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时间:2024-04-23 作者:紫薇儿

范文范本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而存在的。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选段,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

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三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运动造成的。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演示: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四

一、教学设想。

本节主要学习地球公转及公转产生的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的特征、太阳高度及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本节第一课时内容:太阳高度及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的特征。由于学生认识空间现象能力较差,对太阳公转及其产生的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有较大难度,本堂可设计意图: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熟悉的杆影变化现象引出太阳高度的概念及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读图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杆影的变化、读图、做好模拟实验是学号本堂可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察杆影和读图等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2、通过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三、教学重点。

太阳高度角。

四、教学难点。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六、教具。

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

七、教学过程。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幻灯片2、幻灯片3)。

【讨论】操场上的旗杆,在一天中杆影什么时候最短?此时杆影朝什么方向?

(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思考】杆影长度与什么有关?(灯泡模拟太阳、电线模拟杆影)。

【得出】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探究】影响杆影长短的因素(幻灯片4、幻灯片5、幻灯片6)。

结论: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火柴杆影子为零。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也越来越长。

2、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幻灯片7)。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思考】1、同在中午,季节变化,杆影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吗?(幻灯片8、幻灯片9)。

2、造成“同在中午,季节变化,杆影长短也会发生变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3、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幻灯片10、幻灯片11、幻灯片12、幻灯片13、)。

(二)、地球的公转。

【活动】读图(幻灯片14、幻灯片15、幻灯片16、幻灯片17)。

1、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2、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媒体辅助】视频:地球的公转。

【结论】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小结】观测杆影的发现:(幻灯片18、幻灯片19)。

1、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2、太阳高度日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季节性变化:夏季比冬季大;杆影夏短冬长。

2)纬度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八、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认识空间现象能力较差,对太阳公转及其产生的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有较大难度。本堂课我采用了“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等多媒体手段,效果不错。

1.动手操作易于理解。

2.太阳高度(角)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经动手后易突破。

3.由于知识点抽象并需要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学生难以正确设计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五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六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1.托勒密与“地心说”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1.读图1.4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讲解):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秋分、南半球是春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9、10、11月是北半球秋季,南半球春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冬至。

(讲解):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冬至、南半球是夏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12、1、2月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动画页:播放视频《二分二至日(北半球)》。

5.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昼夜变化和太阳直射状况(导学):北半球夏半年和冬半年的昼夜变化状况。

(讲解):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永远昼夜平分),全球昼夜等长。

(导学):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太阳在一年中的直射状况。

(讲解):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终年无太阳直射。

动画页:播放视频《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第三课时。

(四)地球上的五带1.读图1.19地球上的五带。

(导学):图片展示,寒带、温带、热带获得热量状况。(讲解):寒带,阳光斜射得厉害,气候终年严寒;温带,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明显;热带,正午的太阳高悬空中,气候终年炎热。

(导学):分析各个温度带的天文特征和气候特点。

(讲解):热带有有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南、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气候四季分明;南、北寒带有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上的五带》。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季节是夏季,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冬季。(4)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因果关系。(5)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

三、知识拓展:四季的划分(北半球)。

四、课堂练习。

1.读地球的自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南极上空俯视,自转是顺时针。

(4)判断昼夜情况:济南昼长夜短印度洋昼长夜短,太平洋主要是昼长夜短,北冰洋是极昼(5)东京、济南、新德里三个地点,白天来得最早的是东京.2.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五、课堂小结。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定义、周期、方向、现象)。2.地球的公转(二分二至日):节气变化。3.地球上的五带。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活动p13和p152.记住地球自转的特点。

3.理解记忆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七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内容之一,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没有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现在不太懂没有关系,等到以后具备了相关方面的知识,自然就会明白了。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在地球自转这块有三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及自转的速度,二是地转偏向力,三是时区和区时的计算。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由于学生对物理定律的不熟悉,很难理解用公式计算出线速度的差异,理解掌握不了,只能用硬性让学生计出有关于线速度的三个特点。至于第二个难点,有关于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感兴趣,掌握起来也比较快。因为涉及到此知识点的题目都是比较有趣的,跟学生生活有相关性,至于第三个难点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时差时区的教学较为抽象,理性思考的内容较多。一些逻辑思维较强的同学学习起来就较为轻松且兴趣浓厚。但有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所以尽量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提高,多练多看。

