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教案设计大全

时间:2023-05-09 作者:储xy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一

1、通过朗读,感悟艄公战胜惊涛骇浪的英勇无畏和高超的技艺。

2、由对艄公的敬仰和赞颂内化为自我要求。

3、学生有看得见的进步。

powerpoint

一、渲染黄河气势营造活动环境

(出示相关词语。)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一定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吗?

(出示填空:“这就是()的黄河!”)

2、是的,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真切的感受,真切的感受最能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再去回味一下上节课读到的一句话。女同学先读,男同学再读,最后全班一起读。(出示课文第1小节)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3、(1)是的,这样的黄河怎能不令作者胆战心惊呢!那黄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作者和我们的心。打开书本,读读2-5小节。

(学生自由读。)

(2)读完这一段,一定有一些词句在牵动着你,有哪些呢!再默读一下,一边读一边把它画下来。

(“小小的”与“整个儿”;……)

(3)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提心吊胆的。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是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体会到的,我觉得应该通过朗读展示出来,好吗?先自己读一读,一会来展示你们朗读的精彩。

(学生自由读2—5小节。)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指导。

(4)看来,这小小的羊皮筏子确实在牵动着作者的心,再读读第2-5小节,你肯定有话要说!

(出示填空:()——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二、展现人物情态映衬信赖心理

1、现在老师要问一问,皮筏上的乘客和这位同学凭什么能谈笑风生?

(因为艄公有很好的掌筏技术,乘客们对艄公很信任。)

2、那艄公凭什么赢得了乘客的信任?

(相机板书: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3、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找到了吗?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读书上相关文字。)

三、收篇点明题意揭示“主人”内涵

1、三读最后一小节——

(1)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读——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读——

(生第二次读最后一小节。)

(3)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再读——

(生第三次读最后一小节。)

2、再读最后一节(诗歌形式)——

艄公仅仅是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吗?

这样的艄公令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不由得赞颂。

(屏显:用诗歌的形式显示最后一小节)

自由读、一组读、两组读、三组读、全班读

此时,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谁来说?

出示填空:()——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此时的语言已经汇成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这不仅是艄公战胜黄河的动人诗篇,更有艄公对黄河的一片深情,更有对黄河的热爱!

四、联系实际说身边人。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自己的主人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二

蒀 1 知识和能力:

莁 1)让学生读图掌握黄河的概括; 袄 2)了解黄河的忧患并学会分析出治理措施; 蒆 3)锻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薀 2 方法和过程:

薈 教师用诗歌一般的语言,以音乐名篇《黄河大合唱》作为本堂课的主线去引领学生认识我们的母亲河,从黄河的环境问题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膄 通过分析黄河的忧患和治理措施,使学生认识到保护黄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学生环保教育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母亲河,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蚀 教学重点:

羈 1 黄河的基本概括; 莈 2 黄河的忧患和治理措施。

羃 教学难点:

螆 音乐素材和游戏所需纸条和磁扣 螂 教学过程:

袀 导入:给出四个提示,猜出一条河流的名字。提示一:外流河; 提示二:5500 米; 螀 提示三:母亲河;提示三:一碗水 半碗泥。

罿 黄河是常常被诗词吟咏的对象,被音乐常常所宏唱的对象,你们对黄河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以黄河大合唱的篇章作为主题,去走近我们的母亲河,认识我们的母亲河。

袇 让我们共同去绘出母亲河简图,大家发现黄河是一个巨大的什么字? 羆 生:几 薄 师:黄河带给了我们几多欢乐几多愁呢? 聿 奏响一:黄河之水天上来 芈 这句来自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刚才已经说过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这个“天上”指哪里?“海”指哪里呢?请同学们读图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海。

蚈 学生查书回答:巴颜克拉山;渤海。

芃 我们说凡事要追根溯源,那我们的母亲河的源头是哪里呢? 莃 生:巴颜喀拉山 虿 师:黄河是我们母亲河,滋养着我们,那么哪些省区直接受到黄河的哺乳呢?读图查找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 膆 生: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莆 师:继续让我们读图查找黄河又流经哪些大的地形区呢?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蒃 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肀 师:下面让我们在图上找到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和孟津。并注意他们所在的省区。

