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雁落霞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领域或主题作品进行精选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成果。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本,发现它们的特点和亮点所在。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念在广大教师中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现实来看,对其真正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那么,如何巧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思考与看法,与大家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一、“整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政治教师手中也会变异,成为“旧”教育的工具。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教师应该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信息技术手段之中,从而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手段才不会成为摆设。

二、“整合”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整合”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整合”实践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他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加进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的学习。

比如: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播放一段来自自然、人为造成挫折的录像,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看过后自然就理解了人生难免有挫折,进而引导学生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幻灯片打出本课的重点内容,非常的直观,既节省时间又便于记忆。在课下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必须在认真学习课程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学生不仅提高了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掌握了提问题的技巧。

三、“整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我们是在为学生讲课,为学生准备“整合”的素材,因此,这些素材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艺术性,注意趣味性,让学生爱听爱看,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所以为了真正使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创课件,鼓励学生将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同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八年级《消费者的权益》时,先发给学生导学案,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有了设计目标,兴趣自然就高涨,他们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同幻灯片主题能够相吻合素材,并配以适当的动画效果,使得幻灯片中所表达的学科知识内容鲜明、直观,有很强的表现力。

将信息技术融入政治学科教学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惑,例如:怎样整合才会更有效?怎样整合设计每一堂课等。我们要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这样才能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更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学生不可缺少的探究知识的工具。

总之,政治课的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政治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我们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应该也必须认真掌握和实践,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整合起来。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二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诞节、教师节、春节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三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下表所列内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phsotoshop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欣赏评述----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欣赏评述”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ie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等,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对另一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程标准》建议“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photoshop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圆形”、“方形”和“三角形”,并设置成“无填充颜色”,再通过“复制”、“粘贴”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word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word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突破难点,cai很管用。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cai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1)分析解释。

cai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cai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2)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3)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4)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四

情境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的有效方法。如小学底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较长时间的集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后,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还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

二、游戏教学法。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的好帮手。把游戏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分组教学法。

为了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分组形式:

1.自由结合的分组。

2.互帮互学的分组形式。

3.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形式。

四、多媒体教学法。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五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量不同的说法和定义,综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我们认为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指课程是一个大的概念。主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的观点,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此观点中,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去,包括教学准备、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对比“大整合论”与“小整合论”两种观点。前者一般为专家学者使用,而后者则是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服务的。本人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确实是目前教育发展趋势所必需的。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六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直接评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需弄清学科教学的需求,找出利用信息技术哪些方面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着重强调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2、课程整合应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全掌握了学习的目标。与此同时,还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的重心不仅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应用上。

3、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中,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当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观点,可使他们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从中体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其中,网络环境则为这种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七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7)。

[2]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j].中小学管理,(11)。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10)。

[5]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八

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课要做到重视操作常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实用,能够做到因材施教,重点突出。

关键词:操作导语方法实践探索。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总体上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他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

例如:学生乱敲打键盘、不顾软驱指示灯是否亮随意插入拔出软盘、鼠标的乱用、不按正常步骤关闭计算机,造成死机现象时有发生等。

因此,当学生开始上机课之前,我都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软驱、鼠标、硬盘、键盘等的性能、正确的操作规程及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这对于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迅速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教师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图工具”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板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整堂课,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了。

3.恰当运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上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枯燥无味,而且涉及到许多计算机术语,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但如果运用比喻教学,就会使教学内容容易理解和记忆。从根本上说就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例如讲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我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2+3=?”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学生就会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像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像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硬件是由: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就能记住。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九

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放缓;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急剧提高,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法规等方面的要求却明显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

1、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2、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3、有效的“整合”应用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保“整合”应用效果的关键。

