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

时间:2023-11-29 作者:紫衣梦

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特长和兴趣、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因素,确保教学过程科学、有序、高效。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计划,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指导。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一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体会社会新风尚,学习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习生字词,理解句子。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正确流利的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教学重点:1、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3-6段,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第一、二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复习第一、二段,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边读要边想象这幅雨景。

读后小结。

二、引入新课,学习第三殷:在这阴雨的'傍晚,在这雨中的马路上,发中了一件什么事?请看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要求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连贯,还要注意停顿。

2、师根据读的具体情况作指导。

4、师指导具体他说。

5、请再默读这段,读后简要说说,傍晚,马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事?

[马路上,一个姑娘蹬的运货车翻了,车上的苹果撤了一地。扳书:撒]。

7、是的,姑娘很着急,但是,事情发展到后来,她却想说一声谢谢,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继续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五段。

2、请每个同学准备好后,同桌的讨论一下。

(1)什么叫七手八脚地捡苹果?[人多,速度快]。

(2)封锁交通是为什么?[方便,安全,]。

(3)一块儿捡、都来帮着捡说明什么?

[捡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来做好事](板书:人们都来捡)。

4、指名流利地读第四、五段,思考:这一群孩子和所有行人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助人为乐)。

5、请大家小声读这两段,读后,用自己的话讲讲大家怎样捡苹果的?指名讲。

四、学习六段。

1、过渡:姑娘这时候的心情怎样?齐读六段。

3、苹果又回到车上,姑娘对孩子们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开始不相信,后来被感动]。

4、姑娘感动了,作者感动了,老师感动了,你呢?被什么感动了?[助人为乐的品德]。

5、让我们一起读六段。读出你的感动。

五、总结:这篇课文按撒苹果--捡苹果--苹果回到车上的顺序,也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大家按这个顺序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作业:

课后五题。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三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3、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感受文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四

知识能力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倘若、侍侯、脾气、邻近”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通过朗读、感悟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三分钟说话:有关动物的片段。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个谜语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

猜谜语。

头戴红顶帽,身穿白布袄。

走路像摇船,说话像驴叫。

打一动物()。

师: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乡下,看看真正的白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把鹅请出来吧!(播放乡下白鹅的视频)。

你能用哪些词语或句子形容视频中的这些白鹅?(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引导)。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丰子恺老先生吧。

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3)。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五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后,检查上节所学字词掌握的情况。

二、学生默读第四、五段,思考问题。

理解:不是。这一句议论表明作者从父亲的“踌躇”中感受到了父亲一直把“我”当孩子关怀照料的深情。

理解:这里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了“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深情的自责。

3、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理解: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1)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2)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3)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4)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5)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真是感人肺腑。

三、范读第六段后学生齐声朗读,回答问题。

理解: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一段。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

理解: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里反而高兴。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满足欣慰。

理解:“我”两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子深情感动了。流泪后,怕父亲看是担心惹父亲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四、学生齐声朗读结尾一段,老师简要分析。

分析:这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表现了三层意思:一、二句表现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哀怜;三~六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文,呼应开头,抒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理解: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宽慰。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理解:“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理解: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中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着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

理解: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六、归纳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对于这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结合读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司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七、朗读全文,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写作特点。朗读时要体现感情。

八、课外作业。

1、朗读比赛。两三人一组,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写作练习。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抄在作文本上。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七

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场本站和大家分享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一【两课时】材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请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2.提前熟悉教材内容。

【出示课件1】。

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

【出示课件2】。

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的问题:

(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1)。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的少,还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句话?

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法,作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重点,主要是想介绍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立体全面,详略得当让整个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板书:详略得当)。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和场景。)。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字词的有趣。

(板书:词句段运用)。

1.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出示课件3】。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在句子中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可以避免重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板书: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4.动脑子和同学比比,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它可以被用在哪里?(作文)。

举例:

班上的调皮鬼又闹笑话了,淘气包率先没绷住,笑得是前俯后仰,班长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就连班上最文静的小书虫都情不自禁地嘴巴一抿,险些笑出声来。

教师总结:原来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哦,一定会让你的作文读起来更加有趣!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师: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取一个说法,比如说课本中的过年的时候吃年糕,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样类似的说法就是民俗活动的寓意。

师:那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和吉祥寓意吗?

