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格式教学反思(汇总7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梦幻泡书信格式教学反思(汇总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信格式教学反思篇一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评改,是评改写学生学会的一项本领的习作,《第四单元习作---我学会了×××》教学反思。习作评改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互批互改的能力,在评改尝试中,促进学生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互评、分析和习作的能力。针对这节课,我制定的目标是: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佳作,培养学生倾听和发现美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会修改习作,训练学生互批互改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评改尝试中,促进学生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习作评改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掌握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和习作评改标准较合理地评改习作。难点是:掌握评改习作的方法,用欣赏的眼光评同伴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习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需要的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体发展。无论是学生自评、互评,还是教师或是家长评价,都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作文的优劣,而是为了激励每个学生不断写出更好的作文,促进学生在写作能力上有可持续性发展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潜能。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结合本次习作评改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培养学生倾听和发现美的能力,共同提高分析、评价、习作的能力。

学生获得习作上的进步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在设计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评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习作评改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作用。

书信格式教学反思篇二

一节习作讲评课的目的,是着眼于本次习作的优化,还是着眼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我认为:这两种思路都存在着合理性。但是,讲评课上绝不能只是将学生的作文讲一讲,评一评、改一改;更在于,批改时,发现学生作文表达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个别至全体;或发现学生表达上存在的一个普遍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缺点而练成优点。这种训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有心理认同感,十分有效。这种训练,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在本次习作讲评的课上,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佳作要欣赏,要赞美,要让学生感受到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这一步设计,诱发了学生的挑剔与羡慕心态,又让所有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了一次审视与二次构思,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讲评的主人。

我在第一次批改时,一定会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找出一堆来,但一堂课,只解决一两种较为典型的,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句不通,而且你这一次帮他修改好了,下一次他又会写出一堆的病句。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地使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一次学会修改一两种病句,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越来越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两极分化缩小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

“责令探索,彼必将用心而得之矣”,作文讲评要把多数学生作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概括进去,触及学生的写作得失,引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勃勃活力。

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学生此次习作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涉及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就一笔划过。而语言是心灵的“门户”,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具体了,人物的神态、动作才描画得出来。因此,本节课的方法引路我就落在了“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对话写具体”上。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语言描写的重要性,通过课堂练笔掌握方法,如此训练,扎实、有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欣赏古今中外关于助人为乐的名言的环节。

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当然,“失”总是与“得”相随。由于课前没有调动好学生的兴趣,他们发言不够积极,使得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同时,由于我想展示一堂常态的课,所以语言比较随意,追问不够有层次。

作文讲评课怎么上,我也在探索。希望我的课例能起一个桥梁作用,欢迎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书信格式教学反思篇三

本次习作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文字说明,指出,如果心里有话想对别人说而又不便当面说时,可以用笔写下来进行书面交流。

第二部分是例文《请您原谅我》.例文开头点明这件事一直"埋藏在心底",恳切地告诉老师这件事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得很具体,真切地反映了小作者当时的内心活动.文章情真意切,语言得体,是学习如何向别人倾述,表达内心情感的好例文.

第三部分是作业: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想对别人说的心里话,习作的内容按各自的表达需要,可以传达问候,可以表示歉意,可以诉说委屈,可以请求谅解,也可以提出建议,语言要精当,情感要真实.

本次习作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向别人倾述,鼓励学生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感受通过以第一人称交流的形式与他人沟通,传递情感.下面简单总结一下本次习作指导的一些感受:

一,以情调动情,用情贯穿过程:

本次作文指导,我从最能拨动学生情感的事例入手,择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小磨檫导入.,所读的表达歉意的话,既是下水文,,能在学生心中引起波澜,诱发他们的情感.。研读例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请老师原谅的真情,让学生明白,只有真心实意地请求别人原谅,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谅解,正是因为我以老师的情调动学生的情,,情贯穿整个作文指导过程,学生“想写”的愿望不断在心灵深处升腾,从而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

二,用好例文,在例文中学写法.

针对例文,设计了四个思考题,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第二个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够体会作者的感受”,引导学生得出:请求别人的原谅,,写清这件事,还要写清自己的感受,事情的发展与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白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明白这篇习作如何去写.为下面如何去写心里话作好铺垫。

三,帮助拓展,关注表达生活.

