中的“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马的世界”以及八年级上册中的“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收集资料”等综合性学习单元,或给予课题的导向,或给予方法的引导,或提供研究开发的路径包括提供网址和工具书等,其根本指向都是为了推助师生开发利用语文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内外语文资源的课程教育功能。

1.处理好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系。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搞好课内课外结合,使语文课内课程资源得以增殖,使课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使二者互补共效,相得益彰。新课标和新教材关注并重视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由此而轻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教育价值。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不是有所区别的。就其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动摇,只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决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事实上,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并非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甚至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相互转化、对接与融合。既要发挥课内课外资源的各自优势,更要尽可能地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

2.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在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中,学生将会更多地直接接触实际生活,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和提升:在关注学生参与实践、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间接经验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价值。掌握了经过反复检验的间接经验,就可以避免直接经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简化“尝试错误”的过程。就学生学习而言,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不能因重视课外学习或在实践中学习而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堂教学。

3.处理好知识、智力、能力培养与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学语文,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其学习内容亦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性,我们从上述“综合性学习”单元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综合性学习课题,都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关涉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两个方面。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学习资源或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时,应该时时关注两者统一,努力做到求知、启智、练能的过程,也即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反之亦然。

2.系统优化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所谓优化,主要是指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切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3.潜课程观。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2)。以往,我们在谈到课程及其实施时,只注意到“显课程”,而忽视了伴随其间的潜课程。潜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就已存在,而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将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尤需我们注意。比如,在开发家庭学习资源时,可能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学生的体察能力、理解能力,但也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创伤、甚至伤害了学生的感情等;再如,在对社会上学习资源开发利用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多方面的正向引导功能,但其中的消极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设计课程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潜课程因素,使显课程和潜课程互相补充、互促共效,发挥潜课程教育的积极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然,潜课程中大量的内容是无法预先计划的,只能在随机出现时因势利导,相机为用。

1.遴选、鉴别的能力。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语文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切性;在资源相对贫困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充分利用现有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2.组合、变通的能力。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生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语文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以上从新课标、新教材、新教师三个维度探讨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这三个方面构成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枢纽工程,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根本性问题。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将会迎来更多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课题,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或课题,就能把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崭新的天地和更高的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13[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23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版,第222页。

/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九

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学习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帮助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培训,通过专家的讲解和指导,我在理论的形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了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对教学导入、备课、教学评价的认识,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有标可依,有律可循,学习起来方便至极。这个学习页面的课程设置,突现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特色。在这个学习页面上,通过专家引领,帮助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我对学科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准确地把握了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通过培训让我更加坚信在现代社会里,必须教育民主化,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有尊严,学生也有尊严,每一个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品德是否有缺陷都有他的尊严。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尊重,方能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在信息时代,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都可能不如学生,那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伙伴朋友关系,真诚地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在聆听示范课时,能真实的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学生,教师不是虚情假意的表扬,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揣磨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化的语言更利于学生接受,表现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更显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培训,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研讨,我在课堂教学方面获得了很多的经验,开阔了视野,学习积累了很多教学的好方法,好途径。如;在导入方面怎么样更科学合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学生应该怎样做,老师怎样起引导作用;在课堂设问方面有那些技巧;在板书方面怎样更清晰,更全面等等。

通过培训,很好地解决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原来在教学中一些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

从教xx年,感觉到自己身心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当然是苦恼、疲惫多于快乐,悲观、失望多于勤勉,狂怒、焦躁多于平淡,尤其是在教学工作中和处理一些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时难免会带有情绪,有时候工作方法也会流于简单,粗糙。通过反复学习后,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必须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之处于健康,和谐的状态,这样才会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才能培养出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位同志都是一颗螺丝钉,担负着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失误,都可能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影响,造成学生终生遗憾,甚至酿成事故。为此,对待每一项工作,学校每位教职员工都要努力做到小心示范,认真育人。

永远记住: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样样做楷模。其次,我们还应学习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联系各界教育力量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健康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教育改革的浪潮正向我们涌来,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愿意在小学教育这块充满生命力的园地里努力耕耘,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流,快乐成长。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说,教师的工作是最需要良心的。这颗良心就叫责任。我们将永远凭着这颗良心,把无私的爱和无限的责任奉献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第三,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必须是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空间,感谢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促使我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大步前进!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十

[摘要]基于初中语文课程设置与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整合,构建以“专题阅读”“名著阅读”“互联网+”为内容的多维阅读体系,丰厚学生阅读积累,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整合;专题阅读;名著阅读课程化;“互联网+阅读”

一、研究缘起。

语文课程、教、学三个方面构成了富有律动的语文生态场。在这个生态场中,课程是其中的土壤,教是园艺技能,学是充满生机的植株。

三者只有和谐发展,这个生态场才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从语文学科发展现状看,这个生态场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次,从课程内容实施上看,阅读与写作发展极不均衡,普遍存在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