(比如说傣族泼水,寓意去除污秽,迎接美好)。

(比如,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合家团圆)。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事事顺。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

鼓励学生提前了解《长歌行》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诗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2.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临摹句子,感受汉字的魅力。

(板书: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教师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进行书写,一笔一画认真照着写。

鼓励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一遍,看看写字速度、和字体有没有新的变化。

教师可巡回指导,同时将写得又好又快的作品挑选出来,供大家学习。颁发奖品,并交流讨论提高书写速度的技巧。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位名人的话,想想其中的意思,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板书:日积月累《长歌行》)。

(1)请学生快速诵读《长歌行》,体会其中意思。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

【诗歌意思】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诗歌讲解】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板书:时光易逝奋发向上)。

四、鼓励学生以剧目表演的方式,体验《长歌行》的情景和人物心情。

板书内容。

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

词句段运用: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长歌行》时光易逝奋发向上。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相对会觉得枯燥。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顾《北京的春节》让学生交流领悟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领悟诗歌的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我采用了大情景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熟悉的课文作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的最大特色。学生活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

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该让学生说说他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排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写,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由于课堂上这个环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确的问题,详略的安排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对我帮助很大。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八

吉安县澧田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肖世富李艳英余玲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材重难点:

重点:我把感受本文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难点: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新年到》flash,为课堂营造欢快的节日氛围,挑起学生对过年的怀念。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借此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中深情。)。

1、借肋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生字词。(多媒体显示)。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落幕:闭幕。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作者回忆这几件事,主要想表达些什么?

1-4喝春酒5-8喝会酒9-10现在泡不出八宝酒的遗憾。

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红”。笑眯眯的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

本文中描绘的春节的气氛同学们熟悉吗?

春节时大人的忙碌,孩子们的喜悦,这样的场景是我们自己也经历的,供佛,祭祖,要讲吉利话等等,这是有中国民俗特色的新年。

三、品读课文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提示:分别从“我”“母亲”“乡邻”的角度来品读细节。

以“这是一个的‘我’,你看”“这是一位的母亲,你看”“这是一群的乡亲,你看”形式品读。

比如:“这是一个充满孩子气的天真可爱的‘我’,你看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这是一位热情好客的温柔慈爱的母亲,你看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她又向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这是善良淳朴热情的乡亲,你看’花匠阿标叔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学生自由品读)。

教师小结:你品出了春酒的真正的味道吗?

四、品读最后两段。

教师导学: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

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

教师小结:那份挥之不去的美丽乡愁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它借春酒让这份乡愁在温馨的怀念中透着一股隐隐的怆痛。

五、迁移拓展。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思亲、思乡的名诗古句,全班相互交流,教师例句欣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六.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我们心中的故乡情结。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结束语(多媒体展示):

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那融入生命的故乡情结不仅镌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这个生命的根,精神的根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记住: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

板书设计:

琦君。

喝春酒风俗美。

人情美。

喝会酒。

思乡情。

找不到家醅的遗憾。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了解故事内容的神奇,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生交流读过的神话故事。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及时正音。

缓缓、一丈、逐渐、四肢、肌肤、辽阔、血液、祖宗。

3.让学生根据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品悟。

1.交流初读感受。

2.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用心默读,勾画出让自己感到神奇的语句。

3.交流勾画的语句,并认真品读,通过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盘古的伟大。

四、总结拓展。

1.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宇宙,进一步感受神奇的变化与盘古的无私奉献,升华情感。

2.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浏览各民族创世神话,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练习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三、让学生积累本课优美词句。

四、仿照第四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可以从下面的话题中选择一个接着写,也可以自己确定内容。

1.“公园的景色真美呀。”

2.“超市里,商品的种类真不少。”

3.“我们的校园可美啦!”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页,首先看一下本课的“预习提示”和有关“题注”的一些内容。看这些内容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关于朱自清以及《背影》这篇课文的一些情况。可以轻声读一下。[1分钟])。

二、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和题注,了解作者。

强调以下内容:

(通过看“预习提示”和“题注”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生于18,于1948年去世,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同时我们还知道,本文写于1925年……)。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读者。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

三、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好,刚才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在本文当中,一些字的字音较难掌握,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同学们看他掌握得怎么样?好,同学们再一起读两遍。)。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差使狼籍籁簌迂腐踌躇蹒跚拭颓唐琐屑举箸。

