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翰墨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为教学提供清晰的指导。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所分享的教学工作计划样本,供大家参考查阅。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一

活动目标:

1、认识牛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牛的反刍现象。

2、通过图片、视频和游戏活动,进一步获得与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3、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意见。

过程再现:

观摩反思:

1、科学活动分为两类:观察认知型的科学活动、实验操作性的科学活动(即做中学)。活动《认识牛》是典型的观察认知型的科学活动。

2、从活动过程不难看出,此活动的大环节和以往认识动物的科学常规活动大同小异,都是先观察外形、再了解生活习性等,最后了解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但是,从细节上来看,这堂课还是有挺多新意的。

3、游戏“考考你”中,当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时,幼儿基本上都答出来了,分不清谁先谁后,因此每人得到一块糖果奖励。教师非常睿智,及时调整了游戏规则,即:会的人先举手,由第一个举手的人先回答,回答正确可得到奖励。在这样的状态下,竞赛的.实质才得以体现,幼儿才更有动力开动脑筋。人人获奖的竞赛就不是竞赛。

4、活动体现了综合性,它渗透了语言、数学领域。例如:在幼儿两两观察牛的照片时,教师提出了观察的方法——从头到脚观察,并按从头到脚的顺序进行讲述,渗透了语言;在幼儿介绍牛的外形前先要指出自己观察的是ppt上第几行、第几张的照片,渗透了数学。

5、这堂课还比较有时代气息,因为牛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个名词,它已经衍变出了形容词,“牛”就是“棒”的意思,体现了这个时代语言的一个特点。

借鉴之处:

1、采用两两合作观察照片的方式,而不是集体观察投影上的图片,优势在于:一方面,这样可实现较短时间内观察对象的多样性,大大提高了一定时间内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同伴间的交流机会。

2、将牛的生活习性常识设计成“考考你”的游戏,幼儿在抢答的过程中,愉快地了解到了关于牛的一些知识。在游戏中学习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3、这次科学活动中体现了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始终是平等和孩子对话,充当了一个好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幼儿的学习动机被较好地激发了出来。这一点是我目前比较欠缺的,作为新教师,我对孩子的关注还不够,反馈还不是很积极、有效,非常值得我学习。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二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认识数字1——3》。

活动过程:

一、感知3以内的数量并按相应数量排列图片。

1、播放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图片上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2、引导幼儿按序排图片。

师:请小朋友按动物数量的多少给它们排队,最少的.排在最前,最多的排在最后。

3、师幼集体验证是否按数序排列卡片,并引导幼儿说一说卡片是怎样排列的。(1只猫、2只兔、3只鸡)。

二、认识数字1、2、3。

1、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只猫呢?(出示相应的数字)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

2、逐一引导幼儿为2只兔、3只鸡匹配数字,并引导幼儿观察数字2、3的字形。(方法同上)。

三、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四、游戏练习。

1、用手指表示数字(我们的小手都有哪些本领,你会用小手表示数字1、2、3吗?)。

2、我出手指你来说。

3、我来说,你来比。

4、看实物出手指。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数字1、2、3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数字1、2、3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好几何图形。

2、儿人手一支铅笔、一个几何图形、一把剪刀、一张空白的纸以及一张画有几何图形的作业纸;每桌几何图形若干;擦手毛巾;糨糊。

3、用的几何图形一套(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教学过程:

一、兴趣激发:

2、咦!有什么事让正方形、圆形娃娃这么高兴呢?原来今天它们要一起过生日。许多朋友要来祝贺。你们看!它们是谁?(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3、师:哟!这么多客人,你们看看谁长得和正方形有些象呢?你们帮正方形娃娃找到了相象的朋友,那跟圆形相象的朋友在哪儿呢?我们也来帮它找找。

二、兴趣体验:

(一)观察探索。

1、捉迷藏三角形虽然没有相象的朋友,但大家都愿意和它一起玩。这会儿它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1)找图形并填表格。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找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师:小朋友真能干,躲在一起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都被你们找出来了。

(3)说一说在生活中这些几何图形喜欢躲在哪里?

(二)趣味游戏1、变魔术现在齐要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用这些图形变出许多小图形娃娃来。

(1)变魔术(大图形变小图形)。

(2)问:你能告诉我你用什么图形变成哪些小图形?

(1)拼贴(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用什么图形拼成什么送给正方形、圆形娃娃。

三、活动结束:

哎呀!天快黑了,正方形、圆形娃娃要回家了,我们赶快把礼物送给它们吧!