最后,从语文教学方面看,在阅读教学中,重单篇教学,轻群文与整本书教学现象突出。

这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格局视野。在写作教学中,重叙事抒情轻批判说理现象、假大空的文章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加深语文阅读的广度深度、重视语文实践、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我们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知识的传播途径上看,阅读是从客观世界到个体知识的输入过程。基于这种价值认识,我们要丰厚现有语文课程内容,多元开放,推进名著阅读课程化,加大整部书的阅读力度,广开源头活水,要打碎阅读的功利性枷锁。

只有让阅读者自由轻松地进入文本,阅读个体才能展开一次心灵旅行,走向语文愉悦阅读实践,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写作是个体对客观世界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的价值判断。从知识的传播途径上看,写作是个体将认知投射于客观世界的输出过程。基于这种价值认识,理性思辨是写作的核心要素。

当前,在写作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肤浅苍白的现象极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源头阅读量偏少。其次,在写作教学中,过分重注叙事抒情、轻视批判说理的现象较为常见。可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才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鉴于以上认识与思考,我们决定进行课程整合,构建“陆海空”多维语文课程体系。

“陆海空”多维语文课程体系是以落实立德树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取向,以课程再造、名著阅读、“互联网+”为实施路径,以培养具有民族情怀(有根)、独立人格(有种),心怀天下(有爱)的未来公民为育人目标的一种立体化、多维度的语文课程体系。“陆”即为课程再造,以专题阅读为主,通过开放性、实践性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愉悦阅读、深度阅读;“海”就是海量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通过推进名著阅读课程化,将名著阅读与理性写作结合起来;“空”就是拓展阅读时空,推进“互联网+阅读”,打造师生、亲子、生生共读的阅读场。本课程的目标如下:第一,构建完整阅读体系。将由原来的单篇阅读延伸至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海量阅读场。第二,促进阅读与写作比翼齐飞。在阅读中,通过问题设计与活动助推引导学生理性深入思考,使阅读与写作教学融为一体。第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同时,在阅读问题设计与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一)课程内容及实施。

1.陆:专题阅读。陆就是专题阅读,其载体是我们的校本化课程《悦读》。《悦读》以专题阅读为主,每一册含有四个专题阅读单元,分别是“爱我家乡”“当代名家”“风流人物”“中国意象”。在六册《悦读》书中,“爱我家乡”选取了青岛和泰山专题;“当代名家”“风流人物”选取了文学史上16位有影响力的地标性人物及作品;“中国意象”选取了“梅、兰、竹、菊、月、柳”六个意象,对其进行专题文化阐释。本单元选取了六位名家写青岛的作品。在单元结尾,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调查青岛名人故居现状,并就保护青岛文化名人故居提出可行性建议,完成调查报告。”为了完成这一实践问题,学生需要经历以下学习过程:

(1)阅读本单元文章,了解青岛的风土人情;

(2)实地考察走访名人故居,了解名人故居现状;

(3)提出自己的假设建议;

(4)上网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5)分析假设建议的优缺点;

(6)改进建议;

(7)写出调查报告;

(8)展示交流。其中,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预先设计企划,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探究完成。通过这样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任何问题都要遵循科学方法的意识,提高其科学思辨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海:名著阅读。如何“走进”名著呢?将名著阅读课程化是走进名著的必经之路。

于是,我们制定实施了《名著阅读课程化纲要》。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确定我校推荐书目;

再次,制定阅读实施路径:群体化阅读、立体化阅读、读写结合;最后,制定评价体系,将读与不读、读多与读少、读深与读浅区分开来。对于每一册的推荐书目,我们又分为精读、自读、网读三部分。自读名著主要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完成,网读部分则是周末在读书群的交流。对于精读篇目,我们将其纳入课上阅读,每周安排两节名著阅读课。其阅读形式依托《名著阅读与写作》一书。

该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承担着写作教学任务,设计了如下板块:走近作者、主要内容、创作背景、世说新语、悦读之旅、人生密码、百家争鸣、锋芒毕露。其中“悦读之旅”主要针对名著情节、人物形象设计相关问题。“人生密码”是探讨和作品有关的人生话题,以此将学生引入思维的纵深处。

“百家争鸣”是向学生推荐和作品有关的评论性文章。“锋芒毕露”栏目是学生在前面阅读基础之上,书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在实践中,我们又针对以上四个栏目总结了五种阅读课型:思读课、助读课、引读课、延读课、读写课。

通过名著阅读的五种课型,引导学生从文本开始,到与同伴、教师、世界对话,直至表达自我独特感悟结束。在这样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断丰厚对作品的理解,用批判性的眼光理性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实现真思考、真写作。

3.空:《史记》读书群为了打破阅读的时空限制,营造师生、亲子、生生共读整本书的读书氛围。我校开展了《史记》微信读书群陪读活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题阅读与名著阅读侧重于白话文阅读,《史记》则承担着文言文阅读。