袈 生:内蒙古、河南 膅 师:为何选这两地作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呢?河口以西海拔较高,多峡谷,源头处水流清;从河口到孟津为黄土高原段;孟津以东是平坦的平原。

薃 师:黄河有许多支流,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蒁 生:湟水、洮河、渭河、汾河、芅 „„

袃 师:除了这些还有黑河、白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蚃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成语叫“泾渭分明”,泾河也是黄河的支流吗?为什么会泾渭分明呢? 薇 生:略 羇 师: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也就是黄河的二级支流。由于泾河含沙量大,泾浊渭清,所以由于密度不同,泾河和渭河就有了层次。

蚂 我们知道我国还有一条比黄河还长的河就是长江,我们常说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可以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吗? 蚃 生:不可以。

羈 师:为什么? 蒅 生:流量小。

蚅 师:对,黄河的流量仅是全国第八,所以我们在描述黄河时一定要注意。

螃 奏响二:黄河颂 葿 母亲是最无私的,她为我们做了很多奉献。你们能说出一些吗? 膇 1 灌溉 蒄 2 冲积平原(宁夏平原——塞外江南;河套平原——黄河百害,唯有一套;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袂 3 水能发电(梯级开发:水电站比较密集,而进行了分层次的开发)袀 这些水电站是随意位于黄河的任意一个地方吗?还是集中在哪些地方 蚅 生:集中于二三级阶梯处。

芃 奏响三:黄河怨 羂 我们的母亲为什么要呜咽呢? 羇 是我们从母亲那里索取了太多,太多,现在我们的母亲正被“疾病”缠身,让我们给做个母亲全身检查吧我来说病症,你们对照着书,说出她具体所患的病名,也就是他的灾患。

莇 上:头发正在一天天减少,变得稀疏,荒芜——土地沙漠化;血栓——凌汛(冰凌壅塞河道造成的暂时性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和下游)羂 中:高血脂——水土流失(黄河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河流)(地质原因、气象原因和人为原因)

肂 下:高血压——悬河,供血不足——断流 莈 下面我们一一来看看母亲这些病是怎么形成的。

螅 关于黄河上游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我们先不去考虑他,我们就来说说人为原因,想一想你们做了什么使得黄河的源头甚至消失 肅 生:略 膂 凌汛这个词对同学们来说应该比较陌生。我来介绍一下凌汛发生需要两个条件:1 河流有结冰期;2 从低纬流向高纬。你们来想想,哪些地方满足凌汛发生的条件可能会发生凌汛? 蝿 生:略 薆 师:我国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凌汛一般发生在初春和初冬,当初春时,低纬黄河已解冻,河水携带着大量的冰凌顺势而下,而高纬河流还没有解冻,冰凌和河水就可能会壅塞河道这是就容易发生洪水。初冬同理,高纬度已封冻,低纬度的河水依然在流动。

螄 黄河顾名思义是黄色的河,为什么这么黄呢,因为里面有大量的泥沙。黄河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河流。

节 黄河是整体河都这么黄吗?(不是)他是经过哪个地区后,携带的泥沙最多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我们在讲地形时说过他的特征是沟壑纵横,他为什么沟壑纵横呢?因为他的水土流失。我说出自然原因你们来试着说出人为原因。以下略 膀 河床升高,解释河床,就形成了地上河,也就产生了人在低下走,船在上面划得奇特景观 羄 河南有一座塔,由于黄河的改道和泥沙沉积,底座已经完全被泥沙掩埋,14 层的塔现在变成了只有 13 层 薂 思考和讲解原因。

节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 1972 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 1972~1996 年的 25 年间,有 19 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 4 年 3 次断流。1987 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 薀 奏响四:保卫黄河 蚆 我们可以我们的母亲做些什么? 薅 上游:退耕还草,合理放牧;破冰 莂 中游:讨论:我们需要怎么做,以减少母亲血管里“血脂”呢? 蚇 下游:加固堤防。讨论:如何解决断流呢? 莈 下面我们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重新进行一下整理回顾。

形区呢?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是哪里,哪位同学愿意在图中标出来。请上来一位同学汇出黄河的支流渭河,找到三门峡和小浪底水电站。

蒂 最后我把自己做的一首诗《黄河,母亲》送给同学们,也作为本堂课的结束。

打包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袆 一、活动目标:

膃 1 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薁 2 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葿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薈 4 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袂 5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蚁 二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 袀 然后各组推荐一名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也可展示图片等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肆 下面,有请“地形环境”小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他们探寻黄河的情况(每组时间不超过 3 分钟)羅(“地形环境”、“黄河故事”、“诗词歌谣”“黄河现状”组依次发言)螁(1)黄河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ka)拉山北麓(lu)海拔 4500 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 5464 公里,流域面积 75 万平方公里(不含内流区面积 4.2 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段有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号称黄河水利资源的“富矿区”)、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为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还有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

肇 九曲黄河: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 5500~6000 米,相对高差达 1500~2000 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 6282 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化。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于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劈草菜,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袁 我国的第一个封建社会就是在黄河流域开始的,从公元前 21 世纪夏朝开始,迄今 4000 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 3000 多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这些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蒈 黄帝、炎帝:大约在 4000 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皇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皇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皇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皇帝出生地河南新郑市有皇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皇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膅 大禹治水的传说 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四亿吨,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可是它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决溢泛滥,改走新道。在此后漫长的的历史时期,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流传的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是大禹的“神工”。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人才。鲧(gun)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用“围、堵、障”方法来防洪,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教训,采用“疏川导滞”的方法,即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浚的河道、洼地、湖泊,然后,再引河入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往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舜让位给禹,禹因此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尊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蒃 听了以上同学的介绍,你们的感觉如何呢?你对黄河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她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黄河故事只是她的一条支流,而诗词歌谣是她的另一条支流。)袁(3)关于黄河的诗词歌谣 衿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黄河,它们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

芄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肁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黄河船工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们对黄河了如指掌,把船只视为家珍。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生活实践中,船工们创作出了丰富多采、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忧、怨、悲、欢。黄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工的劳动,是船民生活的旋律。

肃(4)黄河的现状 膁 断流:从 1972 年至 1996 年的 25 年间,黄河下游有 19 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 57 次,共计682 天,平均每年断流 36 天。进入 90 年代,断流尤为严重。1997 年 2 月 7 日,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断流,断流河段曾一度延至河南开封市柳园口河段,断流长度达 700 多公里。

螇 污染:对 7247 公里长的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是:7 成以上的河段完全失去了饮用水源功能,其中,有 1779 公里受严重污染;劣于 5 类水标准,这种水实际上已成为“毒液”。

薅 1995 年 6 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 袂 1999 年初,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发生了历史上范围最大、程度最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严重水污染,造成了一些城市供水困难,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水质恶化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大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芀 在三门峡市,许多市民感到自来水有异味,只好花钱买邻近地区的井水、泉水吃,从而出现了“守着黄河买水吃” 的怪现象。

膈 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本來土壤肥沃,森林覆盖面广,却由于历代的砍伐,使土壤失去保护,任由暴雨冲刷,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淤积下游河道,引致泛滥成灾。再者,光禿的地面,亦使地面径流加速集中汇入河流。黄河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她告诫人们的不仅仅是要爱护母亲河,而且还包含要人们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学生发言略)莀(三)总结反思(7 分钟)蕿 1 看来同学们的感触颇多,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预定的目标达到了吗? 螅 2 这次活动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为什么? 蚄 3 你对自己在本次活动的表现满意吗,有何评价,能说出来大家听听吗? 蒀 这节课,我们从各个方面探寻黄河的文化,感受黄河的风采,探究黄河的内涵,了解黄河的忧患,同时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蜜,体会到网络资源的巨大能量和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莁 综合实践课《黄河,母亲河》,使我们对黄河有了具体的了解,我们为黄河的美丽,为它的气势磅礴,为它悠久灿烂的文明而骄傲,同时我们更为黄河的现状而揪心,我们能从黄河愤怒的吼声和那无声的语言(断流)中感受到黄河对它的儿女们的告诫:炎黄子孙要做的不仅要保护黄河,而且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袄 从地图上我们了解到重庆靠近长江,被嘉陵江环抱,离黄河较远,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尊重自然,珍爱环境,爱护地球,这与拯救黄河是一脉相承的。

薀 1 不乱抛果皮、纸屑、废电池等。

薈 2 不乱砍树木,主动参与植树种草活动,爱护身边的每一寸绿色。

薆 3 不向河中倾倒垃圾或有毒液体。

膄 4 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白色塑料袋等。

蚀 5 拒绝吃野鸡、野鸭和青蛙等。

羈 6 不吃烧烤,让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 莈 7 不使用含磷的洗衣粉、洗涤剂等。

