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HT书生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学习中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的助力。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例的精彩片段,这些片段在表达方式和观点阐述上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一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有利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实现,同时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实现规范化、稳定化和可变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将成熟的教学内容规范地延续下去,而且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状况改变部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但是监督管理工作却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

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授课内容的重复现象,在课时如此紧张的制药工程专业,杜绝重复现象可以节省很多的课时,让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其次,强调课程体系教学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教学的监督,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监督,避免应付导致课程体系改革形式化,失去专业改革的意义。

3.3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引导学生选课的教师必须完全把握课程体系,防止在选课过程中误导选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同时,摒弃专业课程必须由专业教研室担任的错误理念,专业课程未必一定由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承担,很多课程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即使专业教研室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3.4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合理的加大教师的引进和竞争。

一般情况应该根据弱势专业方向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调控,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行。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竞争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二

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形体课程逐渐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健身方式。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也参加了一些形体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这些体会对于我的健康生活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形体课程一般由专业教练指导,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可以对身体的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进行有效的锻炼,从而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在形体课程中,常见的训练方式包括瑜伽、普拉提、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等。其中,瑜伽的重点在于呼吸和姿势的调整,普拉提则注重呼吸和核心肌群的锻炼,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则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全面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我曾经参加过瑜伽、普拉提等形体课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星期七天的瑜伽挑战。在这个挑战中,每天都有不同的瑜伽动作和姿势,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太擅长运动的人来说,这个挑战确实很有难度。但是,通过每天的努力和坚持,我不仅完成了挑战,还意识到了自己身体的潜力。同时,在挑战中,我学会了更好地调整呼吸和姿势,这对于整体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通过参加形体课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创造。同时,形体课程也让我明白了健身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和付出。在实践中,我也学会了更好地享受运动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这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珍惜身体健康这一宝贵的财富。

第五段:结论。

形体课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健身方式,通过参加形体课程,我们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提升健康水平。同时,形体课程也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和享受。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坚持参加形体课程,让身体和心灵更加健康。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三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社会课程的学习,基本情况分析是: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以他们身边的社会生活为源泉,从幼儿自身动身,由浅入深、由近和远。从认识自身到人际交往,从了解规则到形成规则意识,从爱家到爱国……。选取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内容为主题内容,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感知体验、观察学习、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方法,促使幼儿认识社会、学习生活、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的:

1、从幼儿的实际动身,让幼儿动手动脑参与活动,是学前班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

2、学前班幼儿的.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三、教材分析:

1、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应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基础,并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活动目标之中。2、正面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点。正面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用以身作则的行为作幼儿的表率,营造平等、宽容、接纳的环境使幼儿得以发展。

3、“熏染“和”潜移默化“是社会性发展和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性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借助于日常生活,使课堂教学成为引导,使日常生活成为补充。

4、以幼儿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来逐渐展开教育活动。

5、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充沛发挥幼儿各种感官的感知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四、具体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不受教学内容和《社会课本》画面的限制,充沛利用本地条件和资源,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要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延伸,使日常生活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训练场所和检查场所。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三周学习主题:春天的节日。

课题:我叫解放军。

妈妈节日快乐。

我和小树一起长大。

我们去春游。

第四、五、六周学习主题:我是健康婴幼儿。

课题:我的五官真有用。

保护我们的五官。

我的营养食谱。

快乐餐桌。

我爱我的身体。

我爱整洁的衣服。

预防污染病。

生病了怎么办。

第七、八、九周学习主题:特别的我。

课题:生长树。

各种各样的表情。

我最喜欢的表情。

和快乐做朋友。

第十、十一周学习主题:劳动最光荣。

课题:给你一封信。

在商店。

叔叔、阿姨,谢谢您。

生活中的劳动。

第十二、十三周学习主题:我是中国人。

课题:端午节。

四大发明。

香港、澳门。

各族人民是一家。

第十四、十五周学习主题:我们真棒。

课题:文明的小朋友。

说话算话。

我来协助你。

“六一”国际儿童节。

第十六、十七周学习主题:学做小学生。

课题:快乐的一天。

我做小学生。

第十八、十九周学习主题:把以上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四

论文摘要: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存在弊端进行了分析,面向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整合,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经过近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性应用型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淮阴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承担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重任,也是学生参加考研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具有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零碎、理论教学多而实践动手少、很难提起学习兴趣等特点。本文将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教”及“教什么”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能力。

目前,大多数院校“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与微型计算机硬件的实际严重脱节、实验设备不配套、实用性较差等方面,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目前,我院“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模式仍然是以8086机型为主的16位结构,外设接口芯片及其接口方法也基本停留在8位或16位上。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入门相对容易、资料齐全、实验设备配套等。相比之下,缺点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材与教学内容和现有微机系统严重脱节。打开机箱来看,无论是cpu、总线还是常用的接口芯片,几乎找不到可与课本上相对照的实物。学生从书本那里很难得到他们的答案,从而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讲授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目前,技术上很少使用8086系统的cpu作为控制芯片去开发一个控制系统,所以学生往往很是糊涂,因为社会上普遍采用单片机、arm、dsp等作为控制器,8086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教学配套16位微机实验设备陈旧老化,普遍不具备真实的微机实验环境。一般情况下,该模式的实验教学所用实验箱的结构是通过微机插卡的形式,通过一根扁平电缆将微机里的isa总线引至实验箱上,一些早期的实验箱更是通过rs-232串口建立的仿真实验环境。这样中断操作等重要的验证性实验不是在实际微机环境下运行的,没有真实感,学生往往只是照着实验指导书输入接线,只要不打错,不接错,就能得到正确结果。这样的实验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容易误导学生,使有的学生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起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另外,微机实验所用的配套微机陈旧老化,实验时接口损坏之类的故障频频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菜单式结构。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不同、授课对象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学时设置不同(一般为48、56、64几种类型)等因素,将现有的“微机原理及应用”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两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议组织教学时,分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实用项目模块三大模块内容来组织。基础模块及项目模块为必修,而提高模块仅为考研学生开设。现在,我院普遍采用学分制,通过自由选课的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模块,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以intel系列16位经典机型8086和mcs51单片机为主,主要讲述四部分内容。

(1)两种微处理器的结构。主要讲述8086和单片机的cpu内部组成、工作原理、各种寄存器的用法、各种标志的含义、物理地址的形成等重点内容,讲授要注意两种结构比较,找出差别,加强记忆。

(2)指令系统及其寻址方式。讲述典型的数据寻址方式,特别是常用的几种,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寻址的目的及意义。要注意一些错误的写法,通过练习,让学生牢固掌握各种方式地址的计算、操作数的取写等内容。

(3)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讲述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几种典型的结构,通过简单的程序,让学生掌握程序的基本构成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重点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同一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指令组织实现功能。讲解子程序的特点及定义方法,介绍一些常用的dos功能调用。

(4)中断及接口技术。包括中断技术、i/o端口译码技术、存储器扩展、8253a、8255a等常用可编程接口技术等。这些内容不但是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更是学好高档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必备基础和重要前提,教材编撰时必须坚持这一观点不动摇,以确保足够的篇幅和内容。

