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

时间:2024-04-21 作者:薇儿

范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资源,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它们包含了不同类型和风格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一

: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中国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个人情操。一般情况下,中国画课程都属于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就是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以及进一步的分析。

伴随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当中,只有不断地探索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面的问题,比如,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毕业设计作业缺乏一定的深度,作品缺乏蕴意等等方面,为此,相关的美术教师必须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中国画与西方画课时之间的分配不合理

当前,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中国画的课程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厌恶中国画课程的学习。并且,由于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所以,在中国画和西方画课程的安排上,出现重叠相撞的情况,所以,有的学生过于注重西方画而忽略了中国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不合理,由于课程比例分配不平衡,导致很多学科的地位出现下滑的现象。比如,一些西方画的课程安排上非常细致,而中国画的课程安排上比较简洁;其二,课时比例安排不合理。比如,一些必修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安排上,西方画课程安排的课时远远多于中国画。由此可以得知,中国画和西方化比例分配不和谐的情况非常严重的,而过于注重西方画课程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也忽视国画的学习和了解。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画教学的质量。

2.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脱节的现象

在小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得知,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多地进行中国画的教学,而且,学校的教学设施有限,相关的教师对于美术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透彻,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严重地脱节现象。此外,为了更好地结合进行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在于教师的引导以及对相关教学材料的研究和分析。

3.中国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开展

在中国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展开教学的难度系数较高,一直是我国中国画教学实践的难点。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学生在艺术方面,都偏向于色彩、风景和写生、摄影等方面的实践。而中国画的艺术实践课程,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实践课程的目标,必须要了解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规律,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探索。所以,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标准之一。

4.学生作业作品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种类繁多,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画为主,其中,最突出一个问题便是学生的作品缺乏特色和深度。与中国画相比,学生日常的作品中过于渲染西方画,而忽视了中国画知识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在创作毕业作品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为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作品是学生表达生活的一种情感方式,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语言交流模式,更是个人价值魅力的体现。为此,必须要融入情感,呈现出个人的知识底蕴和个人内涵。

1.转变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贯彻文化知识理念和个人素养的理念培养,并注重画法技巧的引导以及心理方面的调节方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将中国画的文化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制定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主,进行艺术思维的创新,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实践,让学生能够独立构思和想象。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由此可以得知,在进行中国画课程教学时,必须要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并改变一定的方式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合理地安排教学课程

在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课程的布置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并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中国画和西方画进行合理地分配和安置,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此外,在进行中国画教学课程的规划时,必须要注重学生内涵和艺术涵养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一定的技法。

3.高校师资的合理分配

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方面,中国画的师资力量以及专业技术水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的质量。为此,相关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中国画的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突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中国画教学的内容,必须要将其中包含的艺术性质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本身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课程方面的设置,以及课时的安排比例,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连接等等方面,同时,提高学生作业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育的质量。

[1]沈强.高职美术教育开展中国画课程问题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6,(09):270.

[2]曾永松.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6,(07):93-94.

[3]王德强.浅谈高职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学[j].时代教育,2012,(15):186.

[4]陈卓菁.论高职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课程设置[d].导师:莫高翔.湖南师范大学,2011.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二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得全新的视觉经验,中国画的笔墨语言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中国画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造型,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民族艺术文化特质,是西洋绘画中所没有的。应从意境来看待画家的作品底蕴。

如何扭转当今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浅薄?如何来看待中国画的底蕴。中国画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华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所规定的。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中国绘画举世无双的稳定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品格,又都是丰富而不是背离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而且石涛是我国清代著名画家和画论家,用他的语录可以推出现代中国画的发展。现在选择三个方面略作分析。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互为表里的。中国国画是流传千古,中国的国粹。“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它的思想根基源于中国的道、儒、释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画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反过来用中国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的理念与思维去透析中国画,进而发现其中的外在与内在关联。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肖似真物,而更多的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遵循“立象以尽意”的原则。

如何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立象以尽意”呢?一般而言,这与国画家们的品格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向西画靠拢,西方文化的痕迹已经让许多中国画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新”,也让人感到怪怪的,新鲜形态之下,难识其审美意象之所在。不由得思衬:这样中国画就走向了现代?这样的中国画就有现代品格?失去精神内在的形式只能是短暂的时尚躯壳,它难以长期延续地进入文化品格高度。因此,必须从中国画的文化品格中去认识、光大中国画艺术应有的精神之脉,形成自然而然于现代文化之列的和合之态。如果把握不当,则有可能从根本上遮蔽掉中国画主体精神所应有的文化品格要求。

一些诗歌寄寓了对人世丑恶现象软弱曲从、毫无骨气的社会风习的嘲讽,拓宽画境意趣,点出画面蕴含的主题,反映世态炎凉对世人心灵的扭曲。把这种夸张变形的嘲讽图深化为对世风日下、人心堕落的挽叹与痛惜。 中国书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渊源与“文以载道”的文学(包括诗词)功用相同,用张彦远之语阐释便是“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无论变形夸张的“三驼”人物画,还是花鸟写意的芭蕉大鹅,更有泼墨写意的墨葡萄,抑或境界优美的山水田园画,都是诗情画意的杰作。中国画多是诗化了的画境,心与物冥,内心感悟的笔墨体现。这些作品,描述心智,富涵诗情,多激情,带有强烈的感染力。

西方油画,多以记录的形式,对物写生,以毕真为尚,重色彩对比,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画学理论,而国画则注重内涵的文化理念,它的底蕴是诗化的。所以说一首好诗,往往借助意象,笔探幽微,蕴含着渺远的物外之情,意外之意。好的画作,也应如是。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应该潜下心来,求索绘画的优良传统,讲究些气韵笔墨景思类的义理,厚积底蕴。

从以上分析可见,石涛话录中关于继承与发展的独到见解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中国画底蕴,是对后学的一种醒示。对现代国画语言的转型仍然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价值较之传统农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物质的高度发展,绘画领域中出现了用水彩颜料画中国画或用素描的方法表现中国画及用其它材质、技法表现中国画的探索和研究,其它造型艺术学科的知识已然渗透到了中国画中,使国画的表现语言可以寻找到具有现代性的其它材质作为表现的媒介。在现代,笔墨的内涵被扩大了,但仍用笔墨代指绘画的表现语言。笔墨只不过是山川形质的修饰,根据事物形体的生长规律,其他材料也可以把这个物体的形象书写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的`审美思想始终是中国画笔墨书写的核心,画面的形式通过笔墨具体呈现出来的,笔墨的安排和限定随形式而生发。笔墨对事物形象的组织要以实物为参照并对审美客体进行描写,在表现审美客体时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的选择性和发挥性,每位画家用笔墨应对现实生活时都有一个可发挥的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见,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如果连中国画都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品评标准,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由此也证明了对民族文化缺少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1]郎绍君.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潘运告.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三

纵观陶瓷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诸多的陶瓷艺术品,不难发现陶瓷绘画始终与中国画紧密相连,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画的渗透影响,在陶瓷绘画中无一不是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因素,极富中国画的寓意和启发。换句话说,中国画有多少种技法和流派,陶瓷绘画中便可以找到多少种与其相似的技法和风格,从艺术理论的观点上可以说两者异流同源。两者不仅同样带有根深蒂固的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本文旨在以陶瓷绘画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指出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从而讨论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中国画;陶瓷绘画;发展历程;共性;影响

在中华几千年来文明悠久的文化遗产中,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中国画在很多方面都对陶瓷绘画产生渗透的影响,比如在意境上、气韵上和笔墨线描上都显示出共性。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看,陶瓷以中国画的技法和神韵来体现独有的一种风格,陶瓷艺术家们在吸取了中国画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艺术装饰,在瓷器的装饰上开辟了新的艺术美感。