羃 8 制止家长、亲人、朋友或邻居开办无环保处理的工厂。

螀 9 看到排放有害气体或废水的化工厂加以阻止或报告政府。

荿 以上只是我们的几点倡议,我们希望大家能尽量履行。因为保护我们身边的江河湖泊和环境,就是拯救黄河,也就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架上心灵的桥梁,带着期盼,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谢谢!螆 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天天开心!螂 同学们你们愿意响应这个倡议吗?愿这个从我们心底里发出的声音越过千山万水,震荡在祖国的万里碧空,化作我们振救黄河、保护地球的实际行动吧!袀 1、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广告要件应包括图画或照片、广告词、设计思路说明。

螀 2、请有条件的同学把今天的收获(自己收集的材料和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感悟等)写一,以供大家相互交流参考使用。

蒈 3、请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出自己对黄河的理解。

羂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羇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莇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羂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肂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莈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赞同 40| 评论(2)

以下 无 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 业用途。

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母亲河》最新教学设计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三

1.正确认读、学会书写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到那里的古生物大厅里参观一番。(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典型图片)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直入主题,使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眼前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

2.小组朗读课文,解决个人不理解的词语。仍然有问题的,记下来。

学生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假想:想象,假设。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和抽查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给了孩子们展示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相机板书: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2——9)科学家假象化石的来历

第三部分:(10)象化石被发掘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学习一定的表达顺序。)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

1.出示中心话题:

概括科学家的假想:

引导学生找出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找出文章中的具体句段:

a.化石的完整性为假想提供了依据。

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通过指名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特点——准确性。

b.假想的条理性:

a.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b.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c.两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让学生先找出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然后再通过情感朗读,体会和学习表达的条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的引领,让孩子们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学习表达的正确性和条理性。)

2.讲解、复述这个故事。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1.看拼音,写汉字。

zhuītuǒzhǐyūlì

脊()()圆脚()()泥沙()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3.为这具黄河象化石设计解说词。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有文化味道和创新精神,让人喜欢看,并能从中受益。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四

1、以人为本: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以读为主: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3、精心服务: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为学生准备的《黄河水系图》、《黄河文明》、《黄河发源地》等内容,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选用。

4、采用多媒体声像手段:创设情景,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情操受到陶冶,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七年级五、六班学生,经过上个学期近半学期的自主学习训练,对自主学习的五个步骤有了一定的兴趣,初步形成了自学的习惯,能够了解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并通过第5步的学习,知道了学习的重点和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方面,积极性比较高;学生朗读课文大多能放得开,不忸怩,并且还有朗读很好的学生,对上好朗读课都是有利的因素。

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诗中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识记词作者和曲作者。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一、导入新课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家看,这就是黄河。(播放黄河颂vcd,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出示光未然、冼星海相片和人物简介幻灯片)在听到这篇作品的朗诵时,心情异常激动,连续用六天时间,写出了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这首歌唱彻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激励中华儿女,抗战杀敌,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黄河颂》、《黄水谣》、《保卫延安》。(出示8个乐章名字幻灯片: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词《黄河颂》。

二、自主学习

按《自主学习五个步骤》(作者注:这五个步骤是我和学生们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探讨的自学的模式)自学课文:(根据情况可以在课前进行这一步骤)

1、识记:字词和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三遍,复述课文大意或情节。

3、质疑: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二至三处,作上记号。

4、鉴赏:找出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二至三处,旁批写出原因。

5、检测:通过课后练习确定学习重点和方式并检查自己学习的效果。

三、帮助引导

同学们,我们前面按自主学习的五个步骤,自学了这篇课文,这是一首歌词,具有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特点,你们打算我们的合作学习,以怎样的方式为主?(引导到朗读上来)你希望老师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呢?(看图片?——听歌曲?——配音朗读?……根据学生要求,适时进入下一阶段。)

四、整体感悟

1、《欣赏黄河》:

在图片、歌声中理解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展示黄河源、黄河龙口、黄河公伯峡、壶口瀑布图片,听黄河颂vcd)下面我们把画面、文字、歌曲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及时点拨:

