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通过学习优秀的范文,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思路。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选择,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对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师来说,这句话解除了许多教学上的顾虑,教学不能不注重成绩,要为高考服务,同时也要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情况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高中语文文言文作为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如何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尝试了下面几点做法。

一、注重课前提问。

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学习上感觉非常吃力,尤其是文言文,文章篇幅加长,翻译难度加大,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有的教师在讲课时强调某某内容是重点,结果学生不会记住,反而是教师经常提问的.,学生就会记住,同时也要通过高考题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是在高考中能实实在在得分的,否则作为普通高中的学生总在为不学文言文找借口,明确了重要性,也就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

二、摆脱进度的枷锁,精讲精练,不重要的不讲。

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样样通就是样样松,这样的课堂就不是高效,有的教师认为所谓高效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于是有的教师就省略了在课堂上翻译文言文的过程,只是让学习好的学生简单讲讲主要事件,看似节省了时间,进行了更多的教学内容,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的高效,高效的前提是参与,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文中,从诵读、翻译入手,动脑思考,了解内容,看似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其实这才是提升能力的最佳锻炼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教学进度,一篇文言文需要2到3课时,而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文言知识掌握的目标下普通高中至少需要5课时,能学会是建立学习自信的前提,学得轻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实际来进行教学,而不是死板地按照进度进行,让教师的教学能够灵活,更好地贴近学生,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课堂气氛一定要轻松愉快。

文言文本身是很枯燥的,如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即使不能影响到学生在课外能下许多工夫,但是在课堂上能喜欢听教师讲课,达到了教师的要求就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态度亲切,语言幽默,多用当代视野解读文言文,打破文言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使文言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学生就会逐渐喜欢并积极地学习文言文。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语感教学。”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其实质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试题,除了少数语文基础知识(语音、文字等)、文学常识考题外,其余基本上属于对学生语感能力的考查。因此,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应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用高考的指挥棒来指挥语文教学,就是学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纯知识性的东西,因而把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活生生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变成一二三四abcd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题目,课堂变成了以解题为主的模式训练。让学生重复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劳动,而忽视对学生语文素质和领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厌学语文和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或者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我的体会有三:

一是表情诵读。这里之诵读,绝不等同于为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这种读,正如叶老所说,应该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语调上应该抑扬顿挫,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所谓“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到传神发兴的地步。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读书提出如下章法:第一遍观其大略,谓之粗读,读后要动笔列出提纲;第二遍对照注释细嚼慢咽,谓之细读,读后要提出疑难;第三遍据其要点,居高临下,谓之深读,读后要释疑解难,言之成理;第四遍吸取精髓,举一反三,谓之精读,读后要有所发现,联想翩翩。当然,这里的一遍并不等于一次,有时是两次或多次。同时,强调手脑并用,用心发现。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音的语气化来传递的。因此,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再现作者的语调和语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愫和作品的意境。如读《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但语调要低沉,而且情绪要凄婉,于字里行间去体味那种“悲怆美”。而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则应强调高昂激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这样的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的语感实践,绝不可等闲视之,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感教学》。书本中有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最高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全靠读书人的参悟,非强拉所能至也。因此表情朗读得好,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听众产生同样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在注重学生训练学生表情朗读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朗读磁带,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有些课文学生一听就明,一读就懂,教学任务完全可以提通过朗读训练来完成。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就是对语文的理解能力长进了,考试时解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是想象创意。这个环节必须建立在第一个环节之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语言文字有了直觉思维,形成了表层意义上的语感,但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想象而创造意境,形成感性和理性相通融的悟性,从而进入认知的境界。这个过程要求老师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恰到好处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引导,使学生扑捉住语言文字中的全部信息,起到洞幽发微的作用。叶老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必须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的画面: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这样的想象,其实是叶老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极好的教学范例。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如教《琵琶行》时,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的一段,是运用诗歌描写音乐的名段,极其精彩。其用词的传神,比喻的贴切,意境的高妙,简直非言辞所能表达也。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我先让他们欣赏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具体感受音乐形象。然后重温《明湖居听书》一文中对白妞表演的描写,与本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互相照应,使学生产生领悟能力,他们的想象就丰富了。

当然,这种想象创意,并不局限于散文和诗歌的教学,议论文乃至说明文都有这个要求。譬喻读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拿来主义》等等文章,不进入作者特定的境界,没有形象思维,是无法读懂读好的。吕叔湘先生说:“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感情,判断语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此话信然。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三

摘要: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常常会涉及文言文,文言文是语言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很多学生抵触文言文学习,尤其是高一学生,思维还固定在初中阶段,面对字数较多、字词理解较困难的文言文篇章就会产生抵触。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部分,杜绝学生的死记硬背现象,更好地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部分,杜绝学生的死记硬背现象,更好地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谈谈看法。

一、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文言文学习也是如此。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对于理论和逻辑性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思路,但是在接触文言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词句的晦涩和背诵内容的增多,而产生厌倦心理,严重抑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应该设置情境教学,即根据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现实生活的模拟,使学生提前进入到文言文所设置的背景和文化中,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视频等,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其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进行积极讨论,例如在学习荀子的《劝学》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回忆自己学习了哪些珍惜时间的句子、听说过哪些励志的故事等,最好把全班同学分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抢答,这样对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和后期背诵都是极有好处的;最后,多联系历史小故事,文史不分家,高中阶段所节选的`文言文大多是先秦和诸子散文,政治性比较强,多联系历史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记忆。

二、指导学生自主认读,积累词汇。

文言文中的文字很多读音和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甚至写法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往往都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导致他们错误理解文章的意思,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特殊的文言文句式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将词语的各种不同意思和特殊用法标明,例如在对“走”字的古今意思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用小篆中“走”字的写法形象解释,即一个甩开臂膀的“人”字,古代大多用“走”字表示“跑”的意思,而在《孟子·梁惠天上》一文中,“弃甲曳兵而走”一句又把“走”翻译成了“行走”的意思,可见古文言文词语的多种意思;文言文中出现较多的介词,大多用来做状语、补语等,有的有实际意义,也有很多不表示任何意义,例如在韩愈的《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一句中,介词“乎”就表示“在”的意思,做了句子的状语。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品味文章内涵。

文言文的背诵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方面是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背诵方法,往往是背过没有多长时间就会遗忘,效率较为低下。为此,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化整为零,即将大篇的文言文分解成若干段落,然后按照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情节加深学生背诵;其次是抄读法,这是鼓励学生综合利用自己的脑、耳、口、手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做到对文章眼熟、口熟、耳熟、脑熟的同时,自然而然就全篇背过了;再次是累进法,即让学生在照看译文的同时,先背诵第一句,然后是第二句,接着将两句合背,类似滚雪球的背诵和记忆方式,往往能够加深大脑印象;最后是帮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毕竟文言文知识储备与阅读量是有很大关系的,最初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阅读文言文,比如《史记》、《二十四史》等,当兴趣和习惯慢慢养成时,就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阅读。

四、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鉴赏力。

首先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在国家遇到危难之际,只身一人进入秦国军营,最终化解了国家的危险处境。学生在结合文化背景学习的同时,就会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教师最好能借助学生历史书上的爱国主义小故事进一步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其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讲解,例如《陈情表》中就表现出了儒家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内容,这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是很必要的,有利于他们形成更加优异的品质,挖掘出文章的内在韵味。最后是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他们的文言文学习效率,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文中的亲情和友情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环境中,引发他们的思考,深厚他们的内涵。

五、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四

学生戏称学习高中语文的感受:“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学习以难度系数最高而占据榜首。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老师眼里,一个字――累;在高中生眼里,一个字——难。是什么原因导致文言文教学让人猛如虎?何时才能还师生文言文学习轻松愉悦的一片蓝天?究文言文教学难出成效的根源,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剥夺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权利,教师没有紧紧抓住文言文学习需要――多读、多记忆、多积累的特点。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有必要首先深化理解“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重新设计教学行为,抓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三个环节。