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读得很好。下面同学们结合“词注”看课文中对这些词又是如何解释的。请同学们轻声读一下。在读这些解释时,最好能和课文中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好,开始吧!)。

狼籍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

(关于字、词我们就先处理到这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主要思考、讨论以下问题。[亮小黑板;读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解决。{5分钟。好,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思考、讨论的情况。}])。

四、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老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都应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结合课后练习七)。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一层(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即本文的中心思想)。

理解: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同学们对以上问题的掌握,就对下一步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接下来……[一遍])。

五、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思想。

六、理解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理解: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了作者(具体内容岂学生复述);扫除了文字障碍(字、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难点的突破。

八、布置课外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用老师指定的词语造句。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一

1.朗读、背诵全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1课时。

环节一:引入(此环节2分钟)。

(一)安排课前2分钟学生演讲。

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演讲准备,演讲的内容为“我眼中的郑板桥”。重点介绍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他所说的“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这句话。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环节二:走近作者及文本(此环节3分钟)。

(一)学生相互交流预习的心得。(学生相互交换预习学案,针对预习题互相评改,请一个小组派代表读一读有关刘禹锡介绍及本文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刘禹锡,彭城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我们已经学过他的诗词有《竹枝词》《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

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文章体裁: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环节三:朗读并感知课文。(此环节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

下列生字怎么读?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环节四: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此环节9分钟)。

1、学生个人结合预习导学案,再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先进行2分钟的自我理解,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再用3分钟把个人的学习困难交予小组进行研讨交流。

2.让学生代表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此环节比较灵活,教师要随机应变,学生代表提出的疑问,让其他小组学生解决。建议3分钟内解决。

3、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一人一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翻译完了,教师在投影下面的翻译范本,学生齐读一遍(此环节4分钟)。

环节五: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此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5大问题,学生分小组解决,此环节一定要小组充分合作)。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此题可以几个小组都来参与,相互补充)。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此题如果有学生能回答出“类比”,教师就大力表彰。)。

5.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6.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学生回答此题后,教师要顺势引出作者的文本思想)。

1.陋室真的陋吗?

2、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3、这种写法叫什么?

文章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托物言志。

环节六:诵读——写法借鉴(此环节8分钟)。

(一)学生在理解了文本基础上,大声地进行诵读。要求熟读并达到最快的背诵。(3分钟)。

(二)理解“托物言志”:谁来说说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小组讨论。

对于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有人很欣赏,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刘禹锡在这样的陋室里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而且对于社会上的不好的现象不去抗争,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对这两种不同意见,你怎样看?说说你个人的看法。

此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教师要容许不同的声音。

环节七:结束篇(此环节2分钟)。

1、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的.发言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铭文,它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是啊,“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老师在此也送给你们一副对联:清贫能乐道,德馨陋室明日月;堕落可丢人,气贯长虹照春秋。

2、再读经典。学生再齐读课文,教师播放轻音乐配音。

3、布置作业并下课。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二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三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道理.

学习难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写有课后练习中词语的卡片,学生用的生字卡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二,初读课文,字词过关.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回答: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对照小树叶中的拼音把圈出的生字再读两遍,同桌间互相指认生字,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3,出示字卡,学生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认字的办法.

4,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帮助不会认的同学想办法认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1,略读分析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4,读了小柳树的话,你认为它怎么样。

5,小枣树长得不好看,是不是就没一点用处,就什么也比不上小柳树呢(板书:结果实)指导读有关句子.

6,小柳树会结果实吗这下小枣树该好好嘲笑一下它了吧到底有没有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对话读了就明白了.

7,读了小枣树的话,你有什么想法吗小柳树呢。

8,学生质疑还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释疑.

9,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同学评议语气是否合适.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词。

1,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男女生比赛认读生字并组词.

3,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自己的卡片,并组词.

二,指导写字。

1,自己读一读要求会写的字,找找有什么秘密.(有6个字是左右结构,4个字是上下结构)。

2,汇报自己的发现,并说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3,范写,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怎,思"要注意"心字底"的写法,卧钩一定要"卧倒".

"穿"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上短下长.

"弯"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下面比上面略长一些.

4,学生练习写字.

5,利用实物投影仪,评议学生写的字.

