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大全9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灵魂曲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大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篇一

近年来,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严重,幼儿园事故也频频发生,有的歹徒冲进幼儿园进行行凶,也有的老师不负责任的伤害孩子,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所以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保护他们的健康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首位。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面对危险发生时自我保护,自我逃生的能力弱,所以我们在保护他们的同时更应该让他们去了解这些危险,学会发生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逃生能力。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比较差,所以要求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幼儿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如何拨打急救电话、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生等)。因此我结合我们本学期的教育目标及我班幼儿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并会拨打119.120.110等急救电话,知道在什么危险时拨打什么号码。

2、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3、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认识并牢记119.120.110等急救电话。知道并学会在危险面前保护自己,学会逃生。

难点: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119、120、110号码片、玩具电话、小动物头饰,小手绢人手一份。

2、警笛声录音、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图片、逃生录像及图片

【活动过程】

第一个环节:听警笛声,激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1、出示警车警笛声。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早上来幼儿园的路上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你们想不想听听。(出示警笛声)

2、让幼儿讨论这是一种什么声音,是什么发出的这种声音。

3、依次出示消防车、救护车的声音。提问:这三种声音一样吗?引导幼儿仔细听一听每种声音的不同并进行讨论。

4、鼓励幼儿大胆进行猜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什么

5、出示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图片,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警笛声代表了什么?让幼儿了解每种车发出的警笛声不同,代表的意思也不同。

老师进行小结:每种不同的警笛声代表的急救方法是不同的,它们的车型也是不同的。

第二个环节:认识110.119.120急救号码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车上的号码。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注意在不同的车上有三种不同的数字。(出示图片)

2、鼓励幼儿说一说这些数字,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

3、出示号码片加深幼儿的认识。

4、出示图片,让幼儿进行连线

师:小朋友,咱们刚才认识了110.119.120三种不同的急救号码,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谁记清楚了哪种车上是哪种号码,哪种号码代表了哪种救护方法。(出示图片,让幼儿进行连线)

5、请幼儿做评判看一看连线对不对,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三个环节:加深印象,幼儿分组进行场景表演

1、设置场景,幼儿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并一名幼儿回答讨论的结果。

(1)、小熊妮妮发现小兔家失火了,妮妮应该做些什么?

(策略)拨打火警电话119,说清楚发生火灾的位置,请消防员帮忙。

(2)、小猪噜噜发现小狐狸偷了母鸡家的两个鸡蛋,该怎么办?

(策略)拨打报警电话110,请公安叔叔来抓坏人。

(3)、小松鼠在路上发现了受伤的山羊公公,应该怎么做呢?

(策略)拨打急救电话120,请医生来救护山羊公公,并在医生来之前先陪伴山羊公公。

2、幼儿自由分组,选择喜欢的小动物头饰,进行场景表演。

3、请几组幼儿为大家进行表演

在进行情景表演时老师可提醒幼儿如何正确拨打求救电话,叙述事情时尽量要完整,准确。

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篇二

目标:

1、初步学会按颜色、大小特征分类。

2、复习3以内手口一致点数。

3、乐意参与集体活动,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准备:

1、老爷爷手偶一个。盘子人手一个。

2、大的红苹果28个,小的红苹果28个,大的绿苹果28个,小的绿苹果28个。

3、苹果树三颗。

过程:

一、引题:

教师:今天我们来到了老爷爷的果园,看果园里有什么呀?

二、观察比较,感知苹果的颜色大小特征。

1、点数果园里的果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几棵果树?