2.提高模块。

提高模块则全面提升至以pentium微处理器为代表的32位机上,首重阐述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的段描述符及描述符高速缓存器,实模式、保护模式、虚拟86模式等模式,超标量流水线、高速缓存、指令分支预测等主要技术,适当引入常用的32位指令寻址方式和汇编指令、32位内存储器组织及其接口方法、32位外设可编程接口技术等以适应国内外微机教学从16位过渡到32位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主流微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衍变的具体过程。同时拿出一定的学时,选择一些高校的考研试题进行重点讲解,提高学生对考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实用模块。

以实用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许多普通高校甚至是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该以实用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重点以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适当弱化微机基本原理部分,加强接口技术应用。还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需要选择企业、工厂里的一些微机应用系统实例作为教学主线,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增加实用性微机技术的讲授比例。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为活跃课堂气氛,我们设计了提问和讨论等互动环节。如在mov数据传送指令的教学中,将正确的指令语句与错误的指令语句混编在一起,让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用mov、push、xchg等多种指令实现两个存储单元的数据互换等。如在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时,对书上的例子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画出流程图,启发学生是否可以采用不同思路,选择不同指令,实现题目的要求,并对几种答案进行分析和比较。

2.着力推行基于问题和项目的教学方法。

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方法,结合教学内容中的第三模块即实用模块,特别在讲授接口技术时,以实际生产的控制项目实例来讲解,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比如讲解0809和0832的芯片时,我们以数据采集系统项目作为讲解例子,其中涉及了前向通道设计、采集的数据处理、采集的结果如何显示等问题,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学生就能解决生产实际中数据采集这类问题。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本身比较枯燥,因此,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很差。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需要总结和归纳的知识,采用板书的形式;对于一般介绍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于软硬件实例,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汇编语言编译软件emu8086eda仿真软件proteus相结合的形式,将该类软件引入“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将使硬件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很容易看明白内部电路的具体连接,并能直观看到电路对应的仿真结果。同时,我们还将以前做好的硬件系统带到课堂,让学生看到具体的芯片,增加其感性认识。

四、结论。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整合教学内容,使之既能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兼顾考研等其他环节的较高的要求,是从事这一方面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迫切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上述的一些做法,经过一年的教学,学生普遍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表示认可,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也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拓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3]马旭东,等.32位环境下微机原理与接口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5-9.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五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具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如何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培养出现代工业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同等重要。因此,要提高材料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整体实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显得尤为重要[1,2]。

一、当前材料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

(一)课程设置缺乏动态性、精致性、专业性。

1.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站在专业研究的前沿,而当前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普遍滞后,不能体现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课程内容缺乏动态性,不利于学生对最新知识的掌握。

2.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延伸,其课程内容应与本科拉开距离。当前研究生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类课程或多或少地与本科存在交叉,难以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层进性。

3.有些基础理论课学习不够深入,无法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和逻辑思维,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难得到提高。

4.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出研究生课程的深入性和专业性。有些学科的专业课程特色不足、内容不深、水平不高,理论性、基础性不强,没有充分反映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核心内涵,也不能突出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作用[3]。

(二)课程结构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1.当前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过分专业化。在专业课方面,大部分按照研究方向来设置课程,交叉性学科和综合型课程少,导致学生思维仅局限在本专业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思维,使其很难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程种类数量偏少,涵盖面窄。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课的范围小,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发挥。课程中缺少人文类课程作为补充,降低了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学习,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应用性、实践性课程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取决于现有教师的能力,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使部分课程与学生的培养计划脱节。另外,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中不同于本科教学,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从而使教学课程不够系统和完整,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硕士与本科课程之间可能会有重复和交叉[3,4]。

(一)精选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1.重点建设学科核心课程。学科课程内容应该遵循精、专、深的特点,侧重于学科的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课程内容要体现出动态性,使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将学生有目的地引入到学科前沿,为后期的研究做准备。

2.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要加强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显著提高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侧重解决科研实践方面的教学问题。

3.政治理论课和英语课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推行专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更加多样化和注重实际效果。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侧重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

首先要使课程结构综合化、多样化,增加课程种类,提高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载体要体现出宽广性和基础性,材料工程可以按照一级学科增设选修课。选修课要注重设置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开拓思维等方面的课程,重视设置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使学生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利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科研的能力。其次培养方案应多元化,体现出个性化培养,并根据社会需要灵活调整。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然后根据培养方案去选择课程。同时开展协作式培养模式,积极寻求与现代化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后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过实践课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精神和原创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已经具有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研究生的教学应以启发式和研讨式为主。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研究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并在研讨过程中注意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运用讲授型、研讨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还应注重科研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出自由的学术氛围,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教学评估,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反映教学成果,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应该有一个多元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教师自评主要针对课堂情况进行教学方法、教学体会的反省型评估;学生评估可以以填涂卡片的形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态度进行评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就是要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及各因素的最佳组合,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顺应时代要求的综合型、创造型人才,实现由学术性、专一性人才到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过渡,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再求,曹慧,钟海荣,甘可行.研究生课程体系对比研究概述[j].高等研究教育学报,,(3).

[2]陈建林.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10).

[3]曹静,黄正泉.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4).

[4]罗华毅.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11063、sdyc12038、sdyc12039)。

作者简介:景财年(1973-),男,山东章丘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及塑性成形工艺与设备研究。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六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1.信息的概念。

信息(含文字、数字、声音、图形、图像、光电信号等)、媒体、多媒体。信息是人类三大资源(材料、能源、信息)之一。

2.信息系统。

信息源、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说明性)例子。

3.信息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领域应用(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网络与远程教育、电子商务、cad/cam与cims、精细耕作与农业专家系统、远程医疗、社会保障与公益系统、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因特网)、移动通信与ip电话)。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组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6.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硬件与软件。计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信息的表示。

7.信息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通信)、光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巨型化和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8.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简介。

计算机的组成(硬件与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9.计算机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使用的安全事项。病毒。信息安全。知识产权。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windows操作系统。

2.汉字的输入。

汉字的表示(编码、点阵汉字、矢量汉字)。

汉字的编码输入(流水码、音码、形码、音形码)。

汉字的拼音输入。

汉字的其它输入方法(扫描、语音、手写)。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桌面、我的电脑、开始菜单、桌面图标、回收站。

窗口、菜单、工具条、对话框。

程序的运行。

快捷图标的建立。

屏幕与声音的设置。

4.文件与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目录的树形结构。

文件夹的打开与文件的打开。文件的查找。

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

磁盘操作。

5.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资源管理器及其使用操作。

控制面板与系统设置。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1.字处理与字处理软件。

字处理的`概念。

字处理软件(笔记本、写字板、word与wps等)。

2.word的基本操作。

word的启动与退出。

word的用户界面(窗体)。

文件的新建、打开、存储。

3.文本的编辑。

文字的输入与增、删、改。

文字段(块)的操作(选取、剪切、复制、粘贴)。

查找与替换。

字体与字号的设置。

段落编辑(对齐方式(两端对齐、对中、右对齐)、段起始与行起始设置)。

4.其它对象的插入。

表格的插入。

图形、图象的插入。

5.版式设计。

段落处理。

纸张大小的设置、页边距的设置。文档打印。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1.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数据与数据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的应用。

