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教案大班反思模板(四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狐狸和乌鸦教案大班反思篇一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倡导“文道结合”,对本则寓言故事,传统的解读一直就是“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这是站在乌鸦的立场上来讲的。而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一则故事也不仅仅蕴含一个道理。

在教学中,我说:“我认为狐狸挺聪明的”,在这里,我并没有要为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纵,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这则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另一道理: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也是不可取的。这个道理隐含在课文这中,我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点,把它寓于教学之中,于无形之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当我把这个看法说出来的时候,也有几个同学举手表示赞同,说明我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这又涉及到另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个性化阅读”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多的是非观念并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狐狸为了这块肉,的确是想尽了办法,动足了脑筋,抓住了乌鸦爱听奉承话的特点,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吃到了这快肉。但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来,乌鸦受到了伤害,她的孩子受到了伤害,狐狸为了自己却伤害了别人,这也是不对的,这种“聪明”不可取,不能学习。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培养,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使教学演变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下面就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善于捕捉使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契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重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师点拨、引导自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课前要对教材、学生作深入研究,更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语言实践。这里,教师紧抓乌鸦的想法,点拨,引导,让学生思,让学生答。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他们打开想象的闸门,他们便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

二 、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以读为主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又一要点。对于狐狸向乌鸦的三次亲切问候,我采取自由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读、整体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注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底子、自己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灵活性。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学生谈谈对狐狸的看法?有人觉得狐狸很“聪明”,他用自己的话语打动乌鸦,让乌鸦开口。有人觉得狐狸很狡猾,它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尽拣好听的说,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诚意的赞扬,而是在欺骗乌鸦。有人觉得狐狸很有“耐心”,在乌鸦不理睬自己的情况下,察言观色,一次次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学生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首先给予肯定,但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是不可取的,我们坚决不能学习。

三、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那么,就让我们用想象的火种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吧,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在教学中,让学生深思,见疑,求同,求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求同中去创新,敢于挑战教材,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独特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四、注意课内外结合,勇于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倡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勇于探索。如在完成《狐狸和乌鸦》教学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小练习:“同学们,乌鸦这次上了狐狸的当,下次它还会上当受骗吗?”“不会”“那么如果乌鸦再碰到狐狸,它会怎么做呢?”通过这样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狐狸和乌鸦》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爱听好听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简笔画和语言相结合的形式引出课题,使学生寓言中的两个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大概意思。

“直流口水”是本课的重点短,围绕这个短语我采用了三个教学步骤:一是通过问“直流口水”是怎么流口水?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直”;二是通过课件展示狐狸具体馋的样子,自然而然将词语本意的理解与课文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体现了情景教学中“形真”的特点,在学生头脑中对狐狸馋的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加深了理解。

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通过读和创设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狐狸说话的内容和意图,由两位学生扮演狐狸和乌鸦,其余学生担任法官,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由于计算机水平有限,课件不太理想,如能是动画的再配上音乐,学生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学手段不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狐狸和乌鸦教案大班反思篇二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整个故事简短有趣,文本通过狐狸的三次说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对于这种以对话为主又揭示一个道理的童话故事,怎样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文中;怎样上才能让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迹;怎样上才能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上出低年级语文的味道,成了我从备课,乃至到了课后仍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整节课的备课通过同组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我准备了五遍,通过这五遍的备课,和最初教案与最后教案的比对,我深刻体会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合作伙伴,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下面是我的第一次导入: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出示画面1----乌鸦叼着一片肉站在树枝上。)

这是一只什么鸟?它长得什么样?请注意,说话要完整!(这是一只羽毛黑黑的乌鸦。)

你听过乌鸦的叫声么?是怎么样的?(很难听)

师:请大家继续看大屏幕:(出示画面2----狐狸抬头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这又是什么动物? (这是一只毛黄黄的狐狸,它很狡猾)

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教师边说边写):

(1)“狐狸”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反犬旁)反犬旁的字与什么有关?(与动物有关)

(2)题目中还有两个形声字谁发现了?(狸、鸦)

(3)那么“乌”容易与哪个字相混呀?(“鸟”字。)

师:那么谁能把课题读好?(教师指导学生读好“狐狸”一词,强调“狸”读轻声。)

反思:以上是我最初订立的导入,起初我认为很有必要在解题时加上形近字的分析,后来,我找到魏会清老师,她告诉我这些分析,其实是应该在第一课时就完成的!第二课时,就应当简单明了,直接导入正题。听了魏老师的话以后,我将导入改为这样:

导入: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出示画面1----乌鸦叼着一片肉站在树枝上。)

这是一只什么鸟?它长得什么样?请注意,说话要完整!(这是一只羽毛黑黑的乌鸦。)

你听过乌鸦的叫声么?是怎么样的?(很难听)

师:请大家继续看大屏幕:(出示画面2----狐狸抬头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这又是什么动物? (这是一只毛黄黄的狐狸,它很狡猾)

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教师边说边写)

师:齐读课题。

反思:这次,我把分析的环节去掉了,又拿给崔苏醒老师看,崔老师看过我修改的导入后,她认为这样的导入更像是在讲第一课时,于是,最终导入改成了这样: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出示图画)

生:狐狸和乌鸦。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狐狸和乌鸦》。齐读课题!

反思:这次的导入简洁明了,直点中心,不啰嗦!

导入的问题解决了,最重要的教学部分也出了问题。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部份:第一部分——狐狸的第一次说话:

(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文章读熟了,下面呀,请同学们再来自己读一读文章,读的同时数一数文章有几段。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谁来说一说文章一共有几段?(6段)

师:你能用一到两句话来说一说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狐狸说好话,骗走了乌鸦嘴里的一片肉。)

师:你说得太棒了!那么狐狸一共说了几句话?找一找?(3次)

师:谁来读一读狐狸的第一次说话内容?

师:有一个描写狐狸神态的词语,谁找到了?(眼珠一转)

师:眼珠一转,说明狐狸在思考,他在思考什么呀?(怎么骗乌鸦嘴里的肉)

师:是呀!第一段里告诉我们,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看到乌鸦嘴里叼着肉,馋得“直流口水”。为什么狐狸“直流口水”?(太饿了)

反思:“直流口水”在试讲的时候为了能说到,我绕了好大的一个圈,就像上面,本来已经要讲第二段了,结果却又退了回去,后来崔老师说不用再讲这个地方了,属于节外生枝。我就删掉了此处!直接改为提问第一次是怎样对乌鸦说话的。

师:那么乌鸦站在树上,叼着肉,神气么?看着馋得“直流口水”的狐狸,它的心里会怎么想?看着那么鲜美的肉,饿坏的狐狸便开始想坏主意了!咱么看看他是怎么骗乌鸦嘴里的肉的。

反思:魏老师提出,不需要探究这样的问题,为中心服务的意义不大,只会旁溢斜出!我就删掉了!

师:首先,他是怎么称呼乌鸦的?(‘亲爱的’、‘您’)

师:好亲切呀!他是真的很喜欢乌鸦么?是真的想问候乌鸦么?(不是)

拓展:

师:那么,你觉得狐狸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狐狸好虚伪!这句话该怎么读才能读好?自己练一练!

师:找人来读一读!

师:乌鸦的反应怎样?(乌鸦没有回答)

拓展:

师:乌鸦为什么不回答?它心里会怎么想?

反思:崔老师说这不属于拓展!

(二)

师:乌鸦没有上当!狐狸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它又开口了!谁来读一读?

师:这次,狐狸连面部表情都变了,是什么样的?(赔着笑脸)

反思:两位老师都认为,应当由孩子主动发现问题,而非由教师来说,于是,就改成了:狐狸是怎么对乌鸦说话的?

师:这个笑脸和我们平时开心的笑脸一样么?(不一样)

那这是怎样的笑脸?(假笑,*笑)

反思:魏老师要求我更深的引导孩子理解“赔着笑脸”,于是,我加入了这样的引导:狐狸不喜欢乌鸦,却还不得不对乌鸦笑,心里不想,脸上还要热情地笑着,谁来学一学?

好!谁来做个“赔笑脸”的动作?

师: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呀!你看看,它不仅变了表情,还换了问候对像!他现在问候的是老乌鸦么?(不是,是老乌鸦的孩子)

反思:魏老师说这样不能体现学生探究和主动学习,全成了教师在说,提议我当场找“小狐狸”问一问:“你为什么问候乌鸦的孩子?”

为什么改成问候老乌鸦的孩子了?(因为问候老乌鸦老乌鸦不理他;因为孩子在母亲心中很重要,他问侯老乌鸦的孩子,那老乌鸦当然很开心!)

反思:这样,这句话当然就不需要老师说出来了!

师:乌鸦的反应怎么样?(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师:乌鸦上当了没有?可是和第一次比,乌鸦的态度有变化么?(看了狐狸一眼)

拓展:

师:这次乌鸦看了狐狸一眼,它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讨论一下,一会找个同学来说一说。

师: 现在,乌鸦已经开始有一点放松警惕了。可是,狐狸是真心问候乌鸦的孩子么?那么应该怎么读狐狸的话?读出假惺惺的语气来。

反思:同样的,两位老师也提依我用采访“小乌鸦”的形式来引导孩子自己说!

