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反思(汇总9篇)

时间:2023-10-05 作者:紫薇儿说木叶教学反思(汇总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说木叶教学反思篇一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

2、积累古诗词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

(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

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

明确:

1、屈原以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人有一个现象: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尾句“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起到了启示下文的作用。

小结:可见,前三段只是一个“引子”,下面的文字才是正题,是课文重点。

(二)、速读第7段,回答问题:(略说)

思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

(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

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2、“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3、作者论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目的是什么?(这三段的中心句?)

4、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又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又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之。

明确以上问题:

1、“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木”有暗示的颜色性,“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这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3、中心句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在概念〈词句〉之后,有言外之意。)

4、“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5、不好。

a、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并贯穿全文,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b、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c、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探讨文本中诗句——本环节意在突破难点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

启发性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

诗歌语言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2、根据意象特征,分析其意象在文本诗句中的特点

木:空阔黄色

树:饱满绿色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黄色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绿色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叶的形象: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小结: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意味。

四、拓展延伸

概括下列诗句中意象“月”的暗示性: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答案:

1、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

2、寄托离别、相思、怀乡的情感。

3、表达广义的哀思,是诗人失意人生的写照,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

五、作业

分别找出文中关于树、叶、木叶、落木的诗句,并体会各句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附参考答案:

木叶: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屈原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月赋》谢庄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月歇山。《临江王节士歌》陆厥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王褒拟古》陶渊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柳恽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古意》沈全期

树:春、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颂》屈原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招隐士》淮南小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曹植

午阴嘉树清圆。《满庭芳》周邦彦

叶:春、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萧纲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拟古》陶渊明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曹植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卢纶见宿》司空曙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青溪小姑歌》吴均

落木:深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哀江南赋》庚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答柳恽》吴均

说木叶教学反思篇二

秋天如期而至,天幕一如化学析出的蓝色晶体,变得更为湛蓝和更为广阔。季节的时钟顽强地演绎着它的固有节奏,生命在这个季节变得又干又脆。每天晚上,我依然坐在电脑前画一些叫做文学的符号。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想念的我的平原故乡,我在想,再过几天,北方平原就会下起鹅毛大雪,因为季节在那个时候是纯洁的白色晶体,虽然雪花的形状很像天使,但是,雪依然是一种晶体,是一种一碰就会毁灭的洁白的晶体。

现在还是秋天,这个秋天连着下起了雨,细细的秋雨在天幕上布满了铅色的云,我晚上在电脑前打字时,也不得不套上了毛衣。厚重的云在晚上掩蔽了星星,使得天穹在黑暗里向着更为深远的地方延伸,我的脑海在这个时候似乎也快变成了晶体,是那种叫做冰的晶体。

有时候,在黄昏的时候,我躺在床上,越过窗子向着苍天的高处看去,那里飞翔着成百上千的雨燕,仿佛黑色的精灵一样印在我的眼睛里。这时候的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像是接受了一次清水的洗涤一样轻飘飘的。

季节就这样像一叶小小的帆船,在我的丰富的想象里平稳地按照它固有的节奏滑行着。我于这一天晚上坐在书桌前看一本书,书上写着这样几行字:多少年过去了,《神曲》依然陪伴着我。我知道,每一次打开它,我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我知道,这本书必将超越我的梦幻,超越我们的梦幻。

这是博尔赫斯说过的一段话,但我不知道他要超越的是什么?我掩卷沉思,抬头时,猛地听见了报时钟再次敲响,它颤动着慢慢敲了二十四响,已是深夜十二点了,小镇沉醉在它自已的热腾腾里。没有月亮,只有间或的霓虹灯一闪一闪的。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不经意地听见了一阵悠长的声音,那是一种划过深秋芦苇荡的一如长月清风,又像流水一样的声音:

呷儿――呷儿――呷儿――

这是大雁南飞的声音,是在深夜的天穹上,在厚重的云层下的飞翔。雁儿们排着“个”字队形,在黑暗的长空里飞行,一声接一声的“呷儿――呷儿――”在漆黑的夜晚回荡着空灵、空旷、悠长、深远和海阔天空的回声。沉重的夜幕和深秋的寒冷被大雁的唳叫延伸、渗漏,天体变得银白,晕染出灰色的柔光在天宇间熠熠生辉。

