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植物角教学设计(汇总7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碧墨2023年植物角教学设计(汇总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植物角教学设计篇一

《植物的茎》教学反思今天在二班讲本课。虽然以前已经讲了多次。但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情况出现。在进行完本课的教学,我想我需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开始上课的过程中,复习的时间过长。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复习了光合作用。虽然学生可能对光合作用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但是比较严重的挤压这次上课的时间。毕竟40分钟的时间,还是比较的有限的。

2.整理上课秩序的时间较长。我发现本周以来,学生的上课的秩序不如以前,上课的做小动作的,不听课的较多。而我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泛泛的进行了教育,而没有指明到具体某个人。现在我想需要在秩序上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建立正常的奖惩制度。针对个人的错误,严肃的'进行批评和教育。

3.实验观察的时间较短,而且学生还没有进行记录。我想在下面的教学中,将实验观察时间,缩短,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养成良好的记录时间。还有就是没有更好的进行分工。我想这节课学生如果进行更好的分工,是否会更好呢。都观察进行记录,似乎效果更好的。

植物角教学设计篇二

《植物的叶》是主题单元“植物”中的第五课。教材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的生命轨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去进一步体会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课前,我布置每位学生捡两片落叶,每一组中的同学尽量捡不同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带来了,有些班级带的学生比较少,我就在课前请每个小组长在校园里捡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叶。总体观察情况良好,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我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将大小不同或颜色不同的同种叶片分到不同种类,大小和颜色确实属于分类的依据,但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片也会存在差异,不能光凭这两点来判断他们是否属于同种植物,要多维度的判断,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

对于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叶片、叶柄。我没有重点强调了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这是教学上的一个失误。导致关于叶脉,学生竟然把它归入到叶的结构中去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用手掌比喻树叶,把小臂当作叶柄,手掌就可以是叶片,手掌上的纹路就是叶子的叶脉。)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纹路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部位,而是属于手掌皮肤的一个部分。

让学生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如果我能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得出左边的就是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植物角教学设计篇三

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类型,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又是不具体,甚至是错误的,本课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虽然学生有了一些经验,但却不够深入。对于这样的课型,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是激不起学习的兴趣的,自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那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就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个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通过对原有知识的简单总结,提出了新的问题:水分和养料是如何到达需要的部位的?学生只要了解了植物身体的结构,就会很自然想到植物的茎。从而确认了植物茎的运输作用,为本节课的研究确定了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如何研究?对于茎的内部构造进行大胆猜想,在进行实验观察,丰富学生经验。

在学生通过环割现象分析出茎的表皮有运输养料的作用。其实也是应用探究运输水分的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经验。

从本节课授课过程看,学生始终有研究的愿望,探究的兴趣浓厚,课堂讨论相当热烈。教师要实现对课堂的准确掌控,教师有效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课堂中呈现的学生已有经验不足,教师应该在课前多做些交流,巩固已有经验。另外,课堂上学生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存在困难,也反映出课堂问题设计的不够合理,总之,本节课还需要再用心雕琢。

植物角教学设计篇四

都说教师是园丁,那么教育就好像种植,当园丁面对不熟悉的植株时,总是要先了解这种植物的习性和特征,而不是随自己意愿去栽种。当王老师面对几乎不曾接触过的一年级的学生时,她没有急于灌输,而是耐心细致地去了解他们,基于对一年级学生的充分准确的认识,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这样的“栽培计划”——《植物的茎》一课。

一、打顶——合理设定目标,让思维开枝散叶

通过课前调查和几次磨课的经历,王老师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已经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一棵树有树干、树枝、叶子,部分学生知道还有根、果实等;通过引导,孩子们能很快识别并掌握物体的特点。对于他们而言,在科学课堂上能做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科学思维便是:观察——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王老师将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定为观察植物的茎,且只重点引导孩子学会“看”这种观察方法,从而来认识植物的茎。这对于他们来说,刚好就是那个踮起脚尖就能摘到的“苹果”,不高也不低。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一年级学生应该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他们能在观察中掌握物体的特征,却不容易抽象出规律。王老师并没有勉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课堂上提供的这几种植物的茎,就能总结归纳出所有茎的特点,而只是能描述出自己组观察的这种植物的茎的特点。王老师舍去了“茎的作用”、“茎的类型”等这些对于一年级学生显得高不可攀的知识内容,而将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学习观察方法、观察植物的茎、知识应用——画出几种常见植物的茎、拓展——寻找生活中其他植物的茎)都专注于“认识植物的茎的特点”这一核心目标。

本课的目标设定恰恰符合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个点上的思维发展更深入饱满,也使得这节课显得特别地纯粹而专一。