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多动手、多动嘴、多动脑,采用这种“生本课堂”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帮助我们把夸美纽斯“少教多学”、“轻松愉悦”的理想变成现实,实现文言文高效教学。

一、课前预习裸读。

“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文言裸读主要强调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所能掌握的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可能交还给学生,教师尽快让学生活动起来,把可以托付的教学行为托付给学生完成,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对于高一阶段的学生,针对文言文教材较为浅、显、易的特点,让学生“裸读”课文对于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大有裨益。这里,我以《师说》教学为例,让学生抛开参考书,收起课本,只拿一支笔和一份教师印发的《师说》原文,借助工具书,完全凭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和文言文功底,写出对文言文的翻译和对文章的理解。不可否认,这种做法让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于是我给他们讲了个故事,据说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黄侃一个字也没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并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接连三次,用时三个月,点破了三本《说文解字》后,黄侃说:“标点三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总翻这书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学问来。后来,陆宗达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他回忆说:“就是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听完故事后,渴求提升文言能力的同学们“裸读”时一个个趣味盎然,无论是功底较好的学生,还是相对不好的学生,都绞尽脑汁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解读。虽然有的同学写出了“没有富裕没有贫穷”、“郯子的徒弟”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译文,学生在小组交流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愉悦的笑声,在笑声中,理解有错的同学记住了正确的解释。“裸读法”要结合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在同伴的激发下,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话题,几乎所有同学都有自己的参与空间,都能产生独立探究欲望,探究、思考与记忆就在这样令人兴奋的氛围中进行着,他们一点一点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自己学到的东西,体会到了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裸读法”教学还没有结束,学生还需要读,大声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理解的文义,读出自己理解的文言文每一句的语气。同时,教师也需要“裸读”,即使在头脑里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东西,也应该尽量让自己恢复到初读文章的状态中品读文本,尽量让文本的真实含义“没有遮盖”地“露出来”。这样才能更了解学生的阅读实际,理解学生阅读中的感受,以便更好地在课堂上开展引导。

二、课堂教学优化。

身边很多老师为了应对高考,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只注重文言字、词、句的落实,只注重句子的翻译指导,忽略文本内容的探讨。殊不知,新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还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等价值定位。因此教师教学时需注意文章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以及作品的章法技巧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真正能力只有在多读多思中慢慢形成。而这一切教学都更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老师的讲解只能起点拨作用。

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三种教学观。一是重学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发展观,不仅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发展学生思考文言文深刻内涵的智力;三是审美观,把美的因素带到教学活动中,借助审美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愉悦身心。

我尝试用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预习――小组交流――展示――大组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含随堂检测)。运用这样的基本模式,课堂从一言堂变为百家争鸣。在讲授《赤壁赋》一文时,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主旨,学生就苏轼是否真正是一个乐观、旷达之人及文中的主客是否是同一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同学们从《赤壁赋》延伸到“也无风雨也无晴”,触及到苏轼儒道佛的三种思想,有的同学甚至搬出“东坡肉”佐证自己的观点。在争论主客是否是一人时,班上王培同学现场演绎了一段是否救助跌倒老人的思想交锋;同学们更搬出了贾谊的《鸟赋》。当原本枯燥的、令人昏昏欲睡的文言文课堂变成学生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精彩迭现、踊跃发言的舞台;当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索时;当学生自发地把课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意无意地纵横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的时候,语文教师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很多老师把精心布置作业当做一项必做的功课。教师费尽心思、竭尽智慧布置的作业,却不能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即使分层布置了,也只是适合度相对提高。文言文教学作业往往是这几项:熟读成诵,默写课文,翻译课文,解释加点的字词,积累文中各种语言活用现象及文言特殊句式,再有就是对课文文意的探究及课外知识的补充等。其结果是有些学生耗费时间,做无用功,有些学生来不及完成,只能疲于奔命,而每天堆积如山的作业批改让教师苦不堪言。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让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作业起到应有的效果呢?一次布置背诵《阿房宫赋》的任务时,班上的“记忆高手”无意中的一句“我早就会了”提醒了我,既然我们的生本课堂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学习,为什么作业的布置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呢?因而那天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次作业”,自己设计作业,自己解答,小组内交换批改、督查。第二天,我带着期盼又略微不安的心情看了学生的一份份作业。让我惊喜的是,学生的作业既中规中矩,与我原先设想要求他们掌握的相差无几,又不乏创新。而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自设的作业,还学习了他设的作业,量上增多了,但质却没有降下,反而成倍增长了。与此同时,还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使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民主、和谐;增强了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激情,为了“自设作业”,他们认真研读课本,并搜集素材,真正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设作业“解放了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了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了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定教,善待学生差异”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让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显著变化,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课堂上再也看不到以前学生脸上的迷茫、无奈、厌烦,更多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时的张张思索、自信的笑脸。

“以生为本”、“自主活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尝试告诉我:紧抓文言文教学预习、课堂、作业过程中的自主活动与小组合作,则古文教学的春天必将到来。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五

新《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而语感教学,也就是一种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语感教学要将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二者兼顾。语感实践,就是放手让学生去亲自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语感分析,不是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方式,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那里又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例如,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里是在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仔细体会语言的表现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可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受,或感受深浅与否,直接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而言,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个体实践的产物。其感受深浅与否,也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数年前,外地某校对近千名中学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语言形象感受(时间发展感、空间移动感、事物变化运动感等)强,语言逻辑感受力(条理感、主次轻重感、并列感、递进感、对比感、综合概括感等),以及语言内含的思想感情、态度分寸感受力等均较强。这些集中表现在作文上;语言干净、准确、生动流畅;内容比较丰满、富有感情、想象力;结构清晰、条理清楚、主次、轻重、详略比较得当。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这些语言感受力均显得薄弱。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加强语文课的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出路。

那么,如何进行语感教学呢?

我认为,语感教学的实施可以从两条途径走。一是要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避免讲风盛行的现象,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语言,增强语言的感知力。如赵大鹏在讲授《榆钱饭》一课时,要求学生先扫除认读障碍,然后,通过自读谈谈发现,谈哪个词用得好,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他让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点拔,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课内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另外,课余时间也可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比如,收听广播,每日一诗,天天写日记,抄名人名言,办手抄报,搞小记者采访,等等。这些活动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增强了语感。

首先要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譬如对于词语的理解,不仅仅是查阅字典、词典,还要细细品味辨析。这就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第一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如《小桔灯》练习五,揣摩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第一个好字,显然指妈妈的病好了。这是承前文;而第二个好字是指我们大家都过上好生活了。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第二要注意辨析近义词。如《老山界》课后练习五第1题,这个练习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用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问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这两组词表达的程度有差别,运用程度较深的生怕和不准才能更好地写出红军战士对人民财产的精心爱护。从而体现出红军是劳苦大众的军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进行比较,就可以显示出原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查觉这里的狡猾则是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除这些外,还可能有其他情况。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就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比较、辨别、分析,直至深入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要对语言有所发现。就是说,在文章当中,看哪个语言运用得好,要说明好在哪里,为什么用得好。在散文要注重发现它的形象性、生动性、抒情性;在小说中,要体会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在说明文,重在分析其准确性;在议论文重在感受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再次是应用语言的训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只有确切地掌握了语言的含义,色彩情味以及用法之后,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因此应用语言的训练是一种培养语感的综合训练。

总之,语感的运用,就是要让学生一读一听,便知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从能力角度看,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离开语感,听说读写就无法进行。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技能。这是有别于一般技能的心智技能。当然,要形成这种技能必须以知识的领会为必要条件。这就像练游泳,先得懂得游泳知识,知道一些游泳的方法和要领,不然就会走弯路,不利于游泳的技能的形成。由此可见,训练语感,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加强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学习;二是加强语言实践。

语感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敏锐的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所以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特别是课堂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这是养成学生良好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六

摘要:语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语言交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语感的训练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语感相关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有效途径: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优化英语听说环境,强化语感;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

