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月迹教学反思(模板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XY字客2023年月迹教学反思(模板8篇)

企业标语是企业形象的重要体现,它能够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好感。在创作企业标语时,我们应该突出产品或服务的独特之处。用才华和创新塑造更美好的世界,是我们的追求和动力。

月迹教学反思篇一

《月迹》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很有韵味,真实与虚幻相结合,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明显有点晦涩难懂,教学设计不好,文章就会被讲得支离破碎。搞得教师学生都很累,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前,我们组的几位老师认真研究,决定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品味语言。二是抓住关键字句和关键段落进行赏析,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

1、品味语言。《月迹》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语言很简单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长,如果读完课文后,请学生从头到尾一处一处找美的语言,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容易杂乱。我根据文章的线索,也就是寻找月迹的历程“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镜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大家共同讨论,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字词,用心品味。

2、抓住关键字句段落进行赏析、研读,进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如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吗?”“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亮是我们要的。”“月亮是个好。”“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等句子,鼓励学生揣摩分析,各抒己见,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整个美好的世界。这样体会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月迹教学反思篇二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 通过听读纪云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纪云梅的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往往是朗读已经结束了,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好的艺术境界里。可惜纪老师的朗诵的篇目网上比较少。

二、 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这张表格的好处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就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理清三条线索:事件线,心理线,想象线。在四班上课时,我发现我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我没有注意横向的对应,比如说,“嫉妒”这个心理应该是在第一个阶段,而不是第二个阶段。另外第一个阶段,也不像教参上说的,只是“盼月”,还有“望月”这个重要内容。这样我经过修正以后,又有了第二幅的表格:

个人觉得这幅表格对文本的理解就准确多了。为什么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呢?画图表的方法本身就比较的直观,能够条分缕析地理清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的匠心。

三、 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 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着。奶奶身

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

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可能一开始学生不能准确的概括人物,但是思路是正确的。

月迹教学反思篇三

这是一堂失败的“五环节”阅读课,让同行们见笑了。上完课,静下心,觉得真有必要对课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对这次,态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视,觉得敷衍过去就算了。就这一点就足以对我这次赛课判刑了。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教育我的,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端正态度,态度是第一位的。然而这次,我自己却犯下这个严重的错误。实属不该啊!

首先,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读,以致教学的设定产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师说的学生的目标,我们教师不应太多,一节课只需要设置一个学习目标。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严格。然而这篇《月迹》,我却没有对文本深入挖掘,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并且第一个目标“把握散文神聚的特点”,现在想想才发现这对初二学生来讲显得太大,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这篇《月迹》来说,将此定为目标的确是偏离了的重心。

其次,“展示案”中问题2(勾画出文中体现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说明月亮代表着什么?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是?)的设置欠妥。这一问题是根据学习目标二设定的,也就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现在想想才发现,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们“寻月”这个线索,怎么寻,在谁的引导下寻,在哪里寻到的,为什么要去寻,以及在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指导学生学习从文章中寻找勾画关键词句,相信通过集合小组各成员的智慧,教学效果肯定是明显的,而且还能实现合作探究,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最后,经过仔细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感觉到这篇文章实属一篇美文,而这种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结合自己这次教学的失败和对课文的反思,认识到美文就应该美读。而今天这堂课,我却完完全全地抛开了“读”,没有让学生在“美读”中去理解、领会、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内在的“美”。这也违背了我们语文课需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学科特征。就《月迹》来说,倘若我能将“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即“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赏月”、“沙滩议月”这五部分中的任意两个环节,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

此次教学虽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弱点很难,我现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

月迹教学反思篇四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月迹教学反思篇五

《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各种“月”的展示,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

月迹教学反思篇六

《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作家对生活,对美较为深沉的理解和感悟,以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到学生能够普遍接受的突破口。我觉得这节课能成功完成,就是选对了突破口。现总结如下: 突破口一: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最大的亮点在于音频的插入和系列月图的展示。课堂一开始有一段音频的播放,设置了“闭起眼睛边听边想”的情境,既营造了浪漫的氛围,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了基础。接下来系列月图的展示则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课堂的距离,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美并借用前人的诗句表达美。这个步骤的设置既是为课堂中的“寻美”张本,更是“抒美”环节的引子。“抒美”环节中的月图展示既是对整个课堂的延伸,更是学生美好感受的自然升华。整个课堂在美的情境中开始,在美的感染下结束,这与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分不开的。

突破口二:问题的层次性探究。

《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情感是深沉内敛的,在教学中不需要让学生全都理解,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关键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倾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问题的设置就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有效的思维。

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拥有月亮就是拥有美”这个问题上 ,选择了六句话作为探讨的重点。这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b两句为第一层次,是浅层次地认识美;cd两句为第二层次,为较深层次地追寻美;ef两句为第三层次,是深层次地发现美和创造美。问题层次分明,感悟由浅入深,学生各抒己见,谈及各自的理解,不乏妙语神思,令人惊叹。

