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10-17 作者:文轩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优秀8篇)

一分钟的寂寞胜过一个晚上的欢乐。在一分钟内,我们要做到客观准确,不夸张,用最少的词语传达最多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充分利用一分钟的实用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篇一

知识与能力:

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以及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

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诵、鉴赏、“自主、合作、探究”、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师:1、《荷塘月色》动画歌曲视频。

2、用多媒体准备大片碧绿的荷塘图片、作者相关资料等。

3、彩色粉笔等。

学生:1、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

2、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边欣赏动画歌曲《荷塘月色》边切换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2、学生简述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教师补充并推荐观看《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要求: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细读第3自然段作者的内心独白。学生一齐朗读后问

问: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三)、小结: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在我们眼前。

(四)、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作者在此文章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今天我们继续赏析这篇美文。

赏析写景描写的句子和研读重点句子。

研读鉴赏第四段。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师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点拨。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篇二

1、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只有参加革命和,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党政府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运动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记云:"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

4、《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5、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_散文集〉导言》)

6、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写景的特别工细。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样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把这个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这样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很细腻。当然,这种描写,并不是把本来很统一和谐的描写对象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始终把被分作两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是两次描写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调换了一下位置罢了。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篇三

《兰亭集序》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者:李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探寻作者在文中情感变化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带着问题读课文:哪些关键字能体现作者的心

情?

2、朗读过后校正字音

三、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有起伏变化了,找出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关键字。

(明确:乐、痛、悲)

2、在课文中找出作者乐的原因?

(明确:乐的原因—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4、作者的“痛”从何而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期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世事变化无常)

5、作者在第四段中,作者发出了深深地“悲叹”,作者的心情为何会从痛变为悲呢?(结

合作者人生经历)

痛是生命之痛,悲是人生之悲。为生命无情的流逝而痛,更为人生有理想却不能实现而悲

四、写一写,我读《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篇四

一直以来,我认为讲课如同旅游,课堂是一个景点,文章便是景观,学生就是旅游团而老师则是导游,他的职责在于让学生读懂会意每一个景观。今天我将带大家去领略《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观。

景点的地位取决于景观的价值。《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编者将其放在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其意不言而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是非常关键的,正如我现在说课以比喻导入一样。导语的精彩可以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可以拓展学生装的知识面。就荷塘月色一文我将以荷花月色为切入口,引周敦颐咏莲李白叹月的诗导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复习了初中所学。

现代的人都喜欢看他们看不到、想他们所不知的,所以才会有如《走进幕后》《幕后的故事》等一系列节目的诞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更是不可抵挡,因而介绍《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是不可豁缺的。让学生知道文章创作的背景是在1927年四。一二所革命政变,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让学生知道文章满载着作者的苦闷与彷徨,了解了这些有助于学生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并整体感知全文。

“题好文一半”因而我比较重视解题。或是分析成份结构、或是找线索,总而言之,尽所能帮助学生吃透题目内涵。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我将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再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掌握语言技巧的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揣摩语句的教学难点要在这解决;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荷塘月色》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消化知识,我将把该文分二个课时来评讲:

在第一讲,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归纳层次大意,明确荷塘月色的内外圆型结构,并画出示意图,以便学生更清楚文章脉络。尔后再抽丝剥茧,逐个部分详细赏析。在第一部分我将沿着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走向。掌握叠词是教学目标之一,故介绍叠词形式是必要的,引领学生参透作者的用意是重要的。接着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使学生更加明确作者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以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特定词句,这样在师生互动下完成第一部分授课。

让学生感受生活,启发学生想象。故在讲第二部分前我会给学生5分钟自由发言时间,让学生谈他们见过的或想象中的荷塘景色。接下来再导向文中月下荷塘的描写,通过对动静结合手法通感修辞手法的讲解来理解作者对荷叶、花、香波韵的描绘,让学生逐步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我首先会以提问与朗诵等方式测试学生所学,再进入学习。继续采用以整化零的方式分析句与段,将荷塘月色、荷塘四周这两大块评讲完,其间我将把重点放在揣摩作者遣词用字上如“浮”“泻”把握作者写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正侧面动静态远近景结合法,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找出来加以强调。之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我们知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因而朗诵后就要指导学生从画面上去体察作者所蕴含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景语中去读懂情语,这也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难点之一。对于第三部分我侧重揭示作者不满现实的感慨,整个文章内容分析完后再进行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归纳,最后布置作业以巩固消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篇五

