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模板7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MJ笔神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模板7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篇一

县是一个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贫困山区,如何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xx年以来,县以整村推进的形式,分批组织实施了47个整村推进脱贫奔小康及温饱示范村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已经成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今年5月,我县又在马白镇坝尾、南捞乡塘房和都龙镇茅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就此问题,我们先后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执行中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主要根源还在认识和方法上,这些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就有走偏方向的危险。由此,对于我县这样的贫困山区,在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良好政策机遇,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我,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科学合理规划,做到规划先行

当前我县农村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是:村庄布局散、建设乱、规模小,村镇规划滞后于建设;农村交通、通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产业发展层次明显偏低,农民增收难度偏大。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必须尽快加以解决。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本站成为一个重要原则。从过去的实践情况看,一个好的规划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不必要花很大代价搞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三是以人为本。要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便利农民生产生活。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不一样,不能雷同于城镇,不能简单地抄袭城市,搞“小区化”,防止“贴瓷砖、住洋楼、扛着粮食上高楼”的现象出现。但也要注意改变传统的陋习和不文明、不卫生的习惯,与改水、改厕、改圈、改院结合起来,使民居上一个层次。要考虑群众经济实力,新的村庄规划建设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城郊村、公路沿线村的实力强,可以搞得好一些、快一点;偏僻村、薄弱村实力差,不要大拆大建,可在规划一次到位的基础上,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到位。在农村村庄和人口比较分散的情况下,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长远趋势、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以及其他因素,防止选址不准、预留不足或“空壳化”。总之,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优惠政策先行,试点先行,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实施起。

二、新村庄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

新村庄建设主要是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不只是新在村容村貌,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但是,从目前全州各县组织参观的重点和经验介绍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把目光放在村容村貌上,其实这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从整体和长远看,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只有生产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镇,才有条件过上新生活。只有富民产业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农民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靠的基础。过去把主要精力用在对现有房屋、道路改造和建设上,忽视产业发展,忽视生产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做法必须纠正。就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组织起更多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开发优质粮、茶、林果、畜禽等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竭力拉长育种、育苗、肥料、种植、收获、加工、养殖、制沼、沼气液化等产业链,通过构建流通链、结成利益链、培植要素链,力争在全县形成以草果、八角、板栗、核桃、碰柑、杨梅、樱桃、大枣、梨、药材、瓜菜等集中连片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带。

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篇二

按照市__局帮扶工作的安排部署,____年本人承担帮扶___村一户困难村民的工作。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本着“认真、踏实、团结”的工作态度,围绕“助认识提高、助观念转变、助发展信心、助致富本领、助生活改善”,发挥自身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进取开展帮扶工作。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结对帮扶工作即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载体,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___部门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发挥___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发挥结对___工作人员示范辐射作用。

二、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帮扶工作

为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我进取深入到帮扶对象家中调查研究。一是就其生产、生活、经济来源等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征求她对帮扶工作的意见和提议;二是详细了解其贫困的原因和有关诉求。经过调查,我的帮扶对象是一个离异家庭,作为一个女人,身边带有三个孩子,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其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为此,在帮扶过程中,扶贫先扶志,我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和教育,从精神上鼓励和鞭策,提议和鼓励她在打零工之余,利用农村赶集期间,从事小百货零售,日子一天天见好。另外,我还进取帮忙联系其孩子读书问题,解决她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联系,建立互访机制

为切实了解帮扶对象的生活状态和帮扶效果,我们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电话联系,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景,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休息日到帮扶对象家中应对面交流,坚持既扶贫,又扶志。不仅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忙,更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忙她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

上头这三点是我的帮扶工作总结,由于自身农村工作经验少,这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今后,我将以巩固提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以改善结对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改善工作方法,努力为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

____年__月__日

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范文2020

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篇三

20xx年在本次精准扶贫工作中,全力实施好“六个一”到村到户帮扶措施,真正把扶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贫困人口身上,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在此分享心得体会范文。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xx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现将县政府办驻蒿坪镇黄金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黄金村位于蒿坪镇西北部,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16户783人,其中贫困户128户430人,低保户15户,五保户20户,353人常年外出务工。全村耕地面积1650亩,林地面积57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763.5亩。村内通村公路共有17.8公里,其中,硬化公路9.8公里,普通泥土公路8公里。全村约一半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全村有砖房33户,进城入镇购房46户,土墙房118户。(在即将进行的镇村机构改革中,原黄金村与龙泉村合并成黄金村,合并后全村共456户1763人,其中贫困户181户610人,低保户26户,五保户22户。全村耕地面积3620亩。辖区内现有三处小型移民安置点。)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自20xx年包联黄金村以来,经过联村领导多次实地调研,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走访座谈,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抓搬迁、建果园、促务工、搞三讲”的扶贫工作思路,制定了《黄金村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真抓实干,使村容村貌大改观,村民走上致富路,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抓搬迁,改善居住条件“挪穷窝”