对于《史记》的选读,首先由导师在读书群上传阅读篇目,导读问题。同学们线下阅读,将阅读感悟上传读书群。在读书群里,导师、同学、家长进行在线交流分享,导师会作相关的点评总结。《史记》阅读同样采用专题阅读形式。

共设计六个专题,分别为:楚汉战争、汉初三杰、汉武帝三大名将、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大名将、战国纵横家。如在《史记》“楚汉战争”专题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刘邦、项羽之争,你愿意支持哪一方呢?请申明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探究性问题,需要学生不仅要阅读《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而且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两个人,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

这里涉及语文、历史与个人生涯规划,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课程评价。对于“陆海空”多维语文,我们采取以下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搜集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阅读档案袋、读书笔记、《史记》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报告、创意性阅读与写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数量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量化考核。

2.表现性评价。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项目制学习或任务型学习。如“爱我家乡”的专题阅读是“五岳之尊,四海皆安”的泰山。我们设计的任务型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完成关于泰山申报世界地质文化公园的申报书。学生需运用专题阅读获得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新问题,以考查学生对专题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这样的试题评价,就将名著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读与不读,读多与读少,读深与读浅,就会明显区分开来,是我们结果性评价的极致追求。

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校初三学生已阅读名著20余部,人均完成读书笔记四到五万字。学生自己创办《长春藤》读书报;名著阅读成果集《名著中的人生密码》已集结成册,共计15万余字。《史记》论文也已集结印刷成《青岛三十四中学生这样读史记》,共约13余万字。

读《老人与海》,设计主题书签,为情节配插图……同学们自由地驰骋在阅读的世界里,激发的是兴趣,丰富的是视野,提升的是素养。

(二)写作表达,深刻理性。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我们看到了大量观点明确、说理透彻、条理清晰的佳作。只有传承良好风气才能“富过三代”,“富过三代”是受良好风气熏陶的结果,尤其是良好的家风对家族兴旺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只有从小给孩子灌输为目标而拼搏的精神,让他们在苦难中磨炼自己,在挫折中战胜自己,不断拼搏,才会不负父母的希望,不负自己的目标。

同学们对于名著阅读没有仅仅停留在情节、形象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作品内核及外延,客观理性地思考,勇于表达见解,条理清晰地证明观点。这必将为培养其独立人格、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写作与表达基础。

(三)批判质疑,素养提高。在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时,笔者讲到烽火时拓展到了狼烟内容。这时,一男同学说班里正在看《狼图腾》,书中说狼粪点燃不是冒浓烟的。

他对笔者援引例证的典籍提出了质疑,笔者对此大加赞赏,并鼓励他通过实验验证。课后,这个同学主动去动物园收集狼粪,并与全班同学一起烧狼粪。

实验的结果是狼烟并未出现,同学们都很兴奋,因为他们战胜了老师,战胜了权威经典。这一事件涉及文学与科学,涉及课内与课外,涉及现实与历史。这是传统语文学科所无法承载与容纳的。同学们通过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科学申明、跨学科整合,在兴趣盎然中学会知识,提高科学思辨力。

在“陆海空”多维语文课程体系下,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增多,大胆质疑的兴趣被激发,多元理解被尊重。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有以下三方面问题需完善解决:

(一)导读问题不够精练。在名著阅读课程化实施中,我们虽重视了梯度阅读,但对于精读作品中的问题引导设计还不够精细,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下一阶段,我们将深入地细读名著作品,并根据名著作品具体章节,设计更具体、更开放的导引问题,将阅读与能力提升有效结合起来。

(二)考试机制不够灵活。评价机制中的考试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的考试评价机制还有些生硬,对于能力(隐性指标)的考查还缺乏科学性。对此,我们决定从研究北京2017高考微写作三道题目入手,筛选学习优质的中高考相关试题,把考试评价上升到课题研究高度,以期提升命题水平与能力。

(三)思辨读写缺乏梯度。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虽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但这种能力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教学中缺乏梯度设计。在下一阶段实践中,我们将参照国外的思辨能力训练,结合我校的学情,力求将这种能力培养梯度化、系统化、具体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徐玉根.初中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月刊,2016,(1).

[2]钟宪涛.五种课型助力,名著阅读生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1).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十一

从两天的活动中,特别是从港、澳、台六位教师的研究课中学到很多东西,大开眼界。这些课给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内地老师送来了一场及时雨,吹来了一阵清风,使大家开了窍,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台、港、澳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很好地诠释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很好地展示了教师怎样导读,导思,导写,导练;很好地说明了怎样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内地老师上的研究课也各有千秋。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正在发生变化,有成绩,有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从吕型伟教授的谈话说起。