【教学过程】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3、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

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9、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小结: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荷塘月色》是我们高中学的第一篇课文,同学们可能已经感到了老师的教学特点,同学们千万不要指望李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自己参与教学,大家讨论研究,共同交流。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学们参考。快下课了,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10、总结: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篇六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篇七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例如小说这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具体过程。不过这种分析与一般结构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内在的逻辑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其人物关系呈现出以酒为核心的轴心式结构,显示出作者构思的匠心以及孔乙己多余人的地位;而成螺旋式下坠的命运曲线,则揭示出典型的主客背反的悲剧过程。(见拙作《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4年第一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内容要素成梯形结构,显示出词作豪放与旷达的统一状态;而取象表意的螺旋式上升,则反映了词人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辩证思维过程,以及由此达到的人生境界。(见拙作《再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获个性化教学课题湖南省论文评选2006年度壹等奖)

本文主要谈散文的深层结构分析。散文这种文体,有所谓“形散神联”之说。那么,“神”是如何联系,“形”又是如何散开,它们的内在逻辑怎样,就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了。

下面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对文本有个基本的把握。

从文本看,作者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产生了要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找“另一番样子”的念头。之后他来到那条幽僻的小路,“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身心渐入静境,有了“自由”的感觉。于是,他开始“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从描写的充分细腻与传神来看,他的这种“受用”是十分投入的,是一种典型的审美欣赏。在此基础上,他联想到了古诗中描绘的采莲情景:梁元帝《采莲赋》中的热闹欢娱与《西洲曲》里的幽独情深。

文章主要写一次赏景活动。它绘景写境,依次向我们展现了四种境界:幽僻之境、静美之境、和乐之境、幽独之境。

就体现散文的特点而言,“形散”表现在境界的多样以及取材时时空跨度的广远,“神联”表现在它们同属一次审美活动,同样反映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下面具体分析。

先看四种境界。

第一境,幽僻之境。写沿着荷塘的小路。树木的蓊郁阴森构成了它的“幽”,“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构成了它的“僻”。时值淡月朦胧,更添幽意;或许还有几声蝉鸣,则蝉鸣境更幽,而小路的曲折就是曲径通幽了。

第二境,静美之境。写荷塘月色。碧荷、白花、薄云、淡月,景物的特点是素雅朦胧。“轻纱”下花叶的“梦”安详宁谧,“光与影组合”的“旋律”是无声的天籁;那“微风”下的“颤动”小到“一丝”,就是那“一道凝碧的波痕”,也是美的瞬间的定格。与下文采莲情景相比,应该说是一种静态的美。

第三境,和乐之境。写江南采莲旧俗。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展现的是一幅欢乐祥和的景象。人面、荷花、碧荷、翠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自然美好的季节与人生美好的年华,美丽的荷花与如花的少年,“叶嫩花初”的生命与“叶嫩花初”的爱情——构成了美妙的组合……主要表现的还是人与人的和谐。少男少女艳歌互唱兼传羽杯,两情相悦嬉闹欢娱。他们是既采莲亦采恋。观莲的人不用说也有很多,因为既然是“盛大”“热闹”的节俗,那么亲友相邀官民同乐当是应有之景。他们也是既赏采莲之景亦赏采恋之情,表现出社会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认同与欣赏。阴阳和合是宇宙大美之所在,少年初恋应看作人生的美丽风景。它就像开花一样自然美好。

第四境,幽独之境,也是纯真之境。写采莲寄意,独处女子对心中男子的悠长思念。引用了南朝民歌“西洲曲”。就原诗看,女子从折梅寄北到梳妆待人,从南塘采莲到望鸿西洲,空间的阻隔隔不断她的魂牵梦绕,季节的变换不足以改变她的情感,时间的推移见证了爱情的深挚。引文中的“莲子”与“恋子”谐音双关,“清如水”蕴涵有爱情纯真的深意。

四种境界可分成两类:身历之境与神游之境。就它们的特征而言,前一类表现为“冷静”,后一类表现为“热闹”。说冷静是色冷态静:树色阴阴,叶碧花白与月光如水是冷色调,给人以“冷”的感觉。荷是“亭亭”静植的,月光是“静静”下泻的;那“笼着轻纱的梦”多么宁谧,而光与影组合的旋律,也是无声的。在这种境界之中,人的心境也复归宁静。说热闹是热烈欢闹:映日红荷与“妖童媛女”,还有盛装的冶游者,色彩是热烈的,情绪也是热烈的;那《西洲曲》里的女子,虽然孤身幽居,只好独自采莲,但她的感情是热烈的。欢闹就更不用说了。就是西洲女子,纵免不了相思之苦,却也是一种香甜的苦涩,就如同莲子一般。