关键词:语感;交际能力;英语语感训练。

“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感知和理解”(张建房,)是一种综合语言直觉能力,包括对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许多方面的敏感的直觉能力。语感的过程就是“语感主体通过感知言语作品的形式,进而理解其内容的过程,即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话语和字面了解别人的表达意图的过程。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根本基础。”研究表明:语感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对语篇的理解有辅助作用;听和说的活动常常是在感觉的层面上“不假思索”或“脱口而出”;人们在写作过程中或写成之后也是凭语感来修改和完善的。有研究者提出“语感技能”的概念,认为语感必须经过语言的指导,语感技能的形成离不开练习,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语感。(张建房,1999)。

语感是衡量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准。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可以说,语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支点。那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呢?笔者根据初中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强和活泼好动等特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效果较为理想。

一、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古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英语学习同样如此。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和背诵这一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晨读,要求学生多读多背,特别要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读出英语的意味和美感来。朗读和背诵的材料以教材为主,适当选一些脍炙人口的英语故事、新闻报道、诗歌、谚语等让学生朗读和背诵,以提高朗诵兴趣,促进语感形成。

二、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语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加强阅读训练应重视以下两点:。

1.立足教材,坚持课文整体教学。课文整体教学是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断章取义。通过整体教学,一遍一遍地感知,逐层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通过不同层次的感悟性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思维的语感能力。老师要鼓励学生或学生在一起通过教材所涉及到的阅读策略知识和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比较,深化与巩固语感技能为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和转化奠定基础。

2.超越教材,扩大学生阅读面。超越教材是指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通过增加阅读量,增加学生感知语言的机会。人脑就像一个用来容纳知识的容器,输入的语言信息越多,经过大量的积累和巩固,输出的语言就会越来越顺利,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可适当要求学生阅读文学名着,让学生接触真实语言,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为实际交流奠定基础。

三、优化英语听说环境,强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初中生一般缺少自然的英语环境。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优化英语学习环境,尤其是听说环境。优化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尽量用英语授课,并用手势、眼神、音调、动作等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能听懂、会交流。其次,课堂上设计和组织各种听说活动,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边活动,实现师生和生生的多边互动。值日生汇报,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讨论问题(就课内外材料)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口头交流的机会,养成大胆开口的习惯,形成讲英语的良好氛围,提高口语能力。再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多听英语为母语者朗读的磁带,观看英语电视节目,组织英语之声校园广播,创办英语墙报等等,都是优化英语学习环境的有效措施。

四、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通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需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的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写,如抄写、默写和听写;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写,即写作。写作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英语语感的成熟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笔者在指导写作中,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从基本词汇的积累和运用着手,强化基本句型和常用句型的训练,力求表达地道、通顺、流畅、平易、得体,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指导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组织结构和段落层次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过渡词语和逻辑关联用语使短文保持连贯流畅,读起来有纯正语言味道、有美感。教师还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和多次修改习作,教会学生凭借语感修改习作,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语感是言语理解的辅助手段,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向导,是言语主体发挥语言潜能的重要载体。总之,语感在英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语,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熟练性,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反应能力,从而增加有限时间内语言信息处理量,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论语感张建房济宁师专学报1999.4。

2语感与英语语感训练宋梅梅洛阳大学学报。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七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文学习不仅对于外国人来讲是一大热潮,同时对我国公民来讲,中文学习也越来越重要;高中阶段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其中不仅有部分议论文、记叙文的学习,还包含一些中国古代文化——文言文的学习,而文言文考核在高考中又是必考的知识内容,因此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使学生拥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此,探讨了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途径。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兴趣;多阅读;多思考;多背诵。

从小学我们就开始接触各种文言文,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死记硬背、做题生搬硬套、翻译语句不通等。

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前提。

高中时期是学生加深学习深度、拓展学习范围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高中教学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学生面临着很多的升学压力,使学习仅仅成为一种习惯,而非一种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保证在整个课堂中,学生是积极参与的、是主动探究知识的,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质量。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又是多样的。

1.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很多学生都反映说:“老师在讲文言文的时候,都是根据课本,上面有什么就讲什么,从来没有拓展故事或什么,这样还不如自己看书呢。”这样的抱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到“扎根于课本又脱离于课本”,赋予死板的知识灵活性,用趣味性的方式表达知识点,或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细节教学,使学生切实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文章《鸿门宴》的时候,文章篇幅过长,且任务复杂,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逐字翻译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分配合适的角色,在教室内再现鸿门宴现场的景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中表达的'紧张感,更容易抓住知识重点。

2.融合文章的背景知识。

每一篇文言文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甚至某一特殊的背景知识,教师在时间的允许下,向学生讲解文言文背后的知识内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理解文章中的表达,更加有利于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例如,《荆轲刺秦王》《过秦论》等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背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是我国历史传统的载体,是古人精神风貌的传承,在学习一篇文言文时,首先就要通读全文,而后期教学中,阻碍文言文教学进度的重点就是文章中的字、词、句的白话文含义;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背诵,是感受古人情怀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要逐步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内涵,接受美的熏陶。

1.多阅读。

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虽然阅读这一方式并没有创新,但是的确是脚踏实地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很多学生“眼高嘴低”,一张口大声朗读就出错,就是对文章内容不熟练的表现,为了让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进行反复的阅读,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创设的方式,或者轮流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多阅读。

2.多思考。

思考对于高中文言文学习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学习都需要学生多动脑筋,如果只有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就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样,不会发挥很大的实际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同时,布置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带有疑问地投入到阅读中,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目的。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烛之武凭借什么击退秦师?(2)本文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

3.多背诵。

虽然背诵是较为传统的学习方法,但是却是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要能够熟练背诵部分文言文,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道理,这将为未来学生的写作积累大量素材,也会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学习产生不可忽视的指引作用。例如,文言文《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句子名传千古,是作为一名中国人要铭记于心的佳句。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广泛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并联合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切身融入古文创造的环境,实现情感的交汇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的内涵,提高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2]凌青。别样的文言教学课堂:以文言课本剧促有效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08)。

[3]孙颖玉。高中文言文教学教法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7)。

[4]徐龙年。语言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11)。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八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最大的转身就是开始意识到教学的主体性,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发展,更关注激励、唤醒等方式。笔者在这里将要和大家共同探讨微探究教学。所谓微探究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微”处着手,以小化大或化大为小,见微知著,唤醒自我,从不同视角欣赏文本。本文以《陈情表》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微探究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探索。《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答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该文陈情艺术的“绝妙”是一大难点。微探究教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目的'性、创造性、启发性与适切性。基于此,笔者在探究《陈情表》陈情艺术的“绝妙”时精心设计“微问题”,层层深入,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巧解文本难点。

一、“一叶知秋”细品味,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一课时后,学生借助工具书已大致了解了本文是李密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写的文章。但是怎样从文本阅读得出这个结论也是颇费脑筋的。笔者在教学中借“微”问题作大文章,从小切口进入,牵一问而动全文,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让阅读既不脱离文本,又能高于文本。文言文中不乏古代官职与人名的合称,例如《五人墓碑记》中有“贤士大夫者,浊湟蛑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梅花岭记》中有“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这些都是官职与姓名等连用,而《陈情表》却有“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这样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组合。于是可以以此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微探究问题设置:这里的表达与惯例相比多了一个“臣”字,李密这样写用意何在?微问题一出,学生才惊觉这个表达确实特殊,他们不自觉地把这句话又读了数遍,然后开始各抒己见:生:这句话如果老师不说,我也没觉得特殊,就是读起来拗口一点,现在一说还真的特殊,太守、刺史本就是官职,再加个臣,太守臣,刺史臣,底下的注释中也没出现这个“臣”字的翻译。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整篇文章李密都是自称为“臣”,现在又在他们的官职上加个“臣”,这中间是不是有关联?生:“臣―――俯首称臣”,经过大家的议论我突然想到了这个词,这是李密在表明态度。生:对,李密想说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皇帝的臣子,愿意接受晋武帝的统属。生:原来李密心思缜密到这个地步啊,望尘莫及!(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李密作为一个旧朝遗臣,身份尴尬,其心思缜密、言语谨慎,从此例可见一斑。“孝情”是可以光明正大放到台面上的,可“忠情”对于李密来说确实是一个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难题,李密仅凭一个“臣”字就解决了难以言说的“诉忠情”。