在地球公转这块难点很多,如正午太阳高度部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是这部分教材的一个难点,再有是季节更替的规律,对于这部分内容,教材并不完全拘泥于传统,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等因素做了灵活处理。

我感觉《地球的运动》这一整节课的讲授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比如问题像1月初是近日点,可是为什么我们这里反而比较冷呢?这样问题都能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当然,上课过程也有不少遗憾。比如:

1、没有借助是地球的模型来让学生对自球运动产生感性认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多让学生将地球仪移动,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对于难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讲透。对于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就要花较多的教学时间来讲透,特别是要让学生讲,教师要认真听,要听出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比如说两点方位的确定,a在b的什么方位,b在a的什么方位?让学生说一说。

3、让学生动手多画图。从一些作业和练习中看出学生学习地理的心不够细,比如说地球的经纬网的图,学生平常上课就一眼而过,没有留意要点,当要求他们交上作图的作业时,错漏百出。所以让学生再动手多画图,教师也可以从作业中看出学生掌握的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八

一、授课教师:

林志(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二、指导教师:

王仙德(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教研室)。

三、教材:

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教学方式主要是阅读、交流和讲解、模拟实验。学生所认识的地貌现象是本课教学的起点,仅仅依靠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形地貌的种类、特征认识还是不够的,课前的资料搜集活动对本课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定明确的要搜集的资料任务,使得学生有的放矢。建立在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基础上,寻求现象形成的原因,利用火山和地震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进一步引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的探讨。最后利用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地壳板块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形成的地貌。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四)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等。

教师演示:地震、火山对地形地貌影响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课前资料收集。

收集不同的地貌照片以及相关的资料。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地貌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怎么的,它是怎样形成的;火山爆发会形成怎样的地貌;地震对地貌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连绵起伏的山川是怎么来的等等。

(资料收集活动既是上一节课的课后延伸,更是本节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有目的地收集本课相关的资料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认识本课的难点活动中,能先接触大量的事实,使得学生能将模拟实验和地貌改变的事实有深刻的印象。)。

2、了解火山和地震。

1)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2)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实例。(借助多媒体或挂图向学生展示)。

(火山喷发的实例最好使用视频资料,视频资源与文本资源比较,视频更能刺激学生的感知,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过程认识得更深刻,对地貌变化的认识也更为直观。海原地震可以借助地震后地貌变化的图片。)。

3)说一说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学生尝试解析)。

5)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有若干个板块拼接成的。

1)交流汇报收集的其他地貌资料,教师有意识地筛选出由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断层山、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等。

(模拟实验的现象并不是真实的地貌,如何将实验现象和实际地貌在学生的头脑中“对号入座”是进行模拟实验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使得学生头脑中的地貌特征更为丰富明显,为后面的模拟实验打下基础。)。

2)这些地貌也是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吗?它们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3)学生尝试解析。

4)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5)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会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哪些地貌呢?

6)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7)教师小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它们也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

8)这些地貌的形成也和火山地震一样迅猛运动后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吗?