四、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几何图形,自愿组合几何图案。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四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空间方位知觉能力和判断力。

2、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3、在区分左右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知道自己的方向变了左右边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文具盒、铅笔、橡皮、胶棒。(每人一套)。

2、苹果图片一套。

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小朋友们,看看刚才猜谜语时举起的这只漂亮的小手,是你的左手还是右手?(右手)。

师:把你的右手举高一点,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写字、画画、吃饭等等)。

右手做得事情可真不少!

再举起你的左手,我们的左手可以做什么事情?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左脚右脚、左腿右腿、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肩右肩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找出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来。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听觉反应训练)。

比一比看谁的反映又准又快,速度由慢到快、程度由易到难。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左手指右眼,右手指左眼。

1、介绍座位。

2、说一说教室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走路的时候靠哪一侧行走?

4、幼儿动手操作训练:按要求给文具宝宝排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个动手游戏,以你的左右为标准,听老师的口令给文具宝宝排排队:先摆一个文具盒,在文具盒的左边摆一支铅笔,在文具盒的右边摆一块橡皮,胶棒摆在橡皮的右边。

提问:

(1)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橡皮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从左边数胶棒是第几个?从右边数胶棒是第几个?

1、创设问题情境。

师:老师和小朋友面对面站地站着,同时举起右手。

提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为什么方向会跟小朋友不一样?

(老师的方向跟我们相对,你面朝我们。)。

提问:那怎么办老师会跟大家方向一样呢?

(老师转过身来,就和宝宝一样举的是右手了!)。

2、全班交流、验证。

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分别快速出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苹果,请小朋友们看到红苹果举左手,看到绿苹果举右手,看到黄苹果就把左手放在右手上。

活动延伸:方位韵律操。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拍拍手。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拍拍肩。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跺跺脚。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扭一扭。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中,我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操作、探索中掌握了知识。

2、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通过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空间方位知觉能力和判断力。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感到,要让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要遵循幼儿教育的原则,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五

·理解故事,了解斑马线的作用。

·继续了解一些常见的设施和规则,愿意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文明的小市民。

童易软件故事。

1、从开始——“主动放慢了速度”

提问:

(1)斑马叔叔是怎么帮助小动物们的?

(2)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动物们安全地过马路?你平时是怎么过马路的?

·过渡:小动物想了什么好办法呢?让我们继续听故事。

2、从“树上的一只猴子”——结束。

提问:

(1)谁想出了好办法?

(2)是什么办法?

提问:

1、现在小动物们是怎么过马路的?

2、为什么过马路的线叫它斑马线?

3、你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吗?

4、为什么要在斑马线上过马路?来往的车辆看见斑马线是怎么做的?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六

1、在教学中熟悉斑马线的感化,相识斑马线在交通平安中的主要性。

2、引诱幼儿有过马路走斑马线的意识,做个服从交通法则的好孩子。

配景图(马路)、斑马图片、斑马线。

一、故事导入。

1、报告故事“有一群快活的…………自动放慢了速率”。

1)本日有小动物到我们班级来,他们要给我们说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马路上的斑马线》。

2)小动物们是怎么过马路的?(坐在斑马叔叔的背上,让斑马叔叔驮着过马路)。

3)但是斑马叔叔天天这么背小动物过马路,他多累啊,你们有没有好措施?(幼儿想措施)。

4)你们想了许多好措施,小动物们也想到好措施了,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措施。

2、报告故事“智慧的小山公想出了一个好措施……就一点也不畏惧了”。

1)小山公想了个什么措施?(在马路上涂上跟斑马身上一样的白色条纹,画斑马线)出示斑马线图片。报告幼儿马路中心人行横道上的一条条白线,就叫斑马线。

2)为什么要叫斑马线?出示斑马图片。

3)如今小动物们有了斑马线,他们是怎么过马路的?(看看旁边有没有车,再走斑马线)。

3、如今小动物们找到好措施了,在马路上画上斑马线,过马路再也不怕了。

二、评论辩论:斑马线的感化。

1、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斑马线?

2、哪些处所有斑马线?

3、你过马路的时间是走那里的?(斑马线)。

4、为什么要走斑马线?斑马线到底有什么用?