“冷静”与“热闹”构成了两极对立的关系。如何看待这种两极对立?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又是怎样关涉了作品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原话中得到启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为什么“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这个问题要跳开来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能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能不能时美其美,得其所美?就是一个自由的问题了。所以“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说当我爱热闹时便能爱热闹,爱冷静时便能爱冷静;群居独处也能因时而爱。说到底,就是能自由地爱我所爱。作者表白得相当明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思想的自由,也是审美追求的自由。

自由是一只鸟,需要高远的天空,自由是一条鱼,需要深广的大海,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才显得自由。所以单调不是美,多样才有美;促狭不是美,距离才有美。本文中“热闹”与“冷静”的两极对立,显示了差别与距离,意味着存在许多的中间项。这便能包容多样美的形态,产生强大的艺术张力。譬如一架钢琴,它的琴键总是从低音到高音,还有黑键和白键。高音低音并不矛盾,黑键白键也并不相反,而是和谐组合,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旋律。又如一道彩虹,总是由冷色到暖色,还有雌雄相映,这才造成了它的绚烂多彩。本文就是这样的钢琴和彩虹。

换一种看法,本文以“自由”为根茎,以“冷静”与“热闹”为分枝,再枝上分枝,并显示出它可能的众多生长点,加上意味富美,可以说是本固枝荣,是典型的树形结构,一株根深叶茂的自由之树。

以上是说本文的共时性结构。再看本文的历时性结构。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次完整的审美过程。主要内容是赏景,入静与联想都与赏景密切相关,文首的不宁静与文末的思乡和回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深层结构分析可以不必管它。作为一般审美过程而言,入静是进入审美的必经通道,而联想则是它的高级阶段。具体到这篇文章,幽僻之境是静美之境的入口,而通过对静美之境的欣赏,又产生了对失去的和乐之境的向往。至于后面的幽独之境,则是联想的联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后续联想,它实际上是前面和乐之境的注脚。这就构成了一个塔式结构。

下面具体说明。

第一阶段,由入静到自由。

在那条幽僻的小煤屑路上,“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表明作者在幽静的环境中,排除尘世生活的烦扰,心灵渐入静境。

幽静的环境有助于心灵入静,而虚静的心境是高雅的欣赏活动的前提。虚能纳物,静则心专。心境澄明方可“味象”得真,精神专注才能体物入微。

由虚静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便是庄子所说的“去累” (《庄子•庚桑楚》)而致“逍遥” (《庄子•逍遥游》)。文中写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心的自由;“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不理”,这是身的自由。只有解放感官,放飞心灵,才能耳聪目明,“精骛八极” (晋•陆机《文赋》),充分地进行审美欣赏。这就接触到了审美的本质。

第二阶段,由“受用”到神思。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在具有了虚静而自由的心境,作好了审美的前期准备之后,要进入实质性的审美阶段了。

“受用”一词很有意思,它既传达出主客契合的审美愉悦,为情景交融作一最好注脚,又表现出欣赏的全身心投入。

“受用”是感官的“受用”,也是心智的“受用”,是开放感官而直达心灵的“受用”。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审美状态:

碧荷白花无一不入目入心,淡月清香无一不悦志悦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论语•雍也》)

于是感觉周延起来:从荷塘到荷塘四周,从月下荷塘到塘上月色,从景之全貌到物之细部。

于是感觉灵敏起来:“清香”嗅出“缕缕”,“颤动”看出“一丝”,“波痕”见到“一道”,“远山”辨出“一带”。

感觉还神奇起来,能捕捉到事物的神韵:满池荷叶的“田田”、单支静植的“亭亭”、盛开荷花的“袅娜”、含苞待放的“羞涩”,——无一不生动传神。

感觉还协同起来:从清香中“听”出了“歌声”,在光影里“看”到了“名曲”。

这种协同就是通感,说明欣赏已经进到了体味阶段,是所谓“味象”了。

用情至深就会出现心象,这是因为随着感觉的深入与情感的参与,目视耳听变为心视心听,想象便活跃起来,由感知而到联想,由眼前之景到象外之象了。出水芙蓉成了“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出水很高”,全化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莹洁的荷花或“袅娜”或“羞涩”,分明是姑娘们那娇好的面容,花叶的“缕缕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光与影的组合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青雾下的花叶就是一个“笼着轻纱的梦”境。