(朗诵配音)之前:歌曲听完了,你认为作品的内容主要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谈)

展示板书三大块:

序曲 主体 尾声

五、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找关键词:你找出了哪个关键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怎样读?我们先按〖一列:序曲,二列:望黄河〗的顺序进行。

三个“啊!黄河!”分别要读出怎样的感情?(试读以后让学生谈谈)

明确:深情/坚定/激昂。你能读出它们的层次吗?试试看。

3、我们师生来个大合作怎么样?你们看我们怎样合作?(按学生的意愿进行) 其一:师(序曲)、女(望黄河)、男(颂黄河)、大家(尾声)。

4、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能总结以下怎样朗读歌词吗?为了增强朗读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辅助手段呢?(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创见)

六、配音朗读

下面我们来配音朗读,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特别要要读好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投入感情,放声朗读吧!(出示画面、乐曲、文字幻灯片,文字关键词用红、蓝色显示,然后超连接到“配音朗读幻灯片”)。

七、由你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词《黄河颂》,我想听听,你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呢?下面我播放《保卫黄河》的vcd,我们边听边看着文字,找出要重读的关键词,听后我们一起来朗读。

(播放《保卫黄河》的音乐,同时展示文字幻灯片)

让学生找重读关键词,并说说重读的理由,鼓励试着读一下,然后师生齐读,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歌词的学习。


1、本节课是朗读课,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了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情景的设置是成功的。

2、教师激情澎湃的引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的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达到了朗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

3、精心为学生准备的《黄河水系图》、《黄河文明》、《黄河发源地》等内容,由于学生课上没有,故舍弃了。这也体现了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的思想。

4、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的使用衔接不太紧凑;组织学生讨论还有不必要的地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课上没有给学生提出的机会。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五

1.正确认读、学会书写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到那里的古生物大厅里参观一番。(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典型图片)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直入主题,使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眼前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

2.小组朗读课文,解决个人不理解的词语。仍然有问题的,记下来。

学生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假想:想象,假设。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和抽查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给了孩子们展示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相机板书: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2——9)科学家假象化石的来历

第三部分:(10)象化石被发掘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学习一定的表达顺序。)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

1.出示中心话题:

概括科学家的假想:

引导学生找出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找出文章中的具体句段:

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通过指名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特点——准确性。

b.假想的条理性:

a.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b.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c.两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让学生先找出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然后再通过情感朗读,体会和学习表达的条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的引领,让孩子们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学习表达的正确性和条理性。)

2.讲解、复述这个故事。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1.看拼音,写汉字。

zhuītuǒzhǐyūlì

脊()()圆脚()()泥沙()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1、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理清文章结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可以从内容上说,也可以从保留文物上说)

1、出示生字,请大家读一读,并说说易写错的地方: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

2、汇报预习时你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

1、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再从课文里把科学家假想的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准备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给学生充分的默读画批的时间)

1、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学生归纳,老师点拨先找出科学家假想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梳理

小结:我们带着课上提的这些问题,回去再好好读读课文,查查资料,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讨论。

19 黄河象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记叙的顺序: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第二部分(2~6)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7)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8)看到的情景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二、三部分也可合并)

2、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3、复述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谁读一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默读,分出层次来归纳总结。(边读相关语句边说说自己的理解)

大体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假想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情况和地理环境。时间:200万年前的一天;天气情况:天气酷热(大象干渴难耐才会跑到河边来喝水,才有陷入淤泥的可能)地理环境: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容易沉积泥沙被,河床淤泥加厚,老象才能陷下去而不能自拔)。

第二层假想了老象来到河边陷入淤泥的情景。这一层写得生动、细致、入情入理,把这头老年公象的动作、心理细腻地描述出来。(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导学生朗读好2~6自然段: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第3自然段前两句语气要低沉缓慢,突出“扑踏扑踏” “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边形成对照。第4段更要引导学生把老象陷进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老象的右脚正好……深深地陷了进去。”是关键句。朗读时语速稍快些,要表现出老象突然陷入淤泥的那一瞬间的紧张状态。

第三层假想了陷进淤泥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漫长的时间,尸体腐烂,骨骼和大牙变成石头一样的东西)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3、小结: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用词的严谨。

3、挖掘出黄河象化石──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4、挖掘出黄河象化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

