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做个减法表教学反思(优质6篇)

时间:2024-09-24 作者:琴心月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做个减法表教学反思篇一

本课时的教材地位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减法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名称还没有认识,是在第五单元的时候才认识。另外,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会了初步的分类,按加减分和按得数分。基于这种情况,本课时的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虽然我自己也是刚教完一年级,但是这次的备课与授课,我发现,每一份教案从课本走向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与解疑下通透的。本周我上的这个内容,从一年(7)班、一年(6)班的试上课,到一年(5)班的正式开课。其实我自己是在与不同的学生对象交流中悟出教材的编排意图的,也真正理解教材定下的教学目标,进行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中的各环节。

下面我就结合所上的三个班级,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如下对比与反思。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三组口算题(一组减号前面的数相同的,一组减号后的数相同的,一组得数相同的)进行开火车的练习。一年7班的学生能比较快速说出口算得数,但由于课件中没有呈现算式,只是师生的'口头交流,学生没法很快发现每组算式的相同点。一年6班的学生有了课件中的呈现,很快说出每组的相同点,但是由于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和差要在本册第五单元才正式介绍,所以个别学生会把减号后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即被减去的数),我没有及时理会学生的说法,以为学生会认识减法算式中的三部分名称,就纠正学生说被减数是在减号前面的数,时间稍微停顿一些。一年5班在开火车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后面坐的听课老师很多,加上我有点紧张,教师语言与表情影响了学生,每组算式开下来都不顺利,如12-4等于几,叫到的学生说不出来,这时我有让其他学生来帮忙,并说出破十法的思考过程,但是第二组中又有一位学生说不出得数,此时我又让其他学生来帮忙说出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时间比较拖拉。在说出各组算式的特点时,所设计的三组算式第三组是得数教是7的算式,不巧第一组和第二组也各有一个算式得数是7的,这时有的学生就横着看。

这个环节我是在小结第一环节后,用语言引导学生可以按三种不同的标准(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得数相同,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进行分类整理,一年7班没有适当的引导,大部分学生是按第一种分法和第三种分法,在一年6班试上时,我面对全班学生提醒了一下:可以先算出得数。不想一经这样提醒,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按得数相同来分。上一年5班前,我们也做了一个分析,按学生年龄特点来看,第一种和第三种分法是占大部分的,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这种分法人数最少。全班交流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上展示台展示分法,是为了让学生有个对比,怎么排列有序,有序排列有什么好处。这种作法在一年5班体现了比较清析,为第三个环节做好铺垫。

当对学生提出独立完成书上第17页减法表的填空时,我这时才引出课题——做个减法表,时机比较合适(板书的安排比较满意的。)。三个班下来,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横着写,这样比较快,有一部分学生是想从中间下手的,比较慢。一年7班、一年6班在交流——说说算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时,学生说得不是很清楚,才想到要在课件上文字体现规律,但是发现一年5班学生想要全部说得很完整还是比较不够的,但是一年5班的孩子很积极,在交流完横着看的规律后,学生竖着看说不好,于是才让学生同桌说一遍的,但效果还是不是很好。

抛给学生这三个开放式的算式,旨在运用算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写出多种算式。时间比较仓促,设计是留为作业。

不同的班级能说出的收获是不同的,因为每一次课上完都做设计上的调整,但是一年5班的学生能说出“按顺序”,我觉得本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然,最后的公开课上还是存在着不足:

1、教师的语言比较啰嗦,不够简练。

2、时间安排上不是有欠思考。

3、虽有一定的教龄,但是教师还是比较紧张的,课一开始这种紧张气氛就影响了学生,在课一半后,逐渐进入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不断的提高。