4、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整合”应用模式――“主题――任务――活动――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原则现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并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a、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学、去用。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鼓励学生自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要引导探索,挖掘根源。

b、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要启发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切忌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应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条件,想方设法提高机房的利用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上机环境。

c、因材施教的原则。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成为教育界新的研究热点。究竟是独立开设信息教育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各门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是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从原来的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课程的名称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我国传统的教育重视“双基”,教育一开始就离不开基础与同步。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受到落后观念和陈旧设备的制约,导致保守和安于现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者对学生的类型不加区别、分析,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同一目标,这正是我们亟待改进的第一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别较大,如一再保持落后的以教师为主,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那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吃不消”和“吃不饱”的两种普遍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求学校更新设备,以达到教学要求为目标。近年来由于各部门的重视,达标校均能达到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具备了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条件)。其次,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讲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技能应用最熟练的一支队伍,我们应充分灵活利用这种优势,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挖掘现有资源(交互性网络教学环境、辅助教学较件),进行个体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利用自身养能力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增强较差学生的自信心和较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创造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完美的统一起来。

美国的加德纳博士指出:“总的来说,传统的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技能开始,创造性是以后的事。这就造成先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一种基本技能,但到一定水准后,他们就没有能力和愿望来做创新的事情。相反,先进的教育者的长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力。”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固有的特色,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尝试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处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各种技能,发挥想象力,尝试性地进行自主的认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掌握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和成果进行评价,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作用和优势,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创造性的努力,教学模式的革新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正是发挥我们教师创新精神的广阔天地。

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互助精神,提高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学生思维不能开小差,要聚精会神的听讲,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已经在多数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近几年,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者早已抛弃了这种落后的单纯以传授为主的观念和模式,他们更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甚至与老师商量,老师则会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叙述,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在上述调查中表明学生本身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远在其他学生之上,足以成为小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大胆讨论,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综合能力,让课堂从严肃的变成轻松的,从单一变为多样的。

四、提供学习与交流工具进行在线教学,允许学生异步交流。

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室的软硬件资源,一改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我们有网络就有条件在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在线”教学的成分,让所有师生的信息在网上成为透明的,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比如:在网上放置了一份课程教学大纲,便于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教材与作业内容,这种形式允许师生灵活地运用教学计划。教师只需点几下鼠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几种类型的学习活动贯穿于一堂课当中。教师也可将自己的课例作品、教学素材、网络资源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教师的在线帮助下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可进行在线交流、讨论等。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师的评价都会及时得到直观的反映,不会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总之,为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21世纪对人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和模仿学习,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作为充分具备培养学生这种综合素质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应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信息技术与我国中学各学科教学真正融为一体之日,就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真正取得辉煌成就之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真正开花结果之日。我们期待这一天尽快到来,让我们携手为这一天的尽快到来而努力吧!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一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科教学目标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环境组织学生学习,使信息技术完全为学科教师服务。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网络)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方法,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从研究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制作出自己的研究作品。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中,提倡学生进行探究式、主动式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教师可向学生布置学科任务,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掌握,确定一个研究目标,通过资料查找、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内容,并利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到的软件(幻灯片、网页的制作)知识,制作出相关的多媒体作品,完成研究任务。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同时能培养学生个性,加强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学生主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有了自由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摆脱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3、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中,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的目标。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是现代教育中应提倡的一种观念。对于学科教师来说,要实现这种整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更新技术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最适当的、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使自身的教学跟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极大地发挥教育中创造性艺术的魅力。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二

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也包括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如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打造各学科的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借用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展示事实、创设情景、呈现过程、提供示范,给学生直接、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教师易于讲清知识内容,减少大量板书,增加知识容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省时省力,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但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是有双面性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识与把握的。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一线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语音信息以及网络化信息交流等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技术特征。传统教学是使用粉笔、黑板、板画、挂图等为主要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

两者的关系,是取而代之,还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认识,即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于一些本来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也要运用大量复杂的媒体形式来表现,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电化教育的发展没有将粉笔和黑板排挤出课堂一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收到和谐、高效、简便的效果。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手段我们施教者应注意:适时、适度、适量、适龄等特点。要抓住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关键点的时机;要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因为这种技术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较大,颜色、音量、画面等若过度刺激会使学生疲倦和厌烦;适量地利用信息技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量会使学生吃不消;适龄即适合学生的认知度、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等。