数据处理软件。

的基本操作。

excel的启动与退出。

excel的用户界面(窗体、单元格)。

3.表格文件的创建。

表格的创建、打开、存储。

数据的类型。表格数据的输入。文字、数字、公式、日期的使用。

4.表格的编辑。

数据的编辑。格式的编辑。

5.数据的表格处理。

最大、最小、平均、求和。

数据的筛选、排序。

6.统计图表的创建。

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圆饼图)。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1.网络的概念。

网络的概念、意义、作用。网络与信息化的关系。

网络的工作原理与网络协议。

网络系统的构成(传输介质、接口设备、服务器与工作站、网络操作系统)。

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服务。

因特网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网络浏览(www)。

电子邮件(e-mail)。

件传输(ftp)。

远程登录(telnet)。

3.因特网的接入。

拨号上网。

4.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信息网(web网)与www的概念。浏览器的概念。

地址与网页。网页的结构与使用。信息的搜索。

信息的搜集(用复制-粘贴方法)与文件下载(fip)。

5.电子邮件的使用。

电子邮件的概念。邮件信箱。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软件。

邮件的书写、发送和接收(含带附件邮件和抄送邮件)。

6.因特网上其它应用。

7.简单网页的制作。

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含文字、图形图像、超文本链接,以及编辑、浏览、发布等)。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组织和展示。

1.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概念。

多媒体作品举例。

多媒体作品的应用。

2.多媒体制作工具。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概念及其特点。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主要功能。常见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3.powerpoint的启动与开发环境。

4.文字信息的制作。

5.图形信息的制作。

6.图象信息的插入。

7.声音信息的插入。

8.影视信息的插入。

9.动画效果。

10.多媒体作品的使用(演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七

工程制图是一个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高等工科课程中,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工科院校中《工程制图》作为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在传统的利用模型、挂图的教学模式中有机的运用cad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侧重于手工绘图、读图和形体表达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近几年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三维造型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其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使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多面正投影理论等传统内容,而且还涉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新技术和内容,工程制图与计算机三维造型技术相结合,引发了广大制图教师的深度思考,为工程制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对传统的工程制图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制图课程的学时不断的减少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工程制图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多、课时少、讲课方法单调。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和机械图。传统的画法几何是单独的一本教材,自成体系,主要讲述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以及点、直线、平面投影性质和作图规律,重点内容是特殊位置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特性;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相交和交叉(异面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平面上点及直线的投影、平面上取投影面的平行线是重点内容;投影变换主要讲述换面法原理及其应用,主要内容是一般位置直线求实长和一般位置平面求实形。制图基础部分包括制图国标、基本立体、组合体投影和图样的表达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而言比较难,作业量大。机械图部分是学习工程制图的最终目的,主要内容是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和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是两类工程图样,不仅涉及制图本身的投影内容,而且还涉及大量的机械制造、机械加工和材料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工程制图课程的授课对象又是完全没有相关知识的大一新生,需适当地补充一些必要的工程背景知识。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内容抽象且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虽然目前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扎实,同时,现在高校普遍存在学时压缩现象,给这门课程的教学更是雪上加霜,为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维护工程图学传统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课堂教学速度难免较快,必要的实践训练环节被削弱,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削弱了教学效果。

(2)计算机绘图已经进入了所有院校,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过度依赖计算机,注重实际上机操作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变成了简单的“制图员”,而非“工程师”。计算机硬件技术和各种专业绘图软件的大量普及,使个别院校彻底实现了“甩图板”工程,学生全部用电脑绘图。近年来随着 autocad 、caxa、solidworks等二维和三维软件的出现,使绘图工作变得简单而轻松,甚至有些智能软件通过三维模型可以自动生成二维工程图,表面上看的确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学生忽略了投影的理论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院校课程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其完整而独特的课程内容体系,又与后续的专业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学习、运用投影理论,用二维投影图表达三维物体,从而使学生具有从事机械及相关行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学习方法、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的工程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课程的定位和整个课程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思路清晰,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同时,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而非教师讲授了多少内容,始终把学生对课程的感受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上,启发与引导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注重平时的教学,如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等,将教学的过程管理摆到重要的位置。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包含三大模块: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和机械图。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具体优化整合的部分如下:

(1)画法几何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工程制图课程的理论基础,内容多而且抽象,可塑性大。具体的做法是重点讲述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讲授相交两元素中至少有一个处于特殊位置,对于换面法只讲授基本原理和基础内容,采用案例教学,重点如何用于换面法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一般位置平面的实形,降低平面立体与平面立体的截交线难度,对于相贯线中的斜贯、偏贯等内容加以删除。在画法几何部分,删除了抽象、复杂的纯粹的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习题,将点、线、面的投影整合到立体的投影中,将换面法也融合到立体的投影中,如在有垂直面和一般位置平面的立体投影图中求平面的实形,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认知规律。

(2)制图基础:将“国标”部分让学生自学,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解,在以后的作业和实践环节中得到贯彻和提高;在“组合体”部分,将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其中,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减少仪器图,增加徒手绘制草图环节,将构型设计贯穿始终。

(3)机械制图部分:在零件图和装配图部分,对于非机类的学生,淡化理论的讲解,将标准件、技术要求以及装配图的理论等内容融合到具体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中,教师结合具体的零件图和装配图讲解,这样既缩短了讲课学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对于机械类学生,这部分内容最为重要,而且也是最难理解的,除了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多练习,增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草图绘制,同时增加计算机三维虚拟装配练习,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只要求学生会标注而不用展开,因为将来有专门的课程讲授。

计算机绘图应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而且应作为辅助工具,应时刻牢记软件的讲解应为教学服务,软件其实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将软件的全部命令详细讲解。

在学时压缩的现状下,整合和优化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和机械图三部分的内容是必要的,在充分研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除、精简、融合势在必行,充分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立体认识入手,将计算机三维实体造型对形体的描述与工程制图课程对形体的描述统一起来,注重应用,案例教学,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传统内容进行改造是有益的尝试和将来发展的方向,在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工作中,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八

在大学的课程中,有一门课程叫做“形体课程”。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形态美感而设立的。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初学体验。

刚开始学形体课程的时候,我感觉很新奇。在学习身体基本动作的同时,老师还会教我们如何塑造优美的体态。这对于一个缺乏运动习惯的我来说,练习起来确实有些困难。我总是难以控制身体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常常感到气喘吁吁和疲惫不堪。但是每次上完课我都会有一种释放的感觉,觉得自己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三段:成长与进步。

在一段时间的努力练习之后,我开始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姿势和动作,并且可以愉快地进行个人或团体的演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身体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许多动作都变得更加自然和舒适。从形体的课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克服惰性和自我怠惰,找到自我心流的状态,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迎来了更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四段:身体与心理的协调。

