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教学设计(优质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XY字客骆驼教学设计(优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骆驼教学设计篇一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儿童诗两首仿写;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被激发起来。然后让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本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强。

骆驼教学设计篇二

1、从题目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2、以文中的重点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几个片断。

如:抓住“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问作者心头重临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呢?

3、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生汇报哪部分内容,内容。其中,在“看驼嚼”片断中,让学生从作者对骆驼样子的描写体会作者观察细致,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年的天真与幼稚;在“谈驼铃”片断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来体现作者想象丰富;在“剪驼毛”片断中,主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骆驼的关心;在“问驼踪”片断中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思念。

4、讲课中,做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

“看驼嚼”和“问驼踪”两个片断具体讲,然后让生自己读懂剩下两个片断,汇报自读

骆驼教学设计篇三

刚做教师,在小学教科书上还是第一次读到林海音的文章;作为老师,给学生导学这篇文章,更是第一次。

作为教师,把这篇文章教给学生,我是作了充分的准备的,也是郑重地教学这一课的。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文章是以一个孩童的目光展开回忆,因此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回味感情的主要素材,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诵读,并展开想象,把自己的心与林海音的心紧紧交融在一起,达到和谐共鸣。本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引入课题,展开想象。

这篇课文题目别具一格,新颖别致,由三个独立的词语构成。但这三个独立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又富有诗情画意,可以带给你无限的遐想。因此,在揭示课题目后,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在冬天的阳光下,一队骆驼从远处走来,传来一声声悦耳的驼铃声。"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太阳底下看骆驼安静地吃草。"还有同学说:"我仿佛看到在一个冰天雪地里,太阳出来了,一个小孩子正在迎接从远处走来的骆驼。"……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学习课文中的场景和画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检查自学,交流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发言和倾听,比较全面地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通过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趣事

学生王肖:我从"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看出作者看得很投入,还在模仿骆驼的动作,她好像把自己也当成骆驼了。

学生刘冉:我从"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体会到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正因为观察得仔细,文章才能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师: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是怎样的呀?谁来模仿一下。

学生庄力模仿得很像模像样,其他学生看了都笑了,当有同学问他怎么模仿得那么像时,他告诉大家,他看到过山羊吃草的样子,感觉应当和骆驼一样。他的发言把同学们都逗乐了。

四、反复诵读,感悟情感

在这几个场面的教学后,我设计让学生一次次地读文章第15自然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冲击中,渐渐感受到林海音对童年的思念,以及在写作时的淡淡的感伤。

五、拓展延伸,说童年、写童年

学生学习完课文,自然产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遐想。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趣事。学生的发言真是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课后,我布置学生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果然学生写得很好,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我深深地认识到,三方的"互动"以老师的主导为关键,以学生的主动为根本。课前,作为教师,我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尽可能地与作者和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预习教材,自读课文,学习词语,大概了解文章内容。课中,教师从细读文本中取其精华,运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体悟情感,学生既得到鲜活的"鱼"--知识,同时也得到"渔"--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互动"需要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恰当的评价彰显学生言行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当今,党和政府在创建和谐社会,同样,我们要努力创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创建和谐课堂,必须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

我们要"巧预设",以有效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方法,着眼、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是的,我们要让"预设"有一定的弹性,为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且灵活、妥善地去应对意料之中、之外的"生成"。我们教师应适时地把自己的地位由"太阳"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大小不一的学习成果,及时鼓励、赞赏,适时引导、点拨,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谐、有效。

骆驼教学设计篇四

今天与学生们一起感受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从心底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喜欢作者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感受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远走的童年的依依留恋。

回过头来品味,在教学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处理的比较好的是“我”回忆童年发生的第四件事——问妈妈骆驼队到哪里去了,这个细节表达了幼小的“我”对骆驼队的深深怀念。我抓住妈妈“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一句,我先让学生尽量去想“‘我’在课文里还问了哪些问题?”学生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接着我再问“她还可能会问哪些问题呢?”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骆驼会脱毛?”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骆驼队从哪里来?”有的学生还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到了晚上天就黑了呢?”等等,课堂一扫之前的那份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隐约沉重感,由此一问,学生和文章,和作者一下子联系到了一起。接着在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又结合课堂中反复诵读的那句“我也不会再问了”,我说“哪些问题我不会再问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只要把之前海阔天空的种种奇怪的问题重复一遍即可,但是,学生在否定自己之前提出的种种问题的时候,内心中感受到的决不仅只是否定几个问题那么简单。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所以当最后我说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一下的时候,我分明可以从他们的神情中感受到他们对于童年一去不回头的淡淡的伤感,那缓慢,悠长的朗读声,似乎他们已经与林海音融为一体一般。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不是老师要做到什么,而是要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要达到一定的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

骆驼教学设计篇五

随在课堂的大部分过程中。即便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十个字,即便学生的朗读中已渗入了那么多的不可名状的感触,我却仍然怀疑着,文中那种无法言表的情绪是否被学生充分地体贴着。直至读到这首《童年,我心灵的故乡》,终于释怀。

如果从纯诗歌鉴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这儿结课,我们却不得不说是匠心独具的,因为它与课文正好形成了一种充分的艺术上的映衬和互补关系。《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种诗化了的散文,在平实的文字下,涌动着浓郁的诗情,一种感悟人生的诗情,正是这使得文本的理解难度被加大了。而《童年,我心灵的故乡》却是一种散文化了的诗,构筑诗歌的意象虽然优美而跳跃,但其表达的感情却比较直接而鲜明,更贴近这些处于童年末期的孩子的理解水平。一诗一文,相互映衬,文字与文字呼应,诗意与诗意交融,相得益彰。我相信,这诗与文将成为一个整体,深深熔铸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随着他们的长大,不断地被回味、被领悟。什么是好文?什么是好课?能让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发现和感悟者即是。正如茶,壶竭而味长,香留于齿间,韵萦于心上。课亦此理啊。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