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学自查表教学反思 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文轩2023年教学自查表教学反思 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自查表教学反思篇一

引导学生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这是我这节课设计的宗旨。

鲁迅的文章历来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鲁迅的文章时,我们往往是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切入,来安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而《鲁迅自传》又是鲁迅自己介绍生平和思想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因而教师更容易从鲁迅人格入手,增加背景介绍,使学生重点了解鲁迅的经历和思想。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首先是一篇自传,鲁迅首先是一个文学家。鲁迅的人生经历、转折固然重要,思想固然深刻,但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主要不是了解鲁迅的深刻,也不是去了解鲁迅的转变过程,而是要突出这篇文章的传体特征(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自传,从教材的使用来看,把《鲁迅自转》作为自传的范本来学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看鲁迅的经历和思想是如何被叙述、如何被表达的。换句话说,自传的特点和鲁迅思想的深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独特的地方,也是鲁迅文章作为教材的主要价值之一。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试图以经历为主线,以语言为入手,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也就是从这点来体现“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鲁迅”。

突出传体特征,那么鲁迅的形象是不是不重要了呢?不是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历和传记特点的时候,带出对鲁迅思想的思考。如我在分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作者的经历,有详略之分吗?那为什么有些要想写有些要略写?”这个提问自然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弃医从文是祥写,为什么要祥写呢?因为这是鲁迅最重要的转折点,从而引出弃医从文的原因和鲁迅的为人,这样就可以结合附文《呐喊自序》来分析。鲁迅的形象初步得到体现。同时在分析时,又扣住了自传的一个特点“详略得当(重在祥写表达自己思想的内容)”。另外在分析语言时也是一样,既要抓住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又要突出本文语言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这样自传的简洁特征和鲁迅的思想也就都得到了体现。同时我还把本文的语言和七年级上的《风筝》一课的语言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明白鲁迅作品语言更多的是“形象化的表达”,但这篇是自传,所以,鲁迅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选择了凝练简洁,这是为了做到言简意赅的需要。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落实在了自传的特征上面。

当然,这样的设计都是老师的预设教学,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一个好的课堂,还应有自然生成的东西。为此,我主要在分析语言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由的发现和表达,而老师不过多的干涉,尤其不强加给他们教参上的东西,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是什么样的水平。显然,这样的教学,鲁迅的思想不是很突出,这是这堂课设计的一个局限,而课堂生成的东西也不够深刻。但我想,随着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鲁迅的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是可以更深刻了解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

总的来讲,学生能够接受我这样的设计,和老师的配合相当好,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也基本了解到了自传的写法特点,可以说是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但是因为公开课的原因,我试图上一个完整的课,我对学生的讨论时间进行了限制。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成性课堂的规律的,也是得整堂课内容过多,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有些啰嗦,占用了不少时间,使得学生的参与时间大大减少了,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从《鲁迅自传》的文章特点和教学设计容量来讲,应该有两课时。这是我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请大家多多指正。

教学自查表教学反思篇二

此课之前学生对地球自转这种现象已经了解了(包括对哥白尼学说和其他天体运动知识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其实是肤浅的,也是跳跃式的。学生们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究,只是一个直观的结果。这部分内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实验演示给出了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比较全面的向学生介绍了傅科当时研究的经历,利用沙子演示摆偏转的轨迹,得到摆摆动时方向发生了明显偏转的结论。另外,我还简单用受力分析示意图介绍了傅科装置的特点和其摆动时受到的几个力,只要学生在五上小车运动单元基础打的好,对于受力分析也是能够理解的。

通过让学生了解更多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比如说在宇宙或者卫星上观察地球的.图片等,此时让学生回顾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学生们可以轻松的去掉不正确的假设,而只保留两个假设。此时,我仍旧没有与学生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心中仍旧充满着疑问有利用他们致始致终保持这种状态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时要求学生搜集信息,掌握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信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教学自查表教学反思篇三

于语文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

为什么学生怕读鲁迅的文章?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课文,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着作的读者却越来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课文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来,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不要“政治”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远去了的不一定就是陌生的。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斗士,是革命的旗手,是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政治化概念化的先生,只剩下一张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于是,我们无论是教鲁迅的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都是循着这一概念,语文教育成了政治的宣传员,至少是一种政治暗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正如周海婴所说,这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

我们且不说文学作品的对人文价值,但这种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而失去了人文的本义的做法,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失去了真实,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作品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不要“甚解”的鲁迅

鲁迅是深刻的,但深刻的鲁迅并不是不可认知的。

鲁迅的作品,篇篇是精品,字字乃珠玑,其思想的深刻是勿庸置疑的。鲁迅的作品难读,不只是学生感到难读,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就是我这样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文教师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杂文,小说散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

其实读不懂鲁迅是正常的事,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不一样了,连语言的表述风格都变了。我无法认同鲁迅先生的文章“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的说法,难读与超出认知范围至少不完全等同。

对于鲁迅作品中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必心急,可以让学生可以慢慢消化,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们不要总是强调鲁迅的深刻,学生无法认识到这深刻,于是启发启发再启发,启而不发,就只能灌输,结果还是概念,对鲁迅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现今个性独立的学生们来说反而会令其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陈丹青语说:如果我们从鲁迅那一张张目光犀利,很个性化中国化的照片中,能够解读到“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鲁迅,那时,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仅愿意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徘徊,也喜欢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

教学自查表教学反思篇四

于语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言,二怕写作,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实在可怕。

