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GZ才子最新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反思(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节课。如果依照课本的编排,应该是以中国画的方式表现有特点的人脸。在去年的六年级教学中,我基本是按照这一思路完成了教学,但是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具体表现在:

1、学生对于人物脸型,五官的特点,人物表情没有充分的理解。

2、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学生短时间内也很难掌握,表现起来有困难。

3、学生对于“有特点的人脸”需要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知。

基于以上原因,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扩充教材中原本没有涉及到的一部分内容:例如脸的基本型,三庭五眼,人物表情,以及人物画法的多样化。选择适合学生表现的技法开展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定一条主线,即“脸型——五官——表情”。让学生认识到这三者的重要性,联系性。要画出有特点的人脸,必须以这条线为创作主线索。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让学生进一步挖掘,一个人的内在状态,如个性,学识,修养,气质等方面的信息,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是眼睛表现出来。

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能量是巨大的。学生去主动探索,观察,体验,学习效果较好。正如新课标中所言: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学生绘画技巧的辅导可能不足,今后还需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指导。

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反思篇二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部编教材第六单元“多彩童年”中的单元习作,习作的要求就“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它的特点”。怎样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在课堂上我也抓住了这个重点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习作。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练习写人物并写出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在备课时就依托教材的编排设计,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课上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上课,我就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让学生了解人物特点,并知道用一件事把特点说清楚。然后走入教材,出示教材中的词语,依托特点,找人物,说事例,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但对于学困生有难度,我就以泡泡做提示,引导学生去说,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习作的定位:写出人物突出的特点,但不要求写具体。我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也都紧紧的围绕着此重点。如:学生能写出人物特点,并用一两件事来叙述这个特点,学生对于这些事写得不够具体,但只要围绕这个特点来写就可以。这些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课标要求,同时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新课程标准提出习作要先写后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在给出特点后,我让学生自己写,自己评价得星,然后根据学生写的习作内容再去指导,再去修改。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学生对习作不再畏惧,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教学中,我多次的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如与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通过在小组中交流,更深一步地认识到如何写好人物的突出特点。所有的理论终归来自实践,我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给出了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并且对写得好的孩子的习作进行了点评,真正做到了讲练结合,很好地呈现在本次习作课上。

总之,习作课就是教给学生习作方法,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养成会写、会改的好习惯,永不再为习作发愁。

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反思篇三

第六单元习作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写出身边人的特点。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练习写人物并要写出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的编排设计,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突破。

本单元的习作难点:

教学之初,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提供的9个词语,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发现每个词语都表现了人物的一个特点,有的是表现人物的品质,如“热心肠、智多星、小问号”;有的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乐天派、幽默王子”;有的则是表现人物的兴趣爱好,如“昆虫述、小书虫、故事大王、运动健将”等。再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让他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人。为了拓展选材范围,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还想到了哪些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如“飞毛腿”指的是跑得特别快的人。“神算子”则专指预言过的事情发生了,说话很准的人。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有特点的人,并注意引导学生多从正面发现人物的特点。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想写从电视或书本上了解到的人物,例如:钟南山。这显然不是“身边”的人,但是我也不没有急于否定。告诉学生一定要真的了解这个人,并能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就行,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需要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另外,三年级的小学生是非观念不强,有的学生选择“爱唠叨、烦人”等不良行为特点来写,在选材时虽然加以引导,但是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时改正。

教材中两个泡泡,指出了习作的两个思路。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然后交流讨论,两个泡泡有什么不同,及时总结:第一个泡泡告诉我们可以写一件具体的事例,通过这个事例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比如,“提起小书虫”,我可要推荐我的好朋友一李想了。记得有一次大课间,大家都跑出去完了,只有他没有动,捧着一本……”;第二个泡泡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人物一系列的日常表现来体现这个人的特点。比如,“乐乐的确是个名副其实的“乐天派”,成天笑呵呵的,似乎什么事情都难不倒她。别人把她心爱的笔并坏了,她不生气;刚到游乐场就下雨了,她也不难过。…”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开拓学生习作的思路。

习作完成后,引导学生尝试给自己的习作取一个合适的题目。从示例中发现,给习作取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比如,要在题目中体现写的是谁;要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

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反思篇四

感知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盲童失去视觉,就主要依靠其他感觉来认知世界了。

盲童对世界的感知,是以手的触觉为主,充分利用听觉、嗅觉、动觉等,与正常儿童以视觉为主的感知方式相比,有很大局限性。

首先,盲童的感知觉常常缺乏主动性,因为他看不见,所以不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意识不到事物的改变或新事物的出现,当然就无意主动感知。比如说家里新买来了一台电视机,健全孩子一下就能看到,就会围上去,非常兴奋、主动的看、摸,而盲童呢,你要是不告诉他,他就不知道家里新出现了一台电视机,自然想不到去摸它。因此对于盲童,要经常提示他们并把他们带到要感知的事物面前,他们才能有机会感知。盲童入学后,对学校的布局、教室的结构、学习用具,都需要在教师或同学的带领帮助下通过手摸、脚量来了解。

其次,触觉必须直接接触事物才能感知,因此盲童对有些物体的直接感知就很困难。较大的,象教室、操场,就无法用手直接摸出形状、大小,必须在其中走几遍并借助想象才有可能大致了解。较小或者结构过于精细的,如蚂蚁、蚊子等等,必须借助放大的模型并想象比例大小才能知道是什么样子的。远距离的,如天空中的云块、日月星辰等,也要通过想象、类比。物体运动事的形象,如奔驰的骏马,只有结合对马的静态的感知与骑在马上奔跑时的感受,才能想象得出来。至于象明暗、色彩等只能靠视觉感知的形象,盲童更是只能间接的类比、想象。