有些科目,实验是进行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动手动脑获得学习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品德,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物理学科为例,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激发思维;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一丝不苟的实验习惯;课外实验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激起创新的火花。这些是信息技术无法比拟的。

而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实验很难实现的物理现象,可以放大微小现象、放小宏观的物理情景。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随时呈现,十分灵活方便。对学生的复习课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清晰展示教学过程,贴近时代气息易于学生交流互动,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的使命。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盲目利用。

三、课件制作与教学应用。

课件制作有施教者亲手制作的、网上搜索的和专业机构开发的等。一般教师制作课件时按照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思路进行安排。有些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以及其他同行使用的可行程度,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在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上网去搜索某课件,一般情况都会找到很多,但是当对这些课件进行分析时,很少有适合自己的课件。这说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很少考虑该课件的推广价值,绝大多数课件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不值得套用,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其中的知识点,拷贝粘贴会节省很多时间,所以在制作课件时,不妨先搜索相关课题,再结合自己意图进行整合,这样会提高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而专业机构开发的课件,主要缺乏针对性,费用较高,这种课件很美观操作性也很强,但制作者绝大多数是非任课教师,所以只考虑解释规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乏考虑师生间的学习过程、学生时机和学生间的差异等,这种课件我们一般只使用某一方面,降低了该课件的使用效率。

课件或媒体技术使用之后,使用者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对本课件或媒体技术进行改进,并建议其他同行使用并提出意见,这样逐步使该课件或媒体技术完善,使制作和使用过程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四、手段改革与教法改革。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无非是从内容、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三者在课堂教学又各自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而教学手段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因素,它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抛开教学内容不谈,就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关系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处于主导地位。为此,进行教学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不应以手段改革冲淡或代替教法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媒体浪潮的兴起,使有的教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课件制作,把着力点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误认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的改革,改革了教学手段也就冲突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实现了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的转变。因此,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要有正确的导向,不要偏听,偏离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五、观摩评比和推广运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而有些教师和学校多媒体制作的目的似乎不在此,而是为教学改革装潢门面,制造表面效果,为了在各级评比中获奖。于是评比频频举行,证书比比皆是,事后将课件打入“冷宫”。即使观摩课、评优课上使用的课件,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很难再看到其他教师使用或被推广运用。这种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课件而课件的做法,忽视了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导致了人、财、物的浪费,成为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造成了名副其实的“劳民伤财”。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要大力推广好的课件在课堂中的运用,真正发挥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一个探索、实践、提升的过程。只有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应用、不断修正,才能实现两者真正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手机的创新。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三

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6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7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综合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四、 课题研究目标。

1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可推广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式,形成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与教学结构。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

4通过本课题研究,建设优质学校资源网站和共享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

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五、 课题研究方法。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各课题组各学科自身特点,选择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辅之理论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六、 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1成立本课题的总课题组。负责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工作的培训、指导与管理。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并收集、总结、形成、推广最终研究成果,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总课题组组长:潘克明(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副主任、北京电化教育馆常务副馆长)。

总课题组组长:赵保和(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研究指导部主任、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总课题组成员(待定)。

2建立若干子课题组。

(1)如以区县为单位,则建立区县课题组。区县课题组一般是由电化教育馆或信息中心负责人担任。区县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本地区的研究课题,根据总课题组要求和本地区课题研究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对属下子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并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2)独立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课题组负责人一般是由学校校长担任。子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研究课题题目,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和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