为什么学生怕读鲁迅的?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着作的读者却越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不要“政治”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远去了的不一定就是陌生的。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斗士,是革命的旗手,是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政治化概念化的先生,只剩下一张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于是,我们无论是教鲁迅的小说,散,还是杂,都是循着这一概念,语教育成了政治的宣传员,至少是一种政治暗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正如周海婴所说,这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

我们且不说学作品的对人价值,但这种把人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而失去了人的本义的做法,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失去了真实,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作品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不要“甚解”的鲁迅

鲁迅是深刻的,但深刻的鲁迅并不是不可认知的。

鲁迅的作品,篇篇是精品,字字乃珠玑,其思想的深刻是勿庸置疑的。鲁迅的作品难读,不只是学生感到难读,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就是我这样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教师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杂,小说散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

其实读不懂鲁迅是正常的事,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不一样了,连语言的表述风格都变了。我无法认同鲁迅先生的“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的说法,难读与超出认知范围至少不完全等同。

对于鲁迅作品中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必心急,可以让学生可以慢慢消化,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们不要总是强调鲁迅的深刻,学生无法认识到这深刻,于是启发启发再启发,启而不发,就只能灌输,结果还是概念,对鲁迅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现今个性独立的学生们说反而会令其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教学自查表教学反思篇五

篇一: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这是我这节课设计的宗旨。

鲁迅的文章历来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鲁迅的文章时,我们往往是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切入,来安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而《鲁迅自传》又是鲁迅自己介绍生平和思想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因而教师更容易从鲁迅人格入手,增加背景介绍,使学生重点了解鲁迅的经历和思想。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首先是一篇自传,鲁迅首先是一个文学家。鲁迅的人生经历、转折固然重要,思想固然深刻,但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主要不是了解鲁迅的深刻,也不是去了解鲁迅的转变过程,而是要突出这篇文章的传体特征(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自传,从教材的使用来看,把《鲁迅自转》作为自传的范本来学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看鲁迅的经历和思想是如何被叙述、如何被表达的。换句话说,自传的特点和鲁迅思想的深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独特的地方,也是鲁迅文章作为教材的主要价值之一。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试图以经历为主线,以语言为入手,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也就是从这点来体现“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鲁迅”。

突出传体特征,那么鲁迅的形象是不是不重要了呢?不是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历和传记特点的时候,带出对鲁迅思想的思考。如我在分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作者的经历,有详略之分吗?那为什么有些要想写有些要略写?”这个提问自然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弃医从文是祥写,为什么要祥写呢?因为这是鲁迅最重要的转折点,从而引出弃医从文的原因和鲁迅的为人,这样就可以结合附文《呐喊自序》来分析。鲁迅的形象初步得到体现。同时在分析时,又扣住了自传的一个特点“详略得当(重在祥写表达自己思想的内容)”。另外在分析语言时也是一样,既要抓住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又要突出本文语言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这样自传的简洁特征和鲁迅的思想也就都得到了体现。同时我还把本文的语言和七年级上的《风筝》一课的语言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明白鲁迅作品语言更多的是“形象化的表达”,但这篇是自传,所以,鲁迅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选择了凝练简洁,这是为了做到言简意赅的需要。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落实在了自传的特征上面。

当然,这样的设计都是老师的预设教学,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一个好的课堂,还应有自然生成的东西。为此,我主要在分析语言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由的发现和表达,而老师不过多的干涉,尤其不强加给他们教参上的东西,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是什么样的水平。显然,这样的教学,鲁迅的思想不是很突出,这是这堂课设计的一个局限,而课堂生成的东西也不够深刻。但我想,随着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鲁迅的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是可以更深刻了解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

总的来讲,学生能够接受我这样的设计,和老师的配合相当好,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也基本了解到了自传的写法特点,可以说是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但是因为公开课的原因,我试图上一个完整的课,我对学生的讨论时间进行了限制。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成性课堂的规律的,也是得整堂课内容过多,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有些嗦,占用了不少时间,使得学生的参与时间大大减少了,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从《鲁迅自转》的文章特点和教学设计容量来讲,应该有两课时。这是我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请大家多多指正。

篇二: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于语文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

为什么学生怕读鲁迅的文章?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课文,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着作的读者却越来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课文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来,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不要“政治”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远去了的不一定就是陌生的。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斗士,是革命的旗手,是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政治化概念化的先生,只剩下一张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于是,我们无论是教鲁迅的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都是循着这一概念,语文教育成了政治的宣传员,至少是一种政治暗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正如周海婴所说,这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

我们且不说文学作品的对人文价值,但这种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而失去了人文的本义的做法,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失去了真实,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作品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不要“甚解”的鲁迅

鲁迅是深刻的,但深刻的鲁迅并不是不可认知的。

鲁迅的作品,篇篇是精品,字字乃珠玑,其思想的深刻是勿庸置疑的。鲁迅的作品难读,不只是学生感到难读,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就是我这样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文教师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杂文,小说散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

其实读不懂鲁迅是正常的事,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不一样了,连语言的表述风格都变了。我无法认同鲁迅先生的文章“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的说法,难读与超出认知范围至少不完全等同。

对于鲁迅作品中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必心急,可以让学生可以慢慢消化,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们不要总是强调鲁迅的深刻,学生无法认识到这深刻,于是启发启发再启发,启而不发,就只能灌输,结果还是概念,对鲁迅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现今个性独立的学生们来说反而会令其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陈丹青语说:如果我们从鲁迅那一张张目光犀利,很个性化中国化的照片中,能够解读到“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鲁迅,那时,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仅愿意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徘徊,也喜欢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