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灵魂曲

教学计划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教学计划范文,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一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结合以上材料让学生概括本词可能具有的风格特征:豪放、悲壮。结合郭沫若对联加以说明:“铜板铁琶“是说辛弃疾的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悲黍”源于《诗经》,即“黍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来仔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国恨”、“乡愁”(积聚在心底的那种绵延古今、纵横千里的孤独与悲愤)。先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一下字音、停顿、语调、语气。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请学生结合预习,参照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寻幽探微男生齐读分组讨论品味上片。

1.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幻灯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幻灯片)。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

“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可让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

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断鸿”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简单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江河)、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自主探究女生齐读思考讨论略析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简单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3.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简单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四)总结归纳板书整合学生齐读。

手法:寓情于景细节描绘用典言志。

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课外练笔。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六)课外延伸。

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但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困难。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此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也很无奈,学生读不懂,就无法完成鉴赏,强行让学生进行鉴赏的话,学生也会不知所云,课堂教学势必会进入困境。我思前想后,决定用串讲的方式,一句句地引导。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上片中作者运用的几个动词,看、拍、会、登,让学生明白,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及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够理解了这首词,我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三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词语言,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担任全军书檄文告的掌书记职务,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胸襟。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并以文人的身份跟随诸军提领贾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南归后,年26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辛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只好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鹧鸪天》、《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三)、赏析全词。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借景抒情。“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四)、问题探究。

1、上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2、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3、在上片里,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自然景物,烘托出一种凄清冷落、无线悲凉的意境,来衬托作者压抑、孤独、忧愁的心情,巧妙的做到了,情景交融。

4、在下片中,作者写了哪些人和事?

(1)、张翰——乐于归隐。

(2)、许汜——谋取私利。

(3)、刘备——雄才大略。

(4)、桓温——叹时光流逝。

5、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有何作用?

——作者连用三个典故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1)、张翰的典故,即表明了词人对金人和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置政务不顾而隐居。

(2)、三国时许汜和刘备的典故,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立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

(3)桓温典故,直抒胸臆,感叹时光。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四

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辛弃疾的愤慨与痛苦。

2、体会辛词豪放的特点,比较苏辛词风,感受其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课时。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孤寂和对知己的渴求。

该句是反问句,作者的意思是说,红巾翠袖也搵不去英雄的眼泪。因为英雄流泪,是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写尽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坚守。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执著坚守。大家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辛弃疾一首破阵子,现在我们回顾该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但是,这壮烈的战斗,辉煌的胜利,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只剩下惨淡的灯光下,白发早生的词人。理想与现实,壮烈与悲凉,形成了鲜明的的对照。词人不由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从辛弃疾南归到去世的四十年间,朝廷对他时弃时用,用而又疑。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时局稍稳,又弃他一边去。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进冷水。可是他呢?不学季鹰归隐,不学许汜谋私,始终怀着一颗忠心、一腔壮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泪,等到华发苍颜,等到晚年,终于被韩侂胄任用了,却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终。

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正如辛弃疾在自嘲诗中所说: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词中会有几多沉郁,几多悲愤。

现在,我们就拿《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作比较,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不同:

苏轼壮志难酬,年华老去,有些感伤,但是最终却能用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驱散所有的叹息感伤,人生态度洒脱。

辛弃疾则不然,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最后又流下孤寂悲愤的眼泪。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无法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请同学们朗读以下文段:(多媒体展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辛弃疾比苏轼更不幸。苏轼是一个失意的文学家,但是毕竟没有民族仇、家国恨,犹能潇洒浪漫,把酒问青天;辛弃疾是一个悲剧英雄,江山半壁沦陷,一身本领,一腔热血,却只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同为豪放词人的代表,一个胜在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一个胜在国仇家恨,痛入骨髓。

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苏轼超脱了,他像一只成功蜕变的蝴蝶,翩翩起舞。辛弃疾则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以,熟悉苏辛的人都说,苏放辛豪,苏平和,辛沉郁。

无论是洒脱的苏轼,还是执着的辛弃疾,他们的品格和成就,都令我们高山仰止。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份真挚的情感。读诗,就是读人。要倾情诵读,用心体会,切不可用漠然藐视了这些思想,亵渎了这些灵魂。让我们都来爱诗词,爱这些高尚的灵魂,爱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瑰丽迷人的文化,爱我们这片生长过无数古圣先贤,盛开过无数思想之花的沧桑厚重的土地。

现在,让我们用齐声诵读,向这位流泪的悲剧英雄辛弃疾致敬!