4、课堂中生成的部分,教师的处理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做个减法表教学反思篇二

每次计算的单元教学结束后,在单元复习中总会出现加法表或减法表,以此整理所学过的加减法,形成计算题的网络。

加减法表教学时(以加法为例),往往采用教师出示整理好的加法表,然后让学生竖着、横着、斜着找规律,然后再按规律把缺少的算式填出来。在找规律时,往往比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思想容易走神。今年在教学20以内加法表时,做了一些尝试,感觉还不错。我先提问“你学会了哪些20以内的加法算式?”学生零零散散地说了很多。这么多算式,如果要整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类?有的说“可以把得数一样的放在一起。”也有的说“可以把9加几的分为一类。”……学生想出来很多种方法。我们按照第二位小朋友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我事先把算式做成卡片,反面贴上磁钉,然后把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卡片贴到黑板上进行整理。在贴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发现了加法表排列的规律,培养了孩子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思想也集中了,生怕自己贴错。在斜着找规律的时候,我并没有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而是改成了“你能找出得数是11的算式吗?”9+28+37+46+55+64+73+82+9,孩子们找了很多,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这些算式在加法表中都是斜着排的。最后填加法表中缺少的算式,我也创设了一个“猫捉老鼠”的情境,一部分学生扮演老鼠偷算式,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猫根据规律来判断被偷掉了哪些算式,以抓住老鼠。学生很感兴趣。

反思:我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课的前面在进行口算时,我采用的是全班抢答的形式,8道算式学生抢答时因为声音拖沓嘈杂所以*听不清,采用开火车形式更好。

2、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在11-18之间的算式时,我采用的是*思考再汇报。如果采用小组形式,先明确活动要求,然后小组把算式记录下来,再集体讨论交流更好。

3、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发现规律之后,如果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规律给学生看,对学生尤其是中下学生是个很大的帮助。

4、节奏把握不好,并且有些过程略显重复。学生在粘贴算式和发现规律时,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游戏“猫抓老鼠”只进行了一组,游戏不够尽兴和到位,另外,学生也缺少一个动笔填写书本的时间,整节课几乎没动笔,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数学除了需要学生的思考,还需要学生沉下心来练习,所以本节课非常值得再推敲再商榷。

做个减法表教学反思篇三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减法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名称还没有认识,是在第五单元的时候才认识。另外,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会了初步的分类,按加减分和按得数分。基于这种情况,本课时的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课一开始,第一环节出示了20以内的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然后对这些算式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在分类整理时,学生有按得数、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进行分类的,还有按算式卡片的颜色、单双数进行分类的。第二环节学生先独立完成减法表,再进一步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横着写,这样也比较快,而有一部分学生想从中间下手的,反而降低了速度。在之后交流减法表中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虽然有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但总体表达都不是很清晰,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年龄小的缘故,但孩子们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的,对描述规律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本堂课我觉得我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语言不够简练。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第一环节“按标准分类整理”用时太长,用了30分钟左右,刚开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随着课堂的深入,有部分孩子出现走神现象。第二环节时间太紧,只剩10分钟时间完成减法表,交流发现的减法表中的规律,没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如果第一环节时间能够把握好,把教学环节时间合理把握分配好会相对合理。

2、孩子在说分类进行整理时,有提到按“从小到大进行分类”,从小到大不是一种分类标准,属于排序,没有及时引导孩子把思路转化为分类,此时如果能及时引导孩子观察减数,发现可以减数相同的可以分成一类会更好。

3、在给算式进行分类时,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想到的分类标准比较多,可以尝试给孩子一个分类的范围,问题要有针对性,按数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例如得数相同、被减数相同,减数相同等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课堂上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4、提问方式有点单一,一对一提问较多,个别孩子没有关注到,和全班集体交流较少,如果提问方式形式多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部分,处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做个减法表教学反思篇四

对学习素材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学生主动探索的重要前提。百数表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因为之前有了百数图,教师又告诉大家百数表里藏着很多的小秘密,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想寻找秘密的好奇心,这些看似单调的数字宝宝,会藏着哪些小秘密呢……这时候的百数表在孩子的眼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诱发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所以孩子们的汇报就很精彩,可以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跳着看,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就更富有生趣。

在学生了解了百数表排列的规律后,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二层次缺少了大部分的数,只给了与要找的数有关联的;

第三层次只标出了百数表的行与列,直接要求孩子们找数;

每一个层次的练习,既有孩子们的独立练习,也有小组的共同努力。探究的过程,必定是一种亲身的经历,就象在解题时,我往往采用先让孩子在得不到任何提醒的状态下解题,也许错误率很高,但是在经历错误以后,他们就会想寻找正确的方法,寻找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失败的体验为获取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要让学生会探究。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把刚开始在百数表里圈好的数,为他们找一找在百数表里的位置,孩子们很快找到了,接着老师请小朋友观察,行、列数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孩子们通过讨论、比较发现,行数减一就是数的十位,列就是个位。但是就几个数而言,是否百数表里所有的数都有这个规律呢?这个结论仅仅是猜想,正确与否必须通过研究、探索,进行科学验证。

