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上数学教案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JQ文豪2023年四上数学教案反思(实用8篇)

高三教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的,可以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和改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编写教案的教师们。

四上数学教案反思篇一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己阅读计算器的说明书、自己操作练习来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利用计算器不仅能给运算带来很大的方便,也给探求数量间的关系与变化带来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简单操作;能否利用计算器探究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出数量的变化关系。

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运算,可以使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好地集中到理解数学的本质上来,而估算也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运算能力,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笔算、计算器和估算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上数学教案反思篇二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角的大小比较(直观地进行比较),在学习本知识时,可以从两个角的大小比较着手,在比较中,可能有些角的大小在比较接近时无法进行比较,这时引出量角器。

量角器的认识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观察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上计量单位与排列特点。

量角时,重点突出“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的量角方法。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因此,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2)数学游戏

本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估计角度的能力。利用附页上的材料,组织学生制作一个活动角的学具。学生开始猜角度时可以作一些指导,如看到这个角,想一想大概是什么?以缩小学生猜角度的范围。学生有了一些经验后,可以放手组织同桌的两个学生进行互相猜角度的活动。

四上数学教案反思篇三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3页,数学教案-《节约能源》。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通过对生活实际的分析,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携手共创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活动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新课程改革要求义务教育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并把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所以在本课各个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生活实际展开的,让学生把学习的小数的知识运用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水费发票单认识并学会算水电费,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计,都尽量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节约能源》》。拉近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距离。在教学中联系节约用电、用水的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更近一步的贴近了我们的生活,并用一首优美的乐曲结束全课,激励学生的情感态度,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和责任感,又使教学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

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计算的同时提高收集、分析、比较大小、处理信息能力,渗透统计思想,进一步利用小数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联系实际,体验数学。

(三)汇总数据,分析比较。

1、导入。

2、小组合作填写汇总表,统计整理数据。

3、反馈。

(四)计算分析,感受水浪费的巨大。

1、由学校的`水电费导入。

2、水龙头滴水计算。

3、学生汇报。

4、对比信息。

5、小结。

(五)交流节约用水、用电的方法。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师小结。

(六)设计口号,宣传环保。

四上数学教案反思篇四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与(-a)n的意义。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 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四上数学教案反思篇五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一、 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 教学新知

1、 出示例题

(1)、先出示方格图,让学生数一数每一行有几个空格,一共有几行。

(2)、出示第1行星。提问:共有几颗星,是几个9,1个9比10少几(闪动1空格),是几。

(3)、出示第2行星,提问:一共是几个9,比20少几,是几。

挂出小黑板,问:这个表格你们会填吗?

(4)、依次出示第3行、第4行、5行、6行……9行星。让学生填写第72页表格。

(6)、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演,学生共同订正。引导学生说出几个9就是比几十少几。

(7)、引导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表上所填结果:1个9是9,2个9是18……

(8)、让有所发现的小朋友自由发表见解。

奖励表现出色的小朋友。

问:大家猜一猜,接下来我们将要干什么?

(1)、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填表的情况编出9的乘法口诀?把书中的口诀填完整,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指名学生口答口诀,电脑显示结果。

(3)、齐读一遍口诀,问:9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这么多的口诀怎样才能很快记住呢?

(4)、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好方法。

(5)、做小游戏。

三、 巩固深化

1)、对口令

2)、做“试一试”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4)、出示“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提问:这首儿歌大家熟悉吗?那么你们知道这里面的“一九”“二九”是什么意思吗?

问:1)、“一九”有多少天?算式:1×9=9

2)、当“二九”结束时,一共过了多少天?算式:2×9=18

3)、81天之后,几九结束?算式:81÷9=9

四、 总结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诀板书: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五、 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四上数学教案反思篇六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4.试着在例2的格子图片上画一画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可以用不同颜色笔在相应区域书写即可)

一、复习引入: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例题1: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四、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五、练习: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1)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或后记(教学的成败得失、学生的信息反馈、今后的教学建议)

四上数学教案反思篇七

1、能正确运用数字表示7以内物体的数量,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

2、爱自己的家,乐于帮助爸爸妈妈招待客人。

3、能独立完成操作活动。

一、我帮妈妈夹花生。

鼓励幼儿提出帮助父母整理家里的物品,招待客人。

教师(出示装有花生的托盘):谁愿意帮客人拿点心?请个别幼儿示范拿点心,鼓励幼儿看清卡上的数字,边拿边数。

 

给客人送点心。仔细观察图片上客人想吃几个点心,想一想每个方框里放了几个点心,用连线的方法把点心送给客人。

表扬能独立完成活动的幼儿。

四上数学教案反思篇八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数学教案-捞铁牛。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五、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捞铁牛》。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观察图画,引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画面上有哪些人物?简单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打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哪个自然段写打捞其他铁牛的经过?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超铁牛?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读。

(2)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3)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第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也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2.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

二、延伸课外。

1.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