2、请课外自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诗言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上片借景抒情意象——意境——痛苦。

下片用典抒情人事——态度——坚守。

5月19日下午,我参加了焦作市优质课大赛决赛,参赛篇目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次大赛,让我得到了锻炼,收获良多!最大的收获是,在备课备赛的过程中,我真正读懂了辛弃疾这个人,真正读懂了“英雄”两个字的内涵。思想上也得到了一次升华。几天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吟诵这首词很多遍,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当我真正读懂他一生不屈的壮志,四十年苦苦的坚守的时候,情不自禁流泪了。我想,这节课,如果我能让学生跟着我读懂这首词,走近辛弃疾,崇敬他,爱戴他,我就完成了一多半的教学任务。

但是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讲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惑。觉得好多地方都得讲,不讲唯恐学生不懂。但是时间不够。一遍遍修改教学设计,一句句精简课堂语言,但是时间仍然紧张。最后走上比赛的讲台时,我的计划是,如果时间真不够,就将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精简掉。反正,辛弃疾的词,要讲就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盘桓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懂。第一个教学目标(了解辛弃疾的一生,理解他的愤慨和痛苦)必须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完成。

课上完之后,在我脑子里久久萦绕的一个念头是:如果能再让我讲一遍多好!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一定会在以下几方面多加注意:

一、教态不够大方。

由于反复改动教学设计,一直到上课前半个小时仍在改动,上课时心情紧张,唯恐流程出错。教态拘谨,影响了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充分放开,更谈不上挥洒自如、谈笑风生,使得课堂缺少一种激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件制作缺乏美感。

在课件制作上,我还缺乏追求美的意识。事实上,课件制作的很多细节,如配色、动画设置等,都会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心情、效率。要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就要在制作课件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做到务实而且求美。

三、学生展示不够。

在朗读这个环节,我摒弃了课件中已经设置好的录音,自己读。我的范读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好几位同学跃跃欲试。但是顾虑时间不够,我只叫了两位同学。看到其他几位未能展示朗读的同学脸上那失望的表情,我非常自责。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整个教学流程再熟悉些,重点再集中些,语言再精简些,一定能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课堂效率要最大化,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备课要充分啊!

四、上下片不该平均用力。

我是19号下午第四节的课,第二天,我早早赶到会场,就等着听党老师评课。党老师说:“上片赏析时间过长。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下片用典明志的赏析上。”说实话,我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为时间不够苦恼。总觉得上片借景抒情,也是本词言志的重要方法,总怕盘桓时间短了学生读不懂,读不深。没有站在整册书的高度,从整个高一诗词鉴赏教学的角度去看待这节课。其实学生已经很熟悉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对上片的景中情,完全能够领悟。不能大胆取舍,还是因为不能高屋建瓴。党老师的评课,让我意识到,我们讲一首诗词的时候,应该站在整册书,甚至整个高一年级,整个高中三年的高度,这样才会高屋建瓴,取舍得当,提高时间利用率,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五、拓展延伸应该放在“解读英雄”上。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两大代表,学生又刚刚学过苏轼的词。所以我几乎不假思索就把本课的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为:比较苏辛词风。但是课上完后,我突然发现,错了。我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上,目的也是想让学生崇敬辛弃疾对理想的坚守,为什么不在这一点上拓展呢?辛弃疾虽然壮志未酬,但是他仍然是英雄。英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怎样才算真正的英雄,从而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恐怕比苏辛词风的对比更重要,也更符合整节课的气氛。

总之,这节课我有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不足,还请党老师和其它同仁批评指正!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五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但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困难。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此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也很无奈,学生读不懂,就无法完成鉴赏,强行让学生进行鉴赏的话,学生也会不知所云,课堂教学势必会进入困境。我思前想后,决定用串讲的方式,一句句地引导。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上片中作者运用的几个动词,看、拍、会、登,让学生明白,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及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够理解了这首词,我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但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困难。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此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也很无奈,学生读不懂,就无法完成鉴赏,强行让学生进行鉴赏的话,学生也会不知所云,课堂教学势必会进入困境。我思前想后,决定用串讲的方式,一句句地引导。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上片中作者运用的几个动词,看、拍、会、登,让学生明白,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及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够理解了这首词,我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七