9)介绍喜马拉雅山的资料:

有科学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山从一片海洋横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断地上升,然而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却是在最近一至二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家认为这里的上升速度是一亿年以来为0.04厘米/年,五十万年以来为0.2厘米/年,十万年以来为1-1、5厘米/年,7000年以来达到4-7厘米/年。有人根据印度板块的漂移速度计算出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上升着。解放后,我国测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东部进行过重复水准测量,测得那里的上升速度为每年0.5-1厘米。科学家们断定,只要印度板的向北漂移俯冲运动不停止,喜马拉雅山的这种上升运动亦不会止息。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九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运动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通过本课运动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运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运动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

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题材

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

教材还选用了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图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以丰富学生的表现语言,帮助其创作。

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图片,考虑呈现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信息,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通过作品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组织

教师可以收集表现动感的美术作品、体育运动的'照片,还可以拍摄一些学生运动的照片。

本单元重探究体验,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多呈现学生讨论、研究、尝试的面貌。因此要注重教学的合理组织,以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

3.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三个活动串接而成,由描述和记录运动过程的特点及轨迹到画出树叶或纸飘落的过程到运用工具材料制作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

第一个部分围绕捕捉运动过程的特点展开。在这里老师可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做几个运动动作,让学生讨论运动过程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运动的,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运动特点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形体的形状、重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下某些运动过程的轨迹。在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旁的小提示来分析作品,其次要注意课本上选用的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不同,最后老师再选择一些轨迹明显的运动让学生来表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些思考,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造型的意义。

第二部分围绕描绘树叶或纸张飘落的过程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对一些优秀的表现动感的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对树叶或纸飘落过程的表现看似与前面记录舞蹈的运动轨迹相似,而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不同的.描绘舞蹈动作的轨迹目的在于分析、掌握运动过程的特点,而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则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借助任何客观形象,直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在此,教材呈现出部分抽象的雕塑作品,在对抽象表现手法的认识上,老师要注意联系前一部分分析得出的表现运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对具象作品的分析过渡到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三部分活动,是让学生选取和运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一部分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学生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关于材料的选择,老师要打破学生习惯用泥做雕塑的观念,通过对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材质的表现优势,启发学生收集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易于表现的材质,如:铁丝、易拉罐、泡沫、厚纸等。其次,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老师可要求学生把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运动感的表现,允许弱化形象的结构特征。

4.教学评价

学生作业可参考教材评价建议,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的形式开展,还可以以本年级为单位举办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作业重在对动感把握的评价,至于形体结构应不作为评价的重点,避免学生陷入对结构把握不准的困扰,而丧失了创作的热情。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本单元安排两至三课时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学,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处理上可有多种选择:

1.做运动,描述运动——欣赏作品——总结表现方法。2.根据小提示图,欣赏作品——做运动,借助小提示图的方法描述运动的特点——总结表现方法。

“活动一”的尝试练习,如果有更好的图片,应不拘泥于教材中所附资料照片,以动感强烈、易于表现为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立足于学生对物体运动轨迹和形状的把握,不排除有其他好的教学选择,更利于学生观察。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可以收集一些表现静态的美术作品、照片,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动态的方法。

还可以选择一些第一、二个学习活动的学生作业给学生参考,注意考虑能较准确表现教学意图的作业。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可以从最感兴趣的运动之类话题导入,选择欣赏的图片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例如学生熟悉的运动员比赛的照片、校运会学生比赛的镜头、或学生运动时的特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播放具有强烈节奏感与动感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从音乐中加强对运动的理解。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师演示和学生表演相结合,建议教师演示一些物体运动的状态,或让学生上台示范表演不同的动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例如让学生表演舞蹈或体育运动的动作,可以用速写方式记录;用不同的手势舞动彩带,学生观察彩带运动的轨迹等。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无疑能优化教学。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时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连接电脑演示,分析其动作形态、重心,把握运动感产生的特点,有利于创作。当然本单元不强调对媒体的特殊要求,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料,完全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活动二”环节,可以分组实验,每组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记录结果,注意分工明确。学生演示时应调动其积极性,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小型地球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蔚蓝色的地球》一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什么了解?

2、地球妈妈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所有的生命,还给我们奉献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村,共同感受她的迷人风光。(播放配乐地球美景的风光片)。

3、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4、正像同学们所说,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神奇的,地球的每一处美景都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所以我们要热爱地球、了解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站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于是,科学家们仿照地球的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从缩小的地球开始,研究地球仪上的一点知识。(课件:地球仪)。

二、初步感知,了解地球仪。

1、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谁还记得?