19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七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增长关于化石的知识。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思考·练习”2体现了本课学习重点之一。教学时可围绕这个题目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展开讨论。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写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再把这部分文字认真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找出作为科学家假想依据的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复述。复述的关键是要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但叙述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采用怎样的顺序叙述,总要表现出一定的条理性。比如,本文叙述顺序可有下面几种不同安排:①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即原文叙述顺序)。②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黄河象化石的来历。③挖掘出黄河象化石—— 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④挖掘出黄河象化石——黄河象化石来历——黄河象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按不同顺序进行复述。通过这个练习主要让学生理解、领会叙述的顺序既要有一定的条理性,又要灵活多变。

3.指导学生朗读好第2—6自然段。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想象。读第3自然段时前两句要读得低沉缓慢些,要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突出“扑踏扑踏”“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面的“干渴”“疲劳”形成对照。

第4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老象的右脚正好……深深地陷了进去。”是关键句。朗读时语速稍快些,要表现出老象突然陷入淤泥的那一瞬间的紧张状态。重读“正好”“椭圆”“来不及”“一下子”“踏”“踩”“淤泥”“深深”“陷”等词语。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搜集记载动植物化石的文字、图片资料,与同学交流。也可以引导学生办一期有关动物或植物化石的墙报。

四、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八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26 黄河象

斜插 脚踩

热 喝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九

该课程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的一篇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高大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八)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陷进

化石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找出课文中骨骼化石的特点、推想的内容和发掘化石,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附:学生搜集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1)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地带。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峰锐坡陡,溪流湍急。由于山高谷深、水文网密集,滑坡、泥石流发育。

(2)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省内中、东部,西至乌鞘岭,东达甘陕边界,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更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璀璨的明珠。这里地形破碎,沟壑交织,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3)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具典型的高原特征。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全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4)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地势上为自西向东、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是甘肃重要的粮棉油基地。本区是人工及天然绿洲与戈壁、沙漠断续分布的生态景观,自然环境脆弱,荒漠化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威胁。

(5)祁连山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连绵,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山,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

(6)北山山地:海拔多在1000-20xx米之间,属低山区,气候特点是干旱、风多、冷热温差大。岩石裸露,荒漠连片。向东可抵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岷山,其中祁连山主峰海拔可达5564米;岷山山脉高达4000米以上,迭山主峰海拔为4920米;六盘山呈南北走向,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最高海拔为2200米。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积石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甘南高原的积石山主峰高约4800米;陇南山地相对高差明显,文县天池沟脑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而东南端白龙江河谷最低处的灌子沟海拔仅550米。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黄河教学设计反思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篇十

该课程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的一篇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高大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八)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陷进

化石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找出课文中骨骼化石的特点、推想的内容和发掘化石,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附:学生搜集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1)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地带。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峰锐坡陡,溪流湍急。由于山高谷深、水文网密集,滑坡、泥石流发育。

(2)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省内中、东部,西至乌鞘岭,东达甘陕边界,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更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璀璨的明珠。这里地形破碎,沟壑交织,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3)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具典型的高原特征。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全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4)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地势上为自西向东、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是甘肃重要的粮棉油基地。本区是人工及天然绿洲与戈壁、沙漠断续分布的生态景观,自然环境脆弱,荒漠化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威胁。

(5)祁连山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连绵,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山,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

(6)北山山地:海拔多在1000-20xx米之间,属低山区,气候特点是干旱、风多、冷热温差大。岩石裸露,荒漠连片。向东可抵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岷山,其中祁连山主峰海拔可达5564米;岷山山脉高达4000米以上,迭山主峰海拔为4920米;六盘山呈南北走向,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最高海拔为2200米。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积石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甘南高原的积石山主峰高约4800米;陇南山地相对高差明显,文县天池沟脑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而东南端白龙江河谷最低处的灌子沟海拔仅550米。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黄河教学设计反思 黄河教学设计初中地理精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

    最新班主任会议上领导讲话内容优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2023年财税收入动员会议讲话材料优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

    县委政协工作会议议程 县政协会议发言优秀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

    2023年清明节长辈发言稿优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2023年办案人员工作总结 办案队民警工作总结汇总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2023年办案人员工作总结优秀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最新办公室内勤工作总结简短通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最新共青团发言稿300模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爸爸戒烟记作文600字通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爸爸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