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级语文教案(大全9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MJ笔神2023年小学级语文教案(大全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一

1.领会汉字的文化内涵,确定中心意思练习写作。

2.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3.学习写文章前先列提纲的方法。

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选择的材料要能够表达中心意思。

课件

一、观察汉字,领悟内涵

1. 【出示课件2】

甜 乐 泪 暖 悔 望

迷 妙 变 忙 寻 让

2.教师讲解引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个汉字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看到一个字,我们就可以想到汉字的意义,想到由这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想到与这个汉字或词语有关的事情等。同学们看一下屏幕上的汉字,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和同学交流一下,说一说你对这个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

3.检查指导。

【出示课件3】

例:甜

(1)甜是像糖或蜜的滋味,如甜食,糖是甜的。

(2)比喻使人感到舒服的一种感觉,如甜蜜的生活,甜言蜜语等。

(3)还能想起好多由“甜”字组成的词语:酸甜苦辣、忆苦思甜、苦尽甜来……

二、确定中心,列出提纲

1.从屏幕上出示的汉字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首先根据汉字的文化内涵确定自己要写的中心意思。

2.根据中心意思,先列提纲,确定出自己选择的事例或哪几个方面。

3.提纲示例:【出示课件4】

题目:甜

示例:1.爷爷为我做的排骨米饭。

2.妈妈给我买来好看的衣服。

3.我生病了,爸爸在医院守着我,给我讲故事。

三、交流提纲,互提建议

1.把写好的提纲和同学交换,请同学读一读。

2.看看同学的提纲,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提出合理的建议。

3.根据同学合理的建议做修改。

四、独立思考,认真写作

1.根据修改后的提纲写作文。

2.注意重点部分一定要写详细、具体。

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运用到写作中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这次习作要求学生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出发,确定中心意思,然后选取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这个要求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吻合的,一脉相承。

教学中,我注意了指导,提供了范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以习作例文做例子,列出选材的提纲,然后再让学生列提纲,可能实效性更强。

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二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3.通过阅读“词句段运用”,学会巧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和巧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等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4.通过阅读“例句”,学会介绍事物时,运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5.理解并背诵《春日》,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3.能理解背诵《春日》。

难点:

1.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2.学会运用“一是……二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主动预习,查阅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2.教师准备《春光美》音频,微课《春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交流平台,学习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回顾课文,如:带着“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2.谁来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3.学习《竹节人》,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回顾课文,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相关联的段落应该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而关联性不强的段落,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如: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师总结:读书时,同学们应该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材料。

三、词句段运用,学习习作。

生活中总有美好的瞬间,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怎样留住这些瞬间,定格这份精彩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思考:

1.你喜欢哪个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情景,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交流:

(1)第一个片段,作者抓住“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4个关键词语,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气氛。

(2)第二个片段,作者抓住“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探过来”4个关键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观战人入迷的情景。

(3)第三个片段,作者通过“上前、后退、叽里咕噜、闪着异样的光、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吁了口气”等关键词,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比喻修辞,巧用“……”“——”,写出罗丹塑像时的认真态度和入迷的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描写场面时,可以采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这样可以使内容生动具体,吸引读者。还可以巧用标点符号,来增添文章的色彩。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类似的情景,运用所学方法,来写一写吧!推荐优秀的片段,投影仪展示,欣赏佳作。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总结:介绍说明事物时,采用“一是……二是……三是……”的表达方式,说明理由,表达观点,可以使语言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四、小试牛刀,举一反三。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

五、日积月累,理解背诵。

1.播放微课《春日》在欣赏春光美的同时,理解背诵古诗。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这其实是一首哲理诗。

3.小组竞赛,背诵古诗《春日》。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习了更多的写作方法,还背诵了《春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大胆运用本节课所学——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巧用表达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同时,也能引用古诗《春日》,来给我们的文章增添色彩。

2.布置作业:把本节课自己喜欢的片段,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多读几遍,学会多积累、巧运用。

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三

1、学习新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戏剧文学的形式和特点。

4、分析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

1、了解戏剧文学的形式和特点。

2、分析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

1、介绍知识导入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以创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和歌剧中又包含曲调、演唱)、舞蹈(话剧中演员的表演艺术,舞剧、戏剧中的舞蹈成分)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属于戏剧文学,是独幕剧。全剧以赵王对甘罗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展开矛盾冲突,通过对白描写,通过场景渲染来刻画人物,塑造了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的形象,赞扬了甘罗机智勇敢、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表现了少年甘罗所具有的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承担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3、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词。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邯郸正襟危坐觐见拜谒和睦恭请

一戳秤砣家喻户晓放肆狂妄自大铜鼎

倏地祈祷酬谢

4、强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特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生活本质的。戏剧冲突一定要尖锐、激烈,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聚精会神地看完演出。本剧的冲突是什么?(甘罗年纪小)

5、理清戏剧梗概。

剧情发展:

赵王甘罗

正襟危坐,严肃傲慢不卑不亢

狂妄,污辱陈述看法

威胁不怕死,据理力争

震惊分析形势

颓然坐下

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品评语言文字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2、体会理解学生的顽强及智慧的退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迅速从课文中找到它的谜底吗?(补充板书:底)指名用书上的话回答。

