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翰墨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实用8篇)

即兴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方式,可以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的创作极限。即兴创作是一种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的过程,能够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即兴表达的例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表达方式。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篇一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习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篇三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习(略)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习: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习。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习。

10、综合练习,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篇四

一、复习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习(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习: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习。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习。

10、综合练习,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篇五

1.要重视概念的建立。无论是面积单位还是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其实都是建立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上的。学生有了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空间概念,就有了推理所需要的支撑。

2.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体操。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课堂的.交流互动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语言表达,可以使问题的思考变得有条理。

3.概念教学要重视知识链结构和知识面的结构。例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前者又是学习后者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起点,而且在新的知识学习之后要及时地通过整理、比较等方式纳入到旧的知识当中,形成知识框架。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篇六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篇七

(一)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的进率。

(二)使学生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并掌握。

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出示例1:

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比较一下,认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个正方形教具贴在黑板上)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后计算出它的面积。

计算后订正,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用的单位不同)

师:那么我们讨论一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指的是这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另外,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请你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一看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面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100个)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师: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2:把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平方米)

如果把它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多少个?怎样分法?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两个同学讨论一下)

(把1平方米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100个。100个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分米)

师:请归纳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3.

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较大、平方厘米较小)

师:要把25平方分米化成多少平方厘米,应该怎样想?

(两人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集体讨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板书)

做一做:

黑板出示:

1.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因为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3平方分米就是3个100平方厘米。所以,3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

2.16平方米=()平方分米

(因为1平方米是100平方分米,16平方米就是16个100平方分米。所以,16平方米=1600平方分米)

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1.填空。(口答)投影出示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平方米=()平方分米;

(3)2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32平方米=()平方分米。

2.在书上填空p.133(1)(2).

出示投影进行订正。

(1)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3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平方米=()平方分米2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一张写字台的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13×6=78(平方分米)

78平方分米=7800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78平方分米。合7800平方厘米。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理解了每相邻两个是100,学会运用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作业:p.133第4题。

同类的计量单位之间,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用较小的单位计量时,累积若干个低级单位的数量就可以构成一个高级单位的数量。这样表示1个高级单位等于多少个低级单位的数叫做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篇八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重要。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接受也较快。我采取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清楚推理,也为了兼顾学困生的学习,我采用了放映幻灯片让学生从抽象的想象到直观的观察彻底明白推理,并鼓励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课前认真预习,为了预防部分学生对学过知识的遗忘,我在导学案中的第一步复习与生成设计了与本节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课堂订正答案时发现学生都已掌握。接下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这也有力地说明了设计导学案应该做到为新课知识作铺垫的合理性。还通过猜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的检测训练紧密结合新知。

感悟反思

1、学生讲解算理生硬、不自然,有待于进一步课后强化训练。

2、单位的统一,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3、平方、立方加强区别,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刚学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急于求成出现错误。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申请仲裁撤诉申请书 劳动仲裁申请撤诉申请书(通用8篇)

    奖学金申请书是我们向学校或机构展示个人优势和才华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党员转正申请书范文及写作要点,供大家学习参考。申请仲裁撤诉申请书篇一申请人:住

    蔬菜的沉与浮教案反思(模板14篇)

    五年级教案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以下教案模板的作者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蔬菜的沉与浮教案反思篇一还是先请大家听一听学生的心

    2023年开工典礼致辞讲话(通用10篇)

    环保是我们守护地球的使命,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怎样宣传环保理念,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以下是一些环保总结的写作要点,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开工典礼致辞

    最新幼儿大班教师评语(精选16篇)

    一个好的提纲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一个好的提纲应该能够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观点,同时留出发散和创新的空间。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

    2023年冬至节诗句古诗(汇总18篇)

    冬至节诗句古诗篇一(唐)白居易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小班幼儿健康教育工作总结(通用15篇)

    工作总结是我对自己过去工作的一个自我剖析和总结,希望可以有所收获。小编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团委团支部工作总结范文,能够对自己的团队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小

    仲裁委申请书 劳动仲裁委托人申请书(通用8篇)

    申请书是申请某项事务或权益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展示申请人的能力和素质。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助学金申请书的写作要点,下面是一些成功申请者的范文示例。仲裁委申请书篇一申请

    2023年读后感五年级父与子 五年级读后感(通用17篇)

    典礼的举行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激发个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筹备典礼时,要着重考虑到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力求将整个活动打造得精彩而难忘。以下是一些典礼总结的经典范

    客服的工作计划与总结 春运志愿支援客服工作计划实用(大全7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成为独立、有责任心的个体。请大家一同阅读下面这份德育工作计划范文,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

    最新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制定和落实明确的岗位职责可以加强团队合作和协作。编写岗位职责时,要考虑到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合理分配,避免过度集中或分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岗位职责,我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