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笔尘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份文件,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教学工作计划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学工作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多媒体课件、投影。

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出示流动红旗、建筑框架、吊车、笔筒)。

(学生回答指出都有三角形)。

2.导入课题: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对,这些物体中都有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师:大家看,在这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吗?(分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评价,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刚才同学们所发现的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你能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并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利用实物投影仪交流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同学们对照刚才几个同学的说法,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现在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准确?课件出示完整定义。(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此处可点一点“围成”就是首尾相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

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

师: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三角形abc。(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abc)。

师:在我们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地方很多,你们看(课件出示: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你发现了什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教师拉动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三角形,我请两个同学来拉拉看,(指名)感觉怎样?(拉不动)拉不动说明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稳定性并板书)。

师:正是因为三角形的这一特性,所以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广泛,你能举个例子吗?(房顶做成三角形的,台历、斜拉桥、吊车)。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你能想办法让这个四边形也拉不动吗?

(指名说)为什么?(教师演示)。

师: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能来运用吗?

巧手实践。

(1)学校的椅子坏了,有点摇摇晃晃,谁能利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想个办法把它修好?

(2)路边的小树被风刮倒了,要把小树固定住,可是路边只有一根木棍,怎么办呢?

师:我们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人们常常把很多物体设计成三角形。(出示图片:斜拉桥。)。

师:在这座斜拉桥上你看到了什么?

要想知道这座斜拉桥从桥面到顶端的高度你准备怎么测量?在同学们的桌子上也有一幅这样的图,先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可以在练习纸上操作。

集体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这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我们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请你想一想,该怎样作高,试着在刚才画好的三角形abc内作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比一比,谁作的高最规范、最漂亮。

(学生尝试作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交流作高的过程。教师示范画出一条高。(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画三角形的高,其实就是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段。)。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发现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的高就是过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

教师小结: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一组线段。

学生在书上操作,然后评议交流。三角形有几条高?

小结: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只是他们的高各不相同。

你能给这两个三角形画高吗?(练习纸上画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二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听了李老师的课感受颇深。

教学中,李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孩子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李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李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三

各年级的教学已经陆续进入复习阶段,近日推门听课,听了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几节数学试卷讲评课和复习课,发现试卷讲评课上逐题对证、讲解这种存在了几十年的、陈旧的教学方式还在继续。教师主观认为:只要我领着一一讲解了,你们就应该会了,没什么问题了。或有偏颇之见:如果课堂上安排学生质疑、解惑,会浪费时间。其实,亲爱的老师,你现在做的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还在浪费学生的生命。对于真实的学情教师不了解,不管学生会做还是不会做,不管某类题有多少学生不会,有没有必要集中研究,不管试卷中有几道题是属于一个类型的,只是采用主观式的、一厢情愿的、盲目的拉网式覆盖,只会是耗时、耗神、低效,从听课看确是如此。

今天,听四年级老师的试卷讲评,她改变了原来的逐题讲解,尽管学生还未来得及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但从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来看,是成功的、有效的.。老师做到:提前批阅,胸中有数;以学定教,学为主体;聚焦问题,分类解决,选择教学,重点突出,杜绝平铺直叙;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质疑——互动释疑——共同解惑过程中,实现差异思维对话,以思维带动思维,以思考推动思维。

对于试卷讲评建议:

1、以学定教。在充分研究学情、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师课前不批阅(如果时间紧,哪怕批阅二分之一),课堂上漫天刷浆,是教学大忌。

2、教师提前批阅与学生当堂合作评判相结合;归因分析,精准目标,精确反馈;精心选择,难点突破。

3、当堂自主纠错;时间允许,出题强化,当堂达标。

希望数学(包括语文学科)开展好试卷讲评教研。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研究与行为转向(本学期教研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复习课研究是本学期重点):

1、本次测查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测查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2、本节讲评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讲评重点是什么?

3、本节讲评的策略与措施。

4、如何验证目标达成度。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

我将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内容是今后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年段的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线段等知识,并且能够从平面图形中清楚地分辨出三角形,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空间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比较抽象地认识图形,并进行一定的探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4—6年级学段的要求,即:"了解简单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解决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充满探索与创造"和本节课教材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为:在三角形内画高。

在呈现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方面,我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更直观、易懂。我还准备了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答题卡等教具和学具,为教学的展开做好充分的准备。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体验中学习数学".