第11期《课程・教材・教法》刊登了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谈话是这样开始的:“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现象相当严重,我称之为浮肿病与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以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如果这一场教育改革最终失败的话,原因大概就出自上面讲的两种病。”在内地的语文教学中有没有这两种病呢?有。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愉快是愉快,热闹是热闹,愉快、热闹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呢?听课的老师留下点儿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呢?语文教学是科学,探索规律要下苦功夫。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叶圣陶,语文教育走过千百年,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容易啊!语文教育这个堡垒不好攻破啊!时下有些课,“活”,没了边儿;“实”,没了底儿。只剩下好看,好玩。教学不是表演,不是展示教师自己。所幸这次内地老师上的课,教风都比较正,有些课还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我们历来主张,语文课要“实”而“活”:所谓“实”,是要保底,该学的要学,该练的要练,每一节课在学习语文上使每个学生确有所得。哪怕一课一得,日积月累,定会由小进到大进。所谓“活”,除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脑筋动起来,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让学生“动天君”。这是以往语文课做得不够、不好的地方。历来有两种教学,一种是使学生越学越愚笨,一种是使学生越学越聪明。我们当然追求后者,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

我们全国小语会态度十分鲜明:对形式主义、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的语文课,永远说“不”!对急功近利、借“课改”扬名、得利的语文课,永远说“不”!往小里说,“课改”关乎整整一代人;往大里说,“课改”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的命运、前途。

语文教学一定要坚持好的,改进弊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才是对“课改”负责,对国家、人民负责。

我们要学会分辨什么是好的语文课,什么是不好的语文课。我以为好的语文课――在目标上:有明确的“三维”整合的目标。特别是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目标要十分明确。教学目标不能多而杂,不能若明若暗,否则,教学就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在实施上:师生共同学习及平等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的语文训练中,在探究、发现中逐渐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要适当拓宽课程资源(包括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在效果上:训练密度要大,效率要高,效果要好。不能是把一节课甩甩干,只剩下一滩水。

1.学习做人。

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心。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25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精彩的提炼”,写就了一本书:《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该书告诉我们,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二是践行“为大众服务”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当今道德空前滑坡。在内地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自我。独生子女享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加上受社会上个人中心思想的侵蚀,目中无人,不懂得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在对北京、上海、广州部分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只有2%的人把“为大众服务”选择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只有0.4%的人认为“不参加公益劳动”是不文明的行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做过“志愿者”的只占2%,而美国占56%。过分自我对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是值得警惕的,甚至是危险的。我们有些人在“课改”中以体现人文性为名,片面强调张扬个性、发展个性,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语文课程要培植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培养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

还有一点是能经受挫折、能吃苦。人的一生困难、挫折远远多于成功、快乐。要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在学习上既要寓学于乐,又要提倡刻苦。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是高层次的“愉快教育”。

2.习得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习得学习方法,才能逐渐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家也有许多真知灼见。

这些见解先于“课改”提出,又完全符合“课改”的精神。我们要善于疏理,为我所用。

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不应是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语文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的。此外,还要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思维,特别是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先哲说:爱学习的人和民族是最可怕的。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学习目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其中,最要紧的是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地的语文作业,多是抄默字词,进行枯燥的单项练习。发达国家的语文作业,最重要的一项是读书。低年级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是阅读30分钟。起初是家长读学生听,接下来家长、学生一起读,而后是学生独立阅读。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有条件的地方,要突破这一阅读量;条件不够或尚无条件的地方,要千方百计达到这个阅读量。达到乃至超过150万字的阅读量,必将极大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强壮精神,为学生日后学习与发展积蓄了后劲。

总而言之,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要学习语文,学习做人。学习做人好比握好方向盘,有了浓厚兴趣、良好习惯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学习方法、语文能力犹如高超的驾驶技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会使学生如虎添翼。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方式上,要由以往偏重接受性学习转到注重自主的、探究的学习;在学习途径上,要由“课堂中心”转到课内外两条腿走路,课内悟学法,课外求发展。这两点是需要教师在“课改”中大力改进的。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十二

在这几年之中,课改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亦如百花齐放。“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是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综上所述,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十三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简单而言,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等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以面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的知识与经验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态度,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为主要目标,是生命关怀的重要体现。近些年,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生命安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所重视的重要教育课题之一,而且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将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开展,我国中小学虽然也开展了一些与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的教育活动,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常态化的教育之中。针对这种情况,该文对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和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借此为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提供参考。

1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

纵观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状况可以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缺位的问题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都是以运动技能教学和身体素质教学为主的,任课教师主要关注的也是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却很少有任课教师关注到生命安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价值,也很少有任课教师会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实际上,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实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均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一定的生命安全技能,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价值,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生命安全实践获得切实的生命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体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环境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等科学的融入,不但能够帮助正确认识和看待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健康,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最后,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虽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或多或少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中学生而言,现代交通工具和生活工具的便利,使得中学生体力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以上学放学为例,已经很少有中学生是步行上下学了,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学生机体的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退化,因此,影响了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能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生命安全教育,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开展情景化的生命安全教育游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阻抗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生命特征退化的问题。