除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形体课程中还有很多关于心理健康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在经历形体课程的过程中,我可以说是有了一次关于自我认知和情感抒发的大开眼界之旅。通过在教室中练习体操、瑜伽和舞蹈,我可以感受到身体和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课程中的许多反馈机制和团队合作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第五段:总结与感悟。

形体课程并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活动,更是一种身体与心灵的协调。通过这门课程,我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强大潜力和优美韵律,同时也探索到了自己心灵的奥秘和美丽。课程中的种种收获和体会,不仅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加健康、自信和积极的个体,更让我对生命和自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会继续努力,保持身体与心灵的和谐,不断进步和成长。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九

形体课程是很多人在学习健身、打造完美形体的道路上的必经之路,通过长达数周、数月的学习,许多人都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打磨出属于自己的完美体型。在这里,我将分享自己的形体课程心得体会。

第二段:课程安排。

在形体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拉伸和瑜伽等课程。通过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率、加强心肺功能;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塑造肌肉,增加体重;通过拉伸和瑜伽可以加强身体柔韧性,缓解运动后肌肉的不适感。

第三段:训练技巧。

在形体课程中,训练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注意训练的次数和强度,不能过度训练导致身体损伤;同时,也不能缺乏常规的锻炼,让身体逐渐适应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计划、营养和睡眠等因素,做到科学的训练,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第四段:心态调整。

在形体课程中,心态调整也非常重要,一个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意志力,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也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和解决。通过心态调整,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和适应运动的过程,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和毅力,从而更快速的实现自己的健身目标。

第五段:总结。

通过几个月的形体课程学习,我已经可以感受到自己身体状态的逐渐恢复和健康程度的不断提升。形体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录自己的体重和身体变化的过程,更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培养出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完成了自己的身体提升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更为美好的自己。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下简称“修订大纲”)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的一项成果。修订大纲体现了课程标准研制的思想,在突出基础性,加强人文性,体现时代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综合,重视母语教育的规律等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与原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具有突破性、革命性的变化。修订大纲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要求,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

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代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

一、鲜明的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标准的内核。“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四个基本理念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认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教育功能,突出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基本理念指导贯串于整个课程标准。此外,课程标准还吸收了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如: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写作过程中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等等。

二、全新的框架。

课程标准的框架有别于以往所有的语文大纲。前言部分,集中阐明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思路。目标部分,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构成。实施建议部分由教材、教学、评价建议构成。课程标准还将提供一些附录。如:古今诗文诵读推荐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常用字表,语文常识要点,课程实施案例,等等。

前言部分的阐述,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目标部分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很强的改革意识。实施建议部分,除了教材编写建议之外,还专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突出其重要性。教学建议简明而有弹性。评价建议几乎是全新的尝试。

三、明晰的目标。

首次通盘考虑九年一贯的教学目标,科学拟订阶段目标,整体感、层次感较强。

总目标共九条,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达成度,内部纵横脉络清楚,表达力求具体明了。目标比较明晰,操作性也比较强。

鉴于语文课程的特点,有些目标不可能立竿见影,有些目标不可能表述得十分清晰,实现目标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因此,有些目标的表述带有一定的弹性,阶段目标的实施与总目标以及实施建议贯通考虑。

四、有效的指导。

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于转变语文教育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施建议又从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方法的指导。这对教学目标的实施会起到有效的保证作用。

实施建议部分,既有对目标的说明,又有对实施目标的指导;既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又有具体的建议;既有一般常规性的指导,更多的则体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一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下简称“修订大纲”)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的一项成果。修订大纲体现了课程标准研制的思想,在突出基础性,加强人文性,体现时代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综合,重视母语教育的规律等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与原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具有突破性、革命性的变化。修订大纲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要求,系统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

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代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

一、鲜明的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标准的内核。“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四个基本理念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认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教育功能,突出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基本理念指导贯串于整个课程标准。此外,课程标准还吸收了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如: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写作过程中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等等。

二、全新的框架。

课程标准的框架有别于以往所有的语文大纲。前言部分,集中阐明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思路。目标部分,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构成。实施建议部分由教材、教学、评价建议构成。课程标准还将提供一些附录。如:古今诗文诵读推荐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常用字表,语文常识要点,课程实施案例,等等。

前言部分的阐述,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目标部分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很强的改革意识。实施建议部分,除了教材编写建议之外,还专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突出其重要性。教学建议简明而有弹性。评价建议几乎是全新的尝试。

明晰的目标。

[1][2]。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二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省现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成果还不太明显,因此,相关的专业教育人员必须要认清这些问题,才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有待加强。

不少高校在进行设计课程的时候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令学生自身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情况未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校方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未能够正确认识的全面教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学校自身的特色性和和艺术设计的专业性,令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工作的实践性仍具有进步的'空间,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提升的可能性。因此,相关的领导必须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除了校方的校园建设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以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创新。校方如果想要帮助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技能水平方面获取得更高的造诣,那么必须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与时俱进的设计技能和理念。但是不少河南省的民办院校所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并不能够及时进行创新,教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单调乏味,令学生容易失去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学生实践条件的缺失及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慢。

学生实践条件的缺失及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在不同的院校中不同程度上均存在这一问题。学生首先需要进行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善,其次还需要配合校方为学生所提供的一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通过双方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当前科学信息技术发达,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快,因此当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去工作的时候,对于这些艺术设计的先进计算机软件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不熟练的时候,企业往往需要多投资一笔钱培训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技能,这一问题的存在需要学生和校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够得以解决。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三

摘要:以高职院校制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情况为例,归纳了高职课程综合的四种模式,并作一分析。指出高职课程综合模式选择的不惟一性,应针对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模式。

关键词:课程综合;模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的基础活动是课程。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而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优化选择的教学内容综合为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原则上讲,课程综合的主要依据是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使得各部分内容可以较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或能力的培养。这种内在联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此而产生几种课程综合的模式。

一、技术领域知识能力综合模式。

专业教学内容一般包含几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制冷工程专业包含了制冷技术基础、电气技术基础、机械技术基础等等。传统工程教育中每一领域技术基础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分别由数量不等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来完成。这些专业基础课属同一技术范畴,具有课程综合的可能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领域的技术基础课程门数较多,根据知识和能力间联系的主线可以找出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制冷技术基础课一般有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等等。前三门课称为制冷工程专业三大基础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是物理学中热学部分在工程领域的延伸、扩展和细化。但其核心部分,也是制冷工程高职专业选择的部分是能量转换与传递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的三个分支。工程热力学从工程的观点出发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比较集中地表现为能量方程,该方程反映转换中总能量的守恒关系。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并据此计算工程中所需流体压力和速度。主要理论依据为稳定流能量方程,该方程展示流动过程中上下游断面间的机械能守恒规律。传热学则集中地研究热能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工程应用,以计算温度、热流密度等参数。上述内容因能量转换和传递这条主线而在知识能力方面产生紧密的联系,由此综合为一门课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其关系表现图1所示:

这种模式的两个关键条件为:同属某一技术领域;各部分内容以某一研究问题为主线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寻找这条客观存在的主线,遵循其规律综合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这种模式可以抽象如图2所示:

其他两门专业基础课:泵与风机和制冷原理,

教学内容在知识能量结构方面与这三门课相去较远,没有组合的基础。

同理,机械技术基础课程中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三门课程以常用机构和部件的设计为线索,把相关的力学公差配合等方面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可以重构为一门新的课程,如图3所示:

这种重构方式的教学内容同样具备上述两个关键条件。机械技术基础的另外两门课程工程制图和机械cad,遵循上述原则也可组合为一门新的课程。类似的综合课程还有电路电动机与控制等等。

二、核心技术综合模式。

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是教学内容体现对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分析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可以把专业技术范畴的工作分为若干核心技术,每一核心技术包含了一定范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与岗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技术为核心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可以水到渠成地综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种情况多对专业技术课而盲,这种组合有利于学生集中地学完该技术所需教学内容,便于形成围绕该项核心技术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或解决该项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组合方式可称为核心技术综合模式。由此组合的课程可以仅仅包含理论知识,也可以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课程,视乎具体情况而定。核心技术综合模式可表达如图4所示:

制冷装置制造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现场工艺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岗位,制冷装置现场工艺组织管理是针对现场工艺员岗位的核心技术,以此为核心而综合的内容有材料基本知识、零部件加工及装配工艺、工艺设计与工艺管理(参见图5)。学完这一门课后,辅以一定的生产实践环节教学可以胜任现场工艺员、甚至工艺设计的工作。这种组合的课程由于以技术为核心,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较高,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的效果。

制冷装置制造生产第一线的另外两个重要岗位是产品在线检测与新产品性能实验,由于仪器仪表使用及检测技术方面的联系可以合为一项核心技术(参见图6):

三、核心与支撑技术综合模式。

核心技术是专业技术的概念,而核心技术是需要支撑的,支撑技术大多属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核心与支撑技术的综合则指专业技术课与所需专业基础课相关内容的综合。

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此种模式亦称为三段式结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探讨打破三段式结构的可能性及其得失。打破三段式结构,主张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两段式结构。而人文社科课程及部分文化基础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课学习,所需专业基础课溶入其间。此种模式易于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也易于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反过来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一般而言,单纯的专业基础理论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缺陷又往往会影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三段式与两段式的长处和不足有不少的争论,也有不同的观点。而美国社区学院已经这样做了,这就不能不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以核心技术为主线,融人需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其模式表达如图7所示:

美国亚利桑那州盖特威社区学院制冷专业的一门课程称为采暖、通风和空调,其综合内容十分丰富(参见图8)。

也许在某一门专业课中会融入几门专业基础课的部分内容,而在另一专业课中又会溶入这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其他部分内容。在这种综合中,专业基础课的系统性被打破,其内容优选之后成为专业课的支撑技术,并融汇到不同的专业课之中。

这种变革的难度较大,教材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要求与之适应。而有的课程按此模式综合难度太大时不妨仍然保持原状,即形成不太彻底的两段式结构。须知,两段式或三段式结构都是手段,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交叉学科综合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多,也就可能出现一种新的综合模式,即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融人若干学科专业的部分内容表现为如图9所示的形式。

美国盖特威社区学院制冷专业的另一门典型综合课程为机电装置,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参见图10):

应当说,这种课程的综合也是很困难的。

当然,课程综合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的,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求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课程的综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切应服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崇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吕鑫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c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四

摘要:“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生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探究,努力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

(一)课程简介。“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是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为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大一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课程共32学时,2学分。该课程的专业目标是,通过课程讲授及针对性训练,使学生能够较熟练、规范地运用普通话,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即兴口语表达等专业核心能力和基本技能。该课程为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做铺垫,为学生毕业后成为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二)课程设计。“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是一门实践课。在课程设计上,课程内容分为“普通话语音”和“口语表达”两个模块。普通话语音训练分为声母训练、韵母训练、声调训练、语流音变训练,通过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四字词、绕口令练习,帮助学生纠正普通话语音问题。口语表达训练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用游戏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给定5个词组,让学生串编成一个2分钟的故事;给定一组词组,两人搭档完成“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训练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三)教学效果反馈。该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语音问题,找到科学的方法来纠正。课堂上,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许多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进行表达,提升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自2018年至今,一直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每一次教学改革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以来,趁着“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东风,开启了第三次教学改革探索。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9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所颁布的纲要、意见来看,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课程改革,结合原有的课程内容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上,将原本的“普通话语音”“口语表达训练”与“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课程设计主要以主题演讲(口语表达训练)为主,在口语表达训练过程中纠正语音问题,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口语表达训练之中。主题演讲(口语表达训练)主要分为七大专题进行,以项目制为依托,课前给学生们下达任务书,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适合自己的专题,然后撰写演讲稿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每一个专题都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在学生演讲过程中,从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语言表达、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指导教学,内容设计实施如下。(一)挖掘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创造并传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为学生们提供了红色文化现场教育,让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挖掘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高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不断推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广泛持续开展主题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演讲选拔赛。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要在课程中融入政治认同思政元素,助推大家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筑中国梦。(三)奉献爱心,感动他人。以小见大,讲述身边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医务工作者、防控物资相关生产企业工人、人民子弟兵、科研人员、快递员、外卖小哥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履职尽责,携手共筑坚强后盾,社会各方纷纷捐款捐物……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讲述他们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在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四)讲述功勋人物故事,激发爱国热情。民族英雄是国家的脊梁。我们国家有一批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功勋人物,他们是令人崇敬的英雄,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为的就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的就是让祖国更加强大。讲述功勋人物的故事,在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介绍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学生们的自豪感,激励学生为国家的振兴努力学习。(五)回忆青春,分享家乡美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所眷恋。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少同学是从偏远的山村考入大学的,有些山村在近几年的国家政策扶持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们回忆一下童年,看看今天家乡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再分享家乡的美景、美食等,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不一样的地区。(六)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的爱,却总被我们忽视。我们需要感恩我们的父母、家人,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唠叨,会觉得是一种约束,甚至会产生厌倦感,但是亲人为我们付出了太多,我们要懂得常怀感恩之心,要懂得常怀感激之情。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道德修养的思政元素,让同学们讲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点滴小事,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父母和家人。(七)明确职业规划,努力拼搏奋斗。职业规划如同一个目标,有了目标便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不会迷茫,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四年大学时光。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专题训练里,可以让学生规划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按照自己规划的目标去实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八)构建多元考核,培养综合能力结课总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20分,课堂表现40分,平时作业40分(两次作业,每次20分)。期末考试视频评分采取“专业教师(45%)+媒体评审(45%)+大众评审(10%)”的三方评价机制进行打分。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学校带领教师进行网络学习、交流研讨,组织教师参加了由北京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联合人民网公开课、文化在线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共同推出的“优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公益直播项目(第二期)”暨“探索课程思政深化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习后不断思索改革,将其精髓吸收融化,取其精华融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二)推进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融合。“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被列为许昌学院第二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后进行了全新的改革探索,结合培养方案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重新编写了教案,制作了课件,挖掘典型案例,寻找与其匹配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展示、生生互评、教师点评,课后由媒体评审、大众评审等多方面评价机制完成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改革。(三)创新了课程育人的方式方法。在课程实施前,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们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查了解,最终确定排名比较靠前的七大主题。本人作为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将“红色小广播”党建品牌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学生们录制好的音频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送宣传,不仅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相融合,同时创新了党支部的活动。通过编辑稿件、录制音频、制作音频、推广宣传,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有了参与感,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政治素养。教师依托课程思政将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课程定位,以“专业+思政”为引领,要求专业课程教学要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激发学生们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五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合理安排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性教学,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称为学龄晚期或青年初期。其自觉性、独立性有了显著的增长。由于他们正步入成熟期,心理发展没有完全成熟,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可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客观地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地发展。