陶瓷器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文化标志性的遗产,它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超越了时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早在远古的陶器时代,人们就用直观的线条在陶器上进行装饰,一般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可将分为几个阶段,以直边三角形与线条结合为主、装饰抽象程式化的半坡型彩陶;以同心圆为中心图形、装饰风格多运用直线和曲线结合的马家窑彩陶;而在半山型、庙底沟型和马厂型陶瓷中则普遍应用了各种纹路作为表面线条装饰的表现方式,这个时期的陶艺在线条上体现出独特的地位和魅力。进入宋代,随着陶瓷绘画的不断进步,在对陶瓷的装饰上更展现出工艺特性,使其绘画线条饱满手法娴熟,形成自然的釉面裂纹线条,而在明代,陶瓷绘画装饰往往用曲线形式的藤枝和缠绕的花枝交错与画面,在瓷器上形成富贵的艺术感,产生一种质朴、高雅、流畅的美。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陶瓷绘画被升华,其绘画装饰艺术中构图严密、线条浑圆、形象夸张,大多以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著称,在绘画手法上,线条显示出健康欢快的民间气息。

首先,早在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成为最为古老的绘画艺术,也是陶瓷与绘画最早的结合,我国的陶瓷绘画和中国画这两种传统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相互交融发展,两者共同遵循着相同的美学思维,在精神意境上存在共同性。也就是说艺术如果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所产生的意境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意境可以极大度的展现艺术的美感,它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衡量美的最高标准。它们都是心灵与景物的结晶,比如陶瓷艺术家冯晓矛在《乡情》作品中则是借鉴自然景观的题材,表现一种宁静的韵律感,绘画上的部分有远山、山泉、小溪、农舍等,都展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喻之美,因此,陶瓷画与中国画的相通意境具有将现实生活的美体现在艺术作品上的魔力,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其次,在绘画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气韵在中国画中占有极强的艺术地位,无论在汉唐还是在宋朝,中国画对气势的推崇被各个时期应用的尽善尽美,以静气、逸气体现宁静优雅成为绘画的主流,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荆浩的《雪溪图》等都折射出绘画对象的内在神韵,将自我的精神反衬到对象中。而陶瓷绘画虽然与中国画在工艺上和用笔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影响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气韵。它有别于一般的民俗绘画,而是成为颇具气韵的绘画艺术,明显提升了传统陶瓷所表现出的文化格调。此外,陶瓷绘画带有民间世俗的娱乐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生动气韵,如作品“天启青花人物碗”,画中犹如动态的牛,牛背上的牧童和顶风冒雨的人,这些物产生了无限趣味和遐想,整个绘画体现着气韵生动的审美情结。

再次,依靠笔墨语言表现自然神韵的中国画,从根本上体现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艺术审美,也就是说,笔墨即精神。中国画由于收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在笔墨上讲究古朴淡雅和自然空灵的趣味,它是对万物体验后的艺术升华。而中国陶瓷绘画在用料用彩的技巧上与中国画的笔墨用法大致相同,不论是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还是明清时代的彩瓷体现,都可以浓重感受到中国画般的笔墨味道,因此,可以说陶瓷绘画是中国画艺术延续下新的转变,将中国画丰富的笔墨表现力与陶瓷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片新的艺术领域,充分体现出中国画在陶瓷绘画中的重要影响。

1.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的粉彩和新彩的影响很大,在陶瓷绘画中,陶瓷艺术家一般用线绘画苔,用点、染画山石,这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上被明显体现出,把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陶瓷绘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就粉彩花鸟来说,以程意亭为代表的粉彩工艺堪称一绝,其作品融合中国画和陶瓷粉彩工艺为一体,并巧妙的运用在陶瓷绘画的笔触下,代表作《翠鸟荷花》中,岩石上的翠鸟同时俯视水中的鱼和荷花,凸显出画面的丰腴,共同勾画出一副动态的美图,尤其是荷花花瓣边缘的曲线勾勒,体现出植物的韵态和趣味,让人无限遐想。

2.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古彩线描科学合理的加入了中国画白描的技法,再加上工艺美术的装饰技巧,使得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在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和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透漏出古朴典雅之感。从20世纪50年代始,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上和技巧上乃至装饰上都有所改进,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在中国画的基础上,陶瓷绘画继承了其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现代手法把粉彩同古彩相结合,形式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3.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青花于中国画的笔墨工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陶瓷艺术家在陶瓷装饰上绘制青花时,都会多多少少受中国绘画的影响,注重借鉴古今名作中的绘画特征和线描特点。由于时代文人和审美意志的介入,使得陶瓷绘画者的素质潜移默化,从而使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中国画更为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中国画还是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青花绘画中都体现着绘画者的感情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总之,纵观我国的陶瓷绘画历史,中国画风格成为其中的主流形式,两者都是中国的国粹精华所在,共同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化格调,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今被广为传播和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陶瓷绘画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扎实的绘画风格和文化底蕴,加入陶瓷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使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深入到其中,从而创造性的创作出情景交融的陶瓷作品,从而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四

当代中国画的设色革新在传统笔墨与色彩表现上是十分独到的,色彩对形体的超越产生的意境写意性与水墨实现了完美的融合,画面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高尚文雅,又表达了现代色彩的精神情感与意蕴。于是,当我们用这样的观点去关照龙瑞先生作品《去延吉路上的景色》,画作中山石皴擦之处,用汁绿淡淡加染一层,皴染之后再以赭石加淡墨渲染山石。由于这两种颜色具有温暖与沉静的视觉色感,很适宜表现清丽明洁的山光树色,如此娴熟的设色技巧表现出龙瑞先生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色彩。还有作品《永远的香格里拉》,这幅山水作品似乎没有固定光源和合乎比例的明暗亮度层次梯度,而是采用垂直光分布、正面光来表现光亮,背面、侧面用密集的皴擦来表现,色彩的渲染对山石皴擦光影的分布也起到了主导作用。莽莽无垠的雪岭极具气势,在一片绝世之净域、旷古之境界,形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雄浑的山岩和苍劲的青松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这种境界的设色观念、审美取向和思想情感是多种因素所形成的,画面中既有中国水墨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西方色彩的外在形式美,从而完善了这幅作品主题的塑造与亮点。

在西方绘画色彩中,比较注重在绘画中光的表现效果,强调画家对光色关系的视觉感受。十九世纪后期的印象派推崇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的结合运用,这也是西方绘画色彩在“固有色”的基础上的一次重要革新,以至于对现代绘画设色思潮和绘画流派都产生了影响。其实在相当的程度上,传统设色与现代色彩的衔接与取材还是需要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平台,还要将传统文化内涵转向现代艺术价值观。此时,我们通过美术教育课程,教授学生运用色彩的明暗关系、了解色彩空间结构、掌握色彩形体等艺术表现能力,在保持传统水墨气韵的前提下,追求光色变化的细节,运用临摹、写生在创作中发挥出现代绘画色彩之美。课程中,我们欣赏了龙瑞先生的写生作品《夏日海边的风光》和《日内瓦湖畔古城堡》,这两幅作品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充分显示了山水画设色取材的革新,龙瑞先生把塞尚的技法语言兑入黄宾虹的写意手法,用色彩和光影建立空间关系,以饱和度不相同的点光来取代平面光,打破了传统重彩画的平面光画法,使画面显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这种“引西润中”气韵审美的艺术状态,显然是基于“随类赋彩”理论之上又一新的拓展与发展,画面创造出了一种观念性和形体感,让色彩充满了精神情感的新境界。