由于前期精准扶贫工作没有具体的项目及资金扶持政策,但县上给71个贫困村开了口子可以建村级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补助,我们认为这个政策才是能够真正惠及群众个人的,因此,驻村扶贫工作首先确定了抓搬迁。

经过实地调研,确定在黄金村交通便利的显月寺规划移民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58户,其中:实施42户搬迁户,设计两户连体二层建筑,每户131平米,3室2厅2卫1厨,造价每平米不超过1000元;实施特困户“交钥匙”工程16户,按50平米建设,1室1厅1厨1厕。该安置点于20xx年9月初启动建设后,吗、进展顺利,预计6月底前可主体竣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干部入户宣传,目前已有36户缴纳了首付款,共计133万元(首付每户至少缴3万元)。

(二)建果园,特色产业增收“换穷业”

抓搬迁解决了住房的问题,如何让群众利用现有土地增收成了摆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面前的又一大难题。黄金村土地条件差,发展的都是传统农业,无特色农业产业。为此结合黄金村实际,县政府领导亲自调研,亲自考察,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从四川苍溪县引进红阳猕猴桃品种,发展猕猴桃产业。由于该产业投资大(每亩前期需投资1万元以上)、见效慢(三年试花挂果,五年才到盛产期)、技术要求高,因此我们对外引进了一个老板先试点搞150亩,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流转土地,帮助联系了苍溪猕猴桃协会孟会长来实地做技术指导。目前,已完成150亩的种苗种植,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希望通过5年努力,实现亩产值2万元以上。该产业若取得成功,届时鼓励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力争使猕猴桃产业成为促进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魔芋、畜牧养殖、茶叶等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三)促务工,推进劳务输出“转穷路”

黄金村青壮劳力大多学历低,无技术专长,男的在外大多下矿挖煤风险大,女的在外大多洗衣做饭当保姆收入低。都处于想致富无门路的尴尬境地。县政府领导经过前期调研,紫阳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郑远元兴起的“远元修脚足疗”行业市场前景好,门槛低,没得学历要求,男女不限,收益高,月工资保底3000元以上,低风险,工作环境好,没得啥危险。这个项目正好适合黄金村这些想致富又找不到门路的人。针对这一实际,我办在黄金村召开了村民大会,专门邀请高桥铁佛村的支书及在外从事足浴足疗行业取得成功的老板,到黄金村现身说法,传经送宝,包联干部进村入户动员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投入“远元足疗”行业,经过宣传动员,村民观念已经基本转变,目前已有37人报名参加培训,16人赴武汉等地就业。其中一组的刘改艳因工作成绩突出,已被任命为店长,底薪每月达5000元。刘改艳的丈夫开始思想转不弯,看到妻子从事修脚行业,不但提高了收入,而且体现了个人价值,得到了社会认可,今年开年也报名参加了培训并和妻子一起外出修脚务工。

(四)搞三讲,激发正能量“拔穷根”

民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机遇。因此,联村干部始终把坏民风的整治,新民风的树立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和教育群众树立“讲良心,讲诚信,讲孝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新民风,组织有正气,讲正气,德高望重的村民成立民风纠察队,严厉打击赌博歪风、要钱不要德,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欺人讹人的不正民风。同时,村上召开群众大会时通报村上的好人好事和歪风邪气的典型案例,引导群众监督群众,促使民风好转,年底召开村民大会,设立“孝敬老人奖、乐于助人奖、邻里和睦奖、勤奋发家奖”四大奖项,对16名获奖人员公开表彰。

三、保障措施

一是干部真联。充分发挥县政府办公室驻村扶贫的牵头作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办抽调一名正科级领导、一名副科级领导一名干部驻村,每年驻村工作220天以上,镇包村干部每周下村工作3天以上,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周办公时间5天以上,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整合部门及镇村优势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合力,努力实现黄金村增收脱贫目标。

二是村民实干。通过宣传、鼓动,凝聚民心、团结力量,逐户与村民签订脱贫致富决心书,充分发挥其自身主体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苦拼实干,尽全力达到增收脱贫目标。

三是落实责任。建立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工作机制,科级领导干部每人包联一个组,普通干部每人包联5户农户,要求每月入户不少于1次,帮助包联户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实行包联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包联干部每月在办公室全体会上汇报包联工作开展情况。

四是严格考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制定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考核办法,以黄金村贫困户年度稳定脱贫任务为考核依据,把扶贫对象脱贫增收效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大量流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贫困识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二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目前,村上没有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而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缺少明确的奖补政策,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工作队为农户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种养殖业的落实程度都相对较差。

