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赤壁赋有感(大全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MJ笔神2023年读赤壁赋有感(大全8篇)

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辨别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辩论所涉及的话题广泛而复杂,我们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辩论中游刃有余。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辩论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素材。

读赤壁赋有感篇一

在苏轼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他使用水月的意象,比如他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会挽雕弓如满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缺月挂疏桐……寂寞沙洲冷”;他的诗“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再比如这篇古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可见,苏轼在诗词文中,有不少将情感寄寓水月之上,恰好这些又都是广为流传的名句,然而,我觉得只有在《前赤壁赋》中,他才将他的水月人生完美地展现给了我们。

在秋高气爽的傍晚,苏轼和朋友泛舟游于赤壁矶下,有温柔的小风伴着他们小酌,有明月在宽阔的天水之间陪伴,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喜悦欢乐的,是超脱于人世间,清清爽爽的,但是友人呜咽的箫声让他由乐转悲,原来是借赤壁矶的“赤壁”之名,感慨英雄不再,人生短暂,身遭放逐的悲凉。有人说这友人是杨世昌,也有人说是作者故意假借一个人说出自己心情的另一面,其实是苏轼双重人格的展现。这些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我想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他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情感。

此时正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还未从几个月的牢狱阴影中走出来。一颗受过伤的心怎样愈合,尤其是经历大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干脆认命,庸庸碌碌了此残生;有的人就此沉沦,一蹶不振;苏轼选择的是自然疗法,将自己放置自然环境中,安置好白天的差事,夜晚独荡小舟,让清风明月与江水抚平心灵的伤痛,暂时逃离世间的伤害,还好有包容万物的月光与永不停滞的江水,让这颗心被天地容纳、涤净、丰富,然后再放归世间忍受苦难。因为世间有美好的事物,才让人觉得可以忍受。

但是身处如此宁静、辽阔、爽朗的明月夜,飘荡在小舟中,看到明月圆缺有时,想到自己悲苦的经历,却也如此相似,明月还是那轮关照古今的明月,有多少有雄心抱负之人对它倾吐哀愁,历史的江水滔滔不绝,唐人张若虚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鉴古知今,就是曹操这位乱世枭雄,即使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也随风而逝,功名与过失一样消失殆尽,于他而言,无影无踪,反观自身,虽年富力壮,被放逐于江湖之中,人生如沧海一粟,如蜉蝣一瞬间,把大把的生命留在这漂泊之中。其实他的内心是很悲痛的,却又无可奈何。终有一日,他换了一种思维,瞬间明白“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道理,开始向自然学习自适之道。

灵魂自由,心境开阔,不仅可以形诸笔端,更可以舞动于人生这个大的舞台。他的《文说》就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笔洋洋洒洒,因此有“苏海”之称。这一时期他曾创作出许多名篇,如《后赤壁赋》,词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等,心结的慢慢打开,为他今后经历宦海沉浮打下了从容的基础,之后在贬所或修筑苏堤,带领百姓抗洪、抗旱,或上疏朝廷拨粮救灾,在政绩上为百姓称道。此外,民间有许多多于这位大文豪的奇闻轶事,有关东坡肉,东坡与苏小妹,与佛印和尚的小故事等等。可知,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一个幽默风趣的美食家,是一个济世的悯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看到滚滚长江淘尽英雄,还在勇往直前,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个人而停下来等待,继往开来,是自然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个人要反其道,不正如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虽然,改变是必然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有相对静止和缓慢保持的稳定状态,有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可以把握。利用有限的流年,利用自然赋予万物个体的资源,而可以听到声音,眼睛可以看到风景,自然的声音和风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论贵贱,每个人都可享用。那些功名利禄是生无法永生拥有,死带不走的虚物,来世上走一遭,空空来空空去。这倒不是苏轼消极避世的表现,而是他思想的通达之处,连个人的悲哀也只是一瞬间的,那么就从内外接受这种境况。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这就是《前赤壁赋》情感哲思的脉络。它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苏轼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客”与“苏子”一现实,一理想;一悲伤,一欢乐;一儒家,一道家;一入世,一出世。情感上由“乐——悲——乐”,这也是苏轼自我思想的交锋与融合,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前赤壁赋》将诗情、画意、哲学三者统一,展现了一幅空灵的山水画卷,一个超脱的美学境界,如同遥远的烛光,摇曳千年,令后人赞叹吟唱,百读不厌。他在书法、绘画上也一以贯之这种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容绮丽丰腴,理论上来讲,是对梅尧臣平淡论的补充和发展。