原来是因为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板书:雪松)。揭开这谜底的人是谁呢?(板书:旅行者)

3、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也带上行囊跟着这两位充满智慧的旅行者,通过这篇记载着智慧的文字(板书:课文)走进加拿大魁北克这条神奇的山谷,靠近那充满智慧的雪松,一起去探索生存的智慧吧!那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齐读课题)

1、明确小组自学要求:(2)

(1)师:这树,这人,这文,无不充满着智慧,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有选择的去探究,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把他们综合自来共同探究都可以,让我们去品读、去批注、去思考,一会我们来比比谁的背囊中采集到的智慧最多。

(2)各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以及需要的大概时间

(3)班内简单交流时间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10)

读文、批注、找收获、谈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自学所得(20)

(1)交流从雪松身上品味到的、获得的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读好描写雪松的语句。

(2)讨论、交流、理解旅行者的话中蕴涵的智慧

a: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个旅行者的话。

b: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引向深入:(什么时候应该去正面抗争?什么时候需要适当的让步?)

c:把思维引向更广的空间:古今中外,有那些人就具备了雪松的这种智慧?

(3)你能从课文中选择一句最简洁而又最能概括这一道理的话吗?

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节,背诵这最后一节。

(4)交流这篇文章写法上的智慧:学生汇报体会到的精彩写法,教师适时点播

4、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师:我想各位同学的背囊(包)里,一定装满了智慧,收获不小。

(2)班内简单交流

1、师:听了同学们精彩的点评与创作,我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把所有的智慧都装进我们的行囊中,去展开我们人生新的旅程,愿我们今后能够凭借智慧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2、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智慧背囊》。

3、完善自己的创作明天的语文课继续交流。

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五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六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七

(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能正确的写字。

2、让学生了解对比的表达方法,突出人物的精神作用。

3、指导学生流利读古诗文名句并能背诵。

4、学生弄清成语“指鹿为马”的本义和比喻义,能完整地讲述故事。

1、运用对比,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去准确记住词语的写法。

1、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这些词语。

2、重点关注带点字的意思:

部 焕 诣 厉 川 裁 躁

3、自由读这些词语,并交流如何记住这些带点的字,把词语写正确。

4、集体交流。

5、学生书写这8个词语,注意带点字的笔画和结构。

1、学生自主体会“对比”方法的好处。

2、学生相互交流读这两段话后的感受和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一句直接写诸葛亮比往常更加镇定。第二句用守城将士的“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和诸葛亮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诸葛亮的沉着与冷静。这就是使用对比方法最明显的好处。

4、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句话,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感受对比方法的表达效果。

5、让学生反复读这两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比较,哪句话更能突出哈尔威镇定自若的形象。

1、指名朗读古诗文名句,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2、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这两句的感受。

4、在熟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同桌互背互评。

5、教师指导学生抄名言,注意把字写正确,注意行款整齐。

1、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了解故事大意。

2、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对他的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

3、学生交流。

4、学生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学生能把自己想到的练字的好处归纳为几点。

2能有条理地介绍给其他同学听。

3.能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避免自己的发言和别人重复。

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八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

3、师生一起说故事。

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

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

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

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

结果也不一样。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3、试着背诵这段话。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

3、学习第3自然段。

(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反而,却。)

(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5)练习背诵。

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

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

(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

(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

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

4、拓展作业: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识字写字

1、读生字所在的词语,新词所在的句子。

2、出示生字小黑板,(灿 烂 怀 神 边 这 进 道),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字应该怎样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灿烂怀神”四个字为左右结构,“边这进道”属于同一偏旁,是半包围结构。

4、指导书写。

(2)师生共同总结,同时教师进行板书。

(3)学生进行书空练习,提出疑问,同学之间共同学习。

(4)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字,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写好走之旁。

(三)巩固生字

1、形近字比较识字

坏——怀 力——边 文——这 首——道

因——恩 兰——烂 伸——神 井——进

2、形声字识字

兰 边 着 进 到

蓝 变 这 近 道

烂 遍 今 刀

3、口头组词。

(四)背诵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可以看出周总理对小学生十分关怀的句子。

2、反复读课文,说说你对周总理的印象。

3、分小子竞赛读,比比哪一组读得流、利有感情。

4、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六)总结布置作业。

相关范文推荐

    临床医学求职简历 个人求职简历参考(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

    大班美术游戏活动方案(大全6篇)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来实现这些目标。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

    采购计划书 采购计划书通知(汇总5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情况的变化。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

    最新新学期计划体育方面三年级(优秀6篇)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分析现状,确定行动步骤,并制定相应

    2023年就业创业证补助申请书(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

    最新教师励耕计划感谢发言稿(大全5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情况的变化。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更加有条理地

    2023年大班课美术活动教案反思(大全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

    最新学校颁奖典礼活动策划方案 同学会聚会活动策划方案(通用5篇)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

    翠鸟教学反思(通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

    2023年四年级教学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科学考试的质量分析报告(汇总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