根据上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演示、引导探索、讲解示范、操作发现等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将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将观察发现、操作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生活情境,直接引入。

先请学生观察生活情境图,直观感受生活中众多地方都要用到三角形,直接引入新课:"三角形的特性".

(二)自主建构,探究特征。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共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尝试研究,探究特征。

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学生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有几个角和几条边,并说一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明确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教师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重点理解围成的涵义。然后请学生试着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讲授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第二层次:尝试操作,体验画高。

三角形高的认识及画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把三角形高的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层次:

首先,用课件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让学生观察,分辨哪个屋架要高一些?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对屋架的高度进行测量。教师再用课件,把两个屋架的实物图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在刚才测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画上一条虚线,"三角形的高"就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理解得也会更为透彻。然后,让学生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探索画出一条高。

最后:要求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摆放位置,请学生继续辨认三角形的高,丰富对高的认识。本环节学生的思维难度加大,在画三角形的其他2条高时,很多同学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课件演示旁边两条高的画法,引领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第三层次:实验解疑,探索稳定特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通过游戏引入,请学生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发现怎么拉三角形的框架模具都不动,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却变形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能会联想起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四边形有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学校的电动门中间的骨架要设计成四边形的,也由此会想到,三角形不易变形。那么,三角形为什么不易变形呢?随着提问,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也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只要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也是生活中有那么多地方应用三角形的原因。最后,请学生回想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一是辨一辨,在图中辨认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二是画一画,在所给三角形上画高,巩固高的画法。

三是用一用,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修椅子和围篱笆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本节课的板书,我以学生的探究过程为主线,精简明了,直观、形象,重点突出,有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建构知识模型,并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五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进修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画高等内容。张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张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

3、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刘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张老师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画高同时还指出三角形有几条高可以画。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交流这些高画得对不对。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5、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由最基本的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画高、找高、挑战题等。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六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让学生在说一说、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接着在学生判别、比较中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还存在高,在画高之后,说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设计思路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应用”。

对于三角形的特性这样一节知识点繁多的课,徐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把各个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使教学能有序、高效地展开。回顾全课,觉得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教科书对概念叙述的规范作用,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与教科书中的规范表述相对照,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很容易给三角形定义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而这个定义是不严密的,这就要发挥教科书的解释、指导、示范作用。通过两读教材相关句段,并咬文嚼字,使学生体会到概念的确定性和严密性。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徐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学具),设法加固,猜想原因,再拉三角形(学具),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验证”的知识形成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一画,就会发现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而且不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无一例外。这种“三高交一点”的奇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也使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七

本周五,我们聆听了张冰老师准备的一节“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她有条理的教学安排、有温度的评价语言、有层次的教学梯度都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课后邀请到王校长参与了我们的数学教研,对本节课,和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了引导。

在听完这节课和老师的点评后,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糊涂的,在我心里这节课其实挺难的,老师在肯定张老师的课堂后,也提出了很多小的建议,但是建议说完,对这个课堂还是模模糊糊的,总觉得这节课挖的没有那么深,但是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也说不出来怎样才能更好,在王校长给大家指导前,他没有对这节课说什么,只是让按照年级分成了三个小组,给了四个问题,分成小组讨论,这4个问题分别是:

1、我上这节课与张老师这节课的相似度是多少?

4、本节课的数学学科思想是什么?要发展的学科素养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这节课问题所在马上就很清晰,反思我的课堂,每节课的重难点,我对学生达成度了解吗?我又是如何了解的呢?我的目标和评价做到一体化了吗?我们在课堂中总是急于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讲给学生,很大程度占用了学生学的时间,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可是每次又不知道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我真的是有愧,每节课好像老师总是觉得知识点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很少去研究课标,这节课或者这单元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素养是什么,我们只是让学生停留在了知识的表象,知识表象背后,我们很少关注,这就导致孩子学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也要不停的复习才能巩固,变成了真正的死学,学生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王校长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进行了一一解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画高、找出三角形的高,可是通过课堂反馈,这些知识并不是学生的难点,而难点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角形的特征和表述出三角形的高,难在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王校长给出的方法是要跳出角度的本身,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它,找方法,我们可以给出描述概念的关键词,给出学生数学语言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给出的关键词中让学生去选择,去分析,去理解概念,降低难度,其实学生心里清楚,只是缺少一个把他正确描述出来的途径,而我们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线,只是“你再想想?”“还可以怎样说”学生只是从这个模糊到那个模糊,而给出关键词,给学生搭好学习的台阶,让学生明确方向,用语文的角度去让学生理解词语,用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概念,主动的登上知识的高峰,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数学现象,自行生成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