中国画十分注重色彩的主观性表现,色彩在画面上最能集中代表民族精神,设色的取材是与审美取向和思想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的,由此所产生的意境艺术效果和色彩魅力正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所在,这也是中国画的设色取材在艺术创作中进一步追求完美的轨迹。南朝宗炳曾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以色貌色”的设色理念,意思是以施于色彩来表现五项的固有色,其中当然也含有主观运用色彩的意思。历来中国画对于色彩的应用,主要是考虑画面本身的艺术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对象实际的色彩。传统的中国画设色因色彩的性质和材料的特点,对自然界中的色彩进行归纳演绎时,则变得更加单纯与概括,这种概括的主观性使得画面拥有了超强的装饰性。而当代画家在继承这种色彩的装饰性同时,便把它与笔墨相结合,实现了色彩的当代转换,它不仅表现了空间和自然界的光影变化,还营造画面的意境与情致,从而创新了中国画色彩的形式美。

中国画设色的多元结构形成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其作用力在中国画设色领域所引起的深层变化,反映着美术教育也应随当代艺术的发展而更新观念,从理论到实践以哲学思想来认识,扩大艺术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在这个多元结构长期共存的时代,美术教育还要与多元的绘画艺术在相互的作用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此消彼长地向前发展。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五

通过对当前中国画若干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中国画文化标准、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应重新反思、定位和自我修复的论点。期许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中国画创作语境,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美感的、健康的中国画作品,促使一个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当代画家的自身知识结构在发生着裂变,传统的绘画模式以及传统文人画的思维定式已不能满足他们,转而以多视角、多意象的跳跃性思维指导着创作实践,利用传统的笔触符号来彰显新的视觉思维样式,进一步扩充原有的语境,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朝气和灵气。对中国画而言,这是一个多元的困惑的新旧交替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回顾和重新认识中国画所走过的每一步。文革之后出现的最早的当属“伤痕艺术”和“生活流”,这批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主要是当代画家从自身的心灵感受及生活坎坷出发,在抒发个人或一代人的痛苦。然而,中国画在这方面并没有更高层次突破,也就没有发出耀眼的光芒。

当代艺术和艺术家正面临着选择,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自己的坐标点,开放赋予他们全球意识,对传统文化的追怀以导出寻根意识,力图达到艺术的现代感和民族性的统一。一件窗花、剪纸、泥模都能拨动艺术家的心弦,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他们从民间艺术中获得的是质朴的美感,民间艺术是真正达到了心与物的高度统一。而大璞不雕、返璞归真是许多艺术家向往的境界。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天趣,他们从理性的观念出发,运用意象造型手段(夸张、变形等)来进行创作,这使作品在色彩、时空、解剖、透视等方面展现出童心般的情趣来,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向民间美术学习的同时,又有一批画家把注意力转向作为中国画主体的文人画。他们崇拜文人画家完善人格的修炼精神和不为陈法所囿的创作态度。我们这一代画家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超越文人画的高峰问题。一切有出息的艺术家都追求独特的艺术个性,都在努力与传统文人画拉大距离。于是他们不断尝试着将西画的精神因素引入写意国画,形成了当代美术史上一大流派——“新文人画”,他们深知要离开传统文化的高峰,要在笔墨纸砚上平地另立一座大山,其征途远不是几代人可以走完的。所以借文人画“逸笔草草”的自然风貌,引入新的审美观和吸收外来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段,创造出这种表现当代文化人心态的一种艺术风格,有高亢的“牧歌”,有野朴的“信天游”,也有难以名状的低回沉吟。新文人画家清楚地意识到,要有特色就要回到文人画,这就让严肃探索的画家们陷入悖论的怪圈之中而难以解脱。

艺术史发展的某一时刻是允许用片面方式推动艺术史进步的,但不允许永远片面。中国画往后发展,必须注意的是中国画自身的形式、结构、材料、技法的探索,必须深入到文化层次上(集美学、道德、宗教等层次)。当前对中国美术的现状和未来的忧虑和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应当深入到其内隐层,即传统作为思维方式的民族审美结构是历史的“积淀”,它在艺术传统内隐层中起着统摄作用。中国画家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趣味,具有特殊性质。当代中国画家的文化心理与艺术传统的联系在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艺术传统的精粹都是在历史许可的范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创作自由。艺术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创造,他是作为一个既定的文化继承者在进行艺术活动,在他对既定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也包括潜在的艺术图式对他的塑造。传统的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带着经验、习惯,从而使自己具有现代价值并不断更新、前进。“知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话语中的玄机值得时时体味。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

表现当代人的审美观,几乎是所有求变画家所希望接近的。我们不能忽视甚至反对艺术发展过程中要必然地符合规律地出现艺术的当代的一面。一个文化的特殊性格,不通过比较就很难突出它应该突出的东西。艺术的当代形式时代对艺术的要求,是艺术家历史使命感在艺术中的表现,是时代生活与社会审美心理的体现。经验告诉我们,对外来文化不应该是移植,而是以我们的思想去感应,中国画必须保持自己艺术的独立性。我深信,中国传统主体观念将在接受现代文化观念的洗礼中,必将完成一次大的新陈代谢。

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能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念。各个时代的真正伟大的艺术,它往往既是民族,但又不会囿于地域、民族的狭窄界限,总会在审美的深层上通向人类。从比较研究的结果来看,中国艺术是人格理想的一种体现,保持和谐是中国画的根本。从本质上讲,中西方艺术不存在高低优劣,而只有差别。人们应站在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包括传统本身及其影响在内的问题进行反思。中华民族完全能够用自己的理想和实践,吸取世界文化中的精华,注入现代艺术以新鲜血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术。

由于几十年来的历史布满了深陷的断层,因此造成了不同年龄段的画家在知识结构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各种“代沟”,人们很难使用双方认可的概念和术语进行对话。在对前人作品的领悟,也因缺乏对构成元素的敏感和对知识结构、心理结构的适当组织,所以对深层表现内容的感受以及对形式构成深入感受之间产生脱离的现象,更多的人只能对形式构成有一定的敏感,而不能进入深层的表现内容,所以空洞的艺术表现成为通病。投入自然、投入生活成为当代画家迫切的需要,我们的前人正是看到永恒和自然界充满生机活意,大化流行,处处都在宣畅一种活跃创造的盎然生意,就是因为这种宇宙充满机趣,才促使我们的先人奋起效法,生生不息,创造出辉煌的艺术成就来。

从理论这个角度来看,理论的正确引导比较薄弱。因为艺术的奥秘可能并不是由艺术家本人可以洞察和解说的。相反理论家以其高度敏锐的理论审察力和深刻的反思,在美学和绘画之间找出一种类似的西方艺术心理学这样的学问,既不是偏重于纯粹抽象的哲学思考,也不只完成一个没有意义的形式,找出这种中间桥梁才能对绘画创作真正产生实质性的引导作用。

综合上面的分析,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应采取吞两极而取中,内研传统,心师造化,妙合当代,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中国画创作语境,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美感的、健康的中国画作品,促使一个多元化局面的形成。惊人的昨天已经逝去,辉煌的明天必将来临,中国画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1]曹意强,范景中.20世纪中国画[c].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六

我国的高职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要为国家输送职业化、专业化的应用技术人才,高职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接受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成为美术教育、服务的一线人才,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要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科学的科目内容和科目结构,体现着教育者对于专业内容的把握、教学渐进程度的把握以及对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的把握,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需求及未来发展的把握。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在高职求学的数年间能否科学系统地掌握应有的知识,能否在毕业之后从容应对社会带来的挑战。

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具体情况,教师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来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一定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较为广博的综合知识面的未来人才,才能圆满完成我家对于需求人才的培养目标。综上我们可以认为,课程设置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前置步骤也是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教育教学有着具体化的要求,课程设置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需要慎重以待。