二、“步步为营”巧设疑,吹皱一池春水。

(一)问点“独创”,激起探究欲望。

李密在文章开头极力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在第三、第四段用说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忠孝抉择”,也就是只能先尽孝再尽忠。微探究问题设置: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互换位置,先说理后言情可不可以?生:我觉得也可以,先给晋武帝戴上高帽子,把不能尽忠的理由充分表达出来,再展现自己的现实处境,也未尝不可。生:我觉得不可以。在晋武帝面前,李密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打感情牌。先动之以情,博得同情,然后才有机会说理。生:我觉得从人的认知顺序来说,还是先谈情比较好,正如妈妈要跟你讲大道理的时候,往往先用情作铺垫,然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自己与祖母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祖母病情日笃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这个微问题在设置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把握文章结构,知晓作者的写作思路。问题设置的难度不是很大,与第一课时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对于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完成知识建构帮助较大。

(二)问点“留白”,插上想象的翅膀。

微探究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学组织者和学习者不竭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利用教学契机,以新颖的视角创造性地设置微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微探究问题设置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其大前提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其小前提是“臣孤苦,特为尤甚”,两者都已具备,可结论却没有说出,你能把李密真正想说的话补充完整吗?生:这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我的情况又是如此特殊,所以我因为要尽孝,不能出来当官。微探究问题设置二:李密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呢?生:肯定是说不出口,这件事只能让晋武帝意会,不可言传。生:这两个理由虽然冠冕堂皇,但不是无懈可击。毕竟他曾经也是在蜀汉当官的,能在蜀汉当官,为什么就不能在晋朝当官呢?生:在蜀汉当官是李密不可回避的历史,与其被晋武帝提及,不如自己主动谈及,还显得落落大方,而且在文中李密把蜀汉称为“伪朝”,也是跟历史划清界限的表现。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答案的生成往往也是水到渠成。这样的微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完成认知的飞跃,获得更深层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九

句子的翻译,在评卷标准中要求语言通顺、逐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字词,更是有可能一字0.5分,而且这几乎是一道文言文必考题。对此,笔者以为,如果一开始就以此为标准,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每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借助一些简单的语法、句法知识,将句子串连通顺,写出来的时候没有错别字,这是一种中规中矩的办法。以此对学生进行翻译引导,他们确实能够扎扎实实打牢基础,但是同传统字词学习的弊端一样,依然是从“文”出发,学生的兴趣不大,而且,很容易进入思想内涵和文化信息碎片化的有言无文的尴尬状态,即使在教学的下一环节中,教师会将句整合成文,引领学生理解、分析、欣赏,但那其中也充满着将肢解了的文章重新拼合之嫌,学生脑中已然有了裂痕,再弥合也难以感受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因此,笔者更愿意顺承字词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默读、朗读、浏览等方式中,感受文本,当将帮助理解的字词敲定之后,掌握一些语法,便水到渠成地把句子译通,并且,这种方式更利于学生在翻译中衔接句与句的关系,不像从词到句的翻译法,学生常会忽略句子的连贯问题。

上《口技》一课,笔者让学生齐读第一遍,边读边圈点,将其中自己不会的、把握不准读音的字词标识出来。读一遍后,通过看注解、查阅工具书解决;接着用比较慢的速度自读第二遍,边读边猜想文章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明白意思的字词用另一种符号标识出来,这一遍后标注甚多,但学生大多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只是细节不甚了了;于是让学生默读第三遍,联系上下文把刚才的意思具体化,越具体越好,其中有些学生会弄错文意,接着,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把正确的'翻译写到作业本上。

二、内容理解,在诵读中细化。

诵读一直都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人的诵读,是以熟悉直至理解为目的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前面说过,那种耗时费力的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我们现在仍沿用诵读方式,每一遍读都是有附加目的的,如第一遍圈点出生字词,第二遍了解文章大意,第三遍读出感情、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采用一遍遍呈现递进关系要求的诵读,学生逐步将文本的整体内容理解清楚,就如ppt动画演示中,渐渐达成清晰直至完全明朗的效果。

上《桃花源记》一课,在学生翻译完全文之后,笔者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课文,把自己的理解贯穿其中,小组互听、点评、讨论之后,自己再进行细节上的修改;各组推举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同学,在班上朗读。学生边读教师边引领学生品味文章内容。如有一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把其中的氛围读得怡然自得,甚至有些得意洋洋的感觉,招来了其他同学的非议,马上有人提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属”一段要读得收敛一点,不应当把语调放得太开,但是他读不出自己的感觉,于是笔者示范了一遍,将那种祥和、宁静感读了出来。这样,经过不同学生的朗读展示,大家分别针对不同的段、句、词展开研讨,渐渐明确了文章中所表现的理想状态,从而明白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上没有的理想世界,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愿望。字词、文句和内容三者之间呈现出递进关系,这种按部就班的阅读教学,显著的特点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也常使学生一进去立马面对的就是使人感到索然无味的散尸碎骨般的字词,直接影响学生对文言美文的欣赏。对此,笔者一直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打破这一樊篱,让自己的学生,不仅能够明白,更能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所以虽然本文的提纲,是按照传统文言文教学的逻辑,以文为本展开的,但是在内容的主张上,笔者是偏向于以生为本的。笔者边教学、边总结、边探索,只希望既能够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言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得开心,提高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从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质量。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除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尚待完善之外,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高中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具备较强研究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一切物质和生命的运动规律。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除了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断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对我国生物科学技术发展来说,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观念落后。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新课程改革中“改”的程度,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还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这一群体当中,新课改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核心仍旧还是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片面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为没有看到时代发展给生物学科带来的巨大改变,所以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导致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

(二)教学方式单一。

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工作时,都采用的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受这种方法的影响,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生物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被过分强化,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仍旧以重复啃读教材为主,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极度缺乏交流与沟通,整个学习过程显得非常单调和无聊,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实践缺乏。

因为高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很多教学实验。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还有很大部分学校因为生物实验设备的缺乏而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教材中的课堂实验大多都是以“纸上谈兵”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因此只能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层面上,与实际的结合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素质。

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应新课改要求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塑造。传统生物教学观念明显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思想,主动和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使自身作为教师这一角色的促进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准确地把握新课改教育思想,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根据时代潮流逐步更新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比如,高中生物教师这一群体之间可以每周组织一次教学谈论会,所有参与讨论会的教师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传授自己的经验,甚至还可以说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取长补短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不足。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就应该着力寻求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但却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构建起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提出诸如“枫叶为什么只在秋天变红?”以及“为什么窗台上的植物要向阳生长?”等比较生活化的问题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其感受到生物课堂的乐趣所在,由此而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三)强化教学实践。

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生物教学也是如此,生物教学的本质属性也要求广大高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物教学实践的重视,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教学更加高效。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之外,还要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以动手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验中去,使其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其观察和创造能力,进而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大势所趋的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为高中生物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和持久。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面对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有敢于改变的勇气,要用更新的、更合理的方法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以从整体上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丁英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一

诵读之法古已有之,但“诵”和“读”在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段玉裁作注时也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进行了精辟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见“诵”是一种通过声音传情的表达方式;“读”《说》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择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进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可见“读”不仅包括“诵”,还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随着学习实践的加强,直到宋代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记述之中。他认为“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其内容是“熟读精思”;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余常谓读书有三道,谓心到、咽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

到了现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言文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精读指导举隅〉前沿》)从本质上讲,叶老的提法与朱子理论没什么区别。