2、教师:树上有什么?这些苹果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请说出苹果特征的幼儿上来摘一个相应特征的苹果。

3、教师小结:树上的苹果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大、有的小。

二、听指令摘苹果,教师要求逐步递进。

1、区分颜色特征。

(1)教师:老爷爷很开心我们来到他的果园做客,他要请我们吃苹果哦,不过要我们自己去摘,老爷爷请我们摘一个红苹果和一个绿苹果。

(2)幼儿操作(要求要有秩序,不推不挤,找好了马上回到座位)

(3)师幼共同验证

教师:你摘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

(4)按颜色分类:教师出示红绿颜色的篮子,引导幼儿按颜色特征分类。

2、区分大小

(1)教师:你们刚才表现的真棒!现在老爷爷自己要去摘苹果了,我们一起去帮助老爷爷好不好?这一次老爷爷要摘1个大苹果、2个小苹果。

(2)幼儿操作:幼儿人手一个盘子,请幼儿把摘过来的苹果一个一个摆在盘子里。

(3)师幼共同验证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我们摘了几个苹果?(请个别幼儿:你摘了几个苹果,有几个大的,几个小的)

(4)按大小特征分类: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篮子,引导幼儿按大小特征分类。

三、结束活动:把苹果送回去。

2、幼儿再次摘苹果,摘过来的苹果摆放在盘子里。(要求摘3个苹果)

3、教师出示4个篮子(大的红绿篮子和小的红绿篮子。)

教师:老爷爷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篮子,数数有几个?看看这些篮子有什么不一样?

要求:大的红苹果要放在大的红颜色的篮子里,小的.红苹果要放在哪里?

3、分类送苹果。

4、师幼一起检查。

活动反思:

本活动为小班数学研讨活动的第二次活动课,经过黄建双老师的第一次活动后的探讨、分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案。整个活动下来,我是以情景“参观老爷爷的果园”,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环节过度自然,层次分明。活动中我在幼儿操作之前的一些细节问题讲得比较清楚,因此幼儿在操作的时候秩序较好,幼儿也能很好的完成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活动后大家的建议及活动不足之处:

1、活动时间过长(35分钟),建议在讲解操作要求的时候语言简练,不必反复强调。

2、目标二复习3以内手口一致点数,可以不去掉。

3、幼儿表述苹果的不同时,教师应及时小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篇三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2.丰富词汇:举、转、张开、握、藏。

3.感受拍手游戏的快乐。

4.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音乐光碟

2.日常生活中了解小手的作用,会玩小手游戏。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小手在哪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完整地欣赏儿歌。

教师边朗读边做动作,完整地朗读儿歌。

提问:小手会做什么?

3.分段学习儿歌。

老师边朗读边做动作,幼儿逐句模仿学习。

4.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1)用好听的声音跟着老师朗读儿歌。

(2)进行个别朗读和集体朗读。

(3)儿歌表演。

提出要求:大家一起用好听的声音一边朗读儿歌,一边做动作。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年龄小,还处在口语发展的阶段,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很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兴致很浓厚,课堂的氛围也很活跃。在这个活动的导入部分,我是以音乐游戏小手在哪里导入,加上前期的经验作为铺垫,幼儿在理解这首儿歌的内容时容易多了。再加上边朗读边动作,幼儿更易于理解了儿歌内容,掌握词汇:举、转、张开、握、藏等。

文档为doc格式

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篇四

领 域

健康安全

活动类型

 

活动内容

会听声音的耳朵

活动来源

 

实施时间

2015、2、17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以及耳朵的主要外行特征。

2、学习用耳朵辨别不同的声音和来自不同的方向的声音。

活动重点

幼儿能够清楚的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耳朵上有软软的耳边、耳垂。

活动难点

学习用耳朵辨别不同的声音和来自不同的方向的声音。

活动准备

2、幼儿熟悉的故事片段和音乐片段。

3、任意四种乐器。

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活动环节

预设时间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故事片段和音乐片段。

1、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好听的故事。

2、教师:你们还想欣赏好听的音乐吗

3、教师与幼儿共同欣赏音乐片段。教师和幼儿一起唱唱跳跳。

4、教师:刚才,你们怎么听到动听的故事和好听的音乐的呢?

5、教师小结:我们的耳朵能听到动听的故事和好听的音乐,耳朵真有用。

(二)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耳朵的特征

1、教师:那么,我们的耳朵躲在哪里呢?它是什么样的?

2、幼儿两两互相观察耳朵的`位置和外形特征。

3、教师: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耳朵躲在我们人脸的两边,就向脸上的两个小卫士。它们有软软的耳边、耳垂。

(三)教师和幼儿共同游戏

1、教师:我们还有几位客人要来做游戏,你们听一听是谁来了?他们是怎么样来的?