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历史悠久,黄炎培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办了以培养教育者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但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对于高职教育不够重视,我国青少年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形成了对比鲜明的两条粗细腿,发展远不如文化教育发达。在经历了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阵痛之后,我国教育领域才重新重视起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才逐渐得以发展壮大。但由于起步晚,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办学经验仍然缺乏,发展模式和教育模式相对于国外也较为落后,甚至部分高职专业的教育模式是大学本科教育模式的“压缩版”,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高职美术教育是“压缩版”中的典型。虽然我国开设美术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占高职院校总数的九成之多,且仍在增多,但课程设置有诸多让人诟病的地方,国画课程的削减就是其中一例,作为中国的国粹和一种审美体现,学生不能够在课堂上系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损失。中国画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设置中国画课程,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国画遭到的冷遇与其较难掌握以及需要较为身后的美术功底不无关系,但不能因噎废食而放弃这门艺术教学。

高职美术教育除了是本科美术教育的“压缩版”之外,由于中国没有先例,高职美术教育的大方向仍旧是西式美学,包括素描、水粉、油画、版画、雕塑等等,近年来又新增数码绘画专业,除了专业的书画高职院校外,综合类高职院校的中国画课程则沦落为选修课甚至没有相关课程,让想要了解的学生求学无门。

除了专业课程之外,高职院校还设置有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一般是专业课程的铺垫以及一些综合类的知识,以高职美术教育为例,基础课程包括语文、美术史、所学艺术门类的专业理论等等,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衔接性的作用,让学生可以顺利从文化课程的培养过渡到职业化的培养模式当中,因此基础课程对于高职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对于美学领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美学常识、同时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模式的了解和热爱还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程度的不同,这是教育的隐性价值——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认得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美术教育领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影响其一生的审美观和艺术偏好,让学生将艺术模式理解、并通过绘画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修养,国画作为中国的国粹,在这个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国画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乃至世界有着广泛的声誉,在美术馆欣赏国画,就像是观看一部特殊的幻灯影片,一张一张的为观者铺陈当年的历史片段,例如捣练图当中姿态各异的唐代仕女们组成的捣练片段,可以让观者直观得了解到唐代女子的服饰、发型、配饰、身材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手腕、手肘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生疏的历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中国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将东西两种技法相互融合,形成符合新时代审美潮流的新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画的技法当中的写意、留白、白描等等可以和西方的绘画技法相结合,绘画出更加符合当今中国人审美的美术作品,同时国画也可以吸收西方的光影、铺色的观念,为当代的国画创作提供新的活力,雕塑专业则可以以中国画当中的夸张和简略的相对关系为灵感,制作出来与西方写实雕塑截然不同的雕塑作品,因此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中国画课程也有着创新发展的价值。

绘画和雕塑等艺术门类不仅仅是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再现出来,更重要的,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传递作画人的审美理念、文化素养、艺术偏好甚至包含一定的政治倾向。

国画对于画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绘画技法是一个方面,文学、历史的积淀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国画水平的高低除了画面的直观印象之外,还有画面的意境。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一方面我国国画师资资源较少,另一方面高职期间在校学习国画的时间、强度都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的国画教学则更多应当注重基础技法的教学以及国画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线条的勾勒、墨量的掌握、墨色的浓淡、国画颜料的调色运用、留白的技法等等,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循序渐进对课程进行解读和教授,让学生不会畏难而消极应对课程,同时能够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留足课时。 与任何一门艺术一样,中国画的学习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也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技法的练习、艺术思维的练习和文化运用的练习,力求让作品能够有意境有灵魂,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现代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教学目标

工厂当中辛苦劳作的蓝领。人们根据应用性人才的就业模式,认为这种人才可以被称为“灰领”。高职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的学生,既要能动脑——对于艺术和客户需求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又要能动手——可以出色圆满完成创作目标,符合客户需求,这样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社会经过实践锻炼,能够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补足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空缺。

中国画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法,能够在工作当中熟练运用中国画的相关元素进行设计、创作、应用,中国画课程不是为了培养我国未来的国画大师,也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国画教育人才,二是以高职的整体课程教学目标为蓝本,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中国画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文化理论达到满足应用的水准即可,绘画技法也以数种能够快速掌握并应用的国画技法为主,同时在教学当中吸取西方绘画的教学经验,让学生以铅笔为过渡工具,先体会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美,再用毛笔来进行勾勒学习。

我国的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以美术服务人员这个就业方向为培养导向标,第二个原则是要努力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这与国画教育的培养方式不谋而合,第三个原则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这不仅仅是绘画的能力、雕塑的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主动学习新专业知识等等的能力。

(二)建立合理化中国画课程设置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后,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注重中国画教育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基础性体现在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爱好人群,学习中国画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理解国画当中古人的雅意;实用性体现在教师对于国画技法的教学,包括线条的游蛇走龙之势、墨迹的浓淡相宜之色,教授学生一些特定的绘画模式和对应模式,让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线条笔墨表达出来或铿锵或柔美的气质,甚至可以通过墨迹线条的疏淡关系表达出来一种音乐美。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避免培养出来“技高德低”的人,而要力求培养出来有着良好素养的“匠才”。

笔者从多年高职美术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国画学习、绘画的经历出发,认为我国的高职美术教育领域不能放弃中国画的教育,虽然课程设置会有一些困难,且容易遭到学生的冷遇,但笔者认为,只要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吸纳创新思维、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些问题都会逐渐解决。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笔者也希望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掌握国画技法的人才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七

艺术的情怀和哲学智慧的结合,成就了中国画的精神。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我们追寻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从“和”“道”虚实变化、淡泊致远中,探求中国艺术中反映民族与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语言。

中国哲学 和 道 笔墨 意象 虚实

艺术的使命就在于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而人的心灵意志和高远旨趣,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都要表现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以诗书礼乐作为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天成的大和谐。古典和谐美作为古代艺术的理想,它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流动,把自然作为最高的精神田园,从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间与空间,将心中的意向等处理和组织为一个平衡、和谐、有序的统一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古代许多的杰作都是山水花鸟、树木青竹,山涧溪畔往往能见一人或两人,或对饮成趣,或静坐沉浸在天地的美妙之中,从中领会超越自然与人生的妙道,无不体现了“和”之“道”。

何谓“和”?中国哲学“以和为贵”,认为“和”是世界万物最本真、最具创生性的状态。和即是谐和、统一,是艺术最基本的性格。一切矛盾得到调和的世界才是最高的美,一切艺术作品,也正是世界调和的反复。所以才有庄子以和注释德,即是指人的本质就是和,正所谓“德者成和之修也”。人和上升为天和,庄子是以天和为道,和就是天的本质,只有和才能生道,才能生万物,“生生不已”;但它不同于“同”。“同”是缺乏生命力的,它意味着单调一律;而“和”是能化异为同,化矛盾为统一,却又允许异物的存在,逍遥出尘世,驰骋于艺术的大美世界中。在此状态中,精神是大超脱、大自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是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和”的思想渗透在中国画艺术中,使得中国画艺术在笔墨表现上讲“两和”。一是笔墨技巧之和。在用笔与用墨上讲求相反相成之理,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象地比喻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可谓用笔单有力不够,还应刚中带柔;而墨法之妙又全在笔出,清代画家方薰说道:“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混浊,燥不可涩滞。”笔、墨依照一定程式在纸、绢、壁上作画时产生的点、线、面、团、叠加、渗透、摩擦、转折,行笔徐疾、轻重、粗细,用墨运水多少所产生的光涩、枯润、曲直、方圆、厚薄,齐乱种种效果,这些效果引出的刚柔、道媚、老嫩、苍秀、生熟、巧拙、雅俗种种感受,以及技巧上的虚与实、巧与拙、繁与简、疏与密等矛盾双方达到了和谐统一,对立的概念成为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合乎天之造物,自无轻佻浑浊之病;另一是讲求笔墨精神之和。画由心生,笔为骨,墨为魂,“笔墨相为表里,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联络,则皮燥肉温,筋骨健,而笔之四势矣。”中国绘画认为笔墨二者要互生、互动,和谐统一,才能“画以笔取气,以墨取韵”,这样才能达到如王维所言:“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和”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象之和。中国画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有限的笔墨空间表达无限的“意”,无限的“象”。中国画的意境是什么?翟墨在他的《审美意境的构成》中这样说道:“意境,也可称为有情之境,因为它是由审美主体和客体各种矛盾的复杂关系所构成,它属于比形象更为丰富的美学范畴。画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将生活中的实景用美的形式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形成一种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文学上是所谓的“言外之意”,而绘画中往往是“象外之境”,虚实相间,重在自身的体会与研修,强调内心的主观情思与自然物象的交融、浑化。它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空间包容了人类心灵与自然宇宙最深处的生命境象。