新课标关于作文提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在指导写作时,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我告诉学生,你可以向亲人、老师、朋友、甚至是一面之缘、只知其名的人说心里话,可以表达歉意,请求原谅,述说委屈,也可以传达问候,、提出建议,、表达敬意等.。这样一学生思路大开,倾述起来就有话可写。

书信格式教学反思篇四

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结合本班实际对学生也进行了本次作文的训练。对本次作文教学也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1、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本次作文就是让学生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这就是要求学生能注意留心观察生活,注意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作为三年级的起步作文就应该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兴趣是最强的推动力。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难点。学生写作文难、难写作文已是普遍的现象。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文,爱上写作文应该是老师贯穿作文教学始终的研究课题。但是,应试时,作文的写作往往会有字数等的要求,因此作文教学也会难免此俗套。我想:这也是与让学生我手写我心相矛盾之处吧!

3、审题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本次作文要求里强调写熟悉的人的一件值得写的事。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明确写作范围是熟悉的人,写的事是一件值得写的事。如果审题不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审题的教学应是一大重点。

助人为乐。因此,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很重要。学生在写作时,所用的语言比较枯燥,语言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在语言技巧的训练上应该加强。

5、范文的合理适当运用。对初学写作的人而言,怎么用词用句不知道,怎么组织文章不知道。想有所创新,必先有所模仿。至于怎样用,可探讨。

6、细节描写的训练较难。例如本次作文,在写事时,可写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可是,学生不能较好地写出来。怎样训练是个难点。希望能得到指导。

书信格式教学反思篇五

本次习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实践活动形式,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这样的习作形式对学生对我,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在备课时难免心里没有底。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中提供的范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150字,觉得写的还是比较浅显的,层次很分明,便于仿作:首先介绍两句诗出自何朝何代哪位诗人的什么作品,再抄录全诗,接着重点阐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意,体会诗中表现的精神、说明的道理,最后揭示名句对现在人们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我又仔细琢磨了教材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研究内容的五组诗句,感到有点难,有的原文篇幅太长,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有的是含义太深,三年级孩子品咂不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我决定本次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课本中例句,课外的也行,这样便于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或感兴趣的诗句进行研究,尊重他们的个性表达。

研究古诗句,是否一定要拘泥于理解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能不能再研究点其他方面,让学生觉得不很枯燥,有话可写呢?上指导课时,我做了尝试。在让同学们细致研习教材中的例文,初步掌握写研究报告的一般程序后,我着重组织大家研讨:除了诗意和思想含义,我们还能研究一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的发言五花八门,畅所欲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归纳起来如下:

2、可以研究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

3、可以研究朗诵诗句时的节奏、语气、辅助手势等;

4、可以写一点和作者有关的有趣故事。

我很兴奋,有这么多可供研究的内容,报告会写得干瘪或雷同的担心不复存在。看来,小学生的智慧不容小觑,教师自以为难写的题材或体裁,也许同学们不以为然。

恰好作为配套阅读教材,每人书包里都有我推荐、让家长给孩子购买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我先让大家选择自己打算研究的两句古诗,再按照研究内容一致分组。同学们欢呼雀跃,结果全班60人竟然分成了18组,最少的一人一组,最多十三人一组。同学们拿出课前我布置要求自带的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三五成群,煞有介事地凑在一起嘀咕、商议、争辩、诵读起来,教室里热闹而不混乱。小家伙们那种自主探究的较真劲儿和快乐劲儿,让我蓦地生出些许感慨:探究性学习真的魅力无穷、潜力无穷啊!

