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学工作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是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性。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一

1、学会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优美意境。

2、愿意用吟、唱以及打节奏等多种方式来学习和表现古诗。

3、感受学习古诗所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课件ppt、节奏卡、数字卡片

一、数字游戏,激发兴趣。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许多数字宝宝,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好吗?(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认读)

2.玩数字游戏:看数字拍手、给数字排队等2.教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宋朝,有个名叫邵雍的人,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山村,看到了山村美丽的景色,而且和这些数字有关。让我们一起跟着邵雍去欣赏一下小山村的景色吧。(欣赏视频)

3.提问:在这段视频里,你看到了些什么?(幼儿回答)教师随着视频的播放进行小结: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有山有水,走过去二三里路就到了。住着四五户人家,正是烧饭的时间,家家户户的烟囱飘出了一缕缕炊烟。小山上有六七座美丽的亭台,很别致,再加上盛开的鲜花,小山村显得更加迷人了。

二、学习古诗1.初次欣赏古诗教师:邵雍看到这样的美景,非常开心,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题目是“山村咏怀”,又叫“一去二三里”。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古诗是怎样的。(放视频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山村的美,感受诗歌)。提问:你听到了些什么?2.再次欣赏古诗提问: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里面有一个小秘密?(里面有1-10的数字)

教师小结:诗人把数字巧妙地融入古诗,表现了山村美丽的景色,好像一幅美丽的画一样,而且这首诗朗朗上口,非常好听,一起来朗诵一遍。3.请个别幼儿朗诵一遍。4.配上节奏朗诵古诗。教师:小朋友想不想试试,边拍手边念这首古诗呢?教师示范边拍手边念古诗,幼儿朗读古诗。出示节奏卡,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集体按照节奏卡边朗诵古诗边打节奏。教师:小朋友表演得真不错,想不想换种表演方法呢?请幼儿两个人一组,x x节奏时两位小朋友相互击掌,x节奏时自己拍手。

三、学习演唱歌曲

1.教师:今天我们还要来试试把这首古诗编成歌曲,好吗?我们听过一首《柳树姑娘》的歌曲,今天老师把古诗唱进这首歌曲里,听听好听不?2.教师随《柳树姑娘》的伴奏带唱歌。提问:“好听吗?”“你听到老师唱了几段?“你听到老师唱这首古诗时和以前唱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时是念的,有时是唱的)教师:歌曲第二段是念的,叫说白,因为是很有节奏的,所以叫有节奏的说白。3.教师再次完整示范一次。4.集体学唱歌曲。5.请能力强的幼儿念说白,集体演唱。

四、结束部分

请幼儿打击小铃边念说白,随乐曲伴奏演唱歌曲。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二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重点:会认生字、会写生字、诵读课文。

难点:把图中的事物同所学词语联系起来。分辨“八”和“入”。

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你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请看课本上给我们带来的这幅美丽的图片。

2、根据画面提问:你喜欢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3、提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这幅相配的童谣“一去二三里“

板书课题,领读课题。(解释“里”)

二、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可以同桌互相帮助)

2、再读课文,用圈圈出文中的生字。

2、全班交流,检查自读情况,分句读分句纠正:

(1)区分“四”、“十”的读音。

(2)找一找诗中其它的平翘舌音的字。

(3)读准“烟”、“亭”。

3、请学生读诗:谁把古诗连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图文结合,诵读古诗

1、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还看到了什么;

(2)谁最喜欢远处景点,请你读。适时点评句中的停顿,并结合实例理解“里”。

(3)小朋友,再往远点的地方看,看到了什么呀?俯下身子又看到了什么?根据回答适时评价:“听了你的诵读,我看到了美丽的亭台,鲜艳的花儿,真是美极了!”

