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教学反思总结(优质5篇)

时间:2024-09-26 作者:FS文字使者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论语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上了一节课的《论语》十则,觉得学生们对课文的掌握情况比较好,有些学生甚至已经能当堂背诵,于是,我便又用了一节课开展了一次背诵比赛。

比赛规则是:以小组(5人)为单位,第一轮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出来背诵,背出1条加1分,满分为10分,第二轮由老师在每组抽一名学生,第三轮每组再抽一名学生,满分仍然都为10分。三轮累计下来,得分最高的小组每人加2分课堂分。

准备时间是10分钟,因为没有确定人选,所以人人都有被抽到的可能。口令刚下,学生们便积极地投入到紧张的背书状态中,人在有压力的状态下,背书效率是最高的。10分钟后,大家都准备好了。

比赛正式开始,第一组推选的是班长胡金林,可能是因为紧张,她发挥的不是很好,有2句话都有漏字和错字,结果,第一组加8分。第二组推选的是程迁,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把10句古文背得既流利又准确,其它同学都向她投去赞许的一瞥。第三组推选出的王靓相对薄弱些,背出了7句。第四组的李常亮和第五组的孟赛也不甘示弱,背得全对,拿到了满分。这一轮的比赛说明:好学生在本组内还是很有公信力的。

第二轮比赛,我先让大家举手,毛遂自荐,一方面锻炼大家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是看看大家的熟练掌握程度,如果掌握的好或者有把握,是一定会举手的。这一回,每组都有2名学生举起了手,而每一组举手站起来背的学生准确率几乎达到100%。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公信力,但是很有自信,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轮比赛,我在每组选择了一名没有举手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在班级中表现平平,不被重视,同时,也对自我缺乏信心,这其中,还真遇到了一个特殊情况:当我请第三组张选清起来背诵时,他先默不作声,然后胆怯地看着我,低低地问:“老师,我不行,可以换别人吗?”他显然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同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又促使他不想拖累整个小组,于是他想放弃。我肯定地说:“老师就选定你了,你试试看吧!哪怕不按顺序背也可以,想到哪条就背哪条!”他有些动摇了,微微停顿了一下,不紧不慢地背出了前5条。我一听,大喜,觉得有望,谁知他在背完第5条后又停了下来,惶惑地问:“老师,我可以不背吗?我好像不行。”我说:“谁说你不行!你看,你都背出5条来了,再往下想想,下面还有几条简单的,你可以先选择简单一点的背。”他采纳了我的意见,战战兢兢地背了几条简单的,每背对一条,我就微微点头,投向他一个鼓励的目光。出乎意料的是,他越背越肯定,越背声音越响亮,后面的几条难的竟也跟着一点一点出来了。背完后,他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我也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看!你这不都会背了吗?相信自己,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你就会成功!”这时候,我也注视了一下其他学生的反应,他们一边听,一边若有所思地点头,因为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张选清由不敢背到完全背出来的过程,他们通过这个生动的、眼前的事例明白了一个在他们看来很“空洞”的大道理。

这个时候,下课铃响,当我宣布获得本次比赛第一名的小组加课堂分时,他们也不再欢呼雀跃,因为这节课他们所获得的,已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加的那2分课堂分。

后记:当学生带着疑惑和冲突而来,同时也带着巨大的自我超越的潜能而来,我们要做的,是关注他们,理解他们!

论语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我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我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论语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本课是语录体文言文,每一则对自己或在求知态度,或在学习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很多成语、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从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动讲述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兴趣。原计划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但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丰富,就取消了。

2、接下来我是采用三个环节贯穿始终:读准读懂、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在读准上,我是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划记一些听起来有点异常的字。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法),再让学生说文言文除了读准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作出了回答,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接下来我让学生来表演读。老师重点强调几个句子后,我继续追问,一篇新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样才能读懂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纷纷回答:“看注释、查字典、看工具书、加点法、换字法……”最后我补充还要多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问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来进行重点字词的归纳,最后让学生背诵并展示。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句子。

3、在课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几点收获:一是如何调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教师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什么的样课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下了课,就是一堂好课。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都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哪怕是一无是处,老师不能当头一棒,要注意引发其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三是文言重点字词必需落实,该让学生展示的要展示,该板书的要板书,尤其是学生弄错了的更要板书,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4、是联系生活。《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国时就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引发的感悟。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生活学以致用,运用在平时的交往中,运用在平是的作文中,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

论语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课文所选的六则《论语》都是孔子一些关于学习的言论,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些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因此我把学习重难点定为:(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鉴于此,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

(1)课程导入。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学习的热情。

(2)孔子及论语简介。这一部分我主要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崇敬之情上,在导入的基础上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顺势介绍孔子的成就和影响。并用北师大教授郭家齐的话引入对《论语》的学习。

(3)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需多读,特别是像《论语六则》这样要求背诵的文章。这篇文言文学生易读错的字比较多,因此第一次朗读我首先安排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第一遍学生的朗读主要以读准字音为目的,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语气、语速等。在后面的课文分析中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我觉得在这一节课中我对朗读的处理比较好,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标。

(4)疏通字词,翻译句子。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在这一节课字词的疏通上,我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疏通字词,这样既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又能帮助学生有条理的疏通文中的重点字词,在填写的过程中又能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这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他不断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节课的翻译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进行,我感觉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

(5)理解课文。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并能更好的把它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对课文的理解我主要做两步,一是分析课文中的教育思想,这一部分主要还是学生说,我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在这一部分我先针对本班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用文中知识解决问题;后联系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知识,按设定格式写一段话来劝诫或鼓励身边的同学或自己。我觉得这个拓展还是比较必要的,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有,这也是我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顺畅。不足之处在于:课上我的诱导嫌多,学生的情感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此外,在个别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够紧凑,使得对课文的分析不够深入。对此,我今后一定注意,加以改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