三,抄写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四

一、复习说话,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黑暗创造宇宙(一生上黑板听写)。

校对听写结果.

2、说话导入.

谁能用咱们听写的这几个词,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最后一段]。

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说说对盘古的印象[伟大]。

读最后一段。

二、研读课文,体会伟大.

找到句子后,找到重点词语,说说你的理解,你的感悟,有收获的请举手。

弹性教学:

1、教学: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a、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动作[顶天立地]。

老师示范做这一个动作。

b、找反义词[升高------下沉]师随机板书。

重点体会使劲一词.使劲一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这一句.

c、教师引领学生:是呀,人类的老祖宗盘古(齐读最后一句.

2、教学: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a、理解:混沌[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谁是大力士来读读这一句?

[随机板书]。

重点理解动词:抡、猛劈。

b、果然一声巨响,天地怎么样了呢?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知道朗读这一句,可指名读,再齐读。

这一句话中有很多对反义词,先自己圈出来[反映敏捷是聪明的表现]师随机板书。

c、教师引领学生:是呀,人类的老祖宗盘古(齐读最后一段)。

3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读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盘古的什么化作了什么?找出变化后,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样。

开小火车读。

自己喜欢哪一句先准备一下,两列小火车开,看哪一组好。

齐读第四段。

请你也来写一句盘古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看谁的想象力丰富、奇特。

[当回作者,拼起来是一段完整的文章]。

交流,互评。

看,盘古就算自己倒下了,还在为创造美丽的宇宙不断努力,我们怎能不被盘古的伟大深深感动:

教师引领学生:是呀,人类的老祖宗盘古(齐读最后一段)。

4、此时此刻,你想怎么来赞美盘古?

教师示范:盘古啊,盘古,你真酷!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5、课后寻找其他的英雄神话。

板书设计:

创造  宇宙。

化作:气息  风云。

声音  隆隆的雷声。

四肢  四极。

血液  江河。

汗水  雨露。

肌肤  大地。

汗毛  树木。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五

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六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他、她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之美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

3、保护环境,爱护昆虫。

【教学重点】。

学习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意识。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起导入,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板书:夏夜),谁愿意描述一下夏天的夜晚景色?(板书:多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读出美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童话故事中,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

2、用画出你觉得最动人的句子。

三、转换角色,细读课文。

1、师:课文哪些地方你觉得最动人,读给同学们听。

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2、想像读:

教师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夏夜的景美、情美。

3、评价读:

师:请小朋友读倒数三个自然段。师:你们读老师来想像,好吗?老师要根据你们是否读出夏夜的美来评价。

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先齐读,再请有信心读好的学生读,教师指导。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夏夜美。

出示字幕动画课件,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睡莲姑姑,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小蚂蚁、小蜻蜓、萤火虫、旁白。

五、歌谣识字,好记好认。

1、师:我们分角色朗读得真不错,有几个生字朋友不知你们刚才认识了没有?

2、教师加上动作描述:

出示第二段:

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

学生根据字意做动作,闭上眼睛做睁开的动作。趴在桌子上,想像小蚂蚁掉进池塘的样子。

3、教师加上动作描述:

出示第四段:

快上来吧!睡莲弯弯腰,让他爬了上来。

学生根据字意加动作,学生找到腰的位置和老师一起前后左右动一动。伸出手做爬的动作。区分趴、爬。

4、教师根据字意讲解:

出示时字:

师:大家认识吗?时间的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天。

(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详细说明。)。

5、教师出示带拼音我会认的字:

莲、哭、根。认字,组词,请学生根据课文说一句话。

6、教师加上动作描述:

睡莲姑姑弯弯腰,让小蚂蚁爬了上来。小蚂蚁如何做的.?

出示第9段落: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

师生达成共识。

7、歌谣:

感激,感谢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

六、师生共同表演,走进童话故事。

师:说一说当你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你怎么做的?(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表扬。下面我们再合作一次,我要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出示头饰:

老师来扮演睡莲姑姑好吗?谁愿意扮演小蚂蚁、小蜻蜓、萤火虫。

(几名学生分别担任角色)。

其他同学你喜欢哪个角色就分别为他们鼓劲。

七、小结。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出示头饰,板书。

出示睡莲姑姑:

师:她怎么救小蚂蚁的?

(学生表演睡莲姑姑说的话。)。

出示小蜻蜓:

师:他如何帮助小蚂蚁的?