第三,用触觉感知一个完全而较大的物体时,往往需要一部分一部分相继的观察,然后再通过记忆、联想综合起来,不能象视觉那样一目了然。因此,盲童感知事物比较慢,与普通儿童相比,要多花时间,需要老师有耐心。也正因为触觉的感知是各部分的累加,如感知不周到,容易产生片面性——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要经常提示、引导盲童有意识的重视物体的整体性,以避免“盲人摸象”那样的错误。

接触过盲人的可能会注意到,他们的听觉很灵敏,能注意到常人觉察不到的细微声音,比如能分辨出人的脚步声的不同。有人以为,盲人的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其实不然,这种超常的听力是盲人在后天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触觉也是如此,盲童并非一下就能辨别盲字点符,而是通过触摸训练的实践才达到的。

人的各种器官技能都按照“用尽废退”的规律在发展,盲童的各种感觉能力通过生活学习的各种实践可以得到提高,以补偿视觉的缺失——这种感觉补偿作用的形成反过来对于盲童的生活、学习又起到很大作用。由于这种补偿不是天生的,所以必须经过后天训练。盲童入学前,在家里可能也通过自发的、没有计划的练习而获得了一定的感觉补偿能力。入学后,教师要尽量指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以提高其补偿能力。

先来看听觉。听觉对盲童十分重要。首先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器官,是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通道。盲童失去视觉,自然更多的依赖听觉。其次,盲童的听觉在学习中发挥重大作用。盲童听老师讲课、听别人朗读教材或课外读物,听录音教材或广播都离不开听觉。盲童通过听读,可以获得比摸读更多的知识。

盲童听觉训练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游戏、教学、生活中,教师或家长都可以有目的的开展一些听觉训练。如听声音捉迷藏的游戏,可以让健全儿童蒙上眼,和盲童一块玩儿;辨别各种实物被敲击或落地时的声音;听声音寻找物体的游戏;分组秘密传递口令;打电话游戏等。

再来看触觉。触觉与视觉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但在感觉效果上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如触觉也能辨别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形状等。触觉的训练可分为五个阶段:

1、辨别材料的质地、软硬、光滑度、温度等。

2、辨别物体的基本结构、形状、轮廓、大小等。

3、通过拆、装的操作,认识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促进形成空间概念。

4、从辨别立体图形过渡到平面凹凸图形。

5、能够辨别盲文字母、单词、句子。训练时,也可采用各种游戏,如各种质地的布料、织物的配对,平面几何图形配对,螺丝螺母配对,各种各样的种子分类,穿针孔的比赛等等。

除以上两种重要的感觉,象嗅觉、味觉、动觉等对对盲童认识事物、定向行走也有很大帮助,也应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训练这些感觉。比如通过气味辨别各种食品、花草树木的种类,通过气味的不同确定厕所、牲口圈等的位置。

不少盲人在定向行走中,当遇到障碍物如墙壁、大树干时,常常能事先回避,以免受到伤害。对此,有人曾经以为这是盲人的一种特殊感觉,例如认为是第六感觉、颜面视力、压觉、温度觉等。后来通过实验研究,才弄清楚这种能力主要是听觉在起作用,有点类似蝙蝠利用超声波的反射避开障碍物。实际上,常人也有这种感觉能力,不过因视觉健全,听觉的这种作用被忽略了;而盲人在大量的行走实践中,就学会了充分利用这种能力——那些缺乏行走实践的人同正常人一样也不能利用这种感觉。不过,盲人依靠这种障碍感觉,并不能行走自如。这是因为,环境中的嘈杂声,如交通、说话、风声雨声等,可能会干扰听觉,导致无法利用听觉。另外,障碍感觉的产生需要盲童走路比较慢,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所以盲童要安全有效的行走,主要不应依靠障碍感觉,而应借助辅助手段,依靠各种感官。

空间知觉是对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的知觉,比较复杂。它的形成与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都有联系,其中以视觉最为重要,因此盲童的空间知觉比较困难。听觉虽然能为方向和距离提供信息,但往往不十分准确。触觉对于距离、大小知觉的形成,局限性也很明显。例如,有的盲童大小知觉很差,把世界说成几个学校大,有的距离知觉差,冒失的从而层楼跳到地面,等等。但是,通过训练,盲童仍有可能形成较准确的空间知觉,如通过脚步声、掌声的回响来判断距离、障碍物、房间的大小等等。

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反思篇五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前者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声音、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后者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盲童虽然没有或缺乏视觉形象的想象,但在触觉、听觉等形象的基础上,也能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盲童能根据课文、老师的语言描述,再造课文的意境或人物形象,也能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某种境界。创造想象的成功例子也有很多,象法国盲人布莱尔创造盲文,俄罗斯盲人埃罗先科写出许多美丽的、充满丰富想象的童话,等等。

但是,不能否认,盲童的想象是有缺陷的。由于许多想象要以视觉形象想做基础,盲童形成再造想象比较困难,如难以想象出彩虹、闪电到底是什么样子。盲童的想象有时还带有个人的愿望和情绪色彩,甚至歪曲,例如把说话语气比较强硬的、要求严格的老师想象的面目可憎。教师应当理解他们想象的缺陷,注意帮助他们丰富积累各种形象,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其想象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