七、 课题研究计划。

(一)选题论证与确定阶段:1月―6月。

1、 201月―4月总课题组选题与方案调研及设计阶段。

2、 年5月―6月方案论证与确定。

(二)总课题申报阶段:向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申报课题。

2006年5月―6月。

(三)总课题开题与子课题申报阶段2006年6月―7月。

(四)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6年9月―6月。

(五)中期评估阶段206月―2月。

(六)第二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2月―9月。

(七)形成最终成果和总结验收阶段209月―2月。

八、 预期研究成果。

(三) 出版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方案;

(四) 摄制一批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

(五) 开发一批优秀教学软件;

九、 课题研究经费。

总课题组的实验研究经费以自筹为主,各子课题研究经费由各子课题学校自行筹集。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四

摘要: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协调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体等诸多的因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五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潜质。然而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和多年观察,觉得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此提出,期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误区。

(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潜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但是,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资料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忽视抽象思维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潜质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潜质就可能下降,如:数学学科是一门个性需要抽象思维潜质的学科,抽象思维潜质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个性不利于高等数学的学习。

(三)、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局限于课堂上的使用,而忽视课外对学生的辅导。即使有一些课外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光盘也不外呼是用于学生的练习、考卷,或者把课本上资料罗列一下的“课本搬家”,或者是一些教师的“教学笔记搬家”。实际上,做练习我认为还不如传统的练习册。试想一下,学生在屏幕上看习题,又在纸上演算,方便吗?如果再加上限时操作,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吗?能不能把课堂上教师用来演示或者启发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教学软件也让学生拥有,学生在家里用这些软件再进行一次概念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即注重学生潜质培养的课外辅导软件多一些,而不是练习,这样做才是发奋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素质教育”。

(四)、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目前使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忙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课件来帮忙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

应对措施: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认真学习课程实施标准,从思想深处转变自己的观念和主角。同时我们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入手,经常观摩教师的教学,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识,升华理念。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中,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物尽其用。

二、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资料,也是加强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公开课似乎就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教师也似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笔者工作以来也听了很多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与观摩课,发现几乎每课必有多媒体,哪怕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过渡,他们都会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资料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多媒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就应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环境,能够在有限的时刻和空间里展示超多的资料。但也并不是课课都需要多媒体,很多资料和知识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可表现出来,甚至效果更好,这样就没有必要去避简就繁,大张旗鼓地请出多媒体,要知道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概抹杀,而是要批判的继承。实际上,多媒体的应用务必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恰当地选取,决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于泛滥,往往会造成画蛇添足,事与愿违。

应对措施:转变评价机制是根本,正确引导是关键!教师为什么如此偏爱多媒体,难道真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吗?究其原因,很多都是迫于无奈。在很多地方的教育教学的评价表上都明确标有“是否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项指标,这也就难怪老师们会去挖空心思制作多媒体课件,盲目的追求课堂气氛了。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教师用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十分重要的,而不能盲目追赶时髦,简单地将其作为公开课的硬性指标。

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以多媒体为中心,为课件而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就听过一节课,是关于“新陈代谢与酶”资料。这堂课教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两个小实验资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表现的十分用心,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然而听课的老师都明白,这堂课如果穿插两个小实验,教学资料根本无法完成。在这种状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整地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只能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刻,快速地点击幻灯片,草草收场。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像走马灯一样欣赏了一下精美的课件和图片,一些重点的资料和知识点只能是一知半解,至于能领会多少,恐怕就只能看个人的造化了。这么一来,教师纯粹是为了展示课件而上课,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不可能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致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的累赘。

还有些教师害怕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便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只能针对课件的资料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书写教案,这样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路,提高教学潜质,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应对措施:转变思想。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再强大,它的本质仍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就应是教师驾驭多媒体,而不是多媒体指挥教师。

当然,任何改革的进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例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决不能停留在追赶课改潮流的表面,而要将其真正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课程教学,如何建立更有利于整合的条件与环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精选阅读(三):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着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提高和整合,把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对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学习、开拓创新思维,明白知识本质和提高知识探究、运用潜质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在一些地区被广大教师所理解,但是在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许多误区。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极易出现的五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探讨出每个误区的具体解决办法。