无论是自问自答也好,自问他答也行,传达的超脱的精神境界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他将人生中个人的起起伏伏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从中超脱,然后回到现实,再超脱,再回到现实,如此循环不断,不正像月之圆缺,水之长流吗,起伏不断又绵延不绝,归属于万物变化发展的一点。于是他可以淡然处之,既可以执着于人生,又可以超然于物外,正是他这种自适、从容的心境,才成就了他虽无戎装,却更坚韧旷达的人生。用心灵书写情怀,字字珠玑,他的文字能超越时光隧道,与古今人交流。他了解历史,更能广博通达辨别人生虚实,连他自己也无法表达尽然,只能以水月意象他的人生,意会与言传之间的沉默,交由我们每个人自己感受。

都说苏东坡旷达,由《前赤壁赋》中他情感的变化可知,他是在逆境中调试自己的心境,联系他的生平,他不仅遭宦海沉浮,情感生活上也经历丧妻丧子之痛,他又怎么会仅有积极的一面,他的超脱和旷达像平常人一样是要发泄郁闷的,不同的是,他那兼容的人生价值观,在满腹牢骚形之笔端后,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通达,回转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而非妥协。虽然,他是宋朝豪放词的开创者,也仅仅就他在词学发展的文学地位上而言,即使诗、文、词中时时有豪放通达之语,又怎能盖过他忧郁的身世遭遇,与愁苦的心灵,因此,我们不能用“旷达”二字简单概括东坡的精神,东坡不是没有旷达,旷达的是习惯,悲苦的却是寂寞无告的灵魂。

一首《前赤壁赋》,好像一幅东坡的水月人生图……

读赤壁赋有感篇二

前几天读了苏轼的《后赤壁赋》,其中有一个情节,“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鶻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振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讲的是在某个月明风清的晚上,苏东坡和两个朋友再次泛舟赤壁。一开始他兴高采烈、豪迈昂扬地提起衣襟上岸,登上险峻的山崖,拔草开路,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援高处栖鶻的窝巢,惊险刺激使他兴致昂扬。突然间两个朋友都有事不能陪他攀登了,留下他孤身一人。这时,周围愈发地安静下来了,孤寂凄清的感觉似波涛般滚滚袭来,他的心情越来越压抑,于是仰天长啸。当一个人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的,不必在意自己的形象,不必担心别人看到自己不得体的举动。对面山谷传来回音,风起水涌。独处于如此静谧的漫天黑暗中,即使你不想悲伤、不想害怕,可潜意识总会作祟。苏轼越来越觉得忧愁悲凉,心中恐惧。凄清恐怖的气氛使他再也不能停留在那里了,于是他回到小船去。

我坚信他害怕的不是那恐怖的氛围,而是害怕那种一个人的感觉。当孤身一人处于万籁俱寂、暗夜笼罩的环境中时,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直接冲破层层防备直达你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你会感觉自己好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于是,平日里你像刺猬般用层层的刺将自己包裹起来,此刻,这层武装却被如此轻松地拆卸掉,就像蜗牛没了壳,刺猬没了刺,你就只能逃了。所以,苏轼逃了,没敢再留下来。

其实,我觉得他没必要逃的,留下来体会一下一个人的孤寂反而更美好。人都是孤独的,平日里周围有很多过客,很多幻影,繁华喧嚣湮灭了那种孤独的本质,当你一个人处于万籁俱寂的黑暗中时,你就会深刻地感受到那种彻底孤独的感觉了。如果那时苏轼仍然留下来,品味一下夜的孤独,当忍受了许久的孤单,终于看到阳光的那一刻,那种感觉会很美妙,肯定比和一群人看日出有感觉……如果真是那样,或许我们会看到另一篇更美好的、更有意义的《后赤壁赋》吧!但,仅是“如果”二字,便注定这只能是一种遗憾了,苏轼最终输给了自己的孤独。