三是上级资金投入不足。上级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尽管县上整合了许多项目和资金,仍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比如黄金村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全村仅有两条山沟,因径流量小且落差大,引水工程建设难度大,配套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通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

四是残障、慢病占比大。黄金村共有五保户20户,即将列入五保供养的1户,残疾、智障丧失劳动能力64人,对这类人,只能通过低保、五保、残疾救助、社会救助等政府“兜底”政策帮助其维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全村有46户贫困户中有长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五、意见建议

一是要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村“两委”班子是农村群众的主心骨,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其抓落实、促发展能力如何,其自身的作风怎样,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村风、民风,直接关系到村上的经济发展。如果村级班子每名成员都能在工作作风、干事魄力、能力水平上“过得硬”,脱贫致富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二是要把政策和资金支持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上级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助推精准扶贫,用政策调动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财政、金融、扶贫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

三是要把项目带动作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撑。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精准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贫困村的项目争取力度,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尊敬的吴主席,在座各位领导,县政府办所做的精准扶贫工作,得益于市、县领导的支持指导,领导亲自理清思路,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办公室只是在此基础上认真抓落实,扎实搞推进。但是目前推进程度与上级要求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再加力度,再鼓干劲,尽职尽责,尽力而为做好驻村扶贫工作。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州委“4155”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县委“12138”精准扶贫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关卜“梅滩模式”,按照县委提出的“一做、二争、三抓”的扶贫工作要求,迅速行动,扎实推进联系村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一、联系村基本情况

赵家沟村位于百和乡西部,属典型的干旱山区,属汉族、东乡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全村有179户、932人,其中:筛选出贫困户39户,贫困面覆盖率22%,已全部建档立卡。全村耕地面积1584.4亩,人均占有耕地1.7亩。全村草原总面积4713亩,草畜平衡1279亩,羊存栏达699只,出栏1165只,牛存栏233头;全村共有劳力352名,其中劳务输出200人。

二、所做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县x班子高度重视,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成立了双联扶贫党建“三位一体”精准扶贫帮扶工作队,抽调了xx名专职工作人员,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紧紧围绕实现脱贫和实现小康两大目标,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计划、增收有路子、脱贫有目标”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一年扶贫工作方案、精准扶贫三年发展规划和五年奋斗目标,进一步把减贫目标和脱贫时间细化,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为全面开展好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严格工作程序,做到对象精准。赵家沟村、何闫家村两村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按照精准扶贫核心要求,为进一步摸清扶贫工作底数,全面了解群众在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等方面的困难,严格规范对象识别程序,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利用2周的时间,逐门逐户对贫困农户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将贫困户人口信息、住房、羊圈等基本信息以文本和图片等形进行了归档整理,并认真组织开展了“回头看”工作,全面完成了两个村258户、1032人的建档立卡工作,真正做到了贫困数据清,贫困底子明,为下一步全面落实好扶贫项目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资料。

三是培育富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认真落实促农增收“七个一”工程,以产业培育、富民增收为核心,全面完成了xx亩旱作农业推广种植任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xx期、多人次,发放良种羊只,修建暖棚xx个,扩大了养殖效益。组织引导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人次,继续加大在外枸杞种植面积,今年又在青海诺木洪、格尔木等地在原有的种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近xx亩,进一步增加了劳务创收。

四是关注民生困难,夯实发展基础。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工作理念,认真谋划,向省财政厅争取的总投资700万元的百和乡赵家沟、何闫家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已下达,项目建设规模426.5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3.65公顷。通过农、田、水、路、林工程的实施,实现“田块平整化、排水沟永久化、道路网络化”,逐步完善百和乡赵家沟、何闫家等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提高农业生产收入。

一是全力实施好“六个一”到村到户帮扶措施,真正把扶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贫困人口身上,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

二是加大基础项目争取实施力度。针对两个贫困村缺乏的基础所需,进一步加大汇报衔接和争取力度,千方百计实施一批道路硬化、饮水、医疗、住房、荒山造林等项目,帮助两个村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

三是着力加大产业培育力度。积极向省州部门的汇报争取,千方百计发动、组织、引导群众发展规模养殖、药材种植,鼓励更多的能人发展清真餐饮业。进一步加强与县劳务部门和双联帮扶单位的衔接联系,及时掌握并提供各类用工信息,进一步扩大劳务输转规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州委“4155”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县委“12138”精准扶贫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关卜“梅滩模式”,按照县委提出的“一做、二争、三抓”的扶贫工作要求,迅速行动,扎实推进联系村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一、联系村基本情况