5、小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斑马线是专门为行人预备的,来交往往的车辆瞥见我们从斑马线上过马路,都自发地放慢了速率,如许我们可以宁神地过马路了。

三、游戏:过马路。

游戏法则:要服从交通法则,留意旌旗灯号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七

1、通过本课的教学发现和罗凌老师还是存在很多差距,首先罗凌老师在与学生分析各种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图片时,很注重让学生说话,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也能了解孩子的原始经验和课外知识,为老师在此基础上给孩子作适当的补充奠定了基础。另外,罗凌老师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信息,如怎样区分雄性树蛙和雌性树蛙等等,这样有效的`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这些都是我应该在教学中注意的细节。

2、对于“为什么只有动物交配后产的卵才能发育成新的生命呢?”的问题,是想将研究目标聚焦到动物的受精活动上,但是这个问题显得有些突兀,而且是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所以我将这个问题情景化:“小丽家养了一只母鸡,产的卵不能孵化成小鸡,小军家有一公一母两只鸡,母鸡产的卵却能孵化成小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吗?”这样,孩子们就能轻易的回答是因为小丽家的母鸡没有公鸡交配。问题一下就转到交配活动上了。

3、课后的调查是教师反思教学的有力依据,通过这次教学推广活动,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在40份学生的问卷中我关注到了第3题,“哪些活动与动物的繁殖有关”,47.5%的学生漏选了“筑巢” ,47.5%的学生漏选了“育雏”,而筑巢和育雏是卵生动物很典型的繁殖行为,我想原因是在分析图片时没有追问“筑巢(育雏)与繁殖有什么关系?”因此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筑巢、育雏活动与繁殖联系在一起。

4、其实吸引异性、筑巢、交配、育雏等并不是卵生动物特有的行为,也是胎生动物的繁殖行为,所以在思考是否应该在16张图片中再增加一些胎生动物的繁殖行为,这样,“认识动物的繁殖活动”才更加的完整。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认识动物活动反思。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八

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做角活动。

(1)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一、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角”对学生并不陌生,“摸角”便是检验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学生头脑中的角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让他们摸就是让他们知不足。虽然只摸了顶点,但得肯定他们的摸法有可取之处(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摸角。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放松自然的情绪中来科学的认识角,明白数学中的“角”是区别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范上教师也作了推敲,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在画上小弧线。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随意之举,因为教师们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的平面图形,画射线就得从顶点开始。在后来的画角中教师也渗透了这一点。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边时的感觉,得出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无痕渗透。

从游戏引入角到实际摸角,然后让学生在例题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紧接着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图)。一切过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后再通过画角、对比,认识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直的。最后再通过判断、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这里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虽然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蕴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而是给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学习延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设计简单,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多研读教材,多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把握低年级的教学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更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九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认识年历,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有什么不一样的。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为了使幼儿学起来更容易,课前我请他们准备一份2015年的年历,在准备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就已经在家长的帮助下,带来的年历把重要节日圈画出来了,可有的小朋友根本连年历都没有带来,面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结成一组,会的`和不会的小朋友一组,这样大家学起来就快了。

我在教室前面放上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告诉他们一句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反应快的孩子一下就明白了:哦……原来这些月是31天呀!我请他们来验证一下,看看老师说的这个歌谣准不准确,孩子们又兴高采烈地翻起年历来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没有填鸭式地灌输给孩子这些生硬的道理,而是请他们动手,自已发现其中的奥秘,比如说一个月中有多少天这个难点,我用一句歌谣简单概括,并且请他们来检查我说得对不对,在他们检查的过程中,他们理解这句歌谣并且加深了印象。对于这个活动,虽然还有个别孩子没有完全掌握,但是我能肯定的是,能掌握的孩子这一辈子都能记住这个难点,并且还能把这个歌谣传播给其他孩子。

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我发现刚开始有指错的现象,但是练到第5、6个节日的时候,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还很迅速呢!刚开始指是一组中能力较强的小朋友带头,后来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现在交换一下,让刚才还没有动手指的小朋友先指。这下,小朋友们玩得更热火朝天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这节活动才能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十

《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枝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做一做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练习一中的第5、6题,渗透比较的其他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能说纸条有不同颜色等,教师在巡视中加以指导或提示。

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比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a.看出来的。b.第二根两头都比第一根少一点,所以第二个短。b.把一端对齐比出来的……只要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出物体有长有短就行,表达不一定非常准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出示两枝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铅笔,说明长短是比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对长短概念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提示学生: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安排的一组练习,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十一

《6和7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0-5之后对数的进一步认识,内容包括6、7的基数含义、序数含义、大小比较、写法已经6、7的组成,内容较多。

这个课题,本来是准备第八周的星期四当公开课来上的,后因第八周星期四去参加学区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而取消,拖到这个星期来上,可以说,准备的时间比较充分,当然在准备中也发现了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比如内容比较多,可能讲不完,还有6、7的组成的教学该如何设计等问题,失败的是,课上好的时候,这两个问题还是最明显的'呈现出来了,可见课前对这一课题的认识还是到位了,只能能力欠缺,无法安排好!

