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翰墨

教案的设计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份初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一

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等概念,并且已初步了解四边形可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便会很容易想到“拼”和“量”和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等方法。另外,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本节将进一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2、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多边形及正多边形的定义。

(2)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类比归纳、转化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际情景的引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及依据内角和确定多边形边数。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

四、方法和手段:

方法: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及研究式学习等方法。

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和,以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直观性及趣味性,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图形。

2、观察图片找学过的几何图形?

(二)多边形的概念。

1、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怎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呢?

3、多边形的相关概念:多边形的对角线、边、顶点、内角、内角和等。

教师边画图边说明。

4、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概念。

(三)探究活动:公式的推导。

1、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2)、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到的?

(3)、那么五边形、常见的六边形。

的螺帽的内角和有没有计算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实践,自己探索。

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过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连对角线,把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2、过四边形内任意一点与四边形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

方法3、在四边形的任一边上取一点,与不相邻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方法4、在四边形外任取一点,把这点与各顶点连结。

3、观察、寻找规律。

五、六、七边形内角和之间有何规律?

3、猜想。

那么对于n边形猜想一下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

4、验证。

就我们已求出的特殊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公式再求一次是否相符?

5、小结归纳。

(四)课堂练习。

1、求12边形的内角和度数。

2、如果n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从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7个三角形,这个多边形是__________边形,它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正多边形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概念: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它的边一定相等吗?

(2)、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它的内角一定相等吗?

(3)正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边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巩固练习。

(1)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2)正多边形在自然界中也常见,如蜜蜂的蜂房就是一个正六边形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六)课外作业:

教科书第110页习题1、2、3。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学生口述得到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的方法。

1、正方形、矩形的内角和为4×90°。

一般的四边形呢?

学生思考、讨论得到解法。

完成表格。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的方法,分别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并归纳得出:

n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公式:。

(n-2)·180°。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不一定,如矩形。

不一定,如菱形。

等边三角形、正方形。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方法。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利用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进行知识的迁移,获得多边形的概念。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有助于帮助理解概念。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寻找多种方法求得五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利用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的方法,可以灵活的演示学生的分割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发现。

通过类比、归纳,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体现数学认识的一般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掌握:。

让学生理解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但角并不一定相等;。

角相等,但边也并不。

一定相等。

巩固学生对n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巩固推导公式的方法和多边形公式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在引课时出示了多幅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的图片,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有限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先把五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求出内角和,这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增强空间观念及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恰当的使用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的探索讨论赢得了时间。同时也加大了练习量,有助于学生知识可巩固和提高。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成功的利用四种方法探索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二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三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1:复习引入。

看谁算得快: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13-7/9×6+7/9×2=;。

(2)-2.67×132+25×2.67+7×2.67=;。

(3)992–1=。

设计意图:

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活动2:导入课题。

p165的探究(略);。

2.看谁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活动3:探究新知。

看谁算得准: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2)(a+b+c)=;。

(3)(+4)(-4)=;。

(4)(-3)2=;。

(5)a(a+1)(a-1)=;。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b+c=;。

(2)3x2-3x=;。

(3)2-16=;。

(4)a3-a=;。

(5)2-6+9=。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活动4:归纳、得出新知。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a(a+1)(a-1)=a3-a。

a3-a=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六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说理。

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教材通过创设“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一情境,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方法。如有条件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由学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师演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进行正确的说理。

初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说理,理清楚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木条,帮助小明的爸爸钉制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进行探索。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七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八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九

1、由于新教材数学教学的特殊性,我的讲解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比例还较小。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

2、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缺乏“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进行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中考热点和中考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

3、对中考的研究不够,对中考的考试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的特点及规律的了解不够明确,在课堂教学中依赖于复习资料,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从而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有得到程度上的统一。

由于课堂教学中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复习出现了许多问题。

1.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数学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数学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数学复习缺乏系统性,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缺少教师明确的指导,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4.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作为学生中考的把关者,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的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听课效益;其次,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内容。

2、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获取学情反馈,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为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3、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切实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即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由教师自己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内容上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在句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计算层面,要搜集材料,适当拓宽。

4、要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一是抓住课本,有效复习。教材和教学大纲是考前复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和学生都应认真学习并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大纲中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二是系统归纳,分清脉络。在总复习时,要突出一个“总”字。面对上千的题型,通过复习,要使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有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大到计算证明,小到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子中有清晰的框架和内容充实的“网络图”。

三是专项练习,有的放矢。对于以往总复习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解与训练,搜集、积累学生平时在各方面出现的错误,逐题突破。

在复习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错题,把试卷和做过的练习题里的错题整理出来,专门抄写在一个本子上,及时订正反馈。教师要加以选择,并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做基础知识练习,让学生走出题海。关于阅读理解,现在出题内容越来越接近生活,因此,学生复习时应加强练习,广泛接触各种题型,拓展知识面,同时要有意识地积累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可减少中考时的答题失误。