(三)

师:狐狸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咱们来看看狐狸第三次说话!谁来读一读?

师:这次狐狸又摇了摇尾巴。大部分的动物都通过摇尾巴来表示自己的友好,可是狐狸摇尾巴是这个意思么?(不是,是为了套近乎,使乌鸦放松警惕,更快达到自己目的)

反思:“摇尾巴”这个动作不应由教师提出,让孩子说!

师: 麻雀和乌鸦到底谁漂亮? 乌鸦其实是很丑的,狐狸说他漂亮,是不是说了极好听的话啊?你们觉得乌鸦的叫声好听吗?从文中找出描写叫声的字,读一读。(哇......)这样的叫声能算是歌声么?你喜欢听么?那狐狸还说“谁”都爱听!你们看狐狸他多会说好听话呀,而且一次比一次好听,一次比一次虚伪。那谁来读出这种感情来。

反思:“麻雀和乌鸦到底谁漂亮? 乌鸦其实是很丑的,狐狸说他漂亮,是不是说了极好听的话啊?你们觉得乌鸦的叫声好听吗?从文中找出描写叫声的字,读一读。(哇......)这样的叫声能算是歌声么?你喜欢听么?”崔老师说这些都是没有用的引导,太啰嗦了。后来我就删掉了。

师:我们都能听出来狐狸是骗人的,可乌鸦听出来了么?一齐读第四段!

师:乌鸦听出来了么?(没有!)面对狐狸的花言巧语,乌鸦的心情怎样?在这一段中找出来四个字(非常得意)什么是“得意”?(骄傲)

师:谁来读读这一段,读出乌鸦得意的心情。

反思:都是多余的话。改为:乌鸦上当了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采访:小乌鸦,许立说了那么多好话你都没有上当,这一次怎么就上当了呢?

这样一改,直接明了,意图明显,通过孩子的口表达,更加体现孩子的课堂体

性。让孩子自己说,更利于孩子理解!

师:乌鸦之所以得意是因为它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在狐狸的花言巧语面前失去了判断力,狐狸正是抓住了乌鸦这个缺点,可见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那么最后怎么样了?(张嘴唱歌,肉掉了。)

反思:崔老师说,这也是毫无意义的话语,罗嗦极了。后来,我就改为:找一只小狐狸来夸夸这只乌鸦!找人上台表演。李娜老师又提议趁此加上对乌鸦的提醒,请台下的孩子来教育台上的“乌鸦”。我觉得特别的好!创设情景,让孩子在情境中说更能加深理解!

师:结果,我们一齐读最后一段!

拓展:

师:狐狸的目的达到了,看到狐狸根本不听它唱歌,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可怜的乌鸦,现在它会怎么想呢?谁来扮演这只乌鸦来表达一下被骗后的感想?

师:狐狸现在得到了肉,它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它心里会怎么想?

反思:最后在此处,崔老师提醒我加上了莎士比亚的话:“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也并不都是好话!”这是练习上的话,体现了教材的联系!

(四)

师:狐狸说了三次虚伪的好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师:乌鸦最终上当,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填词:(狡)(猾)的狐狸

(愚)(蠢)的乌鸦

反思:此处未作修改!

总 结

改了五次,每次都有新发现,也有新思索!两位老师都说前三次听我的试讲觉得整节课全是我在说,孩子只有回答“是”与“不是”的份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第四次试讲过后,两位老师都说课堂完全改变了!我也不再罗嗦了!最终在达标课上,我顺利进行了教学任务。老师们都很善意的给我意见和表扬。徐主任也提出了我还有许多的不足,我印像最深刻的是:徐主任说我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乌鸦其实并不笨,前两次他都能对狐狸保持警戒心,说明它还是很聪明的,只不过因为狐狸夸了它,她经不住好听话的诱惑,最终上当!说到底,它也只不过是一只“爱听好话的乌鸦”!而我则把学生引入到了“乌鸦很笨”的狭义理解上来。

通过这次达标课,我又找到了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我感谢老教师对我的帮助和爱护,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我的教学道路刚刚起步,教师生涯刚刚开始,我将以最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每一次的挑战!