课后,各老师给我的意见很中肯,提到了有好的方面也有差的方面。好的方面比如课堂结构比较紧凑,完整,板书也有了,纪律抓得比较好。差的方面就很多很多,6、7的组成这一块活动设计给学生涂色,对涂色的要求没有讲清,以致效果很不理想,在教学6、7的写法的时候未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比较大小的时候分析的比较笼统等等。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个人是比较满意的,比我预想的要好。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本节课除了极个别学生外,其余的学生的注意力都能紧紧抓住,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是很轻松快乐的,学生也能在快乐中学习。作为一名新教师的第一堂公开课,我能做到不紧张,真替自己高兴!当然,细节方面我确实处理的很差,可能对学生的预想与现实相差较大也有关系,而纪律一直是我最头疼的问题,今天也有很多的纪律问题,我处理的也不是很好,但是最后在纪律这方面还受到了各位指导老师的表扬,说明我在课堂中的管理还是很有效的,这堂课的问题很多,发现问题才能进步,以后要多多关照这几方面的内容。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十二

幼儿发展分析

由6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围成的物体叫做正方体,它是一种立体的图形,区别于之前学习的平面图形。《认识正方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认知什么是正方体以及它的基本特征。活动采用幼儿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比较直观、形象,最后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发现正方体,达到学以致用,各环节上依循了循序渐进。比较正方形与正方体——装饰正方体——通过拆盒子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中班幼儿已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并且已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在生活中仍会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混淆。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中体验形与体的不同。

2、认识正方体,正确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

教具:一个大正方体以及正方体展开图、一张和大正方体一个面相同大小正方形

学具:正方体积木42、正方形若干,固体胶,笔,各种生活中的物体若干

活动过程

 

师幼行为

设计意图

一、活动导入,巩固正方形的特征。

二、幼儿操作,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三、知识迁移,寻找正方体。

四、活动延伸

出示正方形的纸:

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正方形有几条边,这四条边一样长吗?怎样证明它的四条边一样长?

1、对边长度比较

边对边,角对角,我们将正方形的两条边重叠在一起,怎么样了?重合在一起说明它们一样长。

2、临边长度比较(对角折比较)

比出来我们发现正方形纸的4条边都是一样长。原来要比较它们是否一样长,我们可以用重叠比较的方法。

小结: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4个角也一样大。

出示正方体:

今天 张老师还带来了一个东西,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它和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比较正方形与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它的前面是一个正方形,那它的其它地方是不是正方形呢?转动图形让幼儿观察一下。

小朋友们去试一试,到底需要几张?

要求:主要要对整齐了粘贴,每一面都要贴到,贴好了数一数到底要几张正方形的纸。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交流:

1、你用了几张纸?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6张。(将纸撕下贴在黑板上一起数一数。)

2、仔细观察这些正方形,这些正方形的大小怎么样?

(利用第一环节将纸重叠在一起的方法进行验证。)

小结:原来这样的盒子每一面都是相同大小的正方形。

小结:原来包装这样的盒子需要6张相同的正方形。像这样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物体我们叫它正方体。

1、出示各种实物,寻找正方体

请你找一找,这些物品中间哪些东西是正方体?哪些东西不是正方体?为什么?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正方体的,请你课后去找一找,找到了可以和小朋友来交流哦。

看图计数

出示电脑上的堆高正方体,让孩子数数各有几个?巩固幼儿对正方体的认识。

折一折、比一比,发现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对边或对角折都能对齐。

教师要用一些形象的儿童语言描述面与体的不同:扁扁的,鼓鼓的

了解正方体有6个面。

了解正方体每面都是正方形,而且一样大小。

活动开始引导孩子利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回顾对正方形特征记忆,感知平面图形,然后出示正方体的盒子,与正方体进行比较,初步感受形与体的不同,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接着提出要将这个积木全部包住需要几个正方形的问题,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包装正方体的积木的过程中,与材料进行互动,自主探索、认识正方体的特征,在孩子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再借助正方体的展开图围成一个正方体巩固幼儿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感受形与体的不同。最后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的物品中发现正方体,进一步巩固达到学以致用。

课后专家一共问了我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办园理念是什么?用心呵护    快乐动手    智慧生长    多元发展(当时我在想,于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再清楚不过了,因为我经常制作汇报的课件,所以我很顺溜的`回答了。

紧接着专家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你们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如何在你的课堂中体现?