2、地球仪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辨别方向的,(课件:方向标)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地球仪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那什么叫南极?(课件:指示北极和南极)。

4、能在地球仪上又快又准地找到这些方向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可有好处了!让我们请出我们的新朋友——地球仪。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轻轻地按照从西向东的方向慢慢地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依据观察汇报)。

5、科学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江河湖泊、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

三、集体探讨,学习经线。

1、刚才同学们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研究纵线(课件:经线图)这些经线连接地球的哪两个地方?(南极和北极)对,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课件:经线)。

2、既然连接南北两极,那么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3、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推敲,在地球仪上将经线分成两个180度,从哪条经线算起呢,同学们找找。

4、对,0度经线又叫什么?

5、科学家们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西的经线称为西经,共180度,用w表示;以东的经线成为东经,也是180度,用e表示。(课件:经线纬线的范围)。

6、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老师说的经线,比一比哪组最快最准?

7、看看这些经线在形状上、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四、小组合作,学习纬线。

1、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仪上的纵线,也就是经线,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研究地球仪上的横线。那么怎么研究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点参考。(课件:(1)、在地球仪上,顺着----方向,围绕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纬线指示-------方向。(2)、纬线的形状是------,长度------,最长的0度纬线叫------。(3)、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叫------,赤道以南叫------。(4)、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叫-------,赤道以北叫------。)。

2、研究之前请听清要求,(1)每位同学都要认真阅读教材99页的内容,仔细观察地球仪,各抒己见;(2)各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3)选一名写字最棒的同学代表小组补充板书;(4)选一名声音最洪亮的同学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听清了吗?好,各组按照研究经线的方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经线,开始。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适当点拨。(课件:纬线的指示方向、赤道、南纬北纬的范围、南北半球的划分)。

五、巩固拓展,体会作用。

1、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还想不想继续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可没那么容易的,要想继续表现必须闯过两道关卡,闯吗?好,闯过之后还有奖励啦!

2、第一道关卡(课件:0度经线叫------,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东的经线叫做------,以西的经线叫做------,科学家们以西经------度和东经------度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3、他顺利闯关成功,给点掌声。老师也将给你一份奖励。(课件: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子午宫及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音乐短片)。

4、看了以后有什么疑问?(课件:介绍子午线地面标志的地点、来历)。

5、第二道关卡(课件:0度纬线叫做-------,以赤道为界限,以北的纬线------,以南的纬线叫做------,科学家们以------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6、他顺利闯关,掌声响起来。也将得到老师的一份奖励。(课件:赤道纪念碑及其来历)。

7、同学们,地球表面并没有这些经线和纬线,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呢?用什么用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你就会领悟到的。

10、经纬线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的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找我国首都的经纬线,乌鲁木齐呢?香港呢?

六、集体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地球仪上不只是经线纬线,还有七大洲、四大洋,各地的景色非常优美,课下请同学们收集世界美景的图片,下节课我们深入美丽的地球村,进一步了解她的风采。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一

大家好!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精心设计的信息整合课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1、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2、温故知新、知识梳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3、活学活用、检测效果。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检测其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4、课堂练习、我来解答。

此环节设计了交织经纬网、合作探究、小试身手三个环节,通过学生完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能力训练题,而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及时纠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分析总结、建立框架。

通过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所学的知识规律,以便更好的运用它。

6、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课堂小结、巩固效果。

一是知识的小结,二是能力要求的总结。

8、布置作业、延外课堂。

通过对自主练习与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的学习与课内延伸至课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经度纬度。

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代号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三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并学会初步的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4、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得等几方面知识。

[教学理念]。

1、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以自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方法进行生字识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运用对照比较、社会调查、指导朗读、感官刺激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自由畅想等多种学习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运用“情景激趣——课文探究——升华情感——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不断增强学生善待地球的情感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

根据学生以及教材的特点,本文分为2个课时讲授。

[教学媒体]。

1、课文生字学习课件。

2、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3、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4、地球资源课件。