将意脉理出,我们的面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神奇的场景:

在朦胧的月光下,一群仙女正在荷塘中忘情地沐浴。当她们从水中升起,那凝脂似的肌肤,美妙的曲线,便无邪地展现于天地之间,成了碧波之上、淡月之下最美的造型。

当她们霓裳再披,云鬓重整,香腮新荔,一个个或袅娜或羞涩,更显得风情万种。而后,她们便轻摆柳腰,款舒柔臂,翩翩起舞。那舒展的荷叶是她们撒开的舞裙?那娇美的荷瓣是她们迷人的笑靥?那脉脉的流水是她们含情的眼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曹植《洛神赋》)这时微风拂来,从她们温馨的呼吸里,从她们飘举的衣袂中,送来缕缕幽香,是那样沁人心脾,如同天宫的仙乐一般。真是“风吹仙袂飘摇举,犹是霓裳羽衣舞” (白居易《长恨歌》)。这时,舞池上的光线恰到好处,星月为灯,光与影浓淡适宜,疏密有致;而且,就从光与影和谐的组合里,透出一种无声的天籁,如同梵婀玲上名曲响起 ,仙女们舞得更欢了。而四周,柳树、蝉、蛙,都是最好的观众,蝉唱蛙鸣是在为她们伴奏喝彩,隔着薄云,月亮也瞪大了她的眼睛。

第三阶段写联想与向往

审美的高级阶段是产生联想,感物联类,以致“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也就是所谓“神思”。虽然上文说的象外之象,即心象也是一种联想,但它是对于此情此景的联想,是“栖形感类” [ (东晋•宗炳《画山水序》)以异证同的美感体认;而神思飞越,突破时空的限制,却是由此情次此景通向彼景彼情,是由同至异的审美拓展,标志着审美过程到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文中对于江南采莲情景的联想就是此类。作者由眼前荷塘想到江南采莲,由此时此景回溯到古代诗文六朝盛事。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前的审美活动又引发了新的审美需求。作者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就透露出作者在欣赏静谧之美后,又产生了对“热闹”之美的向往,因而下文的忽然想起,就不是没有来由的了。之所以是“忽然”,还在于这种联想是起于不知不觉间,并非有意为之。反映出这种想法是出自“本我”,是内心深处真情的流露。作者感叹“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反证了他的向往之切。对于作者的向往与向往之境,应作正面的评价: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人间和乐的珍贵图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寄托着作者对美的追求与社会和谐的理想。

最后一境是幽独之境。它表明作者的联想还在展开,思考还在深入:采莲(恋)的“妖童媛女”们后来怎么样了?他们的情意能持久吗?于是想到了《西洲曲》里的采莲故事。

西洲女的真挚爱情为前面的和乐之境作了最好的注解,它说明作者所向往的和乐之境,底蕴应是人情的纯真。而不是什么浅薄的热闹,浮浪的嬉戏,作者向往它们,并非出于低俗的情趣。

由步入幽僻之境到获得心境的虚静,由虚静“去累 而至“自由 ” ,然后投入全身心的审美活动,“澡雪精神”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舒张性灵,直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至美的境界,这便是本文的思路历程。当然,这是就本文的主要内容——审美过程而言,如果变换角度,会有另外的解读,但那已不是我这篇文章所谈的内容了。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稿篇八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昨天我请大家预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31页。

(生翻书)

生(齐答):《春》、《背影》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记性很不错!我又想问大家了,我们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这么多文章,你能不能就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语言等等。先思考一分钟。

(生思考)

师:好,一分钟时间到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无人应答)

师:啊,可能有点难度。没关系,只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不管你的看法是对是错,说多说少随你,一句话也行。

生: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朴实,他没有华丽的词语来做修饰,而是非常自然的流露,他的每一个字词里面都包含了他深深的感情,比如《背影》,几乎每一个字都在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都在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生: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几幅春意图,盼春、迎春、送春,非常有诗意。

……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心中的看法,看来我们同学是非常有头脑的嘛,以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像这样,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幻灯机展示朱自清像。

放音频文件,学生听配乐朗读。

师:大家觉得刚才的朗读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好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他是怎么读的?