我说就拿这个活动设计《认识正方体》来说吧,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正方体有六个面,这两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而是提供孩子们可操作的材料,让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受正方体的特征,从中获取对正方体的特征的感知转化成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孩子通过自己触摸操作来感知、探索正方体的环节,能够更好的保持对活动的积极性与探索欲。因为我认为“听会忘记,看可能记住,只有做才真正理解”,“智慧在孩子的指尖流淌”。

第三个问题:对于本次活动,你的预设和生成有何差异?(在设计的过程中,包装正方体时孩子的行为预设和课堂中的生成有无差异。)

在活动中,也就是孩子操作的环节,孩子们沉浸在包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它包的更加美观,完整,正方形的纸的边和角不翘起来,而没有真正的把感知正方体的特征作为探索点。以至于在交流的环节还有一两个的孩子继续修整他们的正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是通过对孩子操作的结果总结出的。

针对这个地方专家给我提的意见就是在第二环节出示正方体与正方形比较之后,发现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这时可以利用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开始把它每一面的正方形都粘在正方体上(丝毛球),然后一张一张的撕下来,让孩子来说教师的动作,数一数一共有几张正方形,然后再比较正方形的大小,也是教师做孩子说。最后孩子们总结出正方体的零散特征,教师进行归纳。

另外孩子在数正方体的6个面时,是转动的数,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他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正方体的;6个面,比如:上、下、左、右、前、后。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十三

《认识单数和双数》这次教学活动,从设计思路、目标活动的内容、提问等我都做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同时设计的角度也有不同,其中有情境式的也有在主题下自然开展的。我觉得自己的活动能把内容置于一个情境中,以情境化的语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注重了趣味性,选择的内容是置于主题背景下的,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同时考虑到了一定的启发性问题,也考虑到孩子的一个经验的积累。

活动中我选择了在主题背景下,结合我们前期数活动中的单双数内容,让幼儿寻找身体上的单双数。从幼儿的兴趣点和幼儿的表现来看,本次活动还是成功的,这个内容是可以吸引孩子的,是孩子感兴趣的,对幼儿能力的培养是很有益的。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的目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帮助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经验,更深刻感受单双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但是,两两合作的`操作机会让一些孩子思维得到了展示,又让一些孩子得到了思维限制,很多找到了又无从着手。我觉得教师的引导在此时的作用没有体现,应该让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寻找,有的只从身体衣服上寻找,没有想到自己的五官等。应该从身体从上到下按顺序寻找入手,尽情的挖掘与身体所有可能的相关的单双数,充分刺激幼儿观察的敏感空间,这样对于单双数,孩子会有自己理解的概念。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或许在他们的心里对概念比较了解,但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说清楚。老师应该引导孩子进行归纳,而不是请2名幼儿简单介绍,这样容易给人感觉留于形式。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认识单双数活动反思。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十四

借此次活动激发幼儿乐于助人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

2.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3.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5”并知道其实际意义。

难点: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1.自制的蘑菇100个(蘑菇上附有数字1~5)。

2.五个筐子,外面一次贴好数字1~5.

3.将70个蘑菇贴在一面墙上,做为兔子的菜园。

4.兔子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情景故事:兔姐姐生病了

让配班老师扮演兔子姐姐(带头饰),请小朋友帮助她摘蘑菇。

二、展开部分摘 自 小 精 灵 儿 童 资 讯 站

1.带领幼儿去兔姐姐家的园子帮忙摘蘑菇,教师先示范。(将附有数字的.蘑菇放进对应的数字筐子里。)

2.请个别幼儿先摘,并给与奖励。

3.请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帮助兔姐姐摘完所有的蘑菇。

4.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有没有哪个“小迷糊”放错了筐子,改正并给予奖励。

5.为了感谢小朋友,兔姐姐教大家做手指操。

6.最后告别礼物,送给小朋友每人一个数字蘑菇。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看手中的蘑菇,数字相同的为一队,站成五队,排队回家。