(4)小山村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再放眼看一看吧!(集体朗读古诗)

四、用生字卡片初步认读生字,提出要求写的三个字。

五、巩固生字

1、我会认

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我会记:

(1)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交流形近字的异同:“八”和“入”。

3、拓展延伸:找找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

一、认识田字格,指导写字

1、认识田字格: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依次向学生介绍各部分名称。

2、认识笔画“一”:介绍名称,范写并讲述书写要领导。学生书空,跟读并练写两三个。

3、指导写字: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从横的长短变化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两方面来说。)

(2)说一说,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3)示范写出“一、二”,边写边讲述要领。(让学生在书上描红一个,练写一个,注意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4)让学生交流“三”怎么写。(引导学生说出“三”字的先后顺序,长短变化,描红、临写。)

二、复习背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2、自由读,要求试背课文。

3、借助图片背课文,

4、引导学生自由配上动作背课文。

三、扩展活动

1、 读绕口令,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

2、我会用:

(1)老师出示卡片,会读的同学上台接过卡片带着大家读生字两遍,并读含有生字的诗句。

(2)图选字填空:出示四条鱼、六支笔、三本书、十朵花等图片,图片下为相应的词语,指名先卡片填空。

板书设计:

1 地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三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重点:会认生字、会写生字、诵读课文。

难点:把图中的事物同所学词语联系起来。分辨“八”和“入”。

2课时。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你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请看课本上给我们带来的这幅美丽的图片。

2、根据画面提问:你喜欢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3、提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这幅相配的童谣“一去二三里“。

板书课题,领读课题。(解释“里”)。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可以同桌互相帮助)。

2、再读课文,用圈圈出文中的生字。

2、全班交流,检查自读情况,分句读分句纠正:

(1)区分“四”、“十”的读音。

(2)找一找诗中其它的平翘舌音的字。

(3)读准“烟”、“亭”。

3、请学生读诗:谁把古诗连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1、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还看到了什么;

(2)谁最喜欢远处景点,请你读。适时点评句中的停顿,并结合实例理解“里”。

(3)小朋友,再往远点的地方看,看到了什么呀?俯下身子又看到了什么?根据回答适时评价:“听了你的诵读,我看到了美丽的亭台,鲜艳的花儿,真是美极了!”

(4)小山村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再放眼看一看吧!(集体朗读古诗)。

1、我会认。

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我会记:

(1)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交流形近字的异同:“八”和“入”。

3、拓展延伸:找找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

1、认识田字格: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依次向学生介绍各部分名称。

2、认识笔画“一”:介绍名称,范写并讲述书写要领导。学生书空,跟读并练写两三个。

3、指导写字: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从横的长短变化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两方面来说。)。

(2)说一说,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3)示范写出“一、二”,边写边讲述要领。(让学生在书上描红一个,练写一个,注意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4)让学生交流“三”怎么写。(引导学生说出“三”字的先后顺序,长短变化,描红、临写。)。

1、全班齐读课文,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2、自由读,要求试背课文。

3、借助图片背课文,

4、引导学生自由配上动作背课文。

1、读绕口令,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

2、我会用:

(1)老师出示卡片,会读的同学上台接过卡片带着大家读生字两遍,并读含有生字的诗句。

(2)图选字填空:出示四条鱼、六支笔、三本书、十朵花等图片,图片下为相应的词语,指名先卡片填空。

板书设计:

1地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四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五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数数拍手游戏。

2、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学习古诗。

1、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交流感受。

7、课间操。

9、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六

邵雍(10—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七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山村咏怀。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八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九

作者:邵康节。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加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

这首诗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

一去二三里的作者是邵雍,邵雍(10—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十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者:邵康节。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v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v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v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v中赐谥康节。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十一

1、认识“一到十”十个数字。

2、欣赏和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3、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一到十”和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教学图画、一到十的数字卡片若干张(大小写的)。

