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学计划(优秀5篇)

时间:2023-10-02 作者:HT书生最新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学计划(优秀5篇)

计划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有条理的行动方案。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学计划篇一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大洲

人口迁移流向变化

大洲

人口迁移流向变化

"二战"前

"二战"后

"二战"前

"二战"后

欧洲

净迁出区

净迁入区

亚洲、非洲

净迁出区

净迁出区

拉丁美洲

净迁入区

净迁出区

北美洲、大洋洲

净迁入区

净迁入区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

(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

世界大战

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4、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学计划篇二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学计划篇三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图片资料丰富,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是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却比较的陌生,他们从初中的区域地理一下子跳到自然地理,让他们对地球有个宏观的认识似乎又让学生有点望而生畏。而第一节上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所以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应该用较多的图片去弱化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比如“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请你为它找证据。”等等。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将知识点落实。

同时布置一些课外资料的查找,让学生对宇宙中的地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在教学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较大的转变。

总体来讲,第一节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达到自己的设计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提出了一些较深的问题,有关天文知识的,我个人的.感觉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测效果会更好,但是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较难实现。也是现阶段教学的一个困惑之一。

文档为doc格式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学计划篇四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学计划篇五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概念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影响因素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

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

时间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

20世纪70年代以前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

人口增长速度

缓慢

趋于缓慢

人口数量

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