我被这样的滑翔拉动着,脑海的晶体析出了北方家园的湖泊,湖水漾溢着干净的苇根,几只黄色的小鸭子的倒影,在清亮的水波里摇摇摆摆。绿色的风广阔地摇摆起来,漫天漫海的苇叶像金属一样席卷出明净的天地,荒原里闪动着一片灰褐色的翅羽,这精灵般的翅羽磨擦出最为自然的声音,我被感动,但我不会奔跑,在这空灵的洁净的荒原里,只有天空的声音在传递,苍渺的水波和荒原都沉默着,是阒静无声的。

人们没有办法改变时间和季节的固有节奏,却有足够的本事新建出属于人类理想中的家园。但我在这里再次听见了大雁南飞的唳叫声:

呷儿――呷儿――

说木叶教学反思篇三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阐发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

二课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说木叶教学反思篇四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翩()

c、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特征: 树: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味:树:饱满

木:疏朗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说木叶教学反思篇五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学习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作为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主是围绕古诗中的“木叶”意象对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分析说理,所以我将认识“木”与“树”艺术形象的不同,理解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认识以小见大的好处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

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最终要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在:

1、快速阅读与精度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用学案辅助法、激趣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归纳比较法、探究讨论法、拓展延伸法等教法促进教学生成。

本文围绕“木叶”这一意象旁征博引,形象说理,学生学习时要充分接触文本,速读与精读结合,充分运用圈点勾画法、替换对比法、情境想象法理解诗歌语言的妙处,体会其暗示性特征。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计划一课时,运用电子白板作为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过程,又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学会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的过程,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课前预习布置学案,让学生课前读一遍课文,特别是细读4---6节,填比较表。(因为课文较长,又有很多引用诗词的注释,需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设计了学案的表格,同时也引向课堂鉴赏的重点部分。)

(二)激趣导入提问:读过课文,这篇文章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思考: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诗句,有何作用?介绍作者林庚先生是一位诗人。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之后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在古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和“建安风骨”。 (由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入手,由形式特点认识文化随笔的特点,顺便解题。“盛唐气象”、 “建安风骨”拉近了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三)研读探究

1、读最后一节,圈点关键词。(改变读文顺序,从最后一段入手,提炼文章观点,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2、小组合作,完善预习作业中的表格,比较归纳“木”与“树”艺术形象的差别。

3、通过与“落木”的比较完整理解“木叶”这一形象。

4、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认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对比归纳分析的能力)

(四)拓展练习思考诗句中不同的“水”的意象的暗示性,按照老师给的模式答题。这首诗是诗人在( )的场合下,通过( )这一意象( )的暗示性,表达了( )的感情。

(本单元课文独特之处在于学以致用,拓展设计是为了运用本课所学知识,仿照本文“咬文嚼字”的方法对诗歌同类现象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 像“木”“水”一样具有暗示性的形象在古代诗歌中不胜枚举,如月、松、菊、雁。希望同学们搜集梳理,更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理解诗歌,与诗人做心灵的沟通。

(六)作业布置完成学案中关于“水”的剩余的两道练习。(作业安排依然重在学以致用)

板书要将课堂内容简洁明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木———————————— 空阔舒朗

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 暗示性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树—————————————饱满绵密

说木叶教学反思篇六

全文共七段,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

第一至三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至六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七段是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字千里。

全文大量引用了我国古代诗歌中含有“木叶”“树叶”“落木”“木”等词语的诗句,并分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来说明道理。

比较的对象有:“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木”与“树”。

下面以“木”与“树”的比较作简要分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是说秋风—起,洞庭湖掀起波澜,树叶纷纷落下。袅袅:秋风摇木貌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临江王节士歌》)

节士:有节操的人。月浦:月光映照的水滨。

3.后皇嘉树,橘徕服今。(《橘颂》)

后皇:指天地。徕:来。全句大意是: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

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

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犹言山头。系游人滞留之地。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6.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今极浦。(《哀江南赋》)

涔阳近湘水,极浦:最远的水滨。全句大意是:辞别洞庭湖时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离开涔阳极远的水边,走上了出使西魏的征途。

7.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

全句大意是: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8.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饮马长城窟行》)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9.午阴嘉树清圆(《满庭芳》)