2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主要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两点。首先,要注意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体育理论教学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开展室内体育课教学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是教学视频,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展示各种生命安全技能,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或者是听说过的生命安全事故,并让学生自行分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预警、如何自救、如何互救等,在学生分析与讲述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在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分析进行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生命安全技能,树立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其次,要注意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利用体育教学实践来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不但同样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同时还能够让生命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生命安全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例如:在开展中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时的情境、出现火灾时的情境等,并组织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逃生模拟训练,让学生自行摸索和体验如何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有组织、有秩序的脱离险情,从而真正让学生将所学习和接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在参与类似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会涉及到跑、跳、投等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所以,在确保了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能够发挥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由此可知,在中学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无疑是实现生命安全教育价值有效途径。

3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在学生生命健康水平的提升、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探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之间的融合方法与融合途径,以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常态化和常规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曙,罗永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6):43―46。

[2]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7):112―116。

[3]陈悠。由一堂展示课带来的关于体育教学的启发与思考――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观摩有感[j]。中国学校体育,2016(11):28―29。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十四

同学们,新学期刚刚开始,我送你一句格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祝你从第一课开始就抓紧学习。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有一个“吃烧饼”的笑话:一个人肚子饿了,吃了一个烧饼没有饱,再吃一个还没有饱,吃到第三个才觉得饱了。

不要以为现在刚开学,时间还很多,反正来得及。要知道,我们学习的是科学。科学是有严密体系的,是一环扣一环的。今天有今天的学习任务,明天有明天的学习任务,你今天的功课学不好,就会影响明天的学习任务的完成,背着欠帐过日子,使“包袱”越背越重,到头来后悔莫及。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是啊,日月匆匆,过了今天,就是明天,过了明天,又是明天,到底有几多明天呢?郭沫若曾说过:“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生命。”然而,恰恰相反,时间对有些同学来说,就像那日历,撕了这一张还有下一张,撕光了这一本还有一下本,整日是天也昏昏、地也昏昏,抄作业,闹着玩……于是,在天昏地暗之中,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我亲爱的同学,新的学期开始了,别再犹豫,别再沉沦,快振作起来吧!要知道你的生命的日历早已被你白白地撕去了许多;要知道,新的学期要有新的目标,别再浪费时间,快快振动作起来吧!

同学们,用你的成绩来证明你的与众不同;用你的行动证明你关心与爱护我们的集体;用你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我始终相信,你们会做的更好。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十五

连锁经营已成为当今商品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目前在我国零售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中普遍应用。连锁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门店数量的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大量的基层和中层门店管理专门人才。因此,瞄准连锁企业对应用型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纷纷设置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服务地方,贴近行业,适应市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特点。那么,如何使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相衔接,使培养出的连锁经营人才更加贴近企业需求,需要我们在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深入研究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一、连锁企业行业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连锁经营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期,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性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国内实际培养总能力还不足人才需求的1%,中国连锁业管理型人才未来3-5年内将长期面临人才荒窘境。据《名牌时报-超市周刊》进行的连锁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显示,营运、采购、店长成为连锁企业三大稀缺人才。有78.57%的企业需要营运或采购人才,在这其中,71.43%的企业需要营运人才,50%的企业需要采购人才,而对营运和采购人员同时需要的企业占所调查企业的42.86%;有53.57%的企业需要能适合店长职位的人才。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连锁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门店数量的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大量的基层和中层门店管理专门人才,这与高职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向十分契合。高职院校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各类连锁经营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营运管理、采购管理、服务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业务推广、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掌握现代连锁经营的基本原理,熟悉连锁企业购销存业务流程和人、财、物、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连锁店经营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连锁企业行业标准。

因为多数连锁企业提供给高职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门店基层岗位,如收银员、理货员、营业员等,以及门店主管及见习主管,能够在连锁企业总部职能部门担任管理岗位的高职生很少,所以,高职生未来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门店中、高层管理岗位。因此,我们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连锁企业门店主要岗位的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相衔接。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大多数还是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还是由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办,还没有纳入学校教学的一部分,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没有实现很好地衔接。高职院校连锁专业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连锁企业的需要,就要解决连锁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问题。根据《零售业职业经理人(店长)职业标准》,初级零售业职业经理人(店长助理)要求了解零售业发展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现代零售经营理念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零售市场分析与企业定位、门店管理、营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零售组织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根据连锁企业门店基层岗位、门店主管、店长助理等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参考《收银员国家职业标准》、《理货员国家职业标准》、《营业员国家职业标准》、《零售业职业经理人(店长)职业标准》等行业标准,笔者认为连锁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有:

1、销售技能。

掌握商品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销售技巧;观察判断、计算能力,掌握顾客消费心理及其变化规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理货技能。

商品陈列技能,熟练商品陈列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商品陈列的位置达到销售的目的;掌握卖场主要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技能、商品标价技能。

3、收银技能。

点钞技能、收银技能,熟练收银机的使用,掌握识别伪钞的能力,掌握条形码技术、包装技能、顾客应对技巧。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