意境的创造最重要的是画家必须有一颗能体悟宇宙本原的诗心。现实世界中的人物鸣禽、虫鱼走兽、山川草木、江海湖泊、流云烟霞等自然物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蓬勃无尽的创作源泉。

中国哲学重视自然,对宇宙人生之道的把握,实际上是凭一种浸透着主体生命意识的诗性直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带有浓厚的诗人、艺术家素质,而中国诗人的灵性从来就蕴含着一种悠悠的形上情怀。中国哲学是诗性的,中国艺术是高妙的。在世人看来,国画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飘飘欲仙的理想王国与人类的不受世俗污染的真性情,仿佛是艺术家追求的一种出世情怀。作为中国哲学而言,它本身很难界定,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它关心的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这是透着理想主义情怀的追求,体现在哲学家和艺术家心中,便成为对人生理想不断的追求,正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不断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中,超越自私与自我中心,以求天地合一。这种操练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会丧失,所以,为了达到圣人的理想,他们是永远不会懈怠的。

这种情怀自然体现在画家的笔墨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即富于暗示但却不是一泄无余。这也是中国绘画所追求的艺术目标。暗示的语言是如此的不明晰,但是所蕴含的几乎是无限的。在《庄子》的《外物》篇中这样说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按照道家的思想,道不可道,只能暗示。笔墨的作用,好比语言,不在于它的固定形态或是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们去悟道,引发人们去分享个人的所得,个人对待整个世界大美的态度。局限笔墨的所谓线条技法、浓淡干湿,其实都应该在完成它们的暗示作用后忘记,不要让人被并非必要的形式语言所拖累。近些年来,对笔墨的争论喧闹如此,其实不过是闹剧一场,我们所关心的不是笔墨本身的状态,而是讨论其真正的内心世界,外部状态不过是内心宇宙的反映。虚与实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认为: “宇宙空间是个太虚之境。太虚凝而成气,气聚而成物,物散而为气, 气复散而为太虚。自然宇宙是气与太虚的统一,即物与空间的统一。” 我们知道虚与实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有形与无形,主观与客观,直接与间接,有限与无限,思想与意象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我们读古诗词,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体会到的往往是言外之境,弦外之音,让人如入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画诗同理,所谓境生于象外,艺术意境具有“象”与“境”两个不同层次,由实入虚、由虚悟实,虚实相对,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画墨与空白中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点点墨迹,和那画家苦心经营的看似不经意的空白,淡淡的几缕云烟,疏疏的几尾秋苇,或为江湖,或为深水,天地一体,渐入渐出,空灵之气跃然纸上。这正是“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则愈出。”“橐”即风箱,天地犹如一个巨大的风箱,充满了“气”,能使万物流动,生命不竭。车轮中心孔是空,车轮方能转动;杯子中间空,方能盛物;“气”是表现物体以外的“虚”,没有“气”,作品就没有生命。在中国画的意象结构中,没有虚空、空白,其意境就难以体现。中国画以线造型,取的就是线与线之间空白的含与意味,线为实,其为虚,体为空,其为实。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可谓实得“逼真而神境生”、虚得“空灵皆成妙境”的宇宙生命的空间。

如此“妙境”与“空灵”,追根溯源可以称之为“道”。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被视为生命最终极的本源,它也是中国古典美学观念的原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天地产生之先的原始混沌,它是万物形成之母,无从命名,我们称“道”为“道”时,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指称,正所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的这一倾向,他所讲的“气”与“象”之间才能产生紧密关系。审美是对有限的“象”的观照,进而实现对“道”的观照。庄子说的“心斋”“坐忘”,都说明先要做到“澄怀”才能“味象”。“澄怀”就是“坐忘”,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会有虚静空明之心境,才能实现对宇宙本体和生命的审美观照,即对道的观照。画家往往很注重自身的“虚静”之天性,很似孔子所谓的“乃凝于神”,因为“凝于神”,他所创造的作品,就不在外而在于他的精神之内,此时再“加手”去创造,不是以主观去追求客观的形态,而是以自己的手、自己的笔墨实现自己精神中的形与意,这样才能毫不歪曲地进入虚静之心的“表象”,主客观合一的创造也就无怪乎可以“惊扰鬼神”了。宋代郭熙将画家这样一个审美的胸怀称之为“林泉之心”,所谓“胸中宽快,意思悦适”正是此意。唐代美学家提出“境生于象外”,进一步地道出了“境”作为审美客体,比“象”更能体“道”。意象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作品才有生命力;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就是这一思想的概括,它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当一切喧嚣归于沉静,自然之心则归于淡泊。老庄皆以自然为道的特质,以为自然脱俗方能悟道。道是平淡天真的,只有去除一整套繁缛因明,才能外静内净,方能直指人心。万物以自然为性,至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正因为如此,虽然艺术必然要求变化,虽然凡是生命的东西必然有自然变化,但是没有淡泊的心灵,就无法窥视到对象的精神,画的再是尽诙诡怪异之变,也是死物而已。苏东坡所以知画,所以能创作有飞扬生命力的作品,就是因为他懂得保持一颗淡泊的心灵,“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为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所以体悟“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这成为中国画基本性格的归结。

王国维在分析古典艺术成就时说:“最粹之文学,若自其思想言之,则又是纯粹之哲学也”,唯以其纯粹,故哲学与艺术通而为一,纯粹乃指哲学与美术为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因为“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故不能尽与一时一国之利益合,且有时不能相容,此即其神圣之所存也。”“若夫忘哲学美术之神圣,而以为道德之手段者,正使其著作无价值者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是做人,认为人类本真生命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扭曲,突破世俗的利益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然;可见,中国古代哲学精神是以道德为精神,以内在真实为鹄,寻找生命的真实就必然要回归本来的心灵。这样的哲学价值一旦被艺术化,被艺术所吸收,艺术也就不仅仅是现实之外所构成的幻象,而是深化展开为生命构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

[2]张世英. 程朱陆王之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文史哲.1992年第5期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云雪梅.黄宾虹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6]老子.老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7]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何智明.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八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形式,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与价值观。研究艺术是一条让人类更深入了解人类自身的道路,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研究,我们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与困惑。在我研究艺术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艺术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惊喜。以下是我对研究艺术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研究艺术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艺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虽然字母和文字是我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但艺术却能以一种无需语言的方式将情感传递给观众。无论是音乐、绘画、舞蹈还是戏剧,艺术都能通过色彩、线条、音符和肢体语言柔和而直接地触动人们的内心。通过研究艺术,我发现艺术家以他们独有的创造力和感知力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在与艺术家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艺术形式。