课堂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获得成就感,拒绝“断层式任务”老师的问题要有层次,有要目的,要注意知识的连接性,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的本身。所以老师的问题一定会要有层次性、及时性。

小组讨论在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中用的很多,但是我们总是让孩子进行小组讨论,但是没有引导孩子怎么说,怎么讨论,也没有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到孩子6个人到底讨论的怎么样,王校长指出,要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有框架的有任务的让学生先自我梳理,再进行有效的分享,小组合作要提高参与度,扩大参与面,每个人对于问题都深入思考,所有人都要参与,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老师不要成为一个入侵者,小组活动之前,亮明身份,在他们活动的时候,你会去做什么,让他们提前知道,要改变入侵者的身份,变成“圣诞老人”带来奖励。

王校长的引导让我们对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多了一些思考,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数学老师,修炼的路还很长,不过我觉得有这么好的一位引导者,为我们指明方向,提供方法,我们的六一的教学路会走的越来广阔。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八

1.知识目标:通过折叠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能力目标:进行操作、观察、分析、比较、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事实验证事物的能力,而不是用主观臆断事物的属性。

2.师:刚才也有同学谈到其实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对称图形。老师说它们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1.师:你能不能把一个等腰

三角形折一折分成2个部分,使这2部分完全重合?

2.师:大家都可以这样做到,那么谁能指一指我们是沿着哪一条线对折才能使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吗?(学生指)

师:我们把这条能使图形对折

后重合的直线称为对称轴。(板书)我们通常用虚线来表示对称轴。(学生用虚线表示)

3.学生探究

师:你能不能用找到等腰三角形对称轴的方法来找一找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学生尝试)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找的?你找到几条?

(图形对折,是否完全重合)

3.小结: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而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却一条对称轴也没有。

1.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也有对称轴,我请同学们回家去找一下,用剪刀和纸把它剪出来,看谁剪得最多。

2.想不出的同学可以问问现在5年级的同学,他们会给你们帮助的。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九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课件展示课本情境图)。

生1:建筑物上有三角形。(课件动态闪烁三角形)。

生2:吊重机的架子上。

生3:吊重机的铁线上。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1:自行车上三角形。

生2:电线杆上有三角形。

生3:班里的流动红旗有三角形。

师:天坛、金字塔、铁塔、天安门、铁架、自行车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展示)。

师: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1:第一个不是三角形,因为有一条边是弯曲了,不是线段。

2:第二个也不是三角形,它的边没有合拢在一起。

师:也就是它的边没有封闭吧。但它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呀?所以光有三条边组成不行,还要封闭起来。

3:第三个不是三角形,他没有封闭起来,而且有四条线段。

4:第四个不是三角形,虽然有三条边,三个角,但也没封闭起来。

5:第五个呢,图形封闭起来了,所以是三角形。

师:根据对这些图形的判断,小组讨论:上面哪种说法更准确?

师:根据刚才的判断,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不一定是三角形。

师: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师:小组内展示画的三角形,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师: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归纳三角形的特点。

生: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

师:请拿出平行四边形,用手拉动,感受三角形的不稳定性。

师:去掉一条边,再扣上围成三角形。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生:拉不动。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

师: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1:自行车中间的铁架有三角形。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

2:篮球架上有三角形。有稳定的作用,如果不是三角形,有可能会掉下来,压到同学了。

3:电线杆上有三角形。有稳定的作用。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师: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举行,我国的射击健儿曾在历届的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什么射击健儿的手和枪支要成一个三角形呢?(课件展示)。

生1:可以稳定枪支。

生2:这样可以瞄准目标。

师: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还有:马扎,空调架子。(课件展示)。

活学活用:。

桌子太摇晃,怎样能使它加固?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课后习题。

一、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错)。

2、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对)。

3、每个三角形只有一条高。(错)。

二、判断下列图形是三角形吗?

答案:都不是三角形。

三、你能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到三角形吗?怎样测量这个屋顶的高度?

答案:屋顶是三角形,画出三角形的高即可测量。

拓展提升。

生: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平行四边形的底。(老师板演画高)。

师: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我们来看有一位同学做的高.

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请你在练习纸第1题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师:同位用三角尺互相检查一下,高画对了吗?再看一下底标对吗?