然后我又想起了阮籍的诗,那个“穷途而哭”的男子,却也有一首乐观豪爽的诗,虽然略带忧伤——“夜中不能寐,起坐独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伤我心。”睡不着有什么关系?睡不着就让自己醒着嘛!听听歌曲,想想心事,像阮籍一样弹弹琴、听听鸟叫,顺便写一首小诗,抒发抒发心情,多好啊!孤独的时刻真是太好了!孤独使我们不再是面对别人,而是面对最真实的自己,面对辽阔的苍天与大地。

我喜欢孤独。所以我喜欢一个人旅游,一个人爬山,一个人独来独往。刘墉说过:“一个人登山,不必看别人的脚跟,不必因为后面有一群人,明明想停下来看看,也不得不走。一个人登山,不必聊天,不用管别人,于是面对的不是人,而是真正的山。“我终于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里,长只画一个人,高高地站在山头上,看山。我很喜欢刘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中,一位身披斗笠的老翁,独坐在一叶扁舟上,垂钓。他钓的不是鱼,也不是雪,而是自己的心灵。

我喜欢一个人旅游。从小就有这样一个梦想:“一人、一背包,行遍天下,做一名无所顾虑的背包客。我要在普罗万斯那一片薰衣草田中,看日出日落,吟赏烟霞。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那世界之巅。我要去百慕大三角探险,研究轮船飞机失踪之谜。我还要去亚马逊热带雨林,拍食人花的照片。我要去独身漫步于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看夜景……一个人多好啊!不用跟着来去匆匆的旅游团,踩点即过,直讲数量不求质量,这种快餐式旅游早已湮灭了旅游的实质。旅游的意义在于你有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而不在于你去没去过,去过的地方多不多。说到一个人旅行,当旅途中出现错误的时候,我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还会觉得兴奋。可是如果和同伴一起,我会觉得内疚,会尽可能事先想周全一点儿,可这样也就少了那种无知无畏的自由。

想起前年暑假,我自己一个人跑去苏州的北寺塔。那是南宋时建的塔,塔高九层,为江南第一塔。每层塔由下而上面积逐渐减小,塔内乌漆抹黑,连一盏灯也没有,楼梯很窄很难走,每走一步总担心会踩错而掉下去。许多游客在中途就放弃登楼,而他们的同伴也大多只能无奈地陪他们放弃了。而我没什么好牵绊的,于是继续在黑暗中摸索,最后终于爬到最顶层。站在最顶层外面那窄小得仅容一人通过的走道,望着塔下密密麻麻的建筑物都化作零星点点,有点恐惧又有点自豪。突然间,恐惧与孤独来袭,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我一个人,好渺小,好孤单。走道底边的墙壁上刻着许多“xx到此一游”、“xx,我很想你”、“我害怕”、“好孤单”等留言,同是天涯孤独人啊!突然看到一个“1889”的字样,应该是某人100多年前来这里游玩留下的纪念。这个人很聪明,如果刻下的是人名,那么除了你自己,没人在乎你曾经来过,而刻下时间,却能让后来人无限唏嘘感叹,原来肉身只是渺小微茫的存在。相比宇宙的永恒与孤寂,自己这点小孤独算什么!

孤独没什么可怕的,相反的,它很美好。孤独的时候,我会选择做一些更孤独的事: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歌、倾听雨声、独赏风景、望着窗外发呆……当孤独挥发的淋漓尽致,孤独到极点时,你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忍受黑夜的孤独,收获黎明时看到阳光的欢愉;忍受一个人旅行时的孤独,收获千辛万苦终达目的地的欣喜。孤独过后,总会有许多不期而遇,或者使人,或者是事。那种对未知的向往和期待让我在享受孤独的美好中无法自拔。