5月19日下午,我参加了焦作市优质课大赛决赛,参赛篇目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次大赛,让我得到了锻炼,收获良多!最大的收获是,在备课备赛的过程中,我真正读懂了辛弃疾这个人,真正读懂了“英雄”两个字的内涵。思想上也得到了一次升华。几天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吟诵这首词很多遍,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当我真正读懂他一生不屈的壮志,四十年苦苦的坚守的时候,情不自禁流泪了。我想,这节课,如果我能让学生跟着我读懂这首词,走近辛弃疾,崇敬他,爱戴他,我就完成了一多半的教学任务。

但是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讲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惑。觉得好多地方都得讲,不讲唯恐学生不懂。但是时间不够。一遍遍修改教学设计,一句句精简课堂语言,但是时间仍然紧张。最后走上比赛的讲台时,我的计划是,如果时间真不够,就将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精简掉。反正,辛弃疾的词,要讲就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盘桓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懂。第一个教学目标(了解辛弃疾的一生,理解他的愤慨和痛苦)必须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完成。

课上完之后,在我脑子里久久萦绕的一个念头是:如果能再让我讲一遍多好!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一定会在以下几方面多加注意:

由于反复改动教学设计,一直到上课前半个小时仍在改动,上课时心情紧张,唯恐流程出错。教态拘谨,影响了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充分放开,更谈不上挥洒自如、谈笑风生,使得课堂缺少一种激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课件制作上,我还缺乏追求美的意识。事实上,课件制作的很多细节,如配色、动画设置等,都会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心情、效率。要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就要在制作课件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做到务实而且求美。

在朗读这个环节,我摒弃了课件中已经设置好的录音,自己读。我的范读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好几位同学跃跃欲试。但是顾虑时间不够,我只叫了两位同学。看到其他几位未能展示朗读的同学脸上那失望的表情,我非常自责。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整个教学流程再熟悉些,重点再集中些,语言再精简些,一定能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课堂效率要最大化,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备课要充分啊!

我是19号下午第四节的课,第二天,我早早赶到会场,就等着听党老师评课。党老师说:“上片赏析时间过长。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下片用典明志的赏析上。”说实话,我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为时间不够苦恼。总觉得上片借景抒情,也是本词言志的重要方法,总怕盘桓时间短了学生读不懂,读不深。没有站在整册书的高度,从整个高一诗词鉴赏教学的角度去看待这节课。其实学生已经很熟悉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对上片的景中情,完全能够领悟。不能大胆取舍,还是因为不能高屋建瓴。党老师的评课,让我意识到,我们讲一首诗词的时候,应该站在整册书,甚至整个高一年级,整个高中三年的高度,这样才会高屋建瓴,取舍得当,提高时间利用率,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两大代表,学生又刚刚学过苏轼的词。所以我几乎不假思索就把本课的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为:比较苏辛词风。但是课上完后,我突然发现,错了。我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上,目的也是想让学生崇敬辛弃疾对理想的坚守,为什么不在这一点上拓展呢?辛弃疾虽然壮志未酬,但是他仍然是英雄。英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怎样才算真正的英雄,从而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恐怕比苏辛词风的对比更重要,也更符合整节课的气氛。

总之,这节课我有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不足,还请党老师和其它同仁批评指正!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八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板书:

上片: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九

课后,语文组和其他组老师给我评课,学生给我提供反馈意见。结合上课、评课和反馈情况,我就这节课简要谈谈自己的反思。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型课堂互动模式的特点。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反思一: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自然地体现出随机应变的机智?