高职连锁专业应采用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目的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时我们应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可以将连锁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1、专业平台课程:从事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首先应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与管理分析能力,掌握分析消费者心理的基本方法,能应用统计技术进行企业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分析和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因此,连锁专业可以设置《管理学实务》、《经济学原理与实务》、《基础会计学实务》、《统计技术》、《市场营销实务》、《消费心理学及实务》等专业平台(基础)课程进行以上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专业技术核心课:因为连锁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有收银、理货、销售、门店管理、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技能。所以,连锁专业技术核心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围绕以上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开设。专业技术核心课可以设置《连锁企业商品管理》、《理货管理实务》、《连锁企业门店管理》、《门店实习》、《连锁企业推销技术》、《连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连锁企业物流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等。

3、专业拓展课:设置专业拓展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除核心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通过拓展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与连锁专业相关和相近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虽然连锁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岗位可能是门店的基层岗位,但是,随着他们工作经验的丰富和工作能力的增强,会有一部分人担任门店的督导、主管、店长等岗位,甚至进入连锁企业总部的职能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因此,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连锁专业的拓展课程可以开设《连锁企业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电子商务》、《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特许经营实务》等。

最后,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连锁专业课程体系还需同时启动校本教材建设,以技能模块为单位,编写模块教材。模块教材要能够解决学科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教材内容要较好地体现工学的“深度融合”,要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要与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及初级零售业职业经理人(店长助理)的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十六

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我院依托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围绕“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培养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包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群,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发展小班方向课程等。

关键词:药学;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学学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行业间的交叉渗透、企业间的并购融合逐步加剧。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院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托中山大学的资源优势,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以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

我院在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上,以全球药学教育基本要求为标准,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因此,改革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培养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上,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加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利用我校强大的文、理、医科的资源,努力构建药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药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药学与医学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培养模式。现代药学学科的特征是:

(1)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

(2)科学技术高度集中,发展迅速。

(3)已迅速转向为化学-生物学-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

(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5]。

为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我们先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加总学分,体现药学专业自身的多学科特点,同时相应提高专业课学分比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凸现药学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以减少课程门类和减少学分。根据学生发展取向的选择,实行高年级分方向小班培养,并在小班上课中提倡个性化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原有综合性能力训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药学知识的能力,增加综合性大实验内容和学分,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是实习、见习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增设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如药学前沿讲座、药学与社会等)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适应药学人才培养需要。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群。

根据药学学科特点,将所有专业课程分化成化学、生物、医学和药学四大课程群,注意每个课程群内部和群之间课程的衔接和交叉,调整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2]。作为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化学课程群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等;生物学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基础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药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理学等。打破课程间和课程群间的壁垒,召开多层次的研讨会,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和目标重新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药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删除各课程间的重复内容,特别关注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合理安排。

三、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

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与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搭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3]。

1、将药学的基础及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以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的新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实验教学“一体化,多层次”教学新模式。在学生掌握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基础实验的基本实验(第一个层次)原理、基本实验操作基础上,通过对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以及药剂学实验等专业实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与掌握,在药学一级学科层面上统筹安排,创新性地建立与本学科发展前沿或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三门一体化药学综合与创新实验课程,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药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搭建综合与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第三个层次)。

2、重点建设国内领先的药学专业三大综合性实验,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与交流、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通过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教材建设、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关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高水平、示范性药学综合实践大平台。

3、通过校、院两级支撑,积极拓展与制药企业、医院等医药行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4]。学院跟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活动;学院跟优秀医药企业签订奖学金协议,在本科生中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4、利用我校多家附属医院的优势,突出临床药学教学特色。为满足当前医药行业对于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拟在药学专业中设立临床药学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临床药学人才。借助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与学校各附属医院药房的人力及资源,共同研究临床药学教学计划,集临床药学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于一体,力求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药学知识运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发展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发展志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于在高年级实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在三年级学生按志愿分流为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三个方向。学院为三个方向特设9门小班方向课程(3门双语课程、3门全英课程、3门拓展课程)。目前9门小班方向课程已经在我院本科生中运行5年,并不断改革完善,学生反馈良好。1.全英课程(1学分18学时):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药物化学ii》、《药理学ii》、《药剂学ii》3门全英文课程,旨在高年级本科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增加国际化视野。2.能力培养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合成策略与实例》、《药剂学案例分析》、《药物制剂设计策略与实例》3门双语文课程,以策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结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实战能力。3.拓展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发现中的关键技术》、《药理学进展》,《药用高分子材料》3门拓展课程,拟让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前沿。

学院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例如课程负责人制度,年轻教师听课制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度等。本科教学中的各门课程逐步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两年一聘,在每次修订教学计划时重新产生。课程负责人组建和领导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实习等的全部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学院要求从教不足五年的年轻老师每学期必须听老教师的课程,希望顺利完成新老教师间教学传统和经验的传帮带。为补充师资力量,学院制定了研究生助教管理的细则,解决了分班上课,尤其是实验课程的带教老师不足的问题。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我院的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运行。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探索,我们优化重建了符合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合理调整了课程群,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发展了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使我院的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谢海龙.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348.