四、活动延伸

让小朋友将数字蘑菇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不会为别人去着想,因而和小伙伴们相处时,总是斤斤计较,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不顾一切。

也有很少的一部分小朋友,乐于主动帮助他人,懂得谦让别人,总是得到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喜欢喝信任,都喜欢与他一起玩。

两种孩子的反差,说明了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重要性,其实教育孩子去帮助别人,那种教育方式孩子接受不了,只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偶尔做出的一点正确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就可以巩固效果。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看到成人的所作所为,可以去模仿。因此,家长和老师的言行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教育力量,持之以恒,就可以养成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十五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许多种形状,例如:家里的桌子、椅子、床、电视机、电冰箱等等,为了能让孩子认识这些形状,我们必须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更加直观的认识正方形。

只学习认识正方形相对年龄段低的幼儿而言较枯燥,但伴随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所以我选择游戏“形状宝宝找家”作为小班幼儿学习区别“正方形”和“圆形”关系的教材。小班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我通过游戏、直观的教具:“圆形宝宝”“正方形宝宝”出示教具,把形状拟人化,更能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在课的引题部分,我以“正方形宝宝”到“圆形宝宝家里做客”引出课的主题,让孩子对正方形有了第一印象,通过和正方形打招呼的方式,初步知道名字。接下来,我层层递进,孩子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我说:“正方形要给小朋友表演节目。”孩子们一听很是期待,我说:“正方形的头顶要和下巴碰一碰,我们一起来看看会是怎么样的呢?”让孩子发现:正方形对着之后,边长是一样长的,上课时,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很有兴趣,很想自己也来折一折,所以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正方形,让孩子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正方形的边长是一样长的。接下来要解决一个教学难点: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正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而且都是一样长、一样大的。所以我事先在每一个正方形的`一角画上了一个小圆点,让孩子把手捏住小圆点,开始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数,教学难点就解决了。活动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形状宝宝找家的游戏”,巩固孩子所学的知识,在游戏中就可以看到,孩子的这样做做玩玩中,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兴趣地活动,使幼儿获得学习的技能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学的更深记的更牢。用反复强调提问的方式使幼儿感知正方形的特点……这种反复强调使幼儿印象更深刻,教师的小结又使幼儿进一步加深理解。所以我以同样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们给形状宝宝找家,宝宝们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这也正是本次活动的亮点所在,在无形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幼儿可以自主学习,探索,有兴趣学习。教师的提问、总结都起到了辅助幼儿深入理解的作用。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十六

案例背景:

这个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为本和活动的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新课程标准指出:这一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孩子空间观念,使孩子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由于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的抽象,因为陈老师通过各种有效、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

陈老师将这个活动的目标制定为: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2、初步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案例描述:

(一)幼儿自选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1、宝宝们,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图形了吗?等一下选一个图形然后坐到座位上。

2、让幼儿自选一个图形,说说你选的是什么图形。

分析:孩子进入教室之前,陈老师就把很多的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随意地放在了桌子上,让幼儿不受约束地去拿一个,然后她又请幼儿手里都是一样的图形拿上来贴在了黑板上,一直从三角形、长方形到正方形,这一步起到了巩固复习的作用。

最后发现一个小朋友的手里是梯形,由此引出今天的主角,过渡得十分自然。

(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1、这是什么图形?请幼儿说说梯形的特征。

2、初步认识直角、等腰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分析:这里陈老师又分了两大块。第一块是重点引导幼儿掌握梯形的特点,她是这样引导的“梯形有几条边?一起数一数。看看上、下两条边事怎样的?总结出一共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一条长一条短,并且是平行的另外两条边是不平行的。这里教师还用手势做了平行的样子。

第二块在第一块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等腰和直角梯形,在认识等腰梯形的时候她将梯形对折后引导幼儿发现两条边可以完全重叠起来,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得出这个梯形叫等腰梯形。在认识直角梯形的时候,我认为陈老师也是很有创意的,她先出示直角梯形,然后让幼儿说说它是什么图形,这里她引导幼儿用梯形的概念来套,是两条边平行的,有四条边,得出是梯形。然后再直接拿一个正方形方在直角梯形的直角上,引导幼儿发现一个角是直角,得出这是直角梯形。(三)集体寻找梯形,加深了解梯形特征。