在这节课上,由于问题太难,学生比较沉闷,我显得很急躁,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点评,即使点评了,评语也缺少个性和激励性。反思之后,我觉得,高效的课堂还应以教师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为前提。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

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平分秋色。

1、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目的:读准字音。

2、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目的:理解词意。

3、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请全体学生齐读。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

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内容。

1、背诵默写《望海潮》;

2、搜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

板书设计:自然风物壮美清嘉。

百姓生活繁华富庶。

官民同乐政治清明。

————————————————————————。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评课内容。

两堂课都是以词作为教学内容,听课时我在想诗词教学在哪些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诗词教学在当今时代实际上是诗心传递的过程。要讲好诗歌,必须要品味诗的味道,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带领学生融入诗境,而其中最需要紧扣的是诗的语言去想去品。诗词教学是否还原了诗词的本色,是否变成了其他文体的教学,一堂课首先观察是否明确关注诗词的文体特征,观察学生是否走进了诗词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与内涵。

第一位老师音色很好,激情导入,语调铿锵,教学有板有眼,步骤清晰。这是一首登临诗,表达辛弃疾的愤慨之情、爱国之忧。领悟词人既含蓄又慷慨激昂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由何而登临,然后分上下片讲解。有层次,步骤简洁。第二位老师讲解的《望海潮》中柳永一反自己习惯的写作手法,变得豪放。柳永这个慢词高手写出了铺陈的味道。上课的老师由兰州入题,从上下片融入朗读理解内容。最有意思的是提出这首词与柳永的婉约词风不符。最后由兰州景色的写作作结。教授过程对诗词的理解颇为到位。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两堂课中学生没有主动体悟词作,提出自己对词作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老师还是满足于我教你记,我教你懂。诗词教学讲究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怎样摆正学生读诗词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诗词感悟中走进作者、走进自我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位老师的掌控力太强,老师讲的很好跟教学很好不一样,一定要注重学生学得怎么样。

2、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是怎样的角色?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牵着学生走,教学显得“严密”甚至让人觉得无痕,其实是用细碎的问题慢慢肢解诗词,诗词变成碎片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两位老师对诗词的理解过于严密,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诗词的深处,还是浮在表面上。有点遗憾!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要求反复吟咏,第二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这两堂课老师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有效思考,老师不是报幕员,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其实这两堂课的展开可以从词作的词眼入手,让学生思考起来,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要懂得基于教的教学和基于学的教学是不一样的。

3、这两堂课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极度欠缺。诗词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两堂课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有语文味的品味,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只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稍有体现。其实可以抓住“云”、“绕”、“卷”字深入品味,落到语言内涵上,所有感情都是从语言中悟出来的。其实缺乏有效诗词语言的品析背后暴露出老师解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没有注意它的语言。《望海潮》数词运用比较突出,“十万”、“三秋”、“十里”、“千骑”就已经能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和繁华。不要只想我该怎么教,要想我教些什么,哪个地方值得教。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一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一课时。

一、导语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孤寂和对知己的渴求。

该句是反问句,作者的意思是说,红巾翠袖也搵不去英雄的眼泪。因为英雄流泪,是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四、小结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写尽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坚守。

现在我们回顾该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但是,这壮烈的战斗,辉煌的胜利,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只剩下惨淡的灯光下,白发早生的词人。理想与现实,壮烈与悲凉,形成了鲜明的的对照。词人不由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从辛弃疾南归到去世的四十年间,朝廷对他时弃时用,用而又疑。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时局稍稳,又弃他一边去。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进冷水。可是他呢?不学季鹰归隐,不学许汜谋私,始终怀着一颗忠心、一腔壮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泪,等到华发苍颜,等到晚年,终于被韩侂胄任用了,却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终。

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正如辛弃疾在自嘲诗中所说: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词中会有几多沉郁,几多悲愤。

五、比较苏轼和辛弃疾

现在,我们就拿《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作比较,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不同:

苏轼壮志难酬,年华老去,有些感伤,但是最终却能用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驱散所有的叹息感伤,人生态度洒脱。

辛弃疾则不然,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最后又流下孤寂悲愤的眼泪。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无法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请同学们朗读以下文段:(多媒体展示:)

可怜无数山。同为豪放词人的代表,一个胜在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一个胜在国仇家恨,痛入骨髓。

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苏轼超脱了,他像一只成功蜕变的蝴蝶,翩翩起舞。辛弃疾则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以,熟悉苏辛的人都说,苏放辛豪,苏平和,辛沉郁。

六、结束语

爱我们这片生长过无数古圣先贤,盛开过无数思想之花的沧桑厚重的土地。

现在,让我们用齐声诵读,向这位流泪的悲剧英雄辛弃疾致敬!