其次,研究艺术使我认识到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这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丰富的个性和创意。与此同时,艺术作品也会因为观众的不同而演绎出多个层次的意义。在研究一幅画作时,我发现同一幅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解读。这种多维度的解读增加了艺术作品的魅力,也让我意识到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主动参与的,他们的理解和感受既与艺术家的意图有关,也与观众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有关。通过研究艺术,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审美视野,也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见解。

第三,研究艺术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艺术作品往往呈现给我们一种情感或者意象,但它们通常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这些情感背后的故事或者意义。因此,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和解读。我发现,通过观察和思考艺术作品,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我学会了用更敏锐的眼睛观察细节,用更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艺术家的表达。这种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不仅对研究艺术有很大帮助,也对我在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研究艺术也提醒我,艺术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文化瑰宝。艺术作品记录了人类历史的片段,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通过研究艺术,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文化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成果。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艺术本身,也为人类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正是因为艺术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我更加坚信学习和研究艺术是一项无比值得的事业。

总结起来,研究艺术是一种能够拓宽视野、培养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通过观察、解读和欣赏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研究艺术不仅是一种学术追求,更是一种人生体验。无论我们是艺术专业的学生,还是普通观众,研究艺术都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美好的门。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艺术的魅力,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与艺术共同成长。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九

艺术研究是一项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积极参与了艺术研究,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艺术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艺术研究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艺术研究让我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我原本的想象。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深度思考和再现。通过对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我发现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的反思和诠释。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世界。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传递情感、激发灵感并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其次,艺术研究也帮助我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学会了如何欣赏艺术,如何从中品味和领略美的体验。我学会了观察和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要素,以及艺术家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在研究中,我与各类艺术作品相遇,每一次的接触都是对自己审美认知的一次挑战和提升。艺术的审美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不同的视野和喜好,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此外,艺术研究还让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的延伸,有时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其中深层的意义。通过研究和探究,我学会了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艺术家的思想和表达手法。我也开始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同一幅作品,比如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哲学的视角或者心理学的视角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艺术作品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谜题,研究艺术就像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探险。

最后,艺术研究还让我懂得了专注和耐心的重要性。在进行研究时,有时需要连续几个小时对一件作品进行观察和思考,有时还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学者的解读。在这过程中,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焦虑,培养了耐心和专注力。只有真正用心去感受和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总之,通过艺术研究,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艺术作品。艺术研究不仅能够让我们欣赏美、感受美,更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和创造。这种体验将会伴随我一生,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将为我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力量。我相信,艺术研究将成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十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曾撰文指出: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产业需求推进自主创新;立足农民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立足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民培训;立足国情特色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均聚焦农业科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3]。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富有成效地探索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途径,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支持的新机制,营造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新氛围,形成了各类科技力量联合协作的新格局。,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1%,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70~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

2广东区域优势现代农业技术需求调研结果与分析。

随着广东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掌握广东区域间农业优势产业及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差异,有效促进各区域优势农业的发展,为广东“十二五”农业科技领域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广东省科技厅于20开展了“广东区域优势现代农业技术需求”调研。本次调研共收到全省18个地市的调查回复,18个地市共形成805项技术需求。在所有技术需求中,属于当地优势产业的有764项,占总数的95%;属于优势产业且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有501项,占总数的62.2%;属于优势产业有龙头企业带动又有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支持的有168项,占总数的20.9%。

2.1技术领域调研结果与分析。

2.1.1不同领域技术需求的数量比例按技术领域来分:种植业类技术需求最多,有356项,占总需求的44.2%;养殖业类技术需求其次,有209项,占总需求的26%;食品加工类技术需求第三,有123项,占总需求的15.3%,农业机械类技术需求有44项,占总需求的5.5%;其他需求有73项,占总需求的9.1%。

2.1.2种养业中产业、企业技术需求分析在种植业领域中,技术需求最多的是岭南水果,接下来依序是蔬菜、水稻、茶叶、花卉园林、玉米、薯类等;在养殖业领域中,技术需求最多的是猪,接下来依序是鸡、对虾、贝类、罗非鱼等。在种植业领域中,既为当地优势产业又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技术需求,以茶叶所占比例为最大(超过茶叶类技术需求的1/3),接下来依序是蔬菜、薯类、玉米、水稻、花卉园艺、岭南水果;这些需求中,薯类、茶叶、蔬菜的已有科研项目支持较多,水稻、花卉园林的科研支持较少,岭南水果、林产化工、玉米的科研支持最少。在养殖业领域中,既为当地优势产业又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技术需求,以罗非鱼所占比例为最大,接下来依序是藻类、猪、贝类、牛;这些需求中,藻类、贝类已有科研项目支持最多,达到40%左右,其次是猪、对虾、鸡、罗非鱼。

2.2广东不同区域农业科技需求。

2.2.1不同区域对种植业技术的需求在对种植业技术的需求中,粤东地区需求最大,其次是粤北、珠三角和粤西;在这些需求中,粤东地区的龙头企业带动较强,其次依序是珠三角、粤北、粤西;科研支持最强的也是粤东,其次依序是粤北、珠三角和粤西。

2.2.2不同区域对养殖业技术的需求在对养殖业技术的需求中,粤东、粤西的需求量最多,且数量相近,其次依序是珠三角和粤北;在这些需求中,粤东、粤西地区的龙头企业带动较强,珠三角其次,粤北最弱;粤东的科研支持最强,其次依序是珠三角、粤西、粤北。

2.2.3不同区域对农业机械的技术需求在对农业机械的技术需求中,粤东地区表现出较大的需求量,其次依序是粤西、珠三角、粤北;在这些需求中,粤东的龙头企业带动最强,其次依序是粤西、珠三角、粤北;粤东地区的科研支持仍然为最强,其他3个区域无科研支持。

2.2.4不同区域对食品加工类技术的需求在对食品加工类技术需求中,粤东需求量最多,其次依序是粤西、珠三角、粤北;在这些需求中,粤东地区的龙头企业带动较强,其次依序是珠三角、粤西、粤北;粤东已有的科研支持最多,其次依序是粤西、粤北、珠三角。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部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尤其在当代,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2]。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农业科技日益得到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内外先进科技水平相比,广东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不小差距,例如科技创新机制欠完善、农业高新技术欠储备、产业关键技术欠突破、科技创新人才欠丰富和科技成果转化欠效率等[4],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3“十二五”时期广东优势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广东优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科技需求,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3.1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

为适应优势现代农业发展得新趋势,广东需要大力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广东省农村科技“十二五”规划已提出了“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技术体系、推进生物农业产业和低碳农业产业发展和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农业从业者素质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五大重点任务[4]。此外,农业科技要向优势农业的龙头企业倾斜,例如水果产业的龙头企业达53家,但目前获得科技立项的仅16家(表2),应加强产学研项目中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资助力度。

3.2科技投入向重点区域倾斜。

广东省不同区域的优势农业各有特色,农业科技的投入应根据该地区的地方特色进行重点投入,使其特色农业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做大做强。而目前对一些地区的特色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如粤西的种植业,粤西的养殖业,粤西的农业机械和珠三角的食品加工等。为了适应区域需求,广东省农村科技“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建设15个左右农业区域特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培育3个以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和壮大200家以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优势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4]。

3.3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东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目前,广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薄弱,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工作依托。广东农业科技进步水平要上一个新台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十二五”期间上升到58%以上(目前是5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4]。为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一是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网的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部门的业务素质;另外,要以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形成农民、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真正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头。

3.4自主创新与集成应用相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

集成创新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有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既重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农业领域的原始创新和技术储备,又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整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为广东所用,注重技术的组装集成,实现新的跨越和创新[4]。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十一

摘要:正确的呼吸是声乐艺术表演的一个重要因素,声音的准确、表现力的运用都取决于演唱的呼吸。

本文浅析如何了解呼吸,演唱中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的比较,声乐演唱呼吸的方法,呼吸训练的实践及合理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声音的优美。