(1)高中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

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本质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很大提高,研究表明,高一学生视听觉的感受性已达到成人水平,有的甚至超过成人。

在教学中,需要做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在实验设计时,要做到实验目的性强、操控尽可能精确、效果明显、趣味性强;实验过程中,应明确实验目的是什么、观察什么现象;做完实验后还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何改进实验。

(2)高中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他们能够按照一定的学习目的支配记忆活动,乐意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来识记材料。尽管如此,无意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掌握大量科学概念,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居于优势地位。

高中物理知识多而繁杂,前后知识点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绝大部分内容是有实际意义的,所以高中物理知识的积累更多地采用意义识记。在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如何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归纳和分类。让学生通过回忆,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学会根据具体实例通过抽象形成理论知识,并用实践检验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适当组织和指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复习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复习方式多样化,分量要适当,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过度学习”,经验证明过度学习50%效果最佳。

(3)高中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

有意注意已占主要地位,能够有意地调控自己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于需要学习的事物中。注意的稳定性增长速度逐渐缓慢,并趋于成熟。广度已达到成人的水平了,能看到4~6个客体。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能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型教学或问题型教学来安排教学内容。在不同任务或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即使没有这种关系,我们也要采用适当的内容穿插在两个任务或问题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的学习后,注意力会有所下降,在此期间教师可用较风趣的语言或故事让学生轻松片刻,调整紧张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回味已经解决的任务或问题,同时为下一个任务或问题作铺垫。不同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性联系可以让学生在处理任务的同时复习上一任务。根据本人的经验,一节课中安排三至四个学习任务或问题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量。每个任务用时8~10分钟,既考虑到学生的休息和注意转移时间,又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35分钟左右的时间能高强度集中注意力。

(4)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

他们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材料,不断加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抽象逻辑思维趋向理论型。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比较迅速,趋于优势地位。他们一般不盲从,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有时会有好走极端,产生片面性、主观性,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倾向。

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何简化成物理模型,如何找出所遵循的规律等等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巨大障碍。在解决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科学地忽略运动的次要性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简化运动过程,根据分析物体运动的一般性思路思考得出运动规律。让学生大胆猜测、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断质疑教师和同学的结论,在挫折和成功的不断交错之中进行反思,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强化,以期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评价教学效果时,教师应避免凭自己的臆想推断一个学生的成败,也不能仅凭考试成绩来评判。我们要依靠多年的教学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细则,尽可能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适时地进行表扬或批评,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孝华;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j].天津教育2004年z1期。

[3]祝大杰;浅谈物理教学方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六

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定和改革,需要围绕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随着人才培养环境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与变化,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目标也需要得以重新的构建,从而确保教学过程、学生素养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而言,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构主要有必要强调两个方面,即学生能力本位以及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以学生能力本文理念指导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是确保学生工程制图素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的保障,而强调学生工程制图素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则是贯彻学生能力本文理念的重要路径。在明确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非机械类工程课程教学也具有了明确的方向,具体而言,从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来看,重视提升实践教学比重,推动学生工程制图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的协同提升,是确保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从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来看,重视引导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制图案例、工程制图工作环境、工程制图工作流程以及工程制图工作任务,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工程制图素养发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非机械工程制图教学内容改革工作,需要以职业为导向,以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为目标,为此,一方面,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需要以做好社会人才需求为前提,而另一方面,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师需要围绕社会人才需求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从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来看,首先,非机械工程制图教学工作的人才培养方向需要与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呈现出一致性,因此,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是开展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前提。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重视围绕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学习主体的专业明确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对象,充分了解社会单位对非机械类专业人才工程制图素养所提出的岗位要求。与此同时,学校需要以已经参与工作实践的毕业生作为重要的调查对象之一,在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基础上,对他们在工程制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继续学习需求做出调查,从而为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内容的完善提供依据;其次,学校需要围绕社会人才需求确定非机械工程制图教学目标,并从职业导向视角下对学生所应当掌握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针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学校需要对学生在未来实践工作中工作任务以及如何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特定就业方向中的工程制图素养发展目标,进而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通过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应当掌握的能力与素养进行细分。具体而言,职业能力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基本能力,即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最为通用、最为基本的岗位能力。二是专业能力,即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工程制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于自身专业问题、岗位问题解决中的能力。三是特色能力,即学生所具有的超越职业本身且可迁移的能力。围绕这三个层面对学生的工程制图素养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对于推动学生工程制图素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具有重要意义。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来看,校本教材开发工作能够确保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也能够确保教学内容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从而最大化的避免教学内容与非机械类工程制图发展产生脱节。具体而言,在校本教材开展过程中,有必要以技能提升为主线,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呈现,当然,不同专业所使用的工作制图教学内容模块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所确定的内容模块之间需要呈现出紧密的关联。另外,在成果导向下开展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反向原则与倒推方式确定校本教材内容,也有利于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彰显出校本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在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学校需要重视收集师生对校本教材的反馈信息,从而为校本教材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七

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需要体现出以能力发展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即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需要对社会企业岗位要求、人才需求做出考量,并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尽可能将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项目引入教学当中,从而在提升工程制图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而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可以对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等作出尝试。从案例教学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看,案例教学法是依托实际案例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案例教学法更为重视教师所开展的设计以及学生所参与的讨论,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法也能够透过实际问题呈现出工程制图课程知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真实的工作情境引入教学过程当中。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不仅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而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工程制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开展案例设计与选择,而且需要重视确保案例呈现出普遍性、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从而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了解案例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开展思考、分析与交流,并重视与学生开展双向交流,做好指导与启发工作,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对案例中包含的工程制图知识做出更为深入的.挖掘与掌握。从任务驱动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看,任务驱动法是学生围绕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开展思考与探究,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工程制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是任务驱动法的主要特点,而设计工程制图任务、创设任务探究情景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到任务完成过程中,则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一些相对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工程制图理论知识,并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工程制图问题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产生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教师而言,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任务驱动法虽然要求教师做好任务设计工作并要求教师能够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但却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构建起更为开放的教学氛围。当然,在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在任务设计中避免出现简单化与难度过大的倾向。过于简单的任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难度过大的任务则容易令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对任务难度做出合理把控。从合作探究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合作探究法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论知识或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成效的教学方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固然重要,但组织学生使用合作方式开展探索与学习,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在教师使用合作探究法开展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工作,在此方面,教师需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遵循异质分组原则,即针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差异开展分组活动,确保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具有不同的个性、成绩以及优点,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优势互补以及共同进步。另外,在学生围绕工程制图教学重点与难点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与指导作用,其中,监督工作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课堂纪律进行监督,而指导则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合作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存在的偏差进行指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优化过程中,有必要以职业能力、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做好人才需求调研、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工作的基础上,重视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项目引入教学当中,从而为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作者:武立艳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机械学院。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八