赵家沟村位于百和乡西部,属典型的干旱山区,属汉族、东乡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全村有179户、932人,其中:筛选出贫困户39户,贫困面覆盖率22%,已全部建档立卡。全村耕地面积1584.4亩,人均占有耕地1.7亩。全村草原总面积4713亩,草畜平衡1279亩,羊存栏达699只,出栏1165只,牛存栏233头;全村共有劳力352名,其中劳务输出200人。

二、所做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县x班子高度重视,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成立了双联扶贫党建“三位一体”精准扶贫帮扶工作队,抽调了xx名专职工作人员,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紧紧围绕实现脱贫和实现小康两大目标,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计划、增收有路子、脱贫有目标”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一年扶贫工作方案、精准扶贫三年发展规划和五年奋斗目标,进一步把减贫目标和脱贫时间细化,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为全面开展好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严格工作程序,做到对象精准。赵家沟村、何闫家村两村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按照精准扶贫核心要求,为进一步摸清扶贫工作底数,全面了解群众在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等方面的困难,严格规范对象识别程序,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利用2周的时间,逐门逐户对贫困农户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将贫困户人口信息、住房、羊圈等基本信息以文本和图片等形进行了归档整理,并认真组织开展了“回头看”工作,全面完成了两个村258户、1032人的建档立卡工作,真正做到了贫困数据清,贫困底子明,为下一步全面落实好扶贫项目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资料。

三是培育富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认真落实促农增收“七个一”工程,以产业培育、富民增收为核心,全面完成了xx亩旱作农业推广种植任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xx期、多人次,发放良种羊只,修建暖棚xx个,扩大了养殖效益。组织引导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人次,继续加大在外枸杞种植面积,今年又在青海诺木洪、格尔木等地在原有的种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近xx亩,进一步增加了劳务创收。

四是关注民生困难,夯实发展基础。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工作理念,认真谋划,向省财政厅争取的总投资700万元的百和乡赵家沟、何闫家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已下达,项目建设规模426.5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3.65公顷。通过农、田、水、路、林工程的实施,实现“田块平整化、排水沟永久化、道路网络化”,逐步完善百和乡赵家沟、何闫家等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提高农业生产收入。

一是全力实施好“六个一”到村到户帮扶措施,真正把扶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贫困人口身上,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

二是加大基础项目争取实施力度。针对两个贫困村缺乏的基础所需,进一步加大汇报衔接和争取力度,千方百计实施一批道路硬化、饮水、医疗、住房、荒山造林等项目,帮助两个村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

三是着力加大产业培育力度。积极向省州部门的汇报争取,千方百计发动、组织、引导群众发展规模养殖、药材种植,鼓励更多的能人发展清真餐饮业。进一步加强与县劳务部门和双联帮扶单位的衔接联系,及时掌握并提供各类用工信息,进一步扩大劳务输转规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篇四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准确把握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精准发力突破重点难点,以精准施策促进脱贫致富,确保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今年九月,我作为市教育局派驻云县栗树乡扶贫帮扶工作队长、大村帮扶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已过百日,按照“挂包帮”“转走访”和“回头看”等工作要求,现已完成4轮遍访。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加快脱贫摘帽步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云县作为全省12个试点县之一,将于全面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自己深知扶贫任务艰巨,时间紧迫,需要我们准确把握xx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大村距云县城138公里,距栗树乡10公里,是典型低热河谷山区,平均海拔1200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及经济发展滞后。受自然条件约束,没有较好的经济产业支柱,农民经济收入始终无法提升,有点存款的农户都是近年来没有改造过房屋的农户,也就是说农民辛苦劳作一辈子或者两代人攒下的辛苦钱不够一次的房屋改造花销,目前仍有部分农户住着土木或者石木瓦结构的老式房屋,少部分还住着爷爷辈留下的年久失修的危房。

究其贫困原因:一是群众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的极积主动性差,“等靠要”和观望态度较为普遍。全村332户农户,砖混结构新民居房仅有13户。建房大多数采取自己供材料,请大工方式建房,一般130平方米需投入14万多元,平方米均价1100元,但发生建材二次搬运的需增加投入1万元左右。村“两委”班子成员还没有建盖新房,经过动员,他们表示要抓住当前好的政策机遇抓紧建房,同时,积极动员群众建房。二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无支柱产业支撑。户均水田1亩左右,产粮700斤左右,户均耕地8亩左右,主要种玉米、小麦,亩产1000多斤,粮食能自给自足并有部分余粮可以出售或者用于养殖业。户均咖啡种植面积8亩左右,目前亩产值1000多元。户均茶叶种植面积0.6亩,户均澳洲坚果种植面积10亩左右,目前尚未大面积挂果,经济效益尚未凸显。三是少部分村民商品意识弱,缺乏市场经济效益观念,不懂赚钱途径和赚钱理念。部分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又不学技术,迟迟迈不进现代化农业的大门,也就导致了农户经济薄弱,收入不理想。四是教育思想意识淡薄,大村距县城较远,交通不便,群众缺乏外出学习意识,与外界交流机会少,形成了较为落后的教育观念。家长存在“读书无用论”和“放养式”教育思想,“读得上去就供,读不上去就回家打工”,只提供受教育机会,不注重后期教育跟进现象比较普遍。据统计,大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仅有16人接受过大学程度教育并成功在群众眼中的“正规衙门”工作,教育成功的家庭范例较少,因学脱贫示范效应不突出,难以形成“知识改变命运”的重教氛围。