关键词:歌唱呼吸;艺术表演;运用。

一、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呼吸。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没有气息地冲击,声带就不会自动发声。

当代歌王帕瓦罗蒂在谈歌唱感觉时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

”可见正确的呼吸在声乐艺术表演中何等重要。

当我们在声乐演唱中要发出优美的声音,唱好每一段歌曲时,在强度、速度及音质上达到完美的要求时,必定离不开正确的呼吸方法。

二、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的比较。

声乐演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别。

总体而论:呼吸过程均包含吸入与呼出两个方面。

在日常讲话时,这种呼吸是自然的呼吸运动。

而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训练的、强化的呼吸运动。

吸气的动作快,吸得深而多;呼出的动作慢,且呼得有控制,有弹性,是一种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呼吸运动。

在艺术表演中的呼吸,要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和状态,以继续加强吸气肌肉群的力量,对呼气肌肉群产生均衡地对抗,将呼出的动作放慢和延长,并在这种对抗的阻力中使呼气平稳而有力,成为声乐演唱发声极有控制的动力。

即声乐演唱时呼出的气息无论在压力、排气量、均匀度上都应比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气深刻得多,优化得多。

三、声乐演唱呼吸的作用和方法。

声乐演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之源。

凡学习歌唱均把呼吸方法视为首要的技巧。

意大利歌唱家卡鲁索曾说:“可以把横膈膜的功能比作风箱,它执行着风箱的任务。

声乐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吸足气和善于正确而节省地使用这些气。

歌唱者无论有多么好的听觉和愿望,如果他不会控制气息,那他就唱不准音或是发出毫无生气的、可怜的声音。

”这充分说明正确的呼吸对于每一位演唱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外歌唱家们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歌唱呼吸的方法,归纳一下有三种类型: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1.胸式呼吸法。

这是一种十五、十六世纪西欧教堂中普遍采用的演唱“圣咏曲”的浅式呼吸方法。

2.腹式呼吸法。

这是一种单纯依赖横膈膜,使腹腔扩大的深呼吸法,即气沉丹田。

3.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是一种由胸腔下部肋肌、膈肌、腹肌共同控制呼吸的方法,是最科学、最理想的歌唱呼吸的方法。

在声乐艺术演唱中,良好的状态、发声、共鸣都要靠正确的方法来完成。

演唱要精准尽情地表现声乐作品中的各种声乐技巧和感情风格,就必须注重呼吸的训练。

例如,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练习方法:(1)吸气。

气息吸得不可过浅、也不可过深;吸气要柔和、平稳;采用鼻子和嘴同时吸气比较好;吸气要适度,具体吸入气息的多少,应根据所唱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的要求来决定;要学会无声的吸气,吸气是歌唱的准备,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吸气,而不是盲目的吸气。

(2)呼气。

呼气时应该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气息的力量要适度;不可以用单一的方法,应该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灵活的变化和控制。

四、声乐艺术表演的呼吸训练实践方式。

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

”对呼吸方法的正确领悟与进行呼吸器官的发声基础训练,是歌唱者重要的基本功。

呼吸方法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

当然,作为演唱者应该做到下面的方法。

1.吸气练习。

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轻松自然,不用猛吸。

2.控制练习。

打哈欠练习,使歌者体会“气息回流”,“气息倒罐”的感觉。

练习“惊呆”的感觉:不吸也不呼,不进也不出,气息呈静止状态。

3.流动练习。

叹气练习,哈欠练习,这种练习使声音变得畅通而且富有流动感。

4.换气练习。

练习数数,学“知了”的鸣叫声,在发声位置上练习“狗喘气”,此时胸口感觉是张开的。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歌者在演唱作品时,学会正确的吸气、呼气是非常重要的。

气息如果吸得不正确,会导致整个作品演唱的失败。

气息如果吸得太浅,演唱时乐句的气息就不够用,这时就会出现乱换气,甚至会出现倒吸气,这就打破了音乐乐句的完整性,每个乐句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清楚,甚至会出现跑调走音现象,尤其是到了高声区,声音更是需要用很好的气息去把握和控制。

气息犹如一根风筝线,风筝飞得越高,风筝线抓得越紧,声音控制得越自如。

诚然,一首好的作品演唱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歌唱者是否有很好的气息把握,若做到了就能完整地表达作品的内涵。

综上所述,演唱者应充分理解呼吸在表演中的作用,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每天坚持训练、应积极参加实践、多在舞台上锻炼、踊跃参加不同级别、不同场合的声乐比赛,多听声乐专家讲座,只有这样,声乐艺术演唱的质量才能会更高、更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十二

中西方音乐的差距在当代日渐减小,中国高校民族声乐的弱势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步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深入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的西洋音乐中心理论正在逐步瓦解,民族声乐教学正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加紧融合与吸收。

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的体现。

2.1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延续。

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近年来有了较为鲜明的延续,特别是众多将民族与“原生态”唱法引入比赛和教学中的各种声乐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民间声音、民间伴奏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声乐发展中的新活力和新生命。民间传统声乐和艺术资源大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其传承过程由于缺少书面记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将民间传统的声乐艺术资源通过细微音色的辨析和情感控制分析加以传承与控制是现代声乐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因而在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扩大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力度。

2.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融合。

在我国声乐发展历史上历来存在着多元并存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加强声乐教育系统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结合时必须要重视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民间声乐系统不仅包括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广大群众对于民间生活、历史、文化方面的情感积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民间声乐系统与现代声乐教育相结合,以此实现演唱方法、历史、文化、内涵等因素的交融。在大力弘扬民族的民间的声乐系统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时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保存与发展能够为高校声乐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2.3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对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还体现在民间艺术师资力量的引入与结合上。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每一名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声乐综合素质显得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民间传统艺术素质的与时俱进的学习上。从事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自我突破意识,在加强对现代声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担负起传承中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文化的历史性重担。通过扩大对民间艺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了解与掌握,加强对学生传统声乐知识的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与民间艺术的和谐发展。通过将民间声乐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与教师体会生活音乐的真实状态,感悟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3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对声乐教育系统作用的途径。

3.1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

民间声乐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多元共生的状态,在当代的民间艺术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推动多种民间声乐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高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以承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声乐教育等多种角色,因此必须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于学好本国、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民族声乐教育观是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保存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3.2前瞻性与预见性相结合传承民间传统声乐艺术。

加强声乐系统中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必须要具备充分的前瞻性与预见性。一方面,挖掘尚存的民间声乐资源,亦即通过民间艺人和地方戏曲工作者等来实现传统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建国以来音乐工作者整理收集的文本资料、音像资料与影像资料等,以前瞻性与预见性相结合的意识传承民间传统声乐艺术。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十三

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其构图、技法和意蕴,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近年来,国画因为其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而逐渐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作为一个研究国画的学生,我对这一领域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逐渐意识到,国画并不是单纯的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沉淀。下面,我将从绘画技法、题材选择、艺术精神、以及未来前景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国画研究心得体会。

绘画技法是国画研究的关键。通过对国画家们的作品进行研读,我发现国画独特的技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中国画的特色在于运笔,笔法多样,有点有线,浓淡有致。其中独特的水墨技法,使国画在表现自然、情感和气韵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除此之外,线条的运用也是国画的重要特点,有时方寸之间的草strokes,也能让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有趣。因此,在国画研究中,绘画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精通了各种线条和水墨技法,我们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国画的精髓。

除了绘画技法,国画的题材选择同样重要。国画广泛地涉及到鸟、花、虫、鱼、山、水、人物、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每种题材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和精髓,不同的人物、动物、花卉、山水,都有各自的表现方式和韵味。因此,不同的题材选择,能给看官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在此,我认为我们在学习国画时,要了解国画的各种题材,并掌握各自的表现技巧,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去。