3.1专业方向课程实行“套餐制”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学习方向,专业必修课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这些课程要在人一、人二两个学年开设完毕。因工程管理专业所开课程庞杂、宽而不专,学生学完之后对专业知识也只是略知一二,这就要求将专业方向课程深入到底。所以,在人二结束时分三个专业方向,即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就业需求进行选择。围绕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三人模块,即造价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和房地产模块,实行“套餐制”选择。在三人模块中,有针对性的开设方向选修课,让学生对所选方向有更专业化的学习。这样,既能整合繁杂的课程体系,又能剔除宽而不专、华而不实的课程设置以迎合社会需求:既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又可以学到更专业的方向课程为就业打好基础。

3.2压缩理论学分学时,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已有的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是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以培养实操动于能力为辅。但学生毕业后到工程管理岗位工作,经常要独立处理和解决各种工程管理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因此,压缩理论课的学分学时,增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由现在不足20%至少提高到30%。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加人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尤其对重要的课程,如工程测量、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增设或增加实践环节。在专业方向课程中,更多的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增设工程招投标实训,房地产营销策划书的编制等。在总学分学时的要求下,先确定专业课所需学分学时,然后再适度调整公共课所占比重,以突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宗旨。

3.3专业课程特色化,增加工程素质课和考证课。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就是交叉复合,因此要尽可能在课程设置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专业课程中,适度增加特色讲座或课程,如工程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工程伦理学、工程社会学、工程哲学、工程信息、工程关系学、工程谈判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本专业毕业生多数都从事工程造价、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工作。

3.4推广“习而学”的教学模式,与就业对接。

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来讲,不能遵循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因为工程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不依附于科学知识的独立性,体验的认知方式更适用。我国著名工程学家茅以升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习而学”的教学模式。所谓习,是指现场作业的主要任务为修习技能及培养工程意识,但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理论:所谓学,是指课堂作业的主要任务是修学理论,但同时也要修习相关技能。这种模式是一种有异于人们习惯思维的课程设计形式,把实践教学放在理论教学的前而,专业课程也可以放在基础课程前而开设。从人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至少安排两周进行专业实习实训,如工程管理概论课程,可以先安排学生参观知名建筑,讲解建筑史,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理论的归纳和延伸:再如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和钢结构课程,也可以先带学生到相应的建筑工地观摩考察,让学生对这种结构有概念上和形式上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具体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较难理解的知识。工程管理相关行业发展迅速,这就决定了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多、涉及而广,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困难,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更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变,课程体系就要随之优化升级。以上的研究还需不断探索,但也希望能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思路。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十九

《课程标准》以旧大纲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教学内容做了部分调整并使之更加完善。与原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突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突出标志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构建教学体系”。《课程标准》立足于“我国”,着眼于有中国特色,突出了以讲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政治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律为主。以高三为例,整个高三年级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的确立,都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密切关联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宣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例如:《课程标准》改变了高三教材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比的知识结构框架,删除了原《大纲》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具体内容,变为以讲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主。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部分,增加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实际上是要求简明扼要地阐述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要求“广泛引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证明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我国实行单一制结构部分,增加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维护中央权威”的知识点。在宗教部分,增加了“我国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的知识点,这一知识点实际上包含着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在当代国际关系部分,要求“收集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等。上述教学内容都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和组成部分。

2.突出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

《课程标准》高一部分,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线索,主要讲述与我国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课程标准》打破“两部分”分割组合模式,把“市场经济一般”与“市场经济特殊”结合起来,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揭示“市场经济特殊”,落脚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常识。主要表现在删去了原大纲资本主义部分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垄断”、“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等内容,增加了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必须了解的“企业和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财政和税收”、“公民的储蓄”、“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课程标准》高二部分,注意用哲学常识的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如第六部分单列出“社会主义市场与集体主义”,在其基本要求中要求“列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事例,说明发挥集体主义调节作用的必要性”。其内容就直接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竞争公平,反腐倡廉。《课程标准》高三部分在“我国的国家机构部分”的运用要求中,要求“结合我国国家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事例,分析说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要求“根据我国国家机构实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说明加强廉政建设的必要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

3.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

际原大纲在考虑教学内容时,具有明显的成人化特点,很多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经验,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也不大注意区别哪些是领导干部或理论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和必备的知识,哪些是大多数中学生应该考虑、可能考虑和必备的知识;讲抽象的原则比较多,而对具体的规范强调得较少。因而对学生想什么,怎么想,做什么,怎样做考虑得较少,缺乏具体知识和具体方法的指导。”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往往只介绍先进分子的标准,而缺乏对一般公民的基本要求的教育,忽视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的需要,致使学生只能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课程标准》增加了与学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思想教育的实施。其一,《课程标准》力求把大道理的灌输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知识为载体,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教育。以关于国家理论的问题为例,在讲授国家理论部分,以“我国的国家制度”为课题,下设了四节,增加了“我国的国家机构”和“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两节。“我国的国家机构”扼要地介绍了我国政府的组织体系及其运行的规则,阐述了国家机关如何对人民负责的活动规则,说明它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这有助于学生更具体地了解我国国家的具体知识。“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则更具体地阐述了我国公民对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及监督的制约作用、享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等知识,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其二,《课程标准》在“基本要求”的栏目内,其“理解”和“运用”部分提出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其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攻坚阶段,高一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直接介绍与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问题。

4.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其主体部分的基本要求中,对所学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识记能力即对有关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认和再现能力;理解能力即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的转换能力或解释能力;运用能力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应用于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之中,分析和解决那些教师未曾讲过或帮助解决过的问题的能力。

二是以同一种能力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理解能力就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已知知识,或将已知知识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表述形式。第二个层次是解释,即不仅能识别有关知识的各个方面,而且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个层次是跨越知识本身去对结果做出推论,或者通过已有条件扩展相关知识”。

三是特别注重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从指导思想看,序言提出,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在高一教学目标中,提出要“提高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高三教学目标中,提出要“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从具体内容看,高二教学在“联系、发展地看问题”部分,提出了“按照整体优化原理,为办某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设计一个方案”的要求;高一教学在“公民的储蓄”部分,提出了“根据储蓄、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模拟家庭收入,提出一项家庭投资计划”的要求;在“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提出了“根据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要与家庭收入相适应的原则,模拟一份个人和家庭消费的合理化建议”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注重了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5.更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教育。

《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政治观念教育。如针对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课程标准》在高三部分增设了“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强调“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一致”,要求“分析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谈谈自己对待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想法”。