活动过程。

2、讨论:你们听到什么?请你把听到的说出来。(师引导孩子说出“一到十”这些数字)。

二、和数字做朋友。

出示“一到十”的数字卡片。

1)请认识这些数字的小朋友大声的读出来。(注意多鼓励孩子)。

2)好朋友手拉手。找到你的好朋友与他拉拉手或问声好。(孩子拿着大写的数字卡片找到相应的拿着小写卡片的朋友)。

1、引导孩子看图画,理解诗的内容。

2、教师把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四、指导朗诵。

1、教师朗读,学生轻声跟读。(不强迫孩子跟读)。

2、孩子大声的跟读。

3、老师和孩子一起配上简单的动作朗读诗歌。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十二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 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1、数数拍手游戏。

2、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学习古诗。

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交流感受。

7、课间操。

9、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3、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十三

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情景,发现古诗蕴含的数字规律。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电子大书、课件动画等。

一、欣赏图片。

——师: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幽静、美丽的地方。教师出示电子大书,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地方?(小山村)请大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画的内容比较多,引导由近处往远处看)

——鼓励幼儿说出看到的美丽景色。

二、学习古诗。

师:宋朝诗人邵康节,看到这幅美丽的景色也赞叹不已,于是写下了一首诗来赞美它。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逐句给幼儿解释古诗大意。重点理解词汇“烟村”“亭台”。

——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三、绘画活动。

——请幼儿根据古诗的大意,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画下来。

——请幼儿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活动应变

可以先复习《我们一起跳房子》等含有数字的儿歌,然后再引入本次活动。

活动延伸

可以让幼儿多接触一些含数字类的古诗。例如:郑板桥的《咏雪诗》。

区角活动

语言区:制作可以插入文字的古诗图片或图书,即让幼儿在适当位置插入1至10,然后念故事。

环境创设

将幼儿画好的作品贴在主题墙上。

家园同步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有中国古代小镇特色的地方游玩,让幼儿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相关链接

《一去二三里》网络视频资料。古诗大意:诗人从别处走来,大概走了二三里路,看见前面有个小山村,有四五户人家,屋顶正冒着炊烟呢。远处还有六七座亭台,围绕着亭台有好多的鲜花,八、九、十数都数不过来。

附录一:

邵康节即邵雍(北宋哲学家)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定居洛阳。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梅花诗》等。

附录二:

《咏雪》

清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十四

学生唱单韵母歌。

(生:这首儿歌里有十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表扬:你看得真仔细。

(1)师:李老师带来一幅画,请大家一块儿看看吧。

黄昏的时候,太阳快要下山了,远处有一座座亭台,山里住着几户人家,路旁,树上长着漂亮的花朵,小孩子赶着回家吃饭,看到这样的美的景色,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说啊,这儿真美。

(2)师:小朋友,你认为哪里的景色美呢?

(3)师:诗人看到这样美的景色,写下了一首童谣。(师范读)。

(4)问:你会读吗?(指名读)表扬:我们班的同学真是聪明,读书又响亮。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好吗?读得真棒,表扬自己。

(5)师:你们读得这么好,请跟自己的同桌说悄悄话,读一读这首诗。(唱:123)。

(6)师:现在,我们来比赛读书,看谁拿的红苹果大?

(拿出人像)这是男同学,这是女同学。谁先来?

(1)师:这节课,我们要认识12个生字,它们藏在诗歌里,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请一位同学来帮帮老师。(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师:我们借助拼音来读读这些字。

(3)师:现在,大家把你自己做的生字卡片拿出来,认一认这些字。(唱:123)。

(4)师:我们来一个男女识字大赛好吗?谁认识上面的字,把卡片放在这下面。(表扬)。

师:我们比赛完了,你想不想画画?拿出你的图纸,给生字找出相应的音节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表扬: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画画的天才。)。

(1)师:正当我们画画的时候,有一群打篮球的男孩子来跟我说,要跟同学们较量一下,怎么样,你们敢不敢跟他们唱一唱对数歌呢?(表扬: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2)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小猫最爱把脸洗)。

