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教案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JQ文豪俄国十月革命教案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俄国十月革命教案篇一

本课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主题,分别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授课过程较成功之处是,对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爆发的过程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案、多媒体、图片和资料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归纳、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教学中重点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1.讲述二月革命,要让学生明确二月革命的成果,也就是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2.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这是个难点。3.教师概括临时政府的.主要政策:“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政策”。这充分说明了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俄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需要继续进行革命,因此,制定社会主义革命纲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4.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即《四月提纲》。

第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在讲述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史实,以加深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日子,即1917年11月7日,这个时间概念应要求学生掌握。

第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问题既是本目的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小结。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就是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时代。第一个“新”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明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

俄国十月革命教案篇二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就是说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同样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不足,发扬优点,让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不仅要前进,更要有目的的前进,让自己的教学之花能结出累累硕果。下面我就《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课,来谈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课,线索比较清晰,按照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来讲述,由于十月革命的部分史实在初中时已经讲过,所以我就突出讲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起义、进行起义、组建国家政权等史实,重点分析了十月革命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影响。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关于前苏联和社会主义的话题众说纷纭、不绝于耳。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或多或少地对此有所接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设计中,我主要从现实问题入手,同时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1、新闻图片导入:由列宁的图片和俄罗斯本土品牌“红色十月”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

2、进行材料解析:通过史料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3、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历史资料图片,掌握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

4、分享合作成果:由学生合作编写有关十月革命经过的顺口溜或打油诗,共同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

5、课堂民主讨论:通过讨论有关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情况,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上完课后,我对这一课的备课及教学过程认真得进行了反思:

优点:(1)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针对不同的环节创设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合作编写顺口溜,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介绍了学习方法。

困惑:(1)学生在初中已经系统学习过本课,怎样更好的调动学生,从“已知”挖掘“未知”,找到更好的知识交叉点,学生兴奋点,才能使这节课有别于初中教材,又能更好的体现高中教学的特点,使内容丰富不乏味,新颖不老套。

(2)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何更好体现,而不是流于说教。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今后,一定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俄国十月革命教案篇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根据再次教学设计在高一(1)班进行了实际教学。总体来说,课堂效率还可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重、难点得以较好地把握和突破,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按照预定的设想也基本上达到,学生绝大多数在掌握双基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一些提高,并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课堂生成方面则通过教师与学生搜集的史料、图片和教材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等,最后得出结论,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较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整个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开展进行。但仔细想想,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有自己的长处亮点,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以后改进。

第一、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改以往总是聚焦于"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更多的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比如"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的胜利"、"为什么说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不同"、"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等,通过对这一系列"为什么"的探究,学生了解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达到了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二、教学方法不拘一格,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如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既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如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在研读史料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再如,在学习革命进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史实,引导学生试着为其编制顺口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的学生编出了"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明方向,七月流血和平放,十月革命光明到",有的学生"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见曙光",等。

第三、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并适当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便于学生更好的去掌握、构建俄国十月革命的知识结构。

第一、在史料教学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提供运用的史料显得有些单一不够全面,仅仅是为了利用史料来佐证教科书或自己提供的结论、观点,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文本的理解,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在历史研究与学习中,要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首先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史料,同时依据史料进行的论证应当让人感觉是无懈可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史料,企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和认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充足的史料,才更容易引起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主动构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任何历史观点和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做出一个价值判断。因此在以后史料的搜集中一定要注意到史料得全面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史料进行问题探究时,由于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史料展示的速度稍显过快,造成学生研读史料、分析讨论时间过短,探究的不够深入,结果是在我的指点下就轻易地得出了结论,而学生并未真正从探究学习中自己有多少收获和感悟,绝大多数还是来自教师。这无形中也就使得本课的史料探究变成了一种"作秀"而已。真正的史料探究则是需要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探究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史料探究式教学时,一定要避免类似现象出现,绝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减少学生研读史料进行思考探究的时间。

第二、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影响。在这次实践教学中,虽然未出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每每看到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问题,就总是忍不住代替学生去说出了自己的结论,而没有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再次去探究。这实际上还是多少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错误,学生也还是被动的接受了老师的观点与结论,而没有通过自己的探究式学习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辅,学生的主"并未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在以后进一步加强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深入的研究课程标准,以新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工作。同时,要多走出去听更多的优质课,从中去吸取借鉴他人好的做法,从而不断改进自己,提高自己,,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第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不太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初中时曾经学过"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而现在高中又学,这对于他们来说纯粹是"炒剩饭",因此在学习上兴趣就不大。课堂上他们虽然并不捣乱,但整个人让人觉得无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要采取相应举措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他们感兴趣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或者在授课语言上下功夫,增加自己教学语言的风趣性和幽默性等,让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有所获。

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通过这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教学设计、再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在教学方面有了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我又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我在以后还要加倍努力学习与改进,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俄国十月革命教案篇四

本节课我讲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也是我作为新教师讲的第二次公开课。与第一次相比,这次我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环节,我设计有自主学习、小组赛跑的形式,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大大提高。此外,经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我对课堂的整体把控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一、讲课内容方面

1、没有把握好初中生的学习特点,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无法当堂接受。

2 、课件喧宾夺主,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主体作用,应反素归真。此外课件中选用的图片有的与本课内容不十分紧密,在宝贵的45 分钟内,课件的图片也应近贴课本。

3 、重点不突出,如本节课讲的《俄国十月革命》,重点是十月革命。但是由于前面二月革命用时太多,导致十月革命这个重点无法凸显出来。此外,对十月革命的意义讲的过细,导致后面没时间将十月革命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

(二)教师方面

1 、提问问题不够准确,不便于学生回答问题。此外,有的问题还有些深,没有把握好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

2 、对学生的赞美性语言不够。本节课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较高,但对于回答问题较好的同学,没有积极鼓励性的语言。赞美是一种美得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美、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以后,这方面我会多多注意。

三、具体细节问题

1 、本节课我设置了6 个自主学习的问题,设置的问题有点多。此外,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完成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

2 、忘记板书、提醒学生的笔记。

3 、小组讨论是学生遇见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再讨论,本节课我设置的小组赛跑不是十分恰当。

总之,十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对的建议。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修正,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课堂能力会越来越高。

俄国十月革命教案篇五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任何一种理论和社会思潮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的需求,它为实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曾依据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一国单独发生,而是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获胜。“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马克思、恩格斯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殊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列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深入研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规律,得出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结论。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尖锐,包括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少数民族与沙皇政府的矛盾;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俄国帝国主义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集合点。列宁认为,20世纪初的俄国就处于资本主义世界最薄弱的环节。俄国革命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的俄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运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力量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逐步走向社会主义。

当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等都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历史的普遍规律,指责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考茨基把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列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早产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帝国主义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他认为,不能离开革命的辩证法迂腐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历史规律不会以“纯粹的一般”表现出来,历史发展也不是机械的单线条的进化,它总是在复杂的多样性的现实中展开。“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使社会主义从一种崇高的信仰、理想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是一种所谓的“欧洲现象”,而是具有世界意义;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人类发展共同的光明大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