首先得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我要验证什么?我可以怎样来验证?只有让孩子经历那种属于自我的探究与发现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接着大家一起找了几个数,发现都有这样的规律,这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题第三行第十列,是哪一个数?有的孩子脱口而出:20。这个答案有孩子提出不同意见:是30。如何验证。有孩子提议直接看百数表。果然是30。为什么前面找到的规律不适用了呢?难道找错了。

后来大家一起找了列是10的数,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第十列的数都是整十数,所以得出结论,不是找错了,而是百数表里的规律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一列到第九列之间的数,还有就是第十列的整十数。

至于此,所有的探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当孩子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成果时,脸上都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在自主探索后的成功满足感,体现了愉快学习的理念,同时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做个减法表教学反思篇五

本课时的教材地位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减法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名称还没有认识,是在第五单元的时候才认识。另外,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会了初步的分类,按加减分和按得数分。基于这种情况,本课时的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虽然我自己也是刚教完一年级,但是这次的备课与授课,我发现,每一份教案从课本走向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与解疑下通透的。本周我上的这个内容,从一年(7)班、一年(6)班的试上课,到一年(5)班的正式开课。其实我自己是在与不同的学生对象交流中悟出教材的编排意图的,也真正理解教材定下的教学目标,进行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中的各环节。

下面我就结合所上的三个班级,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如下对比与反思。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三组口算题(一组减号前面的数相同的,一组减号后的数相同的,一组得数相同的)进行开火车的练习。一年7班的学生能比较快速说出口算得数,但由于课件中没有呈现算式,只是师生的口头交流,学生没法很快发现每组算式的相同点。一年6班的学生有了课件中的呈现,很快说出每组的相同点,但是由于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和差要在本册第五单元才正式介绍,所以个别学生会把减号后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即被减去的数),我没有及时理会学生的说法,以为学生会认识减法算式中的三部分名称,就纠正学生说被减数是在减号前面的数,时间稍微停顿一些。一年5班在开火车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后面坐的听课老师很多,加上我有点紧张,教师语言与表情影响了学生,每组算式开下来都不顺利,如12-4等于几,叫到的学生说不出来,这时我有让其他学生来帮忙,并说出破十法的思考过程,但是第二组中又有一位学生说不出得数,此时我又让其他学生来帮忙说出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时间比较拖拉。在说出各组算式的特点时,所设计的三组算式第三组是得数教是7的算式,不巧第一组和第二组也各有一个算式得数是7的,这时有的学生就横着看。

这个环节我是在小结第一环节后,用语言引导学生可以按三种不同的标准(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得数相同,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进行分类整理,一年7班没有适当的引导,大部分学生是按第一种分法和第三种分法,在一年6班试上时,我面对全班学生提醒了一下:可以先算出得数。不想一经这样提醒,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按得数相同来分。上一年5班前,我们也做了一个分析,按学生年龄特点来看,第一种和第三种分法是占大部分的,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这种分法人数最少。全班交流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上展示台展示分法,是为了让学生有个对比,怎么排列有序,有序排列有什么好处。这种作法在一年5班体现了比较清析,为第三个环节做好铺垫。

当对学生提出独立完成书上第17页减法表的填空时,我这时才引出课题——做个减法表,时机比较合适(板书的安排比较满意的。)。三个班下来,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横着写,这样比较快,有一部分学生是想从中间下手的,比较慢。一年7班、一年6班在交流——说说算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时,学生说得不是很清楚,才想到要在课件上文字体现规律,但是发现一年5班学生想要全部说得很完整还是比较不够的,但是一年5班的孩子很积极,在交流完横着看的规律后,学生竖着看说不好,于是才让学生同桌说一遍的.,但效果还是不是很好。

抛给学生这三个开放式的算式,旨在运用算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写出多种算式。时间比较仓促,设计是留为作业。