第二节课,我让全班同学继续研究了十分钟左右,然后请了五组代表来汇报交流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代表们侃侃而谈,颇有小小学问家的气质呢。想不到本学期最后一次作文指导课,我会上得如此轻松随意,同学们写得如此流畅自然。

批改完全班习作,近一半人得到了高分。由此可见,阅读课上能研究,习作课也能研究啊。激发了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学自然能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地。

附优秀习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研究报告

作者:潘美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关键字我认为有“逢”、“佳”、“倍”,它们分别是“遇到”、“美好”、“加倍、格外”的意思,连起来诗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别人的家乡,做一个没人招待的客人。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我会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在朗读时,速度应该慢一点,诗中的七个字节奏是这样的:2 2 1 2,也就是在“独在”、“异乡”“为”这些字后面作很短时间的停顿,秦老师就是这样朗诵的。

以前,王维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都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据说茱萸是一种可以辟邪的草)但到了京城长安后,王维谁也不认识,他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

现在,只要出门在外的人,一年四季无法回家,一思念亲人,就会背诵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我年龄还小,不能体会这种想家的心情。但是,将来我考上大学,去外地念书,就会和家人分别,那时,我一定能体会到了。

由此可见,亲情是多么伟大呀!

指导教师:秦克波

书信格式教学反思篇六

习作教学实在是个谜,让人揣摩不透。当然我更指的是习作课堂教学,一堂40分钟的课,究竟能给学生习作多大作用。

当然已经明确的是学生习作最主要的关键点是调动和运用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因而习作教学首先树立的是大作文教学观,功夫贵在平时。调动学生旺盛的习作兴趣贵在平时。什么是学生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是兴趣,而这兴趣最主要指的是对习作作品的成绩感,是通过努力劳动获得的汇报体验。因而赏识能唤来持续的进步,而批评得到的是学生习作信心的低落。

本次习作,学生通过练习,我感觉到学生在叙事上已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写自己喜欢的故事,能讲自己想讲的故事。体现在本文中,也就是所写对象的故事。而在状物方面还比较幼嫩,有明显的为写而写的枯涩感,词语生硬,无想象力。

描写方面的功夫贵在平时的训练,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有关细节描写的指导应有目的地加强。

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书信格式教学反思篇七

在中年段选择内容,基于在快乐课堂建设中,自己一直从事高年级的教学,对高年段的习作教学稍微熟悉,且有已经备好的导学案,只要简单修改,适合本班学情就可以了,故以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习作教学作为展示课内容。课前有两次试教,课后调整后又在六年级的一个班上了一节,综合所上课的情况,对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两个:一是回顾口语交际主要内容,选择适合自己习作需要的素材。这是我教学的重点;二是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难点。

人教课标版教材在习作训练方面的设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习作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口语交际内容,并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展习作教学,口语交际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多可用的素材。我的目标设计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开课从回顾口语交际主要内容入手,让学生从口语交际中选择了很多可能在习作中用到的素材,指导学生加以筛选,将如何选材作为课堂教学指导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选材水平。另外,本单元的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几篇写人的文章,其共同特点就是都写出了独特的人物个性特点,学习作家们的写作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一是严格按“361”快乐课堂建设寻学案的编写要求编写了这次习作的导学案,探索了习作课导学案的编写方式方法,形成了一个可以直接用于本班学生习作教学的导学案。

二是严格按导学案设计开展教学行为,课堂上做到了习作教学大胆放手,学生习作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构思、表达、写作、修改的过程。

三是有效地指导了学生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写出精彩的片断习作。

1、有趣的情境导入在用导学案上习作课中如何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落入完全回归传统情境教学导入模式。如我在课中出现的用学生的照片做成的灯片,若放在课前播放给学生观看再引起思考效果是否更好?另外我觉得,灯片的使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传统作文教学中强调老师的素质,老师的“秀一秀”其实起到了给学生范文示范的作用,我觉得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语言魅力的影响、熏陶,习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习作语言的运用除了学习课文时习得外,还要老师在“秀一秀”的表达中表现作文时的语言的美妙:有时要幽默、诙谐,有时要含蓄、隽永,有时要平铺直叙,有时要铺陈词语。这些都要老师在课堂上以“身”施教,大显身手,传统习作课堂上老师的“口惹悬河”“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在快乐课堂建设中视为老师包办,老师少讲或不讲对学生习作水平的快速提高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这节课后学生的当堂片断习作的批阅,发现习作水平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3、好的习作老师当堂美读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好方法,快乐课堂如果一味限制老师的作用,会影响习作课教学的效果。本节课中学生所读习作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及时修改,没有情感地念读,都没对听者产生影响作用,若换作自己读一定会用声情并茂的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习作教学之美中,可惜,因为时间紧促,本想临时改变导学环节,终没实现,是一遗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