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

时间:2023-11-04 作者:FS文字使者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

教学反思是对我们每一次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进行教学反思时能够有所启发。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了解不同教学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从而得到一些建议和思路。当然,每个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相信对于教学反思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一

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文言文教学的学习方式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能大大地改变文言文原有的单调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印象中,文言文一直都是逐字逐句翻译,然后背背,练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单调并且学习的长远效果不好。学生考试完了就差不多忘记光了。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决文言文学习的任务,而且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兴趣,对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终身学习的意识。

《劝学》原本在人教版教材中是安排在诸子散文单元,教学重点是掌握荀子文章的风格,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落实文言知识和背诵课文。在苏教版浙江新课程必修一中,《劝学》处在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本专题除了让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文言文学习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如何质疑,如何求学、做人。如果单单强调文言知识,落实背诵,完成练习,在传统的教法中至少也要三个课时的时间,加上课外背诵,时间拉得还是非常长的。但是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所以,我在上这篇文章时,利用新课程理念,对教学做了大胆尝试。

二、案例过程描述。

第一课时,我重点是通过对学生文言文阅读感觉的测试来落实第一自然段。以青春话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荀子。由于学生住校,所以所谓的学生搜集材料只能由我提供给他们,重点介绍他是中国早期的唯物主义者,是朴素唯物者,主张“人性本恶”所以他强调后天学习,改变和提高自己。那“劝学”,劝人学的内容是什么呢?作者又是怎么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通过我的范读,让学生明白读音和断句。紧接着,学生自读课文,由同桌一方读给另一方听,互相纠正,然后再互相提出问题解决。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跟学生说“老师要考考同学们初中时文言文的语感”,大家自读第一段,前后桌讨论思考“如果你是老师,本段哪些地方是非常重要的文言知识”,然后由学生提出重要之处,师生讨论解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物喻理,用青、冰、轮等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最后当堂成诵,四组竞赛看哪一组背的同学多。课堂气氛活跃。

说明:这一课时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提出重要字词,调动学生展现自己初中水平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将枯燥的翻译变成了有趣的竞赛。同时,在提出重要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让学生初步明白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点,为今后文言文学习有的放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学生对译分析课文。在回顾了第一课时内容之后,我们全体齐声朗读了第二自然段。鉴于第二段课文注解非常详细,特别是有些重要实词注解中都有。所以我就组织学生同桌对译,每人翻译一遍,然后找出不足和不懂的地方,并做好记录。学生不懂之处主要是本段的最后一句“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和“而”字。同时,在他们讨论的同时我也在教室里转,随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结束后,我再指导他们背诵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小组竞赛。

说明:同桌对译既可以减轻教师讲解的枯燥,同时也可以通过同学互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教师在向学生单个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又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同伴合作学习。合作带来乐趣,带来沟通,带来了解,这对新生之间的沟通。

第三课时,重点是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加以落实。总结了第一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先让学生齐读了课文第三段。然后组织学生前后桌在熟读第三段的基础上,开展讨论针对文言知识、课文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评比哪个小组的问题最多,问题最有水平。

学生1:最后一句该怎么翻译?

学生2:课文有三个“焉”分别怎么解释?

学生4:本段有没有涉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学生5:螃蟹是八个腿,怎么变成六个腿了呢?螃蟹是不会打洞的吗?寄居蟹才这样?

学生7:写了蚯蚓,为什么一定要写螃蟹?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我们落实了文言知识,我又补充了“蚓无爪牙之利”句的句式特点。我列出了翻译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让学生认识定语后置,并掌握定语后置翻译的要求。在问题3到8的探讨中,我们落实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荀子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回家探讨“荀子散文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另外也了解了其实很多名人也经常出错,我们要正确对待,认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说明:通过提问是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学生是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带着对课文的兴趣,学生提出了问题,而他们同时又在激烈的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了知识。在其间的讨论中,我观察了每一组的表现,对某些突出的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表现不足的人给予及时的纠正,比较好地发挥了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好处。

本课教学主要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开展文言文教学,特别是文言知识、文言语感、文言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知道,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有了较深的认识,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有了一定的体会:

1、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

2、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要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讲授教学为活动教学。