总之,中考数学复习阶段非常重要,复习可以查漏补缺,能使知识达到系统、全面。虽然我们已经逐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指导的紧迫性,但是离相对满意的数学课堂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发展和轻松面对中考作出更大的努力。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十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现由。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主要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二、讲授新课。

1、问题的提出。

[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各组把拼的图展示一下。

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

[师]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c、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

d、3、1415926是有理数。

3、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3、78788788878888是无理数。

b、无理数分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

c、无限小数不能化成分数。

d、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1、在棱长为4cm的正方体箱子中,想放入一根细长的玻璃棒,则这根玻璃棒的最大长度可能是多少?(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下图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任意连接这些小正方形的若干个顶点,可得到一些线段,试分别画出一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一条长度是无理数的线段、(要求:所作线段不得与图中已有的线重合)。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十一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十二

总课时:7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八周上课时间:第十周。

第4课时:5、2平面直角坐标系(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下,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2.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的问题,能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2.通过由点确定坐标到根据坐标描点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难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感受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己绘图找点)。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以及横轴、纵轴、点的坐标的定义,练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找坐标,还探讨了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练习:指出下列各点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a(-1,-2.5),b(3,-4),c(,5),d(3,6),e(-2.3,0),f(0,),g(0,0)(抽取学生作答)。

由点找坐标是已知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根据这点在方格纸上对应的x轴、y轴上的数字写出它的坐标,反过来,已知坐标,让你在直角坐标系中找点,你能找到吗?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环节分类讨论,探索新知.(15分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方格纸,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按照我给出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

(-9,3),(-9,0),(-3,0),(-3,3)。

(学生操作完毕后)。

2.(出示投影)还是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3)(3,7),(1,5),(2,5),(5,5),(6,5),(4,7);。

(4)(2,5),(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出示学生的作品)画出是这样的吗?这幅图画很美,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这个图形像一栋房子旁边还有一棵大树。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书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标系画,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学生描点、画图)。

(拿出一位做对的学生的作品投影)。

你们观察所得的图形和它是否一样?若一样,你能判断出它像什么呢?

(像猫脸)。

第三环节学有所用.(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补充)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像移动的菱形)。

2.在直角坐标系中,设法找到若干个点使得连接各点所得的封闭图形是如下图所示的十字。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是否正确。

第四环节感悟与收获(5分钟,学生总结,全班交流)。

本节课在复习上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在例题和练习中,我们画出了不少美丽的图形,自己设计一些图形,并把图形放在直角坐标系下,写出点的坐标。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5、4。

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通用13篇)篇十三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一课中,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房子盖成了,父亲却老了。

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1)父亲一贯辛苦劳累,砍柴、担谷、抽烟、拾砖捡瓦、挑水,生活很有规律,可他现在忽然无事可做,觉得空虚无聊。

(2)父亲一辈子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现在房子盖好了,台阶高了,他一下子没有生活目标了,觉得没奔头,没劲。

(3)父亲干了一辈子,年轻时三百来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如今连水也挑不动了,他失去了生机、活力,觉得自己没用了,每价值了。

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话“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干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两位老父亲如此的相似,再想想自己年迈的父亲,为家庭为生活又何尝不是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有那些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在老境颓唐之时,他们内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呢?关爱老人吧,让他们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时,得到一些温暖吧!

相关范文推荐

    我家的牵牛花四年级大全(17篇)

    作文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有条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启示。我家花园里有栽了一些花,

    青春励志演讲稿青春的点点滴滴(热门21篇)

    青春是一个友情和爱情的季节,我们应该珍惜人际关系并培养良好的情感。青春是一首美妙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打动人心的青春乐曲吧。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曾经听过

    初中语文国培计划心得体会大全(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它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5.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对象。本次培训给我许

    婚礼女方代表演讲稿范文(17篇)

    演讲稿是以口头形式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里分享一些优秀演讲稿的经典句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大家好。在这个欢天喜地的大喜日子里,我们迎

    有趣的动物三年级大全(18篇)

    优秀作文是展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的重要方式,我们常常为了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而努力。通过阅读以下几篇优秀作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帮助我们

    快乐中秋中秋节大全(15篇)

    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优秀作文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主题,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思考和启示。中秋节的第二天,我和我的家人去了

    打击乐的教案(热门16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保障,只有合理编写和灵活执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范文8: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

    服务乡村振兴发言稿范文(18篇)

    在服务月中,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不同年龄、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人际关系。以下是一些服务月中的策划方案和活动设计,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

    大一上半学期自我鉴定大全(22篇)

    通过编写范文范本,可以加深对某一类文体和写作风格的理解和掌握。阅读范文范本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阅读更多的范例,我们会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初中爱的叮嘱大全(15篇)

    优秀的作文需要有独特的创意和鲜明的个性,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引起关注和赞赏。马上就要展示给大家的是一些具有一定水平的优秀作文,希翼大家会喜欢。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