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孔雀开屏像把扇)。

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骆驼驮着两座山)。

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刺猬满身都是刺)。

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小鹿头上长小树)。

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鸭子爱在水里游)。

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公鸡叫人早早起)。

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青蛙唱歌呱呱呱)。

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海狮会用头顶球)。

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鹦鹉学话有本事)。

(3)师:同学们真有礼貌,这节课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都是好学生。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十五

1.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拼音王国的所有朋友。今天让我们带上这些拼音朋友离开拼音王国,朝生字王国的方向出发,去认识更过朋友,请各组坐上自己的火车,比比哪一辆火车开得快。

2.用开火车的形式复习全部的拼音。

1.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汉字王国的大门了,哇!这里真美丽。(出示本课挂图)。

大家看到什么了?谁来当当导游,把这里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大家。(学生观察图后,说说景色)。

2.这里还有一首童谣来介绍这个美丽的地方,现在我们请拼音朋友来帮忙一起去认识它。

a.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自己试读童谣。

b.这首童谣的名字是什么?

c.请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d.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哪些是在拼音和朋友的帮助下认识的?

1.我们一起去认识生字朋友(出示生字卡,全班齐读,重点引读四、十、三)。

2.拿出你们的生字卡片,小组讨论一下要怎么分,为什么要这么分?

3.汉字朋友其大家去他们的家里做客,我们一起去吧。瞧!车来了,我们把汉字朋友送上车(出示画有汽车的图案,在上面打上方格,让学生根据童谣给生字安排位子。)。

4.解释“里”在童谣中的意思。

5.路上的景色很美,大家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把美丽的景色读出来。

6.终于到了汉字朋友的家了,但是他们在路上跟老师说,他们想跟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交朋友,所以他们要考考大家,大门有一个机关,只有通过才可以进去。(出示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扩词并说一句话)。

出示田字格,用儿歌来介绍: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来帮它,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指导书写。

网友讨论:

我上这课时就试过,效果更好一点,而且学生更能方便记忆课文,以上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发现,不知道对不对,请多多指教。

曲曲:同意焰火的意见,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愉快识字的,把识字和读韵文更好结合就更好了。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教案大全(16篇)篇十六

1、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在写字过程中,初步认识“横、横折、横折钩、横折弯钩、竖、竖弯钩、撇、捺”等八种基本笔画。

4、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

5、感悟文章内容。

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去合作、去探究,引领孩子们亲历朗读、识字、感悟、美读、写字的整个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合作的快乐以及收获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精心创设孩子们自主发展的空间,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使得孩子们乐于参与,喜欢学习。

谈话引入,亲切自然;形式多样,诵读古诗;合作探究,识记生字;游戏激趣,巩固识字;畅谈所悟,品读全诗;探究指导,书写生字;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1生字卡片。

2写有本课生字的拼音卡片。

3与本诗和谐一致的音乐。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亲切谈话,自然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答。

师:你们都去哪儿旅游过,看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向大家简单的说一说?

生介绍。

师:宋朝有一个叫邵雍的人,跟我们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旅游,他还把他旅游时看到的景色写成了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识记生字。

(一)形式多样,熟读古诗。

1生自己尝试着读,勾画出认读困难的字。

2师范读(或听录音),生指字听读,重点听认读困难的字的读音。

3师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4指名读。

5齐读。

(二)合作探究,识记生字。

1全班交流,识记生字。

指名当“小老师”,把自己认识的字以及记忆方法交给大家。对于孩子们认读起来较困难的字,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运用生字卡片)。

3师出示识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以组为单位进行检查,全部会认的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其他同学迅速拿出相对应的卡片,站起来,大声说:我是*,我是*,我是你的好朋友。

三感悟内容,感情朗读。

1齐读古诗。

2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邵雍都看到了什么?

生猜。

3师:(实物投影映示画面)对照图看一看,大家猜对了吗?你们觉得这儿的景色怎么样?

生答(很美,很漂亮)。

4师:那么,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得很美。

师:那就请同学们美美的读一读吧!