因此,笔者认为,大村扶贫工作要以“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为切入点精准发力。一是坚定不移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生活条件怎么样,重点看住房的要求,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群众自力更生、投工投劳,全民总动员,齐心协力建设自己的家园。坚持“规划先行,实事求是,群众主体”三个原则,把大村的危房改造建成具有特色,又确保安全的“安居房”“保命房”“放心房”和“满意房”。二是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手段,整合资金,推动农业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着力实施教育扶贫。围绕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两个方面,突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从优化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入手,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实现全村贫困农户彻底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篇五

xx县是一个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贫困山区,如何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xx年以来,县以整村推进的形式,分批组织实施了47个整村推进脱贫奔小康及温饱示范村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已经成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今年5月,我县又在马白镇坝尾、南捞乡塘房和都龙镇茅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就此问题,我们先后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执行中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主要根源还在认识和方法上,这些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就有走偏方向的危险。由此,对于我县这样的贫困山区,在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良好政策机遇,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我,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科学合理规划,做到规划先行

当前我县农村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是:村庄布局散、建设乱、规模小,村镇规划滞后于建设;农村交通、通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产业发展层次明显偏低,农民增收难度偏大。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必须尽快加以解决。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本站成为一个重要原则。从过去的实践情况看,一个好的规划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不必要花很大代价搞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三是以人为本。要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便利农民生产生活。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不一样,不能雷同于城镇,不能简单地抄袭城市,搞“小区化”,防止“贴瓷砖、住洋楼、扛着粮食上高楼”的现象出现。但也要注意改变传统的陋习和不文明、不卫生的习惯,与改水、改厕、改圈、改院结合起来,使民居上一个层次。要考虑群众经济实力,新的村庄规划建设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城郊村、公路沿线村的实力强,可以搞得好一些、快一点;偏僻村、薄弱村实力差,不要大拆大建,可在规划一次到位的基础上,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到位。在农村村庄和人口比较分散的情况下,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长远趋势、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以及其他因素,防止选址不准、预留不足或“空壳化”。总之,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优惠政策先行,试点先行,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实施起。

二、新村庄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

新村庄建设主要是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不只是新在村容村貌,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但是,从目前全州各县组织参观的重点和经验介绍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把目光放在村容村貌上,其实这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从整体和长远看,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只有生产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镇,才有条件过上新生活。只有富民产业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农民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靠的基础。过去把主要精力用在对现有房屋、道路改造和建设上,忽视产业发展,忽视生产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做法必须纠正。就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组织起更多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开发优质粮、茶、林果、畜禽等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竭力拉长育种、育苗、肥料、种植、收获、加工、养殖、制沼、沼气液化等产业链,通过构建流通链、结成利益链、培植要素链,力争在全县形成以草果、八角、板栗、核桃、碰柑、杨梅、樱桃、大枣、梨、药材、瓜菜等集中连片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带。

四、积极探索建设模式,努力创新建设方式

我县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资金筹措难等实际,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第一,必须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首先选择经济和民意基础好的自然村入手,在示范点取得切切实实、具有说服力的成效之后,再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推广。第二,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一是要坚持农民“自主申报”。确定示范点不下硬性指标,不搞人为指定。二是坚持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建设具体怎么搞,如采取哪种建设模式、确定哪些建设项目等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建设资金由农民自己投入为主,建设施工也由农民自己投工投劳。三是坚持农民“自主管理”。引导各地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理事会全权负责发动群众、资金筹集、组织建设、质量监督、后续管理等工作。第四,建立起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责任目标约束机制。要制定一些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村道养护、公厕管理、庭院保洁等制度,并将相关的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甚至到人。二是建立日常管理投入机制。应采取“村集体解决一点,向农户收取一点,市场化运作筹措一点”的办法,筹措解决理事会成员工资和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维护管理费用问题,保证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五、必须始终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