[4]卢亚欣,朱元元,尹正,田新洪.综合性大学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0,26(4):1-4.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十七

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有时我们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如在教授《将进酒》一课时,为了体现文本的豪放大气之势,我就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苍茫的天地之间,独立一人凭窗向远处伫望,高昂着头,左手背后,右手拈须,桀骜之状,不可一世。远处滔滔黄河之水似从天降,滂沱而下,更衬其李白的豪放不羁。在讲授《雨霖铃》一课时,因为《雨霖铃》是一首忧伤的离别词。如何让学生体味忧伤呢?在课堂教学时,首先播放了一首《送别》的音乐,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忧伤缠绵的音乐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离愁气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并且在结课前,又播放了一首邓丽君版的《雨霖铃》歌曲,将整堂课的氛围渲染到了顶峰,把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以至留恋舍不得下课。

二、教师情感的熏陶与引领。

语文老师不但要有点文味,更是要随性情的。很多时候,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不是被课文感动,而是被老师的语言所吸引,情感所牵动,进而才去关注文本、关注内容,这样就更需要老师要充满情感来教学。在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一课时,在简单了解母亲的形象之后,我就曾试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起初参与的学生很少,表达也不是很自然。于是,我随机做了一段我对自己母亲的描述,因为很真诚,也很深情,这下学生的情感被我激发出来了。更令我意外的是,原先曾一度缄口不言的学生竟争先恐后,纷纷谈自己的母亲,甚至有一个班的男生在谈时声泪俱下,全班说了一节半都还觉得不尽兴。

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有话可说,一方面是基于对课文的感悟,但更重要的是有了情感的渗入。然而这一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认识过程,也不是单一的移情过程,而是学生内心的潜在情感的勃发,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自然造就了语文课堂的生成,这也才是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所在。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情感因素值得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去挖掘、去研读、去体味。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一)充分利用课堂阅读。在学习文本时,我们尽量给学生们一个相对完整的自读时间、品读空间,不越俎代庖,不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灌输给学生。因为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解读文本,作品中的意境会更丰厚,诗意更浓郁。如教《项链》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小说续写比赛和角色扮演,把课文续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他们彼此合作、交流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观点,在这些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的过程中,将唤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促成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是任何版本的教参中都不可能找到的。

(二)注重拓展课外阅读。“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后要么完全不懂得阅读,要么他阅读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低劣的侦探小说,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粗鲁,他就会去寻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这种东西的地方,是会把一切人性的东西糟蹋殆尽的。”〔2〕我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去图书馆,选一些文质兼美的美文和跳动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进步的时文来读,并要求学生写阅读随笔,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写4篇阅读随笔。这样,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必定会阅读大量的文章,一方面扩大其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们对于课本情感体验的延展与升华,学做一个重情义的人。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这也不失是语文老师的一项神圣使命!钟启泉先生曾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是具有生成性。”

几年来,笔者逐渐已经摒弃了语文教学原先生硬呆板的语文知识训练内容,走出原来简单化、程序化、模式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性。并努力着让课堂既充满诗意的浪漫,又有奔放的激情,既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也闪烁着智慧的结晶,努力着用心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人。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网大全(18篇)篇十八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夯实研究生学科理论基础,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发展最快的学科,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上有着自身的特点,笔者将从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课程内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角度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特点。相关院系在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时应把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作为核心,把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时,提出“加强基础、突出前沿、强化实践、引导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重点提高课程内容的学术水平,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系列课程整体立项的建设模式,统筹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高水平教材并外聘名师授课,着力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2.1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系列。

按一级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授予学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一级学科下招收并培养研究生,可在更宽的范围内更灵活地选拔人才,满足培养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要求,有利于改变研究生教育中“只专不博”的不足,这既可提高培养质量,也可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广的学术活动和继续发展的空间。坚持一级学科发展思路重在强调拓宽学科建设和发展空间,更加有利于探索科学和技术的前沿,寻求各个学校的'学科特色,创建高水平的学科和学校。基于这种思路,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内涵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等特点,将学科凝练成5个专业领域和12个研究方向,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关系。

根据本学科各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学院设置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核心课程并明确设为必修课,各专业领域对应的核心课程。

为确保研究生所修课程成体系,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学院要求学生在修读课程时必须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至少选修1门计算机科学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和1门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以达到知识深度的要求;二是覆盖至少2个专业领域不少于6学分的核心课程,以达到知识宽度的要求。与此同时,为提高硕士生的军事和人文素质,学院还要求每个硕士研究生至少选修1门军事类课程和1门人文类课程,并分别获得至少1个学分。

2.2分级确定课程类型和内涵。

课程分级是国内外许多高校的通行做法,便于区别不同课程的类型和内涵,便于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根据课程类型和内涵设置了4个不同的级别。500级课程定义为学科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层次的理论或技术基础课程以及本学科公共的研究生层次的实验技术课程等;600级课程定义为学科专业课程,包括本学科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以及本学科研究生层次难度较大、较专门深入或涉及前沿的课程,或为特定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置的专门文献阅读、讲座或实验技术课程等;700级课程定义为学科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课程,包括本学科前沿高新技术的理论基础或专业课程等;800级课程定义为高级讲座与研讨课程,包括反映本学科前沿和最新发展的系列讲座类课程等。在5个专业领域中,学院共开设了78门不同级号的课程,其中500级课程20门,600级课程32门,700级课程21门,800级课程5门。表3列出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