3、语文教师应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转变;《课程标准》中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明确在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怎样的位置,探讨如何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位置,教师应怎样评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文言文学习的能力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和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评价课堂学习,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简单地从“知识”角度去评价文言文课堂。特别是通过实践,总结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变过去教师、学生将文言文当外语学的习惯,改变文言文只教语法,不教其它的特点。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况且那是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局势都还不太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战争。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自己的属下要多读书。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也许,“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您是否孤独过,丧失信心过,彷徨过。那么书也不失为你开的一剂良药呀!当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看书时,那时你就会领略到书的真正含义。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镜子的错呀!”其实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开卷有益”,你读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

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二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打败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说到“劝学”,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黄宗羲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陈独秀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教师强调: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如在眼前。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质疑、释疑

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设计问题,挑战另一小组,每组提问两个问题,不得重复。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读了课文你喜欢谁?

(3)谁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4)孙权究竟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呢?

(5)文中为什么要写鲁肃?

(6)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2设疑抢答

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2)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3)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4)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5)吕蒙因学而才略大有长进的句子是:

(6)表明吕蒙自己自信心的语句是:

五、拓展延伸

是读书改变了吕蒙的命运,是善于接受别人正确规劝的态度决定了吕蒙的成功,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车胤囊萤读书;晋,孙康映雪读书。)

六、总结、反思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设计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课件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屏幕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书翻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的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看。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想面面兼顾,又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三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学习设喻论证方法。

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

二、解题:

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教师范读。

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

请学生朗读。

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4.小结(见板书)。

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

1.简单介绍荀子。

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

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

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附板书设计: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喻证。

对比。

为什么: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作用。

怎么办: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五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可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共同探究有关学习的道理。(板书‘劝学’)。

二、解题:

三、探究:

※那么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让我们端起书来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熟悉文章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

※“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包括哪些方面的意思?(为什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呢?)。

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古人对这方面非常的重视,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过渡)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那么我们就共同的来看看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的阐述学习的意义的?谁来读一遍这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勇者无畏。

※提问:第二段用了哪些比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示幻灯片)。

四、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客观事物、、变化过程、、发展、提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煣使之然也’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一重大作用;(客观事物、、人工改造、、、改变原来状况)。

※小结:由物及人,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的引出作者的观点。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出示幻灯片)。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总是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继而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说,学习对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学习,人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六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学生厌学,老师怕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调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热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如何解决这对矛盾?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可就在前一段时间我组到从江三中进行教研交流,在我们组十二五课题立项后,我们实施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题重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也不断的在教文言文而寻找新的思路,在不断摩课,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其中一条出路:努力上出文本价值,体现文言文的内在文化气息,文本的音韵美、言辞美、情感美才不失文言文的本色。

二、案例描述。

以下是我在从江县三中试教时的`案例实录“孙权劝学”。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

生:看过。

生:是关羽。

生:关羽和吕蒙。

师:看来我们很多同学对这个人物不是很了解,《三国演义》可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呀!下来之后请同学们仔细再去读读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左边这位就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一幕幕史诗剧的英雄主角――武圣关羽,右边这位大家所不就悉的叫吕蒙,最后武圣关羽竟然是败在了一个不断自我修炼的平凡人――吕蒙的手下,然而吕蒙的成功并不是“夺取荆州袭杀关羽”的作战成功,而在于他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成功。这一幕还告诉我们,多伟大的天才,也敌不过后天不断修炼的平凡人。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本《孙权劝学》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使得吕蒙如此长进,居然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二)学习文言文读准字音是基础。

师:ppt出示本文的生字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些不到位的可以由教师更正。

生:齐读课文。

师:对于学生在齐读过程中出现的错音,老师在范读中更正。

(三)学习文言文读懂文意是关键。

师:ppt出示“孙权劝学”全文,以四人为小组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资料书和课文中的注解试译课文,发现困疑难请小组长记录下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试译课文,勾画难点。

师:组织学生把每一个小组的难点解决,对于重点,难点句子可做提示,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博士、往事、治经、当涂等。

生:再译课文。

师:抽一个小组的学生朗读课文。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内容,但还达不到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的目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请同学们仍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出示文中提到了几个人?分别做了什么事?