另外,在写的训练上,也要注重层次性。在“抒月”的环节中,先说“月亮是什么”,再写对月亮的热爱,并有老师的范例引路,“抒月”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抓住了突破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尽完美,有待改善。现反思如下:

其一,展示的图片太多,可能会造成视觉的疲劳。如果在“抒美”的环节中,以相应的视频来取代没有动感的图片,令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美境中,效果也许会更好。这样,开始用图片引入,最后用视频收束,课堂富有变化,学生兴趣更浓。

其二,这节课是以学习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的,月亮兄弟组与月亮姐妹组之间的学习大比拼应该既活跃,又能覆盖到全班同学的思维。但实际操作时,却因为时间的原因,很多同学都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尽情表达。在这里如果设置一个课后比赛的项目,例如“精彩批注赛”,把同学们的妙语神思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我想同学们的积极性应该是很高的。

另外,《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教学时,对于这一点要有适当的渗透,好在第二课时中深入地探讨本文的语言魅力。

月迹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相关的古代诗句:

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留学生座谈会。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同学们的发言先后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王安石的诗句:“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迹教学反思篇八

一、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

给自己创设情境,和着德彪西的《月光》,反复把文章读了几遍,冥思苦想了几天,突然又想起以前师傅们对我说的话,读完文本后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一堂课就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要贪多,上课速度不要赶,不要把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子里套,关键是让学生学到东西,学到一点是一点,学到两点是两点,但是每一点都要讲透。

这时有了点灵感,想把文章分为两个大方面来讲,一是品味语言。二是抓住关键字句和关键段落进行赏析,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又进一步地进行了设计。

首先是品味语言。《月迹》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返璞归真的纯美,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语言很简单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长,如果读完课文后,请学生从头到尾一处一处找美的语言,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容易杂乱。这时我想到文章的线索,也就是寻找月迹的历程是“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而“眼中”的月亮也是在“水中”这一大段里的,所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找出这一大段中写月色最美的语言,一来节省时间,二来每个人负责品味的文字变少了,换句话说是变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每个组品味时,前后左右讨论,然后每组进行汇报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也容易活跃课堂气氛。语文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这样的思路我就进行了如下设计:分四个组(镜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前后左右共同讨论,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字词,用心品味。

其次是抓住关键字句段落进行赏析、研读,进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当然,这个主旨可以是多元化的。不要怕学生读不出文章的味道,关键是教师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读出文章的味道。在品味语言时可以结合孩童心理的变化轨迹,明确寻月的过程也是孩童认识升华的过程,从“不满足”“失望”到“满足”,对月亮的感受也从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到人人都可以分享月色,多么美妙的境界!同时抓住一些关键句子如“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等加以揣摩分析,体会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二、文本研究要“透”和“深”。

文本研究要“透”,面对较长的课文,如果面面俱到,反而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什么都讲到了,却好象什么都没讲。相反,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和一些小细节,研究“透”,却会有精彩。如在赏析语言时,写月色的优美语言很多,但有几处特别精彩,细细品味,大有嚼头。如“款款地”,是写美丽的.女子的步履,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的从容与优雅;写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银银地”写出了月光的闪亮,这时候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那干吗还要用“玉玉的”来形容呢?噢,玉是纯洁、无瑕,高贵、圣洁的,所以用在写月光身上更有了别样的韵味,而且“玉玉的,银银的”是叠词,更是儿童特有的语言,体现了童真、童趣,等等。诸如此类,让学生把这些地方品味理解透彻。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此举一反三,比讲解一百句,却没有几句说透的效果要好得多。还可以抓住一些一般人意料不到的小细节进行品味。如文末“睡了一会儿”,为什么不是“睡着了”,细细咀嚼,别有洞天,原来是继续寻月,也就是继续寻找美和寻找理想。

三、教学过程要入“无我”之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写到,词的至高境界是“无我”之境,即物我一体。而我通过这次赛课体会到,教学中也应入“无我”之境。这次上《月迹》,感觉比较顺,也比较酣畅淋漓,原因是我已经把自己融化在学生中,融化在课文中,首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感动别人,此其一。其二“无我”是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言。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谈到“一会儿”的时候,我的教学设想是继续寻月,即继续寻美,寻找理想。而学生思维的开阔让我喜悦得吃惊,有的说“因为他们害怕睡着了月亮跑了”,有的说:“因为他们还要在心里细细体味月亮的美”;还有的学生在体味“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句子时,竟然即兴说出了“喜悦因为分享而永恒”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孩子们啊,真是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孩子们啊,从你们身上我可学到不少东西呢!当然“无我”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只要教师引导正确,孩子们那新奇开阔的思维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喜悦!这是被尘世生活所蒙蔽了双眼的大人们所不会拥有的世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