这句是说:正午的时候,太阳光下的树影,又清晰,又圆正。

10.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

妖,艳丽。闲:同“娴”,雅。歧路,岔路。冉冉:动貌。翩翩,动作轻盈的样子。

(一)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下列诗歌中“乌(鸦)”“昏鸦”“寒鸦”的形象特征。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严维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下列诗歌中“轻舟”“孤舟”“扁舟”的形象特征。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林庚(1910—),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至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今。其后出版的诗集有《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诗选》(1985)等,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以及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主要著作:《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国历代诗歌选》《天问论笺》《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

学生作文

高一(3)于宗明

《三国》、《红楼》皆万世作,传数代。览毕,得殊异者,思久,得曰:佳三国,而非红楼。

夫罗氏《三国》者,得王侯之霸,集众生之苦,雄文也。字内纷乱,法礼无纲,并起者实繁,而惟强者得焉。操谋远虑并诸侯,策开心胸而就大业,备施仁博而成大统。卧龙、凤雏济世之才,五虎上将旷世之勇,兼策谋之士无数。《三国》者,叙帝王之道,述天命之变也,天下事莫如此矣。

斯朱文,享盛誉,沐荣光。叙府庭以自嘲,列兴衰以铭器,感悲凉而自居。其文笔倾心者如此:四兴而并衰,语众而共哀,惊世以同省,奉上以盼明,此一者也。泪女玉郎,顺目顽虐,慈颜恶像;心之所欲,口之所言,行之所动,一屏一顿,一颦一笑,尽书之,收得百态,此二者也。墨润帛丝,淌而得之,心随文起,文落而心归,诗词文赋,妙笔涔涔,此三者也。以此三者世佳朱文,而吾复寻焉,无所得。

深宅内室,其可尽看天下之四时哉?金石鹤唳,青柳燕瞅,肃谷猿啸,北疆飘雪,南国飞花,西蜀雾江,天下之景尽收于《三国》也。夫一家之兴敝,怎可喻国之兴衰?寡寡四族,尽态民相,岂可比于天下力众?商贾之交,庭院之争,斤斤必较之事,岂可比于世雄之虞诈,高士之襟怀?府庭杂事,岂可比于大纛高牙?《三国》者书天下事也。奸佞之徒,岂可比于忠信之所为?妇人口牙舌辩,侍奴谄媚争宠,岂可同于战场之搏杀?虚妄之说,岂可比于千年之经史?独一夫之言,岂可比于三国文墨之诗赋?儒子佳人,岂可比于经纬之大贤?靡靡鸦音,岂可比于钟琴逐波,滔滔长吟? 《三国》者,记分合大事,书世间百态,收天下之文,奏中正之乐,《红楼》不可与其同也。

生乎忧患,人之慕将帅;生乎安逸,人之慕钱财。古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数证不鲜;益忧患促人奋进,安乐使人倦怠。观二文,《红楼》者,诉奢靡而亡国;《三国》者,曰将帅以兴邦。吾读《红楼》,忧人以叹惋,感怀于今;读《三国》,气振而神奋,展智宏图。明者,存于世,效英雄,思报国,故其名史垂育;智者,虽博学,叹世事,慕乡居,故其碌碌终生,虽智尤无,此闲人耳。

呜呼!夫朱文,荧荧之光,不可与日月争辉。吾观两文,惟《三国》是佳也。

说木叶教学反思篇七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见秋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唐。赵嘏《寒塘》

渔舟唱晚,响绝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今天我们在学习《说“木叶”》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说木叶教学反思篇八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就有树叶的闪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登高》这首诗的配乐朗读,声音是课件中最灵动的东西,一个优质课件必备的要素,课件没有声音,也就没有了生命。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从《登高》的朗读中感受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忧国伤时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和景仰,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倒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再加上,这节课有各省市教委的领导听课,一切学生还是在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些拘谨,对于一些问题,不敢拿出自己的见解与大家讨论。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说木叶教学反思篇九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这个导语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意象   艺术特征

木-------空阔 黄色        

树-------饱满 绿色

梅-------高洁 坚贞

柳-------柔美 依恋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暑假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敬老院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大全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新课程说课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小学听课评课制度心得体会(通用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

    2023年早安的文案治愈文案(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早安的文案治

    工程审计心得(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

    善待自己班会教案(优质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

    2023年高考的抖音文案(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

    说木叶教学设计两课时(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小学教师入职一年工作总结 中小学教师说课心得体会(大全6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

    部队不假外出检讨书(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

    2023年服务标兵评选材料 银行员工服务标兵事迹材料(优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