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种错误的做法,对新农村建设下任务、定时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出现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等现象,这种倾向是违背中央精神的。农村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决非朝夕之功。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但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更不是一般性工作部署,而是一个必须长期实践和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虽然从性上可以确定,但在量上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量化的东西,即使可以量化也要随时间的推进,不断完善和提高,因而是一个可以充实的变量,并不能说到什么时候新农村就建成了,完成了,不再前进了。因此,我们不要在时间上过于细化,过于急于求成,而应当稳扎稳打,脚踏实地,逐步推进,要反对那种定指标、定时间、机械、僵化和教条式的考核验收,反对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考核细则形成“千村一面”,否则,结果只能是基层忙于应付达标考核,导致形式主义泛滥。

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篇六

20xx年在村级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xx村级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省长李锦斌轻车简从,赴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蹲村住户,走访农户,深入了解革命老区扶贫情况,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以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准确把握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精准发力突破重点难点,以精准施策促进脱贫致富,确保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油坊店乡面冲村位于响洪甸水库西岸,属库区一线村,全村605户村民中有100户贫困户,脱贫攻坚任务较重。李锦斌这次走访住在村民卢本英家。77岁的卢本英老人一家四代同堂,子女们靠经营茶园和外出务工勤劳致富。李锦斌与一家人拉起家常,得知老人的子女在外地掌握一技之长,很想回乡创业就业,李锦斌十分高兴,鼓励他们在家乡施展才华,争当致富带头人。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李锦斌对贫困户生活十分关心。在走访的20多户村民中,贫困户占到一半以上。每到一户,李锦斌都详细询问他们的难处,了解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新庄组村民黄尊俊是因为患病、子女就学以及缺乏劳动力等综合因素致贫的农户,李锦斌十分关心他的生活,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并与当地干部一起,研究此类因复杂因素致贫对象的帮扶问题。他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奋进征程上,不能让一户贫困户掉队。要统筹运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就业培训、教育扶贫及社保托底等综合措施,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让他们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是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李锦斌调研了该村的龙头企业露雨春茶叶公司,鼓励公司创办人黄守山立足特色优势,进一步改良品种、保证品质、打造品牌、提升品位,不断做大做强,带动更多茶农致富。返乡创业带头人马启军创办的金海马服装厂,吸纳本村60多人就业,李锦斌希望他用好“双创”扶持政策,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带动更多乡亲就业增收。茶叶生产大户王国成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李锦斌与他一起修剪茶树,了解合作社经营情况。他要求当地干部群众顺应市场规律,集中资源优势,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依托茶资源,走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面冲村集体光伏电站每年发电收入可达7万元,为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和扶持贫困户提供了重要经济来源。李锦斌考察了电站运行情况,要求当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升贫困户收益的光伏扶贫新模式。李锦斌还调研了面冲村幼儿园、村卫生室、村小学、村文化乐园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强调要积极顺应群众新需求,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广泛调动政府、社会和村民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走访过程中,李锦斌利用晚上时间与多位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对他们提出的发展生产融资难、村组通道路建设难、饮水安全难保障、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滞后、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等问题,一一认真记录,与大家共商解决方案,安排落实措施。他鼓励面冲村干部群众把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得更足、把精准扶贫的路子走得更准、把村支部建得更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驻村走访结束后,李锦斌在金寨县召开了扶贫攻坚工作及规划情况调研座谈会。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的决胜阶段。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清扶贫开发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的新目标、担负着新要求,进一步强化发展、精准、统筹、改革、共享的理念,把目标任务设定好,把方法路径选择准,把政策措施研究透,以硬碰硬的决心、实打实的办法、超常规的努力,把脱贫攻坚工程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紧抓实抓好。要紧盯扶贫攻坚决胜目标,突出精准扶贫脱贫的着力重点,着力提升产业扶贫精准度、智力扶贫精准度、金融扶贫精准度、基础设施扶贫精准度、保障扶贫精准度、社会扶贫精准度。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保障、项目保障、政策保障、机制保障,确保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奋力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

20xx年12月26日明德学校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关于精准扶贫,不撒胡椒面的讲话精神。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习贯彻的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转化到具体的工作成效上。省委将在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全面部署。当前,要紧紧围绕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总要求,按照“四个切实”的工作部署,深化研究,理清思路,制定全面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一要进一步落实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结构、环境的关系,在抓好质量、结构、环境的基础上,力争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强化产业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增长点,着力引进一批体量重、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聚集强度高、关联性强、产业链长的产业集群。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履行领导职责,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湖北省相对于甘肃省在扶贫开发方面,不论是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上,还是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贫困程度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但要实现到20xx年“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攻坚任务目标,还必须学习甘肃、贵州的经验和作法,在“精”和“准”上做好结合文章。