2、教师播放三组声音:第一组(狗叫的声音和汽车的喇叭声)

第二组(青蛙叫和轮船鸣笛声)

第三组(羊的声音和火车声)

3、教师:声音可以从四面八方传过来,你们能听见吗?和老师一起把声音找出来。

(四)教育幼儿保护好自己的耳朵。

教幼儿几种保护耳朵的方法:不将异物放入耳朵里,不用尖的东西挖耳朵,遇到有教大声响的时候用手捂住耳朵,张开嘴巴等。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小班下学期的开学,安全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过年的气氛中回到,幼儿的班集体生活中。而且这一次我们班有加入了新的小朋友,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新生的情绪,希望在一个大家都熟知的生活小知识中得到集体的认可。

在观察认知我们的小耳朵中,我请幼儿互相观察,看看你朋友的耳朵,来曾今幼儿之间一个月没联系的感情,也可以将新生慢慢的融入集体。你看看我的耳朵,我看看你的耳朵,很有意思。

这是一节健康安全课,所以将重点放在的第四环节——保护耳朵。我主要是进行讯问式的引导,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增加补贴。

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篇五

1.通过观察图片,简单讲述图片内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短句“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吃饭”等,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3.通过讲述内容,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信心。

4.通过穿衣比赛,初步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能做的事,鼓励幼儿自己做。

环境准备:把活动室布置成娃娃家。

材料准备:实物投影机、图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带扣的衣服三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入课题。

1.边读儿歌边做动作。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图中有谁,她在做什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师: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她叫旺旺,她可能干了。看,她来了。

(二)让幼儿根据问题仔细观察图片的内容,并说一说。

1.出示图片一:“旺旺在干什么呢?”(穿衣服)“看,她好像在说些什么,我们猜一猜。”(我会自己穿衣服)(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并勇敢地说出来)

2.出示图片二、三:“旺旺可讲卫生了,你看,她在干什么?”(自己刷牙、自己洗脸)

3.出示图片四:“旺旺多能干,会自己做这么多的事情。看,她现在在干什么?”(自己吃饭)“她自己吃饭吃得真干净!”

(三)启发幼儿用“我会自己……”的句子说说自己会做些什么。

1.“旺旺小朋友这么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们会自己做什么呀?”(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上幼儿园等,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2.游戏“穿衣扣纽扣比赛”。“原来小班的小朋友也这么能干。好,现在我们来比赛穿衣扣纽扣,看谁穿得又快又好。

(四)各领域渗透

健康:通过理解图片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艺术:通过儿歌表演《小小手》,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自己做。

环境中渗透:在活动区放置布娃娃、衣服、鞋子等,在分区活动时,进行游戏“帮布娃娃穿衣比赛”。

家庭中渗透:请家长配合,幼儿在家时,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中设红花表,由家长给予表扬。

活动反思

从小班孩子的年龄和实际经验出发,给孩子提供一个正面的形象,让幼儿模仿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实际练习和操作,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生活习惯。

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篇六

《手提包》

1、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2、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粘贴添画准备材料:彩色长条纸、对折手提包形状、毛根、油画棒、胶水活动步骤:

1、展示手提包,请幼儿观察手提包中使用的材料和操作方法。

2、请幼儿将对折手提包形状用彩色小纸条加以装饰,可将两两小纸条交叉粘贴成八叉状,也可粘贴成米字状,形成不同的图案。

3、将长条形纸粘贴在对折手提包形状的下端,可作为手提包的掉穗,增添异域风情特点。

4、请幼儿用油画棒添画,如用:圆圈、点、横竖线相交、卷卷线等,乐于使用多种色彩。

5、将毛根穿入对折手提包形状的顶端,作为手提包的提手,美丽的手提包就完成了。

1、手提包的形状可发生多种变化。

2、可用棉签画的'形式装饰手提包。

3、毛根可用线绳加以代替。

4、手提包的材料可用海面纸代替。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篇七

活动目标:

1.了解感冒的症状,知道感冒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大人。

2.初步了解预防感冒的方法。

3.知道感冒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活动准备:

1.小叮当手偶一个

2.自拍录像小片段

3.预防感冒方法的图片(洗手、吃饭、锻炼……)

4.小叮当音乐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导入活动。

出示小叮当手偶:“今天我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看看他是谁?”小叮当:“大家好!我是小叮当,今天我给大家唱一首歌曲(唱两句后不停的打喷嚏),我怎么了?我不能给大家表演节目了,小朋友再见!”