生:从b点到ac边引一条垂线,b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是这个三角形的高,ac边是这个三角形的底。

师: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ac边重合,沿着ac边平移,使另一条直角边过b点,从b点到ac边引一条垂线。b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是它的高,ac边是它的底。(板演)。

师: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生1:不是,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条边。

生2: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活学活用。

你能画出下列三角形的高吗?

板书。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十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1、实验法初步感知。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

2、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d、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对a的回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

3、画图法验证结论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层次实验:小组内画出3个任意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填入表格。

4、应用规律解释“最近”。“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

5、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基本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8、9、15;(2)9、6、15;(3)9、6、14。单位:(厘米)。

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c、课堂延伸: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试着让学生寻找最长边与最大角、最短边与最小角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十一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课题看,特性无疑是重点。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势必会耽误大量时间。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复习铺垫、交流探究、实践应用的模式来教学。

(一)从“活动”的视角来重组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把教材例1和例2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教学中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这部分教学内容后移,而是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例2的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一起教学,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以“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通过看书自学自主学习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动手画高、指高最后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教师都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更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时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呈现出来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而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生成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的新知的探究始终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之中,而这一切生成的精彩均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十二

xxxx年5月17日—19日,李x作为小学数学地方研究团队就工作坊成员王xx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进行了运用多媒体融合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展示观摩。在观摩会上,王老师先展示了一节常态下的公开课,接下来,经过专业团队成员的研磨和详细修改。让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通过让学生用平板电脑来上课。目的是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技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尽快学会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趣味性。纵观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王老师主要通过教材的编辑意图和编写特点。让学生主要掌握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高的画法。纵观新技术环境下本节课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在三角形的概念揭示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学。一是让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三角形。比如,教材主题图中的古埃及金字塔,斜拉桥的画面。二是从具体的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抽象的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让学生充分经历抽象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熟悉三角形的特征,明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名称的字母表示方法。三是在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尝试着用纸笔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而且让学生尝试着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四是学习画三角形的高。并且让学生尝试着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高。五是知识巩固和拓展延伸。

学生在用了平板电脑后,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到各部分名称的学习和高的画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幸福的天地间自由的学习数学。

1.创设情境,突出学习的趣味性。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一改过去的让学生死板的,枯燥的学习形概念的知识。首先,王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现有资源,让学生充分想象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图脑中搜索出三角形初步的表象;其次,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三角形的知识的厚重文化,增强学生对三角形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也渗透了数学文化,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后,王老师还增加了一个谜底为三角形的竞猜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三角形的概念,明确三角形的特征。而且首尾呼应,显得数学学习的有趣、有味和有意义。

2.充分运用媒体资源,让学生学的更加轻松。

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三角形的例子,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找到的三角形,通过组内展示,最后推选出最直观、形象的三角形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资源,让学生在身边寻找三角形,为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概念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让学生自己推选出一个找到的三角形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寻找美,欣赏美的过程,从而体现了数学的美。

3.数学概念的形成,充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学生在经历了猜谜语,谜面形象生动,激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看图片看教材中主题图,看学生自己寻找的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看老师抽象在黑板上画出的三角形的几何图。这一教学过程的合理铺垫,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明确三角形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铺垫。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学习,老师巧妙运用了模糊概念法,这个顶点是指哪个顶点,学生一时确定不了哪个顶点。这是学生自然想到了用符号或者其它的方式来表示每个顶点的名称,这样就能清楚的知道每一个顶点的名称了。学生知识获得是鲜活的,是积极主动的,不是人为强加的。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学习,这样的设计才是开放的、智慧的设计。

2.学习方法的引导,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本课的教学自始至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学生彻底服务的,而且不留痕迹,不打折扣。概念的定义,学生先尝试说,再尝试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命名,有学生自己发明创造,教师做出合理的解释,进行科学的订正即可。对于高的学习。老师的设计更是大气磅礴,让学生不是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了,而是让学生今天学了,明天还要更回忆的到,体验的到。

3.概念的形成,秉承由内到外的原则。

教学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学习三角形的高,而且知道了三角形的高到底怎样画。而且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高都要会画。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4.用好媒体资源,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画图的方便与快捷。

学生学会了用纸笔做图,同时借助平板电脑随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通过运用媒体的先进技术及时展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更好。

每一个练习环节的设计都是一个很好的内化知识的仓库,有对有错,有正有负。充分培养了学生正确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概念教学中一组判断题,让学生明确了概念,内化了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明确三角形的概念起到了举一反三,触内旁通的目的。