生: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吕蒙学习,鲁肃赞吕蒙并与之结友。

师:(板书: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吕蒙学习,鲁肃赞吕蒙并与之结友。

出示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结果怎样?

生:学有所成可用文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一句话来说明。

出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此话最早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生:吕蒙。

师:(板书:吕蒙)。

(四)了解《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短小精悍,告诉我们一个似乎人人知道却又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道理,其实在《资治通鉴》里面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ppt出示学生熟知的小故事“完璧归赵”),这些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作者司马光编纂本书的目的。

作业:让学生课后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资治通鉴》。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七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史.

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 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 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 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 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 学生读懂并记忆。

2. 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 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八)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 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九

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全班齐读。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

1.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 ,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 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 法来解答。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 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 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 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生成 生:乔木林占 1/2,灌木林 占 3

学生自主探索对 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目 尝试计算 的通过比较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1.完成教材第 118 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2.完成教材第 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 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 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八.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 200 字):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 种方法来解答。 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 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 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 有些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要找单位“1”再进行运算。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 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自我优化。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 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 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 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 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 稚——推 继——断 桃——逃

3、加一加:前——剪 子——孟 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 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二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四、小结

本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写自己对小屋情感的三个阶段,写出我成长历程和对小屋眷恋感恩之情。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 要么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纯粹的技术课,这就使学生怕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创新意识,不会运用,知识也成了死知识。要么就是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于不顾,一味地去“感悟”“体验”,忽略了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教学变得空洞而不够踏实。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单一开掘人文价值的做法,在教学中尽量辅以对字、词、句、段的训练与品读,同时在训练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本文写作方法上始终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叙述故事。同时,他赋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个简单的搬迁,写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和牵挂。

但是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小屋的情感时,处理得比较简单,不够细腻,应该逐步分析每一个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从孩子的视角,体味“怀念”这种情感。

此外,在本课教学导入时,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较为成功。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延续这种做法,教学效果就不够圆满。应该围绕“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会使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训练达到双赢的效果,更加圆满地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三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本文的内容是:论述后天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提出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劝学。本文的特点是:词汇丰富,包含“劝(劝勉)”、“于(从)”等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含有“于”、“”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句子浅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句子浅显易懂;内容充实,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一段还提出了学习的方法;比喻新鲜,选用“冰水为之”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新鲜形象。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丰富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句子的翻译,用生活中事物设喻并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等多种自主学习方法。

三、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2.能对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并背诵全文;

3.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2.体会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学生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读学习重要性的文章,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一篇经典,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题目叫做“劝学”。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学完之后我们就会有具体的感受和深切的理解了。

(二)介绍学习方法。

每人在自主诵读中自主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三)字词之学,梳理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当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坐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发课前准备好的试卷,当堂测验。

(四)文句之学,梳理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课文边梳理句子意义。要求逐词逐句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无法独立解决的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随即抽点同学进行句子翻译,同学一边翻译,教师一边评价并讲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五)内容之学,梳理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用一句话说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即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及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要求真诚、深刻、新颖。每人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随机抽小组代表发言。

最后教师也提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作者“劝学”是基于怎样的人生观?本文所“劝”之“学”,在内容上跟今天的完全一样吗?请紧扣课文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人向全班同学介绍,边介绍边互评和自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

作者“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因为第一段他认为,后天改造能改变原来的形态,可见他认为原来人生是恶的,没有修养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使之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同时,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他的所“劝”之“学”,虽然有跟今天一样的知识方面的学习,但重点可能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

(六)技巧之学,梳理表达技巧。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的最大特色及其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比喻来使所讲观点“学不可以已”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新鲜。荀子运用比喻有以下三个特点:1.高度生活化,所用的比喻都是每人生活中所熟悉的。2.比喻丰富。3.比喻角度有变化,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进行比喻。

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不同见解的可以现场提问,现场讨论。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七)美读背诵。

全班齐读,现场背诵,现场默写。

(八)了解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九)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十)课外篇目推荐。

