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BW笔侠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安排和规划的文档。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典型范例,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一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四、具体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便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活动及时长安排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导入:

【回顾导入】。

告别张若虚笔下那美轮美奂的春江月夜美景,走过孟浩然那心驰向往的鹿门,翻越李白那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天姥山,今天,让我们跟随“诗圣”杜甫一起登上岳阳楼,感受那里别样的风采。(板书:登岳阳楼)。

【图片导入】。

以岳阳楼图片(见ppt)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师生共同回顾)。

(二)写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诵读感知(以读带悟,把握感情基调):

1、生自由读;

2、抽生读,给出相应评价;

3、师范读,并指导。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读出气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4、生带感情再次诵读。

三、赏析内容:

(一)初知意象:

【参考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主要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二)置身诗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方法点拨】。

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三)品诗(缘景明情):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2、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1、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坼”、“浮”。

2、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过渡】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品味其中的情感(生探讨,自主发言。)。

【明确】。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总结: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世纪金榜25~26页预习部分。

第2课时。

一、导入:

检查背诵以导入。

二、诗歌小结:

1、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三、课外拓展--感悟杜甫: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结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四、迁移训练(二选一):

(一)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明确】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明确】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二)比较阅读: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明确】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

1、默写;

2、完成世纪金榜27页《为农》。

六、板书设计:

景: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身世之感国事之忧。

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反思:姜睿艳。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三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预习任务:

1、对照课下注释,能翻译全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课外搜集有关“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讨一纸文章天下传的奥秘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小组合作完成译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如: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3、各小组展示自己翻译课文的成果。(2-6组)对应段落展示,开火车的方式。1组读课文(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组展示对应段落的段意和文中发现的闪光点。6组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教师总结: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缘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情感,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2、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他们悲与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学生稍作思考,立即举手回答)。

学生: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乐是在人民快乐之后才快乐啊!

(学生分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学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阳楼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实,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他想以《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学生:其实作者想让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同学们感到很吃惊,唏嘘了一下)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查阅有关资料的。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能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学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他的“忧君”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师: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敢于陈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学习习惯经常用到学习上。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学生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积极)。

学生: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学生:现代歌手丛飞,为了让西部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竟然贷款捐助,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乃至得了绝症无钱医治。

……。

教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的思想精髓,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当代公民。

五、品读,析语言。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划)。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学生:也可以从音韵方面来品味。因为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学生: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

学生: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就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3分钟后,再到班上交流)。

学生:我很喜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说完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我最喜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我最喜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它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学生:我尤其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学生:我很喜欢“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学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学生意犹未尽,还想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同学们不愧是个诗人,对语言有很强领悟力和感受力,老师被你们绝妙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

六、诵读,重积累。

(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七、课堂小结。

教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下课!

八、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岳阳楼记》的导游词如何?

文档为doc格式。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四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xx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习,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五、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六、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七、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运用。

这种历经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杜甫《春望》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心系家国的精神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现出陈以义对杜甫诗风的学习。

学生根据登临诗的阅读方法,自学杜甫《登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

2)目见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壮阔的气势)。

生发何感何思——思:国家内忧外患(国)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亲人音讯全无(己)。

4)主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

5)比较两首诗歌主旨上的异同。

6、探究登临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生发此感?

——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孔子家语“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1)登高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台歌》);

3)重阳节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登高抒壮志(如《望岳》)。

《观沧海》、《望岳》、《黄鹤楼》、《登飞来峰》。

九、板书设计:

何时何处——岳阳楼秋天黄昏(触动)——悲。

何景何物——帘旌不动夕阳迟(烘托)——悲。

何感何思——万里磨难(诱发)——悲。

老木沧波(表达)——悲。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五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

4、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二、学习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组学习讨论。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4)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证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比较,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构成鲜明比较。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好处。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用心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这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好处。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透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古仁人”思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

读一读品一品:民族精神的体现。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好处,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用心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品味、欣赏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1)立意、构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群众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比较,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资料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的远大政治抱负。

4、根据课文资料对对联。

(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

(3)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

(4)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

(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六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    型]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大家应该记得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杜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介绍(2分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歌。(5分钟)。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质疑、探究(8分钟)。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五、整体赏析(6分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六、比较赏析: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分别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15分钟)。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七、课堂延伸(5分钟)。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第10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八、作业布置(2分钟)。

1.完成“探究讨论”一。

2.背诵并默写诗歌。

九、板书设计(略)。

十、学生情况估测及应变方法:

通过前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能力,在质疑、探究部分,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考虑到课内诗歌的分析是为了服务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这里选取了20福建省高考试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

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七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

(5)文中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

(6)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9)文中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0)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11)“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什么?

(12)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3)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

c.文中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8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

(1)山岳潜形潜:(2)薄暮冥冥薄:

(3)把酒临风把:(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八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于是就有了这堂课的大变动。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4。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九

1.投影出示课题。

3.简介背景。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4)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十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

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

(六)、写一写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1、播放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的事迹。

2、林俊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们,结合自己的志向联系实际试着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设计: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对古仁人:万家忧乐。

淫雨霏霏即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春和景明则喜。

1、教案的设计,即注重了文言文基础字词的积累,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直观性和启示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十一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五、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吴楚两地由洞庭湖东南分割,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漂浮在湖面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品评名句。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关键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

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

颈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境况和心境?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样的境况和颔联有什么关系?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衬托。

孤独凄苦漂泊,忧国忧民。(博大胸襟(衬托))。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十三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十四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正因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

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之下。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学习总结二: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十五

一、导语。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4)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汇总16篇)篇十六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实用14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水平。《教诲漫记》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

    镇教师代表发言稿(实用22篇)

    一篇好的发言稿应该具备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的特点,能够让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发言稿示例,希望能够在您撰写发言稿时提供一些参考。

    我的母亲老舍读书心得(汇总15篇)

    读书心得是一个记录自己阅读历程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书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精髓。

    学生会演讲稿竞选副部长(优秀18篇)

    学生会竞选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候选人的能力和品质,为他们作出明智的选择提供了机会。学生会竞选中,以下是一份优秀的竞选承诺书,供大家参考。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

    大班教案小刺猬烫发大全(16篇)

    大班教案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和实施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

    水果叠藏乐教案(热门21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整体教学活动的指南,能够确保教学高效有序进行。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三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汇总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的变化。以下是一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新学期伊始,根据

    报社编辑求职简历表格(专业18篇)

    编辑需要严格遵守规范和伦理,避免歪曲事实或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请大家注意,下面的范文仅供参考,只是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编辑方式,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创作和修改。

    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精选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过去一个月的工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那么,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

    工程测量简历自我评价(精选15篇)

    自我评价是一种客观评价自己的方式,可以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