可见,文言文的诵读法就是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尤其是五四以后,文言文的学习一再受到人们的摒弃,诵读法也被认为是“八股文式的教学思想”,所以要搞好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必须重新正确认识文言文诵读教学。

(一)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善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当今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时耗时低效:一方面老师认为学生不具备自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往往采用串讲加重分析的方法肢解课文,以达到“嚼烂”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则只能在没有熟读文章基础上被动地听,记笔记,学句法。这种授课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直接动力,所以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改善耗时低效的现状。

诵读是调动眼、口、耳、心多种器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其诵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形式的变换,以及不同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的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精神集中而又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有侧重地诵读,看谁读得有感情。其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接力、男女生小组擂台、抽签诵读等等。这项活动开展要经常、生动、有准备、有评比、有表扬、有鼓励、自然地调动学生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

(二)诵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容易领会。”文言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章包含了许多汉语言知识,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很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加强调自主学习。借助诵读让学生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是一条必行而有效之路。我们可以老师范读,学生诵读,或者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例如,魏学伊《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好地借助诵读的方法,采用齐读或自读都可以。一遍下来可以知道全文从“船头”“船尾”“船背”三方面介绍核舟;读第二遍学生会注意到“核舟”上的人物造型、提名刻字、布局结构;三遍读完,学生便会初步体会到“技亦灵怪矣哉!”的味道了。

(三)诵读有助于培养学习的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学习语法与训练语感》)语言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和感知判断,是人们感知、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方式和结构,在所有语言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语感分输入和输出两大类。输入型语感与听、读的活动对应;输出型语感与说、写活动对应。

例如,我在实习时,一位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一课时,简要介绍了作者何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他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被深深的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竟至“动声哭泣”,可见校师生情并茂的'范读,具有强大的语言感染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限方法。

综上,对于文言文而言,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及诵读自身的优点决定了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的方法。但是事物都是相对的,我们在运用诵读法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几点:其一,诵读文言文一个要有数量上的保证,另外一个要有时间上的保证。不反复读,认真读,便不能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而时间上呢,正如任泽先生提到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加强诵读训练,每课必读,培养语感,不同类型的语文诵读应有不同具体安排和方法。大多数……课堂上学生读(或活动)和教师讲(或示范)的比例就控制在5比5左右。”所以只有达到数量和时间两方面的要求诵读才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二,教师要做好诵读方式的指导工作。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范读、学生试读、分组诵读、齐读、自由诵读、分角色诵读、轮读、领读、表情诵读等;从读的时间安排来说,有课前预习时读、课上分析时读、课后复习巩固时读等。可见,诵读的方式种类多,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供套用。教师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摸索,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灵活地运用诵读法,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二

“活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某个教学环节或整个教学流程中,以“活动单”的形式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活动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小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是活动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笔者以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情感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活动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

一、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感受情感。

创设情境即传统意义上的导入课堂。在活动教学模式中,好的情境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感受文本情感,从而快速走进文本。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踏上由现实生活通向作品深处的桥梁。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努力使学生自觉地调动生活经验,积极自觉地了解老师的意图。如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可以首先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体会文本的感情基调,接下去让学生诵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欣赏兴趣,从而获得感性体验。教学“月是故乡明”专题时可以用《故乡的云》《九月九的酒》等歌曲来营造乡思的氛围;还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乡思是一曲不衰的歌,让浪迹天涯的游子、背井离乡的浪子、沦落他乡的断肠人……从古吟唱到今。”

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握情感。

自主学习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查阅工具书、向老师同学请教等方法,充分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有各的内容和特点,但富含感情却是相同的。自主学习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直接地接触文本提供了机会。在欣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浪拍岸……”几句时,那山石高峻、拔地而起的神态,那种惊涛骇浪、席卷而来的声势,能不使学生深受感染、陶醉其间吗?当学生们去品味鲁迅的《祝福》时,谁都会为祥林嫂的不幸洒下同情之泪,学生也会像鲁迅先生那样对制造这种悲剧的封建统治者深深地厌恶、憎恨。当然,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不闻不问,相反,教师要强化方法指导,努力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善于自主。

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情感。

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以四至六人的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就自己理解的内容、情感做交流,可以争论,可以互相补充,发言者认真准备,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接受,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在这种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更易于理解文本的情感。当然,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情感的过程。荀子的《劝学》通过设喻把道理隐含其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多么恰当的比喻!多么深刻的道理!作者把一个要认真学习、不断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寓于议论之中,是那样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文本充分表达了老人家对年轻人的拳拳之心,劝勉人们好好学习的谆谆之情,学生在交流中都能充分理解到这一点。

四、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表达情感。

建立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础上的成果展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环节,这时大家都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和表达欲,充分表达自己阅读、思考、交流所得,将文本中的情感和阅读后自身产生的情感都表达出来。这个环节还是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大大增强了,表达情感的同时,学生收获的有讲清楚文本情感得到的喜悦,更有获得同学老师认可与赞同的自豪与骄傲。在《我与地坛》成果展示中,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来,话语中充满了真挚的感动、敬爱之情,有了“母亲是最美丽的天使”“母亲是天底下最坚强的女人”等真挚感人的语句。这些都是真情使然,因为他们在自主与合作两个环节中已经历了与心灵对话并与之产生共鸣的过程,真正做到了情由心生,返璞归真。这时表达情感已然是水到渠成、真情流露。

五、让学生在自我完善、点评提升中升华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把握的.情感,要力求深化成学生自己的内在情感。在学生自我完善和师生共同完成的点评提升中要使情感得到升华,努力使文本内的情感在学生内心激起更大的涟漪,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绝大多数课文是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者也必须通过这个课堂的最后环节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学习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学生通过前面各个学习环节的阅读与思考,有了一些感知,产生了一些感动,教师在点评提升环节中就可以让学生就“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写写自己的认识,比较深刻地理解“虚实相生”的道理,从而形成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当然“,活动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要收到更好的效果,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获得知识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因此,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既是可以立见成效的日常工作,又是任重而道远的长期任务。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实现形式和效果的统一,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尝试对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学英语教学有所启迪。

一、教学低效、无效现象的成因分析。

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环节设计不当。由于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到位,忽略了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忽略了结果性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流程上出现难易颠倒,过多铺垫,过难或过易等情况。

2.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无效、低效性。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而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并未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一方面,是教师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相当强的惯性,习惯于控制教学活动的进展,不少教师总不放心学生的合作学习,经常干扰性地介入,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课堂组织模式在我国缺少经验的积累,许多教师滥用小组讨论,或一味地让学生合作学习,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话语权,不做任何指导或帮助,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无疑是低效的。

3.滥用课件,忽略实效。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等方面有极好的辅助作用。但有的教师滥用多媒体课件,把大量时间和精力全放在多媒体课的制作上,而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教学的设计和反思,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作用,有些情景内容甚至与主题毫不相干,其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分散注意力,最终影响课堂活动效果。

4.课堂组织节奏松散、效率低下。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一讲到底,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组织管理非常简单。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上下功夫。但是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堂调控经验和能力,课堂进程就会凌乱松散。

1.建立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良好的关系的确立有赖于教师正确对待学生成长的态度,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如果学生答错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切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

2.活学活用理论,因材施教。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学习,活学活用理论,不断提高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有效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课堂讲授的内容过难、过易,都将使学生困惑,或丧失信心,或降低学习兴趣与效率。要充分认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性,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种学科、每个年龄段甚至不同时代出生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不能只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这样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3.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经常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过程来说,可以尝试创新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简笔画、表演、小组讨论、课外调查、写学习心得等多种方式,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场景或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新课标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其次要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可引导他们进行集体讨论、合作学习。再次要提高课后训练的有效性,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情,适时、适量、适度地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和量;充分关注个别差异,尤其是对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四

作者:jmei。

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语文教学讨论的积极成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原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于3月已正式颁布施行。这一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就意味着语文教材改革又悄然地拉开了帷幕。