生配乐朗诵,边朗诵边加动作。

四合作探究,指导书写。

(一)教师引导,认识田字格: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1师指生认。

2师说生指。

3同桌互认。

(二)合作探究,学写“一、二、三、十”。

1教师分别板书横和竖,生仔细观察,应该怎样写。

2全班交流:横从左往右写,要写平;竖从上往下写,要写直。生书空。

3小组合作,书空交流四个字的笔画、笔顺。全班交流。

4讨论: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

重点提示:除了要注意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以外,还要注意横要写平、竖要写直,更要特别注意二、三两个字的横的长短变化。

5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6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三)合作探究,学写“四、五”。

1教师分别板书横折、横折钩和竖弯,生仔细观察,应该怎样写。全班交流,

生书空。

3小组合作,书空交流两个字的笔画、笔顺。全班交流。

4讨论交流:这两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5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6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四)合作探究,学写“六、八”。

1教师分别板书点、撇和捺,生仔细观察,应该怎样写。全班交流,

生书空。

3小组合作,书空交流两个字的笔画、笔顺。全班交流。

4讨论交流:这两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5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6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五)合作探究,学写“七、九”。

1教师分别板书竖弯钩和横折弯钩,生仔细观察,应该怎样写。全班交流,

生书空。

3小组合作,书空交流两个字的笔画、笔顺。全班交流。

4讨论交流:这两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5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6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师: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下有关节日的资料,要交代清楚几月几日是什么节日(注:日期用中国数字表示;其它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者请父母帮忙),只要你亲自搜集了,你就会得到一张“搜集资料小绿卡”,积极行动起来吧!

以谈话的形式引入,既亲切又自然,同时,又相机进行了口语训练。

给孩子们足够的读书的时间,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尝试着读,可以使孩子们对自身的认知水平有一个较明晰的了解,增强听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听读的效果。

鼓励孩子们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们去学,相信他们能学会。

在齐心协力争夺“小红旗”的活动中,孩子们会深深地体悟到:互助合作的'快乐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悦。

活泼有趣的游戏,有效的激活了孩子们的参与欲望,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巩固拼音与识字的过程中。

“猜一猜诗人看到了什么”,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们说出熟读古诗之后的个人的独特感悟。

借助画面,丰富孩子们的个性化的感知,深化他们对古诗的整体感悟。

和着优美的乐曲,孩子们一定会把品读之意、体味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孩子们的潜能是巨大的,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在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大胆实践中,探索新知,学习书写,获得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乡间小路小学(专业15篇)

    优秀作文需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精准。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赏析,欢迎大家一起欣赏和品味。我最喜欢我的家乡。虽然我的家乡并不有名,而且在乡

    化学课本教案(精选15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借鉴他人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

    望庐山瀑布教案(热门24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的全面发展。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望庐山瀑布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总结大全(18篇)

    在进行活动总结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活动的组织、参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校是一个群体,

    中秋节活动方案美篇(专业20篇)

    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需求和兴趣,以及活动目标。以下是多个不同类型活动的方案,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想法。亲情x公司人——与你同行的明天。1、让

    银行综合提升培训班心得体会(优质18篇)

    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培训的效果和价值。继续往下看,你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深度和价值的培训心得体会。

    市场营销报告(专业18篇)

    在写报告之前,我们应该对相关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要写报告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报告范文,不仅仅是参考,更是借鉴和学习的

    室内儿童活动方案(精选20篇)

    活动方案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能够适应不同情况和需求的变化。如果你对制定活动方案有疑问或需要一些灵感,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国有企业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讨发言材料大全(19篇)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借助这些学习范文,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写好一篇学习的总结。今天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

    中秋节员工福利方案策划书(热门20篇)

    策划方案的编写一般包括项目背景、目标、策略、实施计划、资源调配和风险管理等内容。大家可以通过参考这些策划方案范文,了解不同类型的策划思路和方法。一年一度的中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