误区一: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是用“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味道,整合就越充分”,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高效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缺乏兴趣、困惑不解、无法感知、主动参与等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

误区二: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在信息技巧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是为实现有效教学的达成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起辅助作用。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就应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好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

误区三:整合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成功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但是唯有让尊重与信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到达学习主体性的激活。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我们务必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

误区四: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需要渗透到每位教师、每节课、每个课堂之中。高技术不必须能换来教学的高质量。在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人格魅力比起教育技术来说更加重要,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的,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个性需要关注的问题。

误区五:整合时在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

真正的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践教学目标的活动中。互联网的信息容量虽大,但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表面看似乎授课教师很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潜质与艺术,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说明授课的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智性。

1。提高教师素养,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理念和教师信息技术的科学素养。上一节课,如果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一步步精心设计,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失去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可能只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用在课堂上就会出现为整合而整合的形式化现象。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展开观察、比较、体验,则整合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能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因此,教师只有提高了素养,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尝到甜头,才能使整合得以顺利开展。

2。围绕学科与课堂,以课程目标为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目标为本,按照学科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要从一节一节课的“整合”,扩大至一个单元乃至一门课程的“整合”,瞄准当前学科中存在的全局性问题,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如果整合课不对学生务必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必要的明白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练习、巩固,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标靶,教师精心设计的“精美”课件就会沦为让师生迷失学习目标的迷幻条件。教学过程也只但是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电灌”罢了。

3。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或“庸俗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不等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能视课件为课堂的支配因素。课件务必恰当贴切,量材而行,整合课也不必须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定,要注重实效性,减少空、大、全,讲究精、细、活。唯有如此,才能使好钢用在刀刃上,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例外。科学地运用它会提高教学水平;反之,会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整合”是分层次的,就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整合”还是大有作为的。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现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已于19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我省从20秋季开学的高一年级起,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必修课,并列入20的会考科目,这也是我省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标志着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正如国外一些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1][2][3]。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七

1、脱离实际应用,盲目追求精品。

整合课的观摩、交流很少注重实际应用,“做秀”、“表演”以及功利成分也愈来愈浓。教学研究、模式探索变成了一节课的“打磨”过程。想让谁“红”,就组织教师、专家一块儿“攻”一节课。为了一节课,有些学校搭上了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的时间。曾经听说有一所学校为了让整合课评上奖,教师提前半年就不上课了,全力以赴,打磨精品。

2、技术喧宾夺主,学科成为配角。

近期不少研究者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要“回归学科”,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削弱。这并非杞人忧天。有一节小学语文《葡萄沟》的课,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朗读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上成了活动课。难怪很多老师说:“现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出路。

我认为课程整合探索,应当返璞归真。

不少教师对整合课出现的目标偏移感到迷惘。比如有的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讲台前操作电脑,学生不是打字,就是作业、查资料,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多年从事学科研究的专家也莫名其妙:“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呀!”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融合。”整合课“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当年,有人预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将被彻底取代”的时候,但也有专家提出“书本、黑板、投影、计算机网络‘四代同堂’”的主张,那是在一线教学中得到验证的实实在在的经验。当然,学生课前在网上收集到的资源拿到课堂交流,以及课后的深化拓展,同样是整合。”

总之,不能指望现代媒体可以代替一切,很多生动的东西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关注学生的权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课程整合才有新的生长点。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八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论述。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现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我省从秋季开学的高一年级起,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必修课,并列入的会考科目,这也是我省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标志着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

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四、结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4]张铁汉.信息技术教育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电化教育通迅.2002(1)。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十九

上周三我和几名同事在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堂课。这次课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构建了思维导图,学会建立博客。个性是透过构建思维导图,认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四大误区。

一、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的误区。

1.片面地明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

关于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理论界有不一样的看法。但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资料的批判与明白潜质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潜质。这些潜质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非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这样就说能到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2.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误导。