(学生表演小蜻蜓送小蚂蚁回家。)。

出示萤火虫:

师:他做了什么呢?

(学生表演萤火虫飞来点起小灯笼。)。

三、出示字幕,质疑解疑。

教师表演引读:小蚂蚁爬上飞机。

学生表演补充: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师:飞机是真的吗?在课文当中指的是谁?把小蜻蜓比喻真的飞机,所以加上双引号。

教师表演引读:蜻蜓飞呀飞,飞过。

学生表演补充: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再读:读出夏夜的美,读出小蚂蚁到家的喜悦心情。

教师表演引读:星星看见了。

学生表演补充:(高兴地)眨着眼睛。

师:星星看见了为何高兴地眨着眼睛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生共同表演:啊,(多美的)夏夜呀!

师:夏夜哪儿美,课文中怎么说的?只是讲了夏夜景色美吗?在夏夜景色美的烘托下,还体现了哪儿美?体现了小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品质美,这深深打动了星星,他高兴地眨着眼睛。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

1、出示习题,填上恰当的词语。

多美的()高兴地()。

绿绿的()青青的()。

亮晶晶的()弯弯的()。

静悄悄的()呜呜的()。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2、出示习题:

你会连线吗?

3、指导我会写的字。

教师板书讲解:

她,女字旁,女同学用她来代替最合适,还有谁适合?

妈妈、阿姨、姥姥、女老师等。为了区分男、女,男同学用哪个她。他?

都有谁合适用他呢?爸爸、叔叔、爷爷等。

师:请用送、过组一个你最想组的词语,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师:请你说一句话,要求是句子中带有时、让这两个字,看谁说得通顺、流利。最后学生在书上书写生字。

五、运用新词语,我说夏夜美。

师:刚才同学们词语搭配得很恰当,句子说得很通顺、流利。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我们身边的夏夜美景吗?看谁描述得最美。

教师出示图片:

星空、花园、池塘、街道。

学生也可以不受约束,自由表达。

六、总结。

师:大家描述的夏夜真美呀!让我们期待夏夜的到来吧!让我们身边经常有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让月亮笑起来,让星星高兴地眨着眼睛,这样夜色会更美。

【板书设计】。

睡莲。

小蚂蚁爱心。

蜻蜓。

萤火虫。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七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蚂蚁(mayi)各自拼读后指名读,教者指出“蚂”和“蚁”都是第三声。当两个第三声在一起时,第一个字要读得像阳平。教者示范。领读。

再板书:蝈蝈(guoguo)各自拼读后指名读,教者指出重叠式的名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教者示范。领读。

最后用彩色粉笔写“和”,问:从“和”字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写的什么事?这件事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小小组交流:读了第一遍后,懂得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通,处理好长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的停顿。

3.全文一共三个自然段,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夏天蚂蚁忙着搬粮食;第二自然段写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笑蚂蚁是傻;第三自然段写冬天到了,蚂蚁和蝈蝈不同的结果。

4.学生提出本课生字词:

粮食满头大汗自由自在过冬呼呼。

洞里又冷又饿躲乘凉刮风。

躺装饿。

(1)自主拼读,读准字音,互相检查。

(2)小小组交流;机警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教者检查“自由自在”的意思。

讲:“自在”也是“自由”的意思。“自由自在”讲的是很自由,一点儿不受拘束。

(4)用生字口头组词:

汗()冬由()冷()。

(5)互相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5.读读、记记、写写生字词。

同桌互报词语听写,订正。

6.自由读课文,质疑。

三、作业。

1.组词。

冬()乎()玩()元()。

东()呼()完()原()。

2.看课文插图,结合朗读课文,说说两幅插图的意思。

四、板书。

勤劳懒惰。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正确书写汉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结合正音。

二、精读训练。

1.讨论:书上几幅插图的内容,从事情发生的时间看,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为什么?

(1)自由看通版图,自由练说。

指名当众说图意。

(2)仔细观察另外两幅插图,说说画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什么内容?

2.课文是怎么说的呢?