二、修剪——适当进行引导,使表达花繁叶茂

既然这节课要以观察为主,而运用看这种观察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不仅要学会有意识地运用“看”这种感官,还要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一年级学生乐于跟他人交流,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连什么是“观察”都还不知道,更何况让他们去描述。他们在语言表述时,往往不全面、顺序颠倒、用词不当等,而让他们进行文字记录,那更是错漏百出。针对学生在表达上的困难,本课中,王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恰到好处。

首先,王老师利用一个普通的苹果来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巧妙地进行了引导,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看”到的通过语言描述出来。他们知道了能够通过颜色、形状、大小、上面有什么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当有学生说到“它很好吃、很甜”的时候,王老师的一句追问“这是你“看”到的吗?”,既让学生集中在“看”上,又向学生渗透实证意识,区分开“想象、经验”和“实际观察”是两回事。

再者,王老师为他们设计的记录单大大降低了他们记录的难度。记录单既为他们记录的重点内容留白,也为他们提供了汇报时的表达格式。王老师还细心地提醒小朋友: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不知道如何表达也可以用“画”的方法。

王老师通过导入和记录单的设计为学生搭桥铺路,减轻了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负担,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画图等方式更顺畅、更完整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三、施肥——善用教学评价促发展健康茁壮

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进行和学生发展。一年级的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希望被重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好教学评价,那么学生便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本节课中,我们可以发现王老师灵活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

1.口头表扬。如:“观察得非常仔细!”——指向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学开展,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表扬第七组,一直安静地坐着听”——使表扬的对象成为榜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画星星。一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占有欲和竞争意识,在黑板上给表现好的小组画星星,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自己组和别的组的差距,从而达到组内相互配合,组间相互督促的效果。

3.成果展示。在汇报环节,老师将小组的记录单通过实物投影展现给大家,邀请小组“所有”组员上台汇报,并向下面的学生提问,“对于他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在知识应用环节,老师将“所有”小组画好的结果都展现在白板上,“看一看,你们组和别的组一样吗?”。一年级的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占有欲,王老师的这些举措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公平的表现机会,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向他人学习,教师也能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通过王老师这个辛勤的园丁悉心的照料,这些一年级的小花小草们真的成长了不少,并且他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王老师唯一缺少的便是一个漂亮的“花盆”——童趣,例如对记录单加以装饰和赋予色彩;用摘一摘、贴一贴的方式进行记录,便能使这节课更加出彩。

一枝独高,只能阻碍旁枝的生长,如同对学生过高的定位,只能让个别学生摘到果实,其他学生只能望尘莫及,而正确地认识学生,以学定教,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知识的阳光和雨露的沐浴!摘去高枝,让科学教育的枝叶更加茂盛!

植物角教学设计篇五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前,我为每小组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观察和讨论。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

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见此我引导大家多角度去观察叶,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树叶的印象。同时,通过对不同种树叶的观察,得出植物的叶在结构上面的共同特点:植物的叶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叶片上面有叶脉。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最终枯黄死去,完成它的生命周期。

植物角教学设计篇六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设计、想象太空里的植物,使学生们认识和创作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2、初步掌握简单的设计常识和方法,培养艺术想象力,鉴赏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形象设计、情趣构思以及对绘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2、新授:

(1)创设情境:人类早就在三十多年以前就登上了太空,试图在太空里寻找除地球以外的植物,可是至今还没有发现,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到太空去寻找太空里的植物。

板书课题:太空里的植物

(2)联想:学生自由发言描绘自己想象的太空里的植物的样子。

1、要求:每人任意选择一种或数种太空里的植物,观察、想象,作一幅想象画,注意形象的设计和颜色的选择搭配。

2、工具、材料:可以运用你现有的各种作画工具、材料。如油画棒、水粉画颜料、水彩笔、铅画纸、水彩画纸、橡皮泥等。

1、一年级学生比较不稳,加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有很多漏洞。

2、这节课课堂有点乱,导致一些教学环节临时改变了不少。

3、学生的创作激情调动的还不是很成功。

4、以后应该多让学生自己评画,还要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绘画语言。让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样的画室漂亮的画。

植物角教学设计篇七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前,我安排每位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从整体来看,同学完成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按要求带来了,只是有个别学生带的比较少。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见此我引导大家多角度去观察叶,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树叶的印象。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在最后的活动环节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制好的树叶标本。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安排活动:同学们用树叶做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但也有部分同学看着树叶无从入手,不知道该做什么为好……。尽管如此,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一个属于自己团队的小作品,同学们倍加兴奋,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运用了一节课进行教学,虽然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讲解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即叶片、叶柄时,没有强调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对于这些细节方面我的讲解是不够的,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