新大纲突出的特点是:着力于学生基础素质,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无疑是语文教育理念的转变。大家知道,按照原大纲的要求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时,所遵照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整套教材就成了一个训练的体系。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落实训练的精神,把所有语文教学的枝枝叶叶都标上了训练的标签。似乎没有训练二字就不成其为语文教学似的。

新大纲吸取了多年来语文教育个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语文教育理念、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此次修订教材的指导思想较上次有很大达到改变如:“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在此思想指导下,教材出现了全新的变化,打破了传统教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混编的惯例;新教材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和汉语知识四个部分。因为过去的教材采取阅读、写作等混编,特别是语文实践、口语交际没有明确,这样以来,老师们在教学中,则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课文的字词、文章的体裁、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繁琐、机械的训练上。写作成了课外的东西,语文实践和口语交际更是附庸。学生虽然用了大量的时间、花了大量的气力学习语文,但语文成绩却平平,语文能力也不见提高。因此,老师认为语文难教,学生说语文难学。致使老师和学生都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新教材采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知识分编构造,各成体系的方式,这样不仅便于教师的操作,而且能使阅读表达等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按照新大纲要求,在编写教材时,仍然把初中语文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每学年的两个学期为一个学习阶段。当然,由于各阶段的教学重点不同,编排教材的方式也不相同。第一阶段(初中一年级),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如阅读部分 6 个单元,每单元 5 课,共30篇课文。课文按其反映生活由近及远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四季景物和生活、想象生活、古代生活(5、6单元)。第二册的教材仍继续贯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这一教育理念,重点仍是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在课文仍然按照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阅读部分的6个单元分别为:社会生活(一)、社会生活(二)科学世界、文化生活、古代生活(5、6单元)。第二阶段(初中二年级),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课文按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兼顾文学体裁的编排。如第三册课本重点的着重培养学生记叙文的读写能力。在阅读部分的6个单元中,按照人们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第一单元安排的是重大事件,要求学生初步熟悉这类文体的特点,要教学生学会搜集、筛选信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二单元安排的是人物画廊,教学生如何去选材、怎样表达。第三单元选的内容是动物世界,要求学生注意记叙文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在这一单元要教会学生怎样感受文章的情调。第四单元安排的内容是诗海徜徉,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同时诗歌的语言和意境美。最后两个单元的文言文单元,要求学生要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世界,要注意古今词语不同的用法等等。

由此可见,这套教材广泛吸取了近年来教改的成功经验,保留了原教材中科学合理的部分;整套教材体例趋于合理,内容贴近生活,所选内容加大了教材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先进的(现代的)教育思想,鲜明的学科属性,科学的知能训练体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部门、我们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为实现这一转变做了不少的艰苦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仔细审视便会发现: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作业越来越多,加重了老师和学生负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述种种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要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包括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上述这些素质,不是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所能培养出来了。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只围绕升学,会把学生引入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歧途,就不可能造就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重视语文实践活动。

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原来的教材只在初中第一册按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组织单元。而新教材在各册课本中都按照反映生活内容分类编排。在编排时注意淡化文体,加强了综合。由此可见,把教学的重点从知识转移到了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来了。因此,按照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把语文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生活的意识渗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去联去想;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展开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结合实际,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采访、观察自然、进行社会调查等等。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把它独立出来,是这次教材修订的重大突破。在各册教材中都安排有语文的实践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修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可根据本地的社会环境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作一些补充、调整。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参于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多接触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自己去实践、去发现、去联想、去创造。这样,就可使学生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与语文实践、社会实践密切地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应试教育唯考是教,训练方法的模式化、程序化,已不适应现代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未来人才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其实,归根结底是学会“学习”。大家知道素质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要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善于思维,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要多让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要在培养能力上多下功夫,这是我们教法改革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标新立异,要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老师光用同一个模式教学,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是不行的。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条件的地方,老师还要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如:语音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当然,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运用将引起课堂教学过程一系列的变革:第一,教师要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的“讲解员”、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定位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探究主体及掌握知识的主人。第三,教学的媒体由原来帮助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第四,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归纳、演绎的讲解,逻辑分析或讲授转变为“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由此可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如果有条件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当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应用不仅引发了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也必将导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当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借助文本走向超文本,从单纯文字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高效率检索式学习。不久的将来,学生的写作将发展到使用键盘和鼠标。我国实施的“金智”工程,即“国家教育科研信息网”将建立全国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三级结构组成的教育科研网络。这是我国跨入信息时代的里程碑,也将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拓新的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窃以为语文教师要有一点超前意识。

因为教学改革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培养什么人,必须有预见性。教育事业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因此,决定了教育工作周期性长的特点。我们现在教的学生,他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不是现在,而是将来,在若干年之后。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有超前意识,只是面对今天的社会需要去培养学生,是远远地不够的。否则,他们已有的知识,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确实是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在成倍地增长,新的发明、新的技术在成倍地涌现,未来社会将要发展成什么样子,虽然难以完全想象出来。但是,可以预料,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是智力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未来人才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我们这些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一点预见性是不行的。只有具备了超前意识,面向未来做好今天的教育工作,才能给国家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有了这样的人才,中华民族才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正是新大纲现代教育思想的主旨所在。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五

我们面临的大部分学生平时说起话来可谓滔滔不绝,机灵诡辩,可为什么到写作文的时候就寥寥数语,干巴巴的,一点也不生动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语言贫乏,有话道不出来。这可能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面临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了。当然了,积累语言看起来是一件较容易的事儿,多听、多看、多读、多写不就完了吗?但真要做起来,而且还要行之有效,那可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程。况且,重视语言的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应该引起重视。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呢?下面就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粗浅地谈几点。

一、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学生积累语言,首先得要他感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先得有教师优美、动听、幽默、流利而丰富的语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教师的语言规范、准确、鲜明、生动、流利,精炼传神,能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笑而生乐,乐而不俗;怒而激昂,有节有制;伤而低回,沉而足气;朗读课文时,声音能外化成和煦的春风,炎热的夏日,绵绵的秋雨,酷寒的冬雪;能外化成制作小桔灯的小姑娘,“变色龙”般的奥楚蔑洛夫,朴实善良的阿长,把人逼成“鬼”的黄世仁总之,教师的语言让学生听起来觉得像音乐,像甘泉缓缓浸入他们的心扉,能够激发他们心中的爱恨情愁,他们当然就乐意去享受、去感受这种艺术美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也会逐渐的丰富起来,优美起来。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贫乏、不规范,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像催眠曲,巴不得老师的课快点完,好逃离这堂“是非之课”,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就会厌倦你这一科,更谈不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了。因此,要学生积累好语言,首先教师得有优美的语言做表率,这就要求教师广闻博识,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增强教师语言的魅力,力求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语文学习心态,从而实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快乐情感的交流与共享。

二、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学习语文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主要途径是读;而“发”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语言生动形象、文笔优美且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大纲要求要多读,以读宋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理解。

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发音正确,句读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朗读的时候,方式要力求多样化,比如范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带着问题读、听别人读、赏读等。广观当前的农村学生,他们上课必须两耳只听“一人说”,一心仅读“一本书”,而课外读物,几乎是清一色的作文书籍。这类书籍无论怎样的“优秀”“经典”,也无法摆脱学生生活阅历、文学素养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首先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可以启发他们运用“圈点评注法”、“一页读书法”、“逆向思维法”、“换位思考法”等,去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使读书学习的过程成为不断思考与解决认识上的某些矛盾——怀疑进而获得的真知的过程。还可以给他们规定课外阅读和背诵文章的数量,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一要广读,广泛涉猎,多方吸纳,不要只限于某一类读物;二要多思,如想一想文章写了些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等等;三要勤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把课外阅读中名家名篇的精美语言、优美词句和精彩语段分类摘抄下来;四要善用,除了汲取精神营养外,在写作与表达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将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各项语文活动和其他活动之中。