《课程标准》同样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高二部分,明确提出价值观问题,把第六部分明确列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加强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在高一部分,要求“结合个人的职业志愿,谈谈劳动者应该怎样以主人翁的姿态坚持劳动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加强了对学生的主人翁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法律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这一点在高一部分体现得特别明显。纵观高一内容,《课程标准》注意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经济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法律观念,强化公民意识,努力使学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作为未来企业经营者、各行业的劳动者,以及消费者、纳税人等,应当如何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有关法律,自觉地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如“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就说明了这一点。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二十

为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任务,建立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5月组建了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并正式启动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工作组参照了国内外课程、教材、语言教育、语言教育评价理论并吸收了教育第一线等各方面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经过半年多的认真调研和研讨,起草了〖bf〗《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在广泛征求各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现已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开始向全国的教育教学专家、教研员、教师等广泛征求意见。

《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在继承我国以往英语课程改革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切实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与以往英语教学大纲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

一、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确定英语课程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出了建立语感和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概括地说,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有三条: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强调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英语课程标准》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重视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的各项要求,关于发展学习策略的提法,都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与目标。

1.突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设计课程总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设置上特别重视“语言运用”(languageuse)这个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基础的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方面,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均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他们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新英语课程内容与目标包括五个方面:技能、知识、情感、策略、文化。在重视技能和知识条块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整体课程框架。见下图所示:

虽然这个综合能力模式在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条块分类或许还有某些操作上的问题,但应该说,它毕竟系统地提出了语言综合能力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教学目标体系,这是我国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明显的进步,希望能给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2.中小学整体设计,实现目标分级。

《英语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特别是外语教学发展不均衡状况,充分考虑到各地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差异,把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实行目标分级,以便有效地解决由地区差异而造成的重复设课、[jp1]中小学课程不衔接、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工作组认为,中小学整体设计的'模式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共设置八个级别的语言学习目标要求。全国不强调统一,国家提出最基本要求。允许各地按照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决定开课的学段、年级以及课时安排。在课程目标中,第三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即初中毕业)应达到的级别,第六级为普通高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超越三级要求。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可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决定,适当降低标准,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各地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升学的不同选择,决定高于六级或低于六级的达标要求。

3.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主线,适当扩大词汇量现大纲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词汇量为600个,高中阶段为1800-2000个。这样的词汇量实际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运用的空间。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青少年的特点,以及全国调查数据的统计,《英语课程标准》将适当扩大词汇量。一定的词汇量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基础,词汇量过低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的单词太少而无法充分发挥运用语言的潜能。新课程标准将突破现大纲义务教育阶段的600个单词的限度,在三级标准上提出12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要求,不再分掌握和认读两类,而要求学生通过三个级别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加以理解和掌握。六级要求掌握3000个左右词汇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的增加将会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条件,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英语课程标准》是在新的词汇学习概念上推出这项改革举措的。扩大词汇量,并不意味着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究竟用怎样的方式接受和使用词汇。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词汇的负担是由孤立的抽象的学习方式造成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如加以正确指导,他们就会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接受和使用更多的词汇。

三、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将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促进英语课程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听力与口语能力的评价。同时,也提出对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1.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部门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当仅仅由教师来实施;2)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仅限于认知领域,也应涉及情意领域。3)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仅限于知识记忆和存储的低水平上,而要提高到能力的层面上来。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包括: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组织进行。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用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应指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

2.对英语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必须体现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实施。应采用多种形式,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科研力、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宜单纯以学生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注重发挥教师的自我评价功能,提高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反思性评价水平。

3.对学校组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学校是课程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担负国家课程标准在学校组织实施的直接职责。对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组织实施的评价,应依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法和国家课程标准,由上级教育督导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或地区、教师、学生、家长等相互配合和协作下进行,对学校组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态度、教师和教学资源配备、评价管理机制、教学研究和效果及对于课程的开发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四、重视课程实施者的重要作用,对教师提出要求。

以当代课程概念来看,教师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实施课程要求,还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实施课程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较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英语专业技能,学历达标;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注重研究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反思式”教学;重视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积极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发展网络教学或远程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将是新一轮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希望在不断征求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使《英语课程标准》真正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郝建平《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第2期,人民教育出版社)。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汇总21篇)篇二十一

通过对社会、学校、教师及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了解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课题组讨论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从而对独立学院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体系。

2.2课程体系制定程序的规范化。

专业教育以提高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原则,规范课程体系的制定程序,确定合理的优先顺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首先确定专业必修课,根据课程需要确定必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再以此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深化专业方向,进行模块教育,开设必要的专业选修课,其次才是公共课。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学分和学时,才能真正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2.3合理分配学分学时。

独立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办学条件及学生特点,以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核心,在有限的学分学时内进行合理的分配。改变不合理的开课顺序,调整不合理的学分、学时分配比例,按照先专业后公共的顺序,保证必要的实践环节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固有的、不合理的学分、学时分配束缚,突破性的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4以就业为导向,尽早接触专业实践,引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多数高校都将专业实习安排在人四,这导致学生在前三年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等毕业后能用到的基本忘掉了。为此,每个学期都给学生安排形式不同的'专业实习实训,人的观摩实习,人二的专业实训,人三的专业实习,人四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为保证学生能时时接触专业所学,学院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参与专业实践。学生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也可以实现毕业留用的效果。美国有些高校采取“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计划,即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将每学年分为“理论学期”和“工作学期”。“理论学期”是让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工作学期”是让学生到相关企业工作,从中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二者合理结合并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才准予毕业。

相关范文推荐

    专利权协议书(汇总18篇)

    通过合同协议,双方可以明确约定交付时间、支付方式等具体细节,减少纠纷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参考。本合同签约各方

    护理人文小组工作计划(优质17篇)

    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医护人员紧密配合,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照顾。如果你正在写一份护理总结,不妨参考下面的范文,找到合适的写作思路

    2023年初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模板19篇)

    考试总结是对自己在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总结,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是一篇初中期末考试总结范文,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和考试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提高学习

    2023年平价商场申请书(模板13篇)

    当面临职位或项目申请时,撰写一份优秀的更多申请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下面是一些精心准备的更多申请书案例,供大家进行借鉴和参考。尊敬的各位领导:自从来到这个城市,我

    最新北师大五下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4篇)

    教学计划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抗疫情申请书版(优秀14篇)

    当我们需要争取一个机会或者展示我们的能力时,更多申请书是必不可少的。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申请书写作技巧和套路。20__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

    委托投票申请书投票(优秀17篇)

    最重要的是,撰写申请书需要我们真实、坦诚地展示自己,并且能够与申请对象形成共鸣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申请书的范文,供大家参考。___________

    工资催讨申请书(热门14篇)

    申请书不仅是一种书面材料,更是一个展现自己能力和才华的机会。在下面给出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表达方式。尊敬的公司领导:我于20xx

    道德的哲学论文(热门21篇)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好的写作素材和句型,丰富我们的写作表达。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范文范本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超市香烟不翼而飞,店内天花板也

    中国童声的读后感(模板19篇)

    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的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深化理解和提升阅读体验。以下是一些经典图书的读后感,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当读完《我的中国梦》这本书后,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