2.三角形高的正确画法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高的作用,画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正确使用做图工具做图,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做图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掌握正确的做图方法,形成良好的做图习惯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形概念的数学课到底如何教学,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不要彻底的放弃传统,还是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应做好新媒体教学的吸纳与融合。比如,画图到底是用几何画板来画,还是让学生观看老师用正规的工具来做图。我们的做法是由老师示范,让学生用做图工具来画。这样做虽然有好处,但是否切合时代,是否切合当下,值得商榷。

2.数学学习还是数学知识的学习。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课堂中如何取舍,如何保留,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无形增添了难度和负担。比如,有的知识是否要真正通过学生体验,感悟来完成?如何解决时间的分配的.问题。

3.我们现有的学习环境,如何保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比如,录播室的建立和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4.学生的习惯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形成都会受到根本的调站和调整挑战和触动。

总之,互联网+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传统与现代冲击的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未来走向到底如何把握,如何定位,如何抉择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融合技术,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前头,才有发展,才有希望。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说课稿大全(13篇)篇十三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内容是今后学习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年段的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线段等知识,并且能够从平面图形中清楚地分辨出三角形,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空间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比较抽象地认识图形,并进行一定的探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4—6年级学段的要求,即:"了解简单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解决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充满探索与创造"和本节课教材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为:在三角形内画高。

在呈现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方面,我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更直观、易懂。我还准备了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答题卡等教具和学具,为教学的展开做好充分的准备。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体验中学习数学".

根据上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演示、引导探索、讲解示范、操作发现等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将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将观察发现、操作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生活情境,直接引入。

先请学生观察生活情境图,直观感受生活中众多地方都要用到三角形,直接引入新课:"三角形的特性".

这样由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建构,探究特征。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共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尝试研究,探究特征。

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学生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有几个角和几条边,并说一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明确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教师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重点理解围成的涵义。然后请学生试着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讲授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探究三角形的概念时,围成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有效的突破难点,我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三角形,在有效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直观理解了围成的含义。而且通过围、画、数、摸、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层次:尝试操作,体验画高。

三角形高的认识及画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把三角形高的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层次:

首先,用课件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让学生观察,分辨哪个屋架要高一些?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对屋架的高度进行测量。教师再用课件,把两个屋架的实物图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在刚才测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画上一条虚线,"三角形的高"就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理解得也会更为透彻。然后,让学生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探索画出一条高。

最后:要求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摆放位置,请学生继续辨认三角形的高,丰富对高的认识。本环节学生的思维难度加大,在画三角形的其他2条高时,很多同学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课件演示旁边两条高的画法,引领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高,并让学生经历探索高的画法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让学生验到了学习的价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层次:实验解疑,探索稳定特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通过游戏引入,请学生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发现怎么拉三角形的框架模具都不动,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却变形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能会联想起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四边形有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学校的电动门中间的骨架要设计成四边形的,也由此会想到,三角形不易变形。那么,三角形为什么不易变形呢?随着提问,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也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只要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也是生活中有那么多地方应用三角形的原因。最后,请学生回想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教师的辅助讲解,完成一个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亲历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一是辨一辨,在图中辨认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二是画一画,在所给三角形上画高,巩固高的画法。

三是用一用,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修椅子和围篱笆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体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板书,我以学生的探究过程为主线,精简明了,直观、形象,重点突出,有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建构知识模型,并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相关范文推荐

    森林防火班会教案小学(实用18篇)

    在小学教案中,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小学教案资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教学水平。

    医院党员承诺书(热门16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观点,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作为一名中层,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应该做

    抗疫服务心得体会(优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读后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新冠疫

    个人兴趣爱好自我介绍(模板19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人在与他人初次接触时,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身份、特点和经历的一种言辞行为。自我介绍是一门艺术,下面是一些经典自我介绍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拜师取经的心得体会呀(模板2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通过思考和实践得到的经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具有独特见解和观点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抛砖引玉的想法。

    仓库工作计划表(精选15篇)

    工作计划表中的任务可以进行细化和拆分,更易于实施和掌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表样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首先感谢公司给我这个平台能让我发挥专长的同时

    村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总结(汇总19篇)

    月工作总结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调整方向并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画地图心得(热门18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需要主动思考、深入思考,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作者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概括。宗地图是我国土地管理领域的

    初中班会教案(热门18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家园共育的理念,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下是一些中班教案的优秀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教学过程:1、班主任发言

    美环境心得体会报告(实用21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领域中获得的经验和经历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心得体会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