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理解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数字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有的教师只是提出“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这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资料的思维方式就带有误导性。

3.对教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方法的误解。

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准备是基于学生为到达好处建构的知识点的补充与强化上,而非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堂课的教学而做的一种准备。因此,对于学生事先预习的教学相关知识,应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潜质或知识水平体现是恰当的。但在有些课上学生读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从他们的反映来看,这种知识的预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深入明白或提高,而是一字一句地机械地读。读的学生没有领会,听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多收获。这种预习就是低效率的无甚实际好处的学习。对于学生透过网络或cai课件进行与教学资料相关的扩展阅读,有些教师则认为这个环节可有可无,只要教学任务保证完成就能够了。实际上这部分知识是满足不一样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必要补充,是持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手段,是对教学资料的必要拓展。因此教师对于扩展阅读的指导及帮忙也不容忽视,从某个方面讲,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潜质的提高迁移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对于合作学习的操作误区。

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好处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合作能够有小组协作确定主题、分组合作、合作收集资料、合作完成作品、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更是无一例外地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潜质。然而目前在大部分教学实际中,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的形式比较常见,但是在一段时刻的小组学习过后,教师请小组长或一位组员进行汇报,而这个观点并非组内成员的共识,而是学生个人的观点表述。基于任务的分工不明确,交流缺乏,没有观点的交锋,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总结,只是为了分组而分组的现象,较为普遍。

5.主体绝对化倾向。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广大教师普遍理解。而此刻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这是大部分教师能到达的认识学生主体作用时的明白。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都丢失殆尽。

二、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的误解。

1.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3.过度重视知识、潜质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对学习评价的重视度不够。

三、对于学习资源的误解。

1.对网络资源过分依靠,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2.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3.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透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带给给学生,把超多素材性的资源罗列在一些。对于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对于与学习主题的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也没有进行。放手让学生到因特网上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另外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资料,但是只要按照教师事先画好的条框、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资源的学习过程。我们说这样的资源是穿上了计算机的衣服的厚本教科书,知识易产生被割裂明白的效果,最最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是不相贴合的。

4.只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一提起学习资源,绝大部分教师反映的是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不应忽视。教师能够让某方面有特长或经验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带给帮忙,能够透过与本地区的其他学校甚至国外的一些学校建立起学习伙伴关联,发挥不一样地域不一样层次的专家、教师、学生的优势,把这些都纳入到本地学生的人力资源系统之中,在网络技术等手段的帮忙下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四、对于技术支持方面的误解。

1.惟技术主义,过度依靠技术支持。

在任何状况下,教师都不应过度依靠于技术。这种现象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的过度依靠;二是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过度依靠。

2.重精品型软件,轻实用型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教师都很熟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软件也都在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教学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软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

3.技术排斥观。

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持理解认可的态度,并且愿意在这方面多理解一些新观点,进行一些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技术排斥的观点也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着。