享受孤独吧!孤独是如此美好。

读赤壁赋有感篇三

读《赤壁赋》,联系译文,总算看了个半懂,不过总有那么几个问题和疑惑。

《核舟记》讲,苏轼此文中“赤壁”为赤鼻矶,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国“赤壁”为“武赤壁”。所以说这篇文章中“客”理论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客”与“苏子”未曾发现,而是误认,但我们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一点可不必在意。

后面苏轼的话令人有些费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该是“安贫乐道”,在自己的现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优雅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鸡汤。一看苏轼的回答,这才发觉客人是在感叹生命短暂。不过生命短暂又与曹孟德何关。细想大概是感叹如此枭雄也留不住常胜,保不住命。苏轼的回答却是又让我懵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天地在变化,人亦变。可天地也不变化,人却还在变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阴晴,月亮也还在。只是人在时时变化、变更罢了。苏轼却认为若从江月不变的角度看,人亦不变。他的观点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却是十分好的。听之声,看之景,取之不尽,共同享有,不亦乐乎?苏子的境界,实在是吾辈不及的啊。

读赤壁赋有感篇四

苏轼的《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提出了求端追美为大道的思想。

苏轼的《赤壁赋》提出了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苏轼认为世界是永久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是用水与月比喻论述世界的永久性和变化性。接着直接论述了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就阐述了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甚至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苏轼把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辩证统一起来认识,在当时这应该是很有见地的。这个观点不单单是对世界的看法,也包括对其它事物的看法,同时也包括了对人生的看法。这里苏轼把人的生与死看作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因此“物与我皆无尽也”,由此可见苏轼的豁达超然人生态度。

《赤壁赋》提出了做人要端庄,要纯正,为官要端正,要清廉的标准。

在关于人生问题中,就如何做人、如何为官,《赤壁赋》中提出了端庄、纯正、清廉的标准。《赤壁赋》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指出物不苟取,不贪不占,只有对大自然中人人可以取而用之的事物方可随意取用。这就是说做人要端庄,要纯正,要廉洁。苏轼是官员,如此为官,自不会贪占,会廉洁自处的。为官廉洁是少见的,也是不易的,苏轼做人为官,自己提出这样的思想理论,追求做官的端正清廉,是很高尚的。

《赤壁赋》表现了主客对美的追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赤壁赋》的开篇就描绘了一个非常幽美的环境。“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段描绘了天空的圆月空明,奔腾的大江东去,一叶扁舟飞翔,如凭虚御风,由天上到江面,幽美的。立体景象展现出来了,为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布置好了美好的舞台。

《赤壁赋》描述了美好的事件。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美好的景象中饮酒赋诗,回顾历史,纵观世界,品评英雄,体会自身,谈论人生,叙述哲理,阐发大道,这是何等的快乐啊!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啊!夜间到长江上泛舟,临风赏月,饮酒赋诗,高谈哲理,这在当时的官员和士大夫中也是极少见的。这里描绘了美好的事物,表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

《赤壁赋》体现人生的美好追求。赋中主客主要谈论了对人生的看法,“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表现了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又表现出端正廉洁的人品,这两点豁达超然与端正廉洁,正是人生的美好的境界与追求,这是《赤壁赋》要大力弘扬的精髓。

由以上阐述可见,《赤壁赋》是以求端追美为大道的。求端追美既是做人之道,也是为官之道。由此我认为《赤壁赋》虽然是古人所写,但其正确思想仍然可以做为今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教材。

读赤壁赋有感篇五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读赤壁赋有感篇六

每个人随着地位的变化和能力的大小,头顶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光环,多数时候,光环对人有利无害,不过有时,光环也有可能要一个人的命,因为闪亮。

曹操并不是《三国志演义》中那个白面奸臣,事实上“一世之雄”对于他来说更为真实,他破荆州之际“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好不威风,就是诸葛亮也只能承认“此诚不可与争锋”。但是,他头顶上的光环太多太亮了,耳畔的阿谀奉承太多了,多到他自信地认为东吴会让出苦心经略多年“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地盘,多到听不进谋士贾诩的劝告,最终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烧得“折戟折沙”,丧失了三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统一良机,他的势力再也没有到达江南之地。