一是学习甘肃省扶贫攻坚的精神。这次到甘肃参加扶贫开发培训班,所见所闻给我映象最深刻的是“真扶贫、扶真贫”。主要表现在:宣传氛围浓厚,所到之处的公路两旁、政府大院、村部门前、小组湾落均看到各类扶贫工作宣传标语,营造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浓厚氛围;机构设置健全,县、乡、村三级分别设立了扶贫开发指挥部、指挥站和指挥所,将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常态化工作来抓;组织领导到位,各级扶贫开发机构实行主要领导挂帅、县乡干部到贫困村驻点,并且对贫困村状况和基本信息能够“一口清”,充分体现出领导的重视度和干部的参与度;目标措施精准,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制定扶贫目标措施时,明确了“三不原则”,即不现实的目标不说、不切实的任务不讲、不实际的办法不提,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信息资料齐全,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均规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贫困村、贫困户信息资料,包括贫困原因、扶贫措施、脱贫目标和计划,同时开发了一套精准扶贫工作网络平台,通过点击某个村某个贫困户,就能直观地看到该户的人口、致贫原因、帮扶需求、脱贫计划和进展等详细信息。虽然甘肃与湖北在贫困程度、贫困面和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等方面截然不同,有些方面不能照搬照套,但甘肃省在推进扶贫开发上的信心、决心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是精准产业项目支撑群众脱贫。贵州省海雀村之所以能把风沙四起的荒山变成万亩林海,关键是找到了科学发展、生态富民的精准路子;甘肃省平凉市之所以能在干旱贫脊的土地上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就是因为因地制宜找准了扶贫项目。因此,我们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而化之地大水漫灌,在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资金安排和规划措施等方面,要做到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之策。

三是从解放思想上实施精准扶贫。一位曾经在甘肃部队工作过20xx年的朋友讲过这样两个事例,其一:某村支部书记到县里开会回来,自豪地对大伙说,我们今年又把贫困村的资格给争回来了!其二:部队到当地结对村去扶贫,给某户贫困户送去两头优质种羊,鼓励他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再去时发现羊没了,已经被农户宰掉吃了,问及原因,农户理所当然地说道“你们送来就是给我们吃的嘛!”。在我们当前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认为戴上贫困村的帽子,肯定会给村里带来真金白银和项目扶持,宁愿守着这顶帽子不愿摘去;有的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上级领导送来慰问金和物资。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脱贫计划的实现,必须要在实施精准扶贫措施的基础上,正确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转变思想,树立干中求助、积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对建档立卡对象要算好收入账,达到脱贫标准的要予以标识,及时退出贫困之列,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

四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涉及到土地开发、利用和资源配置上,不能盲目冒进,不能单一地追求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项目,同时还应兼顾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护,做好科学规划,决不能以脱贫致富为目的而私开乱挖、毁坏地形地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决不能为了当前脱贫摘帽的目标而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确保扶贫攻坚与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既要顺利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又要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篇七

现将县政府办驻蒿坪镇黄金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黄金村位于蒿坪镇西北部,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16户783人,其中贫困户128户430人,低保户15户,五保户20户,353人常年外出务工。全村耕地面积1650亩,林地面积57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763.5亩。村内通村公路共有17.8公里,其中,硬化公路9.8公里,普通泥土公路8公里。全村约一半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全村有砖房33户,进城入镇购房46户,土墙房118户。(在即将进行的镇村机构改革中,原黄金村与龙泉村合并成黄金村,合并后全村共456户1763人,其中贫困户181户610人,低保户26户,五保户22户。全村耕地面积3620亩。辖区内现有三处小型移民安置点。)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自20xx年包联黄金村以来,经过联村领导多次实地调研,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走访座谈,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抓搬迁、建果园、促务工、搞三讲”的扶贫工作思路,制定了《黄金村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真抓实干,使村容村貌大改观,村民走上致富路,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抓搬迁,改善居住条件“挪穷窝”

由于前期精准扶贫工作没有具体的项目及资金扶持政策,但县上给71个贫困村开了口子可以建村级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补助,我们认为这个政策才是能够真正惠及群众个人的,因此,驻村扶贫工作首先确定了抓搬迁。

经过实地调研,确定在黄金村交通便利的显月寺规划移民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58户,其中:实施42户搬迁户,设计两户连体二层建筑,每户131平米,3室2厅2卫1厨,造价每平米不超过1000元;实施特困户“交钥匙”工程16户,按50平米建设,1室1厅1厨1厕。该安置点于20xx年9月初启动建设后,吗、进展顺利,预计6月底前可主体竣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干部入户宣传,目前已有36户缴纳了首付款,共计133万元(首付每户至少缴3万元)。

(二)建果园,特色产业增收“换穷业”