5、人类破坏地球图片。

6、音乐欣赏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教师出示谜面:“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2、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出示谜底,并板书“地球”。

3、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学预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布置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文章大概意思;

2、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8分钟)。

三、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恩赐:赐是平舌音。

(2)矿物、慷慨、贡献:“矿”、“慷”、“贡”是后鼻音。

(3)滥用:“滥”是前鼻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裹()渺()恩()慨()。

囊()缈()思()概()。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教师出示“词语学习”的课件,并联系上下文引导同学理解词语。

四、齐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这篇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小组讨论(5分钟)。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地球美丽而渺小。

第二段(3~4自然段):地球资源有限。

第三段(5~9自然段):地球只有一个,人类不能移居。

4、齐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

五、作业设计。

1、识记字型,写生字。

2、收集“美丽的地球”图片以及有关环境破坏的图片。

[第一课时设计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针对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巧设谜语,创设一种神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谜底“地球”写在黑板上,很自然地拉开本课的帷幕。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学预习课文。

为了渗透小学六年级识字教学以自学为主的原则,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学习工具,培养自主研究、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师检查预习效果。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规律,教师有步骤地从字音、字形、组词、词义等方面循循善诱,多层次、多维度,由浅到深、由难到易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四、齐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为第二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五、作业设计。

通过识记字形、写生字,巩固学到的新词语;

布置同学收集图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有个感性认识。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布置学生分享收集到的有关“美丽的地球”的图片,教师播放“美丽的地球”课件。

师:同学们,看到美丽的地球,你们还想称它为什么?

生:好朋友/家/母亲……。

生:好!

二、地球美丽而渺小。

1、播放课件“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师:地球——我们的母亲,她美丽吗?

生:美!

师:你们从那里可以看出母亲的美呀?

师:我们的母亲非常美丽而且她的身材也非常苗条,课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母亲的娇小呢?

三、地球资源有限。

四、地球只有一个,人类不可移居。

生:我们应该留下来保护我们的母亲!

生: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因为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了。

[教师出示“无法移居”的课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五、升华情感。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拯救地球》作为伴奏。]。

六、拓展思维。

生:用行动!

七、作业设计。

每位同学回家做一件保护环境的小事(如发出环保倡议、画环保宣传画、设计环保公益广告、参加植树活动等)。

[第二课时设计思路]:

利用文字信息,质疑探究;

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

利用学科整合,拓展思维,最终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播放直观、形象的“美丽的地球”课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称呼地球为母亲,拉近学生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下面各个环节的教学作好情感铺垫。

二、课文探究。

1、课前教师已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破坏环境的图片,了解地球环境的现状,让学。

生对课堂的探究有个思维的基点。

其中每部分都安排了相关的课件演示,通过直观、形象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三、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创设氛围,让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力求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的结合起来。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思维。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善于发现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作业设计。

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针对不同特长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形式和角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体验。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四

1、观看地球全景图,了解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

2、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活动2: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在课本中画出来。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活动3:品读感悟。

1、感悟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让学生找出表现地球可爱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感悟。

(3)教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学生感悟地球的渺小。

(4)找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

2、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造成的后果。

(1)指导朗读。

(2)理解“本来”“至少”。

(3)教师出示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

(4)联系生活,我们今后该怎么做。

活动4: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自由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理解“枯竭”。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五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仪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教师: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小型地球仪。

1、同学们,通过《蔚蓝色的地球》一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什么了解?

2、地球妈妈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所有的生命,还给我们奉献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村,共同感受她的迷人风光。(播放配乐地球美景的风光片)。

3、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4、正像同学们所说,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神奇的,地球的每一处美景都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所以我们要热爱地球、了解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站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于是,科学家们仿照地球的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从缩小的地球开始,研究地球仪上的一点知识。(课件:地球仪)。

1、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谁还记得?