生:读得很舒缓、很轻柔

师:哦,是的。我们以后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就要带着感情去读,多读几遍,慢慢的就能读出味道了。

(一学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为什么作者要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师:哦,不错(一些赞扬的话,以下赞扬学生的话就不写了)

生:为什么作者说“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生:为什么作者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生:“弥望”是怎么一种望法?

生:前面都是写荷塘,为什么后面要写《采莲赋》《西洲曲》,有什么意图?

生:“背着手踱着”,这是怎么走的?

生:“峭楞楞”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状态?

……

(可能还有一些问题,不记得了。有些问题当时就解决了,比如“峭楞楞”,“过人头”,写作背景等。讲了写作背景后,我马上问学生“热闹”句,“无福消受”句,“不宁静”句弄懂了没有,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大家提了那么多问题,说明我们很有探究能力,这些问题可以说都切中了要害,只要把刚才的问题弄明白了,这篇文章也就差不多了,我希望以后大家还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将在课文研读的时候具体分析。

(学生讨论)

师:讨论时间到。哪位同学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啊?

生:(她怎么说的我不太记得了,大概说了不宁静、求静、得静是什么意思,并没有把内外结构理解到位。)

生:我认为外结构指的是作者写了什么,具体到本文就是作者到了哪些地方;内结构就是指作者的情绪变化,内心世界的变化。

师:还有什么看法

(环视片刻,没有学生举手)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更赞同哪种看法?

(生举手赞同第二个同学的多,问不赞同的能不能说出理由反对,没人举手于是宣布)

师:既然没有同学反对意见,那么我们共同研讨出来的就以大多数赞同的为准。

师:金志华认为《荷塘月色》的内外结构是圆形的,你这样认为吗?能不能找出理由?

生一致认为:文章开篇是从家里出来,最后是回了家,从起点到终点,都是家,是圆形的。

师:那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首尾呼应

师:你开始读的时候有没有留意到文章是首尾呼应?

(生有的摇头,有的说“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留意到呢?

生:写得太自然了。

师:是的,太自然了。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手法,而我们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首尾呼应总是很造作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以后我们就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种写法,努力做到不留痕迹。

(下课铃响)

师:请同学们回去再次认真的研读课文,就是否赞成金志华的看法进行思考。好,下课!

这是我昨天上课时的课堂实录,其中有一些记不清楚了,就敷衍了事。

本学期我想将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但又苦于对研究性学习理解太少,我这样上也不知道是不是研究性学习,希望大家多指教,多提建议。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六一义卖活动 六一儿童节爱心义卖活动策划(汇总8篇)

    竞聘是一个能展示个人能力和实力的平台,我觉得我有必要去挑战一下自己。在竞聘中,我们应该展现出自己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以下是一些竞聘面试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

    2023年读书的启迪 启迪人生读书心得体会教师(实用8篇)

    征文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条件,向广大读者征集能够满足相应条件的优秀作品或观点。怎样写一篇精彩的征文呢?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确定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立场。接下

    2023年家乡的土特产教案中班(精选8篇)

    五年级教案应细致入微,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教案实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家乡的土特产教案中

    2023年七夕诗词首(模板17篇)

    理想是人生的航向,为我们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和价值取向。如何实现理想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下面是一些理想实现的技巧和方法,希望

    2023年学校艺术节开场主持词说(汇总8篇)

    一分钟,不容忽视,或许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9.一分钟内如何有效地放松和消除压力?下面是一些让人感动的一分钟内的励志故事,让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学校艺术节开场主持词

    最新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汇总20篇)

    半年总结是在半年的时间内对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思考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做好准备。想了解优秀社区工

    初中想起你 入初中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请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我们应该学会善于请示。在请示时,可以提出自己的初步想法和建议,以便对方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协助你。请示作为一种重要的沟

    2023年幼儿园庆六一校长讲话(通用20篇)

    感恩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亲近和理解家人和朋友。感恩应该超越物质,注重对人情的感激和回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感恩的真实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感恩的

    最新科学教案大班(精选18篇)

    高三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布置。掌握好安全基本知识,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防范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科学教案大班篇一科学教案是

    2023年幼儿园大班美术自画像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优秀10篇)

    小班教案是教师对学生在小班课堂上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规划和组织的重要工具。这里有一些小学教案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幼儿园大班美术自画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