2、组织讨论——了解感冒的症状及原因。

问题一、小叮当怎么了?为什么会感冒

师小结:鼻子不透气、流鼻涕、嗓子痛、头痛、咳嗽、打喷嚏、有时候会发烧,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及时告诉大人。

3.观看录像小片段——渗透情感,懂得不怕打针吃药。

讨论:小叮当到哪里去了?他打针的时候哭了没有?小朋友打针会哭吗?师小结:小朋友也是勇敢的孩子,如果你感冒了,要赶紧去看医生,不怕打针吃药,这样感冒很快就会好了。

4.结合图片展开讨论——初步了解预防感冒的方法。

(1)讨论: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就不感冒了?

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篇八

淅沥沥,哗啦啦,下雨了!孩子们常常抱怨下雨的日子太没劲儿,不能出去玩滑梯,不能在院子里奔跑,散步......所以,设计这个活动,就是引导幼儿在雨天里寻找快乐。可以在雨中尽情地玩耍、嬉戏,充分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同时,也了解了雨,培养了乐于观察、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也会使幼儿在快乐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经验。

1、穿(戴)雨具在雨中玩,感受雨中游戏的乐趣。

2、仔细观察雨,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3、尝试将雨中的体验和发现编成〈〈下雨诗〉〉,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1、视屏展台制作材料三幅。

2、幼儿从家中自带雨具(雨衣雨伞)

3、选择一个有雨的日子进行这一活动。

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去认识雨朋友,和雨做游戏。

1、幼儿倾听窗外雨声,请幼儿说出“怎么了”?

2、提问:下雨时为了不让淋湿自己,该怎么办?

1、幼儿取伞,穿戴雨衣。

2、教师交代幼儿不要弄湿自己,以免生病。

1、幼儿自漫步在雨中,感受雨中游戏的乐趣。

2、谁是接雨冠军。

大家仰起头看看雨,看,一滴滴雨点落下了,伸出你的手,去接雨点吧。

1、雨伞、雨衣放好并集合。

3、雨朋友说再见。

1、有感情地朗读一遍〈〈下雨诗〉〉,并操作展台。

2、利用展台,让幼儿和

教师吟诵两遍并自由编动作。

1、除了诗里提到的,你还能说出雨落在什么地方?

2、启发幼儿做小诗人,并编诗句“雨落在......上”。

3、教师和幼儿一起闭上眼睛吟诵一遍诗。

1、老师请幼儿回家后将大家编的下雨诗画下来,送给天上的雨朋友。

2、和雨朋友说“再见”。

整个活动幼儿对雨具都有着很强的兴趣,因为雨具是幼儿生活中较为熟悉也较为常见的东西。不管是在使用还是对雨具的认识上幼儿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幼儿带来的雨具各式各样,又可爱的小动物型,也有颇具古典风味的油纸伞型,丰富的材料资源给幼儿对雨伞的认识上又增添了一定的经验,在观察中感受雨具的艺术美。

活动前由问题引入:雨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幼儿说是细细长长的'或是细细短短的,像绳子,像蛇,像线等等。还有的幼儿说是圆圆的,像小水滴一样的。其实这里可以引申到大雨和小雨的区别上。大雨是细细长长的,一条一条的。小雨的雨是像小水滴一样,一点一点的。活动中没有很好的引申。

还有让幼儿使用雨具跟着音乐在雨中跳舞的时候音乐最好能够用磁带而不是教师弹钢琴,这时候幼儿的活动还是很需要教师的引导的。引导幼儿扩大活动的范围,不要仅仅局限于教室中间的那么点点的场地,可以在整个教师中活动,或是在走廊里也是可以的,这样孩子的兴趣可能会更为高涨一些。