东坡亦是如此,他的名号太出色,太响亮,才华太耀眼,他写的诗词把周围的笔墨比得太暗淡,头顶上的光环太过闪亮,把同时期的文人比的太狼狈,何正臣,李定等人出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引发了一场可笑的闹剧——乌台诗案。无论在哪一个立场上,这都是一个莫须有的无聊之事,尽管有皇帝和太皇太后的保护,但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还是被贬黄州。这一切,都是别人对他才干的嫉妒,就是中国独特的国情:小人常常会将太师击败,太师空有一身功夫,却无能为力。

面对光环,我们该怎么做?“他们说了,说了什么,让他们说!”这是萧伯纳在客厅壁炉上镌刻的格言。面对他人的奉承,只过耳不过心,只有坚持自我,才能不走错路,在成功的道路上扬帆启航。试想以曹操平日之权谋,区区黄盖之假降岂能不被识破!?东坡若是为人谦虚,广交良友,自身不那么尖锐。岂会被区区小人所扳倒!

读赤壁赋有感篇七

苏轼作《前赤壁赋》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寓意有所迥异的《后赤壁赋》。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献出家中刚刚捕获的珍鱼,而苏轼回到家又意外获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兴致与条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除了客观的描写,“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同时把景物与游者行动融合为一体,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此时一只孤鹤画空而来,对孤鹤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空灵虚幻难以言喻的感觉,想象当时之景,彷佛身处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赞叹苏轼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效果,竟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描写与情节中有种飘逸的气氛,情感由乐转忧又转于平静的赤壁之游,最终以梦境做结,也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情怀。

后赤壁赋,不管在景物描写、气氛的营造、深刻的情感转换、飘逸的人生观,都在苏轼简洁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现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读赤壁赋有感篇八

阅读苏子《赤壁赋》,文字美,音韵美,风景美,意境美,哲理美会一齐向你袭来。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叹:这真不愧是古今艺术珍品!特别是“风月”二字,贯穿全文,无边风光,使人心醉;从头至尾有关“风”与“月”的语句不下十句。难怪清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读完此篇后,作出“此赋通篇只说风月”的点评。

苏子是在“七月既望”“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望,就是阴历十六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是一月中最亮最圆的月亮呀!难怪他在“月出与东上之上”后,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祥和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了,诵着唱着,唱着诵着,就浩浩乎飘飘然,就“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是风月,触动了苏子的情思,催生了这篇美文。

良辰美景,风月无边;饮酒作赋,甚是快乐。苏子情动风月,其乐融融。他忘情地扣舷击节,歌而唱之。当他唱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时,心里就掠过一丝淡淡的,因忠君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悲哀。不料一客洞箫和歌,又撩拨了他的伤痛。箫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孤独的嫠妇也落泪悲泣。苏子不禁由喜而哀,正襟危坐,变脸失色,厉声责问:“何为其然也?”——是风月,触动了苏子悲伤的心灵。

徐风皓月之下,作者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当年的曹操——踌躇满志,一世枭雄;又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困孟德于赤壁的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然而,风月依旧,赤壁仍存,枭雄安在?英雄何处?此番议论,虽出于客人之口,却流动于苏子笔端,是苏子感情的流露。——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联想。

风月,又是作者阐发哲理的凭借。苏子在歌风唱月之后,先借客人之口,哀叹了“吾生之须臾”,知道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不可得。然后又借“水与月”发表议论:江水虽然东流长逝,却未曾枯竭;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却没有消减;万事万物既是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又是无限的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也没必要悲伤呀!——又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议论。

风月,也暗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全文由月出、月照一直写到月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是通过风月,推进了人们情感的变化,预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作者因风月而“饮酒乐甚”,因风月而悲伤愀然,又因风月而觉悟和旷达——达到了不悲不哀不叹不羡的大彻大悟。最后在文章结束之时,主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真是“结出大自在”(金圣叹语)。

纵观全文,作者因风月而乐,因风月而悲,最后又因风月与客“喜而笑”,从而达到了觉悟旷达和宇宙观的升华。风月推动了行文思路,风月贯通了前后文脉。所以清代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称:苏子的《赤壁赋》是“以江山风月作骨”的。古代学问家的点评真是准确到位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