2、地球仪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辨别方向的,(课件:方向标)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地球仪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那什么叫南极?(课件:指示北极和南极)。

4、能在地球仪上又快又准地找到这些方向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可有好处了!让我们请出我们的新朋友——地球仪。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轻轻地按照从西向东的方向慢慢地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依据观察汇报)。

5、科学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江河湖泊、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

1、刚才同学们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研究纵线(课件:经线图)这些经线连接地球的哪两个地方?(南极和北极)对,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课件:经线)。

2、既然连接南北两极,那么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3、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推敲,在地球仪上将经线分成两个180度,从哪条经线算起呢,同学们找找。

4、对,0度经线又叫什么?

5、科学家们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西的经线称为西经,共180度,用w表示;以东的经线成为东经,也是180度,用e表示。(课件:经线纬线的范围)。

6、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老师说的经线,比一比哪组最快最准?

7、看看这些经线在形状上、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1、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仪上的纵线,也就是经线,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研究地球仪上的横线。那么怎么研究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点参考。(课件:(1)、在地球仪上,顺着----方向,围绕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纬线指示-------方向。(2)、纬线的形状是------,长度------,最长的0度纬线叫------。(3)、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叫------,赤道以南叫------。(4)、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叫-------,赤道以北叫------。)。

2、研究之前请听清要求,(1)每位同学都要认真阅读教材99页的内容,仔细观察地球仪,各抒己见;(2)各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3)选一名写字最棒的同学代表小组补充板书;(4)选一名声音最洪亮的同学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听清了吗?好,各组按照研究经线的方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经线,开始。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适当点拨。(课件:纬线的指示方向、赤道、南纬北纬的范围、南北半球的划分)。

1、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还想不想继续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可没那么容易的,要想继续表现必须闯过两道关卡,闯吗?好,闯过之后还有奖励啦!

2、第一道关卡(课件:0度经线叫------,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东的经线叫做------,以西的经线叫做------,科学家们以西经------度和东经------度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3、他顺利闯关成功,给点掌声。老师也将给你一份奖励。(课件: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子午宫及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音乐短片)。

4、看了以后有什么疑问?(课件:介绍子午线地面标志的地点、来历)。

5、第二道关卡(课件:0度纬线叫做-------,以赤道为界限,以北的纬线------,以南的纬线叫做------,科学家们以------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6、他顺利闯关,掌声响起来。也将得到老师的一份奖励。(课件:赤道纪念碑及其来历)。

7、同学们,地球表面并没有这些经线和纬线,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呢?用什么用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你就会领悟到的。

10、经纬线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的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找我国首都的经纬线,乌鲁木齐呢?香港呢?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地球仪上不只是经线纬线,还有七大洲、四大洋,各地的景色非常优美,课下请同学们收集世界美景的图片,下节课我们深入美丽的地球村,进一步了解她的风采。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模板17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学习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复盘的机会。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

    男方家长在订婚宴上的致辞(汇总15篇)

    致辞的成功与否,与讲话者的自信、表达技巧和演讲内容的质量密切相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致辞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今

    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优质21篇)

    教学计划应当遵循教育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希望可以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本学期

    现实主义艺术在论文和研究中的应用(优质16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通过阅读和分析他人的优秀总结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茶艺文化中的核心是茶道,它主要

    安全教育学生(模板15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各个领域的优秀作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是一份多样性的范文范本集合,涵盖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

    教研员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18篇)

    通过写工作计划范文,我们可以激发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提高自我推动力。这些工作计划范文是小编精心搜集的,希望可以给您的工作带来一些启迪和指导。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幼儿园推普周活动总结(优秀18篇)

    活动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活动的意义和目标。在此,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以”说好普通话,迈

    学生校园生活指南(优质22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使我们的文章更加有创意和独特。小编为大家找寻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大学生活在很多过

    家长们的读书心得与教育观念(模板23篇)

    读书心得是在读完一本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分享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是巩固和扩展知识的有效方式。读了这么多书,

    初中生宿舍名单大全(18篇)

    范文范本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写作参考,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思敏捷度。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领导:您