三、加强语言实践,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把理解了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需要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这样才能形成语言能力。在充分积累语言的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发”,也就是把自己积累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上课前可以拿3——5分钟让学生说话,范围和形式不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时间长了,学生的胆量培养出来了,看的知识内容也多了,当然说起话来也就流畅多了。在这个说话的过程中,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会受益匪浅;讲课中,遇到文中优美的词语,特别是实用性强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一个词可以说几个不同的句子;遇到富含哲理或对学生很有教育启发性的文章,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遇到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不仅要分角色朗读,而且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去表演,表演中允许他们加入自己的、且符合故事情节的语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除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举行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赛、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听说中理解,在听说中运用,在听说过程中积累。当然,教师也可带领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家务劳动,在实践中参与语言交流,从而积累口头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素养的锻炼提高并非一朝一日所能。只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不但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让自己立于教与学的不败之地。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六

摘要本文从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建立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改进教法,进行学法指导;实施群体教学,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兴趣师生关系备课学法指导反馈信息。

随着时间的飞速向前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早已成为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新旧知识的更新速度早已超过我们的想象,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教出适应新型社会发展和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已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了。但是首先每个教师都应该尽一切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和业务素质水平,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本人就此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所教学科及所授教材内容的兴趣。刺激学生学习动力的不是我们老师,而是他们对学习兴趣的有无,所以对学习者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一定要想尽办法,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使用较新颖的教学方法,使本身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使他们的学习充满快乐。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传统的“填鸭式”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知识。新时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成为乐学者,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氛围中去学习。当今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不应把自己的地位、年龄、知识、阅历、能力优势用在树立权威上,而是全身心地去了解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情和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当学生学习的贴心人,学生喜欢你,自然就喜欢你所任教的科目,一旦学生喜欢你所任教的科目,学习劲头就足,思维就活跃,思维能力就得到发展。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是课堂中活力最充分的体现。要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愉快,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他们积极探索、思考的欲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所以说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各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至关重要。能把握教材,抓住重点,语言精练,引人注意;挥洒自如,驾轻就熟,抽象的理论讲述得津津有味,枯燥的知识被描绘得有声有色。这是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和满意的课堂。台上40分钟,台下就要花真功。让我们老师通过提高自身素质,让课堂轻松起来。

总之,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就能达到。改进教法,进行学法指导,比如在写作方面,我这样尝试,我让学生先看作文的大致内容,让其中一个用汉语告诉其他人这些图画或表格在说什么,然后还要告诉他们做此题的思路。我再问该生,做此题要注意哪些方面。通过这种做法,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懂得了怎样学习。自从新课改以来,我们英语老师既增加了教学量,又要比往年花更多时间来进行教研工作。如果还按原来的做法进行教学,显然已不现实,而通过以上尝试,我们可以少给学生安排甚至不安排作业,大大减轻了工作压力,而且教学效果甚至比以前更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简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两字。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教改的核心经验,也是指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提出河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群体教学,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让学生“享受快乐”。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做法。我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及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特点,并参考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从英语小考入手进行尝试。根据学生的英语成绩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平行分组(artner),即一百分的对一百分,八十分的对八十分,六十分的对六十分等等。然后,让学生互相批改小考。同时有相应的制度来鼓励学生认真练,认真批,因为他们可以为自己和所在小组加分。起初几天学生并不是很适应,表现的欲望也不是很强,可随着加分体制的完善,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终于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有了这些基础,大概两周左右,我又对晨读进行改革。由一开始的老师或科代表领读单词扩展到整个小组全员参与,互相领读。但每个班级都有基础极差的学生,他们对英语几乎一窍不通,对英语的兴趣几乎为零。而这种改革措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作用,能为小组多得分,自己也能领同学们读单词。所以这个环节学生特别欢迎,几乎没有死角,积极参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增强了他们合作的意识,让他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这样一来,老师就特别省劲,学生学起来也特别有干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我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应有位置,张扬个性,挖掘创造能力,提倡学生自主、自觉、自悟、自改,创设良好的自学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民主、快乐、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极大地参与课堂,做学习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有生命力,学科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信息反馈,及时查漏补缺。英语与其他学科一样,知识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教师要有严格的教风,在每一节课,每单元教完后都要进行信息反馈,随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遗忘程度,学到一定阶段让学生自己小结,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对前后知识时常进行语法归纳、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扬弃错误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正确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还有一点,那就是学生的及时反馈。通过学生课上的表现和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能反映出该生最近的学习状态,要抓住这些细节,及时与学生谈心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然,提高学生英语课堂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但笔者觉得最主要和最根本的还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多和谐、愉快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才有可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老师学生在课堂上“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1]内蒙教育,英语教学激趣谈[m]..8.

[2]韩吉东,于丰连,王连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5.

[3]葛文山,《新标准》,新特色,高要求[j],中小学外语教学,(5).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

[5]查有粱,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i(4).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杜,1995(5).

[8]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9]徐育兵,课堂提问初探,中小学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陶纯恭,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11]扬继奋,史维芬,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4).

[12]王治闲,王翔,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9).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将“体验”进行到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何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表达真情,抒写真切体验呢?我认为“体验”是关键,必须在“体验”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我的教学体会,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循着以上理论脉络,我尝试着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真交际”中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二、在“真角色”中体验情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悟去塑造个性化的角色。

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主张演员在表演时应生活于角色的生活之中,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角色的感情。二十世纪初期,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推崇其表演主张,强调表演艺术必须以内部体验(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为基础,将内部体验过程视为演员创作的步骤。这就是著名的“体验艺术学派”表演理论。“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就是做一个“真角色”,因为只有成为一个“真角色”,才可能用“那一个”角色特有的语气去说话,去行走,去思想,才能成为不同于任何角色的个性化角色。这不正和作文教学体验性原则相通吗?例如,写想象类的作文,学生很容易出现想象雷同、不合情理的毛病。但如果让学生进入想象中的.“真角色”,效果就截然不同。以续编故事《狐假虎威》为例,我先让学生重温故事,揣摩角色。五年级学生都熟悉《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因此播放故事前我提出更高要求: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你能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听吗?学生讲完后,进行评比。“谁讲得更精彩,为什么?”提示学生明白:要想把故事写得吸引人,必须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述。“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老虎?”让学生体悟到狐狸的狡猾与沉着,老虎的愚钝与暴躁。这为想象故事的生动性和对角色的主调把握奠定了一个基础。通过想、议、演、说,把学生置于“真角色”境地:“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倒霉的小狐狸,在老虎的魔掌下你会怎样说,怎样做来逃脱此难呢?”“这屋子里现在有62只小狐狸,比―比哪一只小狐狸的办法天衣无缝,没有漏洞。”学生冥思苦想,议论纷纷。想出的办法先不说,而和老虎(老师扮演)现场表演。表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表达,合理的想象。这一过程,老师成了愚钝暴躁的老虎,学生成了狡猾沉着的狐狸,老虎稍一放松警惕就有被骗的可能,狐狸稍一疏忽就有被吃掉的危险,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活,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脱身之计应运而生!不仅如此,活动结束后,“幸存的狐狸”还主动帮助“被吃掉的狐狸”分析原因,另想对策。教与乐之间,学生完成了一篇情感激荡、足智多谋的纯体验作文。