(一)第一自然段:

1、看图:

(1)这是什么季节?(夏天)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板书:夏天。

(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

(3)夏天,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劳动)。

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2、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3、提问:

(1)这些小蚂蚁在忙什么呀?(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2)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

(3)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理解:满头大汗。

4、指导朗读:

(1)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天气真热。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还这么爱劳动,

在搬粮食,个个干得满头大汗。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这些小蚂蚁吗?那么,

小朋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喜爱的语气)。

(2)下面,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

来表达对小蚂蚁的喜爱。

(3)学生练读。

(4)齐读。

火辣辣的太阳下,小蚂蚁在搬粮食,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蝈蝈们又。

在干什么呢?

(二)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

(1)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为什么笑蚂蚁是傻瓜?(因为,它们觉得,蚂蚁大热天里还在。

干活,不知道享受,真是太笨了。)。

蝈蝈笑蚂蚁是傻瓜,不知道享受,那蝈蝈是怎么享受的,我们来看。

看图。

3、看图。

(1)描述图。(“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

由自在。”)。

板书:树下乘凉。

(2)什么叫做“自由自在”?

4、指导朗读:

(1)小蚂蚁在努力干活,可是,蝈蝈却嘲笑他们,自己还躲到大树下乘。

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蝈蝈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气。老。

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突出“有的……有的……”、“满头大汗”这几个词。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转眼,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小蚂蚁是不是真的是傻。

瓜呢?

板书:冬天。

(三)第三自然段:

1、看图:

(2)蚂蚁在做什么?(吃东西,烤火)。

(3)蝈蝈又怎么样了呢?(冷得发抖,很饿,还有的哭了)。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提问:

(1)谁来告诉老师,这时候,蚂蚁怎么样?(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

板书:洞中过冬。

(2)那么,小蚂蚁为什么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呢?

(因为,蚂蚁夏天准备了粮食)。

(3)那蝈蝈呢?(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板书:又冷又饿。

(4)蝈蝈为什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夏天它们没有准。

备粮食)。

(5)假如你是蝈蝈,你这时候会怎么想?

蝈蝈很后悔夏天没有准备粮食,那我们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

怎么读呢?

4、指导朗读:

(1)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

(2)齐读。(指导突出词句)。

(四)总结: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你们喜欢谁?为什么呢?

四、教学生字:(冷、歌、汗)。

1、指读生字。

2、组词。

3、你怎么记这个字形?

4、书空。

5、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范写。

7、描红。

8、《习字册》。

五、板书。

勤劳懒惰。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八

教材说明: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预期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怎”和“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上的对比,理解小柳树展现出的优点,及她的性格。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

1.(出示画面)小明家院子里有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它们两个是邻居,也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今天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我们教室里做客。我们一起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用红绿两色写)。

2.你们发现了什么?

3.你的眼睛可真亮。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吗?

再读一次,读得更美一点。

5.小柳树和小枣树可很高兴,你们读得那么美。他们很想知道,你们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可不要随便说出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因为不管谁啊,总是希望都讨大家喜欢。所以小柳树和小枣树希望咱们读读他们的故事以后,再告诉你们真诚的话。

(过渡:那么,接下去,我们是不是要赶快去读读他们的故事啊?)。

【创设教学悬念,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朋友们读的真认真,小柳树想知道你们,是不是和生字宝宝也交上了朋友?(出示生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同桌交流——指名说)。

4.小朋友们,再看这里,能难倒你们吗?(出示词语)。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今天我们要写的是:“怎思”

(1)小朋友们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书写。

(3)教师范写“怎”:注意上窄下宽,中间一竖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中间高两头平,卧勾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勾。

(4)学生先描再写。

(5)个别点评,同桌互评,写得好的打上星星。

三.品读,各抒己见:

1.能读会写,个个是小精灵。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带来的童话故事吗?哪些地方特别吸引你的,找出来再美美的读一读。

2.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地方。

【真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使其主动与文本对话,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长得美长得不美。

骄傲得意宽容。

(知错就该)。

小结:是啊,他们虽然长在同一个院子里,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两棵树一年四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难免也会发生不少美丽的故事来增添一份美。那让我们先悄悄地走进春天的院子,去聆听这个故事。

四.细读第一部分,研究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并感受小柳树的骄傲:

1.看谁的耳朵最尖,听到了他们说的话。赶快读读1——4段。(学生轻声读)。

2.反馈交流:

(1)抓住小柳树说的第一句话学习体会: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a教师质疑的语气问:小柳树有多好看?

b指导朗读描写柳树漂亮的句子:

(指名读——品评,赛读)。

c小枣树有多难看?谁接着说?(板书)。

指导朗读小柳树说的话(读出骄傲的语气):

(指名读——品评——齐读)。

e此时站在一旁默默无语的小枣树一定会伤心的。

【做适当点拨,情感熏陶,为激发学生深层次体验埋下伏笔。】。

(2)抓住小柳树说的第二句话学习体会: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啊!你看我,多漂亮!’”

a教师问:这时候的小柳树一定变得更美了吧?

b指导朗读描写小柳树发芽,漂亮的句子:

a指名读。

b教师范读(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春天,小柳树发芽了……真美!

c想象说话:听到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

d再指名读——配动作朗读。

(3)在微风里,小柳树得意地跳起了舞。这些日子,天气越来越暖,它发觉自己的叶子像美丽的辫子,已经长得(生接说:又细又长了)。它为自己的漂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欢心。

再看看邻居小枣树却(生接说: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

3.你们会关心,担心这棵小枣树。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两句话?

4.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值得称赞,只是院子里的这棵小柳树还不懂事。

五.小结:

它从春天笑到了夏天,秋天的它还能得意吗?而小枣树只能被嘲笑的命运会发生转变吗?它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吗?故事下节课我们再去延续。

六.课堂结束:

2.你们学的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欣慰。接下去,你可以画画这两棵树。老师很想知道我们班小朋友能读会写,能说会跳,是不是也是小画家呢?或者有的小朋友有什么话想对小柳树说的也可以写一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次体现课堂的开放性。】。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的祖国名山秀、大川奇,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当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眼睛和心灵还会发现异域的美、他乡的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

2.导读引路,明确任务。

(1)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先来看看单元导读,我们该完成哪些任务呢?

(2)学生默读导读提示,自由汇报。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小结学法。

1.学习生词,正确书写。2.逐段轮读,明确段意。

3.把握大意,小结方法。

(1)学生借助每一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结用“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浏览课文,粗知风情,小结学法。

1.学生浏览课文,画出能说明德国风情特点的关键词。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归纳板书:奇丽,奇特。

3.指导朗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小结抓关键词体会的方法。

四、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1.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2.品“脊梁”,感受风情之独特。

3.指导朗读,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4.想象练笔,体会词句表达效果。

5.想象引读,感受“花的海洋”。

6.想象朗读,积累优美语言。

7.小结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1.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2.回顾学习方法。

3.根据学习提示,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4.总结。

板书设计:

奇特花的脊梁。

奇丽花的海洋。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二十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电子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跟父亲学音乐,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十岁举行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5、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6、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学习生字。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后思考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2-7),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8-结束)。

陋室铭教学设计两课时(汇总21篇)篇二十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潜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liuxue86.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述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资料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务必选取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资料,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务必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透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相关范文推荐

    舞蹈老师个人述职报告(热门19篇)

    这是一份重要的贡献和成果的回顾,用于检验自己的工作效果和职业发展。接下来,将为大家呈现一些成功的述职报告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启示。本人19xx年自师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通用13篇)

    曾经,我以为,在我们的小小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

    女职工工作调研报告(通用16篇)

    通过调研报告的编写和阅读,我们可以加深对研究对象和相关领域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下面是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研报告,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帮助毕业

    参加财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于参加培训课程后的体验和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巩固学习内容。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写好培训心得体会的技巧和经验,希

    乡镇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总结范文(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的努力和成果的一种回顾,同时也是对未来工作计划的一个引导。通过阅读下面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工作总结,希望对大

    美术快乐元旦教案及反思(优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该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并非固定不变的模板,而是给予我们启示和思考,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专业素养。

    学校五一放假的通知发大全(23篇)

    学校是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地方,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这是一份来自某某学校的学年总结,记录了学生们的成长历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现将2017年劳动节放假

    双师型教师工作总结大全(22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反思和总结一段时间内自己在教学中的工作表现和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教师工作总结的案例和模板,供大家参考学习。20xx年6月我有幸申

    小班预防疾病传染教案(优质19篇)

    小班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接下来,小编会分享一些小班教案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并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商业保洁服务合同(实用18篇)

    服务月是指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通常是一个月,用来强调对社会和他人的无私奉献。以下是一些服务月活动的实践总结和反思,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自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