在描绘神韵方面,国画有很多的特点,比如将人物的姿态、神态、性格,描绘的十分富有感染力。通过一些简单的线条、笔画,能够通过意境传递主题。这就是国画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古语有“以笔为剑,去人所不能,及精神所在者”,就说明了国画通过一种微妙的形式,表达出内在的感情与意蕴的深度。因此在研究国画时,我们需要从华夏精神与艺术相融合这一方面,开拓我们自己的内在世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国画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国画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国画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目前,国画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展示出来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未来,国画的发展前景可谓是广阔无比。我们道学书院国画老师曾经说过:“作为学者,不仅应该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发扬光大。”因此,作为研究国画的学生,我们需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具现代意义和艺术韵味的国画作品。

总之,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国画的研究需要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在我们刻苦钻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学习并掌握国画的绘画技法,了解并掌握各种题材的表现方式,领悟并深化国画的艺术精神。同时,我们也应该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相信国画会更加完善、精彩,为我们生活增添更多艺术的魅力。

国画艺术的艺术研究大全(14篇)篇十四

国画讲究意境美,而意境美又必须依靠形象和气势、韵味来表现,只有形象、气势、韵味俱佳的作品才能展示无限的意境。

也许是国画的意境美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一般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国画旨在创造意境而忽视造形和构图甚至色彩这些形式美。其实不然,从传统到现代,国画一直很重视形式美的创造,只不过它并不满足于形式美,而是通过这些形式美来提炼出更高的美,那就是意境美。宗白华先生把意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写实的意境,第二个是传神的意境,第三个是领悟的意境。在我看来,中国画从一开始就追求传神的效果,而中国人在观赏国画时就很重视领悟其中的情趣和道理。当然,写实的意境也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在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把写实只是作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来对待,所以,写实的意境也就被人们淡化了。

回顾一下中国绘画史,我们不难发现,从顾恺之到吴道之,再从米芾、苏轼到扬州八怪、八大山人,以及董其昌、吴昌硕,还有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无一不是先在形式美上有相当高的造诣,然后再进一步走向神似,直达形神俱佳。据说,吴道之为了画好马,常常琢磨马的样子,以致于有一天他自己都幻化成了马。于是有人就对他说,经常想着马,你就真的会变成马,还是改画别的吧。从此吴道之就开始画神仙、画菩萨,又常常想着神仙、菩萨的样子,感觉自己也很有仙风道骨了。这个故事说明,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在作画时就很注意形式美的塑造,而且为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像吴道之这样专注的画家还有许多,前面提到的那些都是这样。

在中国画史上,要谈论造形写实的功夫,就不能不谈到徐悲鸿。画界的人都知道,徐悲鸿的马所以画的特别有神,除了他的天赋灵性之外,更依赖了他扎实的造形功夫。他画的马首先栩栩如生,再细看时,才能感觉到神采飞扬、气概不凡。所以,认为中国画不重视造形,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国画依靠造形来创造意境,也是有其美学道理的。首先,就自然山水而言,人们对于它的各种感受和欣赏都是因形而发,因势而生。人们由衷欣赏、热情赞美的必然是青山秀水;寄托情思,抒发理想的也必然是气象万千的壮美山河,而决不会是穷山恶水。其次,就山水画而言,画家也是凭借对山水走势、草木形状、云雾开合的生动描绘,以及结构布局、空间位置、色彩浓淡、光度明暗等等的精心构思,来表现整体气势、韵味乃至意境。

正如前面所说,国画并不把写实当作真正的创作目的,而是必须在写实的基础上力求传神,以便使观赏者有所领悟。于是,画家们就把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把自己的人格修养,把令人陶醉的闲情逸致乃至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在描绘的形象里面,传达给观赏者。这种由外及里,由形式美到神韵美再到意境美的递进,是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一般规律。而国画的形成和发展也正是探索这一规律的过程。对于这一规律的运用,使国画的创作画形成了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立足于真实而又超越真实。画家在动笔之前先把现实形象在内心进行体味,将体味所得形成了一幅画的整体形象,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然后再展示出来。所以,观赏国画就会发现,每一点、每一线、每一种色彩都饱含着画家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深度。

比如齐白石的画里,水占去了很大的地方,而留给山的位置却很少,是典型的以水为主,山作点缀,给人的印象是这里水域宽广,浩渺无际,同时又让观赏画的人如同身在空中飞翔,临风俯视大海,极大的激发了人的自我感觉,使客观美转化为主观美。至于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很有文人风格,山很高大,水流很长,所表现的是一种高山流水的境界。这类画给人的印象是,高耸的山峰和茂盛的林木中隐念着许多不为一般世人所识的气概,再加上时隐时现、盘绕于山间的云雾,更增添了许多神秘玄妙的气息,使人深感自然力量的巨大和高超,有被溶化到里的感觉。再比如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人们在感叹他的绘画技巧的同时,更被他营造的纯洁清静世界深深感动,许多画界人士称赞这是冻土艺术的一次革新,让人超脱了以往对于严寒地带的畏惧,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感觉——生命中难得的宁静。从这种比较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达到不同的意境。这也正是中国山水画历经千年而风格常新,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一开始就是表现主义,就是画家自我人格和审美情趣的一种艺术表现。所以,国画的水平不主要取决于对外在景物描绘的逼真程度,而是取决于画家的人格修养和艺术心灵。因此,同一画家对不同景物的表现、不同画家对同一景物的表现以及不同观赏者对同一幅画的审美都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同时,由于不同画家、不同观赏者的人生经历、文化功底、艺术天赋等方面的差异,不论创作还是欣赏,都不会停留在某一种意境。此外,意境的感受也是相互交换出来的,也许一个人的感受是有限的,但是众多人的感受就会形成更加丰富的意境。这就是意境的无限性。正是由于存在着意境美的无限性,历代画家都在不停地向前迈进,以期达到更高境界。这也正是画家对同一景物进行多次创作,而欣赏者对同一幅画又能多次观赏的根本原因。画家可以从不同时间的感觉中获得新的灵感,创造新的意境,观赏者则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因不同的心理状况,从同一幅画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境。

作者:佚名。

公众号:怡心苑。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专员安全工作心得(精选19篇)

    工作心得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工作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工作心得时提

    行政助理的数据分析与工作总结(通用22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积极的行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xx年4月底加入公司,由实习阶

    教师的地理教学秘诀范文(19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秀的思维逻辑和结构组织,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如果你需要一些范文范本作为参考,可以在下面找到一些你需要的资料。(一)。秋去冬来,

    幼儿园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职责(实用18篇)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提升思维能力,拓宽视野。下面是一些总结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提升大家的写作水平。1、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是经建

    神秘岛冒险小说(汇总16篇)

    范文范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素材,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在这里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展示不同文体和风格的范本选择。

    社区消防安全工作计划方案(优秀12篇)

    社区工作计划的成功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但也将为社区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下面是一份详细的社区工作计划范例,包含了目标、方案和预算等内容。在20xx年为进一步加

    运动员的足球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提升个人学习的自觉性和目标导向性,促进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范文四:作者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了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技巧,分享了一些学习

    银行内控合规自查报告(精选23篇)

    自查报告是一个提升自身价值的机会,它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也是对他人的一种表达。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精彩纷呈、文辞华美的自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社区母亲节活动策划(热门18篇)

    活动策划可以为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带来更多的曝光和口碑传播。活动策划是一个繁琐而又有挑战性的任务,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一些支持和指导。五月的康乃馨,没有雍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大全(18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衡量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如果你正在写教学工作总结,不妨参考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小时候,我最重要的爱好就是阅读。因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