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薇儿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一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6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学生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最后回归生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知识也会学得扎实,用得熟练,提高生活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二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在听课老师和教学行家的指点下,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四

成功之处:

由于小学生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上课伊始,我尽可能的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告诉学生学校的四个方向后,让学生说说学校的八个方向都有什么?学生说得很好。

不足之处:

我告诉学生一般方位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知道其中的一个方向,让学生判断其他几个方向时,同学们往往把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混淆,这是我倍感困惑,本来认为很简单的问题,没想到会出现如此效果。

学生认知能力、知识层次差异很大,学习兴趣本来就不浓,如果课堂教学思路模糊、知识点含混,必然会使学生学习兴趣索然,出现学风不振的局面。

再教设想:

通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使我深深的领悟到:学生学不会,必然有阻挡其认知的羁绊,所以我们要在恰当的位置,为他们铺设台阶。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五

我在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示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在教学中,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念后、再通过称称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在教学中,集体观察了各种学生带来的秤和配套的教学图片,目的在于,突破难点,加深印象。观察商店物品的重量,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重量的知识。介绍各种称的`名称及称量规则;演示称2千克、3千克、4千克等物体的重量。

1、由于学校没有各种秤的教学用具,至使好多称物品的环节不能按计划进行。

2、教材有配套的光盘可以帮助我们教师突破难点和使一些过程动画化。但学校的电脑又坏了,预先设计的一些播放环节没有能实施,只能改为看书。

发现问题:学生把生活中的市斤和千克混淆,今后设计教案要加进区别和联系。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六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七

“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图钉、大米、黄豆、橡皮、食盐、牛奶、苹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9种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种以上。通过一次性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再逐一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后再计算比较,找到误差等活动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1角的硬币、5角的硬币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物品名称物品重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

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板书:1克)

(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包重量数量

100克袋

200克袋

500克袋

800克袋

总重量克

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

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三、在生活中实践

师: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00克。

师: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500克。

师: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千克。

师: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四、应用拓展

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

动画: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过程性目标。在练习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练习课

教学内容:p18p1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学过程: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6000克8千克9000克

(2)4吨7千克3900千克4200千克

2.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76米,她每天上学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3.一只羊重50千克,一头骆驼重450千克,那么8头羊和一头骆驼哪个重?重多少?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九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记录5个物体和它的质量。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

本节课的一开始,学生先汇报自己搜集的知识,列举物品的重量,同时说说自己“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个2分或1角的硬币,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出示学生调查收集的用克作单位的物品,体会100克、500克的重量,再用手掂一掂数学课本,估计一下它的重量,出示大约是170克。

学生每人带了一包500克的食盐,我问: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们马上将两包盐放在了一起,掂一掂,体会1000克有多重,接着我板书1000克=1千克。问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课前学生已经记录下自己的体重,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30千克左右的重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包括填合适的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判断对错以及读小明给姥姥的一封信找错误等等,学生兴趣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篇十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