抓搬迁解决了住房的问题,如何让群众利用现有土地增收成了摆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面前的又一大难题。黄金村土地条件差,发展的都是传统农业,无特色农业产业。为此结合黄金村实际,县政府领导亲自调研,亲自考察,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从四川苍溪县引进红阳猕猴桃品种,发展猕猴桃产业。由于该产业投资大(每亩前期需投资1万元以上)、见效慢(三年试花挂果,五年才到盛产期)、技术要求高,因此我们对外引进了一个老板先试点搞150亩,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流转土地,帮助联系了苍溪猕猴桃协会孟会长来实地做技术指导。目前,已完成150亩的种苗种植,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希望通过5年努力,实现亩产值2万元以上。该产业若取得成功,届时鼓励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力争使猕猴桃产业成为促进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魔芋、畜牧养殖、茶叶等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三)促务工,推进劳务输出“转穷路”

黄金村青壮劳力大多学历低,无技术专长,男的在外大多下矿挖煤风险大,女的在外大多洗衣做饭当保姆收入低。都处于想致富无门路的尴尬境地。县政府领导经过前期调研,紫阳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郑远元兴起的“远元修脚足疗”行业市场前景好,门槛低,没得学历要求,男女不限,收益高,月工资保底3000元以上,低风险,工作环境好,没得啥危险。这个项目正好适合黄金村这些想致富又找不到门路的人。针对这一实际,我办在黄金村召开了村民大会,专门邀请高桥铁佛村的支书及在外从事足浴足疗行业取得成功的老板,到黄金村现身说法,传经送宝,包联干部进村入户动员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投入“远元足疗”行业,经过宣传动员,村民观念已经基本转变,目前已有37人报名参加培训,16人赴武汉等地就业。其中一组的刘改艳因工作成绩突出,已被任命为店长,底薪每月达5000元。刘改艳的丈夫开始思想转不弯,看到妻子从事修脚行业,不但提高了收入,而且体现了个人价值,得到了社会认可,今年开年也报名参加了培训并和妻子一起外出修脚务工。

(四)搞三讲,激发正能量“拔穷根”

民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机遇。因此,联村干部始终把坏民风的整治,新民风的树立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和教育群众树立“讲良心,讲诚信,讲孝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新民风,组织有正气,讲正气,德高望重的村民成立民风纠察队,严厉打击赌博歪风、要钱不要德,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欺人讹人的不正民风。同时,村上召开群众大会时通报村上的好人好事和歪风邪气的典型案例,引导群众监督群众,促使民风好转,年底召开村民大会,设立“孝敬老人奖、乐于助人奖、邻里和睦奖、勤奋发家奖”四大奖项,对16名获奖人员公开表彰。

三、保障措施

一是干部真联。充分发挥县政府办公室驻村扶贫的牵头作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办抽调一名正科级领导、一名副科级领导一名干部驻村,每年驻村工作220天以上,镇包村干部每周下村工作3天以上,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周办公时间5天以上,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整合部门及镇村优势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合力,努力实现黄金村增收脱贫目标。

二是村民实干。通过宣传、鼓动,凝聚民心、团结力量,逐户与村民签订脱贫致富决心书,充分发挥其自身主体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苦拼实干,尽全力达到增收脱贫目标。

三是落实责任。建立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工作机制,科级领导干部每人包联一个组,普通干部每人包联5户农户,要求每月入户不少于1次,帮助包联户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实行包联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包联干部每月在办公室全体会上汇报包联工作开展情况。

四是严格考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制定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考核办法,以黄金村贫困户年度稳定脱贫任务为考核依据,把扶贫对象脱贫增收效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大量流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贫困识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二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目前,村上没有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而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缺少明确的奖补政策,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工作队为农户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种养殖业的落实程度都相对较差。

三是上级资金投入不足。上级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尽管县上整合了许多项目和资金,仍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比如黄金村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全村仅有两条山沟,因径流量小且落差大,引水工程建设难度大,配套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通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

四是残障、慢病占比大。黄金村共有五保户20户,即将列入五保供养的1户,残疾、智障丧失劳动能力64人,对这类人,只能通过低保、五保、残疾救助、社会救助等政府“兜底”政策帮助其维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全村有46户贫困户中有长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五、意见建议

一是要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村“两委”班子是农村群众的主心骨,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其抓落实、促发展能力如何,其自身的作风怎样,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村风、民风,直接关系到村上的经济发展。如果村级班子每名成员都能在工作作风、干事魄力、能力水平上“过得硬”,脱贫致富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二是要把政策和资金支持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上级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助推精准扶贫,用政策调动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财政、金融、扶贫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

三是要把项目带动作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撑。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精准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贫困村的项目争取力度,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