可以看出,课程涵盖了专业领域中基础课程、实验课程以及前沿研讨课程,课程基础性和难度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区分。

2.3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有助于研究生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包括实验课程和课内实验学时)应占学生整个学时比例的15%~20%。

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课程体系中,除研究生入学入伍教育、军事理论教学与实践、军事技能体能训练、军人素质养成等军事类教学实践活动外,我们还在课内设置了若干门综合实践项目以及按照专业领域专门设置的综合性设计类实验课程。5个专业领域共设置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面向体系结构的软件优化实验、计算机网络协议实现、新型软件开发方法实验、软件测评实验、智能计算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实验、计算机安全技术实验等9门综合性设计类实验课程,要求每个研究生必须完成1个实验课学分。实践表明,通过修习这些实践课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为加强学术交流,我们还提高了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等级和次数要求,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4目苗准国际前沿,强化教学内容改革。

在设置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时,学院要求教师必须时刻跟踪本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把最新成果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跟踪相关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消化和吸收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充分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确保理论内容的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

2.5引进与自编相结合,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建设上,国内各高校始终坚持“选用+自编”相结合的原则,选用国际公认的优秀原版教材作为课堂教材,同时在学习、分析、借鉴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研实际自编高水平教材,如我们开设的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一直跟踪选用johnl.hennessy和davida.patterson编著的《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研究方法》,目前已用到第5版。自编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系列教材也被湖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学校选用,作为相关课程的教材。

同时,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前沿性,我们把与各课程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论文集、国际顶级期刊上的论文作为教材的拓展和参考资料。

3.1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学院按照一级学科思路加强课程建设,按照专业领域进行课程设置,强化了学科核心课程的地位,同时兼顾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将硕士、博士课程打通,精简了原课程体系中的课程门数,提高了课程学分的含金量,有效地消除了低水平课程和冗余课程。

经过调整建设,我们将硕士研究生修课学分从32学分精简到24学分,并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别作了限制,较好地适应了“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需求。在高水平研讨课方面,学院通过跟踪技术发展趋势,聘请国际国内高水平教授参与授课,明显提升了课程的内涵和品质。如软件工程前沿课程是一个800级研讨课程,每年授课教师都会将本领域最新前沿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引入课堂,同时邀请本领域专家一起参与授课和讨论,效果明显。

3.2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新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对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大部分课程设置了综合实验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课内综合实验以及选修综合性实验课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入学入伍教育和军事基础素质教育,研究生的军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鼓励研究生参加本领域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读自己的论文和研究成果,鼓励他们和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交流和研讨,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以及出国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3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把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瞄准国际一流军事特色相统一的建设目标,我们着重开展了研究型教学和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3小时研究生课程教学单元,使高水平科研人员有时间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选派主讲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深造,聘请国外高水平教授参与课程授课,近年来,学院每年都会选派5~10名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要求这些教师在访问学习期间跟踪学习1门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同或相近的课程,通过听课比较,促进自身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此外,学院每年会邀请1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参与授课和教学研讨,提升了课程整体建设水平。

4结语。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课程分级设置,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较好地区分,学生选课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实践环节的加强,使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课程内容与国际技术前沿接轨,高水平教授一起参与授课,这些使得课程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课程体系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紧密相关,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每所学校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自身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设富有内涵的学科核心课程,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确保课程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疫情冬奥会心得体会文章大全(2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不同人不同角度的心得体会,对比分析可以拓宽视野。

    精选元宵节体会大全(21篇)

    元宵节的灯谜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寓意着智慧和团圆。元宵节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吃过才知道,那些白白胖胖

    最优爱心家教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种宝贵财富,通过总结和概括自己的经验,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我觉得我们应该写一份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人。"心得体会让

    优质保育知识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阅读这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值得一看。

    热门学风考风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总结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一起来分享。第一段:学风考风

    优质房东租赁合同(模板19篇)

    租赁合同是一种保护租赁双方权益的重要协议,有助于避免争议和纠纷的发生。阅读以下租赁合同样例,你能够更好地理解租赁关系的要点。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

    实用图书馆调研报告总结(汇总20篇)

    在进行调研报告撰写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所要调研的领域,并制定好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借鉴一些优秀范文对于写好调研报告非常有帮助,以下是一些范例供大家参考。

    专业公务员基层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5篇)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总结和抽象思维的技巧,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专业服务月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对学习和工作的热情,让我们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专业药店迁址申请书(案例24篇)

    在撰写转专业申请书时,可以适当引用和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展示自己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探索以下一份份精心整理的转专业申请书,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灵感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