4.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等。这些软件再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很多学校直接用背投式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教室也几乎被“武装到牙齿”。然而我们发此刻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或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到达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精选阅读(二):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二十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就加快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对策和结论。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当今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乃至教育界的共识。尤其是,信息技术在经管类学科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传统课堂的教与学受到了猛烈冲击,传统的经管类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信息化的转型阶段,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时期,我们探讨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在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年时间,实验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效果也逐步被社会认可。但是有些学科的相关教学资源不平衡制约了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整合的进程。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目前有很多种提法,尚无统一定义,我国著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南国农先生、何克抗教授都对其进行了表述。南国农先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其表述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人们将主要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教学实施阶段,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去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阶段是在课程整合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的视角来探讨,定位于工具论、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的再现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用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使学生能有意识地、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体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人们往往片面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局限于工具的范畴,偏重媒介使用的方法论,将信息技术至于万能地位,至其为改善教学的灵丹妙药,将教学媒体的现代化等同于教学最优化,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非最佳整合。刘秀玉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从而促进课程的整体变革。”也有学者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划分为深层次整合和浅层次整合,认为学科教学设计为深层次的整合,浅层次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交互问题交互问题研究薄弱,相对于整合课其它方面的研究也明显滞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交互除了不同于现代远程教育意义上的交互外,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交互,它是外延更为广泛且独具特点的教学交互。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同化”与“顺应”学说,后经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不断发展壮大,此后,维果斯基又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此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同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体作用,但也十分重视教师的积极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同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我国学者引进,并与蓬勃兴起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暗合网络环境下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介入的教学改革,因之用其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验也就势必成为必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从上面不难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对经管类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融入到经管类学科教学当中,成为经管类学科教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对“整合”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应用”的层面上,现代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变、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进一步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经管类学科的内容、结构、资源当中去,使之成为经管类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当前的经管类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诸如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与教学形态“一齐化”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广泛性需求与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性的矛盾;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人的全面性发展与教学功能片面性的矛盾:教师能力需要动态提高与培训时效性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困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突出障碍,而传统的手段和方式很难克服这些方面的困难。

知识的呈现方式由过去的单纯的文字呈现变化成如今的文字、声音、图象等多媒体方式。这种通过情境创设和学习内容的多媒体形式展现,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由过去单纯的书本变化为网络和多媒体,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网络应用使教与学的过程综合化和体系化,便于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多元化。

实验结果表明,在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各感官系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通常视觉占主要部分,听觉和其他占次要部分,其中视觉对象不仅包括抽象的文字,更重要的是鲜活生动的画面,因此,调动人类的五大感官系统,对于知识的掌握特别重要。

信息技术在解决以上经管类学科教育教学困难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学习的需求,多样化的教学形态利于学生在接受、交流和自主学习中更好的发展;虚拟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范围等。因此,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3、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经管类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经管类学科的教学中,加快信息技术在经管类教学中的应用,集知识、技能于一体,培养创新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需求。

根据经管类学科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经济管理环境,并使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情况越来越普遍,使经管类学科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的表达,利于学生认知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学方法和形式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当把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经管类学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原则上,进行经管类学科的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经管类学科的内容、结构、资源当中去,使之成为经管类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经管类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2、王良莹第1期发挥现代媒体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21篇)篇二十一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1(7)。

[2]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j]。中小学管理,2000(11)。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

[5]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相关范文推荐

    后备村干部简历(热门21篇)

    编写个人简历可以帮助申请者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梳理和总结自己的经历和技能,对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写个人简历时的困惑,不妨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为你提供

    科普教育总结(实用17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文件。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迪和参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初三(专业21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文学作品,它能够让读者陶醉其中。以下是一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展示出的高超技巧和独特见解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同体味其中的魅力。

    物业前台客服工作总结(通用17篇)

    在本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月工作总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新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模板15篇)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优秀作文可以触动人心,激发读者思考,我们需要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欣赏,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思考。

    包饺子初中(优质18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独特之处,使人一读就能辨识出作者的笔法。请大家浏览一下这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裨益。饺子是我国北方的食品其中之一

    我因我而自豪小学(热门18篇)

    优秀作文通常表达了作者对于一个特定话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推荐给大家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在几百年前,几十年前,人们都是使用自行车

    应收会计的工作总结(实用20篇)

    在这个月里,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用一份月工作总结来记录下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时间如梭,转眼我已进

    名人故事激励我演讲稿(优秀19篇)

    演讲稿的撰写过程需要反复修改和打磨,以确保内容准确、有序、连贯。演讲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和演讲能力,为我们的表达提供参考和借鉴。张海迪1955年出生

    大学生个人贫困申请书万能(模板20篇)

    贫困申请书可以成为我们走出困境、改变命运的一张通行证。贫困申请书的例子及格式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份有效的申请材料。。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我叫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