整理雨具也是此活动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此活动前可让幼儿稍做休息,作为一个延伸活动开展。幼儿对于折叠雨衣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的,有的幼儿这的还很像模像样的。

针对雨具还可以引申的更为深入一点,可以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一起,比如说人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使用雨衣方便,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使用雨伞方便。

小班平衡木教学反思篇九

“小袋袋”绘本系列是著名绘本大师查尔斯・福格的作品,一共有四本。第一本原名叫《我是小袋袋》,主要是介绍小袋袋这个动物形象。小袋袋是一只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小袋熊,它的神态表情、举手投足极具亲和力,能让低龄幼儿产生由衷的快乐和认同感。

为了更适合小班幼儿阅读与理解,我们对绘本画面进行了适当删减,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场景,按照理解讲述的侧重点的不同调整了阅读顺序,将原来较为零散的描述性语言改编成可以让幼儿接话或独立讲述的语言。活动的主体部分共分四个环节。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理解绘本画面,然后让幼儿在初步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完整的阅读,接着师幼共同阅读绘本,教师引导幼儿重点用“我喜欢……”的句式讲述绘本内容,最后迁移学习经验,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1、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愿意用动作、语言表现画面内容,尝试运用“我喜欢……”的旬式进行讲述。

3、喜欢和同伴一起阅读图书。体验集体阅读的快乐。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绘本ppt(演示文稿)。

一、认识书中主要人物小袋袋,猜想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

师(出示“小袋袋”图片):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师:这是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师:小袋袋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它的手和脚是怎么放的?大家一起来做做小袋袋的'样子。

师:小袋袋很可爱,它喜欢做很多事情。你们猜一猜:它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幼儿猜想。)

二、初次阅读,感受、理解并表达小袋袋跑步、玩泥巴、躺在妈妈怀里等画面内容

1阅读画面一:跑步

师:谁在跑步?

幼:小袋袋在跑步。

师:还有谁也在跑步?

幼:考拉熊、乌龟、青蛙、小虫。

师:他们都在跑步。谁跑在最前面?它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师:对,小袋袋跑在最前面。它抬着头,挺着胸,跑在最前面,很神气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学学它跑步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和好朋友们一起跑步,和它一起跑步的好朋友有小虫、考拉熊、乌龟,还有青蛙。

2阅读画面二:扮鬼脸

师:你们为什么笑啊?小袋袋在干什么呀?

幼:吐舌头/顶鼻子/扮鬼脸……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做鬼脸,吐吐舌头、顶顶鼻子、拉拉耳朵,真好玩。

3阅读画面三:玩泥巴

师:小袋袋在玩什么?

幼:玩泥巴。

师:小袋袋身上哪里有泥巴呀?

幼:头上有泥巴/手上有泥巴,肚子上有泥巴/腿上有泥巴。

(教师用动作提示。)

师:小青蛙在干什么?小兔子身上有什么?

师:小袋袋玩泥巴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脚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4阅读画面四:扮大树

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幼:小兔在跳小乌龟在爬……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它举着树叶一动不动像什么呀?

师:我们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变成一棵大树,一动不动地站着。

5阅读画面五:捉迷藏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教师用动作表现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师:谁躲起来了?谁在找它?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自己缩成一团,让大家找不到它。

师:现在请大家做做小袋袋躲起来的样子。老师来找找。

6阅读画面六:回家

师:玩了一天,小动物们都回家了。谁在门口等小袋袋?

师:妈妈见了小袋袋心里怎么样?小袋袋见到妈妈心里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7阅读画面七:睡觉

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小袋袋要睡觉了。谁抱着小袋袋?

师:小袋袋躺在妈妈的怀里感觉怎么样?

(师幼一边说“小袋袋最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又温暖又舒服”,一边做动作并感受。)

三、完整阅读

1在音乐声中完整观看ppt。再次感知绘本内容,并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2师幼共同阅读ppt并表述画面内容。

师:小袋袋喜欢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四、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师:小袋袋喜欢玩,也喜欢做好多好多事情。小朋友,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从幼儿讲述的游戏中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游戏进行活动。)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