李建强《〈劝学〉赏析》。

胡格非《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荀子《劝学》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本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这篇课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本篇课文当中的文言常用字词和特殊句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究本文时,要注意夯实文言知识。同时,本文大量运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便于接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学习的起始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认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点拨,学会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化难为易,并能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启发。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并积累基本的文言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荀子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文学大家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诗坛怪杰孟郊则表示:“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大家都保持着极其严肃、端正的态度。同时,也积极劝勉他人,需要学习。如果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写一篇劝勉他人学习的文章,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又会从哪些角度展开立意行文。

请两位同学谈一谈(由老师进行适当点评)。

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子,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劝学》,看看他是如何劝勉他人学习的。(板书标题)。

1、全班齐声朗读《劝学》,同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学不可以已。(齐声回答)。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2、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各小组分别对应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具体讨论作者是如何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哪一位同学(第一大组)愿意带大家来分析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

问:你能带大家找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吗?

学生指出五个比喻句。

师问:这五个比喻句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提高。

生:“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师总结:事物经过加工可以得到提高,有所改变。而荀子也用这五个比喻句点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此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板书: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荀子所言,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又有怎样的个人看法呢?同学们可以拿出昨天的随堂练笔,进行适当的修改。

(ppt展示学生练笔的内容,老师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单点评)。

那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荀子又是如何继续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师总结:人自身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落实到学业中,便可以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成为君子。

荀子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句,向我们交代,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既然文章的第二三段都写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为什么又要分成两段呢?谁来说说看。

师答:在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之道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的自身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成就高尚品德,便是文章第二段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学习还应该立足社会,借助一定的外物,如社会实践等,完善自己,达到目标。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

请第三组的同学,将自己找到的比喻句,按照一定规律,填写下列表格。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

老师依照填写表格总结: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将“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师总结再强调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展示文本资料。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巧妙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2、采用对比论证,形成鲜明对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多用对偶句,夹用排比,句式铿锵有力。

4、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论证的逻辑美和鲜活的语言美。课下,我们也可以阅读荀子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语言魅力。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五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2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只是/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五、感悟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六

在这次的班班通教学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课文《空城计》。这篇文章堪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才能的名篇之作。对于这篇课文,我们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过,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知识。怎样才能上得具有新意?怎样才能把我们的白板教学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这些问题我反复琢磨、研究,最终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以期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反思与体会:

一、 如何将白板教学熟练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白板教学是一门新生的教学方式,它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更强。但如何熟练地运用好这门工具,还需要我不断的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白板中的拖动功能、遮挡功能、播放功能等形式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互动,但我认为互动的时间还不够。在运用白板时还有些功还不能准确熟练的掌握,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运用并改进才行。

二、 学生的课堂活动还要加强

在本节课,学生的课堂活动除了对字词的检查之外,其余就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整个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强。但在问题的设计上,我认为并不十分完美。梯度感不是很明显。在教学中,如能加上学生的主动表演可能效果会更好,但这需要老师更多的参与与指导。

三、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及时评价

初中学生,需要是得到他人的真诚评价,特别是老师的评价他们会更在意,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我及力的去做到这一点,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个别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自己的意思表达想表达的内容。

总之。通过这节白板公开课的教学,使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学习,力争把白板教学掌握得更好。让其真正能为老师服务,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七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相关范文推荐

    联建房协议书范文(14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规范合作关系的工具,它确保了合作的正常进行。合同协议范文的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合作领域,可以作为您起草合同的参考材料。甲方:乙方:甲方有建房户头壹户,

    健康服务与管理申请书(模板20篇)

    服务月提倡爱心互助和关爱他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和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服务月活动总结报告,希望能激发大家的思考。疾病负担是对人群健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方案及流程(精选19篇)

    制定活动方案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可行的步骤。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活动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活动策划有所帮助。活动目标:1.学会尊重他人的表演和表达方式,体

    先进事迹教育活动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7篇)

    活动总结是对所参与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活动

    民警观看警察荣誉心得体会(优秀19篇)

    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并进行心得体会的总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电商企划方案(模板22篇)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来指引我们前进。下面是一份经过专家审定的计划书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从年底开始,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污水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心得体会(汇总21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写作的探讨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

    人大工委工作总结会(实用21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亮点,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值得借鉴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大班教学计划家长工作大全(17篇)

    教学计划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如果你正需要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那么这里有一些建议和参考范文可以提供给你。一、指导思想:以《幼儿园教育指导

    五四演讲心得体会(通用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