七、作业

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请课外自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二

1、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诵读和鉴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科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

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阔清远。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

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小结: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活动二】。

学生自主发现,说说妙处,说说疑惑。

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板书一:

片段诵读。

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3、拓展联想。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展开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补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见解。

【活动三】。

片段赏而读,读而赏。读读想想评评。

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

借助诵读帮助鉴赏的.深入,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

(一)训练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二)培养学生整体想象的能力。(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能力。(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

3、引导学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随机生成板书二:

【活动四】。

典故的一般学习:

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

【活动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会误答。

2、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

3、接下来,探究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学生在情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让学生在失误和疑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注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快乐。

四、品味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1、点拨要点:

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2、方法提示:

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动六】。

学生解释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让学生掌握两种解读句子的办法。

五、总结“登临意”,总结读词方法。有感情的朗诵全词。

(一)板书三:

登临意及其表现:

(二)板书四: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画面。

词眼提挈。

知人论世。

以诗解诗。

意象解词。

揣摩典故。

诵读传情。

(三)范读全词。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老师很想朗读《水龙吟》。

老师范读。

【活动七】。

学生小结。

学生朗诵。总结:梳理过程、方法和结果。

提升:用朗读去表现理解,用朗读去震撼心灵,实现情智和谐的鉴赏。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最高潮,词人、作品、学生、老师,灵魂相应,生命交融。

以学生为本,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

在文学史的高度观照作品做得不够。这是《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将在教学第二首《永遇乐》时突出的解决这个问题。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三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四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5、全体女生朗读。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张翰——乐于归隐     。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八、小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

动作:看、拍、会、登  。

下片:张翰——乐于归隐     。

许汜——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五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六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简要分析词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怀。(3分)。

参考答案。

1、用比喻,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写出山的多姿。(1分)借景抒情,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发作者的忧愁和怨恨。(1分)。

2、借用典故,(1分)表明作者不肯去追求享受,决心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2分)。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七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八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年、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十九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一课时。

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结合以上材料让学生概括本词可能具有的风格特征:豪放、悲壮。结合郭沫若对联加以说明:“铜板铁琶“是说辛弃疾的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悲黍”源于《诗经》,即“黍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来仔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国恨”、“乡愁”(积聚在心底的那种绵延古今、纵横千里的孤独与悲愤)。先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一下字音、停顿、语调、语气。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请学生结合预习,参照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寻幽探微男生齐读分组讨论品味上片。

1.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幻灯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幻灯片)。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

“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可让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

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断鸿”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简单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自主探究女生齐读思考讨论略析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简单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3.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简单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四)总结归纳板书整合学生齐读。

手法:寓情于景细节描绘用典言志。

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课外练笔。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六)课外延伸。

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二十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像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二十一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 、抽读 、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板书)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二十二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板书)。

5、全体女生朗读。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发言)。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板书: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最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专业23篇)篇二十三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消防室的工作总结大全(16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时,要客观、全面地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避免过分夸大或淡化自己的工作成绩。如果你对月工作总结的写作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以下几篇范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最新小学大自然的报复范文(19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富有思想、观点清晰、结构严密、语言优美的文章,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摘录,它们的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写作有着很好的启示

    2023年干部竞争上岗演讲稿干部竞争上岗的意义(专业20篇)

    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竞争上岗这个过程。以下是一些竞争上岗的成功案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成功的秘诀和策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

    2023年阅读西游记教学设计(专业16篇)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学习需求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教学计划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023年乐于助人好处英语乐于助人的英范文(22篇)

    学好英语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写英语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辅助工具和资料,如词典、语法书等。高高的个子,白净

    最新幼儿园聘用司机合同书大全(17篇)

    聘用需要注意雇佣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范文中展示了招聘成功的关键因素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指导。幼儿园司机是接送幼儿上下学回家的人

    最新晚育产假的请假条大全(20篇)

    在工作中,总结能够发现问题、找出改进措施,并提高工作效率。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领导:我因生产,需要回家休息

    最新读小学班级管理心得(优秀19篇)

    写心得体会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有助于我们提升写作水平。工作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从培养“小帮手”做起;五从班主任

    2023年让好事遍地开花小学(优质24篇)

    优秀作文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思考和观点的独特见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新幼儿园卫生保健培训总结(专业17篇)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文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思路拓展,是写作的重要参考材料。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学习。老师根据幼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