三、在“真观感”中体验精蕴,让学生学会精细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接触了生活并不―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精蕴”即事理的深奥处细密处,这是小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很难认识到的,但如果给学生―个亲身体验的、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点,必能激发观察意向,揣摩观察方法,获取深刻而细致的“观感”(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例如,让学生亲手种植牵牛花,写观察体验日记。老师发给学生一些种子,但并不告诉他们是什么种子。四月下旬开始培土和播种,学生从形状、颜色、硬度、重量等方面观察种子,并记录下种的时间、经过及对种子的寄语。一个孩子写到:种子像芝麻一样,黑黑的。而有的孩子细致观察后指出表述不合实际,应为:种子比芝麻略小,黑中微黄。可见有的孩子观察更精细了。7至10天后出芽了,孩子们惊叫起来,花苗渐渐长大,孩子非常想知道是什么花,查阅了很多有关植物的书籍,有的甚至端着花钵向花匠请教。当他们看见花苗长出细藤时,便确定是牵牛花了。但自己种的牵牛花会开出什么颜色呢?对照资料,根据花苗叶子的形状和大小推测花的颜色。他们意外地从网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把―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牵牛花就由红变成蓝,如果把已变成蓝色的牵牛花再浸到稀盐酸的溶液里,则牵牛花又恢复到原来的红色。孩子们又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对“花瓣细胞里的花青素”的研究。自主探究的激情一旦迸发,孩子们就好象长出了第三只眼,走进事物深奥的殿堂,发现了粗浅观察不能发现的新天地。八月中旬,牵牛花大多开了,虽然是在暑假,很多孩子还是打电话告诉了我喜讯,他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没有一个孩子亲眼目睹到花开的经过。后来他们告诉我,牵牛花大多凌晨3点开始绽放,四点左右花开结束,每朵花只有一天的寿命一一他们都快成牵牛花专家了。花开了,孩子的心扉也打开了,充满想象与创造的文字诞生了:“在微风中,柔弱美丽的牵牛花飘然若仙”“她抖抖沾满露珠的紫裙,挺起胸脯,吹着喇叭,又努力攀登,我发现她比昨天又高了一截。”“它细细的茎蔓不停地向上缠,我用手把它向上提了一把,没想到不到一个时辰,它又倔强地退回原地,慢吞吞地自己爬,原来它也有思想呀!”……深秋,花枯萎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摘下花籽,准备第二年春天播种。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我们真正把体验性作文教学进行到底,作文与生活的隔膜就就会自然消失,生活之清泉就会源源不断注入作文之田,丰盈、灵动、真挚、深刻的好文章就会如同缤纷美丽的个性化花朵盛开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活动中。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八

(荆馨工作室)。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息。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流淌的舞台,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如我在讲完了《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在班上开展了以“金钱和友谊”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论辩过程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谁都毫不示弱,充分展示着自己个性风采。通过辩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还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学科,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辩论的乐趣。

二、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的开头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或诗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境,还可以几者相互结合,但是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吴晗的《谈骨气》时,可以运用特设的情境,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通过以上,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增强了学生装对骨气的认识又能鼓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劲头,由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四、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采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五、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六、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这《孔已己》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师放手的爱,多媒体巧妙的导、趣味的想(象)、多样的写和创意的画,定能创设出五彩缤纷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门,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让学生个性在多彩的语文课上轻舞飞扬,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九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承担起促进发展、提高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让学生从语文中得到人文精神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运用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贯注和人格熏陶,为其“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我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有目的地利用各环节激发学生感悟,是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又有人说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可见感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达到的,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位其中的感情才实现的。一句话,要激活情感,“以读求悟,读中悟情。”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学16、17自然段两个段时,如何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呢?且看下面的教学。

师:自由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不管怎样读都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感悟。

生自由朗读,感悟这些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1:我感悟到了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是因为:他有一个慈祥的母亲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有一位严厉的父亲常常警告他,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生2: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爱。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巴迪的父母都很爱他,只是母亲的爱是慈祥的,鼓励式的;父亲的爱是严厉的,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想想:巴迪理解了父母的爱后会怎么样?

生齐:会很感激。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个别读,评价后齐读。

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启引下,真切地感受到了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感受到了严父与慈母的爱,他们的爱造就了今天的巴迪;感受到在生活中要正确看待父母的。学生的思想得到感动,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的感悟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

二、联想中感悟,陶冶情操。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情节补白、充实和设身处地地联想,在扩展故事内容中陶冶高尚的情操。

《荔枝》一课的结尾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我要求学生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说完的话。通过补白联想,让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深深的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做人的道理。

三、情境中感悟,以趣激情。

[1] [2]。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范文(20篇)篇二十

语文素养很多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实践出真知。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便是语言文字信息在生活中的积累运用,进而变成了文字再现和文字表象的一种活动。读书就是一边读,一边思考自己所经历的与其相类似的生活,或者是一边读,一边思考别人的生活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作文的来源是生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注意多多积累属于自己的语言,而且更要指导他们积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生活的积累更为重要,毕竟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经验并不多,家长的庇护使得他们很大程度上像温室里的小花朵,没经历过风吹日晒的洗礼,除了家庭和学校,他们很难接触一些事物,甚至在家都不会自己动手洗衣、做饭,因此,生活知识对他们来说尤为缺乏。这样的现状让他们对于有丰富内涵的文字材料难以理解,那些经过历史浪花沉淀下来的传统经典让他们难以消化,这样便影响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心情,淡化了他们积累知识的欲望,减弱了他们进行阅读的兴趣,当然也就大大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

考虑到这些影响语文积累的因素,那么,教师要如何做呢?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多用心去观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情,观察自己以及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丰富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水平,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语言是很重要的。

二、古典诗文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授现代信息知识。

现在的教学和旧时的私塾大有不同,这个区别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古老的中国曾经一度是诗的国度,如果不学习《诗经》,那么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和别人交流。《诗经》是语言的精华,形象地说,也就是不学习语言的精华,不学习优秀的经典,就不能和别人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出口成章、落笔成诗是古时候的人们在无意识中相传下来的`,知识分子要交友,要表达感情,要谈论时事政治,都离不开诗,他们或是自己创造或是引用经典,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熟读了唐诗三百首后,就会作诗吟诗。

但是,现在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和古时候是根本不一样的,现在的大众传媒占据了很大的生活空间,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加任何解释的话,效果肯定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在注重传统古典诗文教学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传授现代信息的知识,如果能够结合现代的生活,赋予古典诗文一些新的意思,那么,既联系了生活的实际又面向了未来,面向了世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传授这些现代的信息,可以反映出丰富和多彩的现代生活,能够让学生从中感悟阅读的意义,而且也使学生乐于表达,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大大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素材。

三、注重积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运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平时积累的时候,提供的内容一定要切合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能够让他们在读的时候会心一笑或者是怦然心动,而且还要他们真正理解那些名言和警句,只有学生真正领悟,而且将其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才会把积累的资料变成自己的知识。所以,要尽可能地创造语境,让学生自己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运用,才有可能把所积累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而且在运用的时候,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吸取他人的语言精华,这样便形成了语言的再积累。比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展现一些情境,让学生发表看法,讨论一下能够想到哪些名言警句;或者带他们到细雨蒙蒙中,或者是开满烂漫春花的公园中,让他们去讨论一下相关的诗词名句,这样活动的开展,要比单纯地死记硬背要有效许多。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一班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通用18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管理班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班级的整体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班主任工作计划样例,供大家参考。为做好本学年的班主任工作,

    超市消防演练的通知大全(16篇)

    通知的撰写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背景和特点,以便更好地被理解和接受。请大家阅读以下通知草案,一同学习如何组织和撰写通知。各二级分行:梅雨季节将至,据气象预报显示,我

    煤矿运输安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经过精心收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

    教师三分钟自我介绍(优质20篇)

    自我介绍不仅仅是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身份和背景,更是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自我介绍来向他人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有关自

    出走的小乌龟(热门17篇)

    优秀作文是在一篇作文中,内容丰富、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在文中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作文范例,它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值得深入阅读体

    图形朋友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范文(17篇)

    幼儿园小班是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阶段。幼儿园小班的总结范文中透露出孩子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三角形、

    购销路灯合同范文(18篇)

    购销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对双方的利益都有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购销管理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大家避免常见的错误和困惑。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

    初中学习方法经验总结(汇总18篇)

    学习总结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学习总结范例,希望对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我选取了一些北大清华的高考状

    售楼部销售工作总结(专业19篇)

    销售工作总结应该注重分析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和销售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销售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时近年末,不经意

    售楼部销售年度工作总结(优秀18篇)

    在销售工作总结中,可以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内的销售目标是否达成,销售额是否增长,客户满意度是否提高等指标。看看下面这些销售工作总结范文,相信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