狐狸和乌鸦教案大班反思篇三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对于这种以对话为主又揭示一个道理的童话故事,怎样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怎样上才能让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次课我主要有3个环节:教授新课、语言能力训练、生字教学。

课文的第2—5自然段是重点部分,要指导学生理解狐狸三次对话及乌鸦说的话及乌鸦三次听后的表现,懂得乌鸦是如何一步一步放松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手法来处理。这个方法的效果很不错,但遗憾的是在处理的时候做得不够到位,放的还不够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读,朗读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在悟中读,在读中悟。

悟中读。在讲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是,当学到狐狸的三次语言和动作时,我都让学生学一学,就把自己当作是狐狸来体会感悟,我还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很好地投入情感,把课文朗读好。在教学乌鸦的三次表现是,我都让学生试着把自己当作乌鸦,想想自己会有什么反应,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爱听好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边悟边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读中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时,我设计了一个短语练习。学生通过训练,都对“谗得直流口水”这一短语有了较深的认识。但是在指导学生训练时我指导的不够到位,不够清晰,同时练习设计还不够好,今后在这方面还需多下工夫。

狐狸和乌鸦教案大班反思篇四

案例:

在教学完狐狸把乌鸦的肉骗到口逃跑这一环节之后,

师:同学们对这只狐狸有什么看法?

生:这只狐狸很狡猾。

生:它很坏,说好听的假话骗乌鸦。

生:它为了想吃乌鸦口中的那块肉,就想办法骗乌鸦开口。

师:同学们都认为这只狐狸很狡猾,很坏。可老师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生:(齐)想!

师:老师认为呀,这真是一只聪明的狐狸。

(生有的不由自主“啊”了起来,有的一楞,有的同桌互相看看)

师(笑):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看法的?

(有几个同学慢慢地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都知道,狐狸不会爬树,可乌鸦却在树上,肉在乌鸦口中,要想吃到这片肉,狐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

生:让乌鸦开口。

师:对!乌鸦做到了吗?

生:做到了。

师:你瞧,它多聪明!不费一点儿力气就吃到了乌鸦辛辛苦苦从远处找来的一块肉。(师把“不费力气”和“辛辛苦苦”两个词说得特别重。)

生:不对,老师,这不叫聪明,这就是狡猾。肉是乌鸦辛辛苦苦从老远找来的喂她孩子的,而狐狸却把它骗走了,它自己没劳动去骗别人的东西,这是不好的。

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这位学生,然后扫视全班):他说的对不对?还有谁有什么看法的都说来听听。

生:我也认为他说得对。狐狸要吃肉可以自己去找,不能骗别人的,骗别人的东西不光荣,这是我妈妈说的。

生:狐狸把肉骗走了,小乌鸦就没有肉吃了,就会饿死了!

生:骗别人东西吃是可耻的,这不能算聪明了,聪明不是用来干坏事的。

师(笑):同学们真不错,刚才老师呀真是一时糊涂,好在有你们这么多聪明的同学帮助我改变了看法。是呀,劳动才是最光荣的。自己不劳动,却想尽办法把别人的劳动果实骗到手,这是不光彩的。狐狸把乌鸦辛辛苦苦找来喂小乌鸦的一片肉骗走了,小乌鸦就没食物了,受到了伤害,这种为了自己得到好处就去伤害别人的行为也是不对的。

……

反思: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倡导“文道结合”,对本则寓言故事,传统的解读一直就是“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这是站在乌鸦的立场上来讲的。而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一则故事也不仅仅蕴含一个道理。

在教学中,老师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在这里,老师并没有要为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纵,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这则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另一道理: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也是不可取的。这个道理隐含在课文这中,老师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点,把它寓于教学之中,于无形之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当老师这个看法说出来的时候,也有几个同学举手表示赞同,说明老师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这又涉及到另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个性化阅读”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多的是非观念并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狐狸为了这块肉,的确是想尽了办法,动足了脑筋,抓住了乌鸦爱听奉承话的特点,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吃到了这快肉。但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来,乌鸦受到了伤害,她的孩子受到了伤害,狐狸为了自己却伤害了别人,这也是不对的,这种“聪明”不可取,不能学习。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培养,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使教学演变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水乡歌音乐教案 水乡歌儿多教材分析(模板十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

    最新紫藤萝瀑布教案 小班望庐山瀑布教案大全(12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

    最新托管班春季开学通知(通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最新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课件(精选十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

    最新比本领教学设计(优秀十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2023年播放小池塘 小池塘歌词(实用十四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

    2023年惊蛰教案反思(通用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

    教学设计评语简短(1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

    两只小狮子的教案七篇(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

    报社的申请书如何写(实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