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经典语录的意思(模板7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书香墨孔子的经典语录的意思(模板7篇)

拥有理想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永不止步。如何实现理想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对于理想的总结,看看他们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孔子的经典语录的意思篇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孔子的经典语录的意思篇二

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4.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7.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5.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18.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19.力拔山兮气盖世

2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1.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63566思良相。

22.一沐三渥发,一饭三吐哺。

2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24.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25.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26.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2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9.隐忍就功名。

3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4.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6.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7.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5.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18.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19.力拔山兮气盖世

2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1.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22.一沐三渥发,一饭三吐哺。

2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24.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25.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26.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2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9.隐忍就功名。

3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明白啊 = =!

史记名句: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注释】选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赏析: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注释: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意:意图。

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赏析:《史记》中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谋士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后即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注释】选择《史记 魏世家》。思:思慕,怀念。乱:混乱,动乱。

【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赏析】: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注释】选自《史记 ·周鲁公世家》。沐:洗头发。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赏析】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选自《史记 管宴列传》。仓廪:仓库。实:充实。荣辱:光荣和耻辱。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1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注释】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士:男子的通称。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说:同悦,使高兴,使喜欢。容:装饰打扮。

【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赏析】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做智伯家臣,智伯对他很是尊宠。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自尽。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类一种普遍的知恩图报的心理。

15、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注释】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格虏: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赏析】这是李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为迎合秦二世的残暴河贪欲献计献策的一分奏章,也是李斯奉行的发家学说走向没落的标志。他借用“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这句话,劝秦二世厉行苛政,他认为,贤明的君主所以贤明,就在于能够严格追究河察处轻微的罪过,这样臣民就不敢犯法了。这一主张是发家政治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发家学说已从富国强兵的进步思想变成了促使秦灭亡的反动论调,它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没有起到任何的积极的进步作用,将它与《谏逐客书》相比,同一个李斯,前后判若两人。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即使有不做民贼的贤明皇帝,却没有皇帝不是独夫。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人主与子民的关系,是历朝皇帝必须精通的一门学问,否则就会危急皇帝的尊严、权势、利益和绝对的统治。所以,李斯劝秦二世厉行苛政的主张,对历朝都有重大影响,今天读来,就不仅仅世在读秦朝政治一份难得的自供状,而且也是在读整个封建社会一本难得的教科书,不持批判的态度将会误入歧途。

1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注释】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智:聪明,智慧。虑:思考,谋划。愚:蠢笨,无知。得:得到,获得。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赏析】这几句成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要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17、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注释】选自《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诺言。

【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赏析】这是当时楚地流传得一句谚语。也是对季布“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躬,赴士之 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发布命令。行:做,行施。从:听从,顺从。

【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赏析】此语出自《论语 子路》篇,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说他诚恳质朴,虽不善言谈,但在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人心的离散,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

19、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注释】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尽:完。良:好,优。

【译文】飞鸟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来。

【赏析】身处顺境被主人恩宠,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了。”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赞赏;而李斯为秦国建立功勋而身亡,发出“出赏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路。实际上,“走运”的人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们随时愿意根据情况变化而修订策略,以抓住良机,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业上“倒运”的人往往刚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该在什么时候改变策略以减少损失,最后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善:友好,和气。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赏析】这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到了善的境界,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

【译文】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

【赏析】齐威王喜欢使用隐语,即不直述此事而借它词来暗示的话语。一次淳于 用隐语对他说:“国中有大鸟,止之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鸟是齐威王的自喻,用大鸟的一飞冲天,比喻自己虽然暂时不露声色,实际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行动起来便是震惊天下的远大举动,充分表达了齐威王的远大抱负何理想,以后的史实也正面了齐威王自喻的形象准确。

孔子的经典语录的意思篇三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孔子的经典语录的意思篇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孔子的经典语录的意思篇五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希望能得到你的好评)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的经典语录的意思篇六

2.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3.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4.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6.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7.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0.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1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12.君子以当仁不让。——《论语》

13.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14.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15.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16.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17.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1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2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文档为doc格式

孔子的经典语录的意思篇七

1、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2、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3、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6、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7、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8、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0、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21、从心所欲,不逾矩。

22、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2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不学礼,无以立。

3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1、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42、孔子认为怎样方是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4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7、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49、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50、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51、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

5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4、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5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6、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7、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58、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59、孔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6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2、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63、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6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6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6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67、虽然贫穷也不谄媚,富有也不骄傲,富贵仍然好礼。

68、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6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小不忍则乱大谋。

73、“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得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74、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75、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76、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7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8、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79、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8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8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8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5、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86、不学礼,无以立。

87、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88、勿欺也,而犯之。

89、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90、好直欠勤学,其蔽也绞;好勇欠勤学,其蔽也乱;好刚欠勤学,其蔽也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