师:梯形还会翻跟头,他们翻呀翻,变呀变,都藏到机器人身上了,我们一起来把机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从机器人身上拿下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吧梯形从机器人身上拿下来。

幼儿找梯形,集体进行检查分析。

2、请幼儿对找到的梯形进行分析,并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梯形。、

分析:这一个环节的设计也是陈老师这个活动的一个亮点,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也要求我们将幼儿的'活动组织得游戏化,这样才能激起幼儿的兴趣。机器人也是幼儿相对比较感兴趣的,陈老师将机器人画成由很多图形组成的,这样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孩子就好像在游戏一样,活动兴趣非常地浓厚。不过陈老师这个活动的第二个步骤就认识了直角和等腰梯形,我认为在这步环节里当幼儿找出直角和等腰梯形时教师应该做一下点明,事幼儿能够加深对直角和等腰梯形的认识。

(四)独立寻找梯形,巩固了解梯形特征。

梯形又翻呀翻,变呀变,现在藏到这里了,我们按找梯形的方法,将找到的图形给他们用线圈住。

分析:先前机器人的这一步是集体操作,而这一环节就是个别操作了,给每一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也是数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孩子们作业的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掌握对梯形的认识,作业情况较好。

案例反思: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这也是陈老师这个数学活动的一个亮点,从一开始活动的气氛就很轻松,没有一板一眼的上课形式,而是将游戏真正融入到了活动中,一下子就几分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认识了梯形。

环节设计,层层递进。

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由易到难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陈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认识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然后再是各种图形的混合体,最后是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3、创设一定的难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遇到困难,都是大人及时解决,幼儿很难得到锻炼,也不会主动克服困难,要是让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后,就会有种从没有过的快感,从心底里得到满足。为此,陈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定难度,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跨越过去,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她运用机器人来让幼儿寻找梯形,其实这一步是比较难的,因为奇迹人身上有那么多的梯形,幼儿容易混淆。还有一点在机器人头部这个梯形上缺了一点点的线没有连接起来,就是要让幼儿发现没有围起来的不是梯形。她还请幼儿上来给它变变,使这个图形变成梯形。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比较有难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

最新认识教案活动反思(精选17篇)篇十七

本次活动我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具有实践性的教学环境,通过初步感知、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课外延续等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初步认识菊花的基础上,进一步激起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对菊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究和描述的内容显得丰富多彩,想实践与探究的问题多,想研究的领域广。针对这次活动反思如下:

1)鼓励自主,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活动的助长剂。首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实践活动中,把活动主题确立的权利还给儿童和生活。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选择探究主题、使学生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学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当活动主题由儿童自主确立时,儿童的活动才能获得意义之源,他们才能在乐趣中进行,在志趣中完成。

2)因地制宜,组织活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如分组实验、亲手泡茶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指导他们自己动手活动,他们有了亲身的体验,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及时了解,有效指导。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和创新能力。没有急于求成,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提出活动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不仅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活动总结阶段,我还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允许他们有成功和失败的不同体验,这样才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真正属于学生的课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解、展示了自我。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同时加深了对菊花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陶冶了情操。通过学生亲手泡制这一杯杯充满创意的菊花茶,我们看到学生身上的无数闪光点,他们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档案员第四季度工作总结(模板13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目标进行检验,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月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在写月工

    最新学期小班班务计划(精选17篇)

    制定学期计划可以帮助我提前规划好时间,避免临时抱佛脚,减少学习上的压力。学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积极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面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023年摆渡人读后心得参考(优秀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一本难得的好书,写作手法独到,画面感

    2023年学校总结学年度教师个人学期总结(模板16篇)

    每一次总结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开拓自己的眼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本学年我认真学习,从各

    最新难忘的三亚之行大全(14篇)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我们需要学会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写作技巧来提升作文的质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优秀作文的片段,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最新英语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精选14篇)

    教师工作计划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要点和难点进行整理和梳理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分享的教师工作计划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

    2023年职场自我评价(通用19篇)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注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评价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评价应是客观的,是在重视自己、面对现实

    2023年度高中共青团入团申请书全文(热门14篇)

    写一份入团申请书需要我们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通过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志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入团申请书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

    最新精力管理读后感大全(15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我们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它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会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索。管理的历史很显然不

    最新乡村月夜小学生(精选23篇)

    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夜,凉风送爽,月悄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