不同的班级能说出的收获是不同的,因为每一次课上完都做设计上的调整,但是一年5班的学生能说出“按顺序”,我觉得本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然,最后的公开课上还是存在着不足:

1、教师的语言比较啰嗦,不够简练。

2、时间安排上不是有欠思考。

3、虽有一定的教龄,但是教师还是比较紧张的,课一开始这种紧张气氛就影响了学生,在课一半后,逐渐进入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不断的提高。

4、课堂中生成的部分,教师的处理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做个减法表教学反思篇六

每一次公开课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是提高和学习的好机会。所以在选课时,经历了初步筛选、中期纠结,到最后确定大胆尝试此课,内心经过了一系列的挣扎。

这节课是2012北师大新版教材新添加的一课,手头可借鉴的资料很少,只有一本教参。而且这是整个小学阶段,一年级孩子刚入学2个月,就进行的第一次有序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的复习课。这对于孩子和我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们的孩子刚刚适应小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规矩,可要组织孩子们进行较多的小组活动,既要在一个个活动中学到知识,还要让整个课堂井然有序,做到收放自如,就需要孩子们有较好的课堂常规,更需要老师有较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而我确实是第一次挑战此类整理复习课型,所以是抱着惶恐的心情来设计这节课,同时也是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体验不同课型的上法来充实自己。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经历整理加法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算是之间的联系,提高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加法表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是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以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情节创设情境,贯穿整节课堂,为了救出被灰太狼抓走的懒羊羊,孩子们一边闯关一边学习整理加法表,学生兴趣盎然,使本来枯燥的整理复习课变得充满了童真童趣,让孩子们在闯关游戏中主动快乐的学习和探索。

在整理算式的环节中,有两个小组活动,是按顺序给得数是3和10的加法算式排队。接着又有了学生独立上黑板按照前面算式的排队顺序贴出6的加法算式。之后还有男女生比赛贴卡片,老师贴卡片。在最后整理7、8、9的加法算式时,3名学生上黑板贴出卡片,其他学生在书上按照规律写出加法算式。这部分的教学环节,我在试讲过程中也不停的调整,再调整。

由于自己被自己的思想给禁锢住了,在设计时,就是想把整个加法表让学生整理出来贴在黑板上,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整理的过程,所以这部分环节的设计就占用了课堂的大多数时间,也使得此处教学没有层次感。在最后总结加法表的规律时,就没能留给孩子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孩子说竖着看的规律较好,而横着看和斜着看,到最后升华的分上下两部分总结规律时,有部分孩子是没有完全理解的。这就说明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孩子们也参与了,但不是全体参与,如果在这里的设计能够给每个小组一个不完整的加法表,在总结完得数是3、6和10的加法算式排队规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的完成这张不完整的加法表,再让学生去探索和总结规律,这时所有的孩子都能参与到自主学习和探索中来,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一条路线。我想此时,孩子们的思维一定会有璀璨的火花迸发出来!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这部分环节,如果再让我重新设计,一定会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就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加法表,放手让孩子去思维,去动手,最后根据规律完成整个加法表。虽然只是一年级刚刚入学才2个月的小朋友,也要看到和相信孩子们有团结一致、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错了,要允许他们出现错误,错也错的有价值。刚好利用这个错误的信息,因势利导,去强化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有个正误的对比。更强化了有序排列的重要性。

这次教学的对象是可爱的一年级学生,儿童化语言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还要兼顾知识的讲解,所以充满童趣的语言和准确的数学语言,两者要有机的融合,这是门艺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简单,可孩子的思维也简单,要想通过课堂40分钟,让第二个简单变得不简单,也是门艺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单一,为了让孩在玩中学,组织课堂学习的形式却不能单一,这还是门艺术。通过这两个月的时间,我深深体会到,能将一年级的课上好,这个“好”字里包含了太多的艺术,而我将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也将会不断前进!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一年级组所有老师,特别感谢我的组长兼师傅王春艳老师!有了他们的出谋划策和大力帮助,才使我的课一点点完善,达到现在的效果。也特别感谢在课后学校领导对我的指导和鼓励!正是因为有这样好的领导、前辈和同事,才让我能坚定信心,从容的面对每一项工作。

今后,我将会继续努力,认真钻研教材,多